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法规案例》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代码:18030021 课程名称:财政法规案例 英文名称:Cases of Fiscal Law 课程类别:专业选修课 学 时:32 学 分:1 适用对象:各学科门类各专业本科生 考核方式:考察 先修课程:公共财政学,法学概论 二、课程简介 课程主要讲授财政法规案例的科学理解。基于财政学原理、法学 原理的透彻分析,综合已有各学科研究方向,阐释财政法规案例中体 现出的财政思想、法律思想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思想。 三、课程性质与教学目的 通过介绍法律如何联系财政和公共管理,如何用财政法规对案例 分析,以及这些案例如何用于更好地理解财政思想、法律思想和中国 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思想,为财政学案例研究已有方向提供一个统 一的背景,解释财政、法律和经济之间的联系;介绍不同的财政法规与 公共管理的关系。 四、教学内容及要求 第一章公共财政与法律 一、教学目的 财政本质上是以国家为主体的分配,是一个历史范畴,随着国家的产生而形 成,并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而不断演化。财政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公 共财政是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财政运行模式。本章主要讨论公共财政的基本概 念,阐释不同时期的公共财政法规,使学生在课程学习之初,对公共财政和法学 的基本内涵与外延能有比较清楚的理解。 二、重点难点 1.财政、法律的概念。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公共财政。 3.法律与法律思想
1 《财政法规案例》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代码:18030021 课程名称:财政法规案例 英文名称:Cases of Fiscal Law 课程类别:专业选修课 学 时:32 学 分:1 适用对象: 各学科门类各专业本科生 考核方式:考察 先修课程:公共财政学,法学概论 二、课程简介 课程主要讲授财政法规案例的科学理解。基于财政学原理、法学 原理的透彻分析,综合已有各学科研究方向,阐释财政法规案例中体 现出的财政思想、法律思想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思想。 三、课程性质与教学目的 通过介绍法律如何联系财政和公共管理,如何用财政法规对案例 分析,以及这些案例如何用于更好地理解财政思想、法律思想和中国 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思想,为财政学案例研究已有方向提供一个统 一的背景,解释财政、法律和经济之间的联系;介绍不同的财政法规与 公共管理的关系。 四、教学内容及要求 第一章 公共财政与法律 一、教学目的 财政本质上是以国家为主体的分配,是一个历史范畴,随着国家的产生而形 成,并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而不断演化。财政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公 共财政是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财政运行模式。本章主要讨论公共财政的基本概 念,阐释不同时期的公共财政法规,使学生在课程学习之初,对公共财政和法学 的基本内涵与外延能有比较清楚的理解。 二、重点难点 1.财政、法律的概念。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公共财政。 3.法律与法律思想
4新中国成立以来的财政法规的改革与发展。 三、教学方法 课堂讲授与讨论相结合, 四、教学内容 1.内容摘要 第一节是公共财政概述。首先介绍财政的起源,指出财政不仅是一个历史范 畴,也是一个经济范畴;然后由财政概念引出公共财政的含义,并分析公共财政 与国家财政的关系:最后总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公共财政的主要特点。 第二节是公共财政思想。主要概括马克思主义和西方经济学中的财政思想与 公共财政思想的演变,结合实际分三个阶段分析新中国成立以来财政思想的演 变。 2.基本概念 财政、国家、政府、一般属性的财政、特殊属性的财政、公共财政、国家财 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公共财政、凯恩斯学派、供给学派、理性预期学派、六项 扣除、国家分配论、国家资金运动论、价值分配论、剩余产品(价值)决定论、 社会共同需要论、现代财政制度。 3.基本原理 (1)财政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财政既是一个历史范畴, 又是一个经济范畴,是以国家或政府为主体的分配活动。 (2)国家和政府是既相联系又有区别的两个概念。 (3)财政具有一般属性和特殊属性。一般属性的财政是国家为实现其职能, 凭借政治权力参与一部分社会产品或国民收入分配所进行的一系列经济活动及 形成的特殊分配关系。财政的特殊属性,由特定国家在某一特定历史时期的社会 形态、政治制度、经济体制和法律文化等诸多因素所决定。 (4)就一般属性而言,公共财政具备财政所有的共性和构成要件:就特殊 属性而言,公共财政是与市场经济体制相匹配的财政模式。 (5)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公共财政的特点主要体现在:是人民性与公共性相 统一的财政:是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现代财政:是与国家治理相适 应的民主法治财政:是开放包容、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大国财政。 (6)马克思“六项扣除”理论中的每一项都与财政分配直接相关,都离不 2
2 4.新中国成立以来的财政法规的改革与发展。 三、教学方法 课堂讲授与讨论相结合。 四、教学内容 1.内容摘要 第一节是公共财政概述。首先介绍财政的起源,指出财政不仅是一个历史范 畴,也是一个经济范畴;然后由财政概念引出公共财政的含义,并分析公共财政 与国家财政的关系;最后总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公共财政的主要特点。 第二节是公共财政思想。主要概括马克思主义和西方经济学中的财政思想与 公共财政思想的演变,结合实际分三个阶段分析新中国成立以来财政思想的演 变。 2.基本概念 财政、国家、政府、一般属性的财政、特殊属性的财政、公共财政、国家财 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公共财政、凯恩斯学派、供给学派、理性预期学派、六项 扣除、国家分配论、国家资金运动论、价值分配论、剩余产品(价值)决定论、 社会共同需要论、现代财政制度。 3.基本原理 (1)财政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财政既是一个历史范畴, 又是一个经济范畴,是以国家或政府为主体的分配活动。 (2)国家和政府是既相联系又有区别的两个概念。 (3)财政具有一般属性和特殊属性。一般属性的财政是国家为实现其职能, 凭借政治权力参与一部分社会产品或国民收入分配所进行的一系列经济活动及 形成的特殊分配关系。财政的特殊属性,由特定国家在某一特定历史时期的社会 形态、政治制度、经济体制和法律文化等诸多因素所决定。 (4)就一般属性而言,公共财政具备财政所有的共性和构成要件;就特殊 属性而言,公共财政是与市场经济体制相匹配的财政模式。 (5)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公共财政的特点主要体现在:是人民性与公共性相 统一的财政;是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现代财政;是与国家治理相适 应的民主法治财政;是开放包容、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大国财政。 (6)马克思“六项扣除”理论中的每一项都与财政分配直接相关,都离不
开财政的主导作用。 (7)建立现代财政制度是深化财税体制改革的必然要求,也是完善和发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要求。 4.课堂讨论 (1)如何理解财政既是一个历史范畴,也是一个经济范畴。 (2)如何理解公共财政的一般属性与特殊属性 (3)怎么理解马克思的先扣后分理论? (4)结合现实,如何理解中国的大国财政。 第二章财政宏观调控法规案例 一、教学目的 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在市场经济条件 下,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但在某些特定领域,市场也会失灵,因此要 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本章首先介绍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分析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 有效性,并指出市场失灵的主要表现,说明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的领域。在此基础 上,重点介绍公共财政的资源配置职能、收入分配职能和经济稳定与发展职能, 让学生不仅能够准确理解政府与市场的关系,而且可以运用基本原理分析和解决 现实问题。 二、重点难点 1.政府与市场的关系。重点是为什么要坚持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 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 2.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公共财政职能,三大职能之间有何一致性与矛盾性。 三、教学方法 课堂讲授与讨论相结合。 四、教学内容 1.内容摘要 财政职能是公共财政运行的前提,而其理论基础是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因此 本章主要围绕这两大问题展开。 第一节是政府与市场。首先说明市场的有效性,这是坚持市场在资源配置中 起决定性作用的前提,而市场的有效性又以完全竞争市场为前提条件。市场失灵 3
3 开财政的主导作用。 (7)建立现代财政制度是深化财税体制改革的必然要求,也是完善和发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要求。 4.课堂讨论 (1)如何理解财政既是一个历史范畴,也是一个经济范畴。 (2)如何理解公共财政的一般属性与特殊属性。 (3)怎么理解马克思的先扣后分理论? (4)结合现实,如何理解中国的大国财政。 第二章 财政宏观调控法规案例 一、教学目的 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在市场经济条件 下,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但在某些特定领域,市场也会失灵,因此要 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本章首先介绍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分析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 有效性,并指出市场失灵的主要表现,说明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的领域。在此基础 上,重点介绍公共财政的资源配置职能、收入分配职能和经济稳定与发展职能, 让学生不仅能够准确理解政府与市场的关系,而且可以运用基本原理分析和解决 现实问题。 二、重点难点 1.政府与市场的关系。重点是为什么要坚持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 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 2.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公共财政职能,三大职能之间有何一致性与矛盾性。 三、教学方法 课堂讲授与讨论相结合。 四、教学内容 1.内容摘要 财政职能是公共财政运行的前提,而其理论基础是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因此 本章主要围绕这两大问题展开。 第一节是政府与市场。首先说明市场的有效性,这是坚持市场在资源配置中 起决定性作用的前提,而市场的有效性又以完全竞争市场为前提条件。市场失灵
包括市场失效与市场无效,市场失灵为政府干预提供了理论支撑。纵观世界各国, 完全依赖市场的无政府经济不存在,而完全依赖政府计划排斥市场手段的计划经 济也有较大缺陷。因此,必须坚持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同时更好发 挥政府作用。 第二节是财政职能。公共财政的基本职能源于市场失灵,主要表现在资源配 置职能、收入分配职能、经济稳定与发展职能三个方面。三种职能之间既有一致 性,又有矛盾性。 2.案例 (1)中国的基尼系数: (2)环境危机彰显政府治理责任: (3)中国的房地产市场调控与高房价得到遏制。 3.课堂讨论 (1)如何理解政府与市场关系? (2)结合现实,如何把握财政的资源配置范围? (3)如何理解公共产品的提供与生产是不同的概念? (4)举例说明,政府如何参与收入再分配? 第三章政府消费支出法规案例:三公经费曝光与公车采购标准 一、教学目的 政府消费支出按大类可分为行政管理支出、国防支出和教科文卫支出等。这 些支出所以要由政府安排,原因各不相同。其中,行政管理和国防近乎纯公共产 品,政府责无旁贷,而教科文卫基本属于外部性很强的混合产品,是世界各国优 先发展的事业。本章在介绍各类支出的属性、内容等基本理论的基础上,着重分 析中国行政管理支出、国防支出和教科文卫支出的现状、发展和改革方向,旨在 使学生能够运用基本原理分析现实问题。 二、重点难点 1.政府消费支出的产品属性。 2.政府介入教育、科学、卫生和文化的理由及支出重点。 3.中国教科文卫支出的发展与改革方向。 三、教学方法
4 包括市场失效与市场无效,市场失灵为政府干预提供了理论支撑。纵观世界各国, 完全依赖市场的无政府经济不存在,而完全依赖政府计划排斥市场手段的计划经 济也有较大缺陷。因此,必须坚持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同时更好发 挥政府作用。 第二节是财政职能。公共财政的基本职能源于市场失灵,主要表现在资源配 置职能、收入分配职能、经济稳定与发展职能三个方面。三种职能之间既有一致 性,又有矛盾性。 2.案例 (1)中国的基尼系数; (2)环境危机彰显政府治理责任; (3)中国的房地产市场调控与高房价得到遏制。 3.课堂讨论 (1)如何理解政府与市场关系? (2)结合现实,如何把握财政的资源配置范围? (3)如何理解公共产品的提供与生产是不同的概念? (4)举例说明,政府如何参与收入再分配? 第三章 政府消费支出法规案例:三公经费曝光与公车采购标准 一、教学目的 政府消费支出按大类可分为行政管理支出、国防支出和教科文卫支出等。这 些支出所以要由政府安排,原因各不相同。其中,行政管理和国防近乎纯公共产 品,政府责无旁贷,而教科文卫基本属于外部性很强的混合产品,是世界各国优 先发展的事业。本章在介绍各类支出的属性、内容等基本理论的基础上,着重分 析中国行政管理支出、国防支出和教科文卫支出的现状、发展和改革方向,旨在 使学生能够运用基本原理分析现实问题。 二、重点难点 1.政府消费支出的产品属性。 2.政府介入教育、科学、卫生和文化的理由及支出重点。 3.中国教科文卫支出的发展与改革方向。 三、教学方法
课堂讲授与讨论相结合。 四、教学内容 1.内容摘要 第一节是行政管理支出。介绍行政管理支出的性质与内容、中国行政管理支 出的现状与改革思路。作为政府维持自身机构运转、提供一般公共服务、维护公 共秩序与安全所消耗的成本,行政管理支出具有公共性和非生产性。行政管理支 出的规模受政府职能范围、机构和人员设置、行政效率、管理水平以及法治化程 度等多种因素影响。近年来,“八项规定”精神的严格落实、“三公经费”的预(决) 算信息公开、公车制度改革等,抑制了中国行政管理支出规模的非常规膨胀。 第二节是国防支出。分析国防支出的内容、最优国防支出结构理论以及中国 的国防支出。国防是消费上具有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的公共产品,必须由中央政 府出资安排,但公共提供并不意味着必须公共生产。许多国家对部分军用品往往 采用私人生产、政府订货的方式。从理论上说,国防支出不仅要与非国防支出保 持合理比例,国防部门内部的支出结构也要合理。最优国防支出结构通常要处理 好人力投入和技术装备投入的合理比例,国防科研投入和生产投入的合理比例 以及作战系统投入和后勤保障系统投入的合理比例。就中国现实而言,军民融 合已成为实现富国与强军统一、破解“大炮”与“黄油”矛盾的国家战略。 第三节是教科文卫支出。概述教科文卫支出的内容与分类,分析中国教科文 卫支出的发展与改革。教育、科学研究、文化以及医疗卫生等大都属于准公共产 品(亦称混合产品),在消费上具有不完全的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政府介入教 科文卫领域的具体理由和方式各不相同,但从财政投入趋势上看,教科文卫已成 为世界各因优先发展的事业,中因也不例外。 2.基本概念 行政管理支出、一般公共服务支出、国防支出、维持费、投资费、军民融合 外部效益、优值品、事业单位、教育支出、科技支出、医疗卫生支出、文化支出。 3.基本原理 (1)行政管理和国防在消费属性上比较接近纯公共产品,具有比较突出的公 共性和非生产性,同为政府承担的最基本职责。 (2)行政管理支出的规模还受多种因素影响,如政府职能范围、机构和人员 设置、行政效率、管理水平以及法治化程度等。要从根本上保证行政管理支出改
5 课堂讲授与讨论相结合。 四、教学内容 1.内容摘要 第一节是行政管理支出。介绍行政管理支出的性质与内容、中国行政管理支 出的现状与改革思路。作为政府维持自身机构运转、提供一般公共服务、维护公 共秩序与安全所消耗的成本,行政管理支出具有公共性和非生产性。行政管理支 出的规模受政府职能范围、机构和人员设置、行政效率、管理水平以及法治化程 度等多种因素影响。近年来,“八项规定”精神的严格落实、“三公经费”的预(决) 算信息公开、公车制度改革等,抑制了中国行政管理支出规模的非常规膨胀。 第二节是国防支出。分析国防支出的内容、最优国防支出结构理论以及中国 的国防支出。国防是消费上具有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的公共产品,必须由中央政 府出资安排,但公共提供并不意味着必须公共生产。许多国家对部分军用品往往 采用私人生产、政府订货的方式。从理论上说,国防支出不仅要与非国防支出保 持合理比例,国防部门内部的支出结构也要合理。最优国防支出结构通常要处理 好人力投入和技术装备投入的合理比例,国防科研投入和生产投入的合理比例 以及作战系统投入和后勤保障系统投入的合理比例。就中国现实而言,军民融 合已成为实现富国与强军统一、破解“大炮”与“黄油”矛盾的国家战略。 第三节是教科文卫支出。概述教科文卫支出的内容与分类,分析中国教科文 卫支出的发展与改革。教育、科学研究、文化以及医疗卫生等大都属于准公共产 品(亦称混合产品),在消费上具有不完全的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政府介入教 科文卫领域的具体理由和方式各不相同,但从财政投入趋势上看,教科文卫已成 为世界各国优先发展的事业,中国也不例外。 2.基本概念 行政管理支出、一般公共服务支出、国防支出、维持费、投资费、军民融合、 外部效益、优值品、事业单位、教育支出、科技支出、医疗卫生支出、文化支出。 3.基本原理 (1)行政管理和国防在消费属性上比较接近纯公共产品,具有比较突出的公 共性和非生产性,同为政府承担的最基本职责。 (2)行政管理支出的规模还受多种因素影响,如政府职能范围、机构和人员 设置、行政效率、管理水平以及法治化程度等。要从根本上保证行政管理支出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