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15 不少学者认为,元代文化是在农业调敝,城市商业、手工业 畸形繁荣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这种说法显然不正确。蒙古人在 用武力统一中国的过程中,曾经屠杀居民,毁坏农田,给整个社 会的经济文化带来了严重的破坏,但在元朝建立之后,这种现象 便得到了纠正。忽必烈即位之初便首诏天下,国以民为本,民以 衣食为本,衣食以农桑为本。他下令设立十路宣抚司,令各司选 择通晓农事者充任劝农官。在中央先设劝农司,后改为司农司, 从此成为元朝的常设机构,专掌农桑水利,察举勤惰。又在农村 设立村社制度,择年高熟悉农耕之人为社长,以教督农民为事。 凡种田者都要在田头植立书写本人姓名的牌橛,耕作不力而又不 听劝诫者,给以惩处。为督促各级官吏重视农业生产,规定“户 口增,田野辟”作为考核吏治的主要标准,天下郡守县令“皆以 劝农系衔,郡县大门两壁,皆画耕织图”@。很快形成了政府重 于农,百姓勤于业的生动局面。 与此同时,原先那种屠城毁田的落后行为已基本停止,忽必 烈多次颁布“禁蒙古军马扰民”的诏令。至元十一年(1274年) 蒙古兴师攻南宋时,忽必烈就告诫将士不得妄行杀掠,因此在元 兵进入南宋首都临安时,“九衢之市肆不移,一代之繁华如故”②。 在军事征服之后,元朝统治者立即恢复正常的生产秩序,在平定 江南地区的过程中,“农者就耒,商者就涂(途),士庶缁黄,各 安已业”①,生产力始终没有受到大的破坏。 为了养兵息民,召集流亡,蒙元统治者还广泛实行军民屯 田,北至岭北,南至海南,到至大年间(1308一1311年)全国屯 田已有120余处,“由是而天下无不可屯之兵,无不可耕之地 矣。”④元朝政府还屡次下诏轻赋税,息徭役,开仓赈济,鼓励 ①《续文献通考·田赋一》引陆深:《玉堂漫笔》。 ⑧《元史·伯颜传》。 ③《元史·世祖本纪五》。 《元史·兵志三·屯田》
16 辽西夏金元善 人民安牛产。元朝政府也很重视兴修水利,先后修治了黄河, 开山东会通河,凿北京通惠河,沟通了南北大运河,漕运灌溉, 皆受其惠。以上这些政策实施的结果,使元朝白世祖混一之后, 天卜治平者六七十年。“民物H以繁息,仓碘之积盈衍于外,海 内翕然,号为极治。”①至元三千年(1293年)全国户数为1400 多万,每户以51计算,人口已达7000多力,超过了金和南宋 末年的总和。在农业发达的基础上,商业、手工业也有了长足的 发展。如当时最大的城市人都,“百物输入之众,有如川流不息, 仅此·项,每日入城者计有千车”®。农业地区源源不断地供应 原料,绣局、纹锦局等手工业部门才能维持生产。大都“百司庶 附之繁,卫十编民 之众,尤不仰给于 江南”。③可见元 代的城市繁荣是 建立在农业繁荣 的基础上的。 环境宽松是 元代文化比较繁 荣的另·个原因。 在元代初年,儒士 非但不受压抑,而 且待遇相当优渥, 家占统治者曾多 次颁布蠲免儒人 八思巴文铜知2幅 徭役的法令。元世 ①《元朝名臣略·水相东平忠宪王勋德碑》。 ②冯承钧译:《写可·波罗行》中册,商务印书馆1947年版,第397贞, ③《元史·食货志》
第一章 祖忽必烈多次搜求儒士,征集隐遗,网罗了一大批汉人知识分 子,都充入了官吏的行列,元代“初有金、宋,天下之人推才是 用之,无所专主,然用儒者为多也”①。 元朝统治者不讲究中原地区传统的封建伦理道德,是元代文 化发达繁荣的有利条件。汉族经历了几千年的封建社会,统治者 习惯于探幽发微,撷取片纸只字便深文周纳,陷人以罪,蒙古统 治者却不管这些。“至于元朝,起自漠北,风俗浑厚质朴,并无 所讳,君臣往往同名。后来虽有讳法之行,不过临文略缺点画而 已,然亦不甚以为意也,初不害其为尊,以至士大夫间,此礼亦 不甚讲。”②既然没有忌讳,只要不拿起武器去推翻他们的统治, 统治者对文化的发展就不过多干预。加上蒙古人多不识汉文,如 至元年间“省臣无一人通文墨者”®,“北人不识字,使之为长 官或缺正官,要题判署事及写日子,七字钩不从右七而从左寸 转,见若为笑。”④连七字的笔顺都不知道,自然不会去制造文 字狱。正是这得天独厚的环境,才给了元代文化以蓬勃发展的 机会。 第二节 政权对峙对文化的制约 辽、西夏、金、元四个王朝都是少数民族建立的,除了蒙古 人建立的元朝统一了全国外,其余三个王朝只辖有部分地区。他 们在积极汲取中原先进文明的同时,也带来了负面影响。这主要 表现在两个方面: 第一,从公元907年耶律阿保机即位成为契丹可汗到公元 ①余阙:《青阳先生文集·杨君显民诗集序》。 ②叶子奇:《草木子·杂制篇》。 《元史·崔斌传》。 ④《草木子·杂俎篇
18 过恋厦童元香 1368年元朝覆亡,经历了四个半世纪的时间。这一时期战祸频 仍,兵燹不断,社会动荡不安,战争给百姓带来了灾难,也使中 原地区与北方少数民族间的文化交流受到了影响。在战争过程 中,抢掠烧杀给生产力造成了极大破坏。 金国与宋朝的战争最为频繁,从金太祖至金哀宗共历九朝, 几乎都与宋朝作过战,给中原地区的经济、文化所带来的破坏是 很严重的。兵锋所至之处,庐舍化作丘墟,良田朔为茂草,百姓 辗转流离于沟壑草莱之间,生命尚且没有保獐,经济、文化的发 展就更无从说起了。 西夏与宋朝的战争多在边陲之间进行,西夏人虽然“扰边 塞,杀掠人畜以万计”①,但离中原腹地尚远,对经济、文化的 冲击还不十分严重。蒙古兵在统一全国的过程中,破坏之严重, 屠戮之凶残,远在辽、金之上。“初,蒙古之制,凡攻城不降, 矢石一发,则屠之。”®蒙古人初期用兵时,凡据城不降者,城 陷之目,除工匠外,全部杀死,不留子遗。从元太宗六年(1234 年)灭金到至元十六年(1279年)灭宋的四十余年中,这种情况 有所政变,但屠城现象仍时有发生。这种屠杀迟滞、延缓了经 济、文化发展的进程。 第二,抱残守阙,坚持落后的文化传统。这种现象在辽、西 夏、金、元时期虽然不是主流,但其消极影响也不可忽视。最典 型的例子是金世宗。女真人来到中原后,久而久之,其民族特性 日益丧失,在语言、服饰、习俗诸方面效法汉人,应该说这种汉 化趋势是一种进步现象,有利于女真人与汉人的共同发展繁荣。 但是金朝最高统治者出于维护其统治的需要,采用行政命令手段 强制女真人保留旧俗,号称“小尧舜”的金世宗,就是坚决反对 女真人汉化,并且花大力气要扭转这种趋势的人物。当然,金世 山《宋史纪事本末·西夏用兵》。 @《宋史纪事本末·蒙古取汴》
一 19 宗并非一味地反对汉化,他主张在汉化的同时,也要在某些方面 维护女真人的传统。金世宗之所以如此,自有其客观原因。熙宗 时要同女真人的保守势力作斗争,只有努力推进汉化一途。完颜 亮执政时,雄心勃勃地想消灭南宋,统一全国,因此也要大刀阔 斧地推进女真人的汉化。世宗即位后局势大变,完颜亮南侵的失 败,迫使金朝放弃覆亡南宋,统一全国的企图,维持南北对峙的 现状。金朝要与南宋并立,就不能不多保持一些女真人的民族特 性。这祥一来,金朝统治者就陷人了自相矛盾的困境:一方面, 金朝统治者要巩固自己的统治,就必须放弃女真旧俗,仿辽宋制 度建立典章制度,统治者就必须带头汉化。但是汉化程度太深, 又有可能使自己的民族特色丧失殆尽。金世宗反对过分汉化,就 出于保存女真人民族特色的考虑。 金世宗即位后,在册立皇太子时,是参照《宋会要》、《通 典》等书的记载办理的。因为女真人原无立太子之制,既无本国 成例可援,只能比照汉人的方式进行。尽管如此,世宗表示那是 不得已而为之,并非出自本心。针对海陵王迁都中都后女真人渐 忘旧裕的风尚,他不无忧虑地说:“今日燕饮音乐,皆习汉风, 盖以备礼也,非联心所好。”④他在中都的睿思殿命歌者唱“女 直词”时,对太子和诸王说:“汝辈自幼惟习汉人风俗,不知女 直纯实之风,至子文字语言,或不通晓,是忘本也。汝辈当体朕 意,至子子孙,亦当遵朕教诫也。”②为制止汉化趋势,金世宗 下令禁止女真人不得译为汉姓,在服饰上也不得仿效汉人,徜有 违反,即严惩不贷。甚至对身边的卫士也防止他们汉化,“命应 卫士有不闲女直语者,并勒习学,仍自后不得汉语”⑤。金世宗 的民族偏见也很深,一次他和尚书右丞唐括安礼讨论是否把南路 女真户成丁签人军籍问题,唐括安礼认为,那些女真人与汉族农 户已是一家,彼耕此种,皆是国人,签入军中,恐妨农作。世宗 ①②《金史·世宗本纪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