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态度 爱情、配偶和孩子,得到金钱、财产、名誉、地位,得到事业的成功和 社会的承认,如此等等。 当然,有得必有失,我们在得到的过程中也确不同程度地经 历了失去。但是,我们比较容易把得到看作是应该的,正常的,把 失去看作是不应该的,不正常的。所以,每有失去,仍不免感到委 屈。所失愈多愈大,就愈委屈。我们暗暗下决心要重新获得,以补 偿所失。在我们心中的蓝图上,人生之路仿佛是由一系列的获得 勾画出来的,而失去则是必须涂抹掉的笔误。总之,不管失去是 种多么频繁的现象,我们对它反正不习惯。 道理本来很简单:失去当然也是人生的正常现象。整个人生 是一个不断地得而复失的过程,就其最终结果看,失去反比得到更 为本质。我们迟早要失去人生最宝贵的赠礼—生命,随之也就 失去了在人生过程中得到的一切。有些失去看似偶然,例如天灾 人祸造成的意外损失,但也是无所不包的人生的题中应有之义。 人有旦夕祸福”,既然生而为人,就得有承受旦夕祸福的精神准 备和勇气。至于在社会上的挫折和失利,更是人生在世的寻常遭 际了。由此可见,不习惯于失去,至少表明对人生尚欠觉悟。一个 只求得到不肯失去的人,表面上似乎富于进取心,实际上是很脆弱 的,很容易在遭到重大失去之后一蹶不振。 为了习惯于失去,有时不妨主动地失去。东西方宗教都有布 施一说。照我的理解,布施的本义是教人去除贪鄙之心,由不执著 于财物,进而不执著于一切身外之物,乃至于这尘世的生命。如此 才可明白,佛教何以把布施列为“六度”之首,即从迷惑的此岸渡 向觉悟的彼岸的第一座桥梁。俗众借布施积善图报,寺庙靠布施 敛财致富,实在是小和尚念歪了老祖宗的经。我始终把佛教看作 古今中外最透彻的人生哲学,对它后来不伦不类的演变深不以为 然。佛教丰张“无我”,既然“我”不存在,也就不存在“我的”这回 事了。无物属于自己,连自己也不属于自己,何况财物。明乎此 理,人还会有什么得失之患呢? (07
生命感悟 当然,佛教毕竟是一种太悲观的哲学,不宜提倡。只是对于入 世太深的人,它倒是一帖必要的清醒剂。我们在社会上尽可以积 极进取,但是,内心深处一定要为自己保留一份超脱。有了这一份 超脱,我们就能更加从容地品尝人生的各种滋味,其中也包括失去 的滋味。 我们总是以为,已经到手的东西便是属于自己的,一旦失去, 就觉得蒙受了损失。其实,一切皆变,没有一样东西能真正占有。 得到了一切的人,死时又交出一切。不如在一生中不断地得而复 失,习以为常,也许能更为从容地面对死亡。 另一方面,对于一颗有接受力的心灵来说,没有一样东西会真 正失去。 我失去了的东西,不能再得到了。我还能得到一些东西,但迟 早还会失去。我最后注定要无可挽救地失去我自己。既然如此, 我为什么还要看重得与失呢?到手的一切,连同我的生命,我都可 以拿它们来做试验,至多不过是早一点失去罢了。 切外在的欠缺或损失,包括名誉、地位、财产等等,只要不影 响基本生存,实质上都不应该带来痛苦。如果痛苦,只是因为你在 乎,愈在乎就愈痛苦。只要不在乎,就一根毫毛也伤不了。 守财奴的快乐并非来自财产的使用价值,而是来自所有权。 所有权带来的心理满足远远超过所有物本身提供的生理满足。 件一心盼望获得的东西,未必要真到手,哪怕它被放到月球上,只 要宣布它属于我了,就会产生一种愚蠢的欢乐。 耶稣说:“富人要进入天国,比骆驼穿过针眼还要困难。”对耶 稣所说的富人,不妨作广义的解释,凡是把自己所占有的世俗的价 值,包括权力、财产、名声等等,看得比精神的价值更宝贵,不肯舍 8
生活态度 弃的人,都可以包括在内。如果心地不明,我们在尘世所获得的 切就都会成为负担,把我们变成负重的骆驼,而把通往天国的路堵 塞成针眼。 萧伯纳说:“人生有两大悲剧,一是没有得到你心爱的东西, 另一是得到了你心爱的东西。”我曾经深以为然,并且佩服他把人 生的可悲境遇表述得如此轻松俏皮。但仔细玩味,发现这话的立 足点仍是占有,所以才会有占有欲未得满足的痛苦和已得满足的 无聊这双重悲剧。如果把立足点移到创造上,以审美的眼光看人 生,我们岂不可以反其意而说:人生有两大快乐,一是没有得到你 心爱的东西,于是你可以去寻求和创造;另一是得到了你心爱的东 西,于是你可以去品味和体验? 有一个人因为爱泉水的歌声,就把泉水灌进瓦罐,藏在柜子 里。我们常常和这个人一样傻。我们把女人关在屋子里,便以为 占有了她的美。我们把事物据为己有,便以为占有了它的意义。 可是,意义是不可占有的,一旦你试图占有,它就不在了。无论我 们和一个女人多么亲近,她的美始终在我们之外。不是在占有中 而是在男人的欣赏和倾倒中,女人的美便有了意义。我想起了海 涅,他终生没有娶到一个美女,但他把许多女人的美变成了他的 诗,因而也变成了他和人类的财富。 大损失在人生中的教化作用:使人对小损失不再计较。 无穷天地,那驼儿用你精细。张养浩此言可送天下精细人 做座右铭。 数学常识:当分母为无穷大时,不论分子为几,其值均等于零。 而你仍在分子上精细,岂不可笑? O)()9
生命感悟 亲自然 每年开舂,仿佛无意中突然发现土中冒出了稚嫩的青草,树木 抽出了小小的绿芽,那时候会有一种多么纯净的喜悦心情。记得 小时候,在屋外的泥地里埋几粒黄豆或牵牛花籽,当看到小小的绿 芽破土而出时,感觉到的也是这种心情。也许天下生命原是一家, 也许我曾经是这么一棵树,一棵草,生命萌芽的欢欣越过漫长的进 化系列,又在我的心里复苏了? 唉,人的心,进化的最高产物,世上最复杂的东西,在这小小的 绿芽面前,才恢复了片刻的纯净。 现在,我们与土地的接触愈来愈少了。砖、水泥、钢铁、塑料和 各种新型建筑材料把我们包围了起来。我们把自己关在宿舍或办 公室的四壁之内。走在街上,我们同样被房屋、商店、建筑物和水 泥路面包围着。我们总是活得那样匆忙,顾不上看看天空和土地。 我们总是生活在眼前,忘掉了永恒和无限。我们已经不再懂得土 地的痛苦和渴望,不再能欣赏上地的悲壮和美丽。 这熟悉的家,街道,城市,这熙熙攘攘的人群,有时候我会突然 感到多么陌生,多么不真实。我思念被这一切覆盖着的永恒的土 地,思念一切生命的原始的家乡。 “家乡”这个词提示着生命的源头,家族的繁衍,人与土地的 血肉联系。一种把人与土地隔绝开来的装置是不配被称作家乡 的。被阳光和土地放逐是最悲惨的放逐。拥挤导致人与人的碰 撞,却堵塞了人与自然的交流。人与人的碰撞只能触发生活的精 明,人与自然的交流才能开启生命的智慧。 精神的健康成长离不开土地和天空,土地贡献了来源和质料, 天空则指示了目标和形式。比较起来,土地应该是第一位的。人 O10
生活态度 来自泥土而归于泥土,其实也是土地上的作物。土地是家,天空只 是辽远的风景。我甚至相信,古往今来哲人们对天空的沉思,那所 谓形而上的关切,也只有在向土地的回归之中,在一种万物一体的 亲密感之中,方能获得不言的解决。然而,如果说阅读和思考可以 使一个人懂得仰望天空,那么,要亲近土地却不能单凭阅读和思 考,而必须依靠最实在的经历。一个人倘若未曾像一棵真正的作 物那样在土地上生长,则他与土地的联系就始终是抽象的。 按照《圣经》的传说,上帝是用泥土造出人类的始祖亚当的 上帝用地上的泥土造人,将生气吹在他的鼻孔里,他就成了有灵 的活人,名叫亚当。”上帝还对亚当说:“你本是泥土,仍要归于泥 土。”在中国神话传说中,女娲也是用泥土造人的:“女娲抟黄土作 人。”这些相似的传说说明了一个深刻的道理:土地是人类的生命 之源。 我们都会说人是大自然之子的道理,可惜的是,能够记起大自 然母亲的面貌的人越来越少了。从生到死,我们都远离土地而生 活,就像一群远离母亲的孤儿。到各地走走,你会发现到处都在兴 建雷同的城镇,千篇一律的商厦和水泥马路取代了祖先们修筑的 土墙和小街,田野和村庄正在迅速消失。最可悲的是我们的孩子, 他们在这样一种与大自然完全隔绝的生活模式中成长,压根儿没 有过同大自然亲近的经验和对土地的记忆,因而也很难在他们身 上唤起对大自然的真正兴趣了。有一位作家写到,她曾带几个孩 子到野外去看月亮和海,可是孩子们对月亮和海毫无兴趣,心里惦 记着的是及时赶回家去,不要误了他们喜欢的一个电视节目。 我们切不可低估这一事实的严重后果。一棵植物必须在土里 扎下根,才能健康地生长。人也是这样,只是在外表上不像植物那 么明显,所以很容易被我们忽视。我相信,远离土地是必定要付出 可怕的代价的。倘若这种对大自然的麻木不仁延续下去,人类就 不可避免地要发生精神上的退化。在电视机前长大的新一代人, )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