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学院专业课程教学大纲第一章社会工作的基本概念本章教学目的和基本要求:本章主要是让学生掌握社会工作的基本概念,尤其是它的社会功能、它的制度背景、它的专业能力和专业化过程等。要求学生要重点掌握社会工作与社会福利的关系、社会工作应对社会问题的策略、社会工作的专业能力等本章大约需要6个课时。第一节社会工作的定义一、社会问题和社会需要社会学关于社会问题的界定:基于一定的社会价值和标准对某种社会现象的判断(FullerandMeyers,1941),包括主观价值标准和客观的现象。是对特定社会现象的标定(Beck,1961),只强调主观的标签,不强调客观现象是对某种社会现象的认定、扩散、社会关注和界定的建构过程(KissusandSpector,1978),由主观现象转向真正的社会互动过程。所谓基本需要(basicneeds),不同于个人需求(demand),基本需要是从社会成员资格条件出发规定的,而个人需求则是从个体的欲望出发界定的(多亚尔和高夫的基本需要论的福利观)二、社会功能与社会主体、社会结构的关系社会工作则强调从社会问题当事人的角度,来认识和理解其所面临的困难和问题。而当中由存在着对个人问题的两种归因,一个是内在心理归因,另一个是外在社会环境归因。这构成19世纪晚期两大社会工作传统一一科学慈善事业和社区睦邻运动。从1940年代,社会工作开始强调两种视角的融合下一一“人与环境”互动论。三、社会工作的定义IASSWandIFSW2004年的定义:(正义和福利论)社会工作专业促进社会变革,解决人际关系的问题,赋权和解放,以提高人类福补。利用人类行为与社会系统理论,社会工作在人类与其环境结合点上进行干预。尊重人权与社会公正是社会工作的基本原则。2008年美国社会工作教育委员会的定义:(正义和福利论)社会工作专业以促进人与社区的福利为目的。在人与环境的建构、全球视角、对人类多样性的尊敬以及以科学研究为基础的知识指导下,社会工作目标通过下述途径实现:对社会和经济正义的追求、对限制人权的环境的预防、消灭贫困以及提高所有人的生活质量。第二节社会工作与社会福利的关系一、社会福利的定义社会福利是人们通过各种手段满足需求以后的效用感。它对应主观幸福状态和客观的福利手6
社会学院专业课程教学大纲 6 第一章 社会工作的基本概念 本章教学目的和基本要求:本章主要是让学生掌握社会工作的基本概念,尤其是它的社会功能、 它的制度背景、它的专业能力和专业化过程等。要求学生要重点掌握社会工作与社会福利的关系、 社会工作应对社会问题的策略、社会工作的专业能力等 本章大约需要 6 个课时。 第一节 社会工作的定义 一、社会问题和社会需要 社会学关于社会问题的界定: 基于一定的社会价值和标准对某种社会现象的判断(Fuller and Meyers, 1941),包括主观价 值标准和客观的现象。 是对特定社会现象的标定(Beck,1961),只强调主观的标签,不强调客观现象 是对某种社会现象的认定、扩散、社会关注和界定的建构过程(Kissus and Spector, 1978), 由主观现象转向真正的社会互动过程。 所谓基本需要(basic needs),不同于个人需求(demand),基本需要是从社会成员资格条件出 发规定的,而个人需求则是从个体的欲望出发界定的(多亚尔和高夫的基本需要论的福利观) 二、社会功能与社会主体、社会结构的关系 社会工作则强调从社会问题当事人的角度,来认识和理解其所面临的困难和问题。而当中由存 在着对个人问题的两种归因,一个是内在心理归因,另一个是外在社会环境归因。这构成 19 世纪 晚期两大社会工作传统——科学慈善事业和社区睦邻运动。 从 1940 年代,社会工作开始强调两种视角的融合下——“人与环境”互动论。 三、社会工作的定义 IASSW and IFSW 2004 年的定义:(正义和福利论) 社会工作专业促进社会变革,解决人际关系的问题,赋权和解放,以提高人类福祉。利用人类 行为与社会系统理论,社会工作在人类与其环境结合点上进行干预。尊重人权与社会公正是社会工 作的基本原则。 2008 年美国社会工作教育委员会的定义: (正义和福利论) 社会工作专业以促进人与社区的福利为目的。在人与环境的建构、全球视角、对人类多样性的 尊敬以及以科学研究为基础的知识指导下,社会工作目标通过下述途径实现:对社会和经济正义的 追求、对限制人权的环境的预防、消灭贫困以及提高所有人的生活质量。 第二节 社会工作与社会福利的关系 一、社会福利的定义 社会福利是人们通过各种手段满足需求以后的效用感。它对应主观幸福状态和客观的福利手
社会工作概论段。所以一般都会用收入和财富来表示福利多少,因为这些都是满足需求的手段。(边沁的功利主义的福利观)社会福利是指为保证个体参与特定的社群生活所必需的基本需要,从而确保一个人的成员资格以及社群走向美好二、社会福利制度作为一种手段,是指通过各种方式,提供的满足社会目的的手段,其实就是社会福利制度福利的提供方式狭义的是指单向非报酬地提供,后来扩展为互惠性提供、市场交易。福利手段一般包括现金、代金券、物质、服务、机会和权利等。三、社会工作与社会福利的关系社会工作专业还是一个不完成的专业,需要处理直接服务和间接服务的关系。所谓直接服务就是社会工作的传统工作,包括治疗、辅导、教育、倡导、信息收集和转介等:所谓间接服务就是社会福利,包括计划、政策分析、项目开发、行政和项目评估等。第三节社会工作的专业化过程一、西方社会工作发展简史起源手十九世纪后半期的慈善救助和睦邻运动。基于科学慈善事业的传统,社会工作发展出了临床社会工作实践,或者是狭义的专业个案社会工作。主要就是运用心理学和微观社会学的理论,对个人及其生活环境进行的诊断(评判)、治疗(千预),促进人与环境的协调和功能良好。到60年代基本上形成了多元流派和折中主义的临床实物(Turner,1996)睦邻运动的传统到60年代发展成为系统的多元社区工作流派,而且从中派生出了小组工作。社区工作流派主要是分为地区发展模式、社会计划模式和社会行动模式(Rothman,1968)。上述个案工作(临床社会工作)、小组工作、社区工作,在后来的整合或通用社会工作模式中,被打破其专业界限,挑选其中的行动策略,统一为直接干预策略,以相对于间接干预策略。所谓的间接干预策略,是指通过对案主的环境进行干预而形成间接作用的手段和措施,比如调整组织、政策倡导、改变程序、发挥影响力等二、中国社会工作发展简史20世纪20年代在一些教会大学开始有社会服务专业,包括燕京大学、上海沪江大学、南京金陵女子大学、长沙湘雅医学院等。20世纪30、40年代主要以民间社会救助和慈善服务为主,同时一些社会工作大师卷入了激进的社会运动,比如雷洁琼先生。新中国建立后,取消民间慈善和福利,实行国家单位制福利体系,主要靠城乡单位来进行社会保障和生活服务;同时民政部门提供剩余性福利救助以及特殊优待抚恤,来弥补单位制的不足: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恢复社会工作教育,并逐步开放民间公益慈善事业:进入21世纪,南方沿海地区开始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来实现民间社会工作服务和政府资助的合作关系。7
社会工作概论 7 段。所以一般都会用收入和财富来表示福利多少,因为这些都是满足需求的手段。(边沁的功利主 义的福利观) 社会福利是指为保证个体参与特定的社群生活所必需的基本需要,从而确保一个人的成员资格 以及社群走向美好 二、社会福利制度 作为一种手段,是指通过各种方式,提供的满足社会目的的手段,其实就是社会福利制度 福利的提供方式狭义的是指单向非报酬地提供,后来扩展为互惠性提供、市场交易。 福利手段一般包括现金、代金券、物质、服务、机会和权利等。 三、社会工作与社会福利的关系 社会工作专业还是一个不完成的专业,需要处理直接服务和间接服务的关系。所谓直接服务就 是社会工作的传统工作,包括治疗、辅导、教育、倡导、信息收集和转介等;所谓间接服务就是社 会福利,包括计划、政策分析、项目开发、行政和项目评估等。 第三节 社会工作的专业化过程 一、西方社会工作发展简史 起源于十九世纪后半期的慈善救助和睦邻运动。 基于科学慈善事业的传统,社会工作发展出了临床社会工作实践,或者是狭义的专业个案社会 工作。主要就是运用心理学和微观社会学的理论,对个人及其生活环境进行的诊断(评判)、治疗 (干预),促进人与环境的协调和功能良好。到 60 年代基本上形成了多元流派和折中主义的临床实 物(Turner,1996) 睦邻运动的传统到 60 年代发展成为系统的多元社区工作流派,而且从中派生出了小组工作。 社区工作流派主要是分为地区发展模式、社会计划模式和社会行动模式(Rothman,1968)。 上述个案工作(临床社会工作)、小组工作、社区工作,在后来的整合或通用社会工作模式中, 被打破其专业界限,挑选其中的行动策略,统一为直接干预策略,以相对于间接干预策略。 所谓的间接干预策略,是指通过对案主的环境进行干预而形成间接作用的手段和措施,比如调 整组织、政策倡导、改变程序、发挥影响力等 二、中国社会工作发展简史 20 世纪 20 年代在一些教会大学开始有社会服务专业,包括燕京大学、上海沪江大学、南京金 陵女子大学、长沙湘雅医学院等。 20 世纪 30、40 年代主要以民间社会救助和慈善服务为主,同时一些社会工作大师卷入了激进 的社会运动,比如雷洁琼先生。 新中国建立后,取消民间慈善和福利,实行国家单位制福利体系,主要靠城乡单位来进行社会 保障和生活服务; 同时民政部门提供剩余性福利救助以及特殊优待抚恤,来弥补单位制的不足;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 20 世纪 80 年代中期开始恢复社会工作教育,并逐步开放民间公益慈善 事业; 进入 21 世纪,南方沿海地区开始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来实现民间社会工作服务和政府资助的合 作关系
社会学院专业课程教学大纲同时,各种自发的民间社会行动已经开始出现,公民社会初见端倪。三、专业化的标准和动力专业社会工作:是指根据一套普适价值体系和相对科学的理论体系,积累发展出一系列经过验证的有效的工作方法和手段,来解决社会问题和促进社会福利的职业体系。专业标准:有专业伦理体系;有自己的理论体系;有自己的专业文化;有自己的专业组织和权威;有社会的认可;四、专业化和去专业化的动力人们不再把专业当成是和社会的一项功能交换:专业提供能力和诚实换取社会的信任、获得相对自由免于一般监视和干预、获得保护避免无品质的竞争、以及获得相当程度的收入和社会地位。人们越来越不相信专业真正能够发挥高品质的服务功能,而是宁可把专业当作一种意识形态,来支配凡人的思想,赢取公众的认可。第四节社会工作的学科基础和职业能力一、社会工作的学科基础社会学:不管是微观社会学、还是宏观社会学,都为探索人类互动及其产生的社会组织和结构提供了深刻的学理分析。然而,社会学没有发展出一套社会干预的手段。社会工作则吸纳这些社会学理论,作为分析个人与环境互动的依据,评估个人的社会功能状态,分析干预的焦点和策略心理学:作为探索个人认知、情感、行为模式、人格结构的学科,心理学提供了洞察主体行为的深刻工具,同时也发展出了它们自身的各种心理治疗流派。这些都对社会工作产生过强大的影响。然而当今社会工作已经清楚地划清了和心理治疗的界限,社会工作利用心理学知识和部分治疗手段,作为探索个人社会功能、干预人际互动关系、增强个人动力和能力的手段,而不再做深入的心理治疗。如果发现有严重心理问题,一般是转介给心理治疗师进行治疗。伦理学:伦理学,尤其是公正理论、福利理论等,对社会的组成方式、人际关系准侧、社会发展目标都提出正当理由。社会工作是一门价值负载的道德实践者,一定会要对相关价值伦理问题有深刻的体察和践行。政治学:有关社会权力和利益分配、调动的学科,它关于国家体制和政治制度的研究,为社会工作提供了制度背景,无其是福利国家形成后,这成了社会工作主要工作领域和工作对象。当然,有关权力运行的微观基础研究,政治学也提供社会工作的微观权力动员和分配的政治实践视角。二、社会工作的职业能力学习社会调查研究方法,研究中国社会现实和历史,理解中国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制度和传统发展转变;掌握通用社会工作的实务模式,并能把个案、小组、社区、行政、政策等工作方法整合到一起,服务于案主问题的解决:学习社会政策和相关的法律规定,并且掌握政策策划、分析、执行、评估的方法和能力,从宏观上促进社会问题解决;通过课堂学习和实践过程,体会和反省社会工作的价值伦理,做一个强有力的道德实践者;通过案例分析和实践过程,敏感不同信仰、民族、种族、性别、年龄、身体状况等人群的文化差异,并融会在自己的服务过程,尊重差异,对案主增权;8
社会学院专业课程教学大纲 8 同时,各种自发的民间社会行动已经开始出现,公民社会初见端倪。 三、专业化的标准和动力 专业社会工作:是指根据一套普适价值体系和相对科学的理论体系,积累发展出一系列经过验 证的有效的工作方法和手段,来解决社会问题和促进社会福利的职业体系。 专业标准: 有专业伦理体系;有自己的理论体系;有自己的专业文化;有自己的专业组织和 权威;有社会的认可; 四、专业化和去专业化的动力 人们不再把专业当成是和社会的一项功能交换:专业提供能力和诚实换取社会的信任、获得相 对自由免于一般监视和干预、获得保护避免无品质的竞争、以及获得相当程度的收入和社会地位。 人们越来越不相信专业真正能够发挥高品质的服务功能,而是宁可把专业当作一种意识形态, 来支配凡人的思想,赢取公众的认可。 第四节 社会工作的学科基础和职业能力 一、社会工作的学科基础 社会学:不管是微观社会学、还是宏观社会学,都为探索人类互动及其产生的社会组织和结构, 提供了深刻的学理分析。然而,社会学没有发展出一套社会干预的手段。社会工作则吸纳这些社会 学理论,作为分析个人与环境互动的依据,评估个人的社会功能状态,分析干预的焦点和策略 心理学:作为探索个人认知、情感、行为模式、人格结构的学科,心理学提供了洞察主体行为 的深刻工具,同时也发展出了它们自身的各种心理治疗流派。这些都对社会工作产生过强大的影响。 然而当今社会工作已经清楚地划清了和心理治疗的界限,社会工作利用心理学知识和部分治疗手 段,作为探索个人社会功能、干预人际互动关系、增强个人动力和能力的手段,而不再做深入的心 理治疗。如果发现有严重心理问题,一般是转介给心理治疗师进行治疗。 伦理学:伦理学,尤其是公正理论、福利理论等,对社会的组成方式、人际关系准侧、社会发 展目标都提出正当理由。社会工作是一门价值负载的道德实践者,一定会要对相关价值伦理问题有 深刻的体察和践行。 政治学:有关社会权力和利益分配、调动的学科,它关于国家体制和政治制度的研究,为社会 工作提供了制度背景,尤其是福利国家形成后,这成了社会工作主要工作领域和工作对象。当然, 有关权力运行的微观基础研究,政治学也提供社会工作的微观权力动员和分配的政治实践视角。 二、社会工作的职业能力 学习社会调查研究方法,研究中国社会现实和历史,理解中国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制 度和传统发展转变; 掌握通用社会工作的实务模式,并能把个案、小组、社区、行政、政策等工作方法整合到一起, 服务于案主问题的解决; 学习社会政策和相关的法律规定,并且掌握政策策划、分析、执行、评估的方法和能力,从宏 观上促进社会问题解决; 通过课堂学习和实践过程,体会和反省社会工作的价值伦理,做一个强有力的道德实践者; 通过案例分析和实践过程,敏感不同信仰、民族、种族、性别、年龄、身体状况等人群的文化 差异,并融会在自己的服务过程,尊重差异,对案主增权;
社会工作概论提供不同社会工作实务选择方向,加深特殊问题、特殊领域的理解、分析和干预能力;通过社会工作实践,在服务案主的同时,进行社会倡导和行动,促进社会公正和人权落实;本章教学环节主要包括:课下阅读、课堂讨论和讲授本章复习与思考题:1.社会问题的认定过程2.社会问题与社会主体及社会结构的关系3.社会工作与社会福利的关系4.社会工作的专业化条件5.社会工作的专业能力本章拓展阅读书目。1.第一章:社会工作概述,王思斌主编《社会工作导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2.第一章:什么是社会工作,【美]法利,斯密斯,博伊尔等《社会工作概论》,隋玉杰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3.第六章:专业主义与专业训练,【英]丽娜.多米内利,《社会工作社会学》刘梦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4. Chapter 3:social work as a creative blending of knowledge,values and skills. Louise GJohnson,1998.SocialWorkPractice:AGeneralistApproach.AllynandBacon.5.education policyandaccreditation standartofconcil of social work education,20086."Global standardsfortheeducationandtrainingof socal workprofession",IASSWandIFSW,20047.(美)汉娜阿伦特,《人的条件》,竺乾威等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9
社会工作概论 9 提供不同社会工作实务选择方向,加深特殊问题、特殊领域的理解、分析和干预能力; 通过社会工作实践,在服务案主的同时,进行社会倡导和行动,促进社会公正和人权落实; 本章教学环节主要包括:课下阅读、课堂讨论和讲授 本章复习与思考题: 1.社会问题的认定过程 2.社会问题与社会主体及社会结构的关系 3.社会工作与社会福利的关系 4.社会工作的专业化条件 5.社会工作的专业能力 本章拓展阅读书目。 1.第一章:社会工作概述,王思斌主编《社会工作导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年; 2.第一章:什么是社会工作,[美]法利,斯密斯,博伊尔等《社会工作概论》,隋玉杰等译,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年。 3. 第六章:专业主义与专业训练,[英]丽娜.多米内利,《社会工作社会学》刘梦等译,中国人 民大学出版社,2008。 4.Chapter 3: social work as a creative blending of knowledge, values and skills. Louise G. Johnson, 1998. Social Work Practice: A Generalist Approach. Allyn and Bacon. 5.education policy and accreditation standart of concil of social work education,2008 6.“Global standards for the education and training of socal work profession”,IASSW and IFSW, 2004 7.(美)汉娜.阿伦特,《人的条件》,竺乾威等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
社会学院专业课程教学大纲第二章社会工作的基本价值和伦理守则本章教学目的和基本要求:本章教学目的是让学生掌握社会工作的专业价值和伦理守则,以及体会社会工作专业价值伦理的两难困境。要求学生在阅读相关社会工作价值伦理守则资料基础上,积极参与课堂讨论,提升自己的伦理敏感性。学时分配:本章共需6个课时第一节西西方社会工作的价值基础一、西方人道主义人道主义是指相信人是自已的主人、承认人的价值和尊严、承认的需求、维护人权、鼓励自我实现等。乌托邦是基于各种理想而产生对人际关系和社会状态的想象和实验,推动社会改革。二、科学理性主义实证主义是科学主义精神,主张通过经验研究来验证逻辑推论,获得真理知识。三、基督教伦理主要是马克斯.韦伯分析提供一种西方资本主义世俗伦理,他认为资本主义发生的文化基础是新教伦理。他详细研究了各个新教学派的伦理主张,以及对比资本家的一些行为规范,发现他们之间有高度的一致性。主要包括上帝选民、天职观念、自我克制、节俭、勤奋、成就、荣耀上帝、自我救赎等。四、公正与社会乌托邦理想乌托邦是基于各种理想而产生对人际关系和社会状态的想象和实验,推动社会改革。五、马克思主义及批判理论马克思主义认为西方资本主义的社会问题根源是资本主义生产体制和阶级关系,主张通过无产阶级觉悟,通过集体革命来实现社会的进步,进入一个平等和自由的共产主义社会。批评理论认为资本主义的问题根源在于过度相信工具理性,进而异化了生产关系,所以要通过批判反思来醒觉人的异化,恢复一种本真的人性和人际关系。第二节社会工作的伦理守则一、对案主的伦理责任尽责、保密、单向受益、禁止性接触、能力范围、二、对同事的伦理责任相互合作、提供转介和接受转介、信息传递三、对服务机构的伦理责任10
社会学院专业课程教学大纲 10 第二章 社会工作的基本价值和伦理守则 本章教学目的和基本要求:本章教学目的是让学生掌握社会工作的专业价值和伦理守则,以及 体会社会工作专业价值伦理的两难困境。要求学生在阅读相关社会工作价值伦理守则资料基础上, 积极参与课堂讨论,提升自己的伦理敏感性。 学时分配:本章共需 6 个课时 第一节 西方社会工作的价值基础 一、西方人道主义 人道主义是指相信人是自己的主人、承认人的价值和尊严、承认的需求、维护人权、鼓励自我 实现等。乌托邦是基于各种理想而产生对人际关系和社会状态的想象和实验,推动社会改革。 二、科学理性主义 实证主义是科学主义精神,主张通过经验研究来验证逻辑推论,获得真理知识。 三、基督教伦理 主要是马克斯.韦伯分析提供一种西方资本主义世俗伦理,他认为资本主义发生的文化基础是 新教伦理。他详细研究了各个新教学派的伦理主张,以及对比资本家的一些行为规范,发现他们之 间有高度的一致性。主要包括上帝选民、天职观念、自我克制、节俭、勤奋、成就、荣耀上帝、自 我救赎等。 四、公正与社会乌托邦理想 乌托邦是基于各种理想而产生对人际关系和社会状态的想象和实验,推动社会改革。 五、马克思主义及批判理论 马克思主义认为西方资本主义的社会问题根源是资本主义生产体制和阶级关系,主张通过无产 阶级觉悟,通过集体革命来实现社会的进步,进入一个平等和自由的共产主义社会。 批评理论认为资本主义的问题根源在于过度相信工具理性,进而异化了生产关系,所以要通过 批判反思来醒觉人的异化,恢复一种本真的人性和人际关系。 第二节 社会工作的伦理守则 一、对案主的伦理责任 尽责、保密、单向受益、禁止性接触、能力范围、 二、对同事的伦理责任 相互合作、提供转介和接受转介、信息传递 三、对服务机构的伦理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