2012年春第二次月考 德成学校2012年春第二次月考试题卷 语文 、语言文字运用(共4小题,每小题3分,共12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鱼凫(f)猿猱(nao)石栈(jian)飞湍(tuan) B、幽咽(yon)乍破(zha)商贾(ji)荻花(di) C、孝悌(di)跬步(kui)谄媚(xidn)膏腴(yu) D、濒临(bin)剽悍(piao)累赘(l∈i)纤细(xian)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A、许多农民巧妙地将服装厂剪裁后废弃的“下脚料”做成帘子,当作蔬菜大棚的“棉被“ 这真是一念之差,变废为宝。 B、她从小就养成了自认为高人一等的优越感,即使在医院里要别人照顾,也依然颐指气使, 盛气凌人。 C、家用电器降价刺激了市民消费欲的增长,原本趋向于滞销的彩电,现在一下子成了炙手可 热的商品。 D、提起电脑、互联网,这个孩子竟然说得头头是道,左右逢源,使在场的专家也惊叹不已。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世界银行18日公布一项计划,目的是旨在帮助发展中国家追讨被腐败官员转移到境外的 非法资 B、信息时代传媒方式的变化对高中生的课外阅读方式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传统的阅读方式 已经发生了变化 C、以“和谐之旅”命名的北京奥运火炬全球传递活动,激发了我国各族人民的爱国热情,也 吸引了世界各国人民的高度关注。 D、中国的现代汉语与现代文学,都是接受了西方语言学文学的影响,在长期实践中形成、完 善和发展起来的。 4、把下列几个句子组成上下衔接,语意连贯的一段话,最恰当的一组是 第二次月考
2012 年春第二次月考 第二次月考 - 1 - 德成学校 2012 年春第二次月考试题卷 高 一 语 文 一、语言文字运用(共 4 小题,每小题 3 分,共 12 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鱼凫.(fú)猿猱.(náo)石栈.(jiàn)飞湍.(tuān) B、幽咽.(yàn)乍.破(zhà)商贾.(jiǎ)荻.花(dí) C、孝悌.(dì)跬.步(kuǐ)谄.媚(xiàn)膏腴.(yú) D、濒.临(bīn)剽.悍(piāo)累.赘(léi)纤.细(xiān)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A、许多农民巧妙地将服装厂剪裁后废弃的“下脚料”做成帘子,当作蔬菜大棚的“棉被“, 这真是一念之差 ....,变废为宝。 B、她从小就养成了自认为高人一等的优越感,即使在医院里要别人照顾,也依然颐指气使 ...., 盛气凌人。 C、家用电器降价刺激了市民消费欲的增长,原本趋向于滞销的彩电,现在一下子成了炙手可 ... 热.的商品。 D、提起电脑、互联网,这个孩子竟然说得头头是道,左右逢源 ....,使在场的专家也惊叹不已。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世界银行 18 日公布一项计划,目的是旨在帮助发展中国家追讨被腐败官员转移到境外的 非法资产。 B、信息时代传媒方式的变化对高中生的课外阅读方式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传统的阅读方式 已经发生了变化。 C、以“和谐之旅”命名的北京奥运火炬全球传递活动,激发了我国各族人民的爱国热情,也 吸引了世界各国人民的高度关注。 D、中国的现代汉语与现代文学,都是接受了西方语言学文学的影响,在长期实践中形成、完 善和发展起来的。 4、把下列几个句子组成上下衔接,语意连贯的一段话,最恰当的一组是:( )
2012年春第二次月考 ①立秋至处暑,秋阳肆虐,温度较高,加之时有阴雨绵绵,湿气较重,天气以湿热并重为特点。 ②秋季的气候是处于“阳消阴长”的过渡阶段 ③故有“秋老虎”之说。 ④“白露”过后,雨水渐少,天气干燥,昼热夜凉,气候寒热多变,稍有不慎,容易伤风感冒 许多旧病也易复发 ⑤被称为“多事之秋”。 ⑥因此,秋季养生在对精神情志、饮食起居、运动导引等方面进行调摄时,应注重一个“和” ⑦由于人体的生理活动与自然环境变化相适应,体内阴阳双方也随之发生改变 ②①③④⑤⑦⑥ B、①③⑤④②⑦⑥ C、②③①④⑤⑥⑦ D、②⑤④①③⑦⑥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9题 元和十年,予左迁九江郡司马。明年秋,送客盆浦口,闻舟中夜弹琵琶者,听其音,铮铮然 有京都声。问其人,本长安倡女,学琵琶于穆、曹二善才,年长色衰,委身为贾人妇。遂命酒, 使快弹数曲。曲罢悯然,自叙少小时欢乐事,今漂沦憔悴,转徙于江湖间。予出官二年,恬然 自安,感斯人言,是夕始觉有迁谪意,因为长句,歌以赠之。凡六百一十六言,命曰《琵琶行》。 5.对下列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明年秋,送客盆浦口明年:第二年 B.问其人,本长安倡女本:原来(是) C.因为长句,歌以赠之因为:表原因的连词 D.遂命酒,使快弹数曲快弹:畅快地弹 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 A铮铮然有京都声/苏子愀然(选自苏轼的《赤壁赋》) 今漂沦憔悴,转徙于江湖间/蜀道难,难于上青天(选自李白的《蜀道难》) 是夕始觉有迁谪意/虽不谓吾言为是,而亦无词相答。(选自林觉民的《与妻书》) D.因为长句,歌以赠之/余扃牖而居,久之能以足音辨人(选自归有光的《项脊轩》) 第二次月考
2012 年春第二次月考 第二次月考 - 2 - ①立秋至处暑,秋阳肆虐,温度较高,加之时有阴雨绵绵,湿气较重,天气以湿热并重为特点。 ②秋季的气候是处于“阳消阴长”的过渡阶段。 ③故有“秋老虎”之说。 ④“白露”过后,雨水渐少,天气干燥,昼热夜凉,气候寒热多变,稍有不慎,容易伤风感冒, 许多旧病也易复发。 ⑤被称为“多事之秋”。 ⑥因此,秋季养生在对精神情志、饮食起居、运动导引等方面进行调摄时,应注重一个“和” 字。 ⑦由于人体的生理活动与自然环境变化相适应,体内阴阳双方也随之发生改变。 A、②①③④⑤⑦⑥ B、①③⑤④②⑦⑥ C、②③①④⑤⑥⑦ D、②⑤④①③⑦⑥ 二、古代诗文阅读(34 分) (一)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5—9 题。 元和十年,予左迁九江郡司马。明年秋,送客盆浦口,闻舟中夜弹琵琶者,听其音,铮铮然 有京都声。问其人,本长安倡女,学琵琶于穆、曹二善才,年长色衰,委身为贾人妇。遂命酒, 使快弹数曲。曲罢悯然,自叙少小时欢乐事,今漂沦憔悴,转徙于江湖间。予出官二年,恬然 自安,感斯人言,是夕始觉有迁谪意,因为长句,歌以赠之。凡六百一十六言,命曰《琵琶行》。 5. 对下列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 明年..秋,送客盆浦口 明年:第二年 B. 问其人,本.长安倡女 本:原来(是) C. 因为..长句,歌以赠之 因为:表原因的连词 D. 遂命酒,使快.弹数曲 快弹:畅快地弹 6.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 分) A 铮铮然.有京都声 / 苏子愀然.(选自苏轼的《赤壁赋》) B. 今漂沦憔悴,转徙于.江湖间 / 蜀道难,难于.上青天 (选自李白的《蜀道难》) C. 是.夕始觉有迁谪意 / 虽不谓吾言为是.,而亦无词相答。 (选自林觉民的《与妻书》) D. 因为长句,歌以赠之./ 余扃牖而居,久之.能以足音辨人(选自归有光的《项脊轩》)
2012年春第二次月考 7.下列各句中,与例句的句式相同的一项是(3分) 例句:学琵琶于穆、曹二善才 A览物之情,得无异乎?(选自范仲淹的《岳阳楼记》) B.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选自《诗经·邶风·静女》) C.送子涉淇,至于顿丘。(选自《诗经·卫风·氓》) D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选自李白的《蜀道难》) 8.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这段文言文是对《琵琶行》这首诗歌的创作缘由作了简要的说明。 B.创作缘由不仅是因为送客时听到了美妙的琵琶声,而且更因为琵琶语触动了诗人情怀 C.诗人被贬江洲一直都很郁闷,不遇之情耿耿于怀,遇到老朋友琵琶女后得以解脱。 D.这首诗抒发了诗人被排挤的悲苦心情,反映了诗人对当时社会的控诉。 9翻译(每句2分) (1)元和十年,予左迁九江郡司马 (2)本长安倡女,学琵琶于穆、曹二善才,年长色衰,委身为贾人妇。 (3)感斯人言,是夕始觉有迁谪意,因为长句,歌以赠之。 (二)古诗阅读(本题共2题,共8分) 山居秋暝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0、诗中描写了哪几幅画面?有什么样的特点? l1、结合诗歌具体内容分析写作手法,体会作者思想情感。 (三)古诗词默写 第二次月考
2012 年春第二次月考 第二次月考 - 3 - 7. 下列各句中,与例句的句式相同的一项是(3 分) 例句:学琵琶于穆、曹二善才 A 览物之情,得无异乎?(选自范仲淹的《岳阳楼记》) B. 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选自《诗经·邶风·静女》) C. 送子涉淇,至于顿丘 。(选自《诗经·卫风·氓》) D.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选自李白的《蜀道难》) 8. 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这段文言文是对《琵琶行》这首诗歌的创作缘由作了简要的说明。 B.创作缘由不仅是因为送客时听到了美妙的琵琶声,而且更因为琵琶语触动了诗人情怀。 C.诗人被贬江洲一直都很郁闷,不遇之情耿耿于怀,遇到老朋友琵琶女后得以解脱。 D.这首诗抒发了诗人被排挤的悲苦心情,反映了诗人对当时社会的控诉。 9 翻译(每句 2 分) (1)元和十年,予左迁九江郡司马。 (2)本长安倡女,学琵琶于穆、曹二善才,年长色衰,委身为贾人妇。 (3)感斯人言,是夕始觉有迁谪意,因为长句,歌以赠之。 (二)古诗阅读(本题共 2 题,共 8 分) . 山居秋暝 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10、诗中描写了哪几幅画面?有什么样的特点? 11、结合诗歌具体内容分析写作手法,体会作者思想情感。 (三)古诗词默写
2012年春第二次月考 12.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共8分) (1)沧海月明珠有泪, (李商隐《锦瑟》 (2) 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登高》 (3)梧桐更兼细雨, (李清照《声声慢》) (4)今宵酒醒何处? 。(柳永《雨霖铃》) (5)二十四桥仍在, 。(姜夔《扬州慢》) (6)想当年,金戈铁马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⑦)同是天涯沦落人 (《琵琶行》) (8)连峰去天不盈尺, 。(《蜀道难》) .现代文阅读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18题(4小题,共19分) 客座黄山有感 黄山是一种由花岗岩形成的“峰林地貌”,“火成岩”的内秉气质使它们强烈地体现着一种 阳刚大气之美。它们突兀挺拔,瘦骨嶙峋,尖削奇峻,如锥、如刃、如笋、如柱,造物主只使 用单一种类的花岗岩石材,居然能在这百里方圆之中摆弄出各种层次的美 似乎这些原本没有生命的石头,冥冥中也被造物者点化出一种超然物外的灵性,勃发出 种强烈的自我创造欲望。染上这种神奇灵气的峰峦孤石每时每刻都在思谋着如何设计打造自己, 如何能在这种创造中体现自己与众不同的追求,亮出自己立意独特的风格。这里安身立命的基 点全在自己,从不以他人的认同与否作为定位自己坐标的参照系 独特”使每块石头都突兀出一个自主的灵魂。这种独特并不是什么矫情的标新立异,或 者刻意的特立独行。因为故意“出新”、强作“立异”,仍旧是以顾盼周围来选取自己的走向 骨子里还是不脱他人窠臼。与追潮逐浪的“随大流”相比较,标新立异的“逆大流”同样是把 自己投进了“大流”,只不过取向不同罢了 黄山之美是多层次的。在大刀阔斧的运斤之中不忘精雕细刻:在大气磅殊的气势之中 不乏柔情绰态 静对四周奇峰怪石,你会深切地品味到,无论是巍然巨峰还是得意小石,它们在精神上全 然是平等的。我赞美大山的宽大襟怀,也赞赏巧石的气宇轩昂。在我眼中,它们之间的和谐关 第二次月考
2012 年春第二次月考 第二次月考 - 4 - 12.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共 8 分) (1)沧海月明珠有泪, 。(李商隐《锦瑟》) (2) ,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登高》) (3)梧桐更兼细雨, 。(李清照《声声慢》) (4)今宵酒醒何处? 。(柳永《雨霖铃》) (5)二十四桥仍在, 。(姜夔《扬州慢》) (6)想当年,金戈铁马, 。(辛弃疾《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 (7)同是天涯沦落人 。(《琵琶行》) (8)连峰去天不盈尺, 。 (《蜀道难》) 三.现代文阅读 (一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5-18 题(4 小题,共 19 分) 客座黄山有感 黄山是一种由花岗岩形成的“峰林地貌”,“火成岩”的内秉气质使它们强烈地体现着一种 阳刚大气之美。它们突兀挺拔,瘦骨嶙峋,尖削奇峻,如锥、如刃、如笋、如柱,造物主只使 用单一种类的花岗岩石材,居然能在这百里方圆之中摆弄出各种层次的美。 似乎这些原本没有生命的石头,冥冥中也被造物者点化出一种超然物外的灵性,勃发出一 种强烈的自我创造欲望。染上这种神奇灵气的峰峦孤石每时每刻都在思谋着如何设计打造自己, 如何能在这种创造中体现自己与众不同的追求,亮出自己立意独特的风格。这里安身立命的基 点全在自己,从不以他人的认同与否作为定位自己坐标的参照系。 “独特”使每块石头都突兀出一个自主的灵魂。这种独特并不是什么矫情的标新立异,或 者刻意的特立独行。因为故意“出新”、强作“立异”,仍旧是以顾盼周围来选取自己的走向, 骨子里还是不脱他人窠臼。与追潮逐浪的“随大流”相比较,标新立异的“逆大流”同样是把 自己投进了“大流”,只不过取向不同罢了。 黄山之美是多层次的。在大刀阔斧的运斤之中不忘精雕细刻;在大气磅殊的气势之中 不乏柔情绰态。 静对四周奇峰怪石,你会深切地品味到,无论是巍然巨峰还是得意小石,它们在精神上全 然是平等的。我赞美大山的宽大襟怀,也赞赏巧石的气宇轩昂。在我眼中,它们之间的和谐关
2012年春第二次月考 系就像一个灵慧的幼童与一位淳朴厚重的大哲学家在倾心交流。那份坦然清纯友善平和,那种 童言无忌与睿智哲思之间的水乳交融真叫人羡煞 最让人惊叹的是,这些享有完全自由的山石,在追求形态各异的特立独行中却形成了完全 统一的黄山风格。甚至可以说,在天下名山当中,黄山那种气盖五岳、秀甲九州的独特风格就 寓于这突兀个体的各自奇绝之中。 千差万别的“大异”却成就了气韵和谐的“大同”,多么耐人寻味,多么富有哲理! 黄山的“大同”是一种高品位的、富有生机灵气的“大同”,是一种鼓励个体绝对悬殊的 在精神层面上殊途同归的“大同 黄山的大同世界充分显示了一位大匠不斫的造物主所特有的那种贯通弘宇的大智慧。它之 所以如此放手、如此信任的让所有石体都可以随心所欲得营造各自的不同,还在于它深刻地认 识到这些实体之间存在着一种归至本源的“不同 它们都带着花岗岩所固有的“天然解理”, 每块岩石、乃至整座山体的风化、蚀变、裂解、崩塌都必然会遵从这种天然解理走向。正是这 种本质上的终极“大同”,使它们总会万变不离其宗,保证了从根本上就奠定了黄山的统一风格 可见,黄山造物主看似“无为”的大放手,是建立在对岩体本性透辟了解基础上的一种大 作为 13.下列对原文的理解,正确的两项是() A.在作者眼里,黄山的美是多层次的,是有高下之分的 B.千差万别的“大异”成就了气韵和谐的“大同”,是因为它们的各自独特的外形蕴含着 同样的内在精神气质。 C.黄山的山石拥有同样的生命历程,同样的命运,这从根本上决定了黄山的统一风格 D.黄山造物主无为而治,令作者惊叹不已。 E.本文首尾呼应,结尾段说出了第一段中“造物主只使用单一种类的花岗岩石材,居然能 在这百里方圆之中摆弄出各种层次的美”的原因 14.石头本没有生命,作者却说它们“每时每刻都在思谋着……”这样写的作用是什么?(4 分 15.故意“出新”、强作“立异”与随大流一样吗?为什么?(4分) 6.作者借写黄山的世界来写他理想的世界,那么 第二次月考
2012 年春第二次月考 第二次月考 - 5 - 系就像一个灵慧的幼童与一位淳朴厚重的大哲学家在倾心交流。那份坦然清纯友善平和,那种 童言无忌与睿智哲思之间的水乳交融真叫人羡煞。 最让人惊叹的是,这些享有完全自由的山石,在追求形态各异的特立独行中却形成了完全 统一的黄山风格。甚至可以说,在天下名山当中,黄山那种气盖五岳、秀甲九州的独特风格就 寓于这突兀个体的各自奇绝之中。 千差万别的“大异”却成就了气韵和谐的“大同”,多么耐人寻味,多么富有哲理! 黄山的“大同”是一种高品位的、富有生机灵气的“大同”,是一种鼓励个体绝对悬殊的、 在精神层面上殊途同归的“大同”。 黄山的大同世界充分显示了一位大匠不斫的造物主所特有的那种贯通弘宇的大智慧。它之 所以如此放手、如此信任的让所有石体都可以随心所欲得营造各自的不同,还在于它深刻地认 识到这些实体之间存在着一种归至本源的“不同”——它们都带着花岗岩所固有的“天然解理”, 每块岩石、乃至整座山体的风化、蚀变、裂解、崩塌都必然会遵从这种天然解理走向。正是这 种本质上的终极“大同”,使它们总会万变不离其宗,保证了从根本上就奠定了黄山的统一风格。 可见,黄山造物主看似“无为”的大放手,是建立在对岩体本性透辟了解基础上的一种大 作为。 13.下列对原文的理解,正确的两项是( ) A.在作者眼里,黄山的美是多层次的,是有高下之分的。 B.千差万别的“大异”成就了气韵和谐的“大同”,是因为它们的各自独特的外形蕴含着 同样的内在精神气质。 C.黄山的山石拥有同样的生命历程,同样的命运,这从根本上决定了黄山的统一风格。 D.黄山造物主无为而治,令作者惊叹不已。 E.本文首尾呼应,结尾段说出了第一段中“造物主只使用单一种类的花岗岩石材,居然能 在这百里方圆之中摆弄出各种层次的美”的原因。 14.石头本没有生命,作者却说它们“每时每刻都在思谋着……”这样写的作用是什么?(4 分) 15.故意“出新”、强作“立异”与随大流一样吗?为什么?(4 分) 16.作者借写黄山的世界来写他理想的世界,那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