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一个创造的巨人。这再次证明成事成才的辩证道理。一个人在社会这架大算盘上只是一颗 珠子,他受命运的摆弄;但是在自身这架小算盘上他却是一只拨弄算珠的手。才华、时间、 精力、意志、学识、环境统统变成了由你支配的珠子。一个人很难选择环境,却可以利用环 境,大约每个人都有他基本的条件,也有基本的才学,他能不能成才成事原来全在他与外部 世界的关系怎么处理。就像黄山上的迎客松,立于悬崖绝壁,沐着霜风雪雨,就渐渐干挺如 铁,叶茂如云,游人见了都要敬之仰之了。但是如果当初这一粒松子有灵,让它自选生命的 落脚地,它肯定选择山下风和日丽的平原,只是一阵无奈的山风将它带到这里,或者飞鸟将 它衔到这里,托于高山之上寄于绝壁之缝。它哭天天不应,喊地地不灵,一阵悲泣(也许还有 如柳永那样的牢骚)之后也就把那岩石拍遍,痛下决心,既活就要活岀个样孑。它拼命地吸天 地之精华,探岀枝叶追日,伸出根须找水,与风斗与雪斗,终于成就了自己。这时它想到多 亏我留在了这里,要是生在山下将平庸一世。生命是什么,生命就是创造。是携带着母体留 下的那一点信息去与外部世界做着最大程度的重新组合,创造一个新的生命。为什么逆境能 成大才,就是因为在逆境下你的心里想着一个世界,上天却偏要给你另外一个世界。两个世 界矛盾的结果你便得到了—个超乎这两个之上的更新的更完美的世界。而顺境下,时时天遂 人愿,你心里就没有矛盾,没有企盼,没有一个理想中的新世界,当然也不会去为之斗争, 为之创造,那就只有徒增马齿,虚掷-生了。柳永是经历了宋真宗、仁宗两朝四次大考才中 了进土的,这四次共取士916人,其他915人都顺顺利利地当了官,有的或许还很显赫,但 他们早已被历史忘得干干净净,却只有柳永至今还享此殊荣。 ④呜呼,人生在世,天地公心。人各有志,人各其才,人各其时,人各其用,无大无小 贵贱无分。只要其心不死,才得其用,时不我失,有功于民,就能名垂后世。就不算虚度生
6 了一个创造的巨人。这再次证明成事成才的辩证道理。一个人在社会这架大算盘上只是一颗 珠子,他受命运的摆弄;但是在自身这架小算盘上他却是一只拨弄算珠的手。才华、时间、 精力、意志、学识、环境统统变成了由你支配的珠子。一个人很难选择环境,却可以利用环 境,大约每个人都有他基本的条件,也有基本的才学,他能不能成才成事原来全在他与外部 世界的关系怎么处理。就像黄山上的迎客松,立于悬崖绝壁,沐着霜风雪雨,就渐渐干挺如 铁,叶茂如云,游人见了都要敬之仰之了。但是如果当初这一粒松子有灵,让它自选生命的 落脚地,它肯定选择山下风和日丽的平原,只是一阵无奈的山风将它带到这里,或者飞鸟将 它衔到这里,托于高山之上寄于绝壁之缝。它哭天天不应,喊地地不灵,一阵悲泣(也许还有 如柳永那样的牢骚)之后也就把那岩石拍遍,痛下决心,既活就要活出个样子。它拼命地吸天 地之精华,探出枝叶追日,伸出根须找水,与风斗与雪斗,终于成就了自己。这时它想到多 亏我留在了这里,要是生在山下将平庸一世。生命是什么,生命就是创造。是携带着母体留 下的那一点信息去与外部世界做着最大程度的重新组合,创造一个新的生命。为什么逆境能 成大才,就是因为在逆境下你的心里想着一个世界,上天却偏要给你另外一个世界。两个世 界矛盾的结果你便得到了一个超乎这两个之上的更新的更完美的世界。而顺境下,时时天遂 人愿,你心里就没有矛盾,没有企盼,没有一个理想中的新世界,当然也不会去为之斗争, 为之创造,那就只有徒增马齿,虚掷一生了。柳永是经历了宋真宗、仁宗两朝四次大考才中 了进士的,这四次共取士 916 人,其他 915 人都顺顺利利地当了官,有的或许还很显赫,但 他们早已被历史忘得干干净净,却只有柳永至今还享此殊荣。 ④呜呼,人生在世,天地公心。人各有志,人各其才,人各其时,人各其用,无大无小, 贵贱无分。只要其心不死,才得其用,时不我失,有功于民,就能名垂后世。就不算虚度生
命。这就是为什么历史记住了秦皇汉武,也同样记住了柳永 12.结合文章,第①段中说柳永“身不由己的经历和歪打正着的成就”中的“经历”和“成 就”分别指什么?(6分) 13.第②段提高李白、陶渊明、苏轼、白居易、王维、诸葛亮,这样写的作用是什么?(4 分) 4.“在逆境下你的心里想着一个世界,上天却偏要给你另外一个世界。两个世界矛盾斗争 的结果你便得到了一个超乎这两个之上的更新的更完美的世界。”请解释这句话中相关 短语的内涵。(6分) (1)“一个世界”指 (2)“另外一个世界”指 (3)“更新的更完美的世界”指 15.第③段中提到的“成事成才的辩证道理”指的是什么?在学习生活和阅读积累中,你 定会有相似的感触或知道类似的事例,请举出一例并简要地加以说明。(4分) 六、现代文阅读选做题。请从甲、乙两类文本中选定一类作答,不得再选做另一类内的小题, (18分) 甲、论述类文本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6-19题 孔孟(节选) 黄仁宇 ①在儒家的传统中,孔孟总是形影相随,既有大成至圣,则有亚圣。既有《论语》,则 有《孟子》。孔日“成仁”,孟日“取义”,他们的宗旨也始终相配合。《史记》说:“孟子序 诗书,述仲尼之意。”今人冯友兰,也把孔子比做苏格拉底,孟孑却可以比做柏拉图。 ②但是我们仔细比较他们,却也发现很多不同的地方。最明显的,《论语》中所叙述的 孔子,有一种轻松愉快的感觉,不如孟子凡事紧张。所以大成至圣能够以“君子坦荡荡”的 风格,避免“小人常戚戚”的态度去保持他的悠闲。孔子令门人言志,只有曾皙最得他的赞 7
7 命。这就是为什么历史记住了秦皇汉武,也同样记住了柳永。 12.结合文章,第①段中说柳永“身不由己的经历和歪打正着的成就”中的“经历”和“成 就”分别指什么?(6 分) 13.第②段提高李白、陶渊明、苏轼、白居易、王维、诸葛亮,这样写的作用是什么?(4 分) 14.“在逆境下你的心里想着一个世界,上天却偏要给你另外一个世界。两个世界矛盾斗争 的结果你便得到了一个超乎这两个之上的更新的更完美的世界。”请解释这句话中相关 短语的内涵。(6 分) (1)“一个世界”指 。 (2)“另外一个世界”指 。 (3)“更新的更完美的世界”指 。 15.第③段中提到的“成事成才的辩证道理”指的是什么?在学习生活和阅读积累中,你一 定会有相似的感触或知道类似的事例,请举出一例并简要地加以说明。(4 分) 六、现代文阅读选做题。请从甲、乙两类文本中选定一类作答,不得再选做另一类内的小题, (18 分) 甲、论述类文本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6—19 题。 孔孟(节选) 黄仁宇 ①在儒家的传统中,孔孟总是形影相随,既有大成至圣,则有亚圣。既有《论语》,则 有《孟子》。孔曰“成仁”,孟曰“取义”,他们的宗旨也始终相配合。《史记》说:“孟子序 诗书,述仲尼之意。”今人冯友兰,也把孔子比做苏格拉底,孟子却可以比做柏拉图。 ②但是我们仔细比较他们,却也发现很多不同的地方。最明显的,《论语》中所叙述的 孔子,有一种轻松愉快的感觉,不如孟子凡事紧张。所以大成至圣能够以“君子坦荡荡”的 风格,避免“小人常戚戚”的态度去保持他的悠闲。孔子令门人言志,只有曾皙最得他的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