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 辽四夏童元善 使事等。除了北南枢密院这样实质上的宰辅机构外,辽朝还设 有名义上的宰相,南北分设,即北面宰相、南面宰相。辽代的 北面宰相不过是皇帝之下的部族官,南面宰相也只有在兼枢密 使的情况下才有实权。北枢密院位在北、南二府以上,皇权通 过它贯彻到二府直至各部族。与官制分为北面、南面相适应, 辽朝的法律也有蕃律与汉律之分。蕃律适用于契丹人、奚人等, 汉律则适用于汉人与渤海人。地方统治机构也体现出“因俗而 治”的特色,契丹等游牧部落以部落治理,在汉人和渤海人居 住地区则设州县治理。除此之外,还设有投下州。投下也作“头 下”,是辽朝王公大臣、戚豌贵族以征伐所得俘虏、奴隶建立的 私城。 辽朝建有五京,即上京(内蒙古巴林左旗驻地林东镇东南波 罗城)、中京(内蒙古宁城西大明城)、东京(辽宁辽阳)、南京 (北京城西南)、西京(山西大同),初期以上京为首都,后迁中 京。但是游牧的契丹人所建的国家,具有行国的基本特征,他的 政治中心不在五京,而在四时捺钵之中。捺钵又称“纳拔”、“纳 钵”、“剌钵”、“纳宝”,即汉语的行官、行在之意。辽朝皇帝一 年四季不停地往返于四时捺钵之间,它不是皇帝一般的居留地, 而是处理朝政的场所。四时捺钵初期地点不同,到后期地点逐渐 固定。春捺钵主要活动是习武和祭祀,秋捺钵是狩猎,夏捺钵和 冬捺钵处理政务,称之为“春水”、“秋山”、“坐冬”、“纳凉”。 春捺钵的地点在长春州的鱼儿泺(吉林大安县东南池虎城),夏 捺钵在永安山、拽剌山一带,秋捺钵在庆州(内蒙古巴林右旗西 北白塔子),冬捺钵在广平淀,即今西拉木伦河与老哈河合流处 的一片平原上。 由于辽朝统治区域既有游牧地区,也有农业地区,因此辽朝 的文化也体现出了游牧文化与高度发展的汉文化互相影响、互相 吸收,共同发展的特点,这种以汉文化为核心又带有草原文化气 息的综合文化,就成为辽代文化的一个特色
一 二、金代 金朝政权初建时是以女真贵族为核心,并联合汉人、契丹、 渤海的上层人物共同统治的奴隶制政权。太祖、太宗时期,以锐 不可铛之势灭亡辽和北宋,扩大了统治范围,黄河以北的大片土 地进入金朝版图,大量汉人、契丹、渤海官僚被吸收入金朝统治 者的行列中。熙宗时全面推行汉官制,限制女真贵族权势。至海 陵王时,进一步加强中央集权,金朝的统治体系全面确立,封建 化进程加快,世宗时已是金朝封建社会的全盛时期了。 与这一社会变革相适应,金朝的官制也由勃极烈制向中央集 权制转化。勃极烈也叫孛堇,女真语中的官人、官长之称。孛堇 为部落首领,统领几个部落的部落联盟首领称都孛堇。以完颜氏 为核心的部落大联盟建立后,联盟首领叫都勃极烈。阿骨打就是 在任勃极烈时登上九五之尊的。阿骨打以弟吴乞买为谙班勃极 烈,也称大勃极烈,实即皇储,吴乞买和熙宗完颜座都以这一官 职即位为帝。勃极烈制带有贵族议事会性质,决定国内外一切大 事,甚至可处分皇帝。随着疆土的拓展与辽宋降官的不断增加, 勃极烈制已不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取得燕京、平州后,为安抚 汉人而设置了汉官。灭辽之后,中央始设汉官,大抵沿袭辽朝南 面官之制,决定军国大事的仍是那些勃极烈,那些汉官不过是徒 有虚名面已。熙宗即位后,为强化皇权,便主动借鉴辽宋官制, 设三师、三公,以三省(中书、门下、尚书)为最高决策机关。 天眷年间废除了勃极烈制,一律按汉官制除授,除西北边境依辽 旧制保留有北面官外,中央实行三省六部制。海陵王即位后,为 进一步加强皇权,削弱女真贵族权力,罢领三省事,设置尚书 令,位居丞相之上。正隆元年(1156年)颁行正隆官制,废罢中 书、门下省,止设尚书省,省下面的官府有院、台、府、司、寺、 监、局、署、所,尚书省主持全国政务,设尚书令、左右丞相
12 文化 辽西夏童元善 左有丞、参知政事,以元帅府 为枢密院掌军事,受尚书省节 制。尚书令为全国最高行政长 官,直接对皇帝负责,三师、 老平户 三公不再参与政务。世宗时对 ..iee 正隆官制稍加调整,以后遂成 定制。 地方统治机构也有相应的 调整。金朝初年行车打仗时, 《大金国志》(宋)宇文燃昭著 孛堇按率军的多少分别称狂 安、谋克,猛安是千户、千夫长,谋克是百户、百夫长。后来猛 安谋克制战为兼管行政的地方政权机构,猛安、谋克也就成为兼 管地方行政的官员。随着军事上的节节胜利,汉人、渤海、契丹 人降附者甚多,都被编入猛安、谋克,一些汉官也被授予猛安、 谋克、孛堇一类的称号。因猛安、谋克要行军打仗,破坏了老百 姓正常的生产、生活秩序,老百姓纷纷逃入深山,结寨自保,而 那些投降的辽朝汉官,被取消了原来的官职和品级,猛安、谋克 充其量也不过是乡长、里正级,这是他们无论如何也不愿接受 的。基于以上两方面的原因,金朝统治者被迫停止在新占领区推 行猛安谋克制,恢复原来的汉官制度。灭亡北宋后,金朝的辖境 扩大到了淮河以北地区,地方机构保留了汉地旧制。官制的变革 有利于女真人吸收先进的汉族文化。 女真人的生产关系随着社会的发展,也在不断变化。建国初 期,女真社会盛行奴隶制,奴隶被广泛地应用于农牧业方面。灭 辽后,金朝统治者面对的是人烟稠密,社会经济发展程度很高的 燕云地区,为了重建这一地区的统治秩序,他们曾打算把落后的 奴隶制生产方式椎广到长城以南的汉族地区,但是遇到了很大阻 力,不得不推行汉制。女真人进入中原初期,掠人为奴的现象还 十分普遍,有的甚至驱往西夏、高丽等地出售,或用奴隶换取马
一 13 匹。这种残酷奴役、虐待奴隶的现象曾激起中原百姓的强烈反 抗。到了熙宗和海陵王统治时期,随着封建化程度的深,统治 者不再强行改变中原地区的封建生产关系,特别是他们全面地 接触和了解汉地经济、文化之后,便逐渐吸收了汉族地主阶级的 统治方式,大规模掠民为奴的现象不再发生了。随着时间的推 移,奴隶的地位有了改善,大量被俘的奴隶恢复了自由人身份。 为适应这种变化,金朝统治者在政策、法令上作了一些调整,奴 隶解放的步伐加快了,进入中原地区的女真人终于跨人了封建制 发展阶段。生产关系的变化也为金朝统治者吸收中原地区的先进 文化提供了契机。 三、西夏 西夏统治者从唐末至宋朝初年,都是以中原王朝节度使的身 份统治夏州(陕西靖边县境)的。节度使下面分设州衙和蕃落两 套行政机构,州衙统治州县及其近郊,蕃落使统治蕃部。元吴建 国后,仿照宋朝建立了一整套官制。这些官制几乎全是照搬 宋朝,连名称都没有改变。开封府本是北宋首都区的地方政 府机构,竟然也成了西夏官职,掌管西夏首都兴庆府的行政 事务。这些机构中的主要长官是党项人,其余任职的有党项 人、汉人。 西夏的地方政府分为州、县两级。元吴建国后,为扩大政权 声势,安插亲信,把一些堡砦、城镇都改成为州,西夏国土不 大,但州的数目不少。此外,西夏还设有郡、府。郡多设于边防 重地,兼治军民。如肃州(甘肃酒泉)多蕃族居民,设蕃和郡: 甘州(甘肃张核)多回鹘人,设镇夷郡。甘州还设有宣化府,处 理有关回鹘、吐蕃的民族事务,是一种民族宣抚机关,由此可见 西夏是很重视民族问题的。 西夏的经济主要是农业、畜牧业,手工业所占比重很小。从
14 史文化 辽西夏金元善 东农耕的多是汉人,他」学握有先进的生产技术,对西夏的经济 发展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西夏统治者「分重视兴修水利,元吴时 开凿了“吴王渠”,又疏浚了前代留下的秦家、汉延、唐徕诸渠, 这些水利设施对西夏的经济繁荣起了很大作用。畜牧业在西夏经 济中也占有重要地位。西复土旷人稀,横山山界以北与河西走廊 地带水草丰茂,宜于畜牧。牧民多是党项、吐蕃、回鹘人,驯养 牲畜以羊、与、牛、骆驼为主,畜产品除自给外,还作为商品与 汉族进行交换。农牧业的发展又促进了手工业的繁荣。社会经济 的飞速发展,加速了西夏封建化 的进程。 西夏与宋、辽、金都进行过 战争,但大多都在前期,在后期 100年的时间里,统治者大力发 展文化教育,是“养贤重学,兵 政日弛”的新时期。如果把西夏 的政治、文化与米朝作一比较, 西复文书长卷 便可发现有诸多相似之处,如封 建制度、崇尚儒学等方是致的,只是民族不同,地理环境不 同,才各具特色罢了。北宋人富弼说,西夏得中国土地,役中国 人力,称中国位号,仿中国官属,任中国贤才,读中国书籍,用 中国车属,行中国法令,因而发展迅速。西夏王国为加强西北各 民族与中原人民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作出了重要贡献。 四、元代 元代是我国文化发达繁来的重要时期。元代文化之所以繁 柴,有两个因素:经济的全面繁柴,是元代文化得以发展的经 济基础:环境宽松,没有文字狱,则是元代文化发展的政治条 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