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南京市2018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语言文字运用(15分,每小题3分) 1.在下面一段话的空缺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是被审美的汁液浸泡、又为理想的光环所笼罩着的山水, 是作者幻化出的 。在当代中国,无论东西南北,都能 找到“桃 花源”。不同的“桃花源 出人们对理想家园不同的理解认知。但每 一个“桃花源”里似乎都有陶渊明的影子,真可谓“一处桃源一陶翁”。 A.钟灵毓秀按图索骥映射B.海市蜃楼按图索骥折射 C.海市蜃楼顺藤摸瓜折射D.钟灵毓秀顺藤摸瓜映射 2.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填入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在感受时,悲欢怨爱,两两相反 在实际世界中处处都是牵绊冲突,在意象境界中尘忧俗虑 都能洗濯净尽。 ①从感受到回味②在回味时 ③悲怨亦复有趣④欢爱固然可欣 ⑤从实用态度变为美感态度⑥是由实际世界跳到意象境界 A.②④③①⑥⑤B.①⑥⑤②④③C.②③④①⑤⑥D.①⑤⑥②④③ 3.下列情境中,语言不得体的一项是(3分)() A.新居落成,我明天搬迁,为答谢诸位朋友,特于府上备下薄酒,恭请光临。(请 柬) B.参加中国围棋世界冠军争霸赛的选手古力赛前表示:“明天的对手是江维杰, 他在上届比赛中曾把我打下了冠军的宝座,希望他明天能承让。”(新闻) C.兹介绍我校张敏同学前往贵公司参加社会实践,请予接洽为荷。(介绍信) D.这份购房合同是我方当事人在中介的忽悠下签订的,依法应认定无效。(上诉 状) 4.下列诗句中,运用的修辞手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3分)() A.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B.明月不谙离别苦,斜光到晓穿朱户。 C.田园寥落干戈后,骨肉流离道路中 D.六军不发无奈何,宛转蛾眉马前死。 5.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优”的本义指表演乐舞、杂戏的艺人。如《史记滑稽列传》中提到的“优 孟”,是指名叫“孟”的艺人。 B.“庐冢”,也叫庐墓,指古人在服丧期间,为守护父母或师长坟墓所盖的房 舍 C.“顿首”,古时一种拜礼,为“九拜”之一,俗称叩头。行礼时,头碰地即 起。也常用于书信、表奏的首尾,表示恭敬 D.《临川先生文集》、《柳河东集》和《昌黎先生文集》均是以作者的籍贯命 名其文集。 二、文言文阅读(18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9题 浮槎山水记 欧阳修
江苏省南京市 2018 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一、 语言文字运用(15 分,每小题 3 分) 1. 在下面一段话的空缺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3 分)( ) 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是被审美的汁液浸泡、又为理想的光环所笼罩着的山水,它 是作者幻化出的________。在当代中国,无论东西南北,都能________找到“桃 花源”。不同的“桃花源”,________出人们对理想家园不同的理解认知。但每 一个“桃花源”里似乎都有陶渊明的影子,真可谓“一处桃源一陶翁”。 A. 钟灵毓秀 按图索骥 映射 B. 海市蜃楼 按图索骥 折射 C. 海市蜃楼 顺藤摸瓜 折射 D. 钟灵毓秀 顺藤摸瓜 映射 2.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填入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 分)( ) 在感受时,悲欢怨爱,两两相反; 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在实际世界中处处都是牵绊冲突,在意象境界中尘忧俗虑 都能洗濯净尽。 ①从感受到回味 ②在回味时 ③悲怨亦复有趣 ④欢爱固然可欣 ⑤从实用态度变为美感态度 ⑥是由实际世界跳到意象境界 A. ②④③①⑥⑤ B. ①⑥⑤②④③ C. ②③④①⑤⑥ D. ①⑤⑥②④③ 3. 下列情境中,语言不得体的一项是(3 分)( ) A. 新居落成,我明天搬迁,为答谢诸位朋友,特于府上备下薄酒,恭请光临。(请 柬) B. 参加中国围棋世界冠军争霸赛的选手古力赛前表示:“明天的对手是江维杰, 他在上届比赛中曾把我打下了冠军的宝座,希望他明天能承让。”(新闻) C. 兹介绍我校张敏同学前往贵公司参加社会实践,请予接洽为荷。(介绍信) D. 这份购房合同是我方当事人在中介的忽悠下签订的,依法应认定无效。(上诉 状) 4. 下列诗句中,运用的修辞手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3 分)( ) A.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B. 明月不谙离别苦,斜光到晓穿朱户。 C. 田园寥落干戈后,骨肉流离道路中。 D. 六军不发无奈何,宛转蛾眉马前死。 5. 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 “优”的本义指表演乐舞、杂戏的艺人。如《史记滑稽列传》中提到的“优 孟”,是指名叫“孟”的艺人。 B. “庐冢”,也叫庐墓,指古人在服丧期间,为守护父母或师长坟墓所盖的房 舍。 C. “顿首”,古时一种拜礼,为“九拜”之一,俗称叩头。行礼时,头碰地即 起。也常用于书信、表奏的首尾,表示恭敬。 D. 《临川先生文集》、《柳河东集》和《昌黎先生文集》均是以作者的籍贯命 名其文集。 二、 文言文阅读(18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6~9 题。 浮槎山水记 欧阳修
浮槎山,在慎县南三十五里,或曰浮巢山,或曰浮巢二山,其事出于浮图、老子 之徒荒怪诞幻之说。其上有泉,自前世论水者皆弗道。 余尝读《茶经》,爱陆羽善言水。后得张又新《水记》,载刘伯刍、李季卿所列 水次第,以为得之于羽,然以《茶经》考之,皆不合。又新妄狂险谲之士,其言 难信,颇疑非羽之说。及得浮槎山水,然后益以羽为知水者。浮槎与龙池山,皆 在庐州界中,较其水味,不及浮槎远甚。而又新所记,以龙池为第十,浮槎之水 弃而不录,以此知其所失多矣。羽则不然,其论曰:“山水上,江次之,井为下。 山水,乳泉、石池漫流者上。”其言虽简,而于论水尽矣 浮槎之水,发自李侯。嘉祐二年,李侯以镇东军留后出守庐州。因游金陵,登蒋 山,饮其水。既又登浮槎,至其山,上有石池,涓涓可爱,盖羽所谓乳泉、石池 漫流者也。饮之而甘,乃考图记,问于故老,得其事迹,因以其水遗余于京咡 余报之曰:李侯可谓贤矣。 夫穷天下之物无不得其欲者,富贵者之乐也。至于荫长松,藉丰草,听山流之潺 湲,饮石泉之滴沥,此山林者之乐也。而山林之士视天下之乐,不一动其心。或 有欲于心,顾力不可得而止者,乃能退而获乐于斯。彼富贵者之能致物矣,而其 不可兼者,惟山林之乐尔。惟富贵者而不可得兼,然后贫贱之士有以自足而高世 其不能两得,亦其理与势之然欤。今李侯生长富贵,厌于耳目,又知山林之乐, 至于攀缘上下,幽隐穷绝,人所不及者皆能得之,其兼取于物者可谓多矣 李侯折节好学,喜交贤士,敏于为政,所至有能名。凡物不能自见而待人以彰者, 有矣;凡物未必可贵而因人以重者,亦有矣。故余为志其事,俾世知斯泉发自李 侯始也。 三年二月二十有四日,庐陵欧阳修记 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至于荫长松,藉丰草 藉:践踏 B.厌于耳目,又知山林之乐厌:满足 C.喜交贤士,敏于为政敏:努力 D.俾世知斯泉发自李侯始也俾:使 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3分() A.以此知其所失多矣 汝其知也邪?其不知也邪?(《祭十二郎文》) B.其言虽简,而于论水尽矣不追议此,而责二公以死守(《张中丞传后叙》) C.然后益以羽为知水者请其矢,盛以锦囊(《〈伶官传〉序》) D.因游金陵,登蒋山因人南来,致书访死生(《贺进士王参元失火书》) 8.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饮之而甘,乃考图记,问于故老,得其事迹,因以其水遗余于京师。(5分) 译文 (2)夫穷天下之物无不得其欲者,富贵者之乐也。(3分)
浮槎山,在慎县南三十五里,或曰浮巢山,或曰浮巢二山,其事出于浮图、老子 之徒荒怪诞幻之说。其上有泉,自前世论水者皆弗道。 余尝读《茶经》,爱陆羽善言水。后得张又新《水记》,载刘伯刍、李季卿所列 水次第,以为得之于羽,然以《茶经》考之,皆不合。又新妄狂险谲之士,其言 难信,颇疑非羽之说。及得浮槎山水,然后益以羽为知水者。浮槎与龙池山,皆 在庐州界中,较其水味,不及浮槎远甚。而又新所记,以龙池为第十,浮槎之水, 弃而不录,以此知其所失多矣。羽则不然,其论曰:“山水上,江次之,井为下。 山水,乳泉、石池漫流者上。”其言虽简,而于论水尽矣。 浮槎之水,发自李侯。嘉祐二年,李侯以镇东军留后出守庐州。因游金陵,登蒋 山,饮其水。既又登浮槎,至其山,上有石池,涓涓可爱,盖羽所谓乳泉、石池 漫流者也。饮之而甘,乃考图记,问于故老,得其事迹,因以其水遗余于京师。 余报之曰:李侯可谓贤矣。 夫穷天下之物无不得其欲者,富贵者之乐也。至于荫长松,藉丰草,听山流之潺 湲,饮石泉之滴沥,此山林者之乐也。而山林之士视天下之乐,不一动其心。或 有欲于心,顾力不可得而止者,乃能退而获乐于斯。彼富贵者之能致物矣,而其 不可兼者,惟山林之乐尔。惟富贵者而不可得兼,然后贫贱之士有以自足而高世。 其不能两得,亦其理与势之然欤。今李侯生长富贵,厌于耳目,又知山林之乐, 至于攀缘上下,幽隐穷绝,人所不及者皆能得之,其兼取于物者可谓多矣。 李侯折节好学,喜交贤士,敏于为政,所至有能名。凡物不能自见而待人以彰者, 有矣;凡物未必可贵而因人以重者,亦有矣。故余为志其事,俾世知斯泉发自李 侯始也。 三年二月二十有四日,庐陵欧阳修记。 6.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 至于荫长松,藉丰草 藉:践踏 B. 厌于耳目,又知山林之乐 厌:满足 C. 喜交贤士,敏于为政 敏:努力 D. 俾世知斯泉发自李侯始也 俾:使 7.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3 分)( ) A. 以此知其所失多矣 汝其知也邪?其不知也邪?(《祭十二郎文》) B. 其言虽简,而于论水尽矣 不追议此,而责二公以死守(《张中丞传后叙》) C. 然后益以羽为知水者 请其矢,盛以锦囊(《〈伶官传〉序》) D. 因游金陵,登蒋山 因人南来,致书访死生(《贺进士王参元失火书》) 8.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 分) (1) 饮之而甘,乃考图记,问于故老,得其事迹,因以其水遗余于京师。(5 分)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 (2) 夫穷天下之物无不得其欲者,富贵者之乐也。(3 分)
译文: 9.欧阳修称赞李侯是个“贤达”的人,结合全文,简要概括李侯“贤达”的具 体表现。(4分) 诗歌鉴赏(11分 阅读下面两首诗歌,完成10~11题。 登原州城°呈张贲从事 魏野 异乡何处最牵愁?独上边城城上楼 日暮北来惟有雁,地寒西去更无州。 数声塞角高还咽,一派泾河冻不流 君作贫官我为客,此中离恨共难收 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 柳宗元 城上髙楼接大荒,海天愁思正茫茫。 惊风乱飐芙蓉水,密雨斜侵薜荔墙 岭树重遮千里目,江流曲似九回肠。 共来百越文身地,犹自音书滞一乡 【注】①原州城,即今宁夏固原,属当时的边疆地区。②从事:州郡长官的佐 吏 10.《登原州城呈张贲从事》的颈联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景?请作简要赏析。(5 分) 11.千古登楼,几多情思。请简要分析两位诗人借登楼所表达的情感有何异同。 (6分)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 9. 欧阳修称赞李侯是个“贤达”的人,结合全文,简要概括李侯“贤达”的具 体表现。(4 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 三、 诗歌鉴赏(11 分) 阅读下面两首诗歌,完成 10~11 题。 登原州城①呈张贲从事② 魏 野 异乡何处最牵愁?独上边城城上楼。 日暮北来惟有雁,地寒西去更无州。 数声塞角高还咽,一派泾河冻不流。 君作贫官我为客,此中离恨共难收。 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 柳宗元 城上高楼接大荒,海天愁思正茫茫。 惊风乱飐芙蓉水,密雨斜侵薜荔墙。 岭树重遮千里目,江流曲似九回肠。 共来百越文身地,犹自音书滞一乡。 【注】 ①原州城,即今宁夏固原,属当时的边疆地区。②从事:州郡长官的佐 吏。 10. 《登原州城呈张贲从事》的颈联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景?请作简要赏析。(5 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 11. 千古登楼,几多情思。请简要分析两位诗人借登楼所表达的情感有何异同。 (6 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
四、名句默写(8分) 12.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翼若垂天之云, 庄子《逍遥游》 (2) 不如登高之博见也。(荀子《劝学》) ,大珠小珠落玉盘。(白居易《〈琵琶行〉并序》) (4)黄鹤之飞尚不得过, (李白《蜀道难》) (5)商旅不行, (范仲淹《岳阳楼记》 ,琅琊也。(欧阳修《醉翁亭记》) (7)夫祸患常积于忽微 。(欧阳修《〈伶官传〉序》) (8)后生可畏, (《论语·子罕》) 五、现代文阅读(38分) (一)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3~16题。(20分) 个永久的歉疚一一对震华法师的忏悔 施蛰存 民国二十六年二月间,我买到了一部明初矅仙刻本白玉蟾集。读了其中赠豫章尼 黄心大师的一诗一词,不禁遐想。颇欲知道这黄心大师的详细事迹,可是找了 些书,也竟找不出来。既无载籍可求,何妨借它来作现成题材,演写为我的小说 因此在三月十日那天,就动手用近乎宋人词话的文体写了一篇《黄心大师》。当 时恰巧朱孟实先生在创办《文学杂志》,驰书征稿,不遗鄙陋,即将此文寄去 遂得在是年六月一日出版的《文学杂志》第二期上发表了出来。关于这篇小说的 文体,在我是一种尝试,实在也可说是一种摹仿,承朱先生的偏爱,在编辑后记 中对我这种半文言半白话的文体给予了夸饰的奖借。如果说这篇小说曾经受到 些读者的注意,恐怕多半还是由于朱先生的吹嘘 至于这篇小说里的故事,百分之百是虚构的。我在篇中曾经提起过在一个藏书家 那里看到了无名氏著的《比丘尼传》十二卷的明初抄本残帙,以及明人小说《洪 都雅致》二册,并且也曾引用了此二书中几段关于黄心尼记载,其实全出于伪造 正如莪相之诗与梅晴的古文尚书一样。一切都仅仅是为了写小说,从来没有人在 小说里寻求信史的! 可是,出于我意外,当时竟有一位读者被我无意中欺哄了。而这位读者又正是虔 诚地在编纂比丘尼的传记,有志于继承慧皎宝唱诸法师的伟业。于是我的荒诞无 根的故事,却被采用为实录了。 这是一直到去年才知道的事。去年,民国三十五年,离我那篇小说的发表已经十 年了,人们已经非但忘记了那篇小说,而且己经遍历了佛家所谓三中劫。我流浪 回来,因给上海出版公司编《活时代》半月刊,所以常常到厦门路尊德里上海出 版公司去。但那只有三个月的时间,因为《活时代》出了几期即告废刊,我也到 徐州去了。在徐州的时候,收到家里给转来的一封信,是一位素昧平生的震华和 尚写给我的。 我看了这封信,当下就感到很惶恐。一个在病中的老和尚,还在念念不忘于我虚 构出来的明钞本比丘尼传,要觅得这部书来充实他的著作。这不是我已经欺哄了 个正直的人吗?我应该怎样复他的信呢?幸而我没有在尊德里,避免了直接与 他的二位高徒见面,否则我是不是应该告诉他们,这一切都是臆想的故事呢?他 送我的《续比丘尼传》没有一并寄到徐州,所以当时没有见到。我以为他也许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 四、 名句默写(8 分) 12. 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 翼若垂天之云,____________________。(庄子《逍遥游》) (2) ____________________,不如登高之博见也。(荀子《劝学》) (3) ____________________,大珠小珠落玉盘。(白居易《〈琵琶行〉并序》) (4) 黄鹤之飞尚不得过,____________________。(李白《蜀道难》) (5) 商旅不行,____________________。(范仲淹《岳阳楼记》) (6) ____________________,琅琊也。(欧阳修《醉翁亭记》) (7) 夫祸患常积于忽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欧阳修《〈伶官传〉序》) (8) 后生可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论语·子罕》) 五、 现代文阅读(38 分) (一)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 13~16 题。(20 分) 一个永久的歉疚——对震华法师的忏悔 施蛰存 民国二十六年二月间,我买到了一部明初臞仙刻本白玉蟾集。读了其中赠豫章尼 黄心大师的一诗一词,不禁遐想。颇欲知道这黄心大师的详细事迹,可是找了一 些书,也竟找不出来。既无载籍可求,何妨借它来作现成题材,演写为我的小说。 因此在三月十日那天,就动手用近乎宋人词话的文体写了一篇《黄心大师》。当 时恰巧朱孟实先生在创办《文学杂志》,驰书征稿,不遗鄙陋,即将此文寄去, 遂得在是年六月一日出版的《文学杂志》第二期上发表了出来。关于这篇小说的 文体,在我是一种尝试,实在也可说是一种摹仿,承朱先生的偏爱,在编辑后记 中对我这种半文言半白话的文体给予了夸饰的奖借。如果说这篇小说曾经受到一 些读者的注意,恐怕多半还是由于朱先生的吹嘘。 至于这篇小说里的故事,百分之百是虚构的。我在篇中曾经提起过在一个藏书家 那里看到了无名氏著的《比丘尼传》十二卷的明初抄本残帙,以及明人小说《洪 都雅致》二册,并且也曾引用了此二书中几段关于黄心尼记载,其实全出于伪造, 正如莪相之诗与梅晴的古文尚书一样。一切都仅仅是为了写小说,从来没有人在 小说里寻求信史的! 可是,出于我意外,当时竟有一位读者被我无意中欺哄了。而这位读者又正是虔 诚地在编纂比丘尼的传记,有志于继承慧皎宝唱诸法师的伟业。于是我的荒诞无 根的故事,却被采用为实录了。 这是一直到去年才知道的事。去年,民国三十五年,离我那篇小说的发表已经十 年了,人们已经非但忘记了那篇小说,而且已经遍历了佛家所谓三中劫。我流浪 回来,因给上海出版公司编《活时代》半月刊,所以常常到厦门路尊德里上海出 版公司去。但那只有三个月的时间,因为《活时代》出了几期即告废刊,我也到 徐州去了。在徐州的时候,收到家里给转来的一封信,是一位素昧平生的震华和 尚写给我的。 我看了这封信,当下就感到很惶恐。一个在病中的老和尚,还在念念不忘于我虚 构出来的明钞本比丘尼传,要觅得这部书来充实他的著作。这不是我已经欺哄了 一个正直的人吗?我应该怎样复他的信呢?幸而我没有在尊德里,避免了直接与 他的二位高徒见面,否则我是不是应该告诉他们,这一切都是臆想的故事呢?他 送我的《续比丘尼传》没有一并寄到徐州,所以当时没有见到。我以为他也许没
有把黄心尼编录进去,因为他还在等待那明钞本。我又庆幸他的《佛教人名大辞 典》没有付印,让他可以有机会把黄心尼的名字删去,如果他已经编进去的话 我不想使这位老和尚感到失望,所以我没有复那封信,一直到秋间。回到上海之 后,我才看到了他的大著,《续比丘尼传》六卷三册,佛经流通处的刻本,镇江 竹林寺藏板。在第二卷中,赫然有一篇南昌妙住庵尼黄心传,完全是依据了我的 小说写成的!在卷尾的他的弟子超尘的跋语中,又记述了他对于那明钞本比丘尼 传的惦念,以为“如能设法借得,余书将改制矣” 我读了这两篇文字,简直不知如何是好。本想到玉佛寺去拜访他一次,因此却就 拖延下来,踟蹰不敢。因为我的小说已经玷污了他的著作。昔刘向以齐女周妄入 列女传,颇为刘子玄所识,谓之“广陈虚事,多构伪辞”。但齐女事出史记,周 妾事具燕策,尚非虞初小说可比,今和尚撰比丘尼,乃征及鄙文,我虽无意欺世, 然亦深负歉疚了 今年三月十七日,太虚法师成佛证果,其次日,报纸上登载了太虚最后遗墨,赫 然为震华法师封龛偈也。始知震华法师竟已寂灭,他永远没有知道那明钞本比丘 尼传是根本没有的。他永远没有知道他的虔诚的著作里羼入了不可信的材料。让 他安息在佛国里,确然永远怀着一个希望,但至少他无所失望。 而我呢?我将负着一个永远的歉疚,无法解除我的郁闷。今天我检出那《续比丘 尼传》,第一册封面上写着:“蛰存先生惠存,编者病中书赠。”不觉又引起 种惆怅,我把那书面翻个身,重又放进了书橱。并且记下这一段因缘,我以为 这是我的小说所铸下的一个最大的错误。 九四七年十二月二十九日 13.根据文章内容,简要概括震华法师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4分) 14.根据文中“我”的心理感受,请你推断震华法师写给作者信的主要内容。(6 分) 15.请分析文章最后一段的作用。(4分) 6.试探究文章标题“一个永久的歉疚”的丰富意蕴。(6分)
有把黄心尼编录进去,因为他还在等待那明钞本。我又庆幸他的《佛教人名大辞 典》没有付印,让他可以有机会把黄心尼的名字删去,如果他已经编进去的话。 我不想使这位老和尚感到失望,所以我没有复那封信,一直到秋间。回到上海之 后,我才看到了他的大著,《续比丘尼传》六卷三册,佛经流通处的刻本,镇江 竹林寺藏板。在第二卷中,赫然有一篇南昌妙住庵尼黄心传,完全是依据了我的 小说写成的!在卷尾的他的弟子超尘的跋语中,又记述了他对于那明钞本比丘尼 传的惦念,以为“如能设法借得,余书将改制矣”。 我读了这两篇文字,简直不知如何是好。本想到玉佛寺去拜访他一次,因此却就 拖延下来,踟蹰不敢。因为我的小说已经玷污了他的著作。昔刘向以齐女周妄入 列女传,颇为刘子玄所识,谓之“广陈虚事,多构伪辞”。但齐女事出史记,周 妾事具燕策,尚非虞初小说可比,今和尚撰比丘尼,乃征及鄙文,我虽无意欺世, 然亦深负歉疚了。 今年三月十七日,太虚法师成佛证果,其次日,报纸上登载了太虚最后遗墨,赫 然为震华法师封龛偈也。始知震华法师竟已寂灭,他永远没有知道那明钞本比丘 尼传是根本没有的。他永远没有知道他的虔诚的著作里羼入了不可信的材料。让 他安息在佛国里,确然永远怀着一个希望,但至少他无所失望。 而我呢?我将负着一个永远的歉疚,无法解除我的郁闷。今天我检出那《续比丘 尼传》,第一册封面上写着:“蛰存先生惠存,编者病中书赠。”不觉又引起一 种惆怅,我把那书面翻个身,重又放进了书橱。并且记下这一段因缘,我以为, 这是我的小说所铸下的一个最大的错误。 一九四七年十二月二十九日 13. 根据文章内容,简要概括震华法师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4 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 14. 根据文中“我”的心理感受,请你推断震华法师写给作者信的主要内容。(6 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 15. 请分析文章最后一段的作用。(4 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 16. 试探究文章标题“一个永久的歉疚”的丰富意蕴。(6 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