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高考语文试卷分类实用类一文本阅读 1.(福建)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3题。(15分) 数不尽的萤火虫 中国有悠久的萤火虫文化。早在先秦时期的《诗经》中,萤火虫就成为先民的关 注对象,诗中“町踵鹿场,熠耀宵行”就是描述萤火虫的。古代诗人常借萤火虫 抒情达意,唐代杜牧的“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便是千古绝唱。 “囊萤夜读”的故事家喻户晓,也曾激励过无数学子发奋努力。 现代人是不再需要“囊萤”来夜读了。到20世纪40年代,科学家受萤火虫发光 器的启发,发明出荧光灯。萤火虫发出的荧光是一种生物光,它不同于其他的光 会伴生热量的损耗,是目前已知唯一没有热损耗的光源,因此也叫“冷光源”。 荧光灯的发明大大提高了能源使用率,但与萤火虫的发光率相比还差得太远。 最近,研究人员在研究萤火虫发光器时,还意外发现了一种锯齿状排列的鳞片 它可以提高发光器的亮度。科学家将其应用在二极管①LED)的设计中,制作出模 仿萤火虫发光器天然结构的LED覆盖层,可使其效率提高50%以上。这种新颖设 计可能会在几年内应用在LED生产中。 萤火虫特有的虫荧光素酶基因,在基因工程中也越来越多地作为遗传标记的首选 来检测基因表达。人们不但利用萤火虫的基因检测癌细胞,还利用基因转移技术 把萤火虫的基因转移到玉米中,较快地培育出新的具有抗病虫害的玉米新品系。 萤火虫还是血吸虫病的防疫助手。水生血吸虫的幼虫吃包括钉螺在内的螺类,而 钉螺正是血吸虫的唯一宿主。萤火虫体内的腺苷磷酸,可作为一种优异的检测剂 来检测水的污染程度。萤火虫喜欢植被茂盛、水质干净、空气清新的环境,凡是 萤火虫种群分布的地区,都是生态环境保护得比较好的地方。 遗憾的是,如今,萤火虫在部分地区已越来越少见。除了自然天敌外,人类成了 萤火虫最大的“天敌”。美国一些医药公司为了获取萤火虫体内特有的虫荧光素 和虫荧光素酶,出价购买萤火虫,导致人们大肆捕捉萤火虫。在日本,上世纪 60年代的工业污染和城市扩张,致使萤火虫幼虫的生存率直线下降。 萤火虫求偶时,雌雄之间会发出特异的闪光信号以吸引异性并交尾。然而城市的 亮光干扰了它们的闪光交流,当萤火虫感知到外界灯光时,就会停止发光、飞行、 求偶,最终导致种群减少甚至灭绝。去年夏季一些城市刮起萤火虫展览热,千里 迢迢从外省引入萤火虫,然后在公园放飞。但萤火虫的很多种类年复一年地在同 栖息地聚集、交配,即使栖息地遭到破坏,也不会迁往别处。萤火虫成虫的唯 一使命就是繁殖,寿命很短,长的也就十几天。萤火虫本就不适合长途迁徙,目 的地栖息环境又不太合适,它几乎活不了几天,繁殖就更是不可能了。不少专家 为此呼吁:与其引进萤火虫,不如改善自然环境 那些曾在林间泽畔“熠耀宵行”的萤火虫,如今已与我们渐行渐远,靠人工引进 不能“引”来它们的回归。萤火虫是自然的,也是文化的,但归根结底是自然的, 因而要靠自然来解决。而且,保护萤火虫不能光着眼于一个物种,而是要通过保 护整片栖息地来保护许多物种。如果做到这一点,引来的肯定不只萤火虫。萤火 虫如是,熊猫如是,白鹳也如是……总之,我们应多想想如何对自然更友好,与 万物共存共荣。 (摘编自《新华文摘》2014年第13期) (1)下列对文章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科学家受萤火虫发光器的启发而发明的荧光灯,在减少热损耗方面成效显著, 但发光率不如萤火虫
2015 年高考语文试卷分类实用类--文本阅读 1.(福建)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⑴—⑶题。(15 分) 数不尽的萤火虫 中国有悠久的萤火虫文化。早在先秦时期的《诗经》中,萤火虫就成为先民的关 注对象,诗中“町畽鹿场,熠耀宵行”就是描述萤火虫的。古代诗人常借萤火虫 抒情达意,唐代杜牧的“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便是千古绝唱。 “囊萤夜读”的故事家喻户晓,也曾激励过无数学子发奋努力。 现代人是不再需要“囊萤”来夜读了。到 20 世纪 40 年代,科学家受萤火虫发光 器的启发,发明出荧光灯。萤火虫发出的荧光是一种生物光,它不同于其他的光 会伴生热量的损耗,是目前已知唯一没有热损耗的光源,因此也叫“冷光源”。 荧光灯的发明大大提高了能源使用率,但与萤火虫的发光率相比还差得太远。 最近,研究人员在研究萤火虫发光器时,还意外发现了一种锯齿状排列的鳞片, 它可以提高发光器的亮度。科学家将其应用在二极管(LED)的设计中,制作出模 仿萤火虫发光器天然结构的 LED 覆盖层,可使其效率提高 50%以上。这种新颖设 计可能会在几年内应用在 LED 生产中。 萤火虫特有的虫荧光素酶基因,在基因工程中也越来越多地作为遗传标记的首选 来检测基因表达。人们不但利用萤火虫的基因检测癌细胞,还利用基因转移技术 把萤火虫的基因转移到玉米中,较快地培育出新的具有抗病虫害的玉米新品系。 萤火虫还是血吸虫病的防疫助手。水生血吸虫的幼虫吃包括钉螺在内的螺类,而 钉螺正是血吸虫的唯一宿主。萤火虫体内的腺苷磷酸,可作为一种优异的检测剂 来检测水的污染程度。萤火虫喜欢植被茂盛、水质干净、空气清新的环境,凡是 萤火虫种群分布的地区,都是生态环境保护得比较好的地方。 遗憾的是,如今,萤火虫在部分地区已越来越少见。除了自然天敌外,人类成了 萤火虫最大的“天敌”。美国一些医药公司为了获取萤火虫体内特有的虫荧光素 和虫荧光素酶,出价购买萤火虫,导致人们大肆捕捉萤火虫。在日本,上世纪 60 年代的工业污染和城市扩张,致使萤火虫幼虫的生存率直线下降。 萤火虫求偶时,雌雄之间会发出特异的闪光信号以吸引异性并交尾。然而城市的 亮光干扰了它们的闪光交流,当萤火虫感知到外界灯光时,就会停止发光、飞行、 求偶,最终导致种群减少甚至灭绝。去年夏季一些城市刮起萤火虫展览热,千里 迢迢从外省引入萤火虫,然后在公园放飞。但萤火虫的很多种类年复一年地在同 一栖息地聚集、交配,即使栖息地遭到破坏,也不会迁往别处。萤火虫成虫的唯 一使命就是繁殖,寿命很短,长的也就十几天。萤火虫本就不适合长途迁徙,目 的地栖息环境又不太合适,它几乎活不了几天,繁殖就更是不可能了。不少专家 为此呼吁:与其引进萤火虫,不如改善自然环境。 那些曾在林间泽畔“熠耀宵行”的萤火虫,如今已与我们渐行渐远,靠人工引进 不能“引”来它们的回归。萤火虫是自然的,也是文化的,但归根结底是自然的, 因而要靠自然来解决。而且,保护萤火虫不能光着眼于一个物种,而是要通过保 护整片栖息地来保护许多物种。如果做到这一点,引来的肯定不只萤火虫。萤火 虫如是,熊猫如是,白鹳也如是……总之,我们应多想想如何对自然更友好,与 万物共存共荣。 (摘编自《新华文摘》2014 年第 13 期) ⑴下列对文章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 分)( )( ) A 科学家受萤火虫发光器的启发而发明的荧光灯,在减少热损耗方面成效显著, 但发光率不如萤火虫
B科学家模仿萤火虫发光器的天然结构,用以制作LED覆盖层,这种设计在应用 中起到节能的作用 C人们选择萤火虫特有的虫荧光素酶基因,将其运用于癌细胞检测、玉米新品系 的培育和水质监测 D引进萤火虫的做法不合乎自然规律,因为长途迁徙影响其正常繁殖,异地放飞 又改变其栖息环境。 E对一个物种的保护必将使其他物种获益,因而做好了萤火虫的保护工作,引来 的肯定不只萤火虫。 (2)为保护萤火虫,我们要注意萤火虫的哪些习性?请简述。(4分) 答 (3)请根据文本,分析“萤火虫是自然的,也是文化的,但归根结底是自然的”这 句话的含意。(6分) 答 2.(广东)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小题 种子萌芽从汲取水分开始,种子首先膨胀,胚部接着生长。①发芽就像分娩,一 旦启动就是个不可逆的过程,因此发芽的时机攸关生死,种子早已演化出各式各 样的手段找对时机。杨树和柳树的种子寿命极短,若没有在散播后几个小时内找 到湿泥地,就会死亡。热带雨林中,许多树木结的大型种子如果没有在几周内发 芽,就会腐败。对这些物种来说,要掌握正确的发芽时机,得先掌握正确的结子 时机,因为种子一旦成熟,保存期限是很短的 年中,若季节气候对种子来说太干燥或太寒冷,不利于发芽,种子就进入休眠, 等待不适宜的气候过去。 如果将植物行为以精巧度衡量,扁蓄的发芽行为只有初级程度。扁蓄是长在耕地 和花园中的杂草,种子先天为休眠型,未经冬天不会发芽。土壤中的种子在冬季 感受到低温,打破休眠状态,预备好在春天来临、土壤回暖是发芽。没有在五月 发芽的种子,又逐渐进入休眠状态,静待另一波寒意来临,准备好再次发芽。扁 蓄的行为其实相当合理,称为初级程度好像不太公平,更何况相似的植物还不少, 许多杂草也有依季节循环的休眠期和发芽期。 另一种相当常见的杂草则要比扁蓄技高一筹,那就是羊腿藜。羊腿藜在年初不休 眠的种子,产季时则结休眠的种子。有了年初生产的种子,这年的羊腿藜就有更 多子代,后来所结的种子则安然保存至明春 年生植物的种子发芽机制就更精巧了,这些植物会打赌冬天冷不冷,许多冬季 年生植物,像雀麦草,都是在秋天发芽,这样做的风险是冬天的寒霜很可能冻 死幼苗。但如果存活下来,就有了回报,因为比起其他春天才发芽的种子,这些 幼苗抢先一步发育成长,能长得比较大,结的种子也多得多。冬季一年生植物也 懂得分散风险,让部分种子在冬季休眠、春天发芽。比起熬过冬天的幼苗,这些 春天发芽的种子长出的植株比较小、结的种子也比较少,但是存活的几率大一些 由于某几年的冬天比较冷,某几年比较不冷,所以有时不休眠种子长得好,有时 休眠种子胜算大。 目前为止所谈的发芽行为,精巧程度都还不及格。种子还能从其他线索得到更精 确的讯息,以决定什么时候发芽。许多像莴苣一类的种子,对光很敏感,在黑暗 中不会发芽,即使温度和湿度都很恰当。这样的机制可以避免那些被埋得很深的 没有机会到达土壤表层的种子发芽。而只要一丝阳光,就能让种子自休眠中苏醒
B 科学家模仿萤火虫发光器的天然结构,用以制作 LED 覆盖层,这种设计在应用 中起到节能的作用。 C 人们选择萤火虫特有的虫荧光素酶基因,将其运用于癌细胞检测、玉米新品系 的培育和水质监测。 D 引进萤火虫的做法不合乎自然规律,因为长途迁徙影响其正常繁殖,异地放飞 又改变其栖息环境。 E 对一个物种的保护必将使其他物种获益,因而做好了萤火虫的保护工作,引来 的肯定不只萤火虫。 ⑵为保护萤火虫,我们要注意萤火虫的哪些习性?请简述。(4 分) 答: ⑶请根据文本,分析“萤火虫是自然的,也是文化的,但归根结底是自然的”这 句话的含意。(6 分) 答: 2.(广东)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⑴—⑶小题。 种子萌芽从汲取水分开始,种子首先膨胀,胚部接着生长。①发芽就像分娩,一 旦启动就是个不可逆的过程,因此发芽的时机攸关生死,种子早已演化出各式各 样的手段找对时机。杨树和柳树的种子寿命极短,若没有在散播后几个小时内找 到湿泥地,就会死亡。热带雨林中,许多树木结的大型种子如果没有在几周内发 芽,就会腐败。对这些物种来说,要掌握正确的发芽时机,得先掌握正确的结子 时机,因为种子一旦成熟,保存期限是很短的。 一年中,若季节气候对种子来说太干燥或太寒冷,不利于发芽,种子就进入休眠, 等待不适宜的气候过去。 如果将植物行为以精巧度衡量,扁蓄的发芽行为只有初级程度。扁蓄是长在耕地 和花园中的杂草,种子先天为休眠型,未经冬天不会发芽。土壤中的种子在冬季 感受到低温,打破休眠状态,预备好在春天来临、土壤回暖是发芽。没有在五月 发芽的种子,又逐渐进入休眠状态,静待另一波寒意来临,准备好再次发芽。扁 蓄的行为其实相当合理,称为初级程度好像不太公平,更何况相似的植物还不少, 许多杂草也有依季节循环的休眠期和发芽期。 另一种相当常见的杂草则要比扁蓄技高一筹,那就是羊腿藜。羊腿藜在年初不休 眠的种子,产季时则结休眠的种子。有了年初生产的种子,这年的羊腿藜就有更 多子代,后来所结的种子则安然保存至明春。 一年生植物的种子发芽机制就更精巧了,这些植物会打赌冬天冷不冷,许多冬季 一年生植物,像雀麦草,都是在秋天发芽,这样做的风险是冬天的寒霜很可能冻 死幼苗。但如果存活下来,就有了回报,因为比起其他春天才发芽的种子,这些 幼苗抢先一步发育成长,能长得比较大,结的种子也多得多。冬季一年生植物也 懂得分散风险,让部分种子在冬季休眠、春天发芽。比起熬过冬天的幼苗,这些 春天发芽的种子长出的植株比较小、结的种子也比较少,但是存活的几率大一些。 由于某几年的冬天比较冷,某几年比较不冷,所以有时不休眠种子长得好,有时 休眠种子胜算大。 目前为止所谈的发芽行为,精巧程度都还不及格。种子还能从其他线索得到更精 确的讯息,以决定什么时候发芽。许多像莴苣一类的种子,对光很敏感,在黑暗 中不会发芽,即使温度和湿度都很恰当。这样的机制可以避免那些被埋得很深的、 没有机会到达土壤表层的种子发芽。而只要一丝阳光,就能让种子自休眠中苏醒
替菜圃翻土会让阳光传递讯息给土壤中许多对光敏感的杂草种子,让它们知道接 近土壤表层了。 很多种子的招数更了不起。植物可借由远古演化而来的光感受体(即光敏素分子) 感知光线。光敏感分子有两种形式,可彼此转换。一种称为Pr,吸收红光后装 换成另一种形式,称为Pfr,Pfr吸收远红光后再转回Pr型分子。Pr对Pfr的 比率是由接受多少这两种不同波长的光而定。这种Pr对Pfr的比率提供了地方 环境的讯息,对植物来说极为重要。②未被遮蔽的日光,红光/远红光的比率为 1,然而,阳光穿过树叶后,大部分红光为树叶吸收,这时比率远小于l。植物 透过Pr对Pr的比率能侦测到光的改变。由此,植物利用光敏素察觉邻近植物 的位置,调整自己的生长以避开邻近植物。同样,种子如果暴露在透光叶子照射 的阳光中,就不发芽。与其在其他植物的遮蔽下发芽、长出难以存活的幼苗,还 不如维持休眠状态 光敏素有个缺点,就是在黑暗环境中无用武之地。因此只有位于土壤表层或接近 表层的种子能加以利用,侦测竞争对手是否环伺在侧。不过还有另一种线索,能 让深埋土中的种子知道上方没有一线生机。土壤表层的植物,例如草类,就像一 层隔绝物,调节种子土壤内种子感受温度的范围。光裸的土壤表层没有这层隔绝 物,所以底下的种子会感受到强烈的温度起伏,许多种子就从这种温度起伏中得 知土壤表面是光裸的。如果感受到温度起伏,种子就会在春天发芽;而如果感受 到的温度很平稳,没有高低起伏,种子就不会发芽 (选自[英]乔纳森·西尔弗顿著、徐嘉妍译《种子的故事》,商务印书馆,2014 年,有删改) (1)简要分析文中画线部分的语言特色。(4分) ①发芽就像分娩,一旦启动就是个不可逆的过程,因此发芽的时机攸关生死,种 子早已演化出各式各样的手段找对时机 ②未被遮蔽的日光,红光/远红光的比率为1,然而,阳光穿过树叶后,大部分 红光为树叶吸收,这时比率远小于1 (2)作者认为有些种子发芽行为的精巧程度还不及格。请写出这些种子的发芽行 为。(6分) (3)翻土可以除掉土壤表层的杂草,但是翻动过后的土壤有时反而长出更多的杂 草。请用文中观点解释这种现象。(5分) 3.(新课标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朱东润自传 八九六年我出生在江苏泰兴县一位失业店员的家庭,因此早年生活艰苦,所受 的教育也存在着一定的波折。二十一岁我到梧州担任广西第二中学的外语教师 二十三岁调任南通师范学校教师。 1929年4月间,我到武汉大学担任外语教师,从此我就成为大学教师。那时武 汉大学的文学院长是闻一多教授,他看到中文系的教师实在太复杂,总想来一些 变动。用近年的说法,这叫做掺沙子。我的命运是作为沙子而到中文系开课的。 大约是1939年吧,一所内迁的大学的中文系在学年开始,出现了传记研究这 个课,其下注明本年开韩柳文,传记文学也好,韩柳文学也不妨,但是怎么会在 传记研究这个总题下面开韩柳文呢?在当时的大学里,出现的怪事不少,可是这 项多少和我的兴趣有关,这就决定了我对于传记文学献身的意图。 《四库全书总目》有传记类,指出《晏子春秋》为传之祖,《孔子三朝记》,为 记之祖没这事是三百年前的砍伐,现在用不上了。有人说《史记》《汉书》为传
替菜圃翻土会让阳光传递讯息给土壤中许多对光敏感的杂草种子,让它们知道接 近土壤表层了。 很多种子的招数更了不起。植物可借由远古演化而来的光感受体(即光敏素分子) 感知光线。光敏感分子有两种形式,可彼此转换。一种称为 Pr,吸收红光后装 换成另一种形式,称为 Pfr,Pfr 吸收远红光后再转回 Pr 型分子。Pr 对 Pfr 的 比率是由接受多少这两种不同波长的光而定。这种 Pr 对 Pfr 的比率提供了地方 环境的讯息,对植物来说极为重要。②未被遮蔽的日光,红光/远红光的比率为 1,然而,阳光穿过树叶后,大部分红光为树叶吸收,这时比率远小于 1。植物 透过 Pr 对 Pfr 的比率能侦测到光的改变。由此,植物利用光敏素察觉邻近植物 的位置,调整自己的生长以避开邻近植物。同样,种子如果暴露在透光叶子照射 的阳光中,就不发芽。与其在其他植物的遮蔽下发芽、长出难以存活的幼苗,还 不如维持休眠状态。 光敏素有个缺点,就是在黑暗环境中无用武之地。因此只有位于土壤表层或接近 表层的种子能加以利用,侦测竞争对手是否环伺在侧。不过还有另一种线索,能 让深埋土中的种子知道上方没有一线生机。土壤表层的植物,例如草类,就像一 层隔绝物,调节种子土壤内种子感受温度的范围。光裸的土壤表层没有这层隔绝 物,所以底下的种子会感受到强烈的温度起伏,许多种子就从这种温度起伏中得 知土壤表面是光裸的。如果感受到温度起伏,种子就会在春天发芽;而如果感受 到的温度很平稳,没有高低起伏,种子就不会发芽。 (选自[英]乔纳森·西尔弗顿著、徐嘉妍译《种子的故事》,商务印书馆,2014 年,有删改) ⑴简要分析文中画线部分的语言特色。(4 分) ①发芽就像分娩,一旦启动就是个不可逆的过程,因此发芽的时机攸关生死,种 子早已演化出各式各样的手段找对时机。 ②未被遮蔽的日光,红光/远红光的比率为 1,然而,阳光穿过树叶后,大部分 红光为树叶吸收,这时比率远小于 1。 ⑵作者认为有些种子发芽行为的精巧程度还不及格。请写出这些种子的发芽行 为。(6 分) ⑶翻土可以除掉土壤表层的杂草,但是翻动过后的土壤有时反而长出更多的杂 草。请用文中观点解释这种现象。(5 分) 3.(新课标 I)实用类文本阅读(25 分) 朱东润自传 一八九六年我出生在江苏泰兴县一位失业店员的家庭,因此早年生活艰苦,所受 的教育也存在着一定的波折。二十一岁我到梧州担任广西第二中学的外语教师。 二十三岁调任南通师范学校教师。 1929 年 4 月间,我到武汉大学担任外语教师,从此我就成为大学教师。那时武 汉大学的文学院长是闻一多教授,他看到中文系的教师实在太复杂,总想来一些 变动。用近年的说法,这叫做掺沙子。我的命运是作为沙子而到中文系开课的。 大约是 1939 年吧,一所内迁的大学的中文系在学年开始,出现了传记研究这一 个课,其下注明本年开韩柳文,传记文学也好,韩柳文学也不妨,但是怎么会在 传记研究这个总题下面开韩柳文呢?在当时的大学里,出现的怪事不少,可是这 一项多少和我的兴趣有关,这就决定了我对于传记文学献身的意图。 《四库全书总目》有传记类,指出《晏子春秋》为传之祖,《孔子三朝记》,为 记之祖没这事是三百年前的砍伐,现在用不上了。有人说《史记》《汉书》为传
记始祖,这个也用不上,《史》《汉》有互见法,对于一个人的评价,常常需要 通读全书多卷,才能得起大略。可是在传记文学里,一个传主只有一本书,必须 在这本书里把对他的评价全部交代。 是不是古人所作的传、行状、神道碑这一类的作品对于近代传记文学的写作有什 么帮助呢?也不尽然。古代文人的这类作品,主要是对于死者的歌颂,对于近代 传记文学是没有什么用处的,这些作品根本不是传记文学。 除了史家和文人的作品以外,是不是还有值得提出的呢?有的,这便是所谓别转 别转的名称,可能不是作者的自称认识后人认为有别与正史,因此成为“别转” 有些简单一些,也可成为转叙。这类作品写得都很生动,没有那些阿谀奉承之辞, 而且是信笔直书,对于传主的错误和缺陷,都是全部奉陈。 是不是可以从国外吸收传记文学的写作方法呢?当然可以,而且有此必要。但是 不能没有一个抉择。罗马时代的勃路塔克是最好的了,但是他的时代和我们相去 太远,而且他的部部大作,所着重的是相互比较而很少对于传主的刻画,因此我 们只能看到一个大略而看不到入情入理的细致的分析。 英国的《约翰逊博士传》是传记文学中的不朽名作,英国人把它推重到极高的地 位,这部书的细致是到了一个登峰造极的地位,但是的确也难免有些琐碎。而且 由于约翰逊并不处于当时的政治中心,其人也并不能代表英国的一般人物,所以 这部作品不是我们必须模仿的范本。 已经翻译过来的《维多利亚女王传》可以作为范本呢?应当可以,由于作者处处 显出“颊上三毫”的风神,可是中国文人相传的做法,正是走的一样的道路,所 以无论近代人怎么推崇这部作品,总还不免令人有“穿新鞋走老路”的戒心。 国内外的作品读过一些,也读过法国评论家莫洛亚的传记文学理论,是不是对于 传记文学就算有些认识呢?不算,在自己没有动手创作之前,就不能算是认识 这时是1940年左右,中国正在艰苦抗战,我只身独处,住在四川乐山的郊区, 每周得进城到学校上课,生活也很艰苦,家乡陷落了,妻室儿女,一家八口,正 在死亡线上挣扎,我决心把研读的各种传记作为范本,自己也写出一本来,我写 谁呢?我考虑了很久,最后决定写明代的张居正。第一,因为他能把一个充满内 忧外患的国家拯救出来,为垂亡的明王朝延长了七十年的寿命,第二,因为他不 顾个人的安危和世人的唾骂,终于完成历史赋予他的使命。他不是没有缺点的 但是无论他有多大的缺点,他是唯一能够拯救那个时代的人物 (有删改) 相关链接: ①自传和传人,本是性质类似的著述,除了因为作者立场的不同,因而有必要的 区别以外,原来没有很大的差异。但是在西洋文学里,常会发生分类的麻烦。我 们则传叙二字连用指明同类的文学。同时因为古代的用法,传人曰传,自叙曰叙, 这种分别的观念,是一种原有的观念,所以传叙文学,包括叙,传在内,丝毫不 感觉牵强 (朱东润《关于传叙文学的几个名词》 ②朱先生确实是有儒学风度的学者,一身正气,因此他所选择的传主对象,差不 多都是关心国计民生的有为之士。他强调关切现实,拯救危亡,尊崇气节与品格。 这都是可以理解的。 (傅璇琮《理性的思索和情感的倾注一一读朱东润先生史传文学随想》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记始祖,这个也用不上,《史》《汉》有互见法,对于一个人的评价,常常需要 通读全书多卷,才能得起大略。可是在传记文学里,一个传主只有一本书,必须 在这本书里把对他的评价全部交代。 是不是古人所作的传、行状、神道碑这一类的作品对于近代传记文学的写作有什 么帮助呢?也不尽然。古代文人的这类作品,主要是对于死者的歌颂,对于近代 传记文学是没有什么用处的,这些作品根本不是传记文学。 除了史家和文人的作品以外,是不是还有值得提出的呢?有的,这便是所谓别转。 别转的名称,可能不是作者的自称认识后人认为有别与正史,因此成为“别转”, 有些简单一些,也可成为转叙。这类作品写得都很生动,没有那些阿谀奉承之辞, 而且是信笔直书,对于传主的错误和缺陷,都是全部奉陈。 是不是可以从国外吸收传记文学的写作方法呢?当然可以,而且有此必要。但是 不能没有一个抉择。罗马时代的勃路塔克是最好的了,但是他的时代和我们相去 太远,而且他的部部大作,所着重的是相互比较而很少对于传主的刻画,因此我 们只能看到一个大略而看不到入情入理的细致的分析。 英国的《约翰逊博士传》是传记文学中的不朽名作,英国人把它推重到极高的地 位,这部书的细致是到了一个登峰造极的地位,但是的确也难免有些琐碎。而且 由于约翰逊并不处于当时的政治中心,其人也并不能代表英国的一般人物,所以 这部作品不是我们必须模仿的范本。 已经翻译过来的《维多利亚女王传》可以作为范本呢?应当可以,由于作者处处 显出“颊上三毫”的风神,可是中国文人相传的做法,正是走的一样的道路,所 以无论近代人怎么推崇这部作品,总还不免令人有“穿新鞋走老路”的戒心。 国内外的作品读过一些,也读过法国评论家莫洛亚的传记文学理论,是不是对于 传记文学就算有些认识呢?不算,在自己没有动手创作之前,就不能算是认识。 这时是 1940 年左右,中国正在艰苦抗战,我只身独处,住在四川乐山的郊区, 每周得进城到学校上课,生活也很艰苦,家乡陷落了,妻室儿女,一家八口,正 在死亡线上挣扎,我决心把研读的各种传记作为范本,自己也写出一本来,我写 谁呢?我考虑了很久,最后决定写明代的张居正。第一,因为他能把一个充满内 忧外患的国家拯救出来,为垂亡的明王朝延长了七十年的寿命,第二,因为他不 顾个人的安危和世人的唾骂,终于完成历史赋予他的使命。他不是没有缺点的, 但是无论他有多大的缺点,他是唯一能够拯救那个时代的人物。 (有删改) 相关链接: ①自传和传人,本是性质类似的著述,除了因为作者立场的不同,因而有必要的 区别以外,原来没有很大的差异。但是在西洋文学里,常会发生分类的麻烦。我 们则传叙二字连用指明同类的文学。同时因为古代的用法,传人曰传,自叙曰叙, 这种分别的观念,是一种原有的观念,所以传叙文学,包括叙,传在内,丝毫不 感觉牵强。 (朱东润《关于传叙文学的几个名词》) ②朱先生确实是有儒学风度的学者,一身正气,因此他所选择的传主对象,差不 多都是关心国计民生的有为之士。他强调关切现实,拯救危亡,尊崇气节与品格。 这都是可以理解的。 (傅璇琮《理性的思索和情感的倾注——读朱东润先生史传文学随想》) ⑴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 分)( )( )
A当年有所大学的中文系开传记研究课,课程内容却是韩愈、柳宗元的古文,朱 东润就是因为这件事决定开展传记文学研究 B“我的命运是作为沙子而到中文系开课的”,这样的表述与其说写出了自己过 去的经历,不如说反映了朱东润写自传时的心态。 C朱东润固然认可国外的传记文学,但却担心“穿新鞋走老路”,因此拒绝把近 代人推崇的《维多利亚女王转》作为写作范本。 D出于自己的现实关怀来选择传主,是朱东润传记文学创作的一贯原则。有学者 总体上对此表示理解,但在态度上略有保留。 E朱东润虽然认为“传记文学”的说法更科学,但为了避免常会发生的分类麻 烦,还是在自传中采用了“传记文学”的说法。 (2)朱东润的传记文学观是如何形成的?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6分) (3)作为带有学术性质的自传,本文有什么特点?请简要回答。(6分) (4)朱东润认为传记文学作品应该如何刻画和评价传主?你是否同意他的观点? 请结合材料说明理由。(8分) 4.(新课标I)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将军赋采薇 戴安澜任第73旅旅长后,回顾多年对日作战的经验教训,认定要取得胜利必须 依靠部属努力,而部属的旺盛士气来自他们的爱国热情。他特意抄录民族英雄岳 飞的《满江红》和文天祥的《过零丁洋》,印发给各级官兵背诵吟唱,激发大家 精忠报国的爱国热忱。 为了抗战大业,戴安澜摒弃党派成见,团结爱国人士。《自由报》记者宗祺仁前 来采访,与他彻夜讨论时局,探讨国共合作抗日的未来,两人很快成为莫逆之交。 这时有人提醒戴安澜,说宗是共产党,须多加提防。他坦然答道:“现在是国共 合作抗战,何防之有?宗是否共产党我不知道,我只知道他是新闻记者,写过许 多真实感人的报道,有卓越的见解,我们正缺少这样的爱国志士。”几天后,他 还把自己的军事著作交给宗祺仁修改并题词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中国决定派远征军赴缅甸对日作战。当命令到达时,已升任 第200师师长的戴安澜髙唱《满江红》,并向官兵宣讲诸葛亮远征的事迹,以“鞠 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激励官兵。赴缅途中,他激情满怀,赋《远征》二首 以明志。其一云:“万里旌旗耀眼开,王师出境岛夷摧。扬鞭遥指花如许,诸葛 前身今又来。”其二云:“策马奔车走八荒,远征功业迈秦皇。澄清宇宙安黎庶 先挽长弓射夕阳 入缅不久,日军主力迫近东瓜,军长杜聿明决定集中主力击溃日军。戴安澜立下 誓言:“此次远征,系唐明以来扬国威之盛举,虽战至一兵一卒,也必死守东瓜。 这时,英军突然撤走,我方援军未至,形势危急,戴安澜决心以身报国。他宣布: “本师长立遣嘱在先:如果师长战死,以副师长代之:;副师长战死,参谋长代 之……以此类推,各级皆然。”他给夫人王荷馨写了绝命家书:“余此次奉命固 守东瓜,因上面大计未定,与后方联络过远,敌人行动又快,现在孤军奋斗,决 以全部牺牲报国家养育。为国家战死,事极光荣。所念者,你们母子今后生活, 当更痛苦。望你珍重,并爱护诸儿,侍奉老母。老父在皖,可不必呈闻。”面对 日军发动步兵、炮兵和空军联合进攻,狂轰滥炸,施放毒气,戴安澜率部同仇敌 忾,顽任战斗,抗击四倍于己的日军长达十余日。中印缅战区美军司令兼中国战 区统帅部参谋长史迪威表示:“近代立功异域,扬中华声威者,以戴将军为第
A 当年有所大学的中文系开传记研究课,课程内容却是韩愈、柳宗元的古文,朱 东润就是因为这件事决定开展传记文学研究。 B “我的命运是作为沙子而到中文系开课的”,这样的表述与其说写出了自己过 去的经历,不如说反映了朱东润写自传时的心态。 C 朱东润固然认可国外的传记文学,但却担心“穿新鞋走老路”,因此拒绝把近 代人推崇的《维多利亚女王转》作为写作范本。 D 出于自己的现实关怀来选择传主,是朱东润传记文学创作的一贯原则。有学者 总体上对此表示理解,但在态度上略有保留。 E 朱东润虽然认为“传记文学”的说法更科学,但为了避免常会发生的分类麻 烦,还是在自传中采用了“传记文学”的说法。 ⑵朱东润的传记文学观是如何形成的?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6 分) ⑶作为带有学术性质的自传,本文有什么特点?请简要回答。(6 分) ⑷朱东润认为传记文学作品应该如何刻画和评价传主?你是否同意他的观点? 请结合材料说明理由。(8 分) 4.(新课标 II)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⑴—⑷题。(25 分) 将军赋采薇 戴安澜任第 73 旅旅长后,回顾多年对日作战的经验教训,认定要取得胜利必须 依靠部属努力,而部属的旺盛士气来自他们的爱国热情。他特意抄录民族英雄岳 飞的《满江红》和文天祥的《过零丁洋》,印发给各级官兵背诵吟唱,激发大家 精忠报国的爱国热忱。 为了抗战大业,戴安澜摒弃党派成见,团结爱国人士。《自由报》记者宗祺仁前 来采访,与他彻夜讨论时局,探讨国共合作抗日的未来,两人很快成为莫逆之交。 这时有人提醒戴安澜,说宗是共产党,须多加提防。他坦然答道:“现在是国共 合作抗战,何防之有?宗是否共产党我不知道,我只知道他是新闻记者,写过许 多真实感人的报道,有卓越的见解,我们正缺少这样的爱国志士。”几天后,他 还把自己的军事著作交给宗祺仁修改并题词。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中国决定派远征军赴缅甸对日作战。当命令到达时,已升任 第 200 师师长的戴安澜高唱《满江红》,并向官兵宣讲诸葛亮远征的事迹,以“鞠 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激励官兵。赴缅途中,他激情满怀,赋《远征》二首 以明志。其一云:“万里旌旗耀眼开,王师出境岛夷摧。扬鞭遥指花如许,诸葛 前身今又来。”其二云:“策马奔车走八荒,远征功业迈秦皇。澄清宇宙安黎庶, 先挽长弓射夕阳。” 入缅不久,日军主力迫近东瓜,军长杜聿明决定集中主力击溃日军。戴安澜立下 誓言:“此次远征,系唐明以来扬国威之盛举,虽战至一兵一卒,也必死守东瓜。” 这时,英军突然撤走,我方援军未至,形势危急,戴安澜决心以身报国。他宣布: “本师长立遣嘱在先:如果师长战死,以副师长代之;副师长战死,参谋长代 之……以此类推,各级皆然。”他给夫人王荷馨写了绝命家书:“余此次奉命固 守东瓜,因上面大计未定,与后方联络过远,敌人行动又快,现在孤军奋斗,决 以全部牺牲报国家养育。为国家战死,事极光荣。所念者,你们母子今后生活, 当更痛苦。望你珍重,并爱护诸儿,侍奉老母。老父在皖,可不必呈闻。”面对 日军发动步兵、炮兵和空军联合进攻,狂轰滥炸,施放毒气,戴安澜率部同仇敌 忾,顽任战斗,抗击四倍于己的日军长达十余日。中印缅战区美军司令兼中国战 区统帅部参谋长史迪威表示:“近代立功异域,扬中华声威者,以戴将军为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