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模块)训练卷 基础知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对的一组是( A.玉簟(didn)神妪(y)阡陌(xian)霰雪(xidn) B.栖隐(qI) 地坼(chi) 羁旅(ⅱ) 渔樵(jiao) C.国殇( shang)剽掠(piao)子嗣(si) 怙恶(g) D.桎梏(gu) 佝偻(lou)垣墙(yuan)修葺 2.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对的一组是( A.乾坤(qian)商榷(que) 扁舟(bian)渌水(10) B.垆边(u) 箜篌(kong)垓下(gai)鼎铛( cheng) 暴霜露(bo)伶官(ing)千乘( cheng)皓腕(hao) D.戎马(r6ng)霁寒宵(q)缦立(man)欢谑(nue) 3.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对的一组是() A.伶俜(ping)锱铢(zhu)悄(qiao)然殚(dan)精竭虑 B.荫(yin)庇俳优(pi)顷(qing)刻动辄得咎(ju) C.葳蕤(rui)肇(zhdo)事愆(yan)期命运多蹇(jian) D.渐(jin)染霓(ni)裳 日晷(gui)惘(wang)然若失 4.下面名句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巾。 B.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C.戌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D.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估名学霸王。 5.下列名句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未老莫还乡,还乡需断肠 B.心非木石岂无感?吞声踯躇不敢言。 熊咆龙吟殷岩泉,粟深林兮惊层颠 D.卧龙跃马终黄土,人事音书漫寂寥 6.下列句子中没有错别字的一句是() 金春之子金洪因涉嫌故意杀人被警方通缉,金春伸明大义,毅然送儿子归案。 B.将领墨守成规,士兵纪律涣散,要取得彪炳青史的业绩,简直是天方夜谭。 C.他的演讲,旁征博引,滔滔不绝,搏得了大家经久不息的掌声。 D.在那兵慌马乱的岁月里,究竟有多少国宝流出中国,迄今无法估量 7.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A.马大嫂为人热情,工作兢兢业业,总是不胜其烦地为小区居民做好每一件事。 第1页共14页
第 1 页 共 14 页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模块)训练卷 一、基础知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对的一组是( ) A. 玉簟.(diàn) 神妪.(yù) 阡.陌(xiān) 霰.雪(xiàn) B. 栖.隐(qī) 地坼.(chì) 羁.旅(jī) 渔樵.(jiāo) C. 国殇.(shāng) 剽.掠(piāo) 子嗣.(sì) 怙.恶(gǔ) D. 桎梏.(gù) 佝偻.(lóu) 垣.墙(yuán) 修葺.(qì) 2.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对的一组是( ) A.乾.坤(qián) 商榷.(què) 扁.舟(biǎn) 渌.水(lǜ) B.垆.边(lú) 箜.篌(kōng) 垓.下(gāi) 鼎铛.(chēng) C. 暴.霜露(bào) 伶.官(líng) 千乘. (chéng) 皓.腕(hào) D. 戎.马(róng) 霁.寒宵(qí) 缦.立(màn) 欢谑.(nüè) 3.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对的一组是( ) A. 伶俜.(pīng) 锱铢.(zhū) 悄.(qiǎo)然 殚.(dàn)精竭虑 B. 荫.(yīn)庇 俳.优(pái) 顷.(qǐng)刻 动辄得咎.(jiù) C. 葳蕤.(ruí) 肇.(zhào)事 愆.(yán)期 命运多蹇.(jiǎn) D. 渐.(jiān)染 霓.(ní)裳 日晷.(guǐ) 惘.(wǎng)然若失 4.下面名句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巾。 B.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C.戌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D.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估名学霸王。 5.下列名句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未老莫还乡,还乡需断肠。 B.心非木石岂无感?吞声踯躇不敢言。 C.熊咆龙吟殷岩泉,粟深林兮惊层颠。 D.卧龙跃马终黄土,人事音书漫寂寥。 6.下列句子中没有错别字的一句是( ) A. 金春之子金洪因涉嫌故意杀人被警方通缉,金春伸明大义,毅然送儿子归案。 B. 将领墨守成规,士兵纪律涣散,要取得彪炳青史的业绩,简直是天方夜谭。 C. 他的演讲,旁征博引,滔滔不绝,搏得了大家经久不息的掌声。 D. 在那兵慌马乱的岁月里,究竟有多少国宝流出中国,迄今无法估量。 7.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 A.马大嫂为人热情,工作兢兢业业,总是不胜其烦 ....地为小区居民做好每一件事
B.项羽被围垓下,兵少食尽,外面汉兵层层包围,其处境之险真是如履薄冰,想起 西楚霸王”之威名,让人不禁感慨万千, C.我终于登上了魂牵梦萦的黄山,奇松异石、流云飞瀑宛然在目,令人赞叹不已。 D.关于李自成的传说,有不少地方混和着穷苦百姓的感情和希望,流传的故事未必 不含着添枝加叶的地方 8.下列各句中加点的熟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A.为了自己的前程和理想,他作出了不懈的努力。高考结束后,他踌躇满志,意气 昂扬,胜券在握,微笑地走出考场。 B.“第九届校园文化艺术节之校园十佳歌手总决赛”在学校“青荷广场”隆重举行, 进入决赛的选手逐一登台撑场面,整场比赛绚丽多彩,个性纷呈 C.来自贫困山区的陈兴,勤奋好学,刻苦钻研,在高二就自学完了全部高中课程, 国内表示愿意免试录取他的知名大学已经罄竹难书。 D.老师批评他说:“你这种片面地看问题,目无全牛的处理问题的方式让我感到失 望。” 9.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名家散文集》收录的都是当代颇具影响力的作家的作品,这些作品风格迴异, 特色鲜明,赏心悦目,读者从中可以一览当代散文大家的风范 B.拉斯维加斯是建在沙漠上的城市,这里阳光充足而水源奇缺,每种植一棵甚至一 排树花费都大得惊人。眼前的这一片葱茏,怎不令人惊叹与赞美! C.今后五年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我们要坚定信心,埋头苦干,为全面 建成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打下更加牢固的基础。 D.“艳照门”事件警示我们,网络上一些不雅的内容正污染着我们的眼球,教育学 生自觉抵制网络不健康文化的防范意识,是社会、家庭和学校的共同责任。 10.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为了防范和化解风险,对达不到监管标准的信托投资公司,将以转制或撤销退出 市场,对资质好的信托投资公司鼓励其进行创新试点 B.医疗服务体制改革涉及到多方面的利益调整,情况复杂。在国家整体改革方案尚 未出台之前,各地要积极探索缓解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具体措施和办法, C.专家认为造成青少年网瘾的主观原因是身心发育尚不成熟的中学生面对虚拟世界 缺乏自控力,客观原因是许多父母因忙于工作和生计忽略了与子女的情感沟通。 D.由于部分国有企业产权不清晰,管理体系不健全,使企业缺乏创新的动力和相应 的实力,以致难于适应市场竞争。 1.下列对文学常识的判断和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南北朝时期,诗歌创作的一大成就是民歌的新发展,其中《木兰辞》叙事与抒情 相渗透,细腻与粗犷相融合,代表了南朝民歌的最高成就 B.“花间派”词人以温庭筠、周邦彦为代表,在填词时往往取当前情事,表现艳遇 怨慕与离愁别绪,藻丽浓艳,细美婉约,构成“香而软”的风格。 第2页共14页
第 2 页 共 14 页 B.项羽被围垓下,兵少食尽,外面汉兵层层包围,其处境之险真是如履薄冰 ....,想起 “西楚霸王”之威名,让人不禁感慨万千。 C.我终于登上了魂牵梦萦的黄山,奇松异石、流云飞瀑宛然在目 ....,令人赞叹不已。 D.关于李自成的传说,有不少地方混和着穷苦百姓的感情和希望,流传的故事未必 不含着添枝加叶 ....的地方。 8.下列各句中加点的熟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 A.为了自己的前程和理想,他作出了不懈的努力。高考结束后,他踌躇满志 ....,意气 昂扬,胜券在握,微笑地走出考场。 B.“第九届校园文化艺术节之校园十佳歌手总决赛”在学校“青荷广场”隆重举行, 进入决赛的选手逐一登台撑场面 ...,整场比赛绚丽多彩,个性纷呈。 C.来自贫困山区的陈兴,勤奋好学,刻苦钻研,在高二就自学完了全部高中课程, 国内表示愿意免试录取他的知名大学已经罄竹难书 ....。 D.老师批评他说:“你这种片面地看问题,目无全牛 ....的处理问题的方式让我感到失 望。” 9.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名家散文集》收录的都是当代颇具影响力的作家的作品,这些作品风格迥异, 特色鲜明,赏心悦目,读者从中可以一览当代散文大家的风范。 B.拉斯维加斯是建在沙漠上的城市,这里阳光充足而水源奇缺,每种植一棵甚至一 排树花费都大得惊人。眼前的这一片葱茏,怎不令人惊叹与赞美! C.今后五年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我们要坚定信心,埋头苦干,为全面 建成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打下更加牢固的基础。 D.“艳照门”事件警示我们,网络上一些不雅的内容正污染着我们的眼球,教育学 生自觉抵制网络不健康文化的防范意识,是社会、家庭和学校的共同责任。 10.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为了防范和化解风险,对达不到监管标准的信托投资公司,将以转制或撤销退出 市场,对资质好的信托投资公司鼓励其进行创新试点。 B.医疗服务体制改革涉及到多方面的利益调整,情况复杂。在国家整体改革方案尚 未出台之前,各地要积极探索缓解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具体措施和办法。 C.专家认为造成青少年网瘾的主观原因是身心发育尚不成熟的中学生面对虚拟世界 缺乏自控力,客观原因是许多父母因忙于工作和生计忽略了与子女的情感沟通。 D.由于部分国有企业产权不清晰,管理体系不健全,使企业缺乏创新的动力和相应 的实力,以致难于适应市场竞争。 11.下列对文学常识的判断和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南北朝时期,诗歌创作的一大成就是民歌的新发展,其中《木兰辞》叙事与抒情 相渗透,细腻与粗犷相融合,代表了南朝民歌的最高成就。 B.“花间派”词人以温庭筠、周邦彦为代表,在填词时往往取当前情事,表现艳遇 怨慕与离愁别绪,藻丽浓艳,细美婉约,构成“香而软”的风格
C.建安时期是文学的自觉时代,后人把建安诗歌这种建筑在慷慨情怀基础上的爽朗 刚健的风貌,称为“建安风骨” D.陶渊明是中国诗歌史上大力描写山水的第一人,开创了山水诗派,直接引领了王 维、孟浩然等人的山水诗创作 12.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句是() A.这也正是王夫之所揭示的:“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 斋诗话》)的艺术辩证法 B.现在的生活如何继续,明年的学费怎么办,小王眼里充满忧郁。他说“再贷不到 款,这学就没法上了。 C.孟子认为,义与仁不同,“仁,内也,非外也;义,外也,非内也”。义是一种外 在表现,正是它,决定着社会个体成员对礼的遵循 D.宿舍里的家当很简单:32元新买的草席和蚊帐,一床棉被,一个小四方形枕头是 从家里带过来的,曾陪他度过艰苦的高中生活。 13.依次填入下面横线处的句子,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那是1978年的春末夏初,我第一次告别古都金陵,从成都乘长途汽车去藏东南林 我们驱车在杜鹃花夹峙的盘山路行驶,欣赏着杜鹃花的风采,当 时的心境真可谓“醉入花丛”。 ①当时正值小乔木状、灌木状杜鹃的盛花期,各色的杜鹃花把冷杉林下、林缘和路 边点缀得生机盎然 ②当我们的汽车到达海拔4500米的色季拉山口时,一下子就愣住 ③从这里到海拔4700米是一个灌丛带,杜鹃几乎形成了单优群落,漫山遍野起伏绵 粉色的、浅红的、淡紫的杜鹃花组成了花的海洋 ④那一眼望不到边的杜鹃花丛,在雪山碧树间,构成了一幅动人的景观。 A.①②③④ B.②④①③ C.①②④③ D.②①④③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16题。 所谓“变形”,是相对于“常形”而言。“常形”是指现实生活中客现物象的正常 自然形态;“变形”是指客观物象反映到艺术中的形态的改变。在现实生活中,由于种 种原因,物象的形态有时会出现变异,例如两头蛇、三脚鸡等,这种“变形”虽然怪异 但不是艺术美学研究的对象。艺术美学所研究的,是正常的自然形态在艺术表现中所发 生的变化及其美学意义。 第3页共14页
第 3 页 共 14 页 C.建安时期是文学的自觉时代,后人把建安诗歌这种建筑在慷慨情怀基础上的爽朗 刚健的风貌,称为“建安风骨”。 D.陶渊明是中国诗歌史上大力描写山水的第一人,开创了山水诗派,直接引领了王 维、孟浩然等人的山水诗创作。 12.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句是( ) A.这也正是王夫之所揭示的:“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姜 斋诗话》)的艺术辩证法。 B.现在的生活如何继续,明年的学费怎么办,小王眼里充满忧郁。他说“再贷不到 款,这学就没法上了。” C.孟子认为,义与仁不同,“仁,内也,非外也;义,外也,非内也”。义是一种外 在表现,正是它,决定着社会个体成员对礼的遵循。 D.宿舍里的家当很简单:32 元新买的草席和蚊帐,一床棉被,一个小四方形枕头是 从家里带过来的,曾陪他度过艰苦的高中生活。 13.依次填入下面横线处的句子,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那是 1978 年的春末夏初,我第一次告别古都金陵,从成都乘长途汽车去藏东南林 区。 。我们驱车在杜鹃花夹峙的盘山路行驶,欣赏着杜鹃花的风采,当 时的心境真可谓“醉入花丛”。 ①当时正值小乔木状、灌木状杜鹃的盛花期,各色的杜鹃花把冷杉林下、林缘和路 边点缀得生机盎然。 ②当我们的汽车到达海拔 4500 米的色季拉山口时,一下子就愣住了。 ③从这里到海拔 4700 米是一个灌丛带,杜鹃几乎形成了单优群落,漫山遍野起伏绵 延,粉色的、浅红的、淡紫的杜鹃花组成了花的海洋。 ④那一眼望不到边的杜鹃花丛,在雪山碧树间,构成了一幅动人的景观。 A.①②③④ B. ②④①③ C. ①②④③ D. ②①④③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4~16 题。 所谓“变形”,是相对于“常形”而言。“常形”是指现实生活中客现物象的正常 自然形态;“变形”是指客观物象反映到艺术中的形态的改变。在现实生活中,由于种 种原因,物象的形态有时会出现变异,例如两头蛇、三脚鸡等,这种“变形”虽然怪异, 但不是艺术美学研究的对象。艺术美学所研究的,是正常的自然形态在艺术表现中所发 生的变化及其美学意义
艺术上的“变形”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种。从广义上说,任何种类和流派的艺术,不 论其创作思想和手法多么不同,它所塑造的形象较之原型都会有某些强调、选择、集中 乃至改变。从这个意义上说,变形乃是艺术反映生活的一种普遍现象。不过一般地说, 艺术上关于“变形”的观念是指狭义的“变形”,它表现为客观物象的几何图形所发生 的改变。例如杜甫的《古柏行》:“霜皮溜雨四十围,黨色参天二干尺。”宋代科学家 沈括(字存中)分析道:“四十围乃是径七尺,无乃太细长平?此亦文章病也。”沈括生得 太早一些,他不懂得艺术变形的美学意义。比沈括稍晚的王观国有所不同,他说:“四 十围”、二干尺′者,姑言其大且高也。诗人之言当如此,而存中乃拘拘然以尺寸较 之,则过矣。”其实,古代诗歌中这类“变形”甚多,诸如“黄河之水天上来”、“飞 流直下三干尺”、“白发三干丈”等等都是。当然古代诗人很懂得运用夸张的手法,可 是未必有自觉的“变形”观念。 宋元以来,“变形”的美学观念已经引起了人们的注意。到明清戏曲中,舞蹈程式 和脸谱等都是对生活常态的改变,如脸谱中用红表忠烈,白表奸诈,舞蹈动作鸣冤叫屈 时甩发,生离死别时跪步等。这些“变形”大大丰富和增强了戏曲艺术的表现手法和表 现力。艺术作品中的“变形”是创作者主现感受的种强化,因此艺术家们常用“变形 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例如清初八大山人的《鱼鸭图卷》,鱼、鸭的眼眶变成了圆形, 眸子有的画成绿豆小点,有的画成圆弧线,传达出“白眼看天”的蔑视情绪。这种“变 形”美学的本质,是对于传统道德,特别是对于理学的反叛,是人性的高标,个性的张 扬 第4页共14页
第 4 页 共 14 页 艺术上的“变形”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种。从广义上说,任何种类和流派的艺术,不 论其创作思想和手法多么不同,它所塑造的形象较之原型都会有某些强调、选择、集中 乃至改变。从这个意义上说,变形乃是艺术反映生活的一种普遍现象。不过一般地说, 艺术上关于“变形”的观念是指狭义的“变形”,它表现为客观物象的几何图形所发生 的改变。例如杜甫的《古柏行》:“霜皮溜雨四十围,黛色参天二千尺。”宋代科学家 沈括(字存中)分析道:“四十围乃是径七尺,无乃太细长平?此亦文章病也。”沈括生得 太早一些,他不懂得艺术变形的美学意义。比沈括稍晚的王观国有所不同,他说:“‘四 十围’、‘二千尺’者,姑言其大且高也。诗人之言当如此,而存中乃拘拘然以尺寸较 之,则过矣。”其实,古代诗歌中这类“变形”甚多,诸如“黄河之水天上来”、“飞 流直下三千尺”、“白发三千丈”等等都是。当然古代诗人很懂得运用夸张的手法,可 是未必有自觉的“变形”观念。 宋元以来,“变形”的美学观念已经引起了人们的注意。到明清戏曲中,舞蹈程式 和脸谱等都是对生活常态的改变,如脸谱中用红表忠烈,白表奸诈,舞蹈动作鸣冤叫屈 时甩发,生离死别时跪步等。这些“变形”大大丰富和增强了戏曲艺术的表现手法和表 现力。艺术作品中的“变形”是创作者主现感受的一种强化,因此艺术家们常用“变形” 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例如清初八大山人的《鱼鸭图卷》,鱼、鸭的眼眶变成了圆形, 眸子有的画成绿豆小点,有的画成圆弧线,传达出“白眼看天”的蔑视情绪。这种“变 形”美学的本质,是对于传统道德,特别是对于理学的反叛,是人性的高标,个性的张 扬
(摘编自曾祖荫、曾新《怪异:明清启蒙美学之特征》) 14.下列关于“变形”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客观物象在现实中具有正常的自然形态,艺术上所谓的“变形”,是指客观物象 在艺术中表现出来的形态的改变 在现实生活中客观物象的形态偶然会出现变异,由于这一现象不是艺术美学研究 的对象,所以人们并不把它称为“变形” C.关于“变形”,艺术美学所研究的是正常的自然形态在艺术表现中所发生的变化 以及这种变化的美学意义 D.艺术上所说的“变形”往往是指狭义的“变形”,即指在艺术表现中客观物象的 几何图形所发生的改变。 15.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杜甫诗“黛色参天二千尺”、李白诗“白发三千丈”等,都只是夸张手法,不见 得是自觉的“变形”观念 B.相对于现实生活,明清戏曲中的舞蹈程式和脸谱是一种典型的“变形”,这种“变 形”有利于戏曲的发展。 艺术上的“变形”是创作者主观感受的强化,艺术家们只有采用这种办怯,才能 强烈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 D.清初八大山人的《鱼鸭图卷》表现了一种蔑视情绪,反映了他对于传统道德,特 别是对于理学的反叛意识 16.根据原文的内容,下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艺术上的“变形”是相对于客观物象的“常形”而言的,可以说“变形”来源于 常形”,有时甚至“变形”就是“常形”。 B.在艺术上,广义层面上的“变形”是艺术反映生活的普遍现象,而狭义层面上的 变形”只是前者的一种特殊现象。 C.王观国认为沈括对于杜甫诗的批评是“拘拘然以尺寸较之,则过矣”,看来王观 国已经有了一定的“变形”美学观念 D.大致上,中国古代的“变形”美学观念在宋元时代受到人们注意,而到明清时候 这种观念在实践中得到了大量的运用 三、古诗文阅读与鉴赏 (一)阅读课内文言文,回答文后17-19题。 妃嫔媵嬙,王子皇孙,辞楼下殿,辇来于秦。朝歌夜弦,为秦宫人。①明星荧荧, 开妆镜也;绿云扰扰,梳晓鬟也;渭流涨腻,弃脂水也;烟斜雾横,焚椒兰也。雷霆乍 惊,宫车过也;辘辘远听,杳不知其所之也。一肌一容,尽态极妍,缦立远视,而望幸 第5页共14页
第 5 页 共 14 页 (摘编自曾祖荫、曾新《怪异:明清启蒙美学之特征》) 14. 下列关于“变形”的表述,不正确 ...的一项是( ) A. 客观物象在现实中具有正常的自然形态,艺术上所谓的“变形”,是指客观物象 在艺术中表现出来的形态的改变。 B. 在现实生活中客观物象的形态偶然会出现变异,由于这一现象不是艺术美学研究 的对象,所以人们并不把它称为“变形”。 C. 关于“变形”,艺术美学所研究的是正常的自然形态在艺术表现中所发生的变化, 以及这种变化的美学意义。 D. 艺术上所说的“变形”往往是指狭义的“变形”,即指在艺术表现中客观物象的 几何图形所发生的改变。 15.下列理解,不符合 ...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杜甫诗“黛色参天二千尺”、李白诗“白发三千丈”等,都只是夸张手法,不见 得是自觉的“变形”观念。 B.相对于现实生活,明清戏曲中的舞蹈程式和脸谱是一种典型的“变形”,这种“变 形”有利于戏曲的发展。 C.艺术上的“变形”是创作者主观感受的强化,艺术家们只有采用这种办怯,才能 强烈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 D.清初八大山人的《鱼鸭图卷》表现了一种蔑视情绪,反映了他对于传统道德,特 别是对于理学的反叛意识。 16.根据原文的内容,下列分析不正确 ...的一项是( ) A.艺术上的“变形”是相对于客观物象的“常形”而言的,可以说“变形”来源于 “常形”,有时甚至“变形”就是“常形”。 B.在艺术上,广义层面上的“变形”是艺术反映生活的普遍现象,而狭义层面上的 “变形”只是前者的一种特殊现象。 C.王观国认为沈括对于杜甫诗的批评是“拘拘然以尺寸较之,则过矣”,看来王观 国已经有了一定的“变形”美学观念。 D.大致上,中国古代的“变形”美学观念在宋元时代受到人们注意,而到明清时候 这种观念在实践中得到了大量的运用。 三、古诗文阅读与鉴赏 (一)阅读课内文言文,回答文后 17-19 题。 妃嫔媵嫱,王子皇孙,辞楼下殿,辇来于秦。朝歌夜弦,为秦宫人。①明星荧荧, 开妆镜也;绿云扰扰,梳晓鬟也;渭流涨腻,弃脂水也;烟斜雾横,焚椒兰也。雷霆乍 惊,宫车过也;辘辘远听,杳不知其所之也。一肌一容,尽态极妍,缦立远视,而望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