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方传统文化比较 武德加于外远也。”①这里的“文化”,强调的是要用诗书礼乐、道德伦理,以至典 章制度教化世人,概括起来,即“文治教化 西方“文化”一词源于拉丁文 Cultura,基本含义是指耕作,以后引申出居住、 动植物培育等意义,这种含义,至今仍在“农业”和“园艺”中保存着,英语、法语 中的“文化”均写作 Culture,皆由拉丁语 Cultura演化而来,都是指物质生活。直 到16世纪初,《牛津词典》才把“文化”一词赋予人文的含义,使这一词汇方有了 人文精神的意义,这与中国文化一开始在该词使用时,就已含有了精神和人文的 指向是不尽相同的 17世纪德国学者S.普芬多夫对文化作出了明确的界定,他认为,文化是人 的活动所创造的东西和依赖人和社会而存在的东西的总和。直到19世纪中叶 人类学社会学民族学文化学等人文学科才在西方兴起,这些学科以“文化” 作为研究对象,“文化”一词成了人文学科的重要术语。 1871年,英国学者泰勒在其发表的《原始文化》一书中,给文化下的定义是: 所谓文化或文明,乃是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以及包括作为社 会成员的个人而获得的其他任何能力习惯在内的一种综合体 1952年,美国学者克罗伯和克拉克洪发表了论著《文化的概念》,将“文化” 概括为:“文化由外层的内隐的行为模式构成,这种行为模式通过象征符号而获 致和传递,文化代表了人类群体的显著成就包括它们在人造器物中的体现。文 化的核心部分是传统的(即历史地获得和选择的)观念尤其是它们所带的价 值。文化体系一方面可以看作是行为的产物,另一方面则是进一步的行为的决 定因素。”③ 由此看来,西方对“文化”的定义有一个演变过程,从最初的物质内涵到后 来的精神内涵,直至认识到文化的动态过程,把文化看成是人类行为的产物,同 时又是决定人类行为的某种因素。 《苏联大百科全书》则将文化概念作了广义与狭义的区分,作为广义文化是 社会和人在历史上一定的发展水平,它表现为人们进行生活和活动的种种类 型和形式,以及人们所创造的物质和精神财富”。狭义文化则“仅指人们的精神 生活领域”。 《不列颠百科全书》(1974年),将文化的概念分为两类。第一类是“一般性 定义”,“文化”等同于“总体的社会遗产”;第二类是“多元的相对的”文化概念, ①《昭明文选》卷-九。 ②转引白玉德等:《中国传统文化新编》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2页。 ③傅惶:《文化·人类的镜子西方文化理论导论》,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12页
第一章中国传统文化的流变(3 即“文化是一种渊源于历史的生活结构的体系,这种体系往往为集体的成员所 共有”,包括这一集团的“语言传统、习惯和制度,包括有激励作用的思想、信仰 和价值,以及它们在物质工具和创造物中的体现”。 以⊥定义,对中国学界产生了较大影响,然而,中国当代学者采纳最多的则 是《辞海》对文化的界定:“从广义上来说,指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 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从狭义上来说指社会的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 应的制度和组织机构。”① 这里,广义“文化”与狭义“文化”所涉及的范围大小是不同的,广义的“文 化”是从人的本质这一命题上进行界定的,成为人的本质的外在表现,狭义的文 化则指的是人的精神活动及其物化形态。 马克思指出:共产主义“毋宁是人的本质的现实的生成是人的本质对人说 来的真正实现是人的本质作为本质对人说来的真正实现是人的本质作为某种 实在的东西的实现”。马克思认为,作为伴同人类历史整个过程的文化,其实质 是人的本质的现实生成过程,只有对人才是一种真正的实现,这种实现又表现为 种外化并存在的东西。 无论作为社会存在的对象还是主体,人既是文化的起点,亦是文化的结果, 文化打造了人,人又创造了文化。 二、文化的结构和分类 关于文化的分类,在学术界有着多种观点,基本类型有“两分说”,指文化包 括物质生产文化与精神观念文化。“三分说”即把文化分为物质文化精神文 化、制度文化三类。“四分说”把文化分成物质制度、风俗习惯思想与观念四 类。还有的学者将文化划分为物质、社会关系、精神、艺术、符号、风俗习惯等六 个层面,即“六分说”。 尽管对文化内涵的理解及划分这一概念的外延标准是有区别的,但对“文 化”本质的认识却是一致的。本书认为,文化的基本结构可分为两类:物质生产 文化精神观念文化。物质生产文化包括劳动者劳动对象、劳动工具三者构成 的生产力,以及满足人类需要的衣、食、住、行等最基本的消费资料,它是指人类 物质生产过程及其物质生产的实体性、器物性的成果,蕴涵着人类认识自然适 应自然征服自然的精神因素,但主要的还是显示事物的实体性质,是构成人类 物质生产方式和产品的总和,是整个文化大厦的基石。 精神观念文化由人类在长期的社会实践活动和意识活动中孕育出来的价值 ①《辞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9年版第171页
中西方传统文化比较 取向、道德情操、审美情趣、思维方式、宗教感情、民族性格等构成,它是文化的精 神内核。精神文化又分为与制度结构相对应的意识形态,与风俗行为相对应的 社会观念文化,无论中国文化抑或西方文化,概莫能外。 第二节中国传统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的定义 黄河流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摇篮,早在上古时期,华夏族即在此休养生息, 他们自认为居天下之中央故称中国将周边区域称为四方或四夷。秦汉以后, 以汉民族为主体的中央政权将“中国”的内涵不断拓展,延及唐宋,“中国”指中 原的王朝,及至元蒙帝国将其统治的版图皆称“中国”。至于明清,一直沿袭此 称谓。但必须看到,中国版国在历史上是有伸缩的,直到清代的乾隆年间,方大 致奠定了现在的版图领域的基础 中华民族是华夏族繁衍而来的汉族及55个少数民族的总称,中华的“中” 指居四方的中央,“华”本指光辉,古汉人之所以以华夏族之称,亦蕴涵文明发达 之意。“中华”意谓居于中央雨文明兴盛的民族悠悠岁月随着社会的发展、疆 域的扩大,境内各民族间整体意识族群观念逐渐统一,“中华民族”即成为包括 中国境内诸民族的共同称谓。 人类的传统如同一条大河,在其漫长的历程中既有诸多支流的不断江人, 又有不少汊支分流而去,传统总是在其发展进程中不断添加,又不断淘汰的,文 化传统亦如此。每一民族的传统文化,总是活在其进程中,活在日常实践中,活 在不断的转化和新的意义中,它要将与现实实践有密切关系的东西一代一代传 下去,一旦失去和现实生活的关联,其生命也就终结了。历史上的玛雅文化、埃 及文化之所以仅仅成为人类发展史上的一段记述,皆因此而致。所以,一切传统 都具有当代性和现实性。总之,传统文化总是处在一种不断产生更新淘汰、消 亡的过程之中,并非所有在历史上出现过的文化都可以称为传统文化,只有那些 具有重要价值,具有生存活力的文化及其成果才能得以保存延续下来,而这样的 文化方能称为传统文化。无论物质文化抑或精神观念文化及其成果,不仅具有 历史性、遗传性,亦具有现实性及变易性。 中国传统文化是以中华民族为创造主体的,在中国大地上形成和发展起来 的,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的,影响了整个社会历史的,较为稳固而又具有动态特 征的物质文化和精神观念文化的总和
第一章中国传统文化的流变 座 二、中国传统文化的形成及特点 每个民族的文化都有自身的特点,民族文化的差异性是由该民族所处的地 理环境所从事的物质生产方式,所建立的社会组织形态的多样性决定的,所以, 地理环境、生产方式、社会组织形态三个因素,决定∫中国传统文化是大陆性 文化 中国处于东亚大陆,亚洲大陆以帕米尔高原为界,其东部为我国的新疆,虽 然汉代已形成了通达西域的丝绸之路,但广袤的沙漠戈壁制约了与中西亚地区 的进步联系;中国西南的喜马拉雅山脉,隔阻了与南亚的交往;而横断山脉的 大山、大海与热带丛林,则直接阻碍了华夏民族与东南亚地区的往来;中国的北 部是草原和沙漠,气候寒冷地广人稀;东部濒临大海,海岸线长2万多公里,尽 管唐宋以来,海上交通日益发达,但中华民族却没因此而向更为广阔的海域 拓展。 由于周边地理环境的特殊性,中华民族既在区域上构成相对独立的单元,又 在文化上形成了强大的向心力,这就具备了内聚性的特征,当然,内聚性是相对 的,在广阔的中华大地上,各种文化的构成元素又都有着较大的回旋余地。 我国地理环境还有个特点,是西高东低,落差巨大,整个中国背靠欧亚大 陆,自两向东呈梯形分布,青藏高原平均海拔在4000.以上:由于地域辽阔, 地形复杂多变形成不同的气候,这种气候特点总体为:由东向南雨量递减,由北 向南气温递增,东部人口密集属农业区域,西部地广人稀,系草原游牧业与农业 相杂的区域,两个区域既泾渭分明,又l相补充,形成了经济与文化的相互渗透 和不断发展这就使中华民族在生产实践中所创造的中国大陆文化呈现出多元 化和互补性的特征。 从中华民族所从事的物质生产方式上看,中国传统文化为农业文化,我国自 占以来一直沿袭的是农业生产方式,农业的生产资料是土地,农民与土地的结合 是社会延续的基本条件。两千多年来,历朝历代均采用“重农抑商”的政策。无 农不稳,中国人始终把农业放在社会政治、经济的头等地位,农业的兴旺与衰退 决定了社会的稳定与否和国家国力的强弱。而多山的自然环境造成了交通的不 便形成了相对封闭的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 农业文化使土地住房成为个人财富地位的重要标志两千多年来,拥有土地的 追求成为社会成员生活及奋斗的动力,“人生不叮无田……有田方有福,盖'福 从H”④。 农业生产的特征使其必然追求安逸恬静的精神境界,农大日出而作,日落而 ①《史记·货殖列传》
中西方传统文化比较 息,男耕女织保持着稳定和谐的状态,自给自足、自产自销的农业经济所产生的 文化形态,使人们对生活不抱过多奢望,知足常乐,清心寡欲,适可而止,稍饱 即安。 任何文化的形成都与一定的社会政治结构经济结构相联系,中国传统文 化的形成与我国特殊的经济结构与政治结构亦不无关联 中国在漫长的历史演进过程中,无论内乱纷争,外族入侵以至于政权更迭, 改朝换代,中华民族的统一性和整体性使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发展,始终 占据主流地位。我国的边境线由秦汉奠定基础,经唐、宋、元、明至清乾隆年间 基本稳定于现代的疆域,由秦汉所确立的国家制度,不断发展演化,但其基本制 度与文化还是延续相承的,在统一多民族国家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中国传统文 化,具有同一性与多元性的特征,这就具备了稳定性和延续性的特点,使中国传 统文化面对外来文化的冲击时,表现出强大稳固的拒异性与排他性。 但必须看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成熟定型,基本上是在漫长的封建社会 中完成的,这就打上封建色彩的烙印,既有厚重质朴进取的特征,也有保守因 循、安于现状的惰性使传统文化中精华与糟粕并存所以,我们必须批判地继承 中国传统文化。 第三节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 中国是世界文明古国,中华民族是具有优秀文化传统的民族,中国传统文化 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现就中国传统文化的演进作一概述 “三代”文化及其成果 夏、商、周三代是中华民族由原始社会发展为奴隶社会并向封建社会的过渡 期,夏、商时期,中华民族脱离了野蛮状态进入了文明社会。大约在公元前21世 纪,禹因治水及抵御“三苗”即位为天子,国号为“夏”,建立了我国第一个王朝, 夏,大也”①。可见,中国在当时就是一个大国。约在公元前16世纪,商汤灭 夏,建立商朝,商朝成为中原地区第二个王朝,后发展成为一个较为发达的奴隶 制国家。公元前11世纪左右,武王伐纣,建立周朝,成为华夏大地第三个朝代, 其政治、经济、文化都较前有了极大的发展,夏、商、周三代,史称“三代”。“ 代”时期是中国文化发展的一个关键时期,这一时期,奠定并形成了中国文化的 ①《十三经注疏》下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