③对佛的体验有一句话讲得最通俗明白:“如人饮水,冷暖自知。”你自己去体 会吧,说出来的就不算是佛,这大概就是禅味,其实是哲学。当年爱因斯坦与波 尔两位大物理学家争论物质能不能准确测量,直到死谁也没有说服对方。爱氏说 能,波氏说不能,叫“测不准原理”。比如用温度计测水温,你看到的温度是水 加上温度计及环境的温度而已不是水的准确温度。有一次毛泽东接见外宾,赵朴 初陪同,客人未到,毛即风趣地说:“赵朴初,即非赵朴初,是名赵朴初。佛教 有没有这个公式?”赵答:“有。”是又不是,说不准,是哲学。佛教传入中国 后得华夏文化之灵,浴神州风土之情,是佛教,即非佛教,是名佛教。就像波尔 的那支温度计上的温度,是水温,即非水温,是名水温。它已是哲学、文学、艺 术、政治、人生修养等等的一种混合体了。一部红楼梦,有人读情,有人读理 有人读阶级斗争。一部佛教,更是中国人两千年来读不完的书。你看,像梁启超、 胡适、鲁迅这样的大家都曾苦心研究佛教,鲁迅还出资刻过佛经。而李叔同、金 庸等作家、艺术家则干脆皈依佛门。这是佛教的妙处,每个行为都能在它的思维 下找到一种实现的方法,每个人都能在它的背景下找到一个自我。山西隰县小西 天寺里,有一副对联:“佛即心,心即佛,欲求佛,先求心,即心即佛;因即果, 果即因,种甚因,结甚果,是因是果。”当我们谈佛说禅时,其实是在探寻自我, 研究我与周围世界的关系。这种含义是说不很准的,也是“测不准原理”。我心 茫茫,佛法无边,唯其不准,才有大用,才有发挥的空间,两千年不衰,天地间 永驻。我们对佛千万不敢太认真,烧香拜佛,求其显灵;或打坐入定,求其忽通, 那不是佛的本意。列宁说,真理不可太死板,也不能太灵活。至于掌握到一个什 么样的度,还是那句话,饮水人冷暖自知,你自己慢慢去品吧 (节选自《人民日报》 1.作者认为传入中国以后的佛教“是佛教,即非佛教,是名佛教”,不能作为 这一观点依据的一项是:(3分)( A.中华文化儒、道、佛三足鼎立,巍然浩然,源远流长, B.佛教能使每个行为都可在它的思维下找到实现的方法,每个人都可在它的背 景下找到自我。 C.佛教得华夏文化之灵,浴神州风土之情。 D.佛教已成为哲学、文学、艺术、政治、人生修养等等的一种混合体。 2.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化“横流”是普遍现象,莎士比亚的戏剧可以传到中国来,中国的儒学也 可以传到欧洲去 B.对外来文化,我们既不要一概排斥,也不要盲目膜拜,而应该开放吸收,兼 容并蓄,进而改革创新。 C.较之于其他宗教,作者认为佛教不搞神秘化,但在谈及对佛的体验时,作者 却用“如人饮水,冷暖自知”“测不准”、“说不准”这些模糊语言加以表述。 可见只有像李叔同、金庸这样的文化精英才懂佛用佛。 D.佛教不宣传神主救世,而强调自度度人,谈佛说禅,其实是在探导自我,研 究“我”与周围世界的关系。因此,只要心中有佛,就有利于处理好人际关系。 3.为什么在作者看来,“一部佛教,更是中国人两千年来读不完的书”?请联 系全文分条概述。(5分
③对佛的体验有一句话讲得最通俗明白:“如人饮水,冷暖自知。”你自己去体 会吧,说出来的就不算是佛,这大概就是禅味,其实是哲学。当年爱因斯坦与波 尔两位大物理学家争论物质能不能准确测量,直到死谁也没有说服对方。爱氏说 能,波氏说不能,叫“测不准原理”。比如用温度计测水温,你看到的温度是水 加上温度计及环境的温度而已不是水的准确温度。有一次毛泽东接见外宾,赵朴 初陪同,客人未到,毛即风趣地说:“赵朴初,即非赵朴初,是名赵朴初。佛教 有没有这个公式?”赵答:“有。”是又不是,说不准,是哲学。佛教传入中国 后得华夏文化之灵,浴神州风土之情,是佛教,即非佛教,是名佛教。就像波尔 的那支温度计上的温度,是水温,即非水温,是名水温。它已是哲学、文学、艺 术、政治、人生修养等等的一种混合体了。一部红楼梦,有人读情,有人读理, 有人读阶级斗争。一部佛教,更是中国人两千年来读不完的书。你看,像梁启超、 胡适、鲁迅这样的大家都曾苦心研究佛教,鲁迅还出资刻过佛经。而李叔同、金 庸等作家、艺术家则干脆皈依佛门。这是佛教的妙处,每个行为都能在它的思维 下找到一种实现的方法,每个人都能在它的背景下找到一个自我。山西隰县小西 天寺里,有一副对联:“佛即心,心即佛,欲求佛,先求心,即心即佛;因即果, 果即因,种甚因,结甚果,是因是果。”当我们谈佛说禅时,其实是在探寻自我, 研究我与周围世界的关系。这种含义是说不很准的,也是“测不准原理”。我心 茫茫,佛法无边,唯其不准,才有大用,才有发挥的空间,两千年不衰,天地间 永驻。我们对佛千万不敢太认真,烧香拜佛,求其显灵;或打坐入定,求其忽通, 那不是佛的本意。列宁说,真理不可太死板,也不能太灵活。至于掌握到一个什 么样的度,还是那句话,饮水人冷暖自知,你自己慢慢去品吧。 (节选自《人民日报》) 1.作者认为传入中国以后的佛教“是佛教,即非佛教,是名佛教”,不能作为 这一观点依据的一项是:(3 分)( ) A.中华文化儒、道、佛三足鼎立,巍然浩然,源远流长。 B.佛教能使每个行为都可在它的思维下找到实现的方法,每个人都可在它的背 景下找到自我。 C.佛教得华夏文化之灵,浴神州风土之情。 D.佛教已成为哲学、文学、艺术、政治、人生修养等等的一种混合体。 2.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文化“横流”是普遍现象,莎士比亚的戏剧可以传到中国来,中国的儒学也 可以传到欧洲去。 B.对外来文化,我们既不要一概排斥,也不要盲目膜拜,而应该开放吸收,兼 容并蓄,进而改革创新。 C.较之于其他宗教,作者认为佛教不搞神秘化,但在谈及对佛的体验时,作者 却用“如人饮水,冷暖自知”“测不准”、“说不准”这些模糊语言加以表述。 可见只有像李叔同、金庸这样的文化精英才懂佛用佛。 D.佛教不宣传神主救世,而强调自度度人,谈佛说禅,其实是在探导自我,研 究“我”与周围世界的关系。因此,只要心中有佛,就有利于处理好人际关系。 3.为什么在作者看来,“一部佛教,更是中国人两千年来读不完的书” ?请联 系全文分条概述。(5 分)
第27课时传记、新闻、报告类( (一)阅读下面选文,回答后面1-3题。 游走钢丝 ①陈逸飞走上艺术道路的第一个阶段,应该是1965年至1980年。陈逸飞自己习 惯于把1966年至1976年称为他自己的第一个创作阶段,并称这个阶段为“走钢 丝般”的创作阶段。在这个历史阶段,他确实像在走钢丝。 ②1965年,陈逸飞从上海美术专科学校大学部提前两年毕业,分配到上海油画 雕塑创作室,成为一名专业画家。这是一件令人羡慕的事,但是接下来的事情并 不那么顺利,因为很快社会大环境发生了变化 ③1966年,“文化大革命”运动来了,陈逸飞的家庭受到了冲击,陈逸飞的父 亲是化学工程师,自然是逃脱不了的,可他却是这个家庭唯一有收入的人,这时 这个家庭的状况可想而知。为了躲避“文化大革命”的更大冲击,陈逸飞白天躲 在上海美术专科学校的宿舍里画画,既是一种寄托,也是一种提高,到了晚上, 就躲回家里。他父亲经常被红卫兵拉去批斗,罪名是走资本主义道路。只有这个 家,是个相对安静的港湾。社会动乱,家庭受冲击,陈逸飞是在这种备件下坚持 了自己的绘画道路。 ④能够从“文化大革命”的深重灾难中顶过来走过来,陈逸飞认为这跟 他的为人有关系,他的做人原则是,做人做事不要做给别人看,要做得有意义 对社会有用。陈逸飞总结自己的青年时代。概括了三条:第一是做人“诚”字很 重要,对人、对事、对事业都要讲一个“诚”字;第二是做自己喜欢做的事,这 喜欢是与社会与时代紧紧联系在一起的,要服务于社会,服务于大众;第三是要 学习,学好了一门本领,才能够不落伍。陈逸飞认为,在追寻人生的道路上,还 要有诚挚的性格,性格决定命运,有了诚挚的性格,再加上从容的态度、积极进 取、诚恳有为的精神,一旦拥有天时、地利、人和。就会获得成功。陈逸飞正是 以这样的人生态度和人生行为从灾难中走出来的 ⑤陈逸飞没有在“走钢丝般”的感觉中放弃,而是在逆境中寻找自己的 艺术出路。这种特定历史环境和历史条件下的敲打,让他从另一个层面上识别和 处理主体与客体之间的关系,感性与理性的关系,建立了特殊而鲜明的艺术色彩 感,增添了艺术造型的厚度和硬度,善于对宏大场面作群体构建。特殊的历史阶 段促使陈逸飞在人生沉浮和艺术沉思中早早成熟。 ⑥回顾那段特殊的历史,回顾那段历史中的艺术行为,很多艺术家都只能摇摇 头说,那是一段被耽误的毫贵光啊:很多艺术家则只能叹息说,那个阶段的所谓 创作不堪回首,不值一提。陈选飞不同,他把那段钢丝走完了,人们当时扣现在 都认为他的钢丝走得还行,还在钢丝上表演了一些特技和亮相的动作。他自己也 从不把这段人生经历和艺术经历视为可悲可叹的蹉跎岁月,他倒是有些自豪。可 能因为陈逸飞自小在上海长大,而上海是q-国的城市里受西方文化渗透最深刻 最广泛的地方,他的作品多少有些西方绘画艺术影响的痕迹。在当时被一些人认 为有些“西化”、“颓废”,这是有悖于那个历史阶段的。现在看来,正是陈逸
第 27 课时 传记、新闻、报告类(一) (一)阅读下面选文,回答后面 1—3 题。 游走钢丝 ①陈逸飞走上艺术道路的第一个阶段,应该是 1965 年至 1980 年。陈逸飞自己习 惯于把 1966 年至 1976 年称为他自己的第一个创作阶段,并称这个阶段为“走钢 丝般”的创作阶段。在这个历史阶段,他确实像在走钢丝。 ②1965 年,陈逸飞从上海美术专科学校大学部提前两年毕业,分配到上海油画 雕塑创作室,成为一名专业画家。这是一件令人羡慕的事,但是接下来的事情并 不那么顺利,因为很快社会大环境发生了变化。 ③1966 年,“文化大革命”运动来了,陈逸飞的家庭受到了冲击,陈逸飞的父 亲是化学工程师,自然是逃脱不了的,可他却是这个家庭唯一有收入的人,这时 这个家庭的状况可想而知。为了躲避“文化大革命”的更大冲击,陈逸飞白天躲 在上海美术专科学校的宿舍里画画,既是一种寄托,也是一种提高,到了晚上, 就躲回家里。他父亲经常被红卫兵拉去批斗,罪名是走资本主义道路。只有这个 家,是个相对安静的港湾。社会动乱,家庭受冲击,陈逸飞是在这种备件下坚持 了自己的绘画道路。 ④能够从“文化大革命”的深重灾难中顶过来走过来,陈逸飞认为这跟 他的为人有关系,他的做人原则是,做人做事不要做给别人看,要做得有意义, 对社会有用。陈逸飞总结自己的青年时代。概括了三条:第一是做人“诚”字很 重要,对人、对事、对事业都要讲一个“诚”字;第二是做自己喜欢做的事,这 喜欢是与社会与时代紧紧联系在一起的,要服务于社会,服务于大众;第三是要 学习,学好了一门本领,才能够不落伍。陈逸飞认为,在追寻人生的道路上,还 要有诚挚的性格,性格决定命运,有了诚挚的性格,再加上从容的态度、积极进 取、诚恳有为的精神,一旦拥有天时、地利、人和。就会获得成功。陈逸飞正是 以这样的人生态度和人生行为从灾难中走出来的。 ⑤陈逸飞没有在“走钢丝般”的感觉中放弃,而是在逆境中寻找自己的 艺术出路。这种特定历史环境和历史条件下的敲打,让他从另一个层面上识别和 处理主体与客体之间的关系,感性与理性的关系,建立了特殊而鲜明的艺术色彩 感,增添了艺术造型的厚度和硬度,善于对宏大场面作群体构建。特殊的历史阶 段促使陈逸飞在人生沉浮和艺术沉思中早早成熟。 ⑥回顾那段特殊的历史,回顾那段历史中的艺术行为,很多艺术家都只能摇摇 头说,那是一段被耽误的毫贵光啊:很多艺术家则只能叹息说,那个阶段的所谓 创作不堪回首,不值一提。陈选飞不同,他把那段钢丝走完了,人们当时扣现在 都认为他的钢丝走得还行,还在钢丝上表演了一些特技和亮相的动作。他自己也 从不把这段人生经历和艺术经历视为可悲可叹的蹉跎岁月,他倒是有些自豪。可 能因为陈逸飞自小在上海长大,而上海是 q-国的城市里受西方文化渗透最深刻 最广泛的地方,他的作品多少有些西方绘画艺术影响的痕迹。在当时被一些人认 为有些“西化”、“颓废”,这是有悖于那个历史阶段的。现在看来,正是陈逸
飞多出来的这点西方文化营养,使他的画比人高出一筹。这也正是陈逸飞珍视那 个阶段画作的缘 由 (选自《陈逸飞传(视觉人生)》,有改动) 1.陈逸飞的做人处事原则及特殊经历对他精彩的视觉人生有着深远的影响,对 这个问题的认识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为人一一要讲一个“诚”字,要有诚挚的性格、从容的态度、乐观的心态, 面对生活的磨难与考验也要不断积极进取 B.做事一一要热情专注,做自己喜欢做的事,并且要与社会和时代紧密联系 要服务于社会和大众,这样才会有价值,有意义。 C.学习一一只要学好了一门本领,就能够不落伍。要想获得成功还必须拥有天 时、地利、人和等因素。 D.从艺一一是一种寄托,要有深沉的思考,经受特定历史环境和历史条件下的 敲打,有助于增添艺术造型的厚度和硬度。 2.下列对传记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3分)( A.1965年,陈逸飞因为成绩优异从上海美术专科学校大学部提前两年毕业,分 配到上海油画雕塑创作室,成为一名专业画家。 B.陈逸飞自己习惯于把1966年至1976年称为他自己的第一个创作阶段,其主 要原因是这个特殊的历史时期,给了他许多独特的体验和收获 C.特殊的历史阶段,陈逸飞是在主体与客体的关系、感性与理性的关系等方面 的深沉思考中早早成熟起来的 D.陈逸飞珍视那个阶段画作的缘由是,他的这些作品里建立了特殊而鲜明的艺 术色彩感,对宏大场面作群体构建,比人高出一筹。 3.从全文看,陈逸飞能够从许多艺术家认为的不堪回首的灾难中“走出来” 并且“表演了一些特技和亮相的动作”的原因有哪些?(5分) (二)阅读下面选文,回答后面1-3题。 人生边上,还有更远 潘启雯 《我们仨》问世四年后,96岁高龄的杨绛先生推出《走到人生边上》,年近百 岁的老人,居然还有如此真挚的思考与坦然的心态。乍看书名,自然就会联想到 钱钟书先生的旧作《写在人生边上》,钱钟书先生说:“人生据说是一部大书 他要把有关思索写下的文字,当作写在人生边上的文字。斯人已逝,这“人生边 上”的文字竟又由他的夫人杨绛先生续写着。从《写在人生边上》到《走到人生 边上》,是生命暖流中两个相戚灵魂的长相守望,如此这般的“夫唱妇随”,令 人感动莫名
飞多出来的这点西方文化营养,使他的画比人高出一筹。这也正是陈逸飞珍视那 个阶段画作的缘 由。 (选自《陈逸飞传(视觉人生)》,有改动) 1.陈逸飞的做人处事原则及特殊经历对他精彩的视觉人生有着深远的影响,对 这个问题的认识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为人——要讲一个“诚”字,要有诚挚的性格、从容的态度、乐观的心态, 面对生活的磨难与考验也要不断积极进取。 B.做事——要热情专注,做自己喜欢做的事,并且要与社会和时代紧密联系, 要服务于社会和大众,这样才会有价值,有意义。 C.学习——只要学好了一门本领,就能够不落伍。要想获得成功还必须拥有天 时、地利、人和等因素。 D.从艺——是一种寄托,要有深沉的思考,经受特定历史环境和历史条件下的 敲打,有助于增添艺术造型的厚度和硬度。 2.下列对传记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1965 年,陈逸飞因为成绩优异从上海美术专科学校大学部提前两年毕业,分 配到上海油画雕塑创作室,成为一名专业画家。 B.陈逸飞自己习惯于把 1966 年至 1976 年称为他自己的第一个创作阶段,其主 要原因是这个特殊的历史时期,给了他许多独特的体验和收获。 C.特殊的历史阶段,陈逸飞是在主体与客体的关系、感性与理性的关系等方面 的深沉思考中早早成熟起来的。 D.陈逸飞珍视那个阶段画作的缘由是,他的这些作品里建立了特殊而鲜明的艺 术色彩感,对宏大场面作群体构建,比人高出一筹。 3.从全文看,陈逸飞能够从许多艺术家认为的不堪回首的灾难中“走出来”, 并且“表演了一些特技和亮相的动作”的原因有哪些?(5 分) (二)阅读下面选文,回答后面 1—3 题。 人生边上,还有更远 潘启雯 《我们仨》问世四年后,96 岁高龄的杨绛先生推出《走到人生边上》,年近百 岁的老人,居然还有如此真挚的思考与坦然的心态。乍看书名,自然就会联想到 钱钟书先生的旧作《写在人生边上》,钱钟书先生说:“人生据说是一部大书。” 他要把有关思索写下的文字,当作写在人生边上的文字。斯人已逝,这“人生边 上”的文字竟又由他的夫人杨绛先生续写着。从《写在人生边上》到《走到人生 边上》,是生命暖流中两个相戚灵魂的长相守望,如此这般的“夫唱妇随”,令 人感动莫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