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 辽西厦金元心 指责他专效汉人,习汉字,读《诗》、《书》,并说:“所谓一家 者皆一类也,女直、汉人,其实则二。联即位东京,契丹、汉人 皆不往,惟女直人偕来,此可谓一类乎?”心这种狭隘的民族偏 见显然是不足取的,以牺性社会经济、文化的进步为代价以维系 女真人的落后面貌,是与社会的前进背道而驰的。然而,女真人 向风幕化的潮流是不可阻挡的。 西夏在吸收接受先进汉文化的过程中也有过曲折,如元吴就 曾劝阻其父不要臣事宋朝。他父亲德明说:“吾族三十年衣锦绮, 此宋恩也,不可负。”元吴说:“衣皮毛,事畜牧,蕃性所使。英 雄之主,当王霸耳,何锦绮为?”②表面上看来,德明、元昊父 子之争只是穿服著装而已,但实际反映了要不要向先进的中原文 化学习的问题。德明主张向宋朝看齐,元吴则认为,放牧牲畜是 党项人的本色,称王称霸取决于畜牧业的发展,大可不必去皮衣 而穿锦绮。到元吴即位后,这一态度已有所改变,这说明学习先 进文化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潮流。 蒙古族统治者对待汉族先进文化的态度因人而异。太祖成吉 思汗一生几乎全是在马背上度过的,攻城掠池无疑是行家里手, 而对于接受中原地区的先进文化却漫不经心,蒙古军每到一地, 使是烧杀掠夺。生长于祺北草原的蒙古人在占领了偌大的中原地 区时,因不熟悉汉地农业的生产方式,显得不知所指,想把漠北 的游牧生产方式照搬到中源汉地来,有人竟然提出:“虽得汉人 亦无所用,不若尽去之,使草木畅茂,以为牧地。”®漠北的草 原文化与中原地区的汉族文化各有千秋,现在的问题是,蒙古统 治者既然占领了中原地区,当然就应该适应这里的生产方式,决 不能用治理漠北草原的办法治理中原农业地区,把农业地区变为 草原的办法反映出了蒙古统治集团的困惑。同辽、金、西夏那些 ①《金史·唐括安礼传》。 ⑧《宋史·夏国传上》。 ③《元文类·耶律楚材神逍碑》
韩一童 表元的共食气童施意花放文化【 21 精通汉义的帝王不同, 无论是太祖成吉思汗, 还是太宗窝阔台、定宗 贵由、宪宗蒙哥,均不 识汉文,这-一缺陷无疑 限制了他们学先进 汉族文化的机会。将中 原耕地辟为牧场,显然 是一种倒退行为,当然 要激起中原百姓的强 烈反抗。 元世祖、成宗时期 向先进的议文化学习, 制订出了符合国情的 政策,是他们取得辉埠 业绩的必要前提。到了 元代末年,大元帝国已 壁画《点茶图》 河北宣化辽张世侧墓壁画 在走下坡路,昔日的辉 煌不复存在了。蒙古统治者中有人反对学习先进的汉族文化,最 典型的是顺帝时的宰相伯颜。伯颜因马憧参加科举考试,便废了 科举,后在舆论压力下恢复;顺帝太子对儒书不感兴趣,这些都 表明了元朝统治者对汉文化的排斥态度。 最能说明蒙古族统治者歧视中原地区先进文化的是四等人制 的划分。四等人制是元朝法定的民族等级制度,即按照民族的不 同和被征服的光后,把人分为蒙古、色目、汉人、南人四等。这 种做法是承金朝规定的先女真、次渤海、次契丹、次汉儿的四等 顺序而来。这…区分大体上是在元成宗大德年间。四等人制中的 第一等蒙古人是元朝“国族”,被称之为“自家骨肉”;第一等色 目人是元朝对西北各族、西域以至欧洲来华各族人的概称,如唐
22 江西夏童元善 兀、乃蛮、汪古、回回、畏兀儿、康里、钦察、阿速、哈喇鲁、 吐蕃等;第三等汉人(也称汉儿)是指淮河以北原金朝境内的汉 族和契丹、女真等族以及较早皈依蒙古的云南、四川两省人,还 有高丽人:第四等南人(也称蛮子、囊加歹、新附人)是指最后 被元朝征服的原南宋境内各族。汉人、南人虽分属两个等级,但 大部分都是汉族人。 四等人的地位和待遇相差悬殊。首先在官吏的任用上,从中 央到地方的各级官署长官均由蒙古人担任,汉人、南人只能充当 副职。中书省、枢密院、御史台是中央政府的主要军政机构,中 书省的丞相及次于丞相的平章政事均由蒙古、色目人担任;掌握 全国兵权的枢密院长官,在元代除少数色目人外,均为蒙古人: 掌纠察百官善恶的御史台长官一御史大夫,“非国姓不以授”。 草行省以下各级地方政府实权的达鲁花赤一职,如无合适的蒙古 人选,则选色目人充当,汉人无缘担任。在科举取士上也偏祖蒙 古人而歧视汉人。其次是法律不平等。如蒙古人殴打汉人,汉人 不得还手,只能向所在地区官府申诉,如有违犯,严行治罪。蒙 古人如因争端或酒醉殴打汉人至死的,不须偿命,只罚出征及征 收烧埋银;但汉人殴打死蒙古人,不管出于什么原因,一律处以 死刑。四等人犯同样的罪,但因等级不同,处理也就截然不同。 元朝还规定,蒙古官员犯罪,须由蒙古人官员惩治,结果往往是 重罪轻判或不了了之。再次是对汉人、南人进行严密控制。元朝 统治者派蒙古军、探马赤军镇戍河洛、山东,控扼腹心重地,以 监视汉人:派中原汉军分戍诸城及冲要之处,以防范南人。汉 人、南人不得持弓箭及其他兵器,违者治罪。江南兵器分作三 等,上等者人库,中等者赐蒙古人,下等者销毁。顺帝时,丞相 伯颜为防止南人揭竿起义,对铁器控制格外严密,甚至不准江南 百姓使用铁禾叉等生产工具,百姓不得不使用木制农具。为防 止聚众滋事,连迎神赛社、演唱戏文等活动也加以限制和取缔, 但蒙古人、色目人不在禁限之列。在元朝推行四等人制过程中
第一董 23 汉人、南人虽被列为第三、第四等,但汉人、南人中的官僚、地 主阶级则与蒙古统治者沆瀣一气,共同剥削压迫汉族人民,使得 社会矛盾更加尖锐复杂。元朝推行的民族歧视政策,是不利于他 们吸收中原地区先进文化的。 第三节 中原先进文化促进了 民族融合的进程 辽、西夏、金、元时期,是我国历史上继魏晋南比朝之后的 又一次民族大融合。历史上的民族融合通常有两种方式,“一种 是采取政治强制手段使一个民族合于另一个民族,一种是通过经 济文化的作用使一个民族经过自然渐进的过程合于另一民族。”④ 人们习惯于把前一种情况称为同化,后一种情况称作融合。从 辽、西夏、金、元时期的情况看,主要是各少数民族在汉文化的 影响下融合在一起的,当然,一部分汉族人流入少数民族地区, 在经过一段时间后,融入少数民族的也不少见。为论述的方便, 我们仍按朝代来说。 一、辽代 辽朝的统治民族是契丹人,如今这个民族已融入汉族与其他 民族之中,不复存在了。契丹人与其他民族的融合,大致上有三 种途径:一是其他民族的人流人契丹地区,经过了漫长的岁月后, 其民族特性已荡然无存,无论是宗教信仰,抑或是生活习俗,都融 人契丹人中了。如耶律阿保机建国后,不断对外用兵,开拓疆土, ①翁独健:《中国民族关系史纲要·绪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杜190年版,第 13页
2 辽西夏童元善 掳掠了邻近地区的各族百姓,其中以汉人古多数。这些汉人有的 被分配到契丹贵族家中充当家内奴仆,有的则被编入帝后的宫卫 中去。他们长期生活在契丹人当中,由于他们是少数,无论是语 言、生活方式都必须与契丹人保持一致,汉语及原来的生活习惯 已经用不上了。久而久之,他们便接受了契丹人的语言和生活方 式,从而变成了契丹人。如汉人韩知古自从成为宫分人以来,韩 氏几代都是辽朝帝后私奴。知古之子匡嗣因是悬壶好手渐受重用。 匡嗣之子德让受到景宗皇后齐天后的信任,景宗死后,儿子圣宗 幼小,她以太后之尊,竟然下嫁德让为妻,“承天太后既然以韩德 让为夫,因此,韩德让事实上就处于‘太上皇’地位上了。”①因 此,韩德让赐姓耶律,先赐名德昌,后赐名隆运,任大丞相,事 无不统。接着,齐天太后又下诏韩德让“出官籍,属于横帐”②。 所谓“横帐”,也就是耶律阿保机系的于孙,是辽朝四帐皇族中 既尊且贵的那部分人。继韩德让被废除奴隶身份一一一宫籍后,又 有姚景行摆脱宫籍。景行祖先姚汉英原是后周将领,应历初使辽 被扣留为宫分人。景行在道宗时官至参知政事。韩德让死后,其 弟韩德冲之子韩制心便成为这一家族中的代表人物,《韩椅基志》 说他是“四十万兵马都总管兼待中南大王赠政事令陈王讳遂贞赐 名直心…再从兄也,谱系于国姓”。表明韩直心(亦作制心) 是基主韩槆的再从兄,“谱系于国姓”则是少有的殊荣,因为并 非所有韩姓族人都可以改姓为耶律的,例如制心之父德冲仍为韩 氏。改姓耶律意味着韩德让与其侄制心两家已成了契丹人中的一 员,《辽史·耶律制心传》说他“以皇后外弟,恩遇日隆”,也已 把他看作契丹人了。以上所举是汉人官员契丹化的例子,平民百 姓中这类事例当会更多。北宋末年徽宗时,大臣宋昭在谈及辽方 ①李锡厚:《中国封建王朝兴亡史·辽金卷》,广西人民出版社】9%年版,第94 页。 ②《辽史·圣宗本纪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