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教学设计 【教材总说】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是高中语文选修课教材,它是根据学生学习完五 个必修模块(即诗歌:四个古代诗歌单元22首古代诗词:散文:五个单元18 篇)的前提下编制的,它着重从文学鉴赏的角度进一步引导高中同学阅读古代诗 文。让同学们通过自己的鉴赏探究,感受古代诗文的思想、艺术魅力,发展想象 能力和审美能力,以提高对古代诗文的语言的感受能力,体会中华文化的博大精 深,深化热爱祖国的情感,增进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 可以说,是将学生在必修阶段习得的知识与能力进行整合、强化与提高。据 此,建议: 教学目标应注重学生知识的积累整合与运用,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 能力;教法上,应以学生自学为主,教师点拨为辅,重视学生自主 吟诵、探究、感悟。 课时安排,仅供参考。总课时36课时 建议课时 单元 建议课时 第一单元 6课时 第四单元8课时 第二单元 3课时 第五单元8课时 第三单元 3课时 第六单元 8课时 【单元教学设计】(仅供参考)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鉴赏》第五单元单元分析与教学设计 散而不乱气脉中贯 整体感知 “散而不乱气脉中贯”,指的是散文形与神、内在与外在的相互关系与特 征。作者的思想感情、精神气质,通过字句音节体现出来。诵读时,能感受到作 者情感的起伏流动,这就是古代散文家和鉴赏家常讲的“气脉”或“文气”。文 气贯通,作品就有了生命力和感染力。文气是真实的思想感情浸透到文字中的表 现。 本单元所选的文章,照顾到不同的体裁和风格。《六国论》借古论今,在秦 与六国之间,恶秦而亲六国;对六国又是责之哀之,从而形成沉痛激切的文气。 《伶官传序》回顾后唐庄宗从取得成功到迅速转为失败的过程,总结“忧劳可以 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的历史教训,感慨良多,虽议论而同时有很强的抒情性。 《祭十二郎文》在抒写对亡侄的哀悼和人生感慨中,隐含着对生死祸福难明难测 的理性思考。《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围绕画竹,结构全篇,阐发绘画理论 与缅怀悼念文与可紧密结合在一起,情理兼用的特征更为明显。至于推荐作品也 是通篇情感贯注、情理兼胜的优秀散文, 本单元主要从形与神的角度欣赏古代散文。要提醒学生:散文之“散”,表 现了自然从容、姿态横生之美,并没有刻意安排的痕迹,而内中自有很强的思想 逻辑性和情感逻辑,要细细体味方可。 、教学目标 (一)质疑解难,归纳梳理本单元的文言基础知识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教学设计 【教材总说】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是高中语文选修课教材,它是根据学生学习完五 个必修模块(即诗歌:四个古代诗歌单元 22 首古代诗词;散文:五个单元 18 篇)的前提下编制的,它着重从文学鉴赏的角度进一步引导高中同学阅读古代诗 文。让同学们通过自己的鉴赏探究,感受古代诗文的思想、艺术魅力,发展想象 能力和审美能力,以提高对古代诗文的语言的感受能力,体会中华文化的博大精 深,深化热爱祖国的情感,增进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 可以说,是将学生在必修阶段习得的知识与能力进行整合、强化与提高。据 此,建议: 一、 教学目标应注重学生知识的积累整合与运用,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 能力;教法上,应以学生自学为主,教师点拨为辅,重视学生自主 吟诵、探究、感悟。 二、 课时安排,仅供参考。总课时 36 课时 单 元 建议课时 单 元 建议课时 第一单元 6 课时 第四单元 8 课时 第二单元 3 课时 第五单元 8 课时 第三单元 3 课时 第六单元 8 课时 【单元教学设计】(仅供参考)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鉴赏》第五单元单元分析与教学设计 散而不乱 气脉中贯 一、整体感知 “散而不乱 气脉中贯”,指的是散文形与神、内在与外在的相互关系与特 征。作者的思想感情、精神气质,通过字句音节体现出来。诵读时,能感受到作 者情感的起伏流动,这就是古代散文家和鉴赏家常讲的“气脉”或“文气”。文 气贯通,作品就有了生命力和感染力。文气是真实的思想感情浸透到文字中的表 现。 本单元所选的文章,照顾到不同的体裁和风格。《六国论》借古论今,在秦 与六国之间,恶秦而亲六国;对六国又是责之哀之,从而形成沉痛激切的文气。 《伶官传序》回顾后唐庄宗从取得成功到迅速转为失败的过程,总结“忧劳可以 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的历史教训,感慨良多,虽议论而同时有很强的抒情性。 《祭十二郎文》在抒写对亡侄的哀悼和人生感慨中,隐含着对生死祸福难明难测 的理性思考。《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围绕画竹,结构全篇,阐发绘画理论 与缅怀悼念文与可紧密结合在一起,情理兼用的特征更为明显。至于推荐作品也 是通篇情感贯注、情理兼胜的优秀散文。 本单元主要从形与神的角度欣赏古代散文。要提醒学生:散文之“散”,表 现了自然从容、姿态横生之美,并没有刻意安排的痕迹,而内中自有很强的思想 逻辑性和情感逻辑,要细细体味方可。 二、教学目标 (一)质疑解难,归纳梳理本单元的文言基础知识
(二)认识古代散文在形与神关系上“散而不乱气脉中贯”的特点。 (三)运用提要钩玄和因声求气的方法,把握作品的意脉和情感,体会古代散 文中的逻辑性和抒情性。 三、教学建议 反复朗读课文,注意体会文章中的流动、起伏和回旋。这是把握文 章气脉的前提条件,是挖掘文章思想价值的基础。朗读时,要“因声求气”,慢 慢地将身心沉浸到作品中,从音节字句中感受文章的气韵。比如《六国论》和《祭 十二郎文》都是值得反复诵读的名篇,切不可把疏通词句作为教学重点而忽略了 对这些文章的品读。 (二)、这个单元的教学重点是散文的逻辑性和抒情性,教学中应引导学生 把握文章的思想脉络,练习归纳各个段落的主要内容,列出提纲,体会段与段之 间的联系,这样才能理清全文的结构。比如《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中,文章 的结构看似闲散随意,但是如果逐段理清主要内容就不难发现,从阐述绘画主张, 到追忆二人的真情交往,到最后说明写作的缘由,文章始终都是以画竹及苏文 人的情谊为中心点的。 (三)、为了便于学生理解,教师可以补充一些背景知识。 (四)、注重比较阅读。本单元所选文章都较为经典,可以在比较中有更多 的发现和感悟,体味作者的感情。 《六国论》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l、质疑解难,归纳梳理《六国论》一文的文言基础知识 了解作者借史抒怀、借古讽今的为文章意图,体察作者的爱国之情 3、通过诵读,体会文章的主旨和作者的感情脉络。 掌握课文中的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现象。 能力目标: 通过反复诵读和钩玄法培养把握文章中心思想和作文思想脉络的能力 教学重点:通过诵读,体会文章的主旨和作者的感情脉络。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总1) 导入新课 贾谊《过秦论》主要指责秦之过,但对秦的胜利(六国的灭亡)之因也作了 简要的剖析:在六国,“争割地而奉秦”,使秦国“有余力而制其弊”;在秦国, “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备,外连横而斗诸侯”。这种剖析顾及斗争的双 方,是辨证的;但分析不尽准确,因为并非这六个国家都争着割地奉秦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从另外一个角度反映那段历史的文章一一《六国论》 、作者简介并解题 苏洵(009-1066)字明允,号老泉。宋朝眉山人,著名散文家。和其子苏 轼、苏辙并称为“三苏”,为唐宋古文八大家之三。著有《嘉祐集》。 六国:战国七雄中齐楚燕韩赵魏。论:史论,论述六国灭亡原因,在于向秦割地 求和,借古讽今,希望宋王朝统治者吸取历史教训,不向契丹、西夏妥胁。 三、背景介绍 宋建国后,鉴于唐末藩镇割据,五代军人乱政,采用中央集权政策,政权、 财权、军权均归中央,将率不得专权,甚至外出作战,也按皇帝颁发的阵图行事 将官(文官)经常轮换,将不识兵,兵不识将,军队没有凝聚力,虽然杜绝了军
(二)认识古代散文在形与神关系上“散而不乱气脉中贯”的特点。 (三)运用提要钩玄和因声求气的方法,把握作品的意脉和情感,体会古代散 文中的逻辑性和抒情性。 三、教学建议 (一)、反复朗读课文,注意体会文章中的流动、起伏和回旋。这是把握文 章气脉的前提条件,是挖掘文章思想价值的基础。朗读时,要“因声求气”,慢 慢地将身心沉浸到作品中,从音节字句中感受文章的气韵。比如《六国论》和《祭 十二郎文》都是值得反复诵读的名篇,切不可把疏通词句作为教学重点而忽略了 对这些文章的品读。 (二)、这个单元的教学重点是散文的逻辑性和抒情性,教学中应引导学生 把握文章的思想脉络,练习归纳各个段落的主要内容,列出提纲,体会段与段之 间的联系,这样才能理清全文的结构。比如《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中,文章 的结构看似闲散随意,但是如果逐段理清主要内容就不难发现,从阐述绘画主张, 到追忆二人的真情交往,到最后说明写作的缘由,文章始终都是以画竹及苏文二 人的情谊为中心点的。 (三)、为了便于学生理解,教师可以补充一些背景知识。 (四)、注重比较阅读。本单元所选文章都较为经典,可以在比较中有更多 的发现和感悟,体味作者的感情。 《六国论》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1、质疑解难,归纳梳理《六国论》一文的文言基础知识。 2、了解作者借史抒怀、借古讽今的为文章意图,体察作者的爱国之情。 3、通过诵读,体会文章的主旨和作者的感情脉络。 4、掌握课文中的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现象。 能力目标: 通过反复诵读和钩玄法培养把握文章中心思想和作文思想脉络的能力。 教学重点:通过诵读,体会文章的主旨和作者的感情脉络。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总 1) 一、导入新课 贾谊《过秦论》主要指责秦之过,但对秦的胜利(六国的灭亡)之因也作了 简要的剖析:在六国,“争割地而奉秦”,使秦国“有余力而制其弊”;在秦国, “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备,外连横而斗诸侯”。这种剖析顾及斗争的双 方,是辨证的;但分析不尽准确,因为并非这六个国家都争着割地奉秦。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从另外一个角度反映那段历史的文章——《六国论》 二、作者简介并解题 苏洵(1009-1066)字明允,号老泉。宋朝眉山人,著名散文家。和其子苏 轼、 苏辙并称为“三苏”,为唐宋古文八大家之三。著有《嘉祐集》。 六国:战国七雄中齐楚燕韩赵魏。论:史论,论述六国灭亡原因,在于向秦割地 求和,借古讽今,希望宋王朝统治者吸取历史教训,不向契丹、西夏妥胁。 三、背景介绍 宋建国后,鉴于唐末藩镇割据,五代军人乱政,采用中央集权政策,政权、 财权、军权均归中央,将率不得专权,甚至外出作战,也按皇帝颁发的阵图行事; 将官(文官)经常轮换,将不识兵,兵不识将,军队没有凝聚力,虽然杜绝了军
阀乱政,但军队没有战斗力,带来政治上的软弱,只能靠割地赔款以求和,每年 向契丹纳银二十万两、绢三十万匹,向西夏纳银十万两、绢十万匹。助长了契丹、 西夏的气焰,加重了人民负担,损伤了中力,带来无穷的祸患。苏洵针对这种现 实撰写了《六国论》。 四、阅读课文 教师范读或放录音,学生先初读,扫清语音障碍;再齐读。 邑yi殆dai厥je弥mi薪xin赢yng暴pi洎j 五、疏通字词,学生自译 六、反复诵读,学生质疑,讨论答疑 七、教师小结:(印发练习片子) (一)古今异意 1.其实:它实际上:今表所说是实际情况 2.祖父:祖父和父亲;今指爷爷 3.明日:第二天; 今指今天的下一天 4.智力:智慧和力量今指认识理解客观事物、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5.故事:旧例 今指真实或虚构的讲述的事 二)通假字 1.厌、通、餍,满足 2.当、通、倘,如果 3.暴、通、曝,晒 三)特殊句式 1.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动 被动句 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动哉被动句 (四)词类活用 1.李牧连却之 “却”,使…退却,使动用法 2.以事秦心礼天下之奇才“礼”,礼待,名词作动词用 (五)几个实虚词 1.兵(会议字,双手持斧) (1)本意、兵器六国破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贿秦 (2)引申、军队敌人果舁炮至 (3)引申、战争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 (4)引申、战略故上兵伐谋 2.盖 (1)副词,用在句首,表示下边说话带有推测性,译“大盖 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 (2)连词,连接上文,起说明原因的作用,也含有不确定作用,译“大盖” 今言华,如“华实”的“华”,盖音谬也。 八、布置作业:熟读文章,思考文章脉络 第二课时(总2) 教学要点:反复朗读,以至成诵。抓住要点理清脉络,体会作者感情。 教学过程: 、学生齐读课文,说说作者的情感 明确:憎秦哀六国
阀乱政,但军队没有战斗力,带来政治上的软弱,只能靠割地赔款以求和,每年 向契丹纳银二十万两、绢三十万匹,向西夏纳银十万两、绢十万匹。助长了契丹、 西夏的气焰,加重了人民负担,损伤了中力,带来无穷的祸患。苏洵针对这种现 实撰写了《六国论》。 四、阅读课文 教师范读或放录音,学生先初读,扫清语音障碍;再齐读。 邑 yì 殆 dài 厥 jué 弥 mí 薪 xīn 嬴 yīng 暴 pù 洎 jì 五、疏通字词,学生自译 六、反复诵读,学生质疑,讨论答疑。 七、教师小结:(印发练习片子) (一)古今异意 1.其实:它实际上; 今表所说是实际情况 2.祖父:祖父和父亲; 今指爷爷 3.明日:第二天; 今指今天的下一天 4.智力:智慧和力量 今指认识理解客观事物、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5.故事:旧例 今指真实或虚构的讲述的事 (二)通假字 1.厌、通、餍,满足 2.当、通、倘,如果 3.暴、通、曝,晒 (三)特殊句式 1.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动 被动句 2.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动哉 被动句 (四)词类活用 1.李牧连却之。 “却”,使……退却,使动用法 2.以事秦心礼天下之奇才 “礼”,礼待,名词作动词用 (五)几个实虚词 1.兵(会议字,双手持斧) (1)本意、兵器 六国破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贿秦 (2)引申、军队 敌人果舁炮至 (3)引申、战争 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 (4)引申、战略 故上兵伐谋 2.盖 (1)副词,用在句首,表示下边说话带有推测性,译“大盖”, 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 (2)连词,连接上文,起说明原因的作用,也含有不确定作用,译“大盖” 今言华,如“华实”的“华”,盖音谬也。 八、布置作业:熟读文章,思考文章脉络 第二课时(总 2) 教学要点:反复朗读,以至成诵。抓住要点理清脉络,体会作者感情。 教学过程: 一、学生齐读课文,说说作者的情感 明确:憎秦哀六国
二、理清文章结构和作者的感情脉络 问:中心论点是什么? 板书 2.问:从哪些方面论证的?分论点是什么? 板书 3.问:作者用什么方法论证的? 对比、举例、引用 对比:四组, 秦攻得 祖父对土地的态度 诸侯之地有 命 赂得 二组 三组 攻亡 子孙对土地的态度 暴秦之欲无 厌 六国赂亡 奉之弥繁 四组 侵之愈急 举例:韩、魏、楚。 引用:引用《史记》里的话 4.问:本文总结了六国灭亡的原因目的是什么? 明确:讽刺宋王朝不要重蹈六国灭亡的覆辙,要奋起抵御外侮以维护其统治。 5.问:作者论述六国灭亡的原因目的是什么? 明确:借古讽今。文章围绕“六国破灭,弊在赂秦”的中心论点,利用对比推 论,最后告诫北宋统治者不可重蹈六国破亡的覆辙 反复诵读,体会作者的情感脉络。 作者生于真、仁、英宗三世。其时,宋王朝虽然尚未疲弱不堪,但北有契丹 (大辽),西有西夏,它们不断骚扰,国家不得安宁。1004年,大辽举兵攻宋, 当时宰相寇准力主抗辽,宋辽在澶州打了一仗,宋军大胜。形势如此有利,真踪 却一味求和,订下“澶渊之盟”,规定宋每年向辽进贡银10万两,绢20万匹, 自此,抗敌卫国只气锐减,委曲求全之风日上。后辽又连连加码,宋均慨然应答。 1044年,西夏元昊上书停战求和,宋却反而给西夏银、绢、茶。一代又一代的 为国者”皆被敌人积威所劫,以物供敌,以钱富敌。苏洵是睹之心忧,忧而思 救,以为这和战国六国以地赂秦相比,有国之而无不及,下场更加不堪设想,于 是写下了这偏醒世文章。所以,结合背景,我们能够更加体察到作者的一片爱国 之情 文章字里行间包含着作者的感情,不仅有“呜呼”、“悲夫”这样感情强烈 的感叹,就是在夹叙夹议的文字中,也洋溢着作者的情感,如对以地赂秦的憎恶, 对“义不赂秦”的赞赏,对“用武而不终”的惋惜,对为国者为积威之所劫的痛 惜、激愤,都溢于言表,有着强烈的感染力,使文章不仅以理服人,而且以情感 人 四、本文的写法特点 1.借古讽今 2.结构严谨 3.语言流畅(运用对比、排比、引用、比喻、设问、反问、对偶等) 五、作业:背诵课文
二、理清文章结构和作者的感情脉络 1.问:中心论点是什么? ――板书 2.问:从哪些方面论证的?分论点是什么? ――板书 3.问:作者用什么方法论证的? ――对比、举例、引用 对比:四组, 秦 攻得 祖父对土地的态度 诸侯之地有 限 一组 赂得 二组 三组 攻亡 子孙对土地的态度 暴秦之欲无 厌 六国 赂亡 奉之弥繁 四组 侵之愈急 举例:韩、魏、楚。 引用:引用《史记》里的话 4.问:本文总结了六国灭亡的原因目的是什么? 明确:讽刺宋王朝不要重蹈六国灭亡的覆辙,要奋起抵御外侮以维护其统治。 5.问:作者论述六国灭亡的原因目的是什么? 明确:借古讽今。文章围绕“六国破灭,弊在赂秦”的中心论点,利用对比推 论,最后告诫北宋统治者不可重蹈六国破亡的覆辙。 三、反复诵读,体会作者的情感脉络。 作者生于真、仁、英宗三世。其时,宋王朝虽然尚未疲弱不堪,但北有契丹 (大辽),西有西夏,它们不断骚扰,国家不得安宁。1004 年,大辽举兵攻宋, 当时宰相寇准力主抗辽,宋辽在澶州打了一仗,宋军大胜。形势如此有利,真踪 却一味求和,订下“澶渊之盟”,规定宋每年向辽进贡银 10 万两,绢 20 万匹, 自此,抗敌卫国只气锐减,委曲求全之风日上。后辽又连连加码,宋均慨然应答。 1044 年,西夏元昊上书停战求和,宋却反而给西夏银、绢、茶。一代又一代的 “为国者”皆被敌人积威所劫,以物供敌,以钱富敌。苏洵是睹之心忧,忧而思 救,以为这和战国六国以地赂秦相比,有国之而无不及,下场更加不堪设想,于 是写下了这偏醒世文章。所以,结合背景,我们能够更加体察到作者的一片爱国 之情。 文章字里行间包含着作者的感情,不仅有“呜呼”、“悲夫”这样感情强烈 的感叹,就是在夹叙夹议的文字中,也洋溢着作者的情感,如对以地赂秦的憎恶, 对“义不赂秦”的赞赏,对“用武而不终”的惋惜,对为国者为积威之所劫的痛 惜、激愤,都溢于言表,有着强烈的感染力,使文章不仅以理服人,而且以情感 人。 四、本文的写法特点 1.借古讽今 2.结构严谨 3.语言流畅(运用对比、排比、引用、比喻、设问、反问、对偶等) 五、作业:背诵课文
板书设计 1、贿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六中破灭2、不贿者以贿者丧 讽谏宋王朝不要重蹈六国 覆辙 弊在赂秦 3、总结教训:无使为积威之所劫 《伶官传序》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总3) 教学目标 1.通过质疑解难,归纳梳理《伶官传序》一文中的文言基础知识 2.通过反复诵读,提要钩玄,把握《伶官传序》的论证结构和论证特点。 3.通过反复诵读、因声求气,体会本文语言特点,了解欧阳修散文语言的多样 性 4.通过探究讨论,理解本文观点,明确写作目的。 能力目标:通过反复诵读和钩玄法培养把握文章中心思想和作文思想脉络的能 力 教学重点:通过反复诵读,提要钩玄,把握《伶官传序》的论证结构和论证特点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通过赏析示例《六国论》,学习了提要钩玄,逐层梳理文章脉 络的鉴赏方法,今天,我们通过学习欧阳修的《伶官传序》来继续认识古代散文 散而不乱,气脉中贯”的特点 、作者简介 欧阳修(1007-1072):北宋文学家、史学家。字永叔,号醉翁、六一居士, 吉州吉水(今属江西)人。天圣进士。官馆阁校勘,因直言论事贬知夷陵。庆历 中任谏官,支持范仲淹,要求在政治上有所改良,被诬贬知滁州。官至翰林学士、 枢密副使、参知政事。王安石推行新法时,对青苗法有所批评。谥文忠。主张文 章应“明道”、致用,对宋初以来靡丽、险怪的文风表示不满,并积极培养后进, 是北宋古文运动的领袖。散文说理畅达,抒情委婉,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 风与其散文近似,语言流畅自然。其词婉丽,承袭南唐余风。曾与宋祁合修《新 唐书》,并独撰《新五代史》。又喜收集金石文字,编为《集古录》,对宋代金 石学颇有影响。有《欧阳文忠集》 、背景介绍 五代(907~960),指唐宋之间的五个封建王朝,即后梁、后唐、后晋、后汉、 后周,是我国历史上的动荡时期。在这53年间,先后换过四姓十四君,篡弑相 寻,战乱频起,后唐庄宗就是被弑的一个。庄宗称帝后,迷恋伶人,“常身与俳 优杂戏于庭,伶人由此用事”,遂被败政乱国的伶官景进、史彦琼、郭从谦等包 围。庄宗同光四年(926)贝州将领皇甫晖兵变,叛乱四起,拥有兵权的史彦琼拒 不发兵,旋又单骑逃逸,导致乱军大败。庄宗亲征败回,众叛亲离,郭从谦又乘 危作乱,用乱箭射死庄宗。100多年后欧阳修著《新五代史》,就此事发出感想, 借事论理,指出封建王朝的兴亡不在“天命”,主要在于“人事” 四、读课文,翻译课文,归纳文言知识 1、学生自读课文并正音
板书设计 1、贿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六中破灭 2、不贿者以贿者丧 讽谏宋王朝不要重蹈六国 覆辙 弊在赂秦 3、总结教训:无使为积威之所劫 《伶官传序》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总 3) 教学目标: 1.通过质疑解难,归纳梳理《伶官传序》一文中的文言基础知识。 2.通过反复诵读,提要钩玄,把握《伶官传序》的论证结构和论证特点。 3.通过反复诵读、因声求气,体会本文语言特点,了解欧阳修散文语言的多样 性。 4.通过探究讨论,理解本文观点,明确写作目的。 能力目标:通过反复诵读和钩玄法培养把握文章中心思想和作文思想脉络的能 力。 教学重点:通过反复诵读,提要钩玄,把握《伶官传序》的论证结构和论证特点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通过赏析示例《六国论》,学习了提要钩玄,逐层梳理文章脉 络的鉴赏方法,今天,我们通过学习欧阳修的《伶官传序》来继续认识古代散文 “散而不乱,气脉中贯”的特点。 二、作者简介: 欧阳修(1007-1072):北宋文学家、史学家。字永叔,号醉翁、六一居士, 吉州吉水(今属江西)人。天圣进士。官馆阁校勘,因直言论事贬知夷陵。庆历 中任谏官,支持范仲淹,要求在政治上有所改良,被诬贬知滁州。官至翰林学士 、 枢密副使、参知政事。王安石推行新法时,对青苗法有所批评。谥文忠。主张文 章应“明道”、致用,对宋初以来靡丽、险怪的文风表示不满,并积极培养后进, 是北宋古文运动的领袖。散文说理畅达,抒情委婉,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 风与其散文近似,语言流畅自然。其词婉丽,承袭南唐余风。曾与宋祁合修《新 唐书》,并独撰《新五代史》。又喜收集金石文字,编为《集古录》,对宋代金 石学颇有影响。有《欧阳文忠集》。 三、背景介绍: 五代(907~960),指唐宋之间的五个封建王朝,即后梁、后唐、后晋、后汉、 后周,是我国历史上的动荡时期。在这 53 年间,先后换过四姓十四君,篡弑相 寻,战乱频起,后唐庄宗就是被弑的一个。庄宗称帝后,迷恋伶人,“常身与俳 优杂戏于庭,伶人由此用事”,遂被败政乱国的伶官景进、史彦琼、郭从谦等包 围。庄宗同光四年(926)贝州将领皇甫晖兵变,叛乱四起,拥有兵权的史彦琼拒 不发兵,旋又单骑逃逸,导致乱军大败。庄宗亲征败回,众叛亲离,郭从谦又乘 危作乱,用乱箭射死庄宗。100 多年后欧阳修著《新五代史》,就此事发出感想, 借事论理,指出封建王朝的兴亡不在“天命”,主要在于“人事”。 四、读课文,翻译课文,归纳文言知识 1、学生自读课文并正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