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学年第一学期期中考试 高三语文试卷 积累与运用10分 1.按要求填空。(5分) (1)伤心秦汉经行处, (张养浩《中吕 潼关怀古》) 任重而道远。(《<论语>七则》) (3)姜夔《扬州慢》上阕虚写扬州十里长街繁华景况,实写扬州凄凉现实的诗句是:“ 2.按要求选择。(5分) (1)下列选项中,对联与所表达人物对象不相符的一项是()。(2分) A.诗史数千言,秋天一鹄先生骨:草堂三五里,春水群鸥野老心。一一杜甫 B.何处招魂,香草还生三户地:当年呵壁,湘流应识九歌心。一一诸葛亮 C.千古诗才,蓬莱文章建安骨:一般傲骨,青莲居士谪仙人。—一李白 D.大明湖畔趵突泉边,故居在绿杨深处:漱玉集中金石录里,文采有后主遗风。—一李清照 (2)将下列编号的语句填入语段的空白处,语意连贯的一项是 )。(3分) 格非在《文学的邀约》一书中指出:“ 如果你在书场里听人说书,遇有疑惑不解之处,也许 可以向说书人提问, 即便你和作者见了面, 。作者写作的理由,当然是要告 诉我们一些什么,但他要说的话却是通过故事、人物所编织起来的语言中介而呈现的。 叙事者在 他的舞台上,用一层布幔将作者与读者隔开了。我们似乎一直看见作者的身影影影绰绰,但却不够真切。” ①我们只能发现叙事者,却看不见作者 ②对于读者而言,作者是一个缺席的存在 但绝大部分文学文本的读者却无此权利 ④作者对自己作品的解释,也不一定是标准答案 A.②④③① B.①③②④ C.①④③② D.②③④① 二阅读70分 (一)阅读下文,完成3—7题。(16分) 到乡村去找生活和灵魂 熊培云 ①这些年,南北西东,颠沛流离,因为学习、工作或旅行的緣故,我到过一些地方。然而能让我有望乡之痛的 却只有两个地方:一个是我在中国的乡村老家,另一个则是法国巴黎。除了在两地度过的难忘时光,想来还有另一 个重要原因,即它们都流淌着一种从容、悠闲的乡村主义。而这种乡村主义,恰恰是现代化、城市化不可或缺的 或多或少,它可以医治由消费主义与成功学等催生的现代病与城市病。 ②城市,对于许多人来说,就像是一个巨大的过关游戏场。游戏者不舍得放弃已经得到的,还要为新的奖励不 断过关,任凭工作劳心劳力,永无闲暇,谁还有心思像梭罗那样去做一个林间流浪汉?梭罗把清晨的散步当作是对 天的祝福,然而失去森林的我们,散步却总是在失眠的夜晩,在自己的床上,从左侧到右侧,再从右侧到左侧 辗转反侧。及至白夭,也很少享受散步的乐趣。人们似乎只能通过消杋器来安排自己的生活,他们抱怨平时锻炼 得太少,然后打车去健身房,在跑步机上挥汗如雨 ③总而言之,在顾此失彼的现代化与城市化的单向度推进下,中国人是活得越来越不耐烦了。几代人建设一幢 房屋的耐心没有了,“前人栽树,后人乘凉”的诗意没有了,责任心也没有了。谁需要大树,谁就花钱到别处去挖 谁需要乘凉,谁就买个电扇回家。在巴黎,我看到法国人会花几年时间为巴黎圣母院修葺外墙,若在中国,以中国 人的“拆挪”本性,恨不得把它拆了重盖一个新1 ④农村本是最有条件慢条斯理地建设的。相较城里的快节奏,我所体会到的乡村生活原是另一番景象:当你行 走于田野,这里上接天,下接地,中间是与你共生的万物。你不会因为老牛走得缓慢而焦急,也不必非得撵上一只 奔跑的野狗以证明自己的速度与价值。走自己的路,让万物生长吧。当你把种子埋进地里,除了浇水施肥,你只需 等待,而不必心急如焚地蹲在地里等待“第一桶金”。只要时间到了,它自会生根发芽,开花结果,“一半在 尘土里安详,一半在风里飞扬”。 ⑤然而,当前急功近利的现代化与城市化,使乡村一点点沦陷。法国大革命的问题出在“你不要自由,我强迫
2019 学年第一学期期中考试 高三语文试卷 一 积累与运用 10 分 1.按要求填空。(5 分) (1)伤心秦汉经行处,__________________。(张养浩《中吕·__________·潼关怀古》) (2)__________________,任重而道远。(《<论语>七则》) (3)姜夔《扬州慢》上阕虚写扬州十里长街繁华景况,实写扬州凄凉现实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 2.按要求选择。(5 分) (1)下列选项中,对联与所表达人物对象不相符的一项是( )。(2 分) A.诗史数千言,秋天一鹄先生骨;草堂三五里,春水群鸥野老心。——杜甫 B.何处招魂,香草还生三户地;当年呵壁,湘流应识九歌心。——诸葛亮 C.千古诗才,蓬莱文章建安骨;一般傲骨,青莲居士谪仙人。——李白 D.大明湖畔趵突泉边,故居在绿杨深处;漱玉集中金石录里,文采有后主遗风。——李清照 (2)将下列编号的语句填入语段的空白处,语意连贯的一项是( )。(3 分) 格非在《文学的邀约》一书中指出:“______________。如果你在书场里听人说书,遇有疑惑不解之处,也许 可以向说书人提问,______________。……即便你和作者见了面,______________。作者写作的理由,当然是要告 诉我们一些什么,但他要说的话却是通过故事、人物所编织起来的语言中介而呈现的。______________。叙事者在 他的舞台上,用一层布幔将作者与读者隔开了。我们似乎一直看见作者的身影影影绰绰,但却不够真切。” ①我们只能发现叙事者,却看不见作者 ②对于读者而言,作者是一个缺席的存在 ③但绝大部分文学文本的读者却无此权利 ④作者对自己作品的解释,也不一定是标准答案 A.②④③① B.①③②④ C.①④③② D.②③④① 二 阅读 70 分 (一)阅读下文,完成 3—7 题。(16 分) 到乡村去找生活和灵魂 熊培云 ①这些年,南北西东,颠沛流离,因为学习、工作或旅行的缘故,我到过一些地方。然而能让我有望乡之痛的 却只有两个地方:一个是我在中国的乡村老家,另一个则是法国巴黎。除了在两地度过的难忘时光,想来还有另一 个重要原因,即它们都流淌着一种从容、悠闲的乡村主义。而这种乡村主义,恰恰是现代化、城市化不可或缺的。 或多或少,它可以医治由消费主义与成功学等催生的现代病与城市病。 ②城市,对于许多人来说,就像是一个巨大的过关游戏场。游戏者不舍得放弃已经得到的,还要为新的奖励不 断过关,任凭工作劳心劳力,永无闲暇,谁还有心思像梭罗那样去做一个林间流浪汉?梭罗把清晨的散步当作是对 一天的祝福,然而失去森林的我们,散步却总是在失眠的夜晚,在自己的床上,从左侧到右侧,再从右侧到左侧, 辗转反侧。及至白天,也很少享受散步的乐趣。人们似乎只能通过消费机器来安排自己的生活,他们抱怨平时锻炼 得太少,然后打车去健身房,在跑步机上挥汗如雨。 ③总而言之,在顾此失彼的现代化与城市化的单向度 ...推进下,中国人是活得越来越不耐烦了。几代人建设一幢 房屋的耐心没有了,“前人栽树,后人乘凉”的诗意没有了,责任心也没有了。谁需要大树,谁就花钱到别处去挖; 谁需要乘凉,谁就买个电扇回家。在巴黎,我看到法国人会花几年时间为巴黎圣母院修葺外墙,若在中国,以中国 人的“拆挪”本性,恨不得把它拆了重盖一个新的。 ④农村本是最有条件慢条斯理地建设的。相较城里的快节奏,我所体会到的乡村生活原是另一番景象:当你行 走于田野,这里上接天,下接地,中间是与你共生的万物。你不会因为老牛走得缓慢而焦急,也不必非得撵上一只 奔跑的野狗以证明自己的速度与价值。走自己的路,让万物生长吧。当你把种子埋进地里,除了浇水施肥,你只需 安心等待,而不必心急如焚地蹲在地里等待“第一桶金”。只要时间到了,它自会生根发芽,开花结果,“一半在 尘土里安详,一半在风里飞扬”。 ⑤然而,当前急功近利的现代化与城市化,使乡村一点点沦陷。法国大革命的问题出在“你不要自由,我强迫
你自由”,现在农村有一半问题则出在“你不要城市化,我强迫你城市化”。种种逼迫的背后,显然是人们控制了 社会生长的速度,而不是由社会本身决定自己的生长。 ⑥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是发生在欧洲的一个意味深长的故事:据说,当年罗马军队带着葡萄种子到达位于高 卢的博纳时,发现这里充沛的阳光与肥沃的砾石土地特别适合葡萄的种植,于是他们便和当地农民一样,边种植葡 萄边酿酒。谁知三年后,当军队要开拔时,有近半的士兵都留了下来,因为这里的葡萄美酒俘获了他们的心,他们 宁可留下来当酒农也不愿意再去南征北战、拓展帝国的疆土了。为此,查理曼大帝后来还不得不颁布法令,禁止军 队经过博纳。甚至,在临终前,他还说过这样的话:“罗马帝国靠葡萄酒而昌盛,又因葡萄酒而毁于一巳。”难怪 莎士比亚会借李尔王之口说出“罗马帝国征服世界,博纳征服罗马帝国”。 ⑦应该看到,在这里征服罗马帝国的,不是博纳,而是生活。准确地说是平民的生活愿望征服了帝王的政治野 心。在那样的年代,不跟随国王打仗算是“政治不正确”了。然而,这才是历史最真实的面貌-所有帝国终究会灰 飞烟灭,只有生活亘古常新。 ⑧必须保卫乡村,正如必须保卫社会。我在这里强调的需要保卫的乡村,并非地理意义上的乡村,而是一种乡 村主义与乡镇精神。它们与所谓的主流保持着一定的距离,不甘心卷λ狂飙突进的时代游戏。人在夭地间,既不被 物化,也不被概念化,不被异化为我们制造的工具的工具 ⑨是时候回答这些问题了:为什么农民战士盼望解甲归田?为什么华盛顿不愿当国王而愿意回到故乡的葡萄架 下?为什么欧洲市民希望在乡下有第二住所?为什么美国总统愿意在休息日回到自家农场喂马?因为那里有一片 可以让他们回归自由自在的土地、安宁生活的空间。如果说城市是躁动不安的婴儿,那么乡村就是一个可以供人类 憩息的巨大摇篮。 ⑩就像写在电影《云上的日子》里的古老寓言:如果你走得太快,灵魂跟不上了,你就要停下来,等一等自己 的灵魂。悲哀的是,过去百年间,从革命到建设,从出乡村到城市化,急于赶路的我们,一次次走丢了自己的灵魂。 而我,宁愿从中国有没有乡村来看我们有没有幸福,中国有么有未来。 (有删改) 3.第③段加点词语“单向度”在文中指的是 4.第⑥段两处画线句的引用,是否重复,试分析理由。(3分) 5.对第⑩段画线句在文中含义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城市发展过程中应多一份安闲洒脱,少一点急功近利 B.仅仅为了实现城市现代化的发展而疲于奔命,就会陷入精神的困境。 C.城市生活的真正意义在于过程,有时应停下脚步,享受沿途的风景。 D.重视物质与精神的同步发展,才能真正实现城市的现代化。 6.近年来,乡村旅游刮起了“民宿风”。现代社会很多从乡村走出去的人,在回到家乡的时候,将城市化理念带回 了乡村,设计打造了蓑顾民俗特点和乡村特色的民宿客栈,受到了越来越多都市游客的青睐。 用本文中的观点来解释这一现象,以下选项中不适合的一项是()。(3分) A.乡村主义,恰恰是现代化、城市化不可或缺的部分。 B.当前急功近利的现代化与城市化,使乡村一点点沦陷。 C.需要保卫的乡村,并非地理意义上的乡村,而是一种乡村主义。 D.乡村主义可以医治由消费主义与成功学等催生的现代病与城市病。 7.纵观全文,分析作者是如何逐层推出“必须保卫乡村”这一观点的。(5分) (二)阅读下文,完成8-11题。(14分) ①动物园的领导是个野心家。对他来说,园中的动物不过是自己往上爬的晋身之阶而已。动物园里的长颈鹿脖 子很短,獾没有自己的窝,旱獭对一切都漠不关心,极少叫唤。这些缺点不应该岀现在动物园里,尤其是在这座经 常有学校组织参观的动物园里 ②这是一座省级动物园,但是缺少几种基本的动物,例如大象。但他们饲养了三千只野兔,以此暂时顶替。然 而随着我们国家的发展,动物园也要逐渐完善。终于轮到填补大象空缺的时候了。恰值国庆日,动物园接到通知, 大象的配給批文最终解决了。然而当工作人员得知动物园的总经理给华沙方面写了一封请愿书的消息时,感到十分
你自由”,现在农村有一半问题则出在“你不要城市化,我强迫你城市化”。种种逼迫的背后,显然是人们控制了 社会生长的速度,而不是由社会本身决定自己的生长。 ⑥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是发生在欧洲的一个意味深长的故事:据说,当年罗马军队带着葡萄种子到达位于高 卢的博纳时,发现这里充沛的阳光与肥沃的砾石土地特别适合葡萄的种植,于是他们便和当地农民一样,边种植葡 萄边酿酒。谁知三年后,当军队要开拔时,有近半的士兵都留了下来,因为这里的葡萄美酒俘获了他们的心,他们 宁可留下来当酒农也不愿意再去南征北战、拓展帝国的疆土了。为此,查理曼大帝后来还不得不颁布法令,禁止军 队经过博纳。甚至,在临终前,他还说过这样的话:“罗马帝国靠葡萄酒而昌盛,又因葡萄酒而毁于一旦。”难怪 莎士比亚会借李尔王之口说出“罗马帝国征服世界,博纳征服罗马帝国”。 ⑦应该看到,在这里征服罗马帝国的,不是博纳,而是生活。准确地说是平民的生活愿望征服了帝王的政治野 心。在那样的年代,不跟随国王打仗算是“政治不正确”了。然而,这才是历史最真实的面貌--所有帝国终究会灰 飞烟灭,只有生活亘古常新。 ⑧必须保卫乡村,正如必须保卫社会。我在这里强调的需要保卫的乡村,并非地理意义上的乡村,而是一种乡 村主义与乡镇精神。它们与所谓的主流保持着一定的距离,不甘心卷入狂飙突进的时代游戏。人在天地间,既不被 物化,也不被概念化,不被异化为我们制造的工具的工具。 ⑨是时候回答这些问题了:为什么农民战士盼望解甲归田?为什么华盛顿不愿当国王而愿意回到故乡的葡萄架 下?为什么欧洲市民希望在乡下有第二住所?为什么美国总统愿意在休息日回到自家农场喂马?因为那里有一片 可以让他们回归自由自在的土地、安宁生活的空间。如果说城市是躁动不安的婴儿,那么乡村就是一个可以供人类 憩息的巨大摇篮。 ⑩就像写在电影《云上的日子》里的古老寓言:如果你走得太快,灵魂跟不上了,你就要停下来,等一等自己 的灵魂。悲哀的是,过去百年间,从革命到建设,从出乡村到城市化,急于赶路的我们,一次次走丢了自己的灵魂。 而我,宁愿从中国有没有乡村来看我们有没有幸福,中国有么有未来。 (有删改) 3.第③段加点词语“单向度”在文中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 分) 4.第⑥段两处画线句的引用,是否重复,试分析理由。(3 分) 5.对第⑩段画线句在文中含义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城市发展过程中应多一份安闲洒脱,少一点急功近利。 B.仅仅为了实现城市现代化的发展而疲于奔命,就会陷入精神的困境。 C.城市生活的真正意义在于过程,有时应停下脚步,享受沿途的风景。 D.重视物质与精神的同步发展,才能真正实现城市的现代化。 6.近年来,乡村旅游刮起了“民宿风”。现代社会很多从乡村走出去的人,在回到家乡的时候,将城市化理念带回 了乡村,设计打造了兼顾民俗特点和乡村特色的民宿客栈,受到了越来越多都市游客的青睐。 用本文中的观点来解释这一现象,以下选项中不适合的一项是( )。(3 分) A.乡村主义,恰恰是现代化、城市化不可或缺的部分。 B.当前急功近利的现代化与城市化,使乡村一点点沦陷。 C.需要保卫的乡村,并非地理意义上的乡村,而是一种乡村主义。 D.乡村主义可以医治由消费主义与成功学等催生的现代病与城市病。 7.纵观全文,分析作者是如何逐层推出“必须保卫乡村”这一观点的。(5 分) (二)阅读下文,完成 8—11 题。(14 分) ①动物园的领导是个野心家。对他来说,园中的动物不过是自己往上爬的晋身之阶而已。动物园里的长颈鹿脖 子很短,獾没有自己的窝,旱獭对一切都漠不关心,极少叫唤。这些缺点不应该出现在动物园里,尤其是在这座经 常有学校组织参观的动物园里。 ②这是一座省级动物园,但是缺少几种基本的动物,例如大象。但他们饲养了三千只野兔,以此暂时顶替。然 而随着我们国家的发展,动物园也要逐渐完善。终于轮到填补大象空缺的时候了。恰值国庆日,动物园接到通知, 大象的配给批文最终解决了。然而当工作人员得知动物园的总经理给华沙方面写了一封请愿书的消息时,感到十分
惊诧,这封请愿书拒绝了大象的配给,还阐述了用更加经济的手段获得大象的计划。 ③请愿书是这么写的:“我和全体工作人员都意识到,饲养大象会给波兰矿工和炼钢工人带来巨大负担。我们 想降低自己的成本,建议用‘我们自己的大象’来替代批文配给的大象。我们可以用胶皮制作一头大象,仿照真大 象的尺寸,内部充气,并用围栏将其围起来。这头‘大象’在细节处理和描绘上也力求逼真,即使从近处审视都无 法辨别真伪。让我们记住,大象是一种笨重的动物,不会进行任何跳跃和奔跑的动作,也不会打滚儿。我们还要在 围栏边立一个牌子,说明这是一头非常愚笨的大象。由此省下来的钱可以用来制造一架新的喷气式飞机或者修复 批教堂古迹。请注意,这个创意以及本计划的编制都是我对我们共同事业和战斗的一点微薄献礼。此致敬礼!”下 面还有签名。 ④这封请愿书显然到了一位素餐尸位的官员手上,这位官僚并不探究事件的本质,只是命人去制作巨大的橡皮 皮囊,然后充上空气。 ⑤给大象充气的任务交到了两个看门人手上,他们从皮囊的两端分别往里充气。出于谨慎考虑,整个工作必须 在当夜完成。城市的居民已经知道要来一头真的大象,都想先睹为快。 两位看门人把自己锁在工棚里,开始充气。然而经过两个小时的努力,他们发现,灰色的皮囊只是在地面上 方凸起了并不明显的一点,形成了一个扁平的鼓包,根本看不出大象的样子。夜越来越深,喧嚣和嘈杂的人声也早 已隐去,动物园里只飘荡着胡狼的嚎叫。两个筋疲力尽的人休息了片刻,还要提防着好不容易充进的那些气跑掉。 他们都是上了年纪的人,并不习惯这样的体力活。 ⑦“要是这样,我们恐怕得天亮才能完成。”其中一人对同伴说,“到家之后,我该怎么跟老婆解释呢?要知 道她肯定不相信我,如果我说,我一夜都在给大象充气。” ⑧“那当然,”另一个人赞同道,“给大象充气这种事说出来谁信啊。” ⑨又折腾了半个小时后,他们实在累坏了。大象的躯干又涨大了一些,但离充满的完整状态还差得很远。 ⑩当他们休息时,其中一人注意到墙上凸出来的煤气阀。他突发奇想,是否可以用煤气代替空气把大象充满呢? 他把这想法告诉了同伴。于是他们决定试试。把煤气阀接上大象,结果事情的发展正如他们希望的那样,不一会儿 工作间里就站起了一头大象,庞大的躯干、粗壮的腿、巨大的耳朵和特有的长鼻子,栩棚如生,大小和真的一样。 ①第二天清早,有人把大象搬到了特意为它准备的带有围栏的场地——就在动物园的中心位置,猴笼的旁边 大象被摆在天然岩石的背景下,看起来颇威严,前面还竖着一面牌子,上书“特别笨重——根本不会跑”几个大字。 ②这天来参观的第一批观众中有一群由老师带领的当地小学生。老师想用实地观摩的方式来给学生们讲授关于 大象的课程。全班学生在大象的围栏前站好后,老师开始讲课:“大象是一种食草动物,它们在长鼻子的帮助下拽 下嫩树枝,吃上面的叶子。”围在大象周围的小学生们充满惊奇地看着大象,等待着,想看看大象如何折下树枝, 然而大象站在围栏里纹丝不动。 ③勤奋好学的学生们刷刷地做着笔记。老师继续说:“成年象的体重在四千到六千公斤左右,因此毫不奇怪, 它们是日前陆地上生存的最大的动物。所以我们可以大胆地说,森林之王是大象。”一阵轻风吹过动物园。突然, 大象抖动了起来,开始飘向空中。它在地面上方逡巡了一会儿,但在风的吹动下继续向上攀升,整个庞大的身躯呈 现在蔚蓝色的天空背景下。又过了一会儿,它飞得越来越高了,向地面的观众们展示着四条张开的圆柱形粗腿、鼓 鼓的肚子和长鼻子。然后它随风横向飞过围栏,高高地消失在树丛上方。吓傻了的猴子们仰夭发呆。 ⑩后来,大象在附近的植物园被找到,它跌落在仙人掌上,被扎爆了。 ⑤那些在动物园里的小学生,后来都中途辍学,成了无赖和流氓,整天喝伏特加、砸人家玻璃。他们根本就不 相信有大象。 (有删改 8.本文第⑥—⑩段花了大量笔墨描写两个看门人给大象充气的过程,试结合具体内容,分析其作用。(3分) 9.本文用平实的语言制造出了荒诞的喜剧效果,结合第⑩、③3两段对此加以分析。(3分) 10.读完小说,有人认为标题应为《大象》,也有人认为应为《飞上天的大象》,你更认同哪一个?试分析理由 (4分) 11.这篇小说的结尾直白明了,请分析其独到之处。(4分)
惊诧,这封请愿书拒绝了大象的配给,还阐述了用更加经济的手段获得大象的计划。 ③请愿书是这么写的:“我和全体工作人员都意识到,饲养大象会给波兰矿工和炼钢工人带来巨大负担。我们 想降低自己的成本,建议用‘我们自己的大象’来替代批文配给的大象。我们可以用胶皮制作一头大象,仿照真大 象的尺寸,内部充气,并用围栏将其围起来。这头‘大象’在细节处理和描绘上也力求逼真,即使从近处审视都无 法辨别真伪。让我们记住,大象是一种笨重的动物,不会进行任何跳跃和奔跑的动作,也不会打滚儿。我们还要在 围栏边立一个牌子,说明这是一头非常愚笨的大象。由此省下来的钱可以用来制造一架新的喷气式飞机或者修复一 批教堂古迹。请注意,这个创意以及本计划的编制都是我对我们共同事业和战斗的一点微薄献礼。此致敬礼!”下 面还有签名。 ④这封请愿书显然到了一位素餐尸位的官员手上,这位官僚并不探究事件的本质,只是命人去制作巨大的橡皮 皮囊,然后充上空气。 ⑤给大象充气的任务交到了两个看门人手上,他们从皮囊的两端分别往里充气。出于谨慎考虑,整个工作必须 在当夜完成。城市的居民已经知道要来一头真的大象,都想先睹为快。 ⑥两位看门人把自己锁在工棚里,开始充气。然而经过两个小时的努力,他们发现,灰色的皮囊只是在地面上 方凸起了并不明显的一点,形成了一个扁平的鼓包,根本看不出大象的样子。夜越来越深,喧嚣和嘈杂的人声也早 已隐去,动物园里只飘荡着胡狼的嚎叫。两个筋疲力尽的人休息了片刻,还要提防着好不容易充进的那些气跑掉。 他们都是上了年纪的人,并不习惯这样的体力活。 ⑦“要是这样,我们恐怕得天亮才能完成。”其中一人对同伴说,“到家之后,我该怎么跟老婆解释呢?要知 道她肯定不相信我,如果我说,我一夜都在给大象充气。” ⑧“那当然,”另一个人赞同道,“给大象充气这种事说出来谁信啊。” ⑨又折腾了半个小时后,他们实在累坏了。大象的躯干又涨大了一些,但离充满的完整状态还差得很远。 ⑩当他们休息时,其中一人注意到墙上凸出来的煤气阀。他突发奇想,是否可以用煤气代替空气把大象充满呢? 他把这想法告诉了同伴。于是他们决定试试。把煤气阀接上大象,结果事情的发展正如他们希望的那样,不一会儿 工作间里就站起了一头大象,庞大的躯干、粗壮的腿、巨大的耳朵和特有的长鼻子,栩栩如生,大小和真的一样。 ⑪第二天清早,有人把大象搬到了特意为它准备的带有围栏的场地——就在动物园的中心位置,猴笼的旁边。 大象被摆在天然岩石的背景下,看起来颇威严,前面还竖着一面牌子,上书“特别笨重——根本不会跑”几个大字。 ⑫这天来参观的第一批观众中有一群由老师带领的当地小学生。老师想用实地观摩的方式来给学生们讲授关于 大象的课程。全班学生在大象的围栏前站好后,老师开始讲课:“大象是一种食草动物,它们在长鼻子的帮助下拽 下嫩树枝,吃上面的叶子。”围在大象周围的小学生们充满惊奇地看着大象,等待着,想看看大象如何折下树枝, 然而大象站在围栏里纹丝不动。 ⑬勤奋好学的学生们刷刷地做着笔记。老师继续说:“成年象的体重在四千到六千公斤左右,因此毫不奇怪, 它们是目前陆地上生存的最大的动物。所以我们可以大胆地说,森林之王是大象。”一阵轻风吹过动物园。突然, 大象抖动了起来,开始飘向空中。它在地面上方逡巡了一会儿,但在风的吹动下继续向上攀升,整个庞大的身躯呈 现在蔚蓝色的天空背景下。又过了一会儿,它飞得越来越高了,向地面的观众们展示着四条张开的圆柱形粗腿、鼓 鼓的肚子和长鼻子。然后它随风横向飞过围栏,高高地消失在树丛上方。吓傻了的猴子们仰天发呆。 ⑭后来,大象在附近的植物园被找到,它跌落在仙人掌上,被扎爆了。 ⑮那些在动物园里的小学生,后来都中途辍学,成了无赖和流氓,整天喝伏特加、砸人家玻璃。他们根本就不 相信有大象。 (有删改) 8.本文第⑥—⑩段花了大量笔墨描写两个看门人给大象充气的过程,试结合具体内容,分析其作用。(3 分) 9.本文用平实的语言制造出了荒诞的喜剧效果,结合第⑫、⑬两段对此加以分析。(3 分) 10.读完小说,有人认为标题应为《大象》,也有人认为应为《飞上天的大象》,你更认同哪一个?试分析理由。 (4 分) 11.这篇小说的结尾直白明了,请分析其独到之处。(4 分)
(三)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12-14题。(8分) 水调歌头 叶梦得 秋色渐将晩,霜信报黄花。小窗低户深映,微路绕欹斜。为问山翁何事,坐看流年轻度,拚却鬓双华?徙倚望 论,本,当天,木三,松行本,如根风时起,乙间断,边马切,似素 山老,谈笑静胡沙! [注]①此词为作者退居太湖边的卞山时所作。②东山老:指东晋名臣谢安,曾隐居东山,故名。他是历史著名 的以弱胜强的战役——淝水之战的总指挥。胡沙:指代胡人发动的战争。 12.下列关于本作品写作特点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1分 A.设问与比喻结合 B.寓情于景物之中 C.化用而不失自然 D.铺陈与拟人兼用 13.下列对本词上阕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天色”两句,点明写作的时序,再具体描绘秋色的苍老深暗。 B.“小窗”两句,写花木掩映的小路,幽雅之景衬托主人公的品格。 C.“拼却鬓双华”一句,意为毕生奋斗,终于赢得光华似锦的晚年 D.“徙倚”两句,反映出了作者在反复思考后而产生的开阔心境 14.请结合词的下阕,分析作者是如何抒发曲折情感的。(5分) (四)阅读下文,完成第15-20题。(20分) ①孙晟,高密人。笃学善文辞,尤工诗。少举进士,如洛阳。时进士类修边幅,尚名检。晟豪举跌宕,不蹈绳 墨,遂弃去,渡河,客赵、魏间。 ②庄宗建号,以豆卢革为相。革雅知晟,辟为判官,迁著作佐郎。天成中,复为朱守殷判官。守殷伏诛,晟亡 命至正阳。未及渡,追骑奄至,疑其状伟异,睨之。晟不顾,坐淮庠扪弊衣啮虱,追者乃舍之。渡淮至寿春,节度 使刘金得之,延与语,晟佯喑不对。授馆累日,忽谒汉淮南王安庙。金先使人伏神座下,悉闻其所祷,送诣金陵 时烈祖辅吴,四方豪杰多至,晟口吃,造次不能道寒暄,坐定,辩论风生,上下今古,听者忘倦。烈祖酷爱之,使 出教令辄合指,遂预禅代秘计。毎入见移时乃出尤务谨密人莫窥其际。烈祖受禅,历中书舍人、翰林学士、中书侍 郎。 ③元宗立,累迁左仆射,与冯延巳并相。毎鄙延巳,侮诮之,卒先罢。保大十四年,周师侵淮南,围寿州,分 兵破滁州,擒皇甫晖,江左大震。以晟为司空,使周奉表,请得内附。晟见延巳曰:“此行当属公,然晟若辞,是 负先帝也。”既行,中夜叹息,语其副礼部尚书王崇质曰:“吾行必不免,然终不忍负永陵一抔土耳。”已而周人 以楼车载晟于寿州城下,使招刘仁赡。仁赡望见晟,戎服拜城上,晟遥语之曰:“君受国恩,不可开门纳寇!”周 主诘之,晟曰:“晟为唐大臣,岂可教节度使外叛?”于是遣崇质归而留晟。 ④会暑雨班师,晟从至大梁,馆都亭驿。遇朝会,使班东省官,后毎召见,必饮以醇酒,问江南事,晟但言: “寡君实无二心。”周将张永德与李重进不相能,倡言重进反。金陵闻之,以为有间可乘,遣蜡丸书招重进。重进 上其书,多反间之言,由是发怒。时钟谟亦奉使在馆,俱召见责让,晟正色请死无挠辞。又问江南虚实,终不肯对。 比出,命都承旨曹翰护至右军巡院,饮之酒,数酌,翰起曰:“相公得罪,请自尽。”晟神色怡然,整衣索笏,东 南望而拜曰:“臣受恩深,谨以死报。”遂自尽。元宗闻之流涕,赠太傅,追封鲁国公,谥」 厚恤其家 (选自陈鳢《续唐书》 15.解释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2分) (1)节度使刘金得之,延与语 (2)造次不能道寒暄( 16.为下列句中加点词语选择释义正确的一项。(2分) (1)此行当属公,然晟若辞 A.连接 B.跟从 管辖 D.托付
(三)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 12—14 题。(8 分) 水调歌头① 叶梦得 秋色渐将晚,霜信报黄花。小窗低户深映,微路绕欹斜。为问山翁何事,坐看流年轻度,拚却鬓双华?徙倚望 沧海,天净水明霞。 念平昔,空飘荡,遍天涯。归来三径重扫,松竹本吾家。却恨悲风时起,冉冉云间新雁,边马怨胡笳。谁似东 山老,谈笑静胡沙②! [注]①此词为作者退居太湖边的卞山时所作。②东山老:指东晋名臣谢安,曾隐居东山,故名。他是历史著名 的以弱胜强的战役——淝水之战的总指挥。胡沙:指代胡人发动的战争。 12.下列关于本作品写作特点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1 分) A.设问与比喻结合 B.寓情于景物之中 C.化用而不失自然 D.铺陈与拟人兼用 13.下列对本词上阕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2 分) A.“天色”两句,点明写作的时序,再具体描绘秋色的苍老深暗。 B.“小窗”两句,写花木掩映的小路,幽雅之景衬托主人公的品格。 C.“拼却鬓双华”一句,意为毕生奋斗,终于赢得光华似锦的晚年。 D.“徙倚”两句,反映出了作者在反复思考后而产生的开阔心境。 14.请结合词的下阕,分析作者是如何抒发曲折情感的。(5 分) (四)阅读下文,完成第 15—20 题。(20 分) ①孙晟,高密人。笃学善文辞,尤工诗。少举进士,如洛阳。时进士类修边幅,尚名检。晟豪举跌宕,不蹈绳 墨,遂弃去,渡河,客赵、魏间。 ②庄宗建号,以豆卢革为相。革雅知晟,辟为判官,迁著作佐郎。天成中,复为朱守殷判官。守殷伏诛,晟亡 命至正阳。未及渡,追骑奄至,疑其状伟异,睨之。晟不顾,坐淮岸扪弊衣啮虱,追者乃舍之。渡淮至寿春,节度 使刘金得之,延.与语,晟佯喑不对。授馆累日,忽谒汉淮南王安庙。金先使人伏神座下,悉闻其所祷,送诣金陵。 时烈祖辅吴,四方豪杰多至,晟口吃,造次..不能道寒暄,坐定,辩论风生,上下今古,听者忘倦。烈祖酷爱之,使 出教令辄合指,遂预禅代秘计。每入见移时乃出尤务谨密人莫窥其际。烈祖受禅,历中书舍人、翰林学士、中书侍 郎。 ③元宗立,累迁左仆射,与冯延巳并相。每鄙延巳,侮诮之,卒先罢。保大十四年,周师侵淮南,围寿州,分 兵破滁州,擒皇甫晖,江左大震。以晟为司空,使周奉表,请得内附。晟见延巳曰:“此行当属.公,然晟若辞,是 负先帝也。”既行,中夜叹息,语其副礼部尚书王崇质曰:“吾行必不免,然终不忍负永陵一抔土耳。”已而周人 以楼车载晟于寿州城下,使招刘仁赡。仁赡望见晟,戎服拜城上,晟遥语之曰:“君受国恩,不可开门纳寇!”周 主诘之,晟曰:“晟为唐大臣,岂可教节度使外叛?”于是遣崇质归而留晟。 ④会暑雨班师,晟从至大梁,馆都亭驿。遇朝会,使班东省官,后每召见,必饮以醇酒,问江南事,晟但言: “寡君实无二心。”周将张永德与李重进不相能,倡言..重进反。金陵闻之,以为有间可乘,遣蜡丸书招重进。重进 上其书,多反间之言,由是发怒。时钟谟亦奉使在馆,俱召见责让,晟正色请死无挠辞。又问江南虚实,终不肯对。 比出,命都承旨曹翰护至右军巡院,饮之酒,数酌,翰起曰:“相公得罪,请自尽。”晟神色怡然,整衣索笏,东 南望而拜曰:“臣受恩深,谨以死报。”遂自尽。元宗闻之流涕,赠太傅,追封鲁国公,谥______,厚恤其家。 (选自陈鳣《续唐书》) 15.解释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2 分) (1)节度使刘金得之,延.与语( ) (2)造次..不能道寒暄( ) 16.为下列句中加点词语选择释义正确的一项。(2 分) (1)此行当属.公,然晟若辞( ) A.连接 B.跟从 C.管辖 D.托付
(2)周将张永德与李重进不相能,倡言重进反() A.扬言 B.建议 C.指责 D.陈述 17.把第②段画线句译成现代汉语。(6分) 未及渡,追骑奄至,疑其状伟异,睨之。晟不顾,坐淮岸扪弊衣啮虱,追者乃舍之。 18.用“/”为第②段画线句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每入/见移时乃出/尤务谨/密人莫窥其际 B.每入/见移时乃出/尤务谨密/人莫窥其际 C.每入见/移时乃出/尤务谨密/人莫窥其际 D.每入见/移时乃出/尤务谨/密人莫窥其际 19.概括第②段中“列祖酷爱之”的原因。(3分) 20.依据文意,推测孙晟谥号为 (文忠/武穆),并结合③、④两段具体内容,简析理由。(4分) (五)阅读下文,完成21-25题。(12分) 枕中十书序 (明)袁宏道 ①人有言曰:“胸中无万卷书,不得雌黄人物。” 或说卓秃翁,孟子之后一人, 予疑其太过。又或说为苏子瞻后身,以卓吾生平历履,大约与坡老暗符,口卓老为尤惨 ②予昔令吴时,与卓吾游黄鹄矶,语次及著述书,李卓吾便点首曰“卓老子一生都肯让人。难著书则吾实实地 有二十分胆量,二十分见识,二十分才力,若信得过否?”予唯唯,遂诘之曰:“尔数部中,谁是最得意者? ③卓吾曰:“皆得意也,皆不可忽也。《藏书》,予一生精神所寄也;《焚书》,予一生事迹所寄也;《说书》 予一生学问所寄也。别有十种,约六百余纸,于中或集诸书,或附已意,此予一生神通,游戏三昧所寄也,尚未终 完当从门下校之。”自是分袂,伊南我北,卯酉相望。不数年,卓吾竟以祸殒,昔哉! ③乙酉,予主陕西试事毕,复谢,天子恩命,夜宿三教寺,寺高阁敝筐中,获其稿读之,不觉大叫惊起。招提 老僧,执光相顾。予遽询曰:“是稿何处得来,柬之高阁?”老僧曰:“乡者温陵卓吾被逮时寄我物也,嘱以秘之 枕中,毋令人见。今人已亡,书亦安用!”予曰:“嘻,奇哉!不意今日复睹卓吾也,卓吾其不死矣!”惜书前后 厄于鼠牙,予以囊受卓吾之祝,故于燕居时续而全之,付冰雪阅而订之,藏之名山,俟有缘者梓而寿之。 [注]①袁宏道:文学家,反对“文必秦汉,诗必盛唐”的风气,提出“独抒性灵,不拘格套”的性灵学说。② 李卓吾:名贽,号卓吾,明代思想家、文学家、泰州学派的一代宗师。晚年被诬下狱,自刎于狱中。 21.填入第①段方框内虚词恰当的一项是()。(1分) A.乃 B.于 C.且 D.而 22.把下列语句组织起来填入第①段画线处,语意连贯的一项是 )。(2分) ①除张司空外更几人哉! ②予于汉刘向、唐王仆射、宋王介甫、苏子瞻见之 ③然书至万卷,不几三十乘乎? ⑤然自子瞻迄今又三百余岁矣,予于杨升庵、李卓吾见之。 B.④②③① C.③②①④ D.④①②③ 23.对第②段画线句理解正确的一项是()。(2分) A.李卓吾著书更讲究信用,超过常人二十分 B.李卓吾著书立书特别真诚用心,从不让人 C.李卓吾除著书外,其他方面都可以谦让人 D.李卓吾著书胆量见识和才力,超过一般人 24.简析第③段画线句的语言特色。(3分)
(2)周将张永德与李重进不相能,倡言..重进反( ) A.扬言 B.建议 C.指责 D.陈述 17.把第②段画线句译成现代汉语。(6 分) 未及渡,追骑奄至,疑其状伟异,睨之。晟不顾,坐淮岸扪弊衣啮虱,追者乃舍之。 18.用“/”为第②段画线句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每入/见移时乃出/尤务谨/密人莫窥其际 B.每入/见移时乃出/尤务谨密/人莫窥其际 C.每入见/移时乃出/尤务谨密/人莫窥其际 D.每入见/移时乃出/尤务谨/密人莫窥其际 19.概括第②段中“列祖酷爱之”的原因。(3 分) 20.依据文意,推测孙晟谥号为“__________”(文忠/武穆),并结合③、④两段具体内容,简析理由。(4 分) (五)阅读下文,完成 21—25 题。(12 分) 枕中十书序 (明)袁宏道① ①人有言曰:“胸中无万卷书,不得雌黄人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或说卓秃翁,孟子之后一人, 予疑其太过。又或说为苏子瞻后身,以卓吾生平历履,大约与坡老暗符,□卓老为尤惨。 ②予昔令吴时,与卓吾游黄鹄矶,语次及著述书,李卓吾便点首曰“卓老子一生都肯让人。难著书则吾实实地 有二十分胆量,二十分见识,二十分才力,若信得过否?”予唯唯,遂诘之曰:“尔数部中,谁是最得意者?” ③卓吾曰:“皆得意也,皆不可忽也。《藏书》,予一生精神所寄也;《焚书》,予一生事迹所寄也;《说书》, 予一生学问所寄也。别有十种,约六百余纸,于中或集诸书,或附己意,此予一生神通,游戏三昧所寄也,尚未终 册,完当从门下校之。”自是分袂,伊南我北,卯酉相望。不数年,卓吾竟以祸殒,昔哉! ③乙酉,予主陕西试事毕,复谢,天子恩命,夜宿三教寺,寺高阁敝筐中,获其稿读之,不觉大叫惊起。招提 老僧,执光相顾。予遽询曰:“是稿何处得来,束之高阁?”老僧曰:“乡者温陵卓吾被逮时寄我物也,嘱以秘之 枕中,毋令人见。今人已亡,书亦安用!”予曰:“嘻,奇哉!不意今日复睹卓吾也,卓吾其不死矣!”惜书前后 厄于鼠牙,予以囊受卓吾之祝,故于燕居时续而全之,付冰雪阅而订之,藏之名山,俟有缘者梓而寿之。 [注]①袁宏道:文学家,反对“文必秦汉,诗必盛唐”的风气,提出“独抒性灵,不拘格套”的性灵学说。② 李卓吾:名贽,号卓吾,明代思想家、文学家、泰州学派的一代宗师。晚年被诬下狱,自刎于狱中。 21.填入第①段方框内虚词恰当的一项是( )。(1 分) A.乃 B.于 C.且 D.而 22.把下列语句组织起来填入第①段画线处,语意连贯的一项是( )。(2 分) ①除张司空外更几人哉! ②予于汉刘向、唐王仆射、宋王介甫、苏子瞻见之。 ③然书至万卷,不几三十乘乎? ⑤然自子瞻迄今又三百余岁矣,予于杨升庵、李卓吾②见之。 A.③①②④ B.④②③① C.③②①④ D.④①②③ 23.对第②段画线句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2 分) A.李卓吾著书更讲究信用,超过常人二十分。 B.李卓吾著书立书特别真诚用心,从不让人。 C.李卓吾除著书外,其他方面都可以谦让人。 D.李卓吾著书胆量见识和才力,超过一般人。 24.简析第③段画线句的语言特色。(3 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