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南通2014-2015学年度第二学期 高一语文练习 1.本试卷共16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语言文字运用(12分) 1.选出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的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瞋目(chen)然(16i)伛偻(y)毁家纾难(shu) B.列观(guan)孱头(can)睥睨(ni)分当引决(fen) C.觇视(chan)逡巡(qun)愧怍(zuo)炙手可热(chi) D.趿拉(da)箭镞(zu)毗陵(pi)咬文嚼字(jiao) 答案:A(B.分当引决fenC.炙手可热zhiD.趿拉(ta)) 2.在下面一段话空缺处依次填入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人类的智慧与大自然的智慧相比实在是_。无论是令人厌恶的苍蝇蚊子,还是美 丽可人的鲜花绿草;无论是_的星空,还是不值一提的灰尘,都是大自然_的艺术 品,展示出大自然深邃、高超的智慧。 A.捉襟见肘变幻莫测精巧绝伦 B.相形见绌变幻莫测精巧绝伦 C.捉襟见肘讳莫如深巧夺天工 D.相形见绌讳莫如深巧夺天工 答案:B(捉襟见肘:形容衣服破烂,或比喻顾此失彼,应付不过来。相形见绌: 指跟另一个人或事物比较起来显得远远不如。变幻莫测:指变化多端,难以揣测 讳莫如深:指紧紧隐瞒。精巧绝伦:精细巧妙没有可相比的。巧夺天工:精巧的 人工胜过天然,形容技艺及其精巧。) 3.依次填出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遍布华夏的古村落,作为乡土建筑的精华, ,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对中国人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 的形成产生过深刻的影响。 ①却辉映着辉煌的过去 ②鲜明地折射出中国悠久的历史 ③具有很高的文物价值 ④它们看似陈旧 ⑤生动地展现着民族文化的丰富多样 ⑥成为了解中国文化和历史的一个重要窗口 A.④①③⑥②⑤B.②⑤⑥①④③ C.⑥④①③②⑤D.③⑤②⑥④① 答案:D 4.下列诗句与“漠漠水田飞白鹭”对仗工整的一项是()(3分) A.艳艳红花映山前B.盈盈春风到天明 C.阴阴夏木啭黄鹂D.幽幽竹影到静斋 答案:C 二、文言文阅读(27分) 5.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故:故意 B.相如顾召赵御史书顾:回头
江苏省南通 2014—2015 学年度第二学期 高一语文练习 1.本试卷共 160 分,考试用时 150 分钟。 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一、语言文字运用( 12 分) 1.选出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的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瞋目(c hēn) 傫然(lěi) 伛偻(yǔ) 毁家纾难(shū) B.列观(guàn) 孱头(càn) 睥睨(nì) 分当引决(fēn) C.觇视(chān) 逡巡( qūn) 愧怍(zuò) 炙手可热(chì) D.趿拉(dā) 箭镞(zú) 毗陵(pí) 咬文嚼字(jiáo) 答案:A (B. 分当引决 fèn C.炙手可热 zhì D. 趿拉(tā)) 2.在下面一段话空缺处依次填入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3 分) 人类的智慧与大自然的智慧相比实在是 。无论是令人厌恶的苍蝇蚊子,还是美 丽可人的鲜花绿草;无论是 的星空,还是不值一提的灰尘,都是大自然 的艺术 品,展示出大自然深邃、高超的智慧。 A.捉襟见肘 变幻莫测 精巧绝伦 B.相形见绌 变幻莫测 精巧绝伦 C.捉襟见肘 讳莫如深 巧夺天工 D.相形见绌 讳莫如深 巧夺天工 答案:B(捉襟见肘:形容衣服破烂,或比喻顾此失彼,应付不过来。相形见绌: 指跟另一个人或事物比较起来显得远远不如。变幻莫测:指变化多端,难以揣测。 讳莫如深:指紧紧隐瞒。精巧绝伦:精细巧妙没有可相比的。巧夺天工:精巧的 人工胜过天然,形容技艺及其精巧。) 3.依次填出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3 分) 遍布华夏的古村落,作为乡土建筑的精华,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对中国人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 的形成产生过深刻的影响。 ①却辉映着辉煌的过去 ②鲜明地折射出中国悠久的历史 ③具有很高的文物价值 ④它们看似陈旧 ⑤生动地展现着民族文化的丰富多样 ⑥成为了解中国文化和历史的一个重要窗口 A.④①③⑥②⑤ B.②⑤⑥①④③ C.⑥④①③②⑤ D.③⑤②⑥④① 答案:D 4.下列诗句与“漠漠水田飞白鹭”对仗工整的一项是( )(3 分) A.艳艳红花映山前 B.盈盈春风到天明 C.阴阴夏木啭黄鹂 D.幽幽竹影到静斋 答案:C 二、文言文阅读( 27 分) 5.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2 分) A.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 故:故意 B.相如顾召赵御史书 顾:回头
C.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负:辜负,对不起 D.得间奔真州间:机会 答案:A 6.下列句子中不含通假字的一句是()(2分) A.秦伯说,与郑人盟 B.敛赀财以送其行 C.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D.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 答案:D 7.下列加点词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2分) A.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B.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 C.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 D.安能屈豪杰之流,扼腕墓道 答案: 8.下列句子中与其他三句句式不相同的一项是()(2分) A.而君幸于赵王 B.吾属今为之虏矣 C.予羁縻不得还 D.因击沛公于坐 谷案:D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题。(19分) 方山子,光、黄间隐人也。少时慕朱家、郭解为人,闾里之侠皆宗之。稍壮,折 节读书,欲以此驰骋当世,然终不遇。晚乃遁于光、黄间曰岐亭。庵居蔬食,不 与世相闻。弃车马,毁冠服,徒步往来山中,人莫识也。见其所著帽,方屋而高 曰:“此岂古方山冠之遗像乎?”因谓之方山子。 余谪居于黄,过岐亭,适见焉。曰:“呜呼!此吾故人陈慥季常也,何为而在此 方山子亦矍然问余所以至此者。余告之故,俯而不答,仰而笑,呼余宿其家。环 堵萧然,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 余既耸然异之。独念方山子少时,使酒好剑,用财如粪土。前十有九年,余在岐 下,见方山子从两骑,挟二矢,游西山,鹊起于前,使骑逐而射之,不获。方山 子怒马独出,一发得之。因与余马上论用兵及古今成败,自谓一世豪士。今几日 耳,精悍之色,犹见于眉间,而岂山中之人哉! 然方山子世有勋阀,当得官,使从事于其间,今已显闻。而其家在洛阳,园宅壮 丽,与公侯等。河北有田,岁得帛千匹,亦足以富乐。皆弃不取,独来穷山中 此岂无得而然哉! 余闻光、黄间多异人,往往阳狂垢污,不可得而见,方山子傥见之与! (苏轼《方山子传》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闾里之侠皆宗之宗:尊奉 B.然方山子世有勋阀,当得官阀:封建时代有权势有地位的家庭或家族 C.此岂古方山冠之遗像乎像:法式 D.余闻光、黄间多异人,往往阳狂垢污阳:同“佯”,假装 答案:B(功勋)
C.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负:辜负,对不起 D.得间奔真州 间:机会 答案:A 6.下列句子中不含通假字的一句是( )(2 分) A.秦伯说,与郑人盟 B.敛赀财以送其行 C.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D.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 答案:D 7.下列加点词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2 分) A.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B.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 C.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 D.安能屈豪杰之流,扼腕墓道 答案:D 8.下列句子中与其他三句句式不相同的一项是( )(2 分) A.而君幸于赵王 B.吾属今为之虏矣 C.予羁縻不得还 D.因击沛公于坐 答案:D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9—12 题。(19 分) 方山子,光、黄间隐人也。少时慕朱家、郭解为人,闾里之侠皆宗之。稍壮,折 节读书,欲以此驰骋当世,然终不遇。晚乃遁于光、黄间曰岐亭。庵居蔬食,不 与世相闻。弃车马,毁冠服,徒步往来山中,人莫识也。见其所著帽,方屋而高, 曰:“此岂古方山冠之遗像乎?”因谓之方山子。 余谪居于黄,过岐亭,适见焉。曰:“呜呼!此吾故人陈慥季常也,何为而在此?” 方山子亦矍然问余所以至此者。余告之故,俯而不答,仰而笑,呼余宿其家。环 堵萧然,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 余既耸然异之。独念方山子少时,使酒好剑,用财如粪土。前十有九年,余在岐 下,见方山子从两骑,挟二矢,游西山,鹊起于前,使骑逐而射之,不获。方山 子怒马独出,一发得之。因与余马上论用兵及古今成败,自谓一世豪士。今几日 耳,精悍之色,犹见于眉间,而岂山中之人哉! 然方山子世有勋阀,当得官,使从事于其间,今已显闻。而其家在洛阳,园宅壮 丽,与公侯等。河北有田,岁得帛千匹,亦足以富乐。皆弃不取,独来穷山中, 此岂无得而然哉! 余闻光、黄间多异人,往往阳狂垢污,不可得而见,方山子傥见之与! (苏轼《方山子 传》) 9.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 闾里之侠皆宗之 宗:尊奉 B. 然方山子世有勋阀,当得官 阀:封建时代有权势有地位的家庭或家族 C. 此岂古方山冠之遗像乎 像:法式 D. 余闻光、黄间多异人,往往阳狂垢污 阳:同“佯”,假装 答案:B(功勋)
10.清代王文儒评此文说:“隐字侠字节乃一篇之主脑。”请选出下面四组中全 都是具体描述方山子“隐”的生活、思想和行为的一组()(3分) ①使酒好剑,用财如粪土②弃车马,毁冠服,徒步往来山中 ③从两骑,挟二矢,游西山④环堵萧然,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 ⑤庵居蔬食,不与世相闻⑥晚乃遁于光、黄间 A.①②④⑤B.②④⑤⑥ C.①③④⑤D.②③④⑥ 答案:B(①③是描述他的“侠”) 11.下列对有关原文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方山子出身既富且贵,意欲驰骋当世,但不得意,晚年隐逸光州、黄州一带, 自得其乐。 B.传主少年、壮年时血气方刚,意气风发,一身侠气;晚年时安贫乐道,心境 恬淡。作者有意识选择这两种具有对比性的行为表现来丰富其形象 C.作者写方山子,实际上是悲“不遇”。但作者正以诗文遭祸,不便直言,于 是在文中隐约其辞。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方山子传》是苏轼在黄州的心态 的一种形象的折射。 D.这篇文章虽称作“传”,实际上只是粗线条地勾勒了陈慥生活中的几个断面。 答案:B(陈述“传主少年、壮年时血气方刚,意气风发,一身侠气”错误,因 为他壮年时“折节读书,欲以此驰骋当世”) 1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环堵萧然,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4分) 答案:(他的家里)四壁空荡,然而(他的)妻子、儿女和奴仆都显出怡然自乐 的样子。(给分点:“环堵”“萧然”“妻子”“自得”) 2)皆弃不取,独来穷山中,此岂无得而然哉!(3分) (他)都放弃不要了,偏偏要来到这荒僻的山里,这难道不是因为他独有会心之 处才会这样的吗?或这难道是因为他一无所得才这样的吗?(采分点:“穷 “然”、反问语气各1分。) (3)素不闻诗书之训,激昂大义,蹈死不顾,亦曷故哉?(4分) 答案:(这五个人)从来没受过诗书的教诲,却能被大义所激励,踏上死地也不 回头,又是什么缘故呢?(3分) 译文:方山子,是光州、黄州一带的隐士。年轻时,仰慕汉代游侠朱家、郭解 的为人,乡里的游侠之士都尊奉他。年岁稍长,就改变志趣,发奋读书,想以 此来驰名当代,但是一直没有交上好运。到了晚年才隐居在光州、黄州一带名 叫岐亭的地方。住茅屋,吃素食,不与社会各界来往。放弃坐车骑马,毁坏书 生衣帽,徒步来往于山里,没有人认识他。人们见他戴的帽子上面方方的且又 很高,就说:“这不就是古代乐师戴的方山冠遗留下来的样子吗?”因此就称 他为“方山子”。 我因贬官居住在黄州,有一次经过岐亭时,正巧碰见了他。我说:“啊哟,这 是我的老朋友陈慥陈季常呀,怎么会住在这里的呢?”方山子也惊讶地问我到 这里来的原因。我把原因告诉了他,他低头不语,继而仰天大笑,请我住到他 家去。他的家里四壁萧条,然而他的妻儿奴仆都显出怡然自乐的样子 我对此感到十分惊异,就回想起方山子年轻的时候,曾是个嗜酒弄剑,挥金如 土的游侠之士。十九年前,我在岐下,见到方山子带着两名骑马随从,身藏两 箭,在西山游猎。只见前方一鹊飞起,他便叫随从追赶射鹊,未能射中。方山
10. 清代王文儒评此文说:“隐字侠字节乃一篇之主脑。”请选出下面四组中全 都是具体描述方山子“隐”的生活、思想和行为的一组( )(3 分) ①使酒好剑,用财如粪土 ②弃车马,毁冠服,徒步往来山中 ③从两骑,挟二矢,游西山 ④环堵萧然,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 ⑤庵居蔬食,不与世相闻 ⑥晚乃遁于光、黄间 A.①②④⑤ B.②④⑤⑥ C.①③④⑤ D.②③④⑥ 答案:B(①③是描述他的“侠”) 11. 下列对有关原文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 方山子出身既富且贵,意欲驰骋当世,但不得意,晚年隐逸光州、黄州一带, 自得其乐。 B. 传主少年、壮年时血气方刚,意气风发,一身侠气;晚年时安贫乐道,心境 恬淡。作者有意识选择这两种具有对比性的行为表现来丰富其形象。 C. 作者写方山子,实际上是悲“不遇”。但作者正以诗文遭祸,不便直言,于 是在文中隐约其辞。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方山子传》是苏轼在黄州的心态 的一种形象的折射。 D. 这篇文章虽称作“传”,实际上只是粗线条地勾勒了陈慥生活中的几个断面。 答案:B(陈述“传主少年、壮年时血气方刚,意气风发,一身侠气”错误,因 为他壮年时“折节读书,欲以此驰骋当世”) 1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环堵萧然,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4 分) 答案:(他的家里)四壁空荡,然而(他的)妻子、儿女和奴仆都显出怡然自乐 的样子。(给分点:“环堵”“萧然”“妻子”“自得”) (2)皆弃不取,独来穷山中,此岂无得而然哉!(3 分) (他)都放弃不要了,偏偏要来到这荒僻的山里,这难道不是因为他独有会心之 处才会这样的吗?或这难道是因为他一无所得才这样的吗?(采分点:“穷”、 “然”、反问语气各 1 分。) (3)素不闻诗书之训,激昂大义,蹈死不顾,亦曷故哉?(4 分) 答案:(这五个人)从来没受过诗书的教诲,却能被大义所激励,踏上死地也不 回头,又是什么缘故呢?(3 分) 译文:方山子,是光州、黄州一带的隐士。年轻时,仰慕汉代游侠朱家、郭解 的为人,乡里的游侠之士都尊奉他。年岁稍长,就改变志趣,发奋读书,想以 此来驰名当代,但是一直没有交上好运。到了晚年才隐居在光州、黄州一带名 叫岐亭的地方。住茅屋,吃素食,不与社会各界来往。放弃坐车骑马,毁坏书 生衣帽,徒步来往于山里,没有人认识他。人们见他戴的帽子上面方方的且又 很高,就说:“这不就是古代乐师戴的方山冠遗留下来的样子吗?”因此就称 他为“方山子”。 我因贬官居住在黄州,有一次经过岐亭时,正巧碰见了他。我说:“啊哟,这 是我的老朋友陈慥陈季常呀,怎么会住在这里的呢?”方山子也惊讶地问我到 这里来的原因。我把原因告诉了他,他低头不语,继而仰天大笑,请我住到他 家去。他的家里四壁萧条,然而他的妻儿奴仆都显出怡然自乐的样子。 我对此感到十分惊异,就回想起方山子年轻的时候,曾是个嗜酒弄剑,挥金如 土的游侠之士。十九年前,我在岐下,见到方山子带着两名骑马随从,身藏两 箭,在西山游猎。只见前方一鹊飞起,他便叫随从追赶射鹊,未能射中。方山
子拉紧缰绳,独自跃马向前,一箭射中飞鹊。他就在马上与我谈论起用兵之道 及古今成败之事,自认为是一代豪杰。至今又过了多少日子了,但是一股英气 勃勃的神色,依然在眉宇间显现,这怎么会是一位蛰居山中的人呢? 方山子世代有功勋,例应有官做,假如他能厕身官场,到现在已得高官荣名了。 他原有家在洛阳,园林宅舍雄伟富丽,可与公侯之家相比。在河北地方还有田 地,每年可得上千匹的丝帛收入,这些也足以使生活富裕安乐了。然而他都抛 开了,偏要来到穷僻的山沟里,这难道不是因为他独有会心之处才会如此的吗? 我听说光州、黄州一带有很多奇人逸士,常常假装疯颠、衣衫破旧,但是无法 见到他们。方山子或许能遇见他们吧 三、古诗词鉴赏(11分) 13.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回答问题 春夜洛城闻笛 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与史郎中钦听黄鹤楼上吹笛 李白 为迁客去长沙,西望长安不见家 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 (1)第一首诗紧扣“闻”字来抒写诗人闻笛的感受,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4 分) 答案:第一句诗人闻笛,不知道笛声吹自谁家,笛声在暗中飞。第二句笛声因为 风声而吹散,风声因为笛声而远扬,于是洛城春夜遍闻笛声。这是诗人的想象, 也是艺术的夸张。第三句说明春风传来的笛声是离情别绪的《折杨柳》。第四句 表明思念故乡家园的情感正是由笛声所引发。(每句一分,意思对即可。) (2)第二首诗中的“梅花”不是实指“梅花”,而是指曲牌名《梅花落》。据 此,请简要赏析第四句的艺术技巧。(3分) 答案:采用了通感的手法。由听觉诉诸视觉,即由听到《梅花落》的乐曲联想到 看到梅花满天飘落的景象,描绘岀了与诗人冷落心境相吻合的苍凉景象。(如答 其他,言之有理即可) 3)两首诗都写了闻笛,表达的情感有何不同?请简要概括。(4分) 第一首诗歌抒发了思念故园之情。第二首诗歌抒发了诗人迁谪之感、去国之情 (言之有理即可) 四、名句名篇默写(8分) 14.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四海之大,有几人欤?(张溥《五人墓碑记》) (2)亦以明死生之大,。(张溥《五人墓碑记》) (3)有善始者实繁,。(魏徵《谏太宗十思疏》) (4),傲物则骨肉为行路。(魏徵《谏太宗十思疏》) (5)臣心一片磁针石, (文天祥《渡扬子江》) (6)吾所以为此者,!(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 (7)吾生也有涯,。(《庄子.养生主》) (8)子曰:“敏而好学,,是以谓之文也。”(《论语.公治长》)
子拉紧缰绳,独自跃马向前,一箭射中飞鹊。他就在马上与我谈论起用兵之道 及古今成败之事,自认为是一代豪杰。至今又过了多少日子了,但是一股英气 勃勃的神色,依然在眉宇间显现,这怎么会是一位蛰居山中的人呢? 方山子世代有功勋,例应有官做,假如他能厕身官场,到现在已得高官荣名了。 他原有家在洛阳,园林宅舍雄伟富丽,可与公侯之家相比。在河北地方还有田 地,每年可得上千匹的丝帛收入,这些也足以使生活富裕安乐了。然而他都抛 开了,偏要来到穷僻的山沟里,这难道不是因为他独有会心之处才会如此的吗? 我听说光州、黄州一带有很多奇人逸士,常常假装疯颠、衣衫破旧,但是无法 见到他们。方山子或许能遇见他们吧。 三、古诗词鉴赏(11 分) 13.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回答问题。 春夜洛城闻笛 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与史郎中钦听黄鹤楼上吹笛 李白 一为迁客去长沙,西望长安不见家。 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 (1)第一首诗紧扣“闻”字来抒写诗人闻笛的感受,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4 分) 答案:第一句诗人闻笛,不知道笛声吹自谁家,笛声在暗中飞。第二句笛声因为 风声而吹散,风声因为笛声而远扬,于是洛城春夜遍闻笛声。这是诗人的想象, 也是艺术的夸张。第三句说明春风传来的笛声是离情别绪的《折杨柳》。第四句 表明思念故乡家园的情感正是由笛声所引发。(每句一分,意思对即可。) (2)第二首诗中的“梅花”不是实指“梅花”,而是指曲牌名《梅花落》。据 此,请简要赏析第四句的艺术技巧。(3 分) 答案:采用了通感的手法。由听觉诉诸视觉,即由听到《梅花落》的乐曲联想到 看到梅花满天飘落的景象,描绘出了与诗人冷落心境相吻合的苍凉景象。(如答 其他,言之有理即可) (3)两首诗都写了闻笛,表达的情感有何不同?请简要概括。(4 分) 第一首诗歌抒发了思念故园之情。第二首诗歌抒发了诗人迁谪之感、去国之情。 (言之有理即可) 四、名句名篇默写(8 分) 14.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 ,四海之大,有几人欤?(张溥《五人墓碑记》) (2)亦以明死生之大, 。(张溥《五人墓碑记》) (3)有善始者实繁, 。(魏徵《谏太宗十思疏》) (4) ,傲物则骨肉为行路。(魏徵《谏太宗十思疏》) (5)臣心一片磁针石, 。(文天祥《渡扬子江》) (6)吾所以为此者, !(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 (7)吾生也有涯, 。(《庄子﹒养生主》) (8)子曰:“敏而好学, ,是以谓之文也。”(《论语﹒公治长》)
答案:(1)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2)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3)能克终者盖寡 (4)竭诚则吴越为一体(5)不指南方不肯休(6)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7) 而知也无涯(8)不耻下问 五、现代文阅读:文学类文本(20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5-18题。 开荒第一天 韩少功 (1)手掌皮肤撕裂的那一刻,过去的一切都在裂痛中轰的一下闪回。我想起了三 十多年前的垦荒,把钯头齿和锄头口磨钝了,磨短了,于是不但铁匠们叮叮当当 忙个不停,大家也都抓住入睡前的一时半刻,在石阶上磨利各自的工具。 (2)那是连钢铁都在迅速消溶的一段岁月,但皮肉比钢铁更经久耐用。钯头挖伤 的,锄头扎伤的,茅草割伤的,石片划伤的,毒虫咬伤的……每个人的腿上都有 各种血痂,老伤叠上新伤。但衣着褴褛的青年早已习惯。我们的心身还可一分为 二:夜色中挑担回家的时候,一边是大脑己经呼呼入睡,一边是身子还在自动前 行,靠着脚趾碰触路边的青草,双脚能自动找回青草之间的路面,如同一具无魂 的游尸。只有一不小心踩到水沟里去的时候,一声大叫,意识才会在水沟里猛醒 3)有一天我早上起床,发现自己两腿全是泥巴,不知道前一一个晚上是怎么入 睡的,不知道蚊帐忘了放下,蚊群怎么就没有把自己咬醒。还有一天,我吃着吃 着饭,突然发现面前的饭钵已经空了四个,可裤带以下的那个位置还是空空,两 斤米不知填塞了哪个角落 (4)我也差点忘记了自己对劳动的恐惧:从那以后,我不论到了哪里,最大的恶 梦还是听到一声尖锐的哨响,然后听到走道上的脚步声和低哑的吆喝:“一分队 钯头!箢箕!”这是我以前的队长哈佬吆喝开始劳动的声音。 (5)三十多年过去了,哈佬应该已经年迈,甚至已经不在人世,但他的吆喝再 次在我手心裂痛的那一刻闪回,声音宏亮震耳。不知为什么,我现在听到这种声 音不再有恐惧。就像太强的光亮曾经令人目盲,但只要有一段足够的黑暗,光明 会重新让人怀念。当过去的强制与绝望逐渐消解,当我身边的幸福正在消退,对 不起,劳动就成了一个火热的词,重新放射出的光芒,唤醒我沉睡的肌肉。 (6)坦白地说:我怀念劳动。 (7)坦白地说:我看不起不劳动的人。一个脱离了体力劳动的人,会不会有一种 被连根拔起没着没落的心慌?会不会在物产供养链条的最末端一不小心就枯萎? 会不会成为生命实践的局外人和游离者?连海德格尔也承认:“静观”只能产生 较为可疑的知识,“操劳”才是了解事物最恰当的方式,才能进入存在之谜 这几乎是一种劳动者的哲学。我在《暗示》一书里还提到过“体会”、“体验 “体察”、“体认”等中国词语。它们都意指认知,但无一不强调“体”的重要, 无一不暗示四“体”之劳在求知过程中的核心地位。然而古往今来的流行理论 总是把劳力者权当失败者和卑贱者的别号,一再翻版着劳心者们的一类自夸。 (8)一位科学院院士,带着两个博士生,在投影机前曾以一只光盘为例,说光盘 本身的成本不足一元,录上信息以后就可能是一百元。女士们先生们,这就是 般劳动和知识劳动的价值区别,就是知识经济的意义呵 (9)我听出了他的言下之义:他的身价应比一个劳工昂贵百倍乃至千万倍。 (10)问题不在于知识是否重要,而在于1:99的比价之说是出于何种心机,我差 点要冲着掌声质问。我当时没有提问,是被热烈的掌声惊呆了:我没想到鼓掌 者都是自以为能赚来99%的时代中坚
答案:(1)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2)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3)能克终者盖寡 (4)竭诚则吴越为一体(5)不指南方不肯休(6)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7) 而知也无涯(8)不耻下问 五、现代文阅读:文学类文本(20 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 15—18 题。 开荒第一天 韩少功 (1)手掌皮肤撕裂的那一刻,过去的一切都在裂痛中轰的一下闪回。我想起了三 十多年前的垦荒,把钯头齿和锄头口磨钝了,磨短了,于是不但铁匠们叮叮当当 忙个不停,大家也都抓住入睡前的一时半刻,在石阶上磨利各自的工具。 (2)那是连钢铁都在迅速消溶的一段岁月,但皮肉比钢铁更经久耐用。钯头挖伤 的,锄头扎伤的,茅草割伤的,石片划伤的,毒虫咬伤的……每个人的腿上都有 各种血痂,老伤叠上新伤。但衣着褴褛的青年早已习惯。我们的心身还可一分为 二:夜色中挑担回家的时候,一边是大脑已经呼呼入睡,一边是身子还在自动前 行,靠着脚趾碰触路边的青草,双脚能自动找回青草之间的路面,如同一具无魂 的游尸。只有一不小心踩到水沟里去的时候,一声大叫,意识才会在水沟里猛醒。 (3)有一天我早上起床,发现自己两腿全是泥巴,不知道前——个晚上是怎么入 睡的,不知道蚊帐忘了放下,蚊群怎么就没有把自己咬醒。还有一天,我吃着吃 着饭,突然发现面前的饭钵已经空了四个,可裤带以下的那个位置还是空空,两 斤米不知填塞了哪个角落…… (4)我也差点忘记了自己对劳动的恐惧:从那以后,我不论到了哪里,最大的恶 梦还是听到—声尖锐的哨响,然后听到走道上的脚步声和低哑的吆喝:“一分队! 钯头!箢箕!”这是我以前的队长哈佬吆喝开始劳动的声音。 (5)三十多年过去了,哈佬应该已经年迈,甚至已经不在人世,但他的吆喝再一 次在我手心裂痛的那一刻闪回,声音宏亮震耳。不知为什么,我现在听到这种声 音不再有恐惧。就像太强的光亮曾经令人目盲,但只要有一段足够的黑暗,光明 会重新让人怀念。当过去的强制与绝望逐渐消解,当我身边的幸福正在消退,对 不起,劳动就成了一个火热的词,重新放射出的光芒,唤醒我沉睡的肌肉。 (6)坦白地说:我怀念劳动。 (7)坦白地说:我看不起不劳动的人。一个脱离了体力劳动的人,会不会有一种 被连根拔起没着没落的心慌?会不会在物产供养链条的最末端一不小心就枯萎? 会不会成为生命实践的局外人和游离者?连海德格尔也承认:“静观”只能产生 较为可疑的知识,“操劳”才是了解事物最恰当的方式,才能进入存在之谜—— 这几乎是一种劳动者的哲学。我在《暗示》一书里还提到过“体会”、“体验”、 “体察”、“体认”等中国词语。它们都意指认知,但无一不强调“体”的重要, 无一不暗示四“体”之劳在求知过程中的核心地位。然而古往今来的流行理论, 总是把劳力者权当失败者和卑贱者的别号,一再翻版着劳心者们的一类自夸。 (8)一位科学院院士,带着两个博士生,在投影机前曾以一只光盘为例,说光盘 本身的成本不足一元,录上信息以后就可能是一百元。女士们先生们,这就是一 般劳动和知识劳动的价值区别,就是知识经济的意义呵。 (9)我听出了他的言下之义:他的身价应比一个劳工昂贵百倍乃至千万倍。 (10)问题不在于知识是否重要,而在于 1:99 的比价之说是出于何种心机,我差 一点要冲着掌声质问。我当时没有提问,是被热烈的掌声惊呆了:我没想到鼓掌 者都是自以为能赚来 99%的时代中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