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八讲:慧远与僧肇 The Philosophy of Huiyuan and Sengzhao
第十八讲:慧远与僧肇 The Philosophy of Huiyuan and Sengzhao
佛学的传入与六家七宗 因果学说 神不灭论 不真空论 物不迁论
◼ 佛学的传入与六家七宗 ◼ 因果学说 ◼ 神不灭论 ◼ 不真空论 ◼ 物不迁论
慧远,生于公元334年(东晋成帝咸和九年) 死于公元416年(东晋安帝义熙十二年)。他 是东晋最博学的佛教学者道安的弟子。据《高 僧传》记载,慧远“少为诸生,博综六经,尤 善《老》《庄》”,对儒、道经典有很深的研 究,以后又随道安出家研究佛教理论。他离开 道安后,长期住在庐山,聚徒讲学和翻译佛经 达三十余年。同时,慧远虽然居住庐山,但广 交达官贵人,因此他的影响遍及大江南北,以 晋蓮宗初祖廬山東林慧大師 至深入宫廷。他的主要著作有《沙门不敬王者 论》、《明报应论》、《三报论》等,后来收 集在僧佑编辑的《弘明集》中
◼ 慧远,生于公元334年(东晋成帝咸和九年), 死于公元416年(东晋安帝义熙十二年)。他 是东晋最博学的佛教学者道安的弟子。据《高 僧传》记载,慧远“少为诸生,博综六经,尤 善《老》《庄》”,对儒、道经典有很深的研 究,以后又随道安出家研究佛教理论。他离开 道安后,长期住在庐山,聚徒讲学和翻译佛经 达三十余年。同时,慧远虽然居住庐山,但广 交达官贵人,因此他的影响遍及大江南北,以 至深入宫廷。他的主要著作有《沙门不敬王者 论》、《明报应论》、《三报论》等,后来收 集在僧佑编辑的《弘明集》中
佛学的传入与六家七宗 1.佛学的传入 据中国文献记载,佛教于公元一世纪 分 时传入中国,相传公元67年(东汉明 帝永平10年),开始有汉译本佛经的 出现。 佛教刚传入中国时,当时人们对佛教 教义的了解也只是把它看成与中国黄 老方术思想差不多的东西。他们认为 老子讲“无为”、“去欲”,佛教也 讲“清净无为”、“息心去欲” 或者把佛看做与中国当时流传的神仙 差不多。例如佛“身长一丈六尺,黄 金色,项中佩日月光,变化无方,无 所不入”(袁宏《后汉记》)
一 . 佛学的传入与六家七宗 1. 佛学的传入 ◼ 据中国文献记载,佛教于公元一世纪 时传入中国,相传公元67年(东汉明 帝永平10年),开始有汉译本佛经的 出现。 ◼ 佛教刚传入中国时,当时人们对佛教 教义的了解也只是把它看成与中国黄 老方术思想差不多的东西。他们认为 老子讲“无为”、“去欲”,佛教也 讲“清净无为”、“息心去欲”。 ◼ 或者把佛看做与中国当时流传的神仙 差不多。例如佛“身长一丈六尺,黄 金色,项中佩日月光,变化无方,无 所不入”(袁宏《后汉记》)
六家七 (1)六家 本无宗、即色宗、心无宗、识含宗、幻化宗、缘会宗 (2)七宗 本无宗、本无异宗、即色宗、心无宗、识含宗、幻化宗、缘会宗
2. 六家七宗 (1)六家 ◼ 本无宗、即色宗、心无宗、识含宗、幻化宗、缘会宗 (2) 七宗 ◼ 本无宗、本无异宗、即色宗、心无宗、识含宗、幻化宗、缘会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