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月日教1.掌握酸碱滴定的基本原理,加深对等物质的量规则的理解和运用。学2.掌握酸碱溶液的配制和比较滴定的基本操作方法。目3.练习滴定操作,正确判断滴定终点。的实验二十六酸碱标准溶液的配制和比较滴定一、基本原理酸碱滴定中常用的强酸或强碱标准溶液有HCI、H2SO4、NaOH、KOH等,它们不能直接配制,通常用间接法配制近似浓度,然后再通过比较滴定及标定来确定准确浓度。酸碱反应的实质:H++OH==H20C(HC)V(HCI)C(NaOH)(NaOH)二、实验步骤教1.酸碱溶液的配制(1)配制0.05mol·L-HCI溶液:量筒量取1.2mL浓HCl,定容于250mL容量瓶中。学(2)配制0.05mol·L-NaOH溶液:台秤称取NaOH(s)0.5g,溶解后定容于250mL容量瓶中。2.0.05mol-L-HCI溶液的标定:准确称取0.20~0.25g硼砂与锥形瓶中,加20mL~0.25mL蒸内馅馏水溶解后,加2~3d甲基红指示剂,用HCI滴至溶液由黄变橙色,即为终点。3.比较滴定容准备好酸、碱滴定管,装入配制的溶液,调节液面至刻度"0.00"或以下。从碱式滴定管放出约20mLNaOH溶液于锥形瓶,以甲基红为指示剂,用HCI滴定橙色,准确记录有关数据。要求:标定、滴定结果的相对相差不大于0.3%。教学重重点:分析天平的使用;盐酸标定;酸碱溶液的配制比较滴定的方法。点、难点难点:滴定操作、滴定终点的确定。及教学方法:讲解、提问与示范相结合。方法1.完成实验报告2.课堂提问:①HCI和NaOH能否直接配置成标准溶液?作业思②溶解基准物质时,加蒸馏水的体积是否要准确?考题(讨③滴定管为何需要润洗?锥形瓶需要润洗吗?论题)阅④滴定管读数时起点为何最好调至零刻度或稍下刻度处?读材料3.思考题:P1131、2、3:P1163、4、54.预习实验“粗食盐的提纯”课(1)必须正确掌握滴定、称量、配制溶液等基本操作要点;后(2) 注意课堂提问的内容,学生在实验操作中是否掌握,记第1页注:课后记包括学生课堂纪律、教学内容完成情况及教学体会等
2010 年 月 日 教 学 目 的 1.掌握酸碱滴定的基本原理,加深对等物质的量规则的理解和运用。 2.掌握酸碱溶液的配制和比较滴定的基本操作方法。 3.练习滴定操作,正确判断滴定终点。 教 学 内 容 实验二十六 酸碱标准溶液的配制和比较滴定 一、基本原理 酸碱滴定中常用的强酸或强碱标准溶液有 HCl、H2SO4、NaOH、KOH 等,它们不能直 接配制,通常用间接法配制近似浓度,然后再通过比较滴定及标定来确定准确浓度。 酸碱反应的实质:H++OH-==H2O c(HCl)V(HCl)=c(NaOH)V(NaOH) 二、实验步骤 1.酸碱溶液的配制 (1)配制 0.05mol•L-1HCl 溶液:量筒量取 1.2mL 浓 HCl,定容于 250mL 容量瓶中。 (2)配制 0.05mol•L-1 NaOH 溶液:台秤称取 NaOH(s)0.5g,溶解后定容于 250mL 容量瓶中。 2.0.05mol•L-1HCl 溶液的标定:准确称取 0.20~0.25g 硼砂与锥形瓶中,加 20mL~0.25mL 蒸 馏水溶解后,加 2~3d 甲基红指示剂,用 HCl 滴至溶液由黄变橙色,即为终点。 3.比较滴定 准备好酸、碱滴定管,装入配制的溶液,调节液面至刻度“0.00”或以下。从碱式滴定管 放出约 20mL NaOH 溶液于锥形瓶,以甲基红为指示剂,用 HCl 滴定橙色,准确记录有关数 据。 要求:标定、滴定结果的相对相差不大于 0.3%。 教学重 点、难点 及教学 方法 重点:分析天平的使用;盐酸标定;酸碱溶液的配制比较滴定的方法。 难点:滴定操作、滴定终点的确定。 方法:讲解、提问与示范相结合。 作业思 考题(讨 论题)阅 读材料 1.完成实验报告 2.课堂提问:①HCl 和 NaOH 能否直接配置成标准溶液? ②溶解基准物质时,加蒸馏水的体积是否要准确? ③滴定管为何需要润洗?锥形瓶需要润洗吗? ④滴定管读数时起点为何最好调至零刻度或稍下刻度处? 3. 思考题: P113 1、2、3;P116 3、4、5 4. 预习实验“粗食盐的提纯” 课 后 记 (1) 必须正确掌握滴定、称量、配制溶液等基本操作要点; (2) 注意课堂提问的内容,学生在实验操作中是否掌握。 注:课后记包括学生课堂纪律、教学内容完成情况及教学体会等。 第 1 页
日2010年月教1.学会运用所学知识对实际样品进行分析方案的设计,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学2.掌握NaH2PO4-Na2HPO4混合体系中各组分含量的测定原理和方法及指示剂的选择:目的3.进一步练习移液、滴定等基本操作。设计实验(一)NaH2PO+Na2HPO4混合体系中各组分含量的测定方素一:用移液管吸取NaH2PO4-Na2HPO4混合试液25.00mL于锥形瓶中,加入2滴酚酞指示剂,用NaOH标准溶液滴定至溶液由无色变为粉红色,记录NaOH标准溶液的用量VNaOH。反应为:NaOH+NaH2PO4=Na2HPO4+H2OpH=9.66然后再加入2滴甲基红指示剂,继续用HCI标准溶液滴定至溶液由黄色变为橙色,记录HCI标准溶液的用量VHCI。反应为:HCI+Na2HPO4 =NaH2PO4+NaCI pH=4.7Cmon monx10 Mmm,pa 100NaH2PO4(g.L-")=25.00(Cna- mc - on /mon)x10 Mma 100Na2HPO4(g.L-1)=25.00改方素二:用移液管吸取NaH2PO4-Na2HPO4混合试液25.00mL于锥形瓶中,加入2滴酚酞指示学剂,用NaOH标准溶液滴定至溶液由无色变为粉红色,记录NaOH标准溶液的用量V1。然后加入过量(4~5mL)1mol.L-CaCl2溶液,加热煮沸5min,待冷却后,继续用NaOH标准溶液内滴定至溶液由无色变为粉红色,记录NaOH标准溶液的用量V2。反应为:容NaOH+NaH2PO4 = Na2HPO4+H20pH=9.664HPO42-+ 6CaCl2= 2Ca3 (PO4)2 + 4H++ 6CINal, P,(g,L)= Cmon * ×10 x Mm,/0 10025.00Cmo ×(,-V)x10 Mma ×1000Na2HPO4(g.L-l)=25.00方素三:用移液管吸取NaH2PO4-Na2HPO4混合试液25.00mL于锥形瓶中,加入2滴酚指示剂,用NaOH标准溶液滴定至溶液由无色变为粉红色,记录NaOH标准溶液的用量V1。反应为:NaOH+NaH2PO4=Na2HPO4+H2OpH=9.66另取NaH2PO4-NazHPO4混合试液25.00mL于锥形瓶中,然后加入2滴甲基红指示剂,用
2010 年 月 日 教 学 目 的 1.学会运用所学知识对实际样品进行分析方案的设计,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掌握 NaH2PO4- Na2HPO4 混合体系中各组分含量的测定原理和方法及指示剂的选择; 3.进一步练习移液、滴定等基本操作。 教 学 内 容 设计实验(一)NaH2PO4- Na2HPO4 混合体系中各组分含量的测定 方案一: 用移液管吸取 NaH2PO4- Na2HPO4 混合试液 25.00mL 于锥形瓶中,加入 2 滴酚酞指示 剂,用 NaOH 标准溶液滴定至溶液由无色变为粉红色,记录 NaOH 标准溶液的用量 VNaOH。反 应为: NaOH + NaH2PO4 = Na2HPO4+H2O pH=9.66 然后再加入 2 滴甲基红指示剂,继续用 HCl 标准溶液滴定至溶液由黄色变为橙色,记录 HCl 标准溶液的用量 VHCl。反应为: HCl + Na2HPO4 = NaH2PO4+NaCl pH=4.7 NaH2PO4(g.L-1 )= 1000 25.00 10 2 4 3 − CNaOH VNaOH M NaH PO Na2HPO4(g.L-1 )= 1000 25.00 ( ) 10 2 4 3 − − CHCl VHCl CNaOH V NaOH M Na HPO 方案二: 用移液管吸取 NaH2PO4- Na2HPO4 混合试液 25.00mL 于锥形瓶中,加入 2 滴酚酞指示 剂,用 NaOH 标准溶液滴定至溶液由无色变为粉红色,记录 NaOH 标准溶液的用量 V1。然后 加入过量(4~5mL)1mol.L-1CaCl2 溶液,加热煮沸 5min,待冷却后,继续用 NaOH 标准溶液 滴定至溶液由无色变为粉红色,记录 NaOH 标准溶液的用量 V2。反应为: NaOH + NaH2PO4 = Na2HPO4+H2O pH=9.66 4HPO4 2-+ 6CaCl2 = 2Ca3 (PO4)2 + 4H+ + 6ClNaH2PO4(g.L-1 )= 1000 25.00 10 2 4 3 1 − CNaOH V M NaH PO Na2HPO4(g.L-1 )= 1000 25.00 ( ) 10 2 4 3 2 1 − − CNaOH V V M Na HPO 方案三: 用移液管吸取 NaH2PO4- Na2HPO4 混合试液 25.00mL 于锥形瓶中,加入 2 滴酚酞指示 剂,用 NaOH 标准溶液滴定至溶液由无色变为粉红色,记录 NaOH 标准溶液的用量 V1。反应 为: NaOH + NaH2PO4 = Na2HPO4+H2O pH=9.66 另取 NaH2PO4- Na2HPO4 混合试液 25.00mL 于锥形瓶中,然后加入 2 滴甲基红指示剂,用
HCI标准溶液滴定至溶液由黄色变为橙色,记录HCI标准溶液的用量VHCI。反应为:HCI+NazHPO4=NaH2PO4+NaCIpH=4.7C10M000NaH2PO4(g.L-1)=25.00NalP. (g L) -Cla: /rx 10 Mmm 100025.00教学重重点:弱酸或弱碱分步滴定条件的灵活运用;弱酸强化的方法及指示剂的选择。点、难难点:弱酸或弱碱分步滴定条件的灵活运用:弱酸强化的方法点及教方法:提问、讲解和学生实验学方法作业思1、处理数据并完成实验报告考题2、课堂提问:①硼砂Na2B4O7-10H2O因保存不当,失去部分结晶水,对标定盐酸溶液的浓度(讨论有何影响?②第一滴定点前应注意哪些问题?题)阅读材料课后记注:课后记包括学生课堂纪律、教学内容完成情况及教学体会等。第2页月日2010年教1:学会正确使用数字型酸度计测定溶液的pH值:学2.了解酸度计测定醋酸电离度和电离平衡常数的原理和方法。目3.进一步熟悉滴定、移液、定容等基本操作的
HCl 标准溶液滴定至溶液由黄色变为橙色,记录 HCl 标准溶液的用量 VHCl。反应为: HCl + Na2HPO4 = NaH2PO4+NaCl pH=4.7 NaH2PO4(g.L-1 )= 1000 25.00 10 2 4 3 − CNaOH VNaOH M NaH PO Na2HPO4(g.L-1 )= 1000 25.00 10 2 4 3 − CHCl VHCl M Na HPO 教学重 点、难 点及教 学方法 重点:弱酸或弱碱分步滴定条件的灵活运用;弱酸强化的方法及指示剂的选择。 难点:弱酸或弱碱分步滴定条件的灵活运用;弱酸强化的方法 方法:提问、讲解和学生实验 作业思 考题 (讨论 题)阅 读材料 1、处理数据并完成实验报告 2、课堂提问:①硼砂 Na2B4O7·10H2O 因保存不当,失去部分结晶水,对标定盐酸溶液的浓度 有何影响?②第一滴定点前应注意哪些问题? 课 后 记 注:课后记包括学生课堂纪律、教学内容完成情况及教学体会等。 第 2 页 2010 年 月 日 教 学 目 的 1.学会正确使用数字型酸度计测定溶液的 pH 值; 2.了解酸度计测定醋酸电离度和电离平衡常数的原理和方法。 3.进一步熟悉滴定、移液、定容等基本操作
实验五十四醋酸电离度和电离平衡常数的测定一、基本原理HAc是弱电解质,在水溶液中部分电离,存在下列平衡:HAc+H2O=HO++Acc00起始浓度平衡浓度C-CaCaCa教其平衡常数表达式为:Kg=(H")e(e) _ c?α=H)电离度:×100学c(HAc)1-αc二、实验步骤内1、0.05molLNaOH标准溶液的标定2、测定醋酸溶液的浓度容以NaOH为标准溶液,酚酞为指示剂,平行测定两次。3、配制不同浓度的醋酸溶液分别移取2.50mL、5.00mL、10.00mL、25.00mL原醋酸于四个50mL容量瓶中,加水稀释至刻度,摇匀。4、测定不同浓度的醋酸溶液的pH值用酸度计测定以上配制的各醋酸溶液的pH值。重点:数字型酸度计的构造及测定溶液的pH值原理,用酸度计测定醋酸电离度和电离平衡教学重常数的原理和方法。点、难难点:用酸度计测定醋酸电离度和电离平衡常数的原理和方法,实验数据处理。点及教方法:讲解、提问、示范和学生实验学方法1、处理数据并完成实验报告作业思2、课堂提问:①醋酸电离度与电离平衡常数有何关系?室温下其电离平衡常数为多少?考题②如何确定pH计已校正好?(讨论3、作业P1641、5题)阅读材料4、预习实验"Na2CO:和NaHCO3混合碱含量的测定”课1、从五种不同浓度的醋酸测出的Ka值可求其平均值,而这五种醋酸溶液中醋酸的解离度α后是否也可求平均值?记2、个别同学的计算能力有待提高,数值相差太大第3页注:课后记包括学生课堂纪律、教学内容完成情况及教学体会等。2010年月日教1..了解浓度、温度、催化剂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学2.测定过二硫酸铵与碘化钾反应的平均速率、反应级数、速率常数和活化能目3.学习试剂取用等基本操作。的
教 学 内 容 实验五十四 醋酸电离度和电离平衡常数的测定 一、基本原理 HAc 是弱电解质,在水溶液中部分电离,存在下列平衡: HAc + H2O = H3O+ + Ac- 起始浓度 C 0 0 平衡浓度 C-Cα Cα Cα 其平衡常数表达式为: K o a = − = + − ( ) 1 ( ) ( ) 2 c c HAc c H c Ac 电离度: 100 ( ) = + c c H 二、实验步骤 1、0.05 mol•L-1NaOH 标准溶液的标定 2、测定醋酸溶液的浓度 以 NaOH 为标准溶液,酚酞为指示剂,平行测定两次。 3、配制不同浓度的醋酸溶液 分别移取 2.50mL、5.00mL、10.00mL、25.00mL 原醋酸于四个 50mL 容量瓶中,加水稀释 至刻度,摇匀。 4、测定不同浓度的醋酸溶液的 pH 值 用酸度计测定以上配制的各醋酸溶液的 pH 值。 教学重 点、难 点及教 学方法 重点:数字型酸度计的构造及测定溶液的 pH 值原理,用酸度计测定醋酸电离度和电离平衡 常数的原理和方法。 难点:用酸度计测定醋酸电离度和电离平衡常数的原理和方法,实验数据处理。 方法:讲解、提问、示范和学生实验 作业思 考题 (讨论 题)阅 读材料 1、处理数据并完成实验报告 2、课堂提问:①醋酸电离度与电离平衡常数有何关系?室温下其电离平衡常数为多少? ②如何确定 pH 计已校正好? 3、作业 P164 1、5 4、预习实验“Na2CO3 和 NaHCO3 混合碱含量的测定” 课 后 记 1、从五种不同浓度的醋酸测出的 Ka 值可求其平均值,而这五种醋酸溶液中醋酸的解离度 α 是否也可求平均值? 2、个别同学的计算能力有待提高,数值相差太大。 注:课后记包括学生课堂纪律、教学内容完成情况及教学体会等。 第 3 页 2010 年 月 日 教 学 目 的 1.了解浓度、温度、催化剂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 2.测定过二硫酸铵与碘化钾反应的平均速率、反应级数、速率常数和活化能 3.学习试剂取用等基本操作
实验十九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基本原理根据质量作用定律,对于基元反应有:v=kc(A)c(B)(NH4)2S2O8+3KI(NH4)2SO4+KI+K2SO4(1)离子方程式:S2082-+3I=-=2SO42-+13(2)2S203:2-+I-S4O2-+313Ar(S,0)=kc"(S,0)e"(")Av(S,0)= Ar(S,0)V=At2- EaVk=教lgk =+lg Ac"(S,02-)c"(1-)2.303RT1、I2遇溶液中淀粉作用呈现蓝色,蓝色出现的越快,表明反应速率越快,反之,亦然。学2、温度越高反应速率越快。内3、加入催化剂,会降低反应的活化能,所以也会加快反应速率。4、如果改变平衡状态的条件,平衡就会向着减弱这种改变的方向移动。容二、实验步骤1.化学反应速率(1)浓度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改变试剂的用量,测定蓝色出现的时间)。(2)温度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测定常温、热水或冰水中的化学反应速率(3)催化剂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单相催化一Mn2+对MnO4+C2O42-反应速率的影响:多相催化一MnO2对H2O2分解反应的影响。)2.化学平衡(1)浓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观察浓度对FeCl3+NH4SCN反应的影响:(2)温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观察温度对NO,颜色的影响。教学重重点:浓度、温度、催化剂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浓度、温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点、难点难点:浓度、温度、催化剂对化学反应速率及化学平衡的影响。及教学方法:提问、讲解,示范和学生实验。方法作业思1.完成实验报告,正确填写表1,2,3;考题(讨2.思考题:P8o1、2、3、4.论题)阅3.预习“实验酸碱标准溶液的配制和比较滴定”读材料课(1)反应级数的计算误差不大:后(2)计算活化能、反应速率常数等数值不会处理,反映出学生理论与实际应用不能有机记结合,处理实验数据的能力较差。第4页注:课后记包括学生课堂纪律、教学内容完成情况及教学体会等。月日2010年
教 学 内 容 实验十九 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 一、基本原理 根据质量作用定律,对于基元反应有:v=kca (A)c b (B) (NH4)2S2O8 + 3KI ==== (NH4)2SO4 + KI3 + K2SO4 离子方程式: S2O8 2- + 3I- ==== 2SO4 2- + I3 - (1) 2S2O38 2- + I- ==== S4O6 2- + 3I 3 - (2) 1、I2 遇溶液中淀粉作用呈现蓝色,蓝色出现的越快,表明反应速率越快,反之,亦然。 2、温度越高反应速率越快。 3、加入催化剂,会降低反应的活化能,所以也会加快反应速率。 4、如果改变平衡状态的条件,平衡就会向着减弱这种改变的方向移动。 二、实验步骤 1.化学反应速率 (1)浓度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改变试剂的用量,测定蓝色出现的时间)。 (2)温度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测定常温、热水或冰水中的化学反应速率) (3)催化剂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单相催化—Mn2+对 MnO4 -+C2O4 2-反应速率的影响; 多相催化—MnO2 对 H2O2 分解反应的影响。) 2.化学平衡 (1)浓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观察浓度对 FeCl3 + NH4SCN 反应的影响; (2)温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观察温度对 NO2 颜色的影响。 教学重 点、难点 及教学 方法 重点:浓度、温度、催化剂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浓度、温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难点:浓度、温度、催化剂对化学反应速率及化学平衡的影响。 方法:提问、讲解,示范和学生实验。 作 业 思 考题(讨 论题)阅 读材料 1.完成实验报告,正确填写表 1,2,3; 2.思考题:P80 1、2、3、4. 3.预习“实验酸碱标准溶液的配制和比较滴定” 课 后 记 (1) 反应级数的计算误差不大; (2) 计算活化能、反应速率常数等数值不会处理,反映出学生理论与实际应用不能有机 结合,处理实验数据的能力较差。 注:课后记包括学生课堂纪律、教学内容完成情况及教学体会等。 第 4 页 2010 年 月 日 2 ( ) (( ) 2 2 2 4 2 8 − − = v S O ( ) ( ) v S O ( ) 2 2 8 2 2 8 − − − = = kc S O c I t v S O v m n ( ) ( ) 2 2 4 − − = c S O c I v k m n A RT Ea k lg 2.303 lg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