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都医科大学2021-2022学年本科教学质量报告 (二)本科人才培养目标 学校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 本,秉承“扶伤济世、敬德修业”的校训,遵循医学教育规律,牢记社会责任, 立足于首都北京医药卫生事业发展和医学人才的需求,树立了“顶天立地”的人 才培养理念。根据医学教育标准要求和社会医药卫生事业发展需求,确定了各专 业人才培养目标,根据目标确立课程体系,形成了各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本科 生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医学专门人才,使其成为具有良好职业道德,扎实专业知识, 较强实践能力、良好沟通能力、终身学习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的高质量高素质的 学术型和应用型人才。 (三)本科专业设置 根据国家、北京市医学人才需求和学校的建设发展规划,学校设置的长学制 专业中有临床医学、儿科学和口腔医学;本科专业中有临床医学、精神医学、儿 科学、口腔医学、眼视光医学、基础医学、预防医学、中医学、临床药学、药学、 听力与言语康复学、生物医学工程、假肢矫形工程、康复治疗学、中药学、公共 事业管理(卫生管理)、护理学、助产学、医学检验技术、医学影像技术、卫生 检验与检疫、法学(卫生法学)、医学实验技术、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卫生信 息管理)共计24个专业,涵盖医学、理学、工学、管理学、法学5大学科门类, 13个专业类,面向全国23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招生,并招收华侨港澳台学 生和外国留学生。 2021至2022学年,全日制在校生共计15271人,其中普通本科生6946人, 高职高专生886人,研究生6699人,留学生725人,预科生15人。本科生占全 日制在校生总数的比例为45.48%。 2022年本科招生专业列表 序 修业 学位授予 专业名称 年限 学科门类 专业类 门类 5+研究 临床医学(阶平班) 生培养 医学 临床医学类 医学 阶段 临床医学 5+3 (5+3一体化) 医学 临床医学类 医学 3
首都医科大学 2021-2022 学年本科教学质量报告 3 (二)本科人才培养目标 学校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 本,秉承“扶伤济世、敬德修业”的校训,遵循医学教育规律,牢记社会责任, 立足于首都北京医药卫生事业发展和医学人才的需求,树立了“顶天立地”的人 才培养理念。根据医学教育标准要求和社会医药卫生事业发展需求,确定了各专 业人才培养目标,根据目标确立课程体系,形成了各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本科 生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医学专门人才,使其成为具有良好职业道德,扎实专业知识, 较强实践能力、良好沟通能力、终身学习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的高质量高素质的 学术型和应用型人才。 (三)本科专业设置 根据国家、北京市医学人才需求和学校的建设发展规划,学校设置的长学制 专业中有临床医学、儿科学和口腔医学;本科专业中有临床医学、精神医学、儿 科学、口腔医学、眼视光医学、基础医学、预防医学、中医学、临床药学、药学、 听力与言语康复学、生物医学工程、假肢矫形工程、康复治疗学、中药学、公共 事业管理(卫生管理)、护理学、助产学、医学检验技术、医学影像技术、卫生 检验与检疫、法学(卫生法学)、医学实验技术、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卫生信 息管理)共计 24 个专业,涵盖医学、理学、工学、管理学、法学 5 大学科门类, 13 个专业类,面向全国 23 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招生,并招收华侨港澳台学 生和外国留学生。 2021 至 2022 学年,全日制在校生共计 15271 人,其中普通本科生 6946 人, 高职高专生 886 人,研究生 6699 人,留学生 725 人,预科生 15 人。本科生占全 日制在校生总数的比例为 45.48%。 2022 年本科招生专业列表 序 号 专业名称 修业 年限 学科门类 专业类 学位授予 门类 1 临床医学(阶平班) 5+研究 生培养 阶段 医学 临床医学类 医学 临床医学 (5+3 一体化) 5+3 医学 临床医学类 医学
首都医科大学2021-2022学年本科教学质量报告 临床医学 五年 医学 临床医学类 医学 临床医学 (北京郊区定向) 五年 医学 临床医学类 医学 临床医学 五年 (北京急救中心定向) 医学 临床医学类 医学 儿科学 (5+3一体化) 5+3 医学 临床医学类 医学 2 儿科学 五年 医学 临床医学类 医学 3 精神医学 五年 医学 临床医学类 医学 口腔医学 5+3 (5+3一体化) 医学 口腔医学类 医学 口腔医学 五年 医学 口腔医学类 医学 5 眼视光医学 五年 医学 临床医学类 医学 6 基础医学 五年 医学 基础医学类 医学 预防医学 五年 医学 公共卫生与 预防医学类 医学 7 预防医学 公共卫生与 (北京郊区定向) 五年 医学 预防医学类 医学 8 中医学 五年 医学 中医学类 医学 9 临床药学 五年 医学 药学类 理学 10 护理学 四年 医学 护理学类 理学 11 助产学 四年 医学 护理学类 理学 12 药学 四年 医学 药学类 理学 13 中药学 四年 医学 中药学类 理学 生物医学工 14 生物医学工程 四年 工学 程类 工学 生物医学工 15 假肢矫形工程 四年 工学 工学 程类 康复治疗学(物理治疗) 四年 医学 医学技术类 理学 16 康复治疗学(作业治疗) 四年 医学 医学技术类 理学
首都医科大学 2021-2022 学年本科教学质量报告 4 临床医学 五年 医学 临床医学类 医学 临床医学 (北京郊区定向) 五年 医学 临床医学类 医学 临床医学 (北京急救中心定向) 五年 医学 临床医学类 医学 2 儿科学 (5+3 一体化) 5+3 医学 临床医学类 医学 儿科学 五年 医学 临床医学类 医学 3 精神医学 五年 医学 临床医学类 医学 4 口腔医学 (5+3 一体化) 5+3 医学 口腔医学类 医学 口腔医学 五年 医学 口腔医学类 医学 5 眼视光医学 五年 医学 临床医学类 医学 6 基础医学 五年 医学 基础医学类 医学 7 预防医学 五年 医学 公共卫生与 预防医学类 医学 预防医学 (北京郊区定向) 五年 医学 公共卫生与 预防医学类 医学 8 中医学 五年 医学 中医学类 医学 9 临床药学 五年 医学 药学类 理学 10 护理学 四年 医学 护理学类 理学 11 助产学 四年 医学 护理学类 理学 12 药学 四年 医学 药学类 理学 13 中药学 四年 医学 中药学类 理学 14 生物医学工程 四年 工学 生物医学工 程类 工学 15 假肢矫形工程 四年 工学 生物医学工 程类 工学 16 康复治疗学(物理治疗) 四年 医学 医学技术类 理学 康复治疗学(作业治疗) 四年 医学 医学技术类 理学
首都医科大学2021-2022学年本科教学质量报告 公共事业管理 17 四年 管理学 公共管理类 管理学 (卫生管理) 18 法学(卫生法学) 四年 法学 法学类 法学 19 医学实验技术 四年 医学 医学技术类 理学 20 医学检验技术 四年 医学 医学技术类 理学 21 医学影像技术 四年 医学 医学技术类 理学 22 卫生检验与检疫 四年 医学 医学技术类 理学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 23 管理科学与 (卫生信息管理) 四年 管理学 工程类 管理学 生源质量是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基础,我校招生工作坚持以选才为本、以服 务为先,不断提高生源质量、优化生源结构。从人才培养和社会需求出发,合理 编制2022年分省分专业招生计划。2022年录取的本科新生中,超过93%的学生 进入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学习。根据新冠疫情防控要求,制定了合理的学校招生 宣传工作总体方案。强化专业宣传,突出专业特色,坚持“校领导统领,教务处 招生办公室负责,各学院特色宣传,专业教师深度参与”的工作方式,发挥大首 医的平台优势,通过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结合,开展多形式、全方位、精准化的招 生宣传。通过宣传学校的办学特色、综合实力、学科优势、招生政策以及考生所 关心的热点问题,扩大学校在京内外考生中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使考生、家长及 社会各界全面了解我校,吸引更多的优秀生源报考。 学校本科招生规模2021年1485人,2022年1502人,处于稳定的发展水 平。2022年学校本科在全国23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共录取1502人,实际 报到1480人,实际报到比例为98.54%。生源质量总体情况良好,600分以上考 生在本科重点批次中所占比例为59.37%。 2022年是北京市新高考改革落地实施第三年,采用院校专业组方式填报志 愿,学校在教育部的基本要求指引下科学设置了各专业的选考科目及分组,整体 生源质量良好,在北京的本科普通批(含顺义校区专业)录取平均分为600分, 高出重点线(自招线518分)82分,学校在京最低院校专业组录取位次提高了 800多位:本科提前批A段录取平均分557分,高出市控制线(425分)132分: 本科提前批B段录取平均分572分,高出自招线(518分)54分:外省市生源质 5
首都医科大学 2021-2022 学年本科教学质量报告 5 17 公共事业管理 (卫生管理) 四年 管理学 公共管理类 管理学 18 法学(卫生法学) 四年 法学 法学类 法学 19 医学实验技术 四年 医学 医学技术类 理学 20 医学检验技术 四年 医学 医学技术类 理学 21 医学影像技术 四年 医学 医学技术类 理学 22 卫生检验与检疫 四年 医学 医学技术类 理学 23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 (卫生信息管理) 四年 管理学 管理科学与 工程类 管理学 生源质量是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基础,我校招生工作坚持以选才为本、以服 务为先,不断提高生源质量、优化生源结构。从人才培养和社会需求出发,合理 编制 2022 年分省分专业招生计划。2022 年录取的本科新生中,超过 93%的学生 进入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学习。根据新冠疫情防控要求,制定了合理的学校招生 宣传工作总体方案。强化专业宣传,突出专业特色,坚持“校领导统领,教务处 招生办公室负责,各学院特色宣传,专业教师深度参与”的工作方式,发挥大首 医的平台优势,通过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结合,开展多形式、全方位、精准化的招 生宣传。通过宣传学校的办学特色、综合实力、学科优势、招生政策以及考生所 关心的热点问题,扩大学校在京内外考生中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使考生、家长及 社会各界全面了解我校,吸引更多的优秀生源报考。 学校本科招生规模 2021 年 1485 人,2022 年 1502 人,处于稳定的发展水 平。2022 年学校本科在全国 23 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共录取 1502 人,实际 报到 1480 人,实际报到比例为 98.54%。生源质量总体情况良好,600 分以上考 生在本科重点批次中所占比例为 59.37%。 2022 年是北京市新高考改革落地实施第三年,采用院校专业组方式填报志 愿,学校在教育部的基本要求指引下科学设置了各专业的选考科目及分组,整体 生源质量良好,在北京的本科普通批(含顺义校区专业)录取平均分为 600 分, 高出重点线(自招线 518 分)82 分,学校在京最低院校专业组录取位次提高了 800 多位;本科提前批 A 段录取平均分 557 分,高出市控制线(425 分)132 分; 本科提前批 B 段录取平均分 572 分,高出自招线(518 分)54 分;外省市生源质
首都医科大学2021-2022学年本科教学质量报告 量继续保持良好态势,2022年京外22个招生的省份中,21个省份的录取平均 分全部高出省控线100分以上。 旨在培养拔尖创新医学人才的临床医学(阶平班)第二年招生,2022年录 取平均分662分,比2021年提高11分。招收的北京生源分数在657-672分之 间,录取平均分662分,录取平均分较2021年提高10分,最高分生源位次为 1100名以内,较2021年上升400多位,此专业录取最低分线排名较2021年上 升350多位。 二、师资与教学条件 (一)师资规模与结构 教师是高等学校人才培养任务的直接承担者,是教育教学的主体构成者,是 教学过程的引导者,是大学之本,是学科之基。学校高度重视教师队伍建设,深 入推进人才强校战略,着力加强学科队伍建设,不断建立健全政策平台,进一步 加大人才引进力度,强化中青年教师培养机制,强化岗位待遇与奖励政策,形成 了比较完善的教师队伍建设模式。 持续加强校党委对学校人才工作的领导,坚持人才强校工作思路,把人才工 作作为建设国际一流研究型医科大学的重要抓手。一方面,加大力度引进高水平 人才,引领学科发展。持续落实推进校院两级人才引进实施办法,在薪酬待遇、 住房补贴、科研启动经费上给予更多保障支持。积极扩宽人才引进渠道,2021年 举办两届国际青年学者论坛,通过提供良好的政策空间和工作待遇,吸引和汇聚 高水平人才和优秀青年人才,推进学校内涵式发展。另一方面,强化骨干师资培 养,推动各层次人才建设。《首都医科大学高水平人才队伍建设计划》通过学校 审议,遴选创新能力强、有发展潜力的青年学科骨干,在科研经费资助等方面助 力其向更高层次人才发展,对于校内成长出来的高层次人才,学校兑现引进人才 同等待遇。实施首医青年学者博士招生绿色通道计划,2021年遴选首批20名学 科骨干给予博士研究生招生计划支持,全力推进优秀青年骨干的迅速成长。设立 青年教师培育基金,为入选上级人才项目的教师给予匹配经费支持,同时为新入 职教师提供新教师培育基金,推动其与所在学科研究方向的融合。已初步构建起 优秀拔尖人才选拔和培养体系。 6
首都医科大学 2021-2022 学年本科教学质量报告 6 量继续保持良好态势,2022 年京外 22 个招生的省份中,21 个省份的录取平均 分全部高出省控线 100 分以上。 旨在培养拔尖创新医学人才的临床医学(阶平班)第二年招生,2022 年录 取平均分 662 分,比 2021 年提高 11 分。招收的北京生源分数在 657-672 分之 间,录取平均分 662 分,录取平均分较 2021 年提高 10 分,最高分生源位次为 1100 名以内,较 2021 年上升 400 多位,此专业录取最低分线排名较 2021 年上 升 350 多位。 二、师资与教学条件 (一)师资规模与结构 教师是高等学校人才培养任务的直接承担者,是教育教学的主体构成者,是 教学过程的引导者,是大学之本,是学科之基。学校高度重视教师队伍建设,深 入推进人才强校战略,着力加强学科队伍建设,不断建立健全政策平台,进一步 加大人才引进力度,强化中青年教师培养机制,强化岗位待遇与奖励政策,形成 了比较完善的教师队伍建设模式。 持续加强校党委对学校人才工作的领导,坚持人才强校工作思路,把人才工 作作为建设国际一流研究型医科大学的重要抓手。一方面,加大力度引进高水平 人才,引领学科发展。持续落实推进校院两级人才引进实施办法,在薪酬待遇、 住房补贴、科研启动经费上给予更多保障支持。积极扩宽人才引进渠道,2021 年 举办两届国际青年学者论坛,通过提供良好的政策空间和工作待遇,吸引和汇聚 高水平人才和优秀青年人才,推进学校内涵式发展。另一方面,强化骨干师资培 养,推动各层次人才建设。《首都医科大学高水平人才队伍建设计划》通过学校 审议,遴选创新能力强、有发展潜力的青年学科骨干,在科研经费资助等方面助 力其向更高层次人才发展,对于校内成长出来的高层次人才,学校兑现引进人才 同等待遇。实施首医青年学者博士招生绿色通道计划,2021 年遴选首批 20 名学 科骨干给予博士研究生招生计划支持,全力推进优秀青年骨干的迅速成长。设立 青年教师培育基金,为入选上级人才项目的教师给予匹配经费支持,同时为新入 职教师提供新教师培育基金,推动其与所在学科研究方向的融合。已初步构建起 优秀拔尖人才选拔和培养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