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绪论A型题临床药理学是研究(1.)A.药物在人体内作用规律和人体与药物间相互作用过程的一门交叉学科B.药物作用的科学C.临床合理用药的科学D.药物实际疗效的科学E。药物作用和作用规律的科学2.药效学是研究(A.药物的临床疗效B.药物作用机制C.药物对机体的作用规律D.药物作用的影响因素E.药物在体内的变化规律药动学是研究(3.)A.药物作用的动力来源B.药物本身在体内的过程药物作用的动态规律C.D.药物在体内血药浓度的变化E.药物在体内的消除规律4.所有以人为对象的研究必须符合(A.《赫尔辛基宣言》B.医学伦理学C《赫尔辛基宣言》和《人体生物医学研究国际道德指南》D.药学伦理学E.《人体生物医学研究国际道德指南》5.开展临床试验单位的所有研究者都应具备(OA.承担科学的临床试验的专业资格B.经过GCP培训C.承担科学研究的专业特长D.承担临床试验的专业特长、资格和能力并经过GCP培训E承担临床试验研究的能力6.临床试验的统计结果表达及分析过程中都必须采用(0A.一般数据处理方法B.计算机数据处理方法C.统计学处理方法D.统计学方法E规范的统计学分析方法,并应贯彻于临床试验的始终7.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对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实行(A.定期通报B.定期公布药品再评价结果C.不定期通报D.不定期通报,并公布药品再评价结果
第一章 绪论 A 型题 1.临床药理学是研究( ) A.药物在人体内作用规律和人体与药物间相互作用过程的一门交叉学科 B.药物作用的科学 C.临床合理用药的科学 D.药物实际疗效的科学 E.药物作用和作用规律的科学 2.药效学是研究( ) A.药物的临床疗效 B.药物作用机制 C.药物对机体的作用规律 D.药物作用的影响因素 E.药物在体内的变化规律 3.药动学是研究( ) A.药物作用的动力来源 B.药物本身在体内的过程 C.药物作用的动态规律 D.药物在体内血药浓度的变化 E.药物在体内的消除规律 4.所有以人为对象的研究必须符合( ) A.《赫尔辛基宣言》 B.医学伦理学 C《赫尔辛基宣言》和《人体生物医学研究国际道德指南》 D.药学伦理学 E.《人体生物医学研究国际道德指南》 5.开展临床试验单位的所有研究者都应具备( ) A.承担科学的临床试验的专业资格 B.经过 GCP 培训 C.承担科学研究的专业特长 D.承担临床试验的专业特长、资格和能力并经过 GCP 培训 E.承担临床试验研究的能力 6.临床试验的统计结果表达及分析过程中都必须采用( ) A.一般数据处理方法 B.计算机数据处理方法 C.统计学处理方法 D.统计学方法 E.规范的统计学分析方法,并应贯彻于临床试验的始终 7.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对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实行( ) A.定期通报 B.定期公布药品再评价结果 C.不定期通报 D.不定期通报,并公布药品再评价结果
E.公布药品再评价结果8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专业机构的人员应由()A.医学技术人员担任B.药学技术人员担任C.有关专业技术人员担任D.护理技术人员担任E.医学、药学及有关专业技术人员担任9.新药的临床前研究包括的内容是(A.生物等效性实验B.制备工艺、理化性质、质量标准、药理C.不良反应的考察D.人体安全性评价E.推荐临床给药剂量10.新药安全性研究的实验室应符合()A.药品流通监督管理方法B.药品临床试验管理规范C.药品非临床研究管理规范D.人体安全性评价E.处方药与非处方药分类管理办法11.药品不良反应是指(A.由于超剂量、错误用药造成的有害反应B.长期用药造成的慢性中毒反应C.药品在正常用法用量下出现的有害反应D.药品引起的“三致”反应E.合格药品在正常用法用量下出现的与用药目的无关或意外的有害反应B型题12一16题共用备选答案AI期临床试验B.IⅡI期临床试验C.IⅢI期临床试验D.IV期临床试验E.临床试验12.扩大的多中心试验,遵循随机对照原则,进一步评价有效性、安全性13,随机对照临床试验,对新药有效性、安全性做出初步评价,推荐临床给药剂量14.初步的临床药理学及人体安全性评价试验15.观察人体对新药的耐受程度和药代动力学,为制定给药方案提供依据16.新药上市后监测,在广泛使用条件下考察疗效和不良反应17-21题共用备选答案A.药品不良反应B.报告制度C.超级报告D.检测管理制度E.检测统计资料17.不得随意向国内外机构、组织、学术团体或个人提供和引进未经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
E.公布药品再评价结果 8.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专业机构的人员应由( ) A.医学技术人员担任 B.药学技术人员担任 C.有关专业技术人员担任 D.护理技术人员担任 E.医学、药学及有关专业技术人员担任 9.新药的临床前研究包括的内容是( ) A.生物等效性实验 B.制备工艺、理化性质、质量标准、药理 C.不良反应的考察 D.人体安全性评价 E.推荐临床给药剂量 10.新药安全性研究的实验室应符合( ) A.药品流通监督管理方法 B.药品临床试验管理规范 C.药品非临床研究管理规范 D.人体安全性评价 E.处方药与非处方药分类管理办法 11.药品不良反应是指( ) A.由于超剂量、错误用药造成的有害反应 B.长期用药造成的慢性中毒反应 C.药品在正常用法用量下出现的有害反应 D.药品引起的“三致”反应 E.合格药品在正常用法用量下出现的与用药目的无关或意外的有害反应 B 型题 12—16 题共用备选答案 A.Ⅰ期临床试验 B.Ⅱ期临床试验 C.Ⅲ期临床试验 D.Ⅳ期临床试验 E.临床试验 12.扩大的多中心试验,遵循随机对照原则,进—步评价有效性、安全性 13.随机对照临床试验,对新药有效性、安全性做出初步评价,推荐临床给药剂量 14.初步的临床药理学及人体安全性评价试验 15.观察人体对新药的耐受程度和药代动力学,为制定给药方案提供依据 16.新药上市后监测,在广泛使用条件下考察疗效和不良反应 17-21 题共用备选答案 A.药品不良反应 B.报告制度 C.超级报告 D.检测管理制度 E.检测统计资料 17.不得随意向国内外机构、组织、学术团体或个人提供和引进未经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
)局公布的药品不良反应(18.合格药品在正常用法用量下出现的与用药目的无关的或意外的有害反应是(O19:对严重或罕见的药品不良反应必须随时报告,必要时可以()20:国家实行药品不良反应的(21.药品生产经营企业和医疗预防保健机构应根据“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管理办法”第二章临床药动学A型题1.阿司匹林的pKa=3.5,它在pH为7.5肠液中可吸收约(OB. 0. 1%A: 1%C. 0. 01%D. 10%E.99%2.某药半衰期为10小时,一次给药后,药物在体内基本消除时间为()A.10小时左右B.20小时左右C.1天左右D.2天左右E.5天左右3.一级消除动力学的特点是()A.恒比消除,ti/2不定B.恒比消除,ti/2恒定C.恒量消除,t1/2不定D.恒量消除,t1/2恒定E.以上皆否4.药物或其代谢物排泄的主要途径是(A.肾B.胆汁C.汗腺D.乳汁E.呼吸道5.吸收是指药物进人(A.胃肠道过程B.靶器官过程C.血液循环过程D.细胞内过程E.细胞外液过程6.与药物吸收无关的因素是(DA.药物的理化性质B.药物的剂型C.给药途径D.血药与血浆蛋白的亲和力E.药物的首过效应7.半衰期是指()A.药效下降一半所需时间B.血药浓度下降一半所需时间C.组织药物下降一半所需时间D.药物排泄一半所需时间E.药物效应降低一半所需时间8.某药一次给药后的血浆药物浓度为32mg/L。该药半衰期为1.5小时,按一级动力学消
局公布的药品不良反应( ) 18.合格药品在正常用法用量下出现的与用药目的无关的或意外的有害反应是( ) 19.对严重或罕见的药品不良反应必须随时报告,必要时可以( ) 20.国家实行药品不良反应的( ) 21.药品生产经营企业和医疗预防保健机构应根据“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管理办法” 第二章 临床药动学 A 型题 1.阿司匹林的 pKa=3.5,它在 pH 为 7.5 肠液中可吸收约( ) A.1% B.0.1% C.0.01% D.10% E.99% 2.某药半衰期为 10 小时,一次给药后,药物在体内基本消除时间为( ) A.10 小时左右 B.20 小时左右 C.1 天左右 D.2 天左右 E.5 天左右 3.一级消除动力学的特点是( ) A.恒比消除,t1/2 不定 B.恒比消除,t1/2 恒定 C.恒量消除,t1/2 不定 D.恒量消除,t1/2 恒定 E.以上皆否 4.药物或其代谢物排泄的主要途径是( A.肾 B.胆汁 C.汗腺 D.乳汁 E.呼吸道 5.吸收是指药物进人( ) A.胃肠道过程 B.靶器官过程 C.血液循环过程 D.细胞内过程 E.细胞外液过程 6.与药物吸收无关的因素是( ) A.药物的理化性质 B.药物的剂型 C.给药途径 D.血药与血浆蛋白的亲和力 E.药物的首过效应 7.半衰期是指( ) A.药效下降一半所需时间 B.血药浓度下降一半所需时间 C.组织药物下降一半所需时间 D.药物排泄一半所需时间 E.药物效应降低一半所需时间 8.某药一次给药后的血浆药物浓度为 32mg/L。该药半衰期为 1.5 小时,按一级动力学消
除,经450分钟后血浆药物浓度应为()B.4mg/LA.2mg/LC.8mg/LD.0.5mg/LE.1mg/L9.药物的起效可能取决于()A.吸收B.分布C.生物转化D.血药浓度E.以上均可能10.药物与血浆蛋白的结合(A.是牢固的B.不易被排泄C.是一种生效形式D.见于所有药物E.易被其他药物排挤11.药物的首过效应可能发生于(A.舌下给药后B.吸收给药后C.口服给药后D.静脉注射后E.皮下给药后12.药物与血浆蛋白的结合率高,则药物的作用(A.起效快B.起效慢C.维持时间长D.维持时间短E.以上都不是13.下列给药途径中,一般来说,吸收适应最快的是(A.吸入B.口服肌内注射C.D.皮下注射E.皮内注射14.影响半衰期长短的主要因素是(2A.剂量B.吸收速度C.原血浆浓度D.消除速度E.给药时间15.药物的生物利用度是指(0A.药物能通过胃肠道进入肝门脉循环的分量B.药物能吸收进入体循环的分量C.药物能吸收进入体内达到作用点的分量D.药物吸收进入体内的相对速度E.药物吸收进入体循环的分量和速度
除,经 450 分钟后血浆药物浓度应为( ) A.2mg/L B.4mg/L C.8 mg/L D. 0.5mg/L E.1mg/L 9.药物的起效可能取决于( ) A.吸收 B.分布 C.生物转化 D.血药浓度 E.以上均可能 10.药物与血浆蛋白的结合( ) A.是牢固的 B.不易被排泄 C.是一种生效形式 D.见于所有药物 E.易被其他药物排挤 11.药物的首过效应可能发生于( ) A.舌下给药后 B.吸收给药后 C.口服给药后 D.静脉注射后 E.皮下给药后 12. 药物与血浆蛋白的结合率高,则药物的作用( ) A.起效快 B.起效慢 C.维持时间长 D.维持时间短 E.以上都不是 13.下列给药途径中,一般来说,吸收适应最快的是( ) A.吸入 B.口服 C.肌内注射 D.皮下注射 E.皮内注射 14.影响半衰期长短的主要因素是( ) A.剂量 B.吸收速度 C.原血浆浓度 D.消除速度 E.给药时间 15.药物的生物利用度是指( ) A.药物能通过胃肠道进入肝门脉循环的分量 B.药物能吸收进入体循环的分量 C.药物能吸收进入体内达到作用点的分量 D.药物吸收进入体内的相对速度 E.药物吸收进入体循环的分量和速度
16.某药物在口服和静注相同剂量后的时量曲线下面积相等,表明其(-A.口服吸收迅速B.口服吸收完全C.口服的生物利用度低D.口服药物未经肝门脉吸收E.属一室分布模型17.静脉注射2g磺胺药,其血药浓度为10rng/dl,经计算其表观分布容积为(1A.0.05LB. 2LC. 5LD. 20LE.200L18.决定药物每天用药次数的主要因素是()A.作用强弱B.吸收快慢C.体内分布速度D.体内转化速度E.体内消除速度19.药物吸收到达稳态难度时意味着()A.药物作用最强B.药物的消除过程已经开始C.药物的吸收过程已经开始D.药物的吸收速度与消除速度达到平衡E药物在体内的分布达到平衡20.属于一级动力学药物,按药物半衰期给药1次,大约经过几次可达稳态血浓度A.2~3次B. 4~6次C.7~9次D.10~12次E.13~15次第三章治疗药物监测与给药个体化A型题1.要求开展血药浓度监测工作的是(A.二级医院B.二级医院C.三级医院D.四级医院E.五级医院2.下列药物中不需要进行TDM的是()A.抗高血压药B.降糖药C.利尿药
16.某药物在口服和静注相同剂量后的时量曲线下面积相等,表明其( ) A.口服吸收迅速 B.口服吸收完全 C.口服的生物利用度低 D.口服药物未经肝门脉吸收 E.属一室分布模型 17.静脉注射 2g 磺胺药,其血药浓度为 10rng/dl,经计算其表观分布容积为( ) A.0.05L B.2L C.5L D.20L E.200L 18.决定药物每天用药次数的主要因素是( ) A.作用强弱 B.吸收快慢 C.体内分布速度 D.体内转化速度 E.体内消除速度 19.药物吸收到达稳态难度时意味着( ) A.药物作用最强 B.药物的消除过程已经开始 C.药物的吸收过程已经开始 D.药物的吸收速度与消除速度达到平衡 E.药物在体内的分布达到平衡 20.属于一级动力学药物,按药物半衰期给药 1 次,大约经过几次可达稳态血浓度 A.2~3 次 B.4~6 次 C.7~9 次 D.10~12 次 E.13~15 次 第三章 治疗药物监测与给药个体化 A 型题 1.要求开展血药浓度监测工作的是( ) A.二级医院 B.二级医院 C.三级医院 D.四级医院 E.五级医院 2.下列药物中不需要进行 TDM 的是( ) A.抗高血压药 B.降糖药 C.利尿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