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新课标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三单元测试试卷 (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一、(15分,每小题3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的读音,错误最多的一组是( A.洞穴(xue) 挑剔(ti) 创伤( chuang) 惊魂甫 定(b道) B.安谧(mi) 饿殍(pido) 羸弱 (ying) 叛逆篡位( chuan) C.憧憬( chong) 悚然(su) 谲诈 厩有肥马(ji) D.追溯(shuo) 伉俪(kang) 厮杀 (si) 风尘仆仆(pu) 解析:A.洞穴(xue),挑剔(ti),创( chuang)伤,惊魂甫(fω)定;B.饿殍(piao), 羸(lei)弱,叛逆篡(cuan)位:;C.悚(song)然:D.追溯(su),伉(kang)俪,风尘 仆仆(pu 答案:A 2.下列词语中,有两个错别字的一组是( A.奇怪叠出蹉跎岁月冷酷犀利光风霁月 B.改弦更张根深蒂固天赐福芷戮力同心 C.辘辘饥肠阴谋鬼计槁项黄馘功利境界 D.无所适从草营人命朝暾夕月晨光暮蔼 解析:A.叠一迭;B.芷一祉;C.鬼一诡;D.营一菅,蔼一霭 答案:D 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①北京市政府对城市建设布局做出了,在2010年前将每年增加600万平方米的 绿地 ②发言人当即表示,中国中央政府愿意与台湾当局早日接触,在一个中国的,什 么问题都可以谈 ③用歪曲事实的历史教科书作为学校的教材,必然日本年轻一代对本国的认识偏 离事实 A.计划基础上导致 B.规划前提下引导 C.规划前提下导致 D.计划基础上引导 解析:计划:工作或行动以前预先拟定的具体内容和步骤规划:比较全面的长 远的发展计划更多用于比较全面、长期和重大,而且相对说比较综合、立体和形 象的工作计划前提:事物发生或发展的先决条件基础:事物发展的根本或起点 “什么问题都可以谈”是以“一个中国”作为“先决条件”引导:带着人向某个 目标行动导致:引起,引出,其结果往往是负面的日本政府批准用歪曲事实的历 史教科书作为学校的教材,必然造成“日本年轻一代对本国的认识偏离事实”这 后果,故用“导致” 答案:C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A.1949年4月,我解放大军,纵横捭阖,势如破竹,直逼南京,国民党反动派 很快如鸟兽散 B.中国人民绝对不会允许任何形式的“台独”阴谋得逞,我们将听其言、观其 行,对台湾新领导人将把两岸关系引向何方拭目以待
人教新课标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三单元测试试卷 (时间:150 分钟 满分:150 分)一、(15 分,每小题 3 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的读音,错误最多的一组是( ) A.洞穴(xuè) 挑剔(tì) 创伤(chuànɡ) 惊魂甫 定(bǔ) B.安谧(mì) 饿殍(piáo) 羸弱 (yínɡ) 叛逆篡位(chuàn) C.憧憬(chōnɡ) 悚然(sù) 谲诈 (jué) 厩有肥马(jiù) D.追溯(shuò) 伉俪(kānɡ) 厮杀 (sī) 风尘仆仆(pǔ) 解析: A.洞穴(xué),挑剔(tī),创(chuānɡ)伤,惊魂甫(fǔ)定;B.饿殍(piǎo), 羸(léi)弱,叛逆篡(cuàn)位;C.悚(sǒnɡ)然;D.追溯(sù),伉(kànɡ)俪,风尘 仆仆(pú) 答案: A 2.下列词语中,有两个错别字的一组是( ) A.奇怪叠出 蹉跎岁月 冷酷犀利 光风霁月 B.改弦更张 根深蒂固 天赐福芷 戮力同心 C.辘辘饥肠 阴谋鬼计 槁项黄馘 功利境界 D.无所适从 草营人命 朝暾夕月 晨光暮蔼 解析: A.叠—迭;B.芷—祉;C.鬼—诡;D.营—菅,蔼—霭 答案: D 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①北京市政府对城市建设布局做出了,在 2010 年前将每年增加 600 万平方米的 绿地 ②发言人当即表示,中国中央政府愿意与台湾当局早日接触,在一个中国的,什 么问题都可以谈 ③用歪曲事实的历史教科书作为学校的教材,必然日本年轻一代对本国的认识偏 离事实 A.计划 基础上 导致 B.规划 前提下 引导 C.规划 前提下 导致 D.计划 基础上 引导 解析: 计划:工作或行动以前预先拟定的具体内容和步骤规划:比较全面的长 远的发展计划更多用于比较全面、长期和重大,而且相对说比较综合、立体和形 象的工作计划前提:事物发生或发展的先决条件基础:事物发展的根本或起点 “什么问题都可以谈”是以“一个中国”作为“先决条件”引导:带着人向某个 目标行动导致:引起,引出,其结果往往是负面的日本政府批准用歪曲事实的历 史教科书作为学校的教材,必然造成“日本年轻一代对本国的认识偏离事实”这 一后果,故用“导致” 答案: C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 A.1949 年 4 月,我解放大军,纵横捭阖,势如破竹,直逼南京,国民党反动派 很快如鸟兽散 B.中国人民绝对不会允许任何形式的“台独”阴谋得逞,我们将听其言、观其 行,对台湾新领导人将把两岸关系引向何方拭目以待
C.美国政府推行霸权主义、强权政治,对于其军用飞机侵犯我领空、撞毁我飞 机一事,刚刚向中国人民道歉,马上又否认其侵略罪行这种朝秦暮楚的行径激起 了中国人民极大的愤慨 D.中国十大杰出青年是十二亿中国人的精华,对他们的宣传、报道只要属实, 连篇累牍,都不算过分 解析: 纵横捭阖”是指政治外交上采取分化、瓦解和拉拢的手段;C.“朝 秦暮楚”比喻反复无常,应改用“出尔反尔”;D.“连篇累牍”形容言辞冗长啰 嗦,贬义 答案:B 5.下列句子没有语病、句意明确的一句是() A.一名市民观察员说,公交系统关乎于每一个市民的日常生活,它在整个城市 建设中的分量不容忽视 B.要进行素质教育,关键在于应该以改变教育思想为根本,而教育思想的改变, 取决于教育体制和整个社会人才观念的转变 C.最新的研究表明,吃巧克力尤其是黑巧克力有利于保护心脏,因为巧克力中 含有一种叫做“多酚”的物质,它能保护细胞,使其免受损伤 D.进入21世纪后,我国加大农村饮水解困工作力度,把维护群众的生命健康, 解决群众生活中的饮水难,作为水利工作的首要任务,进行优先考虑和安排 解析:A.“关乎于”重复;B.杂糅;D.语序倒置、搭配不当 答案:C (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 经常听到这样的议论:社会转型时期,旧的道德规范已经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 要,而新的道德规范体系还没有建立起来,因此就难免存在道德紊乱的现象这种 议论似乎是在说,今天一些不符合道德标准的行为的出现是因为道德标准过时了 这其实是站不住脚的因为自古洎今,道德的一些基本原则并没有发生变化,在社 会实际中客观存在着一条“道德黄金律”“黄金”是指普遍适应性,即它是基本 标准;而“律”就是“戒律”,是人人都应当遵守的普遍准则谈到做人的道德, 涉及到一个人的修养和待人的态度和方式,在这一点上,世界各个民族都有一个 大致相近的基本标准,就是要求人们“待人如己”孔子所说的“己所不欲,勿施 于人”和“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就是这样的基本标准,它的意思与 “待人如己”是一样的,说它是“道德黄金律”最早的充满伦理智慧的体现,也 并不过分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出自《论语》,意思是不要对别人施与你不喜欢的别人 以此待你的行为你只要不把你所厌恶的东西让别人来承受,就达到了道德的基本 要求但是,许多人并没有达到,因为这些人心中没有“他人”的位置,这就是我 们常说的自私自利“自利”一词在单独使用时并不是贬义,它只是表示一种行为 特点人人都具有自利的倾向,而且要有自利的能力,才可以生活但“自私自利” 表示的是“自私”,而“自私”则是品德上的缺陷自私自利就是在任何情况下仅 仅考虑自己的利益,而忽视其他利益相关者的感觉、要求和愿望,要求一切都以 自己的意思来体现自私自利的人按照自己的主观意愿设定对自己有利的标准所 以,有时候有人虽然知道不能以己所不欲待人,但还是做了对别人不好的事反之, 个能够经常站在别人的立场角度来思考问题,善于体谅他人的人,他的行为常 常会符合“道德黄金律”的基本要求
C.美国政府推行霸权主义、强权政治,对于其军用飞机侵犯我领空、撞毁我飞 机一事,刚刚向中国人民道歉,马上又否认其侵略罪行这种朝秦暮楚的行径激起 了中国人民极大的愤慨 D.中国十大杰出青年是十二亿中国人的精华,对他们的宣传、报道只要属实, 连篇累牍,都不算过分 解析: A.“纵横捭阖”是指政治外交上采取分化、瓦解和拉拢的手段;C.“朝 秦暮楚”比喻反复无常,应改用“出尔反尔”;D.“连篇累牍”形容言辞冗长啰 嗦,贬义 答案: B 5.下列句子没有语病、句意明确的一句是( ) A.一名市民观察员说,公交系统关乎于每一个市民的日常生活,它在整个城市 建设中的分量不容忽视 B.要进行素质教育,关键在于应该以改变教育思想为根本,而教育思想的改变, 取决于教育体制和整个社会人才观念的转变 C.最新的研究表明,吃巧克力尤其是黑巧克力有利于保护心脏,因为巧克力中 含有一种叫做“多酚”的物质,它能保护细胞,使其免受损伤 D.进入 21 世纪后,我国加大农村饮水解困工作力度,把维护群众的生命健康, 解决群众生活中的饮水难,作为水利工作的首要任务,进行优先考虑和安排 解析: A.“关乎于”重复;B.杂糅;D.语序倒置、搭配不当 答案: C 二、(9 分,每小题 3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6~8 题 经常听到这样的议论:社会转型时期,旧的道德规范已经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 要,而新的道德规范体系还没有建立起来,因此就难免存在道德紊乱的现象这种 议论似乎是在说,今天一些不符合道德标准的行为的出现是因为道德标准过时了 这其实是站不住脚的因为自古洎今,道德的一些基本原则并没有发生变化,在社 会实际中客观存在着一条“道德黄金律”“黄金”是指普遍适应性,即它是基本 标准;而“律”就是“戒律”,是人人都应当遵守的普遍准则谈到做人的道德, 涉及到一个人的修养和待人的态度和方式,在这一点上,世界各个民族都有一个 大致相近的基本标准,就是要求人们“待人如己”孔子所说的“己所不欲,勿施 于人”和“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就是这样的基本标准,它的意思与 “待人如己”是一样的,说它是“道德黄金律”最早的充满伦理智慧的体现,也 并不过分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出自《论语》,意思是不要对别人施与你不喜欢的别人 以此待你的行为你只要不把你所厌恶的东西让别人来承受,就达到了道德的基本 要求但是,许多人并没有达到,因为这些人心中没有“他人”的位置,这就是我 们常说的自私自利“自利”一词在单独使用时并不是贬义,它只是表示一种行为 特点人人都具有自利的倾向,而且要有自利的能力,才可以生活但“自私自利” 表示的是“自私”,而“自私”则是品德上的缺陷自私自利就是在任何情况下仅 仅考虑自己的利益,而忽视其他利益相关者的感觉、要求和愿望,要求一切都以 自己的意思来体现自私自利的人按照自己的主观意愿设定对自己有利的标准所 以,有时候有人虽然知道不能以己所不欲待人,但还是做了对别人不好的事反之, 一个能够经常站在别人的立场角度来思考问题,善于体谅他人的人,他的行为常 常会符合“道德黄金律”的基本要求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只是告诉我们不能做什么,还没有提出能做什么和鼓励 做什么,孔子又提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它与“己所不欲,勿施 于人”合起来,构成可普遍化的要求,就是要“推己及人”“己欲立而立人,已 欲达而达人”是讲满足自己的欲求和愿望的时候,也希望并帮助他人实现他们的 要求和愿望只要你自己所欲求的,哪怕你还没有满足或实现,也希望别人能实现 当然,它和“先人后己”还是不一样的“先人后己”是很高的道德标准,而“己 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是道德的基本标准,体现了“道德黄金律”的第二 个层次“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讲的是你不愿自己受到恶待,就不要恶待别人而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则是希望自己好的同时,也希望他人更好“ 所不欲,勿施于人”是命令人不许做不道德的事情,而“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 而达人”则是希望人要追求高尚,做一个主动帮助别人的人 6.下列各项对“道德黄金律”解释最准确全面的一项是() A.是针对社会转型时期提出的公共道德基本原则 B.是世界各民族间相同的待人态度和方式的标准 C.是有普遍适应性的人人都应当遵守的道德准则 D.是孔子最早总结出的有伦理智慧的世界性理论 解析:C.依据是文中第一段“‘黄金’是指普遍适应性,即它是基本标准 而‘律’就是……是人人都应当遵守的普遍原则”这句话A项说“道德黄金 律”是指“针对社会转型提出的”,不符合原文意思B、D项缩小了概念的外延 答案:C 7.文章阐释了孔子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下列阐释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文中画横线的话的意思是:如果别人对待你的行为让你不满意,那么你就坚 决反击,不要让别人有可乘之机 B.“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要求人们不要把自己感到厌恶的东西,再加到别人 身上,让别人来承受 C.“自私自利”是一种品德上的缺陷,“自私自利”者的行为,常常达不到符 合“道德黄金律”的行为准则 D.有些人之所以不能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因为他们以自己的主观 意愿为中心,而忽视他们相关者的利益 解析:A项“……坚决反击,不要让别人有可乘之机”与原文文意不符正确意 思是“…那么你就不要用这种行为对待别人” 答案:A 8.综观全文,以下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社会转型时期,仍应要求人们遵守道德的普遍准则,准则的核心是正确处理 “自己”与“他人”的关系 B.在新时期,必须确立和推行中国的“道德黄金律”一一“己所不欲,勿施于 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C.孔子“推己及人”的思想和世界各个民族“待人如己”的准则是一致的,这 个思想对当代社会道德的规范有积极意义 D.在社会转型新时期,研究社会道德规范原则时,应当重视对中国传统道德中 有益成分的继承与弘扬 解析:B.作者在文中没有强调“必须确立和推行”的意思 答案:B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只是告诉我们不能做什么,还没有提出能做什么和鼓励 做什么,孔子又提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它与“己所不欲,勿施 于人”合起来,构成可普遍化的要求,就是要“推己及人”“己欲立而立人,己 欲达而达人”是讲满足自己的欲求和愿望的时候,也希望并帮助他人实现他们的 要求和愿望只要你自己所欲求的,哪怕你还没有满足或实现,也希望别人能实现 当然,它和“先人后己”还是不一样的“先人后己”是很高的道德标准,而“己 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是道德的基本标准,体现了“道德黄金律”的第二 个层次“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讲的是你不愿自己受到恶待,就不要恶待别人而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则是希望自己好的同时,也希望他人更好“己 所不欲,勿施于人”是命令人不许做不道德的事情,而“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 而达人”则是希望人要追求高尚,做一个主动帮助别人的人 6.下列各项对“道德黄金律”解释最准确全面的一项是( ) A.是针对社会转型时期提出的公共道德基本原则 B.是世界各民族间相同的待人态度和方式的标准 C.是有普遍适应性的人人都应当遵守的道德准则 D.是孔子最早总结出的有伦理智慧的世界性理论 解析: C.依据是文中第一段“‘黄金’是指普遍适应性,即它是基本标准; 而‘律’就是……是人人都应当遵守的普遍原则”这句话 A 项说“道德黄金 律”是指“针对社会转型提出的”,不符合原文意思 B、D 项缩小了概念的外延 答案: C 7.文章阐释了孔子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下列阐释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 A.文中画横线的话的意思是:如果别人对待你的行为让你不满意,那么你就坚 决反击,不要让别人有可乘之机 B.“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要求人们不要把自己感到厌恶的东西,再加到别人 身上,让别人来承受 C.“自私自利”是一种品德上的缺陷,“自私自利”者的行为,常常达不到符 合“道德黄金律”的行为准则 D.有些人之所以不能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因为他们以自己的主观 意愿为中心,而忽视他们相关者的利益 解析: A 项“……坚决反击,不要让别人有可乘之机”与原文文意不符正确意 思是“……那么你就不要用这种行为对待别人” 答案: A 8.综观全文,以下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社会转型时期,仍应要求人们遵守道德的普遍准则,准则的核心是正确处理 “自己”与“他人”的关系 B.在新时期,必须确立和推行中国的“道德黄金律”——“己所不欲,勿施于 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C.孔子“推己及人”的思想和世界各个民族“待人如己”的准则是一致的,这 个思想对当代社会道德的规范有积极意义 D.在社会转型新时期,研究社会道德规范原则时,应当重视对中国传统道德中 有益成分的继承与弘扬 解析: B.作者在文中没有强调“必须确立和推行”的意思 答案: B
、(12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题 越州赵公救灾记 口曾巩 熙宁八年夏,吴越大旱九月,资政殿大学士、右谏议大夫、知越州赵公,前民之 未饥,为书问属县:灾所被者几乡?民能自食者有几?当廪于官者几人?沟防构 筑可僦民使治之者几所?库钱仓廪可发者几何?富人可募出粟者几家?僧道士 食之羡粟书于籍者其几具存?使各书以对,而谨其备 州县吏录民之孤老疾弱不能自食者二万一千九百余人以告故事,岁廪穷人,当给 粟三千石而止公敛富人所输及僧道士食之羡者,得粟四万八千余石,佐其费使自 -月朔,人受粟日一升,幼小半之忧其众相蹂也,使受粟者男女异日,而人受二 日之食忧其目流亡也,于城市郊野为给粟之所,凡五十有七,使各以便受之,而 不能自食者,有是具也能自食者,为之告富人,无得闭粜又为之出官粟,得五万 千余石,平其价予民为粜粟之所,凡十有八,使籴者自便如受粟又僦民完城四 千一百丈,为工三万八千,计其佣与钱,又与粟再倍之民取息钱者,告富人 纵予之,而待熟官为责其偿弃男女者,使人得收养之 明年春,大疫,为病坊,处疾病之无归者募僧二人,属以视医药饮食,令无失所 恃凡死者,使在外随收瘗之 法,廪穷人,尽三月当止,是岁尽五月而止事有非便文者,公一以自任,不以累 其属有上请者,或便宜多辄行公于此时,蚤夜惫心力不少懈,事细巨必躬亲给病 者药食多出私钱民不幸罹旱疫,得免于转死,虽死,得无失敛埋,皆公力也 是时旱疫被吴越,民饥馑疾疠,死者殆半,灾未有巨于此也天子东向忧劳,州县 推布上恩,人人尽其力公所拊循,民尤以为得其依归所以经营绥辑先后终始之 际,委曲纤悉,无不备者其施虽在越,其仁足以示天下;其事虽行于一时,其法 足以传后盖灾渗之行,治世不能使之无,而能为之备民病而后图之,与夫先事而 为计者,则有间矣;不习而有为,与夫素得之才,则有间矣予故采于越,得公所 推行,乐为之识其详岂独以慰越人之思,将使吏之有志于民者,不幸而遇岁之灾, 推公之所已试,其科条可不等顷而具,则公之泽岂小且近乎! (选自《唐宋散文八大家精品》,有删节) 【注】①赵公:赵(1008~1084),字阅道,号知非子,谥清献,衢州西宁(今 浙江衢县)人曾任殿中侍御史,为官正直无私,弹劾不避权贵,京师有“铁面御 史”之称②僦:雇佣③拊循:抚慰,安抚④绥辑:安抚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公敛富人所输及僧道士食之羡者输:交纳,献纳 B.使籴者自便如受粟 如:往,到……去 C.则有间矣 间:差别,差 距 D.乐为之识其详 识:知道,懂得 解析:D.识:记载 答案:D 10.下列各句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三、(12 分,每小题 3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9~12 题 越州赵公①救灾记 □ 曾 巩 熙宁八年夏,吴越大旱九月,资政殿大学士、右谏议大夫、知越州赵公,前民之 未饥,为书问属县:灾所被者几乡?民能自食者有几?当廪于官者几人?沟防构 筑可僦②民使治之者几所?库钱仓廪可发者几何?富人可募出粟者几家?僧道士 食之羡粟书于籍者其几具存?使各书以对,而谨其备 州县吏录民之孤老疾弱不能自食者二万一千九百余人以告故事,岁廪穷人,当给 粟三千石而止公敛富人所输及僧道士食之羡者,得粟四万八千余石,佐其费使自 十月朔,人受粟日一升,幼小半之忧其众相蹂也,使受粟者男女异日,而人受二 日之食忧其且流亡也,于城市郊野为给粟之所,凡五十有七,使各以便受之,而 告以去其家者勿给计官为不足用也,取吏之不在职而寓于境者,给其食而任以事 不能自食者,有是具也能自食者,为之告富人,无得闭粜又为之出官粟,得五万 二千余石,平其价予民为粜粟之所,凡十有八,使籴者自便如受粟又僦民完城四 千一百丈,为工三万八千,计其佣与钱, 又与粟再倍之民取息钱者,告富人 纵予之,而待熟官为责其偿弃男女者,使人得收养之 明年春,大疫,为病坊,处疾病之无归者募僧二人,属以视医药饮食,令无失所 恃凡死者,使在外随收瘗之 法,廪穷人,尽三月当止,是岁尽五月而止事有非便文者,公一以自任,不以累 其属有上请者,或便宜多辄行公于此时,蚤夜惫心力不少懈,事细巨必躬亲给病 者药食多出私钱民不幸罹旱疫,得免于转死,虽死,得无失敛埋,皆公力也 是时旱疫被吴越,民饥馑疾疠,死者殆半,灾未有巨于此也天子东向忧劳,州县 推布上恩,人人尽其力公所拊循③,民尤以为得其依归所以经营绥辑④先后终始之 际,委曲纤悉,无不备者其施虽在越,其仁足以示天下;其事虽行于一时,其法 足以传后盖灾沴之行,治世不能使之无,而能为之备民病而后图之,与夫先事而 为计者,则有间矣;不习而有为,与夫素得之才,则有间矣予故采于越,得公所 推行,乐为之识其详岂独以慰越人之思,将使吏之有志于民者,不幸而遇岁之灾, 推公之所已试,其科条可不等顷而具,则公之泽岂小且近乎! (选自《唐宋散文八大家精品》 ,有删节) 【注】 ①赵公:赵抃(1008~1084),字阅道,号知非子,谥清献,衢州西宁(今 浙江衢县)人曾任殿中侍御史,为官正直无私,弹劾不避权贵,京师有“铁面御 史”之称②僦:雇佣③拊循:抚慰,安抚④绥辑:安抚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公敛富人所输及僧道士食之羡者 输:交纳,献纳 B.使籴者自便如受粟 如:往,到……去 C.则有间矣 间:差别,差 距 D.乐为之识其详 识:知道,懂得 解析: D.识:记载 答案: D 10.下列各句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B
c 解析:C.都为介词,替A.目的连词,来/介词,凭借;B.代词,代一升粟/助 词,用在时间词后,不译;D.指示代词,那/句首发语词 答案:C .下列句子中,与例句句式特点相同的一项是() 例:灾未有巨于此也 A.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 B.王尝语暴以好乐 C.泊牧以谗诛 D.古之人不余欺也 解析:B项与例句都是状语后置句A.定语后置句:C.被动句:D.宾语前置句 答案:B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赵公在熙宁八年九月临危受命,出任越州知州,到任之前他就下发文书详细 了解各属县受灾情况并认真做好了赈灾准备 B.赵公忧民爱民,救饥救疫等计划得严谨周密,对“不能自食者”和“能自食 者”采取了不同方法进行赈济 C.从救灾实际出发,赵公不惜违反规定,给予灾民更多的救济;不仅如此,赵 公还躬行善政,捐资助民,常常送钱给病人治病买粮 D.曾巩作《越州赵公救灾记》不只是为了宽慰越州百姓对赵公的思念,更是为 了总结救灾经验,作为后世的借鉴 解析:A.文中是“前民之未饥”不是在到任之前 答案:A 【参考译文】 煕宁八年夏天,吴越一带遭遇严重旱灾这年九月,资政殿大学士、右谏议大夫、 越州知州赵公,在百姓还没有遭受饥荒之前,就下发文书询问下属各县:遭受了 灾害的有多少乡?百姓能够养活自己的有多少户?应当由官府供给救济粮的灾 民有多少人?可以雇用民工修筑沟渠堤防的有多少处?仓库里的钱粮可供发放 的有多少?可以征募出粮的富户有几家?和尚道士和士人吃不完的余粮登记在 账簿上的,实存有多少?让各县呈文上报知州,并且谨慎地做好救灾准备 州县官吏登记百姓中孤老病弱不能养活自己的人共有二万一千九百多人上报按 照旧例,官府每年发给穷人救济粮,应当供给三千石就停止赵公征收富户人家交 纳及僧人道士和士人吃不完的粮食,共得粮食四万八千多石,用它来补助救济的 费用让百姓从十月初一开始,每人每天领一升救济粮,小孩子每天领半升赵公担 领米的人太多会相互拥挤践踏,又让男人女人在不同的日子领米,并且每人 次领两日的口粮他又担心他们将要流亡,于是在城市和乡村都设置了发粮的地 方,总共有五十七处,让他们各自到方便的地方领取,并通告大家,离开自家的 不发给粮食估计到办理发粮的官吏不够用,便选取没有任职并住在越州境内的官 吏,供给他们粮食并把事情委任给他们不能养活自己的人,于是就有了这样的供 应,对能够买得起粮食的人,就替他们通告富人不能闭店停止卖粮赵公又替他们 调出官粮,共五万二千余石,按低价卖给百姓设置卖粮点共十八处,让买粮的人 自行到方便的地方去领取粮食又雇用民工修补城墙四千一百丈,费工三万八千 个,计算他们的佣工发给工钱,又给他们两倍的粮食有愿意借贷款的老百姓,告
C. D. 解析: C.都为介词,替 A.目的连词,来/介词,凭借;B.代词,代一升粟/助 词,用在时间词后,不译;D.指示代词,那/句首发语词 答案: C 11.下列句子中,与例句句式特点相同的一项是( ) 例:灾未有巨于此也 A.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 B.王尝语暴以好乐 C.洎牧以谗诛 D.古之人不余欺也 解析: B 项与例句都是状语后置句 A.定语后置句;C.被动句;D.宾语前置句 答案: B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赵公在熙宁八年九月临危受命,出任越州知州,到任之前他就下发文书详细 了解各属县受灾情况并认真做好了赈灾准备 B.赵公忧民爱民,救饥救疫等计划得严谨周密,对“不能自食者”和“能自食 者”采取了不同方法进行赈济 C.从救灾实际出发,赵公不惜违反规定,给予灾民更多的救济;不仅如此,赵 公还躬行善政,捐资助民,常常送钱给病人治病买粮 D.曾巩作《越州赵公救灾记》不只是为了宽慰越州百姓对赵公的思念,更是为 了总结救灾经验,作为后世的借鉴 解析: A.文中是“前民之未饥”不是在到任之前 答案: A 【参考译文】 熙宁八年夏天,吴越一带遭遇严重旱灾这年九月,资政殿大学士、右谏议大夫、 越州知州赵公,在百姓还没有遭受饥荒之前,就下发文书询问下属各县:遭受了 灾害的有多少乡?百姓能够养活自己的有多少户?应当由官府供给救济粮的灾 民有多少人?可以雇用民工修筑沟渠堤防的有多少处?仓库里的钱粮可供发放 的有多少?可以征募出粮的富户有几家?和尚道士和士人吃不完的余粮登记在 账簿上的,实存有多少?让各县呈文上报知州,并且谨慎地做好救灾准备 州县官吏登记百姓中孤老病弱不能养活自己的人共有二万一千九百多人上报按 照旧例,官府每年发给穷人救济粮,应当供给三千石就停止赵公征收富户人家交 纳及僧人道士和士人吃不完的粮食,共得粮食四万八千多石,用它来补助救济的 费用让百姓从十月初一开始,每人每天领一升救济粮,小孩子每天领半升赵公担 心领米的人太多会相互拥挤践踏,又让男人女人在不同的日子领米,并且每人一 次领两日的口粮他又担心他们将要流亡,于是在城市和乡村都设置了发粮的地 方,总共有五十七处,让他们各自到方便的地方领取,并通告大家,离开自家的 不发给粮食估计到办理发粮的官吏不够用,便选取没有任职并住在越州境内的官 吏,供给他们粮食并把事情委任给他们不能养活自己的人,于是就有了这样的供 应,对能够买得起粮食的人,就替他们通告富人不能闭店停止卖粮赵公又替他们 调出官粮,共五万二千余石,按低价卖给百姓设置卖粮点共十八处,让买粮的人 自行到方便的地方去领取粮食又雇用民工修补城墙四千一百丈,费工三万八千 个,计算他们的佣工发给工钱,又给他们两倍的粮食有愿意借贷款的老百姓,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