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届高三停课不停学阶段性检测语文科试题 (150分钟150分) 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慈善现已成为人们社会生活的一个重要内容。但是,迄今为止,无论是学界还是广大民众,对慈善的 认知存在着不少偏差,大都强调人与人之间的物质帮助。如张文在《宋朝民间慈善活动研究》中提出,慈 善是“社会自发地通过对社会财富的分配、再分配,对其他社会成员因各种原因导致的生活困难予以物质援 助的社会安全机制”。实际上,考察慈善事业发生的历史可知,慈善不仅是一种民间社会主导的生活救助行 为,还是一种以劝人为善为宗旨的教化活动。 现有研究表明,“慈善”一词最早出现在公元3世纪前中期即三国、西晋时期的佛教经典中,意在表达“孝 养、施舍、教化等诸种原始佛教的道德观〃。说明在语源学意义上,“慈善”一词在其产生时期即包括了物质 救助与劝人为善的功能。 尽管作为一个专门名词“慈善”的出现较晚,但具有慈善性质的活动其实古已有之,应可追溯到原始社 会时期。而慈善作为一种有组织、有规则、有一定规模的民间社会事业,大约出现于北宋时期。北宋皇祐 元年(1049年)范仲淹创办的苏州范氏义庄救济族人并惠及“乡里、外姻、亲戚”的行为,可以视为中国最 早开展的慈善事业之一。范仲淹不仅设立义庄管理宗族公产、救助族众,还确立《义庄规矩》,对救助对 象、方法、数量等进行规定,表现出慈善事业的明显特征。与此同时,范仲淹“又设义学以教,教养咸备″。 义庄以养人,义学以教人,相辅相成。需要强调的是,南宋嘉定三年(1210年)范仲淹六世孙范良在《续 定规矩》中补充规定:“诸房闻有不肖子弟因犯私罪听赎者,罚本名月米一年;再犯者除籍,永不支米。"。 其中对受助族人提出明确的道德要求,体现出明显的教化倾向。可见,从民间慈善事业产生的时候起,道 德教化即成为其重要内容 学界普遍认为,明末清初在中国传统慈善史上具有重要意义,因为“一直存续到民国年间的各种各样的 善会善堂几乎都创始于明末清初”;“明末善会可说是一个前所未有的中国社会新现象”。其中“同善会是创 立最早、对后世产生了极大影响的善会 同善会最早出现于河南,而其盛行则在江南。江南地区的同善会中,以高攀龙等创立的无锡同善会和 陈龙正等创立的嘉善同善会影响最大、最为典型。两地的同善会都留下了章程规则,分别称为《同善会规 例》和《同善会会式》,后者由前者发展而来,大同小异。其中均有一则规定:受助人道德品质的好坏是 该会是否予以救助的一个重要前提,所谓助贫以劝善为主,先于孝子节妇之穷而无告者,次及贫老病苦之 人公不收于养济、私不肯为乞丐者”,至于那些“不孝不悌、赌博健讼、酗酒无赖及年力强壮、游手游食以 至赤贫者,皆不滥助,以乖劝善之义″。而且同善会还明确规定,聚会之日须安排演讲,“司讲者用通俗言 语,不烦文采,务使人人易晓,感动善心”。 从此以后,在进行物质救济的同时注重劝善成为中国慈善事业的一个传统,也成为君臣绅民的一个共 识。举凡影响较大、成就显著的慈善家大都在扶危济困的冋时,从不同的角度对民众实行道德说教,以此 达到拯救时世、改良社会、敦善风气的目的。 清代前期的苏州彭氏是积善世家,于劝善行善方面不遗余力,其行善积德之效历来为人称道,认为苏 郡世德,首推彭氏〃。彭氏慈善不仅名著地方,更有全国性影响,如救助寡妇的“恤嫠会”即由彭氏首创,而 后传播各地。彭氏撰有多部善书,并以之作为教育子弟与学生的教材。著名学者游子安在《劝化金箴一一清 代善书研究》中评述:“彭氏自彭定求以后,世代诵读及撰著善书,所编印的劝善文字内容是多方面的,举 凡劝孝、敬字、劝止溺女、戒斗、遏欲、戒杀、放生等都有涉及。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慈善在我国出现得较晩,而且发展缓慢,唐朝的民间力量还缺乏组织、规则、规模。 B.范氏义庄制定规矩,使得慈善有了财富的保证,具有慈善事业的明显特征 C.《续定规矩》侧重救济家族成员,《同善会规例》和《同善会会式》则扩展到社会赤贫之人
2020 届高三停课不停学阶段性检测语文科试题 (150 分钟 150 分) 一、现代文阅读(36 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慈善现已成为人们社会生活的一个重要内容。但是,迄今为止,无论是学界还是广大民众,对慈善的 认知存在着不少偏差,大都强调人与人之间的物质帮助。如张文在《宋朝民间慈善活动研究》中提出,慈 善是“社会自发地通过对社会财富的分配、再分配,对其他社会成员因各种原因导致的生活困难予以物质援 助的社会安全机制”。实际上,考察慈善事业发生的历史可知,慈善不仅是一种民间社会主导的生活救助行 为,还是一种以劝人为善为宗旨的教化活动。 现有研究表明,“慈善”一词最早出现在公元 3 世纪前中期即三国、西晋时期的佛教经典中,意在表达“孝 养、施舍、教化等诸种原始佛教的道德观”。说明在语源学意义上,“慈善”一词在其产生时期即包括了物质 救助与劝人为善的功能。 尽管作为一个专门名词“慈善”的出现较晚,但具有慈善性质的活动其实古已有之,应可追溯到原始社 会时期。而慈善作为一种有组织、有规则、有一定规模的民间社会事业,大约出现于北宋时期。北宋皇祐 元年(1049 年)范仲淹创办的苏州范氏义庄救济族人并惠及“乡里、外姻、亲戚”的行为,可以视为中国最 早开展的慈善事业之一。范仲淹不仅设立义庄管理宗族公产、救助族众,还确立《义庄规矩》,对救助对 象、方法、数量等进行规定,表现出慈善事业的明显特征。与此同时,范仲淹“又设义学以教,教养咸备”。 义庄以养人,义学以教人,相辅相成。需要强调的是,南宋嘉定三年(1210 年)范仲淹六世孙范良在《续 定规矩》中补充规定:“诸房闻有不肖子弟因犯私罪听赎者,罚本名月米一年;再犯者除籍,永不支米。”。 其中对受助族人提出明确的道德要求,体现出明显的教化倾向。可见,从民间慈善事业产生的时候起,道 德教化即成为其重要内容。 学界普遍认为,明末清初在中国传统慈善史上具有重要意义,因为“一直存续到民国年间的各种各样的 善会善堂几乎都创始于明末清初”;“明末善会可说是一个前所未有的中国社会新现象”。其中“同善会是创 立最早、对后世产生了极大影响的善会”。 同善会最早出现于河南,而其盛行则在江南。江南地区的同善会中,以高攀龙等创立的无锡同善会和 陈龙正等创立的嘉善同善会影响最大、最为典型。两地的同善会都留下了章程规则,分别称为《同善会规 例》和《同善会会式》,后者由前者发展而来,大同小异。其中均有一则规定:受助人道德品质的好坏是 该会是否予以救助的一个重要前提,所谓“助贫以劝善为主,先于孝子节妇之穷而无告者,次及贫老病苦之 人公不收于养济、私不肯为乞丐者”,至于那些“不孝不悌、赌博健讼、酗酒无赖及年力强壮、游手游食以 至赤贫者,皆不滥助,以乖劝善之义”。而且同善会还明确规定,聚会之日须安排演讲,“司讲者用通俗言 语,不烦文采,务使人人易晓,感动善心”。 从此以后,在进行物质救济的同时注重劝善成为中国慈善事业的一个传统,也成为君臣绅民的一个共 识。举凡影响较大、成就显著的慈善家大都在扶危济困的同时,从不同的角度对民众实行道德说教,以此 达到拯救时世、改良社会、敦善风气的目的。 清代前期的苏州彭氏是积善世家,于劝善行善方面不遗余力,其行善积德之效历来为人称道,认为“苏 郡世德,首推彭氏”。彭氏慈善不仅名著地方,更有全国性影响,如救助寡妇的“恤嫠会”即由彭氏首创,而 后传播各地。彭氏撰有多部善书,并以之作为教育子弟与学生的教材。著名学者游子安在《劝化金箴——清 代善书研究》中评述:“彭氏自彭定求以后,世代诵读及撰著善书,所编印的劝善文字内容是多方面的,举 凡劝孝、敬字、劝止溺女、戒斗、遏欲、戒杀、放生等都有涉及。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慈善在我国出现得较晚,而且发展缓慢,唐朝的民间力量还缺乏组织、规则、规模。 B.范氏义庄制定规矩,使得慈善有了财富的保证,具有慈善事业的明显特征。 C.《续定规矩》侧重救济家族成员,《同善会规例》和《同善会会式》则扩展到社会赤贫之人
D.慈善家扶危济困的行为本身就是一种道德引导,这些行为和对民众的道德说教,都有助于对时世 社会、风气的良性改进。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结构为总分式,其主体部分又基本按照时间顺序展开,条理清楚,使读者可以了解中国古代慈 善事业的发展进程 B.文章先破后立,先指出人们对“慈善”理解的局限,再提出观点:“慈善”是一种兼具物质救助和道德 教化的活动。 C.文章多处运用引用论证,其引用的内容多为章程规则,有着明确的目的,即论证慈善家具有的美德。 D.文章分别以北宋、明末和清代的慈善家为例,三个事例各有侧重,又体现了中国慈善的一贯宗旨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张文在《宋朝民间慈善活动研究》中对“慈善”的定义停留于物质救助,这和宋代的民间慈善活动 注重道德教化是不一致的。 B.作为外来宗教的佛教用语,“慈善”一词中包含的“孝养、施舍、教化”等道德观,表现出中国慈善事 业丰富的思想内涵 C.继范仲淹《义庄规矩》之后,其六世孙范良又订立《续定规矩》,继承其祖先的慈善事业,继续先祖 对教化的重视 D.彭氏积善行德之效历来为人称道,其影响突破苏州,遍及全国,相比行善,彭氏更为重视劝善,有 着著书、教育的传统。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材料 所谓996,是指工作从早上9点到晚上9点,一周工作6天,代表着中国互联网企业盛行的加班文化 我国《劳动法》规定,“国家实行劳动者每日工作时间不超过八小时、平均每周工作时间不超过四十四小时 的工时制度。”第四十一条规定,“用人单位由于生产经营需要,经与工会和劳动者协商后可以延长工作时间, 般每日不得超过一小时:因特殊原因需要延长工作时间的,在保障劳动者身体健康的条件下延长工作时 间每日不得超过三小时,但是每月不得超过三十六小时。”根据上述规定,若公司强制实行996工作制度是 违反法律规定的。对于违反法律规定强制要求的加班,劳动者有权拒绝。 张耀律师表示,若是单位安排员工延长工作时间的,属于法律意义上的加班,单位应当根据法律规定 支付员工加班费或予以调休;但若员工出于自愿加班的不属于法律意义的加班,单位也无需支付加班费。 如果企业利用鼓励的模式变相强制要求员工加班,比如公司因员工拒绝加班而对员工降职、降薪、处罚、 辞退的,员工可以向劳动保障行政部门投诉或申请劳动仲裁,维护自身合法权益。从政府的角度来说,必 须高度重视劳动法律法规的完善,尽快构建起法治维权的法律体系,重点治理各种形式的“隐性强迫冖加班 (摘自“新华网”416) 材料二 我们的企业不仅要依靠员工的汗水,更要激发员工的灵感,崇尚奋斗、崇尚劳动不等于强制加班。苦 干是奋斗,巧干也是奋斗;延长工时是奋斗,提高效率也是奋斗。因此,不能给反对996的员工贴上“混日 子〃不奋斗”的道德标签,而应该正视他们的真实诉求。 面对经济下行压力,很多企业都面临生存考验,强制推行996,不仅解决不了企业管理中的难题,也会 助长“磨洋工″的顽疾。企业家身上的极限奋斗精神是可贵的,但要考虑到普通员工的位置不同,强制灌输 996的加班文化,不仅体现了企业管理者的傲慢,也不实际、不公平。事实上,这涉及到企业管理的核心问 题:如何才能最大限度激励员工的积极性?把加班长短作为激励手段,这肯定是最简便易行的方法
D. 慈善家扶危济困的行为本身就是一种道德引导,这些行为和对民众的道德说教,都有助于对时世、 社会、风气的良性改进。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文章结构为总分式,其主体部分又基本按照时间顺序展开,条理清楚,使读者可以了解中国古代慈 善事业的发展进程。 B.文章先破后立,先指出人们对“慈善”理解的局限,再提出观点:“慈善”是一种兼具物质救助和道德 教化的活动。 C.文章多处运用引用论证,其引用的内容多为章程规则,有着明确的目的,即论证慈善家具有的美德。 D.文章分别以北宋、明末和清代的慈善家为例,三个事例各有侧重,又体现了中国慈善的一贯宗旨。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张文在《宋朝民间慈善活动研究》中对“慈善”的定义停留于物质救助,这和宋代的民间慈善活动 注重道德教化是不一致的。 B.作为外来宗教的佛教用语,“慈善”一词中包含的“孝养、施舍、教化”等道德观,表现出中国慈善事 业丰富的思想内涵。 C.继范仲淹《义庄规矩》之后,其六世孙范良又订立《续定规矩》,继承其祖先的慈善事业,继续先祖 对教化的重视。 D. 彭氏积善行德之效历来为人称道,其影响突破苏州,遍及全国,相比行善,彭氏更为重视劝善,有 着著书、教育的传统。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2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4——6 题。 材料一: 所谓 996,是指工作从早上 9 点到晚上 9 点,一周工作 6 天,代表着中国互联网企业盛行的加班文化。 我国《劳动法》规定,“国家实行劳动者每日工作时间不超过八小时、平均每周工作时间不超过四十四小时 的工时制度。”第四十一条规定,“用人单位由于生产经营需要,经与工会和劳动者协商后可以延长工作时间, 一般每日不得超过一小时;因特殊原因需要延长工作时间的,在保障劳动者身体健康的条件下延长工作时 间每日不得超过三小时,但是每月不得超过三十六小时。”根据上述规定,若公司强制实行 996 工作制度是 违反法律规定的。对于违反法律规定强制要求的加班,劳动者有权拒绝。 张耀律师表示,若是单位安排员工延长工作时间的,属于法律意义上的加班,单位应当根据法律规定 支付员工加班费或予以调休;但若员工出于自愿加班的不属于法律意义的加班,单位也无需支付加班费。 如果企业利用鼓励的模式变相强制要求员工加班,比如公司因员工拒绝加班而对员工降职、降薪、处罚、 辞退的,员工可以向劳动保障行政部门投诉或申请劳动仲裁,维护自身合法权益。从政府的角度来说,必 须高度重视劳动法律法规的完善,尽快构建起法治维权的法律体系,重点治理各种形式的“隐性强迫”加班 现象。 (摘自“新华网”4.16) 材料二: 我们的企业不仅要依靠员工的汗水,更要激发员工的灵感,崇尚奋斗、崇尚劳动不等于强制加班。苦 干是奋斗,巧干也是奋斗;延长工时是奋斗,提高效率也是奋斗。因此,不能给反对 996 的员工贴上“混日 子”“不奋斗”的道德标签,而应该正视他们的真实诉求。 面对经济下行压力,很多企业都面临生存考验,强制推行 996,不仅解决不了企业管理中的难题,也会 助长“磨洋工”的顽疾。企业家身上的极限奋斗精神是可贵的,但要考虑到普通员工的位置不同,强制灌输 996 的加班文化,不仅体现了企业管理者的傲慢,也不实际、不公平。事实上,这涉及到企业管理的核心问 题:如何才能最大限度激励员工的积极性?把加班长短作为激励手段,这肯定是最简便易行的方法
但显然不是最有效的方法。企业不仅要让员工更努力地工作,更要激发员工更高效地工作;不仅要靠加班 工资的激励,更要让家人的陪伴、身体的健康、意义的饱满也成为工作的奖赏。只有那些能够做好平衡兼 顾的企业,才能顺应时代的变化、获得可持续的竞争力。 (摘自《人民日报》416) 材料三 国家还处于发展中的阶段,仍然需要劳动者的奋斗与拼搏。正是中国人的勤劳与奋斗,把不可能变成 了可能,推动中国用几十年时间走完了发达国家几百年走过的工业化历程。奋斗与拼搏,仍将是我们这个 快速前进社会的主题词。而996的讨论则启示我们:未来中国的活力,将来自于快乐地去劳动,让劳动者 创新创造的源泉充分涌流。人们对“美好生活”有了更高的诉求,不再是温饱时期的拼命工作赚钱,而是需 要在工作之外获得更多价值,发现兴趣、陪伴家人、寻找意义。因此,正确打开996话题的方式,不是要 不要奋斗拼搏,而是如何更好地去奋斗拼搏。按照“效率工资理论″的观点,员工工资水平越高,他们的生 产就越有效率,忠诚度也会大幅提高。当然,员工也要学会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身的权益,注重工作家庭 生活的平衡。如此,实现劳动者更高质量就业和体面就业的目标,才能顺利实现。 (摘自《人民日报》415) 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996工作制代表着中国互联网企业盛行的加班文化,这种工作制工作时间超过了《劳动法》规定的 正常工作时间。 B.如果企业在管理过程中能做好平衡兼顾,让员工在努力、高效工作之时,除加班工资之余,还得到 身体健康、意义饱满、家人陪伴的奖励,就有可能顺应时代变化,获得可持续的竞争力。 C.劳动者延长工作时间,这属于法律意义上的加班,劳动者应得到相应的加班费或调休,企业不能利 用鼓励的模式强行推行996工作制。 D.人们现在需要在工作之外获得更多价值,对“美好生活”有了更高的诉求,期望实现更高质量就业和 体面就业的目标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反对996工作制的员工并不等同于不奋斗的人,崇尚奋斗,崇尚劳动应提高工作效率,而不是一味 地要求强制加班 B.政府应该接受利益受损员工的投诉或劳动仲裁申请,应该完善劳动法律法规,构建法治维权的法律 体系,治理各种形式的“隐性强迫”加班现象。 C.企业管理者强制灌输996的加班文化,体现了管理者的傲慢,管理者应思考怎样最有效地激励员工 的工作积极性。 D.中国人的勤劳与奋斗,加快了中国工业化进程,新时代使劳动者快乐地劳动,有助于激发未来中国 的活力 6.三则材料都报道了996工作制,报道的侧重点有什么不同?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6分) 三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箫之韵 梁晓声 时下,文化人士的这个协会那个协会,都搬入文化局新盖的机关楼里了,腾出的那些房子,租作酒楼、 洗浴中心什么的。美术家协会的房子由一位五十几岁的副主席承包,改造成了画廊。前不久,我应友人相 邀,前往画廊,赴茶聚,幸会了那位副主席。他姓谭,留髯,穿唐装,着布鞋,形象特古代。一隅,有白 发翁抚古琴,仙风道骨,其调袅宛。友人言:“今日谭先生高兴。〃问何故?答曰:“近来售画频频。 谭先生忽然问我:“怎么不发高论?
但显然不是最有效的方法。企业不仅要让员工更努力地工作,更要激发员工更高效地工作;不仅要靠加班 工资的激励,更要让家人的陪伴、身体的健康、意义的饱满也成为工作的奖赏。只有那些能够做好平衡兼 顾的企业,才能顺应时代的变化、获得可持续的竞争力。 (摘自《人民日报》4.16) 材料三: 国家还处于发展中的阶段,仍然需要劳动者的奋斗与拼搏。正是中国人的勤劳与奋斗,把不可能变成 了可能,推动中国用几十年时间走完了发达国家几百年走过的工业化历程。奋斗与拼搏,仍将是我们这个 快速前进社会的主题词。而 996 的讨论则启示我们:未来中国的活力,将来自于快乐地去劳动,让劳动者 创新创造的源泉充分涌流。人们对“美好生活”有了更高的诉求,不再是温饱时期的拼命工作赚钱,而是需 要在工作之外获得更多价值,发现兴趣、陪伴家人、寻找意义。因此,正确打开 996 话题的方式,不是要 不要奋斗拼搏,而是如何更好地去奋斗拼搏。按照“效率工资理论”的观点,员工工资水平越高,他们的生 产就越有效率,忠诚度也会大幅提高。当然,员工也要学会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身的权益,注重工作家庭 生活的平衡。如此,实现劳动者更高质量就业和体面就业的目标,才能顺利实现。 (摘自《人民日报》4.15) 4.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996 工作制代表着中国互联网企业盛行的加班文化,这种工作制工作时间超过了《劳动法》规定的 正常工作时间。 B.如果企业在管理过程中能做好平衡兼顾,让员工在努力、高效工作之时,除加班工资之余,还得到 身体健康、意义饱满、家人陪伴的奖励,就有可能顺应时代变化,获得可持续的竞争力。 C.劳动者延长工作时间,这属于法律意义上的加班,劳动者应得到相应的加班费或调休,企业不能利 用鼓励的模式强行推行 996 工作制。 D.人们现在需要在工作之外获得更多价值,对“美好生活”有了更高的诉求,期望实现更高质量就业和 体面就业的目标。 5.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 反对 996 工作制的员工并不等同于不奋斗的人,崇尚奋斗,崇尚劳动应提高工作效率,而不是一味 地要求强制加班。 B. 政府应该接受利益受损员工的投诉或劳动仲裁申请,应该完善劳动法律法规,构建法治维权的法律 体系,治理各种形式的“隐性强迫”加班现象。 C. 企业管理者强制灌输 996 的加班文化,体现了管理者的傲慢,管理者应思考怎样最有效地激励员工 的工作积极性。 D. 中国人的勤劳与奋斗,加快了中国工业化进程,新时代使劳动者快乐地劳动,有助于激发未来中国 的活力。 6. 三则材料都报道了 996 工作制,报道的侧重点有什么不同?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6 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5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7~9 题。 箫之韵 梁晓声 时下,文化人士的这个协会那个协会,都搬入文化局新盖的机关楼里了,腾出的那些房子,租作酒楼、 洗浴中心什么的。美术家协会的房子由一位五十几岁的副主席承包,改造成了画廊。前不久,我应友人相 邀,前往画廊,赴茶聚,幸会了那位副主席。他姓谭,留髯,穿唐装,着布鞋,形象特古代。一隅,有白 发翁抚古琴,仙风道骨,其调袅宛。友人言:“今日谭先生高兴。”问何故?答曰:“近来售画频频。” 谭先生忽然问我:“怎么不发高论?
我笑道:“听琴。 谭先生神情郁悒,轻叹一声,正欲开口,有人制止:“万勿再提小穆。”众 人一时默然,各动怀想之容. 友人送我归至宾馆。我忍不住问小穆何人? 友人说,谭先生创办画廊之初,公开招聘善箫者,结果一下子就吸引了近百名应聘者,但都难令谭先 生满意。这过程中谭先生收到一封求职信-写信人声明,自己是个只哑不聋的哑巴。因为都不满意,谭先生 就想起了那封信。即日下午,一个面容清秀的小青年出现在谭先生面前。谭先生给了他一支笔,两页纸 先问青年姓甚名谁?何方人氏?青年写出自己的名字“穆小小”,接着写了“保密”二字。又问师从?笔答“父 亲”。其字娟小,笔画工整。再问其父艺从何来?似有所讳 半页纸没写满,谭先生已无心多问,命吹来。青年唇触之际,箫音悄起。但觉五声曼妙,缠绵低回 如诉如泣,似怨似慕。欣录之 谭先生刚刚创业,急于收回投资,处处精打细算。对于小穆的薪水,也不例外,月付三百元而已。每 到一小时另付50元。小穆默然认可。且要求不论早晚,随传随到。自用小穆,谭先生的财运,一月旺过 月,却连为小穆定做的一套服装,也从定薪里照单扣钱。画家画商,凡听过小穆吹箫的,无不大加称赞 谭先生得意,小穆知足。 两周后,不知从哪儿来了一个修鞋的老头儿,在画廊门旁摆开了摊位。谭先生命手下捧人。老头儿作 揖打躬,苦苦哀求。恰逢小穆前来赶场。老头儿求小穆乞情。小穆自然没开口,凝视谭先生。谭先生禁不 住那凝视,说好吧好吧。 从此,画廊门前也多了一道“风景”。修鞋摊与画廊自是很不和谐的,但人们的眼渐渐看惯了,也就接受 了。那老头儿,有点儿怪。小穆不到,不见他的影子。小穆来,他也出现。不知不觉到了冬季。有天晚上 飘降大雪。那老头儿袖着双手,缩着颈,冻得咝咝哈哈的还自说自话:“雪正下着呢,我可不走…….谭先生 睁一眼闭一眼地装没看见。小穆塞给他一纸条,上面写着:“老板,我可以给那大爷一杯热茶吗?″谭先生愣 了愣才答应。春节前几天,有位美籍华人画家,慕名前来办画展。剪彩之后,箫声幽幽。画家说,这才像 画展。突然马路上传来刺耳的急刹车声,有人喊:修鞋的老头儿被轧了!箫声顿停,小穆尖叫着不顾一切 冲出了画廊哭喊:“爸呀!爸呀!”人们正疑惑,墙根那儿有一个苍老的声音也喊:“女儿!那不是我呀!我在这 儿呢,好好的。小心你自己别被车撞了呀!”小穆抱紧他,一通哭…几分钟后,父女二人,一个背着修鞋的 破箱子,一个抹着泪。在人们怀疑的目光注视下相伴而去…… 谭先生愤怒极了,深觉自己大丢面子,遗落笑柄. 数日后谭先生收到了小穆的信。她承认自己欺骗了他,说她的姐姐患了癌,她和父亲背井离乡四处闯 荡,实指望能挣到替姐姐治病的钱.….最后请求原谅. 谭先生不相信,撕了。仅隔一夜,却又信了。再隔一夜,竟自我谴责得不行。后悔有时月入数万元, 怎么对一个女孩儿那等小气……他经常拨“小穆”的手机号,发了几十条短信,再也联系不上了 友人最后讲,谭先生的画廊里,还会有人弹古筝、古琴,甚至吹萨克斯,但再也听不到箫音了。因为 谭先生觉得,别人吹得都不如“小穆″好,尽管有人的水平比“小穆”高多了…… 友人吐尽一口烟后,问:“也有人认为,世道不古,人心诡诈。那父女二人没将画廊的画盗走批,已算 谭先生幸运。你怎么看?” 我想了半天,老实回答:“不好说 是的,对于世道,对于人心。我近年来也每每难以判断了 那天夜里我连续做梦:先梦见自己变成了谭先生,并且找到了“小穆”,将她接回画廊,从此好生对待 又梦见自己变成一位富商,获得了“小穆″的下落,暗中向她父女二人捐了一大笔款。或者,接着做下去会 是那父女二人盗画的梦,还没开始做,却醒了 (有删改) 7.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我笑道:“听琴。” 谭先生神情郁悒,轻叹一声,正欲开口,有人制止:“万勿再提小穆。”众 人一时默然,各动怀想之容…… 友人送我归至宾馆。我忍不住问小穆何人? 友人说,谭先生创办画廊之初,公开招聘善箫者,结果一下子就吸引了近百名应聘者,但都难令谭先 生满意。这过程中谭先生收到一封求职信--写信人声明,自己是个只哑不聋的哑巴。因为都不满意,谭先生 就想起了那封信。即日下午,一个面容清秀的小青年出现在谭先生面前。谭先生给了他一支笔,两页纸。 先问青年姓甚名谁?何方人氏?青年写出自己的名字“穆小小”,接着写了“保密”二字。又问师从?笔答“父 亲”。其字娟小,笔画工整。再问其父艺从何来?似有所讳。 半页纸没写满,谭先生已无心多问,命吹来。青年唇触之际,箫音悄起。但觉五声曼妙,缠绵低回, 如诉如泣,似怨似慕。欣录之。 谭先生刚刚创业,急于收回投资,处处精打细算。对于小穆的薪水,也不例外,月付三百元而已。每 到一小时另付 50 元。小穆默然认可。且要求不论早晚,随传随到。自用小穆,谭先生的财运,一月旺过一 月,却连为小穆定做的一套服装,也从定薪里照单扣钱。画家画商,凡听过小穆吹箫的,无不大加称赞。 谭先生得意,小穆知足。 两周后,不知从哪儿来了一个修鞋的老头儿,在画廊门旁摆开了摊位。谭先生命手下捧人。老头儿作 揖打躬,苦苦哀求。恰逢小穆前来赶场。老头儿求小穆乞情。小穆自然没开口,凝视谭先生。谭先生禁不 住那凝视,说好吧好吧。 从此,画廊门前也多了一道“风景”。修鞋摊与画廊自是很不和谐的,但人们的眼渐渐看惯了,也就接受 了。那老头儿,有点儿怪。小穆不到,不见他的影子。小穆来,他也出现。不知不觉到了冬季。有天晚上, 飘降大雪。那老头儿袖着双手,缩着颈,冻得咝咝哈哈的还自说自话:“雪正下着呢,我可不走……”谭先生 睁一眼闭一眼地装没看见。小穆塞给他一纸条,上面写着:“老板,我可以给那大爷一杯热茶吗?”谭先生愣 了愣才答应。春节前几天,有位美籍华人画家,慕名前来办画展。剪彩之后,箫声幽幽。画家说,这才像 画展。突然马路上传来刺耳的急刹车声,有人喊:修鞋的老头儿被轧了!箫声顿停,小穆尖叫着不顾一切 冲出了画廊哭喊:“爸呀!爸呀!”人们正疑惑,墙根那儿有一个苍老的声音也喊:“女儿!那不是我呀!我在这 儿呢,好好的。小心你自己别被车撞了呀!”小穆抱紧他,一通哭……几分钟后,父女二人,一个背着修鞋的 破箱子,一个抹着泪。在人们怀疑的目光注视下相伴而去…… 谭先生愤怒极了,深觉自己大丢面子,遗落笑柄…… 数日后谭先生收到了小穆的信。她承认自己欺骗了他,说她的姐姐患了癌,她和父亲背井离乡四处闯 荡,实指望能挣到替姐姐治病的钱……最后请求原谅…… 谭先生不相信,撕了。仅隔一夜,却又信了。再隔一夜,竟自我谴责得不行。后悔有时月入数万元, 怎么对一个女孩儿那等小气……他经常拨“小穆”的手机号,发了几十条短信,再也联系不上了。 友人最后讲,谭先生的画廊里,还会有人弹古筝、古琴,甚至吹萨克斯,但再也听不到箫音了。因为 谭先生觉得,别人吹得都不如“小穆”好,尽管有人的水平比“小穆”高多了…… 友人吐尽一口烟后,问:“也有人认为,世道不古,人心诡诈。那父女二人没将画廊的画盗走批,已算 谭先生幸运。你怎么看?” 我想了半天,老实回答:“不好说。” 是的,对于世道,对于人心。我近年来也每每难以判断了…… 那天夜里我连续做梦:先梦见自己变成了谭先生,并且找到了“小穆”,将她接回画廊,从此好生对待。 又梦见自己变成一位富商,获得了“小穆”的下落,暗中向她父女二人捐了一大笔款。或者,接着做下去会 是那父女二人盗画的梦,还没开始做,却醒了…… 7.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有删改)
A.开头一段交代了时代背景,为下文写美术家协会谭副主席一心经营画廊谋取利益做了铺垫。 B.文中“万勿再提小穆”一句,与后文谭先生愤怒、撕信、后悔、打电话、看不上其他演奏者等一 连串的心理、行为形成呼应 C.小说采用倒叙的手法,引出悬念,既激起了读者的阅读兴趣,也自然引出对小穆故事的叙述, D.小说前面只用“小穆”一词提及人物,且多处运用伏笔,如“面容清秀的小青年”“其字娟小, 笔画工整”等,都为下文揭示其女性身份埋下伏笔。 8.请结合小说内容简要分析“小穆”这一人物形象 9.小说用“我”的梦境作结,这样处理有怎样的艺术效果?请结合作品进行分析。 二古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10-13题 姚察,字伯审,吴兴武康人也。幼有至性,弱不好弄,博弈杂戏,初不经心。勤苦厉精,以夜继日。 年十二,便能属文。年十三,梁简文帝时在东宫,即引于宣猷堂论难,为儒者所称。及简文嗣位,尤加 礼接。起家南海王国左常侍,兼司文侍郎。值梁室丧乱,东土兵荒,人饥相食,告籴无处,察家口既多, 并采野蔬自给。察常以己分减推诸弟妹,自甘唯藜藿而已。在乱离之间,笃学不废。元帝于荆州即位, 授察原乡令。时邑境萧条,流亡不反,察轻其赋役,劝以耕种,于是户口殷盛。中书侍郎领著作杜之伟 与察深相眷遇,表用察佐著作,仍撰史。永定初,吏部尚书徐陵时领著作,复引为史佐,及陵让官致仕 等表,并请察制焉,陵见叹曰:“吾弗逮也。〃太建初,补宣明殿学士,除散骑侍郎,寻兼通直散骑常侍。 汇友薏旧失在关有煮威梖倾慕沛鳳刘臻窃于馆访《汉书》疑事大余条并为剖析有经据。初,梁季沦 没,父僧垣入于长安,察蔬食布衣,不听音乐,至是凶问因聘使到江南。时察母韦氏丧制适除,后主以 察羸瘠,乃密遣中书舍人司马申就宅发哀。寻以忠毅将军起兼东宫通事舍人。察志在终丧,频有陈让, 并抑而不许。俄敕知著作郎事,服阕,除给事黄门侍郎,领著作。察既累居忧服,兼斋素日久,因加气 疾。后主尝别召见,见察柴瘠过甚,为之动容。察自居显要,甚励清洁。尝有私门生不敢厚饷,止送南 布一端,花練一匹。察谓之曰:“吾所衣著,止是麻布蒲練,此物于吾无用。既欲相款接,辛不烦尔。〃 此人逊请,犹冀受纳,察厉色驱出,因此伏事者莫敢馈遗。清洁自处。赀产每虚,或有劝营生计,笑而 不答。陈灭入隋,开皇九年,诏授秘书丞,别敕成梁、陈二代吏。大业二年,终于东都,年七十四,遗 命薄葬,务从率俭。两宫悼惜,媚赙甚厚, (节选白《陈书·姚察传》)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江左耆旧先在关右者/咸相倾慕沛国刘臻/窃于公馆访汉书疑事十余条/并为剖析/皆有经据 B.江左耆旧先在关右者/咸相倾慕/沛国刘臻窃于公馆访汉书疑事十余条/并为剖析/皆有经据
5 A.开头一段交代了时代背景,为下文写美术家协会谭副主席一心经营画廊谋取利益做了铺垫。 B. 文中“万勿再提小穆”一句,与后文谭先生愤怒、撕信、后悔、打电话、看不上其他演奏者等一 连串的心理、行为形成呼应。 C. 小说采用倒叙的手法,引出悬念,既激起了读者的阅读兴趣,也自然引出对小穆故事的叙述, D.小说前面只用“小穆”一词提及人物,且多处运用伏笔,如“面容清秀的小青年”“其字娟小, 笔画工整”等,都为下文揭示其女性身份埋下伏笔。 8. 请结合小说内容简要分析“小穆”这一人物形象。 9. 小说用“我”的梦境作结,这样处理有怎样的艺术效果?请结合作品进行分析。 二 古诗文阅读(34 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4 小题,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 10-13 题。 姚察,字伯审,吴兴武康人也。幼有至性,弱不好弄,博弈杂戏,初不经心。勤苦厉精,以夜继日。 年十二,便能属文。年十三,梁简文帝时在东宫,即引于宣猷堂论难,为儒者所称。及简文嗣位,尤加 礼接。起家南海王国左常侍,兼司文侍郎。值梁室丧乱,东土兵荒,人饥相食,告籴无处,察家口既多, 并采野蔬自给。察常以己分减推诸弟妹,自甘唯藜藿而已。在乱离之间,笃学不废。元帝于荆州即位, 授察原乡令。时邑境萧条,流亡不反,察轻其赋役,劝以耕种,于是户口殷盛。中书侍郎领著作..杜之伟 与察深相眷遇,表用察佐著作,仍撰史。永定初,吏部尚书徐陵时领著作,复引为史佐,及陵让官致仕 等表,并请察制焉,陵见叹曰:“吾弗逮也。”太建初,补宣明殿学士,除散骑侍郎,寻兼通直散骑常侍。 江左耆旧先在关右者咸相倾慕沛国刘臻窃于公馆访《汉书》疑事十余条并为剖析皆有经据。初,梁季沦 没,父僧垣入于长安,察蔬食布衣,不听音乐,至是凶问..因聘使到江南。时察母韦氏丧制适除,后主以 察羸瘠,乃密遣中书舍人司马申就宅发哀。寻以忠毅将军起兼东宫通事舍人。察志在终丧,频有陈让, 并抑而不许。俄敕知著作郎事,服阕..,除给事黄门侍郎,领著作。察既累居忧服..,兼斋素日久,因加气 疾。后主尝别召见,见察柴瘠过甚,为之动容。察自居显要,甚励清洁。尝有私门生不敢厚饷,止送南 布一端,花綀一匹。察谓之曰:“吾所衣著,止是麻布蒲綀,此物于吾无用。既欲相款接,辛不烦尔。” 此人逊请,犹冀受纳,察厉色驱出,因此伏事者莫敢馈遗。清洁自处。赀产每虚,或有劝营生计,笑而 不答。陈灭入隋,开皇九年,诏授秘书丞,别敕成梁、陈二代吏。大业二年,终于东都,年七十四,遗 命薄葬,务从率俭。两宫悼惜,赗赙..甚厚。 (节选白《陈书·姚察传》)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 A.江左耆旧先在关右者/咸相倾慕沛国刘臻/窃于公馆访汉书疑事十余条/并为剖析/皆有经据 B.江左耆旧先在关右者/咸相倾慕/沛国刘臻窃于公馆访汉书疑事十余条/并为剖析/皆有经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