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中西方传统文化比较 三、秦汉文化及成就 公元前221年,秦统一六国,成为空前统一的多民族大帝国,实现了从分封 制到郡县制的转变,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统治王朝。 秦统一了文字,“书同文”扫除了各民族各地区交流的障碍;“车同轨”促进了商 贸及文化交流,加强了中央集权;“度同制”统一了货币和度量衡,使经济活动有 了统一标准;“行同伦”、“以法为教"旨在统一人们的文化心理;“地同域”则消 除了地区壁垒。但另一方面秦始皇焚书坑儒造成了中国文化史上的第一次空 前大浩劫随之,在农民起义的声威中,刘邦夺取政权,建立了西汉政权。汉初统 治者总结汲取了秦王朝灭亡的历史教训,在政治上采取与民休养生息的政策缓 和了社会矛盾;思想上倡导老子的无为说,将人们的欲望与需要降低到最低点。 “文景之治”后,汉武帝为治国强兵,重用董仲舒,董仲舒改造传统儒学,创建了 汉代新儒学,汉武帝采纳了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这一时代的 思想文化,对中华民族形成整体文化观起到了重要作用。 董仲舒的主要观点有天人感应说,三纲五常说。天人感应是被董仲舒完善 和发展了的人生观、社会观他认为以天为本,以人为贵,天道与人道应如一体, 即“天人合一”。而天道人事又与阴阳五行之道相符,如四季变化,阳盛则助木 火为春夏,万物生长,阴盛助金水为秋冬,万物收藏阳为天之德,阴为天之刑 天”不仅创造人,而且还不时监督人的行为,并用某种方式来表达对人的态度, 而“受命之君天意之所予也,故号为天子者,宜视天如父,事天以孝道也”。这 种君权神授的理论,一方面维护了最高统治阶级的权威,另一方而,在某种意义 上,也是对最高统治者的一种约束。董仲舒还将君臣、父子、夫妇与天地、阴阳 四时相对应,将社会伦理与自然法则整合为一,提出了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 妻纲的三纲学说,并称这是天意的体现。他还提出了仁、义礼、智、信是人所具 备的五种美德之说,称之为五常,“三纲五常”逐渐成为封建伦理教化的理论基 础,对后世产生了巨大影响。 四、魏晋南北朝文化及成就 东汉末年,豪强纷争,形成魏、蜀、吴三国鼎立的局面。嗣后,两晋对峙,时局 纷乱,战火连绵,人们的思想行如浮云,汉代独尊儒术的局而被弱化,在此期间, 佛学东进,道教兴起,儒、道释三家鼎立,既自成体系又互相吸取和兼容,对学术 文化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兴盛于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重要学术思潮之一是玄学,当时,国家政权被门]阀 贵族垄断,形成门阀政治制度,社会政治的动荡又使门阀世族呈现出对国家前景 的失望和对自身前途的担忧。在学术文化方面,儒学与经学的合流,变得十分迷
第一章中国传统文化的流变(13 信,人们对其感到漠然和乏味;相反,儒学中的道家思想则迎合了时尚,在此背景 下,产生了玄学。玄学以《老子》、《庄子》、《周易》为理论依据,是为“三玄”。何 晏、土弼的“贵无论”首创正始之玄,其立论为“天地万物皆以无为本”,主张以无 为本,以有为末;自然为本,名教为末:玄学家由此提出对名教教育的批评,劝诫 人们从追求名利地位、权势的角逐中走出来,倡导“无为”。后又出现以名上嵇 康、阮籍为代表的“竹林七贤”,他们认为,人性本于自然,社会应回归到无君臣、 无礼法的原始状态中去;由于君主的离弃,方使暴虐随之而来,大臣的出现,使盗 贼接踵而至。元康时期又出现了玄学思想家郭象他的思想核心是“独化”说, 人要“独化于玄冥之境”①,就是要在沉思的境界之中自我理解、自我欣赏、自我 陶醉。玄学不仅动摇了儒家独尊的地位,而且开辟了讲究清谈论辩,学术平等 迫求义理的一代学风。后来的玄学,一支与神教合流,对禅学的发展产生较大影 响;另一支与神仙道教合流,向神秘化方向发展。 魏晋时代佛教开始大量传人中国,学界普遍认为,佛法传人中国当在两汉之 际,西汉哀帝时,大月氏使臣伊存首将《浮屠经》传人中国,但佛教的正式传人当 在东汉汉明帝在位年间。明帝首先派人去西域求佛、取经,取经者用白马驮佛像 和经卷回到中国,在洛阳建白马寺,该寺为中国第一座佛教寺院。当时佛教虽然 传人,由于只在少数人中流传影响并不很大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玄学的消 极无为、悲观厌世的基调与佛教的教义有相通之处,佛教的教义一旦在中国找到 合适的思想土壤,很快就勃兴起来。魏晋以后,佛风兴盛,在其发展过程中,经过 本土化的改造,形成具有中国风格的宗教形式,在思想文化领域与儒、道并驾 齐驱 道教始于东汉初期,汉顺帝时,张陵创五斗米教,奉老子为教主,自称天师, 因倌奉者需出五斗米,故称五斗米教。汉灵帝时,张角创太平道教,发动了农民 起义。北魏时,寇谦“清整道教”制定新法,自称北张天师。南朝陆修静清理民 间道派,“祖述三张”即张陵、张衡、张鲁,“泓衍二葛”即葛玄、葛洪,首先使用“道 教”一词,统一各道派。到萧梁时期的陶弘景,以“天子师”的名誉,以道教教义 为主体,融人儒、佛义理,充实了道教思想体系,完善了道教的神学构架。总的来 说,道教思想有三个来源:一是源远流长的民间巫术,民间巫术根植于原始的鬼 神崇拜,这也是人类早期的宗教行为,尤其是战国以来的神仙方术,更成为道教 的信仰支柱。二是黄老的“无为自化,清静自正”的清净无为之学。三是兴盛于 两汉以后的谶纬之学。道教的基本教义是追求没有病痛没有灾难、没有战争的 清净世界,在这个世界上,人人都能安居乐业,并且人要追求乐生、重生,追求长 ①郭象《庄子注序》
4 中西方传统文化比较 生不老,主张通过修炼,达到永生的日的。道教崇拜的神仙非常之多,非常之杂, 最著名的有“八仙”,在这一意义上,道教系“多神教”。 五、隋唐文化及成就 自东汉末年黄巾大起义后,这期间,除两晋有不足四十年的统一外,中国 直处于四分五裂的局面中。公元581年,隋文帝杨坚灭陈,建立了隋朝,隋唐时 期,实现了国家的统-在思想文化方面出现了南北交融汇合。唐代是继汉代之 后的第二个鼎盛时期,先后出现了“贞观之治”及“开元盛世”。 盛唐在思想文化上是极为开明的在思想流域,奉行儒、道、佛三教并存的文 化政策。这一时期,经济繁荣,文化昌盛,并把异域文化引人中华大地,将西域的 民族音乐舞蹈及乐器引入中原,胡骑、胡妆、胡食亦在盛唐颇为流行,“八面来 风”,盛唐表现了广纳百川的恢弘气度。它的思想文化成就,还表现在佛教的繁 盛和儒学的发展上面。唐朝时期是中国佛教的全盛时期,唐初玄奘西行求佛,由 梵本译出诸多经文,并写出《大唐西域记》十二卷。唐朝佛教之所以能发扬光 大,与禅宗的形成也有直接关系,佛教的宗教义理十分深奥,在中国要获取众多 信奉者,实为不易。慧能是禅宗的六代祖师,他的佛学思想体现在其门徒所编著 的《六祖坛经》中,其中有一首偈语:“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 处惹尘埃。禅”即“悟”的意思,禅宗不主张诵读经文,而倡导破除佛教的仪规 戒律,甚至破除对佛祖的偶像崇拜,认为,佛就在心中,心即是佛。人本来就有佛 的高超智薏,只是被妄念浮云所覆盖,一旦消除妄念,即会顿恪成佛,这种佛理十 分简洁明快,很快蠃得大量信徒 唐代的佛文化不仅在思想领域取得重大成就就连各艺术门类诸如诗歌、 书法、雕塑以至于建筑,都吸纳了佛教文化,取得了空前的成就 在佛教获得长足发展,并被广大百姓所接受的时候,道教亦有了发展,相比 之下儒学则停滞不前。一部分儒家学士开始呼吁倡导儒学,唐中叶以韩愈为首 发起的古文运动,是一股复兴儒学的文化思潮,它要推翻骈体文在散文中自东汉 以来的统治地位并提出了“文以载道的思想。韩愈发起的“古文运动”和“儒 学复兴”运动,对哲学文学、艺术等都产生了巨大影响。唐朝时期,文学艺术取 得了相当的成就,诗歌创作得到长足的发展,成为社会文化生活的重要内容,出 现了李白杜甫等诗歌艺术巨擘;绘画作品以色彩绚丽、富贵高雅为时代风格,名 家辈出,画圣吴道子等画家,给后入留下诸多惊世之作;书法艺术同样取得辉煌 的成就、岀现了许多书法艺术大师,颜真卿熔行、楷、隶篆为一炉,独成一家,被 后人奉为正宗,柳公权与颜真卿齐名,其书体被称为“柳体”;隋唐在音乐舞蹈 等表演艺术以及造型艺术等门类中,也都取得了空前的成就
第-章中国传统文化的流变(/5 六、五代宋辽金文化 晚唐衰落后,国家在政治上处于分裂割据的混乱局面,五代十国共53年时 间,公元960年,赵匡胤发动兵变,建立北宋,标志着中国又走向了统一。随着北 方游牧民族的兴起,1078年,党项人建立了雄踞西北的西夏王朝,1115年,女真 人建立了占据中国北部地区的金王朝,1206年,成吉思汗横扌中西亚后,建业了 横跨欧亚的蒙元帝国。这段时期,除北宋百年的政治统一外,中华大地一直处于 汉人统治与少数民族政权的对峙之中。南宋灭亡后,少数民族政权统治了中国 几百年来,农耕文化与游牧文化这两种不同质的文化,在反反复复碰撞与交融的 过程中,相互对立相互渗透极大地丰富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 两宋时期,理学盛行,成为占统治地位的思想文化。理学的创始人是周敦 颐,他融合了《老子》的“无极”,《周易》的“太极”,《中庸》的“诚”以及阴阳五行 等学说解说了宇宙万物的生成变化的规律,阐释了封建的人伦道德,表述了 格物致知”的认识规律提出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仕途范式。理学 家亦有许多,大致分为两派,以周敦颐、张载程颐、程颢朱熹为代表的程朱学 派,以陆九渊为代表的心学学派。朱熹著作丰富,对后世思想文化的影响也较 大,重要作品有《四书集注》、《大学章句》、《中庸或问》、《论语精义》等,陆九渊 提出的“宇宙便是我心,我心便是守宙”和“人皆是有心,心皆县有理,心即理也 等命题,丰富了我国主观唯心主义的哲学思想。 理学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对中国社会乃至东南亚文明都产生∫重大影响,理 学倡导的通过道德自律达到实现政治抱负的理论,对构建道德节操,完成历史使 命的人格塑造,无疑具有积极作用,在一定程度上涤荡了五代以来的腐靡社会风 气。但理学天理与人欲对立的理论,如程颐的“饿死事小,失节事大”,则扼杀了 人的正常欲望,成了束缚人性的精神枷锁。另外,理学家把“三纲五常”天理化, 虽对规范当时的政治秩序、伦理道德起了一定作用,但对时人,特别是对后人的 思想不能不说是一种极大的束缚造就了中国后世封建文化的不少糟粕。 两宋时期文化艺术的发展也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峰。词作为一种文体,原起 源于市井歌谣至两宋已经成熟唐诗宋词是我国文学史的两座丰碑;两宋的绘 画体现了雅致的特点,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则真实再现了宋都汴京的繁华景 象;作为俗文化的话本小说,在语言形式上,为后世的通俗小说开辟了一条先河。 两宋的科技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四大发明的印刷术、指南针、火药这三项都产 生于宋代。宋代在天文、数学、医学、建筑诸方面也都出现了无数的发明与创造, 造就了屮国科技的一个辉煌时代。在少数民族占统治地位的金元时期,北方游 牧民族在整个文化水准上虽然处于低层次,但那种粗犷强悍、简约放达的民族
10)中西方传统文化比较 性格,对儒雅的中原农耕文化,也是一种补充,它充实了农耕文化的内涵。北方 少数民族邡种勇于流动的精神,对中原传统汉文化,也是一个不小的冲击。元蒙 帝国的疆土辽阔,横跨欧亚大陆的地理态势,客观上也促进∫东西方的交流。必 须看到,中华文化的西播,对欧洲文明产生了巨大影响,而中亚和西亚的回回人 通过各种途径大批来华,在元朝末年形成回族,也将伊斯兰文化带到了中原地 兀朝最主要的艺术成就是杂剧,元杂剧形成于金代,成熟于元代,故又称金 元杂剧。宋金以来,城市经济逐渐繁荣,繁华的市井,给说唱文化的发展提供了 环境,兀朝统治者废除了科举堵塞了知识分子的仕途,成为民间才人的众多儒 生,也加人到了元杂剧的创作之中,大大充实了杂剧的作家群。而多变的社会生 活,又给元杂剧提供了丰富的创作题材以上诸原因激发了元杂剧的盛行和勃 兴c元杂剧代表作家有关汉卿马致远郑光祖、白朴、王实甫,其作品的基调是 对社会黑暗势力的反抗诸多剧作对社会的邪恶、落后愚昧、丑陋进行了揭露和 抨击,塑造出许多不畏强暴反抗压迫、争取自由的叛逆形象,表现了中华民族的 斗争精神和价值取向。 七明清文化及其成就 我国的封建经济在明清两代达到了顶峰,这…时期,中央集权不断加强,封 建专制统治不断强化。在思想文化方面,封建统治阶级实行高压政策,两代统治 者都大兴文字狱推行文化专制主义,到了康熙以后整个思想界出现了思想麻 木、万马齐喑的局面。但是,也正因为封建专制统治日趋暴虐,社会矛盾愈发激 化,新的生产关系方得以萌芽,并有了初步发展,反对封建统治的启蒙思想在这 一时期随之出现。 明清两代的思想文化程朱理学占据统治地位,早期的启蒙思想家黄宗羲、 顾炎武、王夫之从不同侧面,与以程朱理学为代表的封建正统文化展开了论战 甚至把批判锋芒指向专制君主。他们所著的《明夷待访录》、《潜出》等作品,对 专制君权的起源和本质进行了论述,提出必须限制君主的专制权力,于大之则批 判了“道在气先”的唯心论,提出“生生息息,变化日新”,乃是自然界和人类社会 的发展规律,他还提出“饮食男女之欲,人之大欲也”①,这就把矛头直接对准了 程朱理学的禁欲主义。 明中叶后,城市经济逐渐兴起,反映市并生活的长篇小说《金瓶梅》,短篇小 说《三言》、《二拍》面世,清代所出现的《红楼梦》、《儒林外史》等作品,把现实主 ①E夫之:《诗广传卷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