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身远害,悠悠千載,何所信乎!所以前代不观,盖为此也。”上不从。玄龄乃与给事中许 敬宗等删为《高祖》、《今上实录》;癸巳,书成,上之。上见书六月四日事,语多微隐, 谓玄龄曰:“周公诛管、蔡以安周,季友鸩叔牙以存鲁。朕之所以,亦类是耳,史官何讳焉!” 即命削去浮词,直书其事。 选自《资治通 15.写出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2分) (1)虽复劳神苦形,岂能一一中理() (2)史官所述,义归尽善( 16.为下列句中加点词语选择释义正确的一项。(2分) (1)无益于用而糜弊百姓() A.使糜烂浪费 B.使奢侈、受伤害 C.使浪费、受伤害D.使损耗凋敝 (2)陛下圣德在躬,举无过事 A.抬起B.行为 C.全部 D.推荐 7.下列句中加点虚词的意思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 A.置之百官 朕之为心 B.文帝勤于为治 为后来之戒 C.谁敢不竭心力以修职业以求服远之名 D.异于前世帝王 于事无失 18.将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4分) 郡臣既知主意,唯取决受成,虽有有愆违,莫敢谏争,此所以二世而亡也 19.文章第(3)段,唐太宗“即命削去浮词,直书其事”,他这样做有何好处?(3分) 根据文章(1)(2)段内容,分析唐太宗的人物形象。(3分) (四)16分 5.(1)符合,合乎,切中(2)按照(依照、依循)义理/道义/道理(2分) 16.(1)D(2)B(2分) 17C(2分) 18.群臣既已知主上的意见,便只有无条件接受,即使主上出现过失,也没人敢争辩谏议 这就是隋朝到第二世就灭亡的原因。 【扣分点:主意、愆违、主语转换补充“主上”、莫、所以、判断句】 19.(3分)一是让史书保留了真实性;二是用自己的行动为子孙做表率,真实理智面对自 己的所为,不回避不矫饰。【一点2分,两点3分】 20.(3分)第一则,唐太宗与隋文帝比较治国方略,可见他知人善任、奖罚分明、擅于治国 的皇帝;第二则,通过他拒绝康国求内附,表现出唐太宗是一位能从百姓生活着眼决定外交 事宜(关爱百姓),不要虚名的皇帝。(内容1分,人物形象2分) (四)阅读下文,完成第15-20题。(18分) 苏颂传 ①苏颂,字子容,泉州南安人。第进士,知江宁县。 ②仁宗崩,建山陵。有司以不时难得之物厉诸郡。颂曰:“遗诏务从()约岂有土不产 而可强赋乎?量其有无,事亦随集。 ③送契丹使,宿思州,驿舍火,左右请出避,颂不动。州兵欲入救,闭门不纳,徐使防 卒扑灭之。初火时,郡人汹汹(),唱使者有变,救兵亦欲而生事,賴颂安静而止。逐闻京
全身远害,悠悠千载,何所信乎!所以前代不观,盖为此也。”上不从。玄龄乃与给事中许 敬宗等删为《高祖》、《今上实录》;癸巳,书成,上之。上见书六月四日事,语多微隐, 谓玄龄曰:“周公诛管、蔡以安周,季友鸩叔牙以存鲁。朕之所以,亦类是耳,史官何讳焉!” 即命削去浮词,直书其事。 选自《资治通鉴》 15.写出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2 分) (1)虽复劳神苦形,岂能一一中.理( ) (2)史官所述,义.归尽善( ) 16.为下列句中加点词语选择释义正确的一项。(2 分) (1)无益于用而糜弊..百姓( ) A.使糜烂浪费 B.使奢侈、受伤害 C.使浪费、受伤害 D.使损耗凋敝 (2)陛下圣德在躬,举.无过事 A.抬起 B.行为 C.全部 D.推荐 17.下列句中加点虚词的意思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2 分) A.置之.百官 朕之.为心 B.文帝勤于为.治 为.后来之戒 C.谁敢不竭心力以.修职业 以.求服远之名 D.异于.前世帝王 于.事无失 18.将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4 分) 郡臣既知主意,唯取决受成,虽有有愆违,莫敢谏争,此所以二世而亡也。 19.文章第(3)段,唐太宗“即命削去浮词,直书其事”,他这样做有何好处?(3 分) 20.根据文章(1)(2)段内容,分析唐太宗的人物形象。(3 分) (四)16 分 15.(1)符合,合乎,切中(2)按照(依照、依循)义理/道义/道理(2 分) 16.(1)D (2)B(2 分) 17. C(2 分) 18.群臣既已知主上的意见,便只有无条件接受,即使主上出现过失,也没人敢争辩谏议, 这就是隋朝到第二世就灭亡的原因。 【扣分点:主意、愆违、主语转换补充“主上”、莫、所以、判断句】 19. (3 分)一是让史书保留了真实性;二是用自己的行动为子孙做表率,真实理智面对自 己的所为,不回避不矫饰。【一点 2 分,两点 3 分】 20.(3 分)第一则,唐太宗与隋文帝比较治国方略,可见他知人善任、奖罚分明、擅于治国 的皇帝;第二则,通过他拒绝康国求内附,表现出唐太宗是一位能从百姓生活着眼决定外交 事宜(关爱百姓),不要虚名的皇帝。(内容 1 分,人物形象 2 分) (四)阅读下文,完成第 15—20 题。(18 分) 苏颂传 ① 苏颂,字子容,泉州南安人。第进士,知江宁县。 ②仁宗崩,建山陵。有司以不时难得之物厉诸郡。颂曰:“遗诏务从( )约岂有土不产 而可强赋乎?量其有无,事亦随集。” ③送契丹使,宿恩州,驿舍火,左右请出避,颂不动。州兵欲入救,闭门不纳,徐使防 卒扑灭之。初火时,郡人汹汹( ),唱使者有变,救兵亦欲而生事,赖颂安静而止。遂闻京
师,神宗疑焉。颂使还,入奏,称善久之。 ④徙亳州。有豪妇罪当杖而病,每旬检之,未愈。谯簿邓元孚谓颂子曰:“尊公高明以 政称岂可为一妇所绐但谕医如法检自不诬矣。”颂曰:“万事付公议,何容心焉。若言语轻 重,则人有观望,或致有悔。”既而妇死。元孚惭曰:“我辈狭小,岂可测公之用心也。” ⑤吴越饥,选知杭州。一日,出遇百余人,哀诉曰:“某以转运司逋市易缗钱,夜囚 昼系,虽死无以偿。”颂曰:“吾释汝,使汝营生,奉衣食之余,悉以偿官,期以岁月而足, 可乎?”皆谢不敢负,果如期而足 ⑥既又请别制浑仪,因命颂提举。颂既邃()于律历,以吏部令史韩公廉晓算术,有巧 思,奏用之。授以古法,为台三层,上设浑仪,中设浑象,下设司辰,贯以一机,激水转轮, 不假人力。时至刻临(到),则司辰出告。星辰鱷度所次,占候则验,不差晷刻,昼夜晦明 皆可推见,前此未有也。 -节选自《宋史·列传第九十九》 15.解释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2分) (1)遗诏务从俭约( (2)时至刻临( 16.为下列句中加点词选择释义正确的一项。(2分) (1)郡人汹汹() A.骚乱不宁 B.议论纷纷C.气势凶猛D.争吵不休 (2)颂既邃于律历() A.深入 B.深远 C.探究 D.精通 17.第④段画曲线部分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尊公高明/以政称岂可/为一妇所绐/但谕医如法/检自不诬矣 B.尊公高明以政称/岂可为一妇所绐/但谕医如法检/自不诬矣 C.尊公高明/以政称/岂可为一妇/所绐但谕医如法检/自不诬矣 D.尊公高明以政称/岂可为一妇/所绐但谕医如法/检自不诬矣 18.把第⑤段画线句译成现代汉语。(6分) 吾释汝,使汝营生,奉衣食之余,悉以偿官,期以岁月而足,可乎? 19.依据第④段,对邓元孚“惭”的原因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为自己武断豪妇装病 以为比苏颂高明 C.不如苏颂说话有分量 D.为自己见识浅陋 20.欧阳修曾赞许苏颂“处事精审”,以第③段为例加以分析。(4分) (四)18分 参考译文 苏颂,字子容,是泉州南安人。考中进士,担任江宁知县。 改任亳州,有豪强的妇人犯罪应受杖刑却生病了,苏颂常常去检查,病没有好。谯簿邓 元孚对苏颂的儿子说:“你的父亲高明,且以政绩著称,怎么可以被一个妇人欺骗。告诉医 生依法检查,自然不会冤枉(她)。”苏颂说:“万事都依法而办,哪里忍心啊。”不久妇人 死了,邓元孚感到惭愧 吴越饥荒,苏颂被选派去治理杭州。一天,他出来时遇见一百多人,悲伤地诉说道:“我 们因为转运司责罚拖欠贸易的钱,已经被囚禁,即使死了也没有钱。”苏颂说:“我放了你
师,神宗疑焉。颂使还,入奏,称善久之。 ④徙亳州。有豪妇罪当杖而病,每旬检之,未愈。谯簿邓元孚谓颂子曰:“尊公高明以 政称岂可为一妇所绐但谕医如法检自不诬矣。”颂曰:“万事付公议,何容心焉。若言语轻 重,则人有观望,或致有悔。”既而妇死。元孚惭曰:“我辈狭小,岂可测公之用心也。” ⑤吴越饥,选知杭州。一日,出遇百余人,哀诉曰:“某以转运司责逋市易缗钱,夜囚 昼系,虽死无以偿。”颂曰:“吾释汝,使汝营生,奉衣食之余,悉以偿官,期以岁月而足, 可乎?”皆谢不敢负,果如期而足。 ⑥既又请别制浑仪,因命颂提举。颂既邃( )于律历,以吏部令史韩公廉晓算术,有巧 思,奏用之。授以古法,为台三层,上设浑仪,中设浑象,下设司辰,贯以一机,激水转轮, 不假人力。时至刻临(到),则司辰出告。星辰緾度所次,占候则验,不差晷刻,昼夜晦明, 皆可推见,前此未有也。 ——节选自《宋史·列传第九十九》 15.解释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2 分) ⑴遗诏务从.俭约( ) ⑵时至刻临. ( ) 16.为下列句中加点词选择释义正确的一项。(2 分) ⑴郡人汹汹.. ( ) A.骚乱不宁 B.议论纷纷 C.气势凶猛 D.争吵不休 ⑵颂既邃.于律历( ) A.深入 B.深远 C.探究 D.精通 17.第④段画曲线部分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2 分) A. 尊公高明/以政称岂可/为一妇所绐/但谕医如法/检自不诬矣 B. 尊公高明以政称/岂可为一妇所绐/但谕医如法检/自不诬矣 C. 尊公高明/以政称/岂可为一妇/所绐但谕医如法检/自不诬矣 D. 尊公高明以政称/岂可为一妇/所绐但谕医如法/检自不诬矣 18.把第⑤段画线句译成现代汉语。(6 分) 吾释汝,使汝营生,奉衣食之余,悉以偿官,期以岁月而足,可乎? 19.依据第④段,对邓元孚“惭”的原因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2 分) A.为自己武断豪妇装病 B.以为比苏颂高明 C. 不如苏颂说话有分量 D.为自己见识浅陋 20.欧阳修曾赞许苏颂“处事精审”,以第③段为例加以分析。(4 分) (四)18 分 参考译文: 苏颂,字子容,是泉州南安人。考中进士,担任江宁知县。 改任亳州,有豪强的妇人犯罪应受杖刑却生病了,苏颂常常去检查,病没有好。谯簿邓 元孚对苏颂的儿子说:“你的父亲高明,且以政绩著称,怎么可以被一个妇人欺骗。告诉医 生依法检查,自然不会冤枉(她)。”苏颂说:“万事都依法而办,哪里忍心啊。”不久妇人 死了,邓元孚感到惭愧。 吴越饥荒,苏颂被选派去治理杭州。一天,他出来时遇见一百多人,悲伤地诉说道:“我 们因为转运司责罚拖欠贸易的钱,已经被囚禁,即使死了也没有钱。”苏颂说:“我放了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