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教学设计 【教材总说】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是高中语文选修课教材,它是根据学生学习完五个必 修模块(即诗歌:四个古代诗歌单元22首古代诗词:散文:五个单元18篇)的 前提下编制的,它着重从文学鉴赏的角度进一步引导高中同学阅读古代诗文。让 同学们通过自己的鉴赏探究,感受古代诗文的思想、艺术魅力,发展想象能力和 审美能力,以提高对古代诗文的语言的感受能力,体会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深 化热爱祖国的情感,增进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 可以说,是将学生在必修阶段习得的知识与能力进行整合、强化与提高。据此, 建议 教学目标应注重学生知识的积累整合与运用,提高 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教法上,应以学生自学为主,教师点拨为辅,重视学生自 主吟诵、探究、感悟。 课时安排,仅供参考。总课时36课时 单元 建议课时 单元 建议课时 第一单元 6课时 第四单元8课时 第二单元3课时第五单元8课 第三单元3课时 第六单元8课时 【单元教学设计】(仅供参考)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诗歌之部第二单元》 研究主题:借助联想和想象置身诗境 解读文学作品特别是具有跳跃性的诗歌需要充分展开联想和想象,去神游冥 索去迎寻作者所暗示的境界、情调。正如苏联作家别林斯基所说:“在文学中 尤其在诗中,想象是主要的活动力量。”的确,想象能突破时空的限制,能使情 节更完整,形象更丰满 在古典诗词的教学中,教师只有努力启发学生展开想象,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鼓励学生大胆参与讨论,使学生从被动接受的束缚中解脱出来,自觉学习,让学 生身、心一同参与到古诗词的鉴赏来,把诗中的意境转化为自己脑中的具体形象, 最终形成一幅分明而有序的直观画面,如耳闻,如目睹,身临其境,从而品味到 诗词中作者的感情,达到与之共鸣,并转化成一种精神的力量,获得审美感受。 这不仅使学生把握一首诗的主旨,也能使他们举一反三,培养他们自学古诗的能 力 二、研究重点:如何借助联想和想象鉴赏诗歌 三、研究难点:借助联想和想象鉴赏诗歌的方法 四、预设课时:3课时 五、设计指导学生进行专题研究的步骤和方法 第一课 教学内容:1、举例明确什么是联想和想象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教学设计 【教材总说】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是高中语文选修课教材,它是根据学生学习完五个必 修模块(即诗歌:四个古代诗歌单元 22 首古代诗词;散文:五个单元 18 篇)的 前提下编制的,它着重从文学鉴赏的角度进一步引导高中同学阅读古代诗文。让 同学们通过自己的鉴赏探究,感受古代诗文的思想、艺术魅力,发展想象能力和 审美能力,以提高对古代诗文的语言的感受能力,体会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深 化热爱祖国的情感,增进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 可以说,是将学生在必修阶段习得的知识与能力进行整合、强化与提高。据此, 建议: 一、 教学目标应注重学生知识的积累整合与运用,提高 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教法上,应以学生自学为主,教师点拨为辅,重视学生自 主吟诵、探究、感悟。 二、 课时安排,仅供参考。总课时 36 课时 单 元 建议课时 单 元 建议课时 第一单元 6 课时 第四单元 8 课时 第二单元 3 课时 第五单元 8 课时 第三单元 3 课时 第六单元 8 课时 【单元教学设计】(仅供参考)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诗歌之部第二单元》 一、 研究主题:借助联想和想象置身诗境 解读文学作品,特别是具有跳跃性的诗歌,需要充分展开联想和想象,去神游冥 索,去迎寻作者所暗示的境界、情调。正如苏联作家别林斯基所说:“在文学中, 尤其在诗中,想象是主要的活动力量。”的确,想象能突破时空的限制,能使情 节更完整,形象更丰满。 在古典诗词的教学中,教师只有努力启发学生展开想象,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鼓励学生大胆参与讨论,使学生从被动接受的束缚中解脱出来,自觉学习,让学 生身、心一同参与到古诗词的鉴赏来,把诗中的意境转化为自己脑中的具体形象, 最终形成一幅分明而有序的直观画面,如耳闻,如目睹,身临其境,从而品味到 诗词中作者的感情,达到与之共鸣,并转化成一种精神的力量,获得审美感受。 这不仅使学生把握一首诗的主旨,也能使他们举一反三,培养他们自学古诗的能 力。 二、研究重点:如何借助联想和想象鉴赏诗歌 三、研究难点:借助联想和想象鉴赏诗歌的方法 四、预设课时:3 课时 五、设计指导学生进行专题研究的步骤和方法 第一课 教学内容:1、举例明确什么是联想和想象
2、借助回顾初中及高中必修模块古典诗歌的诗境,感受 联想和想象在诗歌鉴赏中的重要作用。 3、借助回顾初中及高中必修模块古典诗歌的诗境,明确 联想想象的基本方法。 参考资料(一):想象在古诗词教学中的运用 1、以字解诗 古人对诗词的用字极为讲究,往往要反复推敲后完成,所以古诗词的语言大多十 分精练,具有丰富的内涵。教师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进行想象,从而去体会诗词 的妙处。李白的诗《夜宿山寺》中有一关键的字“摘”。提问:“人能摘到天上 的星辰吗?”于是学生展开想象,联系全诗就能明白:那是因为人站得高,即山 寺之高。山寺真有如此高吗?显然不会,由此学生自然能理解诗人那夸张的笔调。 再如《与史郎中饮听黄鹤楼上吹笛》一诗的后两句:“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 月落梅花”是全诗的难点,也是理解作者感情的关键。教师可引导学生进行扩展 性想象,一步一步逼进主旨,化难为易。提问:(1)五月份中哪些花会开放? 梅花是在什么时候凋谢的?谁都知道,梅花谢落时间应在冬末春初,而不是“五 月”;(2)梅花在五月凋谢这意味着什么?这是一种反常的现象。(3)为何会 出现此种反常现状?联系《窦娥冤》的内容,这种现象是有悖常理的,诗人以此 种反常现象来说明自己遭受奇冤。至此,诗人的那种愤懑之情就不难理解了 2、以画解诗。 心理学家曾作过调查,结果发现学习配有插图的课文与不配有插图的课文相比 学生要多获25%的信息④。教材中的插图具有直观性、形象性的特点,教师如能 合理加以利用,引导学生由此展开理想,就能使学生从整体上去理解古诗词。如 于谦的《石灰吟》,学生从字面上仅仅了解到石灰的高贵品质,但这并非诗人的 意在,它还有更深的意隐藏在诗面的背后,这时就可利用插图引导学生加以想象 “画面上主要画的是谁?旁边有哪些人?他们在干什么?两者有何联系?”学 生通过想象就能明白:诗人于谦看到在烈火中锻烧的石灰,想到自己。由此也就 不难体会到此诗中诗人以石灰自喻,立志报国,死而后已的思想感情。利用插图, 学生全面把握了诗的主旨,难怪有的老师说:“插图是学生理解课文的金钥匙。” 以画解诗的另一种方法是让学生在初步了解诗词大意后,根据自己对诗的理解 引导学生大胆想象,用水彩或水粉画一幅图,即利用自制的插图来加深他们对古 诗词的更深的理解,同时提高他们对美的感受能力。如杨万里的《小池》,细流 树荫、小荷、蜻蜓几种事物组成了一幅生机盎然的画面。学生饶有趣味地对它进 行创作,这本身是一种审美的过程,同时在美丽的风光中不难体会到诗人的热爱 之情。学生在生动活泼的学习过程中轻松把握了主旨,提高了他们学习诗歌的兴 趣,发挥了他们的主体作用。阅读的快乐与收获的喜悦与诗歌一起伴随 3、以导解诗 它是指教师在讲解诗歌时先介绍与作者有关的背景知识,让学生赏析诗歌时联系 背景展开想象,最后理解诗意,把握诗心。如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运用了 浪漫手法,虚拟了一个美妙的仙境,学生通过教师关于诗人人生经历和社会现实 的介绍展开对比想象,就能清楚地明白其用意,即它表达了诗人对黑暗现实的不 满,对自由的渴望。试想,如果没有背景的介绍,学生就不能展开想象,只从字 面上理解诗歌就很难把握主旨了 4、以诗解诗
2、借助回顾初中及高中必修模块古典诗歌的诗境,感受 联想和想象在诗歌鉴赏中的重要作用。 3、借助回顾初中及高中必修模块古典诗歌的诗境,明确 联想想象的基本方法。 参考资料(一):想象在古诗词教学中的运用 1、以字解诗。 古人对诗词的用字极为讲究,往往要反复推敲后完成,所以古诗词的语言大多十 分精练,具有丰富的内涵。教师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进行想象,从而去体会诗词 的妙处。李白的诗《夜宿山寺》中有一关键的字“摘”。提问:“人能摘到天上 的星辰吗?”于是学生展开想象,联系全诗就能明白:那是因为人站得高,即山 寺之高。山寺真有如此高吗?显然不会,由此学生自然能理解诗人那夸张的笔调。 再如《与史郎中饮听黄鹤楼上吹笛》一诗的后两句:“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 月落梅花”是全诗的难点,也是理解作者感情的关键。教师可引导学生进行扩展 性想象,一步一步逼进主旨,化难为易。提问:(1)五月份中哪些花会开放? 梅花是在什么时候凋谢的?谁都知道,梅花谢落时间应在冬末春初,而不是“五 月”;(2)梅花在五月凋谢这意味着什么?这是一种反常的现象。(3)为何会 出现此种反常现状?联系《窦娥冤》的内容,这种现象是有悖常理的,诗人以此 种反常现象来说明自己遭受奇冤。至此,诗人的那种愤懑之情就不难理解了。 2、以画解诗。 心理学家曾作过调查,结果发现学习配有插图的课文与不配有插图的课文相比。 学生要多获 25%的信息④。教材中的插图具有直观性、形象性的特点,教师如能 合理加以利用,引导学生由此展开理想,就能使学生从整体上去理解古诗词。如 于谦的《石灰吟》,学生从字面上仅仅了解到石灰的高贵品质,但这并非诗人的 意在,它还有更深的意隐藏在诗面的背后,这时就可利用插图引导学生加以想象: “画面上主要画的是谁?旁边有哪些人?他们在干什么?两者有何联系?”学 生通过想象就能明白:诗人于谦看到在烈火中锻烧的石灰,想到自己。由此也就 不难体会到此诗中诗人以石灰自喻,立志报国,死而后已的思想感情。利用插图, 学生全面把握了诗的主旨,难怪有的老师说:“插图是学生理解课文的金钥匙。” 以画解诗的另一种方法是让学生在初步了解诗词大意后,根据自己对诗的理解, 引导学生大胆想象,用水彩或水粉画一幅图,即利用自制的插图来加深他们对古 诗词的更深的理解,同时提高他们对美的感受能力。如杨万里的《小池》,细流、 树荫、小荷、蜻蜓几种事物组成了一幅生机盎然的画面。学生饶有趣味地对它进 行创作,这本身是一种审美的过程,同时在美丽的风光中不难体会到诗人的热爱 之情。学生在生动活泼的学习过程中轻松把握了主旨,提高了他们学习诗歌的兴 趣,发挥了他们的主体作用。阅读的快乐与收获的喜悦与诗歌一起伴随。 3、以导解诗。 它是指教师在讲解诗歌时先介绍与作者有关的背景知识,让学生赏析诗歌时联系 背景展开想象,最后理解诗意,把握诗心。如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运用了 浪漫手法,虚拟了一个美妙的仙境,学生通过教师关于诗人人生经历和社会现实 的介绍展开对比想象,就能清楚地明白其用意,即它表达了诗人对黑暗现实的不 满,对自由的渴望。试想,如果没有背景的介绍,学生就不能展开想象,只从字 面上理解诗歌就很难把握主旨了。 4、以诗解诗
不同时期的诗人,虽然有不同感情,但总有不变的东西。在教学古诗词时如果能 把学过的诗与新诗对比讲解,让学生在对比中展开想象,往往能收到事半功倍的 效果。如教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时,我就引导学生联系他的另一首诗《春 望》,在对比中启发学生想象两首诗中诗人的不同形象。在想象中学生不难体会 到诗人在经历了彻骨的悲痛后,意外听到喜讯时的那种情不自禁,泪流满面,喜 极而泣的感情。由看到国家衰败的悲到听到收复河山的喜,学生想象出诗人的两 种截然不同的形象,自然就能感受到诗人那种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了。 5、以读解诗。 这里的读决不是那种漫无目的,有口无心的瞎读,它含有反复诵读,潜心涵咏的 意思。教师要引导学生慢慢地读,细细地吟诵。如此反反复复,次数多了就自然 能引发学生的想象,使他们头脑中的意象不断丰富,从而悟出诗意。李白的《静 夜思》明白如话,同时也能激起学生的无限遐想。教师只要让学生反复诵读,在 诵读中展开想象,体会诗歌的意境,去感悟诗人的思乡之情。此时教师任何自谓 精妙的讲解都是多余的。 除此之处,教师还可以以写解诗(让学生运用想象扩写诗歌,进而把握诗歌内容), 以演解诗(通过学生创造性的表演来领悟诗歌主旨)等。 参考资料(二) 、看题目,猜内容 导入新课后,要求学生看着课题,展开联想和想象,大胆推测诗歌内容。 例如学习《天上的街市》,教师板书课题后,要求学生结合平时所见街市景象 联系有关神话、传说,想象天上的街市会是怎样的景象?有学生想象到:天的街 道是用水晶铺成的,晶莹剔透,诗仙李白手执酒杯,口吟“天子呼来不上船,自 称臣是酒中仙”,在天街散步。学《观沧海》,则要求学生联系自己已有的知 识经验,想象海上的壮阔景象。这样,新课伊始,便引导学生煽动联想和想象的翅 膀,为新旧知识搭起了桥梁,易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画面再现法 詩歌具有形象性,解读詩歌就须依据诗句特定的语言文字符号,进行再造 想象,从而在脑海再现詩歌的意象。在教《渔歌子》、《江南春》一类画面性强 的写景作品时,我引导学生展开联想和想象,要求他们在大脑荧光屏上再现有关 诗句所描绘的画面,并试用语言表述出来,有时还要求他们为诗配画,将语言形 象转化为视觉形象。这样,学生在联想想象过程中,渐渐进入了诗歌描绘的境界 中,既初步理解了诗句,又锻炼了口头表达能力,还发展了特长,有利于提高学生 的综合素质。 、添枝加叶法 精炼含蓄、跳跃性强是詩歌的另一个重要特点,“诗人只能提出几个要点,其余 部分要靠读者自己去想象、配合、组织”(吴世祖语)。基于此,在叙事诗的教学 中,有意设计练习,要求学生为情节添加细节,使故事情节更具体、更完整。如 在《石壕吏》的教学法中,引导学生想象石壕吏的外貌、动作、神态、语言,想 象妇人的衣着、动作、表情、语言,设想他们对话时的场景。这样,不但拓展了 学生的想象空间,也加深了其对课文的理解 四、改写、续写、尝试写诗法 可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将抒情诗改写为抒情散文,叙事诗改写为故事 或剧本。笔者曾让学生将《送元二使安西》、《塘湖春行》改写为抒情散文,将
不同时期的诗人,虽然有不同感情,但总有不变的东西。在教学古诗词时如果能 把学过的诗与新诗对比讲解,让学生在对比中展开想象,往往能收到事半功倍的 效果。如教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时,我就引导学生联系他的另一首诗《春 望》,在对比中启发学生想象两首诗中诗人的不同形象。在想象中学生不难体会 到诗人在经历了彻骨的悲痛后,意外听到喜讯时的那种情不自禁,泪流满面,喜 极而泣的感情。由看到国家衰败的悲到听到收复河山的喜,学生想象出诗人的两 种截然不同的形象,自然就能感受到诗人那种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了。 5、以读解诗。 这里的读决不是那种漫无目的,有口无心的瞎读,它含有反复诵读,潜心涵咏的 意思。教师要引导学生慢慢地读,细细地吟诵。如此反反复复,次数多了就自然 能引发学生的想象,使他们头脑中的意象不断丰富,从而悟出诗意。李白的《静 夜思》明白如话,同时也能激起学生的无限遐想。教师只要让学生反复诵读,在 诵读中展开想象,体会诗歌的意境,去感悟诗人的思乡之情。此时教师任何自谓 精妙的讲解都是多余的。 除此之处,教师还可以以写解诗(让学生运用想象扩写诗歌,进而把握诗歌内容), 以演解诗(通过学生创造性的表演来领悟诗歌主旨)等。 参考资料(二): 一、看题目,猜内容 导入新课后,要求学生看着课题,展开联想和想象,大胆推测诗歌内容。 例如学习《天上的街市》,教师板书课题后,要求学生结合平时所见街市景象, 联系有关神话、传说,想象天上的街市会是怎样的景象?有学生想象到:天的街 道是用水晶铺成的,晶莹剔透,诗仙李白手执酒杯,口吟“天子呼来不上船,自 称臣是酒中仙”, 在天街散步。学《观沧海》,则要求学生联系自己已有的知 识经验,想象海上的壮阔景象。这样,新课伊始,便引导学生煽动联想和想象的翅 膀,为新旧知识搭起了桥梁,易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画面再现法 詩歌具有形象性,解读詩歌就须依据诗句特定的语言文字符号,进行再造 想象,从而在脑海再现詩歌的意象。在教《渔歌子》、《江南春》一类画面性强 的写景作品时,我引导学生展开联想和想象,要求他们在大脑荧光屏上再现有关 诗句所描绘的画面,并试用语言表述出来,有时还要求他们为诗配画,将语言形 象转化为视觉形象。这样,学生在联想想象过程中,渐渐进入了诗歌描绘的境界 中,既初步理解了诗句,又锻炼了口头表达能力,还发展了特长,有利于提高学生 的综合素质。 三、添枝加叶法 精炼含蓄、跳跃性强是詩歌的另一个重要特点,“诗人只能提出几个要点,其余 部分要靠读者自己去想象、配合、组织”(吴世祖语)。基于此,在叙事诗的教学 中,有意设计练习,要求学生为情节添加细节,使故事情节更具体、更完整。如 在《石壕吏》的教学法中,引导学生想象石壕吏的外貌、动作、神态、语言,想 象妇人的衣着、动作、表情、语言,设想他们对话时的场景。这样,不但拓展了 学生的想象空间,也加深了其对课文的理解。 四、改写、续写、尝试写诗法 可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将抒情诗改写为抒情散文,叙事诗改写为故事 或剧本。笔者曾让学生将《送元二使安西》、《塘湖春行》改写为抒情散文,将
《卖碳翁》《木兰辞》改为故事,将《石壕吏》改为剧本,或以《碳被抢后》 《石壕吏续》为题续写记叙文,都取得了较好的效果。还可以鼓励学生尝试写诗。 如常栋同学以《平行线》为题,写道:命运/开了个不小的玩笑/让我们有缘相识/ 却无缘相交/只能/遥遥的注目/把思念与祝福/给白鸽/传告/语言虽稚嫩了点儿, 但毕竟有点诗的味道/不乏诗的灵光。 五、假设情境法 教完一首诗歌后,往往设计,假如你是诗人,处在当时情境中,会怎 么想,怎么做的思考题,引导学生联想、想象。比如,学完《卖碳翁》,要求学 生设想:假如你是白居易,目睹了卖碳老人的不幸遭遇,你会怎么想,怎么做? 这种开放式的思考题,既能使学生更深入的理解詩歌主旨,又能培养学生的联想 想象力,激活其创新思维能力 另外,在指导眀读中,我借鉴宁鸿彬老师的做法,要求学生口中念,耳朵听,眼睛 看,脑子里面想画面,不但训练了联想想象力,而且有效的提高了记忆效率,培养 了语感。有时还为诗歌配上音乐,在配乐朗诵中使诗歌形象与音乐形象相互补充, 进一步丰富学生想象的空间,增强记忆的效果。 参考资料(三) 染意境,古诗换新颜 古诗词的美在于凝练和模糊。其优美的意境往往只有通过读者的想象才会领略, 若用白话直解诗意则会荡然无存。因此,对于写景状物类的古诗,让学生在通读 理解的基础上抓住重点词语,通过想象来描绘渲染出诗句的意境,是融理解、想 象、表达和创造于一体的最佳方法。比如白居易的《暮江吟》“一道残阳铺水中, 半江瑟瑟半江红。”诗中的“残阳”每个语文老师都会解释为“落日余晖”而学 生合理想象夕阳映照下江面的秀丽景色,以《秀丽的江景》、《江面残照》或《暮 江夕照》为题,加以想象把诗景诗境描绘下来,比按句子翻译《暮江吟》来得更 有意思吧 联想补白,妙笔绘彩章 叶圣陶先生曾说:“古诗教学的目标是陶冶性情和培养想象能力。”挖掘诗句存 在的联系,启迪学生展开联想,补其空白,究其意渊,以扩写法培养学生的想象 能力,学生的丰富的想象能力又为提高写作水平提供了契机。如《村居》“草长 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很优美 的诗境,也留有许多的艺术空白,给人以回味。教师引导学生通过想象来补充诗 中的“空白”。描绘草长莺飞柳醉春烟的春景,充实古诗中的春景自不待言。而 那“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的情景,若能联想补白,该是何等景 致啊!如儿童散学早归的欢喜劲儿,步履轻快,可能在回家的路上就三五成群地 讨论起了回家后的安排,语言和动作就成了此时作文的联想补白点;回到家急急 地拿出纸鸢赶到草地,想象儿童放纸鸢时的神情和动作吧:有的踮着脚尖,髙举 纸鸢,迎着风,等待着放飞的一刻,他们的神情认真又欢悦;有的孩子拿着线轴, 一手随着风向手捏棉线,做好了随时拉着纸鸢凭飞借力的准备;想象纸鸢“一行 飞在青云端”,想象着“纸花如雪满天飞”,想象着“风筝吹落画檐西”,而此 时的儿童又会说些什么想些什么呢?仿佛置身其中,揣测着他们的心理,描绘出 天真烂漫的情态…在教师的引导下,一个个儿童放风筝的形象就栩栩如生地展
《卖碳翁》《木兰辞》改为故事,将《石壕吏》改为剧本,或以《碳被抢后》、 《石壕吏续》为题续写记叙文,都取得了较好的效果。还可以鼓励学生尝试写诗。 如常栋同学以《平行线》为题,写道:命运/开了个不小的玩笑/让我们有缘相识/ 却无缘相交/只能/遥遥的注目/把思念与祝福/给白鸽/传告/语言虽稚嫩了点儿, 但毕竟有点诗的味道/不乏诗的灵光。 五、假设情境法 教完一首诗歌后,往往设计,假如你是诗人,处在当时情境中,会怎 么想,怎么做的思考题,引导学生联想、想象。比如,学完《卖碳翁》,要求学 生设想:假如你是白居易,目睹了卖碳老人的不幸遭遇,你会怎么想,怎么做? 这种开放式的思考题,既能使学生更深入的理解詩歌主旨,又能培养学生的联想 想象力,激活其创新思维能力。 另外,在指导朗读中,我借鉴宁鸿彬老师的做法,要求学生口中念, 耳朵听,眼睛 看,脑子里面想画面,不但训练了联想想象力,而且有效的提高了记忆效率,培养 了语感。有时还为诗歌配上音乐,在配乐朗诵中使诗歌形象与音乐形象相互补充, 进一步丰富学生想象的空间,增强记忆的效果。 参考资料(三) 一、 渲 染意境,古诗换新颜 古诗词的美在于凝练和模糊。其优美的意境往往只有通过读者的想象才会领略, 若用白话直解诗意则会荡然无存。因此,对于写景状物类的古诗,让学生在通读 理解的基础上抓住重点词语,通过想象来描绘渲染出诗句的意境,是融理解、想 象、表达和创造于一体的最佳方法。比如白居易的《暮江吟》“一道残阳铺水中, 半江瑟瑟半江红。”诗中的“残阳”每个语文老师都会解释为“落日余晖”而学 生合理想象夕阳映照下江面的秀丽景色,以《秀丽的江景》、《江面残照》或《暮 江夕照》为题,加以想象把诗景诗境描绘下来,比按句子翻译《暮江吟》来得更 有意思吧! 二、联想补白,妙笔绘彩章 叶圣陶先生曾说:“古诗教学的目标是陶冶性情和培养想象能力。”挖掘诗句存 在的联系,启迪学生展开联想,补其空白,究其意渊,以扩写法培养学生的想象 能力,学生的丰富的想象能力又为提高写作水平提供了契机。如《村居》“草长 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很优美 的诗境,也留有许多的艺术空白,给人以回味。教师引导学生通过想象来补充诗 中的“空白”。描绘草长莺飞柳醉春烟的春景,充实古诗中的春景自不待言。而 那“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的情景,若能联想补白,该是何等景 致啊!如儿童散学早归的欢喜劲儿,步履轻快,可能在回家的路上就三五成群地 讨论起了回家后的安排,语言和动作就成了此时作文的联想补白点;回到家急急 地拿出纸鸢赶到草地,想象儿童放纸鸢时的神情和动作吧:有的踮着脚尖,高举 纸鸢,迎着风,等待着放飞的一刻,他们的神情认真又欢悦;有的孩子拿着线轴, 一手随着风向手捏棉线,做好了随时拉着纸鸢凭飞借力的准备;想象纸鸢“一行 飞在青云端”,想象着“纸花如雪满天飞”,想象着“风筝吹落画檐西”,而此 时的儿童又会说些什么想些什么呢?仿佛置身其中,揣测着他们的心理,描绘出 天真烂漫的情态……在教师的引导下,一个个儿童放风筝的形象就栩栩如生地展
现出来,使想象者成了画面中或事件中的旁观者,身临其境,真情实感,方能写 出具有活力的作文。 用联想补白法对叙事性古诗进行想象作文,犹如把学生带到一棵冬天的树前,想 象春天来临时枝繁叶茂的情景,给古诗联想补白,就如同给冬天的树添上一条条 绿枝、一片片嫩叶。 三、虚构再造,细摩写文章 再造,即重新建造、重新制作。再造法,即在理解诗意的前提下,抓住感受最深 刻的一点或几点借题发挥,重新立意,谋篇布局,进行虚构的想象性作文。鲁迅 在《怎么写》中曾言:创作即是他个人的造作,允许而且必然要有幻想与虚构, 不能要求象“新闻记事”那样的“真实”。古诗的创作年代距离我们很遥远,可 是诗中的情、景、事、物却是我们熟悉的。因此再造法既可以借古诗中的一点或 几点内容进行借题发挥,也可抒发由古诗而感受到的激动人心的“心境”,既然 是再造性的虚构的想象作文,那么我们可以极逞“创意之才”,发挥强烈的想象 力,“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主观的思想感情、意志欲念,均可 借助事物来畅想抒发,感受驰骋的想象所带来的行文的无拘无束,并从中感受到 种语言的趣味,训练学生虚构的能力和想象的能力 崔护《题都城南庄》“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 花依旧笑春风。”这是一首情真意切的抒情诗。崔护考进士未中,清明节独游长 安城郊南庄,走到一处桃花盛开的农家门前,一位秀美的姑娘出来热情接待了他。 第二年清明节再来时,院门紧闭,姑娘不知在何处,只有桃花依旧迎着春风盛开 简练的言辞构勒出了简单的情节,回旋着一种淡淡的惆怅。有位现代诗人抓住 “去年”、“今日”、“人面”、“桃花”四个重要词语,再造《题都城南庄》, 在诗歌中,诗人不仅以清朗的笔调描述了崔护进京赶考偶经农家的经过,又以流 露着的浓郁的情感使现代版《题都城南庄》流淌出回肠荡气的感觉。诗人在诗末 写着:“你是谁?谁家的女子? 为了谁?站在这春风中? 我在梦中一次次地喊醒, 我在醒时一遍遍地追问, 桃花依旧,笑春风 而那花下的人呢? 我把寻人启事,写进诗里。 后来广为流传, 千多年了, 至今没有回音。 我们读完一首古诗,留在头脑中的可能只是一种模糊的感觉,也可能只 是一种感慨,亦或是诗中的最打动人心的一个词语。虚构再造,就是抓住这一瞬 间的感觉,“跟着感觉走,抓住梦的手,脚步越来越轻越来越温柔”,而此时的 思维却越来越灵活,甚至于豪放不羁,在感觉的引领下,浓墨重彩地描叙着古诗 带给我们的梦般的情节。当然学生的想象力是丰富的,却总是囿于见识浅薄,即 使老师允许其天马行空无拘无束地想象,其想象的结果总难离窠臼。因此,教师 在进行写作指导时,用经典性的优秀文章来拓宽学生的想象,补充学生想象角度 上的空白,让他们思维的触角深入到各种端地,写出灵巧新颖的想象性文章。 四、见证诗境,奇思出佳作
现出来,使想象者成了画面中或事件中的旁观者,身临其境,真情实感,方能写 出具有活力的作文。 用联想补白法对叙事性古诗进行想象作文,犹如把学生带到一棵冬天的树前,想 象春天来临时枝繁叶茂的情景,给古诗联想补白,就如同给冬天的树添上一条条 绿枝、一片片嫩叶。 三、虚构再造,细摩写文章 再造,即重新建造、重新制作。再造法,即在理解诗意的前提下,抓住感受最深 刻的一点或几点借题发挥,重新立意,谋篇布局,进行虚构的想象性作文。鲁迅 在《怎么写》中曾言:创作即是他个人的造作,允许而且必然要有幻想与虚构, 不能要求象“新闻记事”那样的“真实”。古诗的创作年代距离我们很遥远,可 是诗中的情、景、事、物却是我们熟悉的。因此再造法既可以借古诗中的一点或 几点内容进行借题发挥,也可抒发由古诗而感受到的激动人心的“心境”,既然 是再造性的虚构的想象作文,那么我们可以极逞“创意之才”,发挥强烈的想象 力,“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主观的思想感情、意志欲念,均可 借助事物来畅想抒发,感受驰骋的想象所带来的行文的无拘无束,并从中感受到 一种语言的趣味,训练学生虚构的能力和想象的能力。 崔护《题都城南庄》“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 花依旧笑春风。”这是一首情真意切的抒情诗。崔护考进士未中,清明节独游长 安城郊南庄,走到一处桃花盛开的农家门前,一位秀美的姑娘出来热情接待了他。 第二年清明节再来时,院门紧闭,姑娘不知在何处,只有桃花依旧迎着春风盛开。 简练的言辞构勒出了简单的情节,回旋着一种淡淡的惆怅。有位现代诗人抓住 “去年”、“今日”、“人面”、“桃花”四个重要词语,再造《题都城南庄》, 在诗歌中,诗人不仅以清朗的笔调描述了崔护进京赶考偶经农家的经过,又以流 露着的浓郁的情感使现代版《题都城南庄》流淌出回肠荡气的感觉。诗人在诗末 写着:“你是谁?谁家的女子? 为了谁?站在这春风中? 我在梦中一次次地喊醒, 我在醒时一遍遍地追问, 桃花依旧,笑春风。 而那花下的人呢? 我把寻人启事,写进诗里。 后来广为流传, 一千多年了, 至今没有回音。” 我们读完一首古诗,留在头脑中的可能只是一种模糊的感觉,也可能只 是一种感慨,亦或是诗中的最打动人心的一个词语。虚构再造,就是抓住这一瞬 间的感觉,“跟着感觉走,抓住梦的手,脚步越来越轻越来越温柔”,而此时的 思维却越来越灵活,甚至于豪放不羁,在感觉的引领下,浓墨重彩地描叙着古诗 带给我们的梦般的情节。当然学生的想象力是丰富的,却总是囿于见识浅薄,即 使老师允许其天马行空无拘无束地想象,其想象的结果总难离窠臼。因此,教师 在进行写作指导时,用经典性的优秀文章来拓宽学生的想象,补充学生想象角度 上的空白,让他们思维的触角深入到各种端地,写出灵巧新颖的想象性文章。 四、见证诗境,奇思出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