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典诗歌散文欣赏》诗歌之部过关检测 (时间:90分钟满分:120分) 、名句默写(6分) 1.补写出下列空缺处的诗句 ,千金散尽还复来。(李白《将进酒》) (2)女娲炼石补天处, 。(李贺《李凭箜篌引》) (3)熊咆龙吟殷岩泉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月涌大江流。(杜甫《旅夜书怀》) (5)宫女如花满春殿, 。(李白《越中览古》) ,才下眉头,却上心头。(李清照《一剪梅》) 答案:(1)天生我材必有用(2)石破天惊逗秋雨(3)栗深林兮惊层巅(4)星垂平野阔 (5)只今惟有鹧鸪飞(6)此情无计可消除 、古诗鉴赏(35分) 2.(2013课标二)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2)题。(11分) 次韵雪后书事二首(其一) 朱熹 惆怅江头几树梅,杖藜行绕去还来 前时雪压无寻处,昨夜月明依旧开。 折寄遥怜人似玉,相思应恨劫成灰
《中国古典诗歌散文欣赏》诗歌之部过关检测 (时间:90 分钟 满分:120 分) 一、名句默写(6 分) 1.补写出下列空缺处的诗句。 (1)______________,千金散尽还复来。(李白《将进酒》) (2)女娲炼石补天处,______________。(李贺《李凭箜篌引》) (3)熊咆龙吟殷岩泉,______________。(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4)______________,月涌大江流。(杜甫《旅夜书怀》) (5)宫女如花满春殿,______________。(李白《越中览古》) (6)______________,才下眉头,却上心头。(李清照《一剪梅》) 答案:(1)天生我材必有用 (2)石破天惊逗秋雨 (3)栗深林兮惊层巅 (4)星垂平野阔 (5)只今惟有鹧鸪飞 (6)此情无计可消除 二、古诗鉴赏(35 分) 2.(2013 课标二)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2)题。(11 分) 次韵雪后书事二首(其一) 朱熹 惆怅江头几树梅,杖藜行绕去还来。 前时雪压无寻处,昨夜月明依旧开。 折寄遥怜人似玉,相思应恨劫成灰
沉吟日落寒鸦起,却望柴荆独自回 (1)这首咏梅诗中,作者用什么手法来表现梅花的?请简要分析(5分) 答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表达技巧的能力,能力层级为D级。全诗并没有直接写 “梅”,而是采用了烘托、渲染的手法来进行表现,如“前时雪压无寻处,昨夜月明依旧开” 就用大雪来对梅进行烘托。回答此题应该先答出所用手法,再具体分析这种手法使如何运用 的,并指出这样写的作用。 答案:运用了烘托和渲染的手法。全诗几乎未涉及梅花的色香,而注重环境的烘托和 感情的渲染,从而表现梅花的精神和品格。(答出烘托和渲染手法,能做简要分析的。意思 答对即可。) (2)诗的最后一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请简要分析。(6分) 解析:本题考査的落点是思想感情。回答此题,要从“梅”的这个意象切入,思考梅” 在抒发情感上的作用,再结合具体的诗句“惆怅江头数枝梅¨相思应恨劫成灰”进行理解。 答案:表现了作者落寞惆怅、若有所思的心情。作者将自己复杂的情感投射到梅花上, 思绪万端却又无从说起,以至在梅树下沉吟许久,直到日暮后才离开。(答出作者心情,能 做简要分析。意思答对即可。) 3.(2013年四川卷)阅读下面的宋诗,回答问题。(8分) 九日和韩魏公 苏洵
沉吟日落寒鸦起,却望柴荆独自回。 (1)这首咏梅诗中,作者用什么手法来表现梅花的?请简要分析(5 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表达技巧的能力,能力层级为 D 级。全诗并没有直接写 “梅”,而是采用了烘托、渲染的手法来进行表现,如“前时雪压无寻处,昨夜月明依旧开” 就用大雪来对梅进行烘托。回答此题应该先答出所用手法,再具体分析这种手法使如何运用 的,并指出这样写的作用。 答案:运用了烘托和渲染的手法。全诗几乎未涉及梅花的色香,而注重环境的烘托和 感情的渲染,从而表现梅花的精神和品格。(答出烘托和渲染手法,能做简要分析的。意思 答对即可。) (2)诗的最后一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请简要分析。(6 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的落点是思想感情。回答此题,要从“梅”的这个意象切入,思考“梅” 在抒发情感上的作用,再结合具体的诗句“惆怅江头数枝梅”“相思应恨劫成灰”进行理解。 答案:表现了作者落寞惆怅、若有所思的心情。作者将自己复杂的情感投射到梅花上, 思绪万端却又无从说起,以至在梅树下沉吟许久,直到日暮后才离开。(答出作者心情,能 做简要分析。意思答对即可。) 3.(2013 年四川卷)阅读下面的宋诗,回答问题。(8 分) 九日和韩魏公① 苏洵
晚岁登门最不才,萧萧华发映金罍 不堪丞相延东阁,闲伴诸儒老曲台。 佳节久从愁里过,壮心偶傍醉中来 暮归冲雨寒无睡,自把新诗百遍开。 [注]①九日,农历九月九日,即重阳节;韩魏公,时为丞相。②金罍,泛指酒盏。③曲 台,指太常寺,掌礼乐郊庙社稷之事。 (1)本诗主要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结合全诗简要分析。(4分) 答 解析:本题考查“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能力层级为D(鉴赏 评价)。首联的晩岁”指晚年,老年;“不才”是自谦的说法,“华发”萧萧”与“金罍”相映照 不平之气暗含其中。颔联用“延东阁”的典故,写自己官卑职微,难以有所作为。于是只好借 酒浇愁,但却深感“寒无意”,道尽了壮志未酬的幽愤之情。 答案:主要表达了作者壮志未酬的忧愁和苦闷。作者已头发花白却不得重用,佳节时 愁苦叹息,只能在酒醉中偶露雄心,因愁思而寒夜无眠,凡此种种,都表现了作者壮志未酬 的忧愁和愤懑。(4分) (2)“佳节久从愁里过,壮心偶傍醉中来”在对比手法的运用上有何妙处?请简要赏析 (4分) 解析:本题考査“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的能力,能力层级为D(鉴赏评价)s题目已经明 确的“表达技巧”为“对比”,降低了试题难度。只需要指出有哪些对比,再分析其表达效果(情
晚岁登门最不才,萧萧华发映金罍②。 不堪丞相延东阁,闲伴诸儒老曲台③。 佳节久从愁里过,壮心偶傍醉中来。 暮归冲雨寒无睡,自把新诗百遍开。 [注]①九日,农历九月九日,即重阳节;韩魏公,时为丞相。②金罍,泛指酒盏。③曲 台,指太常寺,掌礼乐郊庙社稷之事。 (1)本诗主要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结合全诗简要分析。(4 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能力层级为 D(鉴赏 评价)。首联的“晚岁”指晚年,老年;“不才”是自谦的说法,“华发”“萧萧”与“金罍”相映照, 不平之气暗含其中。颔联用“延东阁”的典故,写自己官卑职微,难以有所作为。于是只好借 酒浇愁,但却深感“寒无意”,道尽了壮志未酬的幽愤之情。 答案:主要表达了作者壮志未酬的忧愁和苦闷。作者已头发花白却不得重用,佳节时 愁苦叹息,只能在酒醉中偶露雄心,因愁思而寒夜无眠,凡此种种,都表现了作者壮志未酬 的忧愁和愤懑。(4 分) (2)“佳节久从愁里过,壮心偶傍醉中来”在对比手法的运用上有何妙处?请简要赏析。 (4 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的能力,能力层级为 D(鉴赏评价)。题目已经明 确的“表达技巧”为“对比”,降低了试题难度。只需要指出有哪些对比,再分析其表达效果(情
感、主题)即可。颈联有三组对比:“佳”与“愁”,“久”与“偶”,“壮心”与“醉中”。其中,第三 组对比稍难。回答时可采用总分总的结构,先总说对比的作用,再举例分析,最后总括 答案:妙在用三层对比强化了诗人忧愁之深和潜臧于胸的壮志未绝。佳节时不喜反忧, 壮心在现实中的落空与在醉酒豪言中的显现,“久”与“偶”在时间上一长一短:三层对比,层 层递进,准确地表达了作者的内心世界。(4分) 诗歌赏析: 乙巳是1065年(宋英宗治平二年)。这年重阳节,苏洵参加了韩琦家宴,席间韩琦赋诗, 当晚苏洵写了这首和诗,半年后苏洵就病逝了。 时苏洵已四十八岁,年近半百,故首联说“晚岁登门”。诗人自称“不才”,且冠以“最” 字,并以自己的那“萧萧华发”同韩琦宴上的闪闪金罍(酒器)相映衬,表面自谦,实际充满怀 才不遇之感。 颔联又出句以“不堪”承“最不才”,以“延东阁”承“金罍”,表示对韩琦宴请的谢意,诗人 自谦中也含着牢骚。汉武帝时公孙弘自举贤良,数年而至宰相,“于是起客馆,开东阁以延 贤人。”诗人即以公孙弘喻韩琦好贤而言自己不配这种礼遇。下句回答了“不堪”的原因:官 卑位低,不堪重用 颈联“佳”和“愁”形成鲜明的对比,“久”字至少包括了他三十年的不得志,“偶傍”,说明 他平时已经很少有雄心壮志;“醉中”,说明未醉时已清醒感到壮志难酬 尾联使苏洵更感到自己“闲伴诸儒”的穷窘;韩琦志满意得之余的淡淡闲愁,更激起了 苏洵壮志难酬的深沉哀怨。这就是他越读韩琦新诗就越发难以入睡的原因。暮、雨、寒三字 为全诗烘托出一种昏暗、凄冷的气氛,而“寒无睡”,“百遍开”更活画出这位“萧萧华发”的老 人辗转反侧、夜不能寐的神情 4.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题目。(8分) 点绛唇·越山见梅 吴文英
感、主题)即可。颈联有三组对比:“佳”与“愁”,“久”与“偶”,“壮心”与“醉中”。其中,第三 组对比稍难。回答时可采用总分总的结构,先总说对比的作用,再举例分析,最后总括。 答案:妙在用三层对比强化了诗人忧愁之深和潜藏于胸的壮志未绝。佳节时不喜反忧, 壮心在现实中的落空与在醉酒豪言中的显现,“久”与“偶”在时间上一长一短:三层对比,层 层递进,准确地表达了作者的内心世界。(4 分) 诗歌赏析: 乙巳是 1065 年(宋英宗治平二年)。这年重阳节,苏洵参加了韩琦家宴,席间韩琦赋诗, 当晚苏洵写了这首和诗,半年后苏洵就病逝了。 时苏洵已四十八岁,年近半百,故首联说“晚岁登门”。诗人自称“不才”,且冠以“最” 字,并以自己的那“萧萧华发”同韩琦宴上的闪闪金罍(酒器)相映衬,表面自谦,实际充满怀 才不遇之感。 颔联又出句以“不堪”承“最不才”,以“延东阁”承“金罍”,表示对韩琦宴请的谢意,诗人 自谦中也含着牢骚。汉武帝时公孙弘自举贤良,数年而至宰相,“于是起客馆,开东阁以延 贤人。”诗人即以公孙弘喻韩琦好贤而言自己不配这种礼遇。下句回答了“不堪”的原因:官 卑位低,不堪重用。 颈联“佳”和“愁”形成鲜明的对比,“久”字至少包括了他三十年的不得志,“偶傍”,说明 他平时已经很少有雄心壮志;“醉中”,说明未醉时已清醒感到壮志难酬。 尾联使苏洵更感到自己“闲伴诸儒”的穷窘;韩琦志满意得之余的淡淡闲愁,更激起了 苏洵壮志难酬的深沉哀怨。这就是他越读韩琦新诗就越发难以入睡的原因。暮、雨、寒三字 为全诗烘托出一种昏暗、凄冷的气氛,而“寒无睡”,“百遍开”更活画出这位“萧萧华发”的老 人辗转反侧、夜不能寐的神情。 4.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题目。(8 分) 点绛唇·越山见梅 吴文英①
春未来时,酒携不到千岩路。瘦还如许,晚色天寒处。无限新愁,难对风前语。行人 去,暗消春素,横笛空山暮。 注j①吴文英:南宋词人,一生未第。②横笛:笛曲中有《梅花落》’此处暗指梅花凋 (1)这首词借梅的形象表达了怎样的情感?请简要分析。(4分) 解析:本题考査分析概括诗歌思想内容的能力。解题时,关键是要找出词中表现作者 情感的关键词或句子。如“愁”字,体现了作者的愁苦之情:“难时风前语”,可见作者的孤寂 之情。然后结合词中的意象“瘦梅”寒天素春”‘横笛声灬空山暮色”等,可体味出作者凄 凉的心境 答案:这首词通过描写在凄寒的暮色中的一株瘦削的素梅,表达了词人内心愁苦、凄 凉、孤寂的情感 (2)有人认为这首词表现出了吴词“淸疏空灵”的特色,请联系词结尾“行人去,暗消春素 横笛空山暮所表现的意境来谈一谈。(4分) 答 解析:本题考査鉴赏诗歌的语言的能力。解题时,首先要理解题干中“清疏空灵”一词 的含义。“清疏”是说词人大多选取一些清寒素淡的意象,以构成其特有的抒情色调,表现其 个性化的情感体验;“空灵”是说空静脱俗的境界。然后,重点分析结尾三句,这三句用“凋 谢了的梅花悠扬的笛声空山¨暮色”等清寒素淡的意象,营造出了凄清悠远的意境,体 现了词人作品“清疏空灵”的特色
春未来时,酒携不到千岩路。瘦还如许,晚色天寒处。无限新愁,难对风前语。行人 去,暗消春素,横笛②空山暮。 [注]①吴文英:南宋词人,一生未第。②横笛:笛曲中有《梅花落》,此处暗指梅花凋 落。 (1)这首词借梅的形象表达了怎样的情感?请简要分析。(4 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概括诗歌思想内容的能力。解题时,关键是要找出词中表现作者 情感的关键词或句子。如“愁”字,体现了作者的愁苦之情;“难时风前语”,可见作者的孤寂 之情。然后结合词中的意象“瘦梅”“寒天”“素春”“横笛声”“空山”“暮色”等,可体味出作者凄 凉的心境。 答案:这首词通过描写在凄寒的暮色中的一株瘦削的素梅,表达了词人内心愁苦、凄 凉、孤寂的情感。 (2)有人认为这首词表现出了吴词“清疏空灵”的特色,请联系词结尾“行人去,暗消春素, 横笛空山暮”所表现的意境来谈一谈。(4 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语言的能力。解题时,首先要理解题干中“清疏空灵”一词 的含义。“清疏”是说词人大多选取一些清寒素淡的意象,以构成其特有的抒情色调,表现其 个性化的情感体验;“空灵”是说空静脱俗的境界。然后,重点分析结尾三句,这三句用“凋 谢了的梅花”“悠扬的笛声”“空山”“暮色”等清寒素淡的意象,营造出了凄清悠远的意境,体 现了词人作品“清疏空灵”的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