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真人,因长期与汉人杂居,经济、文化都受汉族的影响,因而 发展较快;居住在原上京路、胡里改路的女真人,受汉文化的影 响和熏陶较少,保留自己的特色也就较多;而那些居住在边远地 区的女真部落,因为山隘林深,交通不便,与外界交往甚少,无 从接触汉文化,到元代仍处在氏族社会发展阶段。又比如元代己 是高度发达的封建社会,而云南的倮倮(彝族的先民)还处于奴 隶制社会发展阶段。 辽、西夏、金、元时期的文化,可用一句话来概括,那就 是:塞外游牧民族的草原文化与中原农业文化相汇合,相互补 充、相互吸收而形成的以汉文化为核心的多样性文化。 本卷由任崇岳主编,负责设计提纲、挑选图片并撰写绪言、 第一章至第八章、第十三章第四节:贾洲杰撰写第十二、十四两 章及第十三章二、三两节:洪书云撰写第十一章:陈朝云撰写第 九、十两章及第十三章第一节。全书最后由任崇岳统稿润色
6 辽西夏童元善 第一章 多元的社会与多姿 多彩的文化 第一节 各少数民族政权政治、 经济对文化的影响 辽、西夏、金、元时期,虽然都是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但 因民族不同、统治的地区不同,政治、经济措施也不尽相同,这 些措施对文化产生的影响当然也有区别。 一、辽代 辽朝是在游牧部落联盟的基础上建立的国家,建国伊始,在 政治、经济、法规诸方面还带有部落联盟时期的痕迹。耶律阿保 机、耶律德光父子不断扩疆拓土,终于将农耕的渤海人和部分汉 人置于自己的统治之下。这样,辽朝便不可避免地受到来自封建 经济、政治制度和农业文化的冲击和影响,辽朝统治者在制订政 策时不能不考虑到这些因素。 辽朝农业的发展是在灭亡渤海国及燕云十六州之地并入后开 始的。在这之前,阿保机曾以所俘汉人在炭山东南滦河上(河北 沽源县境)设置汉城,种植五谷,兼收盐铁之利。对汉人的妥善 安置,为广袤草原地区的农业生产输人了有经验的劳动力,他们
一 带来了先进生产工具和优 良农作物品种。天显元年 (926年)阿保机灭渤海国, 使契丹奴隶主贵族统治的 国家扩大到了农业地区。 以第 会同元年(938年),燕云 十六州之地进入辽朝版 图。那里人烟辐辏,物产 丰饶,社会经济形态已是 《丹国志》 高度发达的封建社会,这 对契丹奴隶主贵族国家的 经济、文化发展,带来了不可估量的影响。如云中郡的白道川 “地至良沃,沙土而黑,省功多获”①,南京(北京城西南)有人 口30万,“大内壮丽,城北有市,陆海百货,聚于其中,僧居佛 寺,冠于北方。锦绣组绮,精绝天下。膺腴蔬蔬、果实、稻粱之 类,靡不半出,而桑、柘、麻、麦、羊、豕、雄、兔,不问可 知。水甘土厚,人多技艺,秀者学读书、次则习骑射,耐劳苦。”② 辽太宗耶律德光为这一片发达的农业地区并入契丹而欣喜若狂。 特地改年号为会同,表示要努力促进幽蓟地区农业文化与塞外的 游牧文化汇合起来,建立起一个大一统的王朝。幽蓟地区的赋税 是辽朝的重要收入,对政治、经济、文化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辽朝统治者对农业十分重视,采取了一系列支持、保护的措施, 使得农业、牧业形成了-·个和谐的统-体,两者互补互利,相得 益彰。契丹族以牧业起家,对畜牧业的重视自不待说。畜牧业既 为契丹人提供了奶酪等生活必需品,也提供了维持军半力量所需 要的马匹,而大量的、形式多样的农产品,则弥补了牧业产品比 ①清·厉势:《辽史拾遗》卷15。 ②《契丹国志·四京本末》
辽夏童元善 较单调的缺憾。农、牧业的结合,又促进了手工业、商业的发展 和繁荣,增强了辽朝的国力。 契丹统治者向风慕化,对学习中原地区的汉族先进文明持积 极态度。辽朝的创立者耶律阿保机通晓汉语,熟悉汉人情况,在 建立契丹王朝的过程中,得到了一批汉族士人的支持,任用一批 幽蓟地区的上层人物参与治理国家,借鉴中原王朝的统治经验, 吸收汉地的先进文化,这对于一个游牧部族联盟首领来说,是十 分难能可贵的。辽太宗耶律德光为实现中央集权,仿效中原王朝 建立起了一套礼乐制度。这虽属形式主义的东西,但可以体现帝 王的尊严,因而具有实际意义。后晋的大臣冯道曾给太宗、述律 太后送来代表天子身份的“法驾”,会同三年(940年),耶律德 光至燕京时,就备法驾入城,在这套仪卫引导下进入燕京大内, 在元和殿上行“人阁礼”,他已经以封建帝王自居了。会同九年 (946年),辽太宗灭后晋,将后晋的“诸司僚吏、嫔御、宦寺、 方技、百工、图籍、历象、石经、铜人、明堂刻漏、太常乐谱、 诸宫县、卤簿、法物及铠仗,悉送上京(内蒙古巴林左旗南)”①。 大量汉文书籍的输入、翻译,不但把中原地区的科学技术传入了 草原地区,而且也传人了中原地区封建地主阶级的思想和统治经 验,促进了契丹地区草原文化的发展。 “擅渊之盟”后,宋辽双方桴鼓不鸣,使轺相接,两国关系 风霁月朗,进人了一个新时期,辽朝在立法、施政、制礼等方 面更加刻意仿效宋朝,辽圣宗因喜读《贞观政要》,仰幕唐太 宗李世民和唐玄宗李隆基的为人,改名为隆绪,以示与隆基比 肩。 榷场贸易是辽、宋之间经济、文化交流的一个重要渠道。在 此之前,辽同五代的梁、唐、晋、汉以及十国中的吴越、南唐都 有贸易往来,辽朝曾以赵延寿部下乔荣为回图使,往来贩易于 ①《辽史·太宗本纪下》
第一章 元的金与豪登的文化 辽、普之间,获利倍蓰。但都不及辽、宋贸易的规模。宋朝设官 “平互市物价、稍优其值予之”®。辽方用盐、布、羊、马、驼、 北珠、玉器等换取宋方的茶、香药、缯帛、漆器、《九经》等。 双方都从椎场贸易中获得了利益。双方既是唇齿相依的邻邦,又 是敌意尚未完全消弭的兄弟,彼此都规定有不准向对方输出的物 品,但私贩填补了这一空白,宋朝的印本书籍与文人诗赋得以 源源不断流入辽朝。 辽朝的政治制度也具有白己的特色。由于辽朝境内契丹人、 汉人风俗习惯、生产、 生活方式存在很大差 异,不使于治理,因 而辽朝统治者采取」 “因俗而治”的政策, 即“以国制治契丹, 以汉制待汉人”②,在 统治机构的设置上就 是宫分南北,从中央 辽中京城墙遗址 到地方都设有两套平 行的行政机构,即北 面宫与南面官。“北面治宫帐、部族、属国之政”®,办事机构 设于皇帝御帐之北,各部长官由契丹贵族担任;“南面治汉人州 县、租赋、军马之事”④,办事机构在皇帝御帐之南,长官由契 丹贵族、汉人、渤海人中的上层担任,管理汉人、契丹人事务。 北面官的最高权力机构是北枢密院,也叫契丹枢密院,长官为 北院枢密使、知北院枢密使事等。南宫的最高权力机构是南 枢密院,也叫汉人枢密院,长官称南院枢密使、同知南院枢密 国《宋史·食货志下》。 ②③国《辽史·甘官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