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西夏金元香 一、服饰 (487) 二、 饮食生活 (489) 三、婚姻 (490) 四、丧葬 (491) 第四节 蒙古人的社会风俗 (495) 一、服饰 (495) 二、饮食 (500) 三、婚姻 (501) 四、丧葬 (502) 主要参考书目 (507)
绪 言 本卷包括辽、西夏、金、元4个朝代。 辽朝是契丹族建立的国家,“契丹”之名最早见于《魏书》。 契丹人最早活动于潢河(西拉木伦河)、土河(老哈河)流域, 是渔猎民族,后来也从事畜牧。唐哀帝天祐四年(907年)耶律 阿保机即位称帝,国号契丹,916年始建年号。大同元年(947 年)改国号为辽,圣宗耶律隆绪统和元年(983年)复称契丹, 道宗耶律洪基咸雍二年(1066年)第二次改号为辽。从太祖耶律 阿保机建国至125年亡于金,辽朝历时18年,共有太祖、太 宗、世宗、穆宗、景宗、圣宗、兴宗、道宗、天祚9位皇帝。太 祖、太宗时期是辽朝初期的前段,世宗、穆宗、景宗是初期的后 段;圣宗、兴宗是辽朝的中期:道宗、天祚帝时期则是辽朝的后 期。如按社会性质划分,初期前段是奴隶社会,后段是由奴隶制 向封建制的过渡时期,到了中期,这一过渡完成,后期已经是完 全的封建社会了。但在封建社会中,仍然有奴隶制成分。 金朝是以女真贵族为核心,联合汉人、渤海、契丹共同进行 统治的国家。女真作为族称,出现在辽、五代时期,历史上的肃 慎、挹娄、勿吉、靺褐,都是指的女真人,他们长期生活在白山 (长白山)、黑水(黑龙江)一带,从事渔猎和农业。公元1115 年正月,阿骨打称帝,国号金,建元收国,他就是历史上的金太 祖。天会三年(1125年)金灭辽;天会五年(1127年)覆亡北
辽西夏童元善 宋:贞祐二年(1214年),金宣宗完颜陶在蒙古军的压力下,将 都城由中都(北京)迁往汴京(河南开封):天兴元年(1232年) 金哀宗完颜守绪由汴京逃往蔡州(河南汝南),天兴三年(1234 年)宋、蒙联袂攻金,金亡。金朝共历太祖、太宗、熙宗、海陵 王、世宗、章宗、卫绍王、宣宗、哀宗9帝,历时119年。女真 族在阿骨打建立金王朝前还是原始社会,金王朝的建立,标志着 女真人已进入奴隶杜会。由于女真奴隶主贵族不断发动掠夺战 争,对北方地区的经济破坏非常惨重。从熙宗时起,女真族的奴 隶制已经开始转变为封建制了,到章宗时才最后完成由奴隶制向 封建制的转变。金朝的经济、文化是继辽、宋之后发展起来的, 从总的方面看,稍逊于南宋,但超过了辽朝,对元朝有一定影响。 西夏是党项人建立的国家,党项是古代羌族部落的一支,也 称党项羌。五代、北宋初年,都臣属于中原王朝,宋太宗赐党项 羌首领李继捧名为赵保忠,继捧族弟李继迁抗宋自立。宋仁宗宝 元元年(1038年),继迁之孙元昊自称皇帝,国号大夏,又称白 上国,宋人称为西夏,都兴庆府(后改为中兴府,今宁夏银川)。 其疆域东据黄河,西至玉门(甘肃敦煌县西),南至萧关(宁夏 同心县南),北抵大漠(蒙古瀚海)。西夏从元吴建国至南来理宗 宝庆三年(1227年)被蒙古灭亡,历时近两个世纪,共有景宗、 毅宗、惠宗、崇宗、仁宗、桓宗、襄宗、神宗、献宗、末帝10 个皇帝。西夏杜会从家长奴隶制过渡到封建领主制,只经历了半 个世纪的时间。李继迁统治时,是西夏封建制的萌芽时期。继迁 之子德明克绍箕裘,承袭父业,与宋朝和平共处,积极发展农 业、商业,又从宋朝获得大量岁赐,他在兴建宫殿、宗庙、官署 上都竭力模仿汉制,这些措施,大大促进了西夏社会经济的封建 化进程。公元1038年李元昊公开宣布建立大夏王国,则是西夏 封建制正式形成的标志。 元朝是蒙古人建立的国家。蒙古族名始于唐代,辽、宋、金 时又有萌古、朦骨、盲骨子、萌古斯、蒙古里等不同译名。1206
年,成吉思汗在漠北建国,号为大蒙古国。他就是历史上的元太 祖。其子太宗窝阔台兴建哈喇和林城(蒙古人民共和国鄂尔浑河 上游东岸哈尔和林)为国都。大蒙古国的统治者通过不断的征服 战争,统治了亚洲、欧洲的广袤地区。成吉思汗之子朮赤、察合 台、窝阔台在按台山(即阿尔泰山)以西的封地和旭烈兀(成吉 思汗孙、拖雷子)西征后据有的波斯之地都成为大汗的藩属。 1260年,忽必烈(拖雷之子)即位于上都(内蒙古正蓝旗闪电河 北岸),采纳儒士的建议,遵用汉法,革故鼎新,以燕京(北京) 为中都,后为都城。1271年,改国号为大元,次年升中都为大 都。蒙古人1227年灭西夏,1234年与南宋联袂灭金,1276年覆 亡南宋,自此全国统一,江山一统。1368年,朱元璋率领的农民 起义军攻入大都,元顺帝逃往应昌(内蒙古克什克腾旗西、达来 诺尔附近),其后裔据有漠北,袭用元国号,史称北元。元朝如 从成吉思汗建国算起,至大都失守,共162年,有太祖、太宗、 定宗、宪宗、世祖、成宗、武宗、仁宗、英宗、泰定帝、天顺 帝、文宗、明宗、宁宗、顺帝15位皇帝。蒙古统治者进入中原 之初,因为保留着浓厚的草原奴隶制因素,因而蒙古军所到之 处,烧杀抢掠,造成中国北部社会经济的严重倒退,这种局面不 利于蒙古人的统治,因为农业地区所提供的财富远远超过了畜牧 业,破坏了农业生产,蒙古人的统治也就难以继续下去。有鉴于 此,忽必烈即位后,便注意笼络汉族地主知识分子,采用汉法, 以适应中原地区封建经济的发展,这样,忽必刻便成了蒙汉各族 地主阶级的代理人,这也意味着蒙古人彻底走上了封建化的道路。 辽、西夏、金、元4个朝代共统治了四个半世纪,除了元朝 统一了全国外,其他3个朝代都是地区性的政权。这一时期的文 化大体上有3条脉络:(1)儒学与多种宗教并存:(2)草原文化 与农业文化互相杂糅;(3)地域文化的差异。 辽、西夏、金、元王朝的统治者都是少数民族,他们长期生 活在东北、西北地区,由子生产方式、生活习惯的不同,他们的
辽西厦或元善 文化传统与中原汉地的文化存在着很大的差异。中原汉族地区一 向崇尚儒学,儒学一直处于显赫地位,而契丹、女真、党项、蒙 古人起初并不看重儒学,他们是在与汉人长期的接触与熏陶中, 才慢慢地接受了儒学的,一直到元代,程朱理学才在全国学术思 想领域内确立了统治地位。这些少数民族政权的统治者,在接受 儒学的同时,对其他宗教也给予了足够的重视,儒学一枝独秀的 局面并没有出现。辽朝统治者崇尚佛教,元朝人曾有“辽以释 废”的感叹;西夏人的宗教信仰以佛教为主;蒙古人在其广大的 征服区内,对宗教采取兼收并蓄的政策,只要对蒙古人的统治有 利,信仰何种宗教都受到保护。成吉思汗的后裔中有信仰基督教 的,有皈依佛教的,有崇拜偶像的,有笃信伊斯兰教的,也有不 信任何宗教的。由于元代实行帝师制度,佛教的地位高于其他宗 教,而在佛教的各派别中,喇嘛教又高于其他宗派。 契丹、女真、党项、蒙古人生活在北方边陲,形成了草原文 化。除了西夏比较孱弱,无力问鼎中原外,其余3个政权都想取 中原王朝而代之,结果是蒙古人取得了成功,辽、金只占据了原 来属于中原王朝的部分地区。辽、金、蒙古统治者发现,用草原 文化来治理有着上千年儒家传统文化积淀的汉族地区,根本不可 能获得成功,让草原文化与农业文化和光同尘,互相杂糅,这才 是有效治理中原地区的不二法门。两种不同文化的揉杂对后来的 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由于地区的不同,在文化上也存在着差异。辽朝契丹人居住 区与汉人聚居区,金朝南北方之间就有差异,特别是元朝版图辽 阔,文化上的差异就更大。这种差异既有民族和居住地区的因 素,也有受汉文化影响深浅的因素。有些民族本身文化素质较 高、居住地区交通比较便利,与汉人接触较多,其文化就比较先 进,相反,那些文化素质较低,居住地区偏僻,与汉人接触很少 的民族,文化就相对落后了。这种差异表现在很多方面。比如元 代留居东北地区的女真人社会发展就不平衡。居住在辽阳地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