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中国传统文化的流变(7 诸多重要观念和价值取向 夏代文化以尚武为其特征,传说羿是东夷族的酋长,不但善射而且善于教 射,后因恃其射而发动政变。“少康中兴”也是因为少康习武,其子抒发明铠甲, 打败了善射的东夷,足见当时武功的重要。夏代的治国方略重在“仁义”,对祖 先亲而不尊.而商代的文化特色则是重鬼神,既信大神,又敬祖先。祖先的灵魂 被称为“鬼”,“先鬼而后死”,商代人认为,人死之后,其灵魂仍然存在,并且继续 关心影响着人世间的事,凡遇生产,征伐大事他们皆要占卜,在求得天神和死去 的祖先的指示后再去行动就连商代君王给臣下封邑,也要得到天神的暗示。在 《尚书·盘庚上》中,盘庚说:“按照先王的制度,必须恭敬地顺从天神的命令” 这就把先的法令制度看成了上天的意志,看来,这是一种祖先崇拜与天神崇拜 合为一体的粗陋的君权神授价值取向和宗教信仰。 出于祭祀的需要,殷商时期音乐相当发达,孔子闻《韶》乐“三月不知肉味 《韶》乐,即殷商时期的音乐。 周人尊礼尚施事鬼敬神而远己,近人而忠焉。”①周人继承并发展了殷商 时代天命神教的思想但却不完全信赖天命而是用“尊礼尚施”来加强道德教 化,并且“近人而忠焉”,倡导“忠”。周代统治者在总结殷商灭亡的教训时看到 “民之所欲,天必从之②,“惟不敬厥德仍早坠命”③,“民心”比“天命"更重要, 而要保“民心”,必须施“德政”,因此提出了“敬德”的思想:“德”的具体内容, 一是“敬天”,二是“保民”,“敬天”结合“保民”,即实现了“以德配天”的理想。 由此看来,周人在看待“天”与“人”的关系上,不再像殷商人完全听命于天,而是 尽人事以保天命,这反映了人的主体意识的初步觉醒。从人对“天”的从属到 “人为”的主体意识,体现了这时代的人们在人与天关系认识方面的一大进步, 但从本质上讲,周人仍是以“天命”作为思考中心的,其世界观仍系“天命神教” 的宗教世界观,而周代德政的提出,亦成为后来儒家“德治”的依据。三代文化 是中国传统文化形成的重要时期,其文化成就在中国文化史上具有独特的地位。 1.汉字 文字是记录语言的工具,语言则是文化的载体,汉字的起源,流传最广泛的 说法是仓颉造字。传说仓颉是黄帝的史官,他在观察了飞鸟走兽的形态及运动 后,对事物的实际形状进行描華,形成了最早的象形文字。殷商时代,人们把占 卜的结果刻在甲骨上,这种文字是中国比较成熟的古代汉字,自1899年金石学 ①《礼记·表记》。 g《商书·泰誓》。 ③《商书·召诰》
8)中西方传统文化比较 家王懿荣发现甲骨之后,已搜集甲骨15万片,字数超过5000个,字的结构也颇 为复杂,东汉著名学者许慎所总结的汉字的各种造字方法,即象形、指事、会意、 形声、转注、假借,在甲骨文中几乎都能找到。商周时期,把文字铸在青铜器上 称为金文,又叫钟鼎文。金文的线条粗且自然,形态较为工整,厚重质朴,比起线 条纤细的甲骨文,直笔居多。后来,秦统一中国,秦始皇让时任丞相的李斯将各 国文字废除,把秦国文字简化后统一使用,推向全国,这就是小篆。小篆线条优 美,略带弧形,T整雅致,且不可随意改动:“书同文”是汉字发展的一次根本性 转折,汉字的统…,为各民族各地区间的交流提供了有利的条件,为国家的统 民族的团结建立∫不朽的功勋。 2.天文与历法 中国传统文化是农业文化,农副业生产需要准确的农事季节,占人对观测天 象非常重视这就促进了古代天文学的发展,甲骨文中已有了某些星名和日、月 食的记载。明末清初学者顾炎武曾说:“三代以上,人人皆知大文”“七月流火 农夫之辞也。”“∷星在户,妇人之语也。”“月离于毕,戍卒之行也。”“龙尾伏辰, 儿童之谣也。“后世文人学士,有问之而茫然不知者多矣。”① 古代人把日月和金木水火土五星合起来称为“七政”或“七曜”,而金、木、 水、火、土五星则是古人已观测到的五个行星,称为五纬。古人把金星称为明星, 又名太白,黎明时可在东方看到,又称为启明星,黄昏时在西方看到,亦称之为长 庚,《诗经》有“东有启明,西有长庚”2;木星称为“岁”,古人认为木是岁,12年 绕天一周,以此纪年;水星为辰星”;火星名“荧惑”;土星名“填”或者“镇”。在 观测日月五星运行时,古人是以恒星为背景的,经过观测,选择黄道赤道附近的 28个星宿为“坐标”称为28宿,把28宿分四组,分别用四种动物的形象作为代 表东苍龙(青色),西白虎(白色),北玄武(黑色),南朱雀(红色),这四种动物 叫四象。28宿不仅是观测日月五星的坐标,某些星宿还是占人测定岁时季节的 对象,比如北斗七星,北斗星由天枢,天璇、天玑、天权、玉衡、邢日、摇光七星组 成,古人把七星连起来想像成古代酒的斗形,又因其处在北方,敌为北斗星。 如把天璇、天枢连成直线以天枢为起点,延长五倍,就找到了北极星。北极星是 北方的标志,北极星在不同季节不同的夜晚,出现于不同的方位,舌人根据斗柄 所指的方位决定季节,斗柄指东为春,斗柄指南为夏,斗柄指西为秋,斗柄指北为 冬 在观察天象时,人们经常看到的是太阳的出没和月亮的盈亏,因此,把昼夜 ①炎武:《日知录》卷三O ②《诗经·小雅·大东》
第一章中国传统文化的流变 交替的周期为-“H”,月亮变化的一个周期为一“月”,四季循环的周期为一 年”,《尚书·尧典》说:“期三百有六旬有六日”,古人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逐 步认识到季节更替和气候变化的规律,把一年分为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 谷雨等24个节气,以反映四季、气温、降雨及物候的变化。后人为记忆方便,缩 成24节气歌:“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 小大寒。”必须指出的是,24节气这一体系是逐步完备起来的,三代时期古人已 掌握春分夏至,秋分冬至四个最重要的节气,《尚书·尧典》把夏至叫日永,冬至 叫日短,大概因为夏至白天最长,冬至白天最短的缘故,到了《淮南子》,我们才 见到了24节气的名称。 3.周礼 有学者认为,西周文化为礼乐文化,事实上,西周时期,亦为中国古代文化的 重要变革时期,周公旦“继文王之业履天子之籍,听天下之政①,制定了周礼, 创造了西周灿烂的思想文化。当然,当时制定周礼的目的是确立宗法制度,这些 制度主要包括长子继承制,分封制,宗庙祭祀制。“嫡长子继承制”是要求天子 之位只能由嫡亲长子继承,若嫡妾无子,就只能立庶妾中级别最高的贵妾之子。 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庶以贤不以长”,诸侯、大夫、士人的继承均是如此。分封 制是把天子的同姓子弟,也包括少量异姓功臣分封成地方邦国来维护周王室 的最高统治,“宗庙祭祀制”对祭祀的礼节进行了严格的规定。周礼还包括吉 礼、凶礼、军礼、宾礼、嘉礼等五类,以此五礼来规整人们的举止。 当然,周公制礼作乐,推行礼制的宗旨,在于“明君臣之义,明长幼之序”,宣 扬“贵贱不愆”的宗法制等级观念,具有明显的政治化、伦理化的倾向。更重要 的是,周人还把“礼”引人到家庭内部,“用来养厥父母,厥父母庆”,主张“孝莫人 于严父,严父莫大于配天"2,这不仅体现出父权、夫权思想,而且使君权更加神 圣化以致产生了君权父权、夫权三位一体的宗法制的观念」 周礼十分浩繁,有“经礼三百曲礼三千”③之称。后来,周人的冠、婚、丧祭 及听、言、动皆用礼乐加以规范,起到了“化民成俗”的作用,由此可见,周礼的作 用一是规定名分“别贵贱”,二是“亲亲、尊尊、长长、男女有别④,这就要求在血 缘宗族的原则下,实施等级制度。必须看到周人的礼乐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冲淡 了殷商神鬼为本的文化观念,并且,对后代的儒家及至春秋时期的百家齐鸣都产 (《淮兩」·记治训》。 ②《尚书,酒诰》 ③《礼记·礼器》 ④《礼记·大传》
中西方传统文化比较 生了巨大的影响。 二、春秋战国的文化及成就 鲁史《春秋》记载∫自公元前770年周平士东迁洛阳到公元前476年周敬 土卒这一阶段的历史,因之史家称这一阶段为“春秋”,公元前475年到公元前 22l年秦统一中国,这一时期中华大地烽烟延绵,故称“战国”。 春秋战国时期“礼崩乐坏”,周王室颓败,诸侯蜂起,竞相争霸,合纵迕横, 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在动乱年代,“学在官府”,由贵族 垄断学术文化的局面被打破,社会的大变革使思想家各抒已见,出现∫诸子蜂 起、百家争鸣的局面,各家既相互攻讦,又相互吸纳;既相互排斥,又相互渗透;既 相批判,又相互融合,在此基础上,形成中国文化的基本形态。 《汉书·诸子略》把¨诸子白家”分为儒家、道家、阴阳家、法家、名家、墨家、 纵横家、杂家、农家、小说家共十家而《史记》则提出“六家要旨”,即阴阳家、儒 家、墨家、名家、法家、道家。实际,对中国传统文化影响最人的是儒、道、墨、法 四家,这四家各有自已追求的理想人格和价值取向最终凝聚成一种民族精神, 体现为中国文化的深层结构。 儒最初是种职业,根据出身教养高低的不同,分为君子儒和小人儒两种,因 孔子从事过这种职业故称“儒家”。孔子的思想核心为“亻”,用“仁”来阐释礼 仁礼同构。从政治价值上看,孔子的精神归宿为仁;从修养主体上看恭、宽、信、 敏、惠是实现仁的具体要求;从家庭血缘上看,孝悌是为仁之本;从人与我的关系 上看,忠恕又是为仁之道。孟子在孔子的基础上对仁作了进步发展,提出了 仁政”的学说,孟子仁政的理论根据是性善论,“孟子道性善,言必称尧舜” 孟子认为“恻隐之心,仁之端也;善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 之心,智之端也”,“四端说”突出了人类的理想精神。孔子提出∫“亻”后,孟子 又提出了“义”,孔子印“杀身成仁”,孟子说“舍生取义”。这样,孟子就补充了 孔子的道德观。在政治思想上,孟子提出了“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②的民 本思想,这一思想,对后世也产生了颇大影响。 墨家的创始人墨翟是战国初期人。墨家主张“兼爱”,并提出无差别地爱, 要求爱人如己,反对玫人之国,玫人之身。墨家主张志功合一,既注重动机,又注 重效果,认为只有做到了志功完全统-一,人们的道德行为才符合衬会道德规范, 这种义利并举的思想,在思想文化方面影响较大。墨子主张节葬、节用,否定贵 ①《史记·孟轲荀卿列传》。 ②《盂子·尽心篇》
第一章中国传统文化的流变( 族生活方式,其政治思想是“兴天下之利,除大下之害”U,墨子之徒皆勇于实践, 乐于助人,赴汤蹈火,在所不辞。 道家的创始人是老子和庄子,老子姓李名耳,其哲学核心是“道”,道为万物 之宗,“道生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②,可 以说,道家注重的是天道而非人道,在对自然界的观察对天道的探讨后,而引发 出人事,老子认识到了矛盾的一些重要法则,特别是正反两方相可转化的法则 委则全,朽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③因此强调“贵柔守雌”,要 求学习水的精神本质水随势而不争,故大下莫能与之争”。老子提倡顺应自 然,提出“治大国如烹小鲜”,必须顺应自然④。但必须注意的是,老子的“柔”、 雌”都是手段,是一种方式,他曾说:“国之利器,不可以之示人也。”他认为,治 理国家韬略是不能轻易给人看的,试想一个沉溺于“柔弱”人生哲学中的人怎样 提出治国方略呢?当然,老子主张的不断降低生产力,倡导“小国寡民,绝巧弃 利”,让人们过一种无知尤欲生活的主张,显然是一种倒退的人生观。“一日慈 二日简,日不为天下先”,对后世的人生价值取向造成的影响是不可低估的 庄子是老子之后道家学派的主要代表,他认为,人应该清除一切枷锁桎梏 获得精神上的最大自由,从而使人与大自然融为一体,处子逍遥自在的清幽境 界。庄子继承了老子关于道的思想进一步阐明“道物”二者的关系,提出了万 物齐一的理论,对老子的思想是一个发展。 法家的代表人物是韩非,他的以法为主的法术、势相结合的政治思想体系, 对中函传统文化影响颇大。法是成文的法律,代表统治者意志的政策法令、条 文,“设立于官府而布之于百姓”⑤。术是指驾驭臣下及百姓的韬略和手段,“藏 之于胸中,而潜御君臣者也,故法莫如显而术不欲见”◎。势即为权势,“无威严 之势,责罚之法,虽尧舜不能为治”⑦,所以君主作为统治主体,既要制定法律,又 要掌握韬略和手段,利用自己的权势驾驭下属,统治社会。而距下只有依法办 事,不能有任何特权。这种思想,极其迎合统治者的需要,在当时,就得到泰王嬴 政的赞赏 ①《墨子·兼爱中》。 ②〈老子·四十二章》 ③《老子·…二十二章》 4《老子·道德经》。 ⑤《韩非·难二》。 ⑥《韩非·难三》。 ⑦《韩非·贼劫獄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