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大利版前言 (1962/1966) 德文版《启蒙辩证法》是一部断片。第二次世界大战开始的时 候,准确地说是在1942年,我们就已经开始着手撰写这本书。当时 还处于国家社会主义的统治之下,按照我们原初的设想,它应当成为 一部社会理论和历史理论的导论。结合所使用的名词以及所探讨的问 题范围,可以清楚地看到,这本书深深地打上了我们写作时所处社会 环境的烙印。 这本书所探讨的是这样一个主题,即文化进步走向其对立面的各种 趋势。我们想根据20世纪30和40年代美国的社会现象来揭示这一主 题。但是,理论的系统阐述如果想适应当代经济和政治发展的需要, 就必然会提出更高的要求,而这一点是我们今天所无法胜任的,这有客 观原因,当然也有主观原因。因此,我们觉得十分欣慰,这本断片今 天能被收入一套主要关注哲学问题的丛书当中。 猛克海默阿道尔诺 1966年3月于美茵河畔法兰克福 这篇前言是由菲利普·里普尔( Philipp rippel根据霍克海默和阿道尔诺提供的德文草 稿,从意大利文翻译过来的。—译者注
前言 (1944/1947) 本书最初是打算献给波洛克( Friedrich pollock)的,我们开始的时 候,计划在他50岁生日之际完成本书的写作任务。可是,我们越是深 人下去,就越是深切地感到,我们错误地估计了自己的能力。我们本 来的计划,实际上是要揭示人类没有进入真正的人性状态,反而深深地 陷入了野蛮状态,其原因究竟何在。我们低估了探讨这一问题的难 度,因为我们过于信赖当代的意识。许多年以来,尽管我们早就认识 到,现代科学研究中的许多重大发现都是靠牺牲理论结构换来的,但我 们始终认为,现代科学研究还是值得坚持的。因此,我们的研究仅限 于批判和继承专业学说,起码在主题上还拘泥于传统学科,比如社会 学、心理学和认识论等。 但我们在这里组织起来的断片充分表明,我们必须放弃对当代意识 的这种信任,对科学传统加以细心呵护和认真筛选。特别是当实证主 义者指责科学传统如同无用的包袱而应当予以抛弃的时候,我们就更是 应该对科学传统加以细心呵护和认真筛选。如果说这样做本身就构成 了认识的一个环节的话,那么,在当代资产阶级文明崩溃过程中,值得 追问的就不仅有科学的研究,也包括科学的意义。铁蹄法西斯主义者 虚伪颂扬的,以及狡猾的人文专家幼稚贯彻的,就是:启蒙的不断自我 毁灭,迫使思想向习俗和时代精神贡献出最后一点天真。一旦公众进 人了下述状态:思想难免会成为商品,而语言则成了对商品的颂扬,那 么,揭示这一堕落过程的尝试在被其世界历史后果彻底毁灭之前,就必 须拒绝有关的语言要求和思想要求。 如果说这些只是科学在遗忘自我和工具化过程中所带来的一些障碍 的话,那么,关于社会问题的思考至少可以和官方的科学唱反调。但
启蒙辩证法 即使这样做,也还是处于整个生产过程当中。高唱凯歌的思想所取得 的一切成就,对它们进行了反驳。思想如果存心想摆脱其批判环节而 单纯服务于现存制度,那么,它就会在违背意志的情况下推动它所选择 的积极因素向消极的破坏因素转化。在18世纪,哲学对无数拒斥耻辱 的书和人视而不见,而在波拿巴( Bonaparte)的领导下完成了这一转化。 孔德的护教学派最终强行成为和它格格不人的百科全书派的追随者,向 先前所有反对它的人都伸出了友善之手。肯定过程中的不同批判形式 不可避免地会影响到理论的形态,而理论的真实性却消失不见了。当 前,机械化的历史远远走在了精神发展的前头,官方发言人操心的是其 他的事情,他们靠着理论获得了锦绣前程,但是,在理论还没有出卖其 灵魂之前,他们就把理论给消灭了 因此,思想在思考自身罪责的时候,也认识到了,遭到剥夺的不仅 有对科学概念语言和日常概念语言的肯定性使用,也有对对立的概念语 言的肯定性使用。凡是和统治思想不合拍的,都再也无法表达出来 了;支离破碎的语言无法独立完成的一切,社会机器一点不落地都给补 上了。由于害怕电影制片厂的成本越来越昂贵而建立了审查员制度, 这和一切类似的管辖制度是相吻合的。一部文学作品,撇开制造商的 选择不算,至少还要经过学术总监、主编、编辑、出版社内外的捉笔者 等,这个过程的每一个环节都要经过严格的审查。教育系统的抱负不 管如何改变,看来都是要让审查彻底失去意义。有人认为,如果不严 格确定事实和可能性,认知精神就会对骗术和迷信过于敏感。这种观 点让人们对骗术和迷信难以产生接受的冲动。禁酒会导致更加有毒的 物品横行,同样,理论想象力一旦受阻,则会导致政治幻想猖獗。只 要人们还没有沉湎于政治幻想之中,外在的和内在的检查机器就会剥夺 掉他们的反抗手段。 我们在研究过程中所遇到的疑难是我们必须探讨的第一个对象:启 蒙的自我毁灭。我们并不怀疑,社会中的自由与启蒙思想是密不可分 的。但是,我们认为,我们同样也清楚地认识到,启蒙思想的概念本
前言 身已经包含着今天随处可见的倒退的萌芽。在这方面,启蒙思想与相 关的历史形态和社会制度比较起来并不逊色。如果启蒙没有对这一倒 退的环节进行反思,它也就无法改变自身的命运了。由于对进步的毁 灭力量的思考一直都掌握在它的敌人手里,因此,实用化的思想失去了 其扬弃的特征,进而也失去了与真理之间的联系。技术造就起来的大 众时刻准备着投身到任意一种暴政当中;他们天生就亲近种族的偏执 狂,尽管这样做十分危险,也毫无意义,但由此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当 代理论观念的弱点究竟何在。 我们认为,这些断片的贡献在于,它们阐明了,启蒙倒退成神话, 其原因不能到本身已经成为目的的民族主义神话、异教主义神话以及其 他现代神话中去寻找,而只能到畏惧真理的启蒙自身中去寻找。我们 必须从思想史和现实的角度去理解启蒙和神话这两个概念。同启蒙 样,整个资产阶级社会的现实运动都表现为观念,而这些观念又体现在 人和制度身上;同样,真理不仅仅是理性意识,同样也是包括理性意识 的实际形态。现代文明的真正传人害怕偏离事实,一如他们害怕偏离 社会。他们不知道,事实在被觉察到的时候已经受到了科学、商业以 及政治中的惯例的严格规整。语言和思想中的明确性概念也受制于这 些惯例,而当代的艺术、文学和哲学又都应当具备这样一种明确性概 念。明确性概念认为,源于事实和统治思想形式的否定思维是模糊 的、零散的,是一种禁忌,因此,它像着了魔似地把精神控制在一种越 来越盲目的状态之中。有一种情况堪称无可救药,这就是:最真诚的 改革家用支离破碎的语言主张革新,而连他们都接受了精致的范畴机器 以及背后的糟糕哲学,从而强化了现存制度的力量,而这种力量正是他 们想要打破的。错误的明确性不过是神话的另一种表达而已。神话既 是模糊的,又是明确的。它从一开始就通过信任和摆脱概念的劳动来 证明自已。 今天,人性的堕落与社会的进步是联系在一起的。经济生产力的 提高,一方面为世界变得更加公正奠定了基础,另一方面又让机器和掌 3
启蒙辩证法 握机器的社会集团对其他人群享有绝对的支配权。在经济权力部门面 前,个人变得一钱不值。社会对自然的暴力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 方面,个体在他使用的机器面前消失不见了,另一方面,个体又从机 器那里得到了莫大的好处。随着财富的不断增加,大众变得更加易于 支配和诱导。社会下层在提高物质生活水平的时候,付出的代价是社 会地位的下降,这一点明显表现为精神不断媚俗化。精神的真正功劳 在于对物化的否定。一旦精神变成了文化财富,被用于消费,精神就 必定会走向消亡。精确信息的泛滥,枯燥游戏的普及,在提高人的才 智的同时,也使人变得更加愚鼗。 并不是像文明批判者(如赫胥黎、雅斯贝尔斯、伽塞特等)所说的那 样,关键在于作为价值的文化;而是在于,如果人冥顽不化,启蒙就必 须在自己身上做文章。关键并不在于维持过去,而在于让美梦成真 然而,今天,过去依旧在维持,而且是以破坏过去为代价。直到19世 纪,教育一直都是一种特权,牺牲的是未受教育者的幸福。到了20世 纪,工厂像铁幕一样,消解了一切文化。文化捍卫者认为,如果出卖 文化没有破坏经济成就,代价或许就不会如此昂贵。 在一定的情况下,幸福的因素本身就变成了不幸的源泉。过去一 段时间,国内经济出现危机,生产出现过剩,由于缺少社会主体,于 是,大众挺身而出;如今,由于权力集团成为了社会主体,于是,它们 便制造了世界范围内的法西斯恐怖:进步变成了退步。十分清洁的工 厂以及里面的一切,大众汽车和体育场馆,使形而上学变得无聊不堪, 对此,我们尚可不闻不问;但是,在整个社会里,这些东西本身变成了 形而上学,变成了意识形态的帷幕,遮蔽的是现实的无可救药,对此, 我们就不能袖手旁观了。这就是我们的断片所关注的首要问题。 本书的第一篇论文是全书的理论基础,探讨的是合理性与社会现实 之间的复杂关系,以及自然与控制自然之间相应的复杂关系。其中对 启蒙的批判,目的是想准备好一种实证的启蒙概念,以便把它从与盲目 统治的纠结之中解脱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