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1)来护儿,字崇善,未识而孤。(2)养于世母(伯母)吴氏。//(3) 吴氏提携鞠养(抚养),甚有慈讯,幼而卓荦1υ,初读《诗》,舍书叹曰: 大丈夫在世,会为国灭贼以取功名!”群辈惊其言而壮其志。(4)及长,雄 略秀出,志气英远。//(5)会周师定淮南所住白土村地居疆埸数见军旅 护儿常慨然有立功名之志及开皇初宇文忻x等镇广陵平陈之役护儿 有功焉进位上开府,赏物一千段。//(6)仁寿初,迁瀛洲刺史,以善政闻, 频见劳勉。(⑦)炀帝嗣位,被追入朝,百姓攀恋,累日不能出境,诣阙上书 致请者,前后数百人,帝谓曰:“昔国步未康,卿为名将,今天下无事,又为 良二千石,可谓兼美矣。”∥(8)大业六年,车驾幸江都,谓护儿曰:“衣锦 昼游,古人所重,卿今是也。”(9)乃赐物二千段,并牛酒,令谒先人墓, 宴乡里父老,仍令三品已上并集其宅,酣饮尽日,朝野荣之。//(10)十二 年,驾幸江都,护儿谏曰:“陛下兴军旅,百姓易咨怨,车驾游幸,深恐非宜, 伏愿驻驾洛阳,与时休息。陛下今幸江都,是臣衣锦之地,臣荷恩慎重,不 敢专为身谋。”(11)帝闻之,厉色而起,数日不得见。(12)后怒解,方被 引入,谓曰:“公意乃尔,朕复何望!”(13)护儿因不敢言,//及宇文化及 构逆,深忌之,是日旦将朝,见执。(14)护儿曰:“陛下今何在?”(15) 左右曰:“今被执矣。”(16)护儿叹曰:“吾备位大臣,荷国重任,不能 肃清凶逆,遂令王室至此,抱恨泉壤,知复何言!”(17)乃遇害。//(18) 护儿重然诺,敦交契,廉于利财,不事产业。(19)至于行军用兵,特多谋 算,每览兵法,曰:“此亦岂异人意也!”(20)善抚士卒,部分严明,故 咸得其死力
二、古代诗文阅读(36 分) (一)文言文阅读(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4~7 题 (1)来护儿,字崇善,未识而孤。(2)养于世母(伯母)吴氏。//(3) 吴氏提携鞠养(抚养),甚有慈讯,幼而卓荦 luò,初读《诗》,舍书叹曰: “大丈夫在世,会为国灭贼以取功名!”群辈惊其言而壮其志。(4)及长,雄 略秀出,志气英远。//(5)会周师定淮南所住白土村地居疆埸数见军旅 护儿常慨然有立功名之志及开皇初宇文忻 xīn等镇广陵平陈之役护儿 有功焉进位上开府,赏物一千段。//(6)仁寿初,迁瀛洲刺史,以善政闻, 频见劳勉。(7)炀帝嗣位,被追入朝,百姓攀恋,累日不能出境,诣阙上书 致请者,前后数百人,帝谓曰:“昔国步未康,卿为名将,今天下无事,又为 良二千石,可谓兼美矣。”//(8)大业六年,车驾幸江都,谓护儿曰:“衣锦 昼游,古人所重,卿今是也。”(9)乃赐物二千段,并牛酒,令谒先人墓, 宴乡里父老,仍令三品已上并集其宅,酣饮尽日,朝野荣之。//(10)十二 年,驾幸江都,护儿谏曰:“陛下兴军旅,百姓易咨怨,车驾游幸,深恐非宜, 伏愿驻驾洛阳,与时休息。陛下今幸江都,是臣衣锦之地,臣荷恩慎重,不 敢专为身谋。”(11)帝闻之,厉色而起,数日不得见。(12)后怒解,方被 引入,谓曰:“公意乃尔,朕复何望!”(13)护儿因不敢言,//及宇文化及 构逆,深忌之,是日旦将朝,见执。(14)护儿曰:“陛下今何在?”(15) 左右曰:“今被执矣。”(16)护儿叹曰:“吾备位大臣,荷国重任,不能 肃清凶逆,遂令王室至此,抱恨泉壤,知复何言!”(17)乃遇害。//(18) 护儿重然诺,敦交契,廉于利财,不事产业。(19)至于行军用兵,特多谋 算,每览兵法,曰:“此亦岂异人意也!”(20)善抚士卒,部分严明,故 咸得其死力
(节选自《北史·来护儿传》) 层次 句数内容 第一层1-3句少时身世及志向。 第二层45句成年后秀拔于群及初露锋芒受赏。 第三层69句为官善政,深受爱戴和皇帝的恩宠。 第四层10-16直言劝诫及被俘遇害。 第五层17-20性情操守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会周师定淮南所住白土村地居疆埸/数见军旅护儿常慨然有立功名之志/ 及开呈初伩文忻等镇广陵/平陈之役/护儿有功焉/ B会周师定淮南所/住白土村地居疆埸数见军旅/护儿常慨然有立功名之志 及开皇初/宇文忻等镇广陵/平陈之役丿儿有功焉 C.会周师定淮南/所住白土村/地居疆埸/数见军旅护儿常慨然有立功名之志 及开呈初/宇文忻等镇广陵/陈之役/儿有功焉 D会周师定淮南所住白土村/地居疆埸数见军旅/护儿常慨然有立功名之志/ 及开皇初/宇文忻等镇广陵/平陈之役/护儿有功焉 答案:D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古代男子有名有字,名是出生后不久父亲起的,字是二十岁举行冠礼后才 起来
(节选自《北史·来护儿传》) 层次 句数 内容 第一层 1—3 句 少时身世及志向。 第二层 4—5 句 成年后秀拔于群及初露锋芒受赏。 第三层 6—9 句 为官善政,深受爱戴和皇帝的恩宠。 第四层 10—16 句 直言劝诫及被俘遇害。 第五层 17—20 句 性情操守。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会周师定淮南所/住白土村/地居疆埸/数见军旅护儿/常慨然有立功名之志/ 及开呈初/文忻等镇广陵/平陈之役/护儿有功焉/ B.会周师定淮南所/住白土村/地居疆埸/数见军旅/护儿常慨然有立功名之志/ 及开皇初/宇文忻等镇广陵/平陈之役/护儿有功焉 C.会周师定淮南/所住白土村/地居疆埸/数见军旅护儿/常慨然有立功名之志/ 及开呈初/宇文忻等镇广陵/平陈之役/护儿有功焉 D.会周师定淮南/所住白土村/地居疆埸/数见军旅/护儿常慨然有立功名之志/ 及开皇初/宇文忻等镇广陵/平陈之役/护儿有功焉/ 答案:D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古代男子有名有字,名是出生后不久父亲起的,字是二十岁举行冠礼后才 起来
B谥号是古代帝王、大臣等死后,据其生平事迹评定的称号,如武帝、哀帝, 炀帝。(古代帝王、诸侯、卿大夫、高官大臣等死后,朝廷根据他们的生平行为给予一种称号以褒 贬善恶,称为谥号。谥法制度有两个要点:一是谥号要符合死者的为人,二是谥号在死后由别人评定 并授予。君主的谥号由礼官确定,由即位皇帝宣布,大臣的谥号是朝廷赐予的。谥号带有评判性,相 当于盖棺定论。谥号来自于谥法。谥法规定了若干个有固定涵义的字,大致分为三类:属表扬的有: 文、或、景、烈、昭、穆等;属于批评的有:炀、历、灵等;属于同情的有:哀、怀、愍、悼等。) C.嗣位指继承君位,我囯封建王朝通常实行长子继承制,君位由最年长的儿 子继承。(答案:C,应该是嫡长子继承制。) D.阙是宫门两侧的高台,又可借指宫廷:“诣阙”既可指赴朝廷,又可指赴京 都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来护儿少有大志,成年后秀拔于群,他自幼而孤,得到吴氏教诲,立下 为国杀敌。来取功名的志向;长大以后,更是雄略超群,志气英发 B.来护儿推行善政,深受百姓拥戴,在瀛洲刺史任上,他名声远闻,屡受 嘉奖,百姓舍不得他回朝廷任职,上书请愿者达数百人。 C.来护儿直言劝诫,后被奸人杀害,他谏请炀帝停驾洛阳,不再远游江都, 引发炀帝,大怒,以致宇文化及杀害及杀害他时,炀帝也没有设法保护。(答 案C,“以致”将两件事事牵连到一起错。) D.来护儿廉于财利,用兵极有谋略,他信守承诺,注重友情。轻视钱财, 不置产业:善待士卒,处事严明,谋略多合兵法,部属争相尽力。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陛下兴军旅,百姓易咨怨。车驾游幸,深恐非宜 (2)不能肃清凶逆,遂令王室至此,抱恨泉壤,知复何言! (1)陛下兴起战事,易于引起百姓叹息怨恨。如今又要外出巡游,我很担心不 合适
B.谥号是古代帝王、大臣等死后,据其生平事迹评定的称号,如武帝、哀帝, 炀帝。(古代帝王、诸侯、卿大夫、高官大臣等死后,朝廷根据他们的生平行为给予一种称号以褒 贬善恶,称为谥号。谥法制度有两个要点:一是谥号要符合死者的为人,二是谥号在死后由别人评定 并授予。君主的谥号由礼官确定,由即位皇帝宣布,大臣的谥号是朝廷赐予的。谥号带有评判性,相 当于盖棺定论。谥号来自于谥法。谥法规定了若干个有固定涵义的字,大致分为三类:属表扬的有: 文、武、景、烈、昭、穆等;属于批评的有:炀、历、灵等;属于同情的有:哀、怀、愍、悼等。) C.嗣位指继承君位,我囯封建王朝通常实行长子继承制,君位由最年长的儿 子继承。(答案:C,应该是嫡长子继承制。) D.阙是宫门两侧的高台,又可借指宫廷:“诣阙”既可指赴朝廷,又可指赴京 都。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来护儿少有大志,成年后秀拔于群,他自幼而孤,得到吴氏教诲,立下 为国杀敌。来取功名的志向;长大以后,更是雄略超群,志气英发。 B.来护儿推行善政,深受百姓拥戴,在瀛洲刺史任上,他名声远闻,屡受 嘉奖,百姓舍不得他回朝廷任职,上书请愿者达数百人。 C.来护儿直言劝诫,后被奸人杀害,他谏请炀帝停驾洛阳,不再远游江都, 引发炀帝,大怒,以致宇文化及杀害及杀害他时,炀帝也没有设法保护。(答 案 C,“以致”将两件事事牵连到一起错。) D.来护儿廉于财利,用兵极有谋略,他信守承诺,注重友情。轻视钱财, 不置产业:善待士卒,处事严明,谋略多合兵法,部属争相尽力。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陛下兴军旅,百姓易咨怨。车驾游幸,深恐非宜。 (2)不能肃清凶逆,遂令王室至此,抱恨泉壤,知复何言! (1)陛下兴起战事,易于引起百姓叹息怨恨。如今又要外出巡游,我很担心不 合适
(2)我不能清除凶恶叛逆的人,终至朝廷落到这个地步,我只能抱憾于黄 泉之下,还能再说什么? (简评:常规选材,衔接稍显零碎,文言词法、句法不多,考点不具有典型 性。)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庸诗,完成89题。 残春旅舍韩偓① 旅舍残春宿雨晴,恍然心地忆咸京②。 树头蜂抱花须落,池面鱼吹柳絮行。 禅伏诗魔归净域,酒冲愁阵岀奇兵。 两梁免被尘埃污③,拂拭朝簪待眼明④ [注]韩偓约842~923):字致尧,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这首诗是作 者流徙闽地时所作。②咸京:这里借指都城长安。③梁:官帽上的横脊,古 代以梁的多少区分官阶。④朝簪:朝廷官员的冠饰。 翻译:残春时节,寓居旅舍,宿雨初晴,恍然之间,内心升起了对京 都长安的思念之情。仰望绿暗红稀的树梢,蜜蜂抱着花须随花飞落:;俯观柳 絮飘坠的池水,鱼儿吞吐水沫,像是吹着柳絮游玩。心中烦闷,流落他乡客 居无聊,只好用诗来抒写自己的忧愁心境,然而还是以禅意来压服这萌生的 诗意吧,使自己的内心归于空灵的境域。诗未写成,然而悲忧郁愤怎能压持 得住,只好用酒来作为奇兵,来冲荡这重重愁阵。我要好好地保存这顶珍贵 的朝帽,千万不能让它被尘埃污染,轻轻拂拭冠饰,擦亮眼神,辨识忠奷, 期望将来还能为国家效力。 解析:颔联承接“忆咸京”三字,首先抒写对皇都美好春光的回忆: “树头蜂抱花须落,池面鱼吹柳絮行。”颔联巧妙之处在于用了“抱“”吹
(2)我不能清除凶恶叛逆的人,终至朝廷落到这个地步,我只能抱憾于黄 泉之下,还能再说什么? (简评:常规选材,衔接稍显零碎,文言词法、句法不多,考点不具有典型 性。) (二)古代诗歌阅读(11 分) 阅读下面这首庸诗,完成 8—9 题。 残春旅舍韩偓① 旅舍残春宿雨晴,恍然心地忆咸京②。 树头蜂抱花须落,池面鱼吹柳絮行。 禅伏诗魔归净域,酒冲愁阵出奇兵。 两梁免被尘埃污③,拂拭朝簪待眼明④。 [注]①韩偓(约 842~923):字致尧,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这首诗是作 者流徙闽地时所作。②咸京:这里借指都城长安。③梁:官帽上的横脊,古 代以梁的多少区分官阶。④朝簪:朝廷官员的冠饰。 翻译:残春时节,寓居旅舍,宿雨初晴,恍然之间,内心升起了对京 都长安的思念之情。仰望绿暗红稀的树梢,蜜蜂抱着花须随花飞落;俯观柳 絮飘坠的池水,鱼儿吞吐水沫,像是吹着柳絮游玩。心中烦闷,流落他乡客 居无聊,只好用诗来抒写自己的忧愁心境,然而还是以禅意来压服这萌生的 诗意吧,使自己的内心归于空灵的境域。诗未写成,然而悲忧郁愤怎能压持 得住,只好用酒来作为奇兵,来冲荡这重重愁阵。我要好好地保存这顶珍贵 的朝帽,千万不能让它被尘埃污染,轻轻拂拭冠饰,擦亮眼神,辨识忠奸, 期望将来还能为国家效力。 解析:颔联承接“忆咸京”三字,首先抒写对皇都美好春光的回忆: “树头蜂抱花须落,池面鱼吹柳絮行。”颔联巧妙之处在于用了“抱“”吹
“两个动词。仰望绿暗红稀的树梢,蜜蜂抱着花须随花飞落;俯观柳絮飘坠 的池水,鱼儿吞吐水沫,像是吹着柳絮游玩。飞花、落絮本是残春景物,而 蜜蜂一“抱”鱼儿一“吹“,就平添了无穷兴趣与几分生机,故没有半点伤 春伤别的落寞,一扫晚唐衰飒的诗风。所以古人认为其为“晩唐巧句”。五 六句“禅伏诗魔归净域,酒冲愁阵出奇兵”,具体写诗人客居馆舍中的寂寞。 诗人心中烦闷,流落他乡客居无聊,只好用诗来抒写自己的心境,表达悲愤 的情怀。然而,却“禅伏诗魔归净域”,诗未成。诗未写成,悲忧郁愤更深 只好用酒来作为奇兵,冲荡这重重愁阵。然而,“借酒浇愁愁更愁”。这更 大的悲伤便使诗人找到自己从前的官服:“两梁免被尘埃污,拂拭朝餐待眼 明”。诗人这时清醒地认识到:他要好好的保存这顶珍贵的朝帽,千万不能 让它被尘埃污染。作者深知唐王朝避免不了灭亡的命运,而自己又无所作为, 故所作之诗多缅怀往事,情调悲凉,最后表达了诗人兢兢业业,力求尽职, 无负朝冠的心情。 8.古人认为这首诗的颔联“乃晚唐巧句”,请指岀这一联巧在哪里,并简要赏析。 (5分) 答:(1)构思巧妙,把“花须落”“柳絮行”这些常见的残春景象,与“蜂 抱”“鱼吹”联系起来,十分新奇;(3分)(2)用词巧妙,“抱”“吹” 的使用显然出人意料,却又显得寻常自然。(2分) 9这首诗的后两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6分) 答:表达了作者内心孤寂愁苦,但仍忠于大唐,心系故国之情。(3分)通 过参禅使自己平静,通过饮酒化解“愁阵”,表明他内心孤寂愁苦,避免染 尘埃”,整理“朝冠”期待“眼明”,表明他不愿依附奸佞,对大唐一片 忠心。(3分)
“两个动词。仰望绿暗红稀的树梢,蜜蜂抱着花须随花飞落;俯观柳絮飘坠 的池水,鱼儿吞吐水沫,像是吹着柳絮游玩。飞花、落絮本是残春景物,而 蜜蜂一“抱”鱼儿一“吹“,就平添了无穷兴趣与几分生机,故没有半点伤 春伤别的落寞,一扫晚唐衰飒的诗风。所以古人认为其为“晚唐巧句”。五、 六句“禅伏诗魔归净域,酒冲愁阵出奇兵”,具体写诗人客居馆舍中的寂寞。 诗人心中烦闷,流落他乡客居无聊,只好用诗来抒写自己的心境,表达悲愤 的情怀。然而,却“禅伏诗魔归净域”,诗未成。诗未写成,悲忧郁愤更深。 只好用酒来作为奇兵,冲荡这重重愁阵。然而,“借酒浇愁愁更愁”。这更 大的悲伤便使诗人找到自己从前的官服:“两梁免被尘埃污,拂拭朝餐待眼 明”。诗人这时清醒地认识到:他要好好的保存这顶珍贵的朝帽,千万不能 让它被尘埃污染。作者深知唐王朝避免不了灭亡的命运,而自己又无所作为, 故所作之诗多缅怀往事,情调悲凉,最后表达了诗人兢兢业业,力求尽职, 无负朝冠的心情。 8.古人认为这首诗的颔联“乃晚唐巧句”,请指出这一联巧在哪里,并简要赏析。 (5 分) 答:(1)构思巧妙,把“花须落”“柳絮行”这些常见的残春景象,与“蜂 抱”“鱼吹”联系起来,十分新奇;(3 分)(2)用词巧妙,“抱”“吹” 的使用显然出人意料,却又显得寻常自然。(2 分) 9.这首诗的后两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6 分) 答:表达了作者内心孤寂愁苦,但仍忠于大唐,心系故国之情。(3 分)通 过参禅使自己平静,通过饮酒化解“愁阵”,表明他内心孤寂愁苦,避免染 “尘埃”,整理“朝冠”期待“眼明”,表明他不愿依附奸佞,对大唐一片 忠心。(3 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