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启东中学2012届高三期中考试 语文试题 一、语言文字运用(15分) 1.下列加点字注音和字形全对一组是()(3分) A.框架( kuang)打烊(yang)混凝土(hun) 万马齐喑(yin) B.内哄(hong) 恸哭(tong)潜意识(qidn) 封妻荫子(yin) C.狷介(juan) 怪癖(pi) 冠心病(guan) 博闻强识(zhi) D.肆业(yi) 狩猎 )卡脖子(qia) 掎角之势(ji)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运用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近日各处人员有不告假而行者,有久假不归、托故续假者,有散于各地自由行动者, 若不严加惩处,必致纪律扫地。 B.在第十一届全运会上,刘翔惊艳复出,并在决赛中以13秒34的成绩成功卫冕,整 个全运村人言啧啧,“翔飞人”再次受到观众和媒体的热捧。 C.新中国成立60年来首次有歼击机女飞行员受阅,因此备受各界关注。10月1日 中国首批歼击机女飞行员果然不孚众望,驾机零误差飞过天安门广场。 凤凰卫视的著名主持人鲁豫,身材娇小,着装优雅,谈吐伶俐,如此玲珑剔透又如 此咄咄逼人,与她面对面,你简直不可能有任何躲闪的余地。 3.阅读下面的材料,然后回答问题。(4分) “代排”本不是什么新鲜事,不过最近杭州下沙一家服务公司推出的“银行代排”颇有 意思:付2元钱,就帮你排队。许多市民说,上银行少则排队半小时,多则2小时,2元钱 换2小时,值得啊;还有人说,这种服务的推出,银行应该感到脸红 请从雇佣者和被雇佣者两个不同角度,分别给“银行代排”下一个定义。(所下定义要 分别突出两者不同的利益:每条不超过20字) (1)雇佣者角度:“银行代排”就是 的一种雇佣行为 (2)被雇佣者角度:“银行代排”就是」 的一种雇佣行为 4.阅读下面的材料,然后回答问题。(5分) 上海某电台早间节目直播中,主持人在播放音乐间隙,用上海话聊天逗听众。一名听众 给节目热线发了一条短信:“求你们不要说上海话了,我讨厌你们上海人!”主持人语调认 真地说:“这位听众,请你以一种团成一个团的姿势,再以慢慢的比较圆润的方式,离开这 座让你讨厌的城市、或者讨厌的人的周围。”很快,电台主持人在直播节目中回击听众的一 句话“团成一团,圆润离开”成了网上论坛的热门话题。 你认为主持人回击那位听众的话合适吗?请你以一位听众的身份发表自己的看法并说 明理由。 二.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8小题 记寻大龙湫瀑布 方苞 八月望前一日,入雁荡,按图记以求名迹,则芜没者十之七矣。访于众僧,咸曰:“其
江苏省启东中学 2012 届高三期中考试 语 文 试 题 一、语言文字运用(15 分) 1. 下列加点字注音..和字形..全对..一组是 ( ) (3 分) A. 框.架(kuànɡ) 打烊.(yáng) 混.凝土(hùn) 万马齐喑.(yīn) B. 内哄.(hòng) 恸.哭(tòng) 潜.意识(qián) 封妻荫.子(yìn) C. 狷.介(juàn) 怪癖. (pǐ) 冠.心病(guān) 博闻强识.(zhì) D. 肆.业(yì) 狩.猎(shòu) 卡.脖子(qiǎ) 掎.角之势(jǐ)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运用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近日各处人员有不告假而行者,有久假不归 ....、托故续假者,有散于各地自由行动者, 若不严加惩处,必致纪律扫地。 B.在第十一届全运会上,刘翔惊艳复出,并在决赛中以 13 秒 34 的成绩成功卫冕,整 个全运村人言啧啧 ....,“翔飞人”再次受到观众和媒体的热捧。 C.新中国成立 60 年来首次有歼击机女飞行员受阅,因此备受各界关注。10 月 1 日, 中国首批歼击机女飞行员果然不孚众望 ....,驾机零误差飞过天安门广场。 D.凤凰卫视的著名主持人鲁豫,身材娇小,着装优雅,谈吐伶俐,如此玲珑剔透 ....又如 此咄咄逼人,与她面对面,你简直不可能有任何躲闪的余地。 3.阅读下面的材料,然后回答问题。(4 分) “代排”本不是什么新鲜事,不过最近杭州下沙一家服务公司推出的“银行代排”颇有 意思:付 2 元钱,就帮你排队。许多市民说,上银行少则排队半小时,多则 2 小时,2 元钱 换 2 小时,值得啊;还有人说,这种服务的推出,银行应该感到脸红。 请从雇佣者和被雇佣者两个不同角度,分别给“银行代排”下一个定义。(所下定义要 分别突出两者不同的利益;每条不超过 20 字) ⑴雇佣者角度:“银行代排”就是 ▲ 的一种雇佣行为。 ⑵被雇佣者角度:“银行代排”就是 ▲ 的一种雇佣行为。 4.阅读下面的材料,然后回答问题。(5 分) 上海某电台早间节目直播中,主持人在播放音乐间隙,用上海话聊天逗听众。一名听众 给节目热线发了一条短信:“求你们不要说上海话了,我讨厌你们上海人!”主持人语调认 真地说:“这位听众,请你以一种团成一个团的姿势,再以慢慢的比较圆润的方式,离开这 座让你讨厌的城市、或者讨厌的人的周围。”很快,电台主持人在直播节目中回击听众的一 句话“团成一团,圆润离开”成了网上论坛的热门话题。 你认为主持人回击那位听众的话合适吗?请你以一位听众的身份发表自己的看法并说 明理由。 二.文言文阅读(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5-8 小题。 记寻大龙湫瀑布 方苞 八月望前一日,入雁荡,按图记以求名迹,则芜没者十之七矣。访.于众僧,咸曰:“其
始辟者,皆畸人也。庸者继之,或摽①田宅以便其私,不则苦幽寂去而之他,故蹊径可寻者 希。”过华严,鲍甥率众登,余止山下。或曰:龙湫尚可至也。遂宿能仁寺。 诘旦,舆者同声以险远辞。余曰:“姑往焉,俟不可即而去之,何伤?″沿涧行三里而近, 绝无险艰。至龙湫庵,僧他出。樵者揞道所由,又前半里许,蔓草被径,舆者曰:此中皆毒 蛇貍虫,遭之,重死,轻则伤。”怅然而返,则老僧在门。问故,笑曰:安有行二干里,相 距咫尺,至崖而反者?吾为子先路。”持小竿,仆李吉随之,经蒙茸手披足踏。舆者坦步里 许,径少窄,委舆于地,日:“过此则山势陡仄,决不能前矣。”僧曰:“子毋惑,帷余足迹是 瞻。”鲍甥牵引,越数十步,则蔓草渐桸,道坦平,望见瀑布。又前,列坐岩下,移时乃归。 舆者安坐于草间,并作乡语怨詈老僧曰:“彼自耀其明,而征吾辈之诳,必众辱之 嗟乎!先王之道之榛芜久矣。众皆以远迹为难,而不知苟有识道者为之先,实近且易也 孔、孟、程、朱皆因于众厮舆②,而时君不寤,岂不惜哉!夫舆者之诳即暴③于过 客不能谴呵而创惩之也而怀怒蓄怨至此况小人毒正侧目于君子之道以为不利于其私者哉! 此严光、管宁之俦所以匿迹销声而不敢以身试也。 【注】①摽:把持。②厮舆:旧时指仆役一类的人。③暴:施加恶行,欺侮。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访于众僧 访:询问 B.其始辟者,皆畸人也 畸:神奇 C.经蒙茸则手披足踏 披:拨开 D.况小人毒正 毒:危害 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舆者之诳”的一组是()(3分) ①故蹊径可寻者希 ②舆者同声以险远辞 ③俟不可即而去之,何伤? ④此中皆毒蛇貍虫,遭之,重则死,轻则伤。 ⑤过此则山势陡仄,决不能前矣。⑥安有行二千里,相距咫尺,至崖而反者? A.①②⑥ B.①④⑤ C.②④⑤ D.③④⑥ 7.下列对作者有关观点与文章手法的分析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本文以“寻大龙湫瀑布”为线索,由按图记到问众僧,继而鲍甥寻,乘舆寻,老僧 引,从中可见作者寻找大龙湫瀑布费尽了周折。 B.众僧告诉我,那些名胜古迹之所以荒芜废弃,是因为继承者或把持田宅来为自己求 得利益,或苦于偏僻寂寞而离开到其它地方去了。 C.作者一行后来在老僧的带领下找到了瀑布,因此作者在结尾发出感慨:只要有“识 道”的人带路,远道可以成为近道,难道可以变为易道 D.文章结尾缘事明理,从“寻大龙湫瀑布”之行联想到孔、孟、程、朱的学问在当 流行的原因,从而丰富了文章的社会内涵 8.翻译下面的句子。(10分) ①姑往焉,俟不可即而去之,何伤?(3分) ②彼自耀其明,而征吾辈之诳,必众辱之。(4分) ③此严光、管宁之俦所以匿迹销声而不敢以身试也。(3分) 三、古诗词鉴赏(10分)
始辟者,皆畸.人也。庸者继之,或摽①田宅以便其私,不则苦幽寂去而之他,故蹊径可寻者 希。”过华严,鲍甥率众登,余止山下。或曰:龙湫尚可至也。遂宿能仁寺。 诘旦,舆者同声以险远辞。余曰:“姑往焉,俟不可即而去之,何伤?”沿涧行三里而近, 绝无险艰。至龙湫庵,僧他出。樵者指道所由,又前半里许,蔓草被径,舆者曰:“此中皆毒 蛇貍虫,遭之,重则死,轻则伤。”怅然而返,则老僧在门。问故,笑曰:“安有行二千里,相 距咫尺,至崖而反者?吾为子先路。”持小竿,仆李吉随之,经蒙茸则手披.足踏。舆者坦步里 许,径少窄,委舆于地,曰:“过此则山势陡仄,决不能前矣。”僧曰:“子毋惑,帷余足迹是 瞻。”鲍甥牵引,越数十步,则蔓草渐稀,道坦平,望见瀑布。又前,列坐岩下,移时乃归。 舆者安坐于草间,并作乡语怨詈老僧曰:“彼自耀其明,而征吾辈之诳,必众辱之。” 嗟乎!先王之道之榛芜久矣。众皆以远迹为难,而不知苟有识道者为之先,实近且易也。 孔、孟、程、朱皆因于众厮舆②,而时君不寤,岂不惜哉!夫舆者之诳,即暴③于过 客,不能谴呵而创惩之也,而怀怒蓄怨至此;况小人毒.正,侧目于君子之道以为不利于其私者哉! 此严光、管宁之俦所以匿迹销声而不敢以身试也。 【注】①摽:把持。②厮舆:旧时指仆役一类的人。③暴:施加恶行,欺侮。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 ...的一项是( )(3 分) A.访.于众僧 访:询问 B.其始辟者,皆畸.人也 畸:神奇 C.经蒙茸则手披.足踏 披:拨开 D.况小人毒.正 毒:危害 6.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舆者之诳”的一组是( ) (3 分) ①故蹊径可寻者希 ②舆者同声以险远辞 ③俟不可即而去之,何伤? ④此中皆毒蛇貍虫,遭之,重则死,轻则伤。 ⑤过此则山势陡仄,决不能前矣。 ⑥安有行二千里,相距咫尺,至崖而反者? A.①②⑥ B.①④⑤ C.②④⑤ D.③④⑥ 7.下列对作者有关观点与文章手法的分析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本文以“寻大龙湫瀑布”为线索,由按图记到问众僧,继而鲍甥寻,乘舆寻,老僧 引,从中可见作者寻找大龙湫瀑布费尽了周折。 B.众僧告诉我,那些名胜古迹之所以荒芜废弃,是因为继承者或把持田宅来为自己求 得利益,或苦于偏僻寂寞而离开到其它地方去了。 C.作者一行后来在老僧的带领下找到了瀑布,因此作者在结尾发出感慨:只要有“识 道”的人带路,远道可以成为近道,难道可以变为易道。 D.文章结尾缘事明理,从“寻大龙湫瀑布”之行联想到孔、孟、程、朱的学问在当今 流行的原因,从而丰富了文章的社会内涵。 8.翻译下面的句子。(10 分) ①姑往焉,俟不可即而去之,何伤?(3 分) ②彼自耀其明,而征吾辈之诳,必众辱之。(4 分) ③此严光、管宁之俦所以匿迹销声而不敢以身试也。(3 分) 三、古诗词鉴赏(10 分)
9.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送严士元① 刘长卿 春风倚棹阖闾城②,水国春寒阴复睛。 细雨湿衣看不见,闲花落地听无声 日斜江上孤帆影,草绿湖南万里情。 君去若逢相识问,青袍③今已误儒生。 注:①严士元,吴(今江苏苏州)人,曾官员外郎。②阖闾城,苏州城。③青袍,贞观 四年规定,八品九品官员的官服是青色的 (1)用自己的话概括首联中“水国”春天的特点。颔联和颈联是如何具体表现这些特点的?(3 分 (2)中间两联写景用了哪些表现手法?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4分) (3)尾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怀,请简要分析。(3分) 四、名句名篇默写(8分) 10.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宫中府中,俱为一体; 不宜异同。(诸葛亮《出师表》) (2)了却君王天下事, (辛弃疾《破阵子》) (3三岁为妇,靡室劳矣; ,靡有朝矣。(诗经《氓》) (4)蟹六跪而二螯 用心躁也。(荀子《劝学》) (5乘骐骥以驰骋兮 (屈原《离骚》 (6)寄蜉蝣于天地 。(苏轼《赤壁赋》) (7)独学而无友, (《礼记·杂记》) 勿临渴而掘井。(朱用纯《治家格言》) 五、现代文阅读:文学类文本(20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1-14题 隐身衣 杨绛 我们夫妇有时说废话玩儿。 给你一件仙家法宝,你要什么? 我们都要隐身衣;各披一件,同出遨游。我们只求摆脱羁束,到处阅历,并不想为非作 歹。可是玩得高兴,不免放肆淘气,于是惊动了人,隐身不住,得赶紧逃跑。 阿呀!还得有缩地法 还要护身法 想的越周到,要求也越多,干脆隐身衣也不要了。 其实,如果不想干人世间所不容许的事,无需仙家法宝,凡间也有隐身衣;只是世人非 但不以为宝,还惟恐穿在身上,像湿布衫一样脱不下。因为这种隐身衣的料子是卑微。身处 卑微,人家就视而不见,见而无睹
9.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送严士元① 刘长卿 春风倚棹阖闾城②, 水国春寒阴复晴。 细雨湿衣看不见, 闲花落地听无声。 日斜江上孤帆影, 草绿湖南万里情。 君去若逢相识问, 青袍③今已误儒生。 注:①严士元,吴(今江苏苏州)人,曾官员外郎。②阖闾城,苏州城。③青袍,贞观 四年规定,八品九品官员的官服是青色的。 (1)用自己的话概括首联中“水国”春天的特点。颔联和颈联是如何具体表现这些特点的?(3 分) (2)中间两联写景用了哪些表现手法?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4 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尾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怀,请简要分析。(3 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名句名篇默写(8 分) 10. 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⑴宫中府中,俱为一体; ,不宜异同。(诸葛亮《出师表》) ⑵了却君王天下事, 。(辛弃疾《破阵子》) ⑶三岁为妇,靡室劳矣; ,靡有朝矣。(诗经《氓》) ⑷蟹六跪而二螯, ,用心躁也。(荀子《劝学》) ⑸乘骐骥以驰骋兮, 。(屈原《离骚》 ) ⑹寄蜉蝣于天地, 。(苏轼《赤壁赋》) ⑺独学而无友, 。(《礼记 ·杂记》) ⑻ ,勿临渴而掘井。(朱用纯《治家格言》) 五、现代文阅读:文学类文本(20 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 11—14 题。 隐 身 衣 杨绛 我们夫妇有时说废话玩儿。 “给你一件仙家法宝,你要什么?” 我们都要隐身衣;各披一件,同出遨游。我们只求摆脱羁束,到处阅历,并不想为非作 歹。可是玩得高兴,不免放肆淘气,于是惊动了人,隐身不住,得赶紧逃跑。 “阿呀!还得有缩地法!” “还要护身法!” 想的越周到,要求也越多,干脆隐身衣也不要了。 其实,如果不想干人世间所不容许的事,无需仙家法宝,凡间也有隐身衣;只是世人非 但不以为宝,还惟恐穿在身上,像湿布衫一样脱不下。因为这种隐身衣的料子是卑微。身处 卑微,人家就视而不见,见而无睹
我记得我国笔记小说里讲一个人梦魂回家,见到了思念的家人,家里人却看不见他。他 开口说话,也没人听见。家里人团坐吃饭,他欣然也想入座,却没有他的位子。身居卑微的 人也仿佛这个人身的幽灵,会有同样的感受。人家眼里没有你,当然视而不见;心上不理会 你,就会瞠目无睹。你的“自我”觉得受了轻视或怠慢或侮辱,人家却未知道有你;你虽然 生活在人世间,却好像还未具人形,还未曾出生。这样活一辈子,不是虽生犹如未生吗?谁 假如说,披了这种隐身衣如何受用,如何逍遥自在,听的人只会觉得这是发扬阿Q精神, 或阐述“酸葡萄论”吧? 《儒林外史》二十六回里的王太太,津津乐道她在孙乡仲家的席上,坐在首位,一边 个丫头为她掠开满脸黄豆大的珍珠拖挂,让她露岀嘴来吃蜜饯茶。而《堂吉诃德》十一章里 的桑丘,却不爱坐酒席,宁愿在自己的角落里,不装斯文,不讲礼数,吃些面包葱头 我国古人说:“彼人也,予亦人也。这不过是勉人努力向上,勿自暴自弃。西班牙谚云 “千什么事,成什么人。”人的尊卑,不靠地位,不由出身,只看你自己的成就。我乡童谣 有“荠菜开花赛牡丹”的话。我曾见草丝里一种细小的青花,常猜测那是否是西方称为“勿 忘我”的草花,因为它太渺小,人家不容易看见。不过我想,野草野菜开一朵小花报答阳光 雨露之恩,并不求人“勿忘我”,所谓“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 苏东坡说:“山间之明月,水上之清风”是“造物之无尽藏”,可以随意享用。但造物所 藏之外,还有世人所创的东西呢。世态人情,比明月清风更饶有滋味;可做书读,可当戏看 人情世态,都是天真自然的流露,往往超岀情理之外….唯有身处卑微的人,最有机缘看到 世态人情的真相,而不是面对观众的艺术表演。 不过这一派胡言纯是废话罢了。急要挣脱隐身衣的人,听了未必入耳;那些不知世间也 有隐身衣的人,知道了也是不会开眼的。平心而论,隐身衣不管是仙家的或凡间的,穿上都 不便一还不止小小的不便 仙家隐身衣下面的血肉之躯,终究是凡胎俗骨,耐不得严寒酷热,也经不起任何损伤。 穿了凡间的隐身衣也有同样不便。肉体包裹的心灵,也是经不起炎凉,受不起磕碰的。人生 几何!凭一己的经历,沾沾自以为独具冷眼,阅尽人间,安知不招人暗笑。因为凡间的隐身 衣不比仙家的法宝,到处都有,披着这种隐身衣的人多得很呢,他们都是瞎了眼吗! 但无论如何,隐身衣总比国王的新衣好①。 [注]①“国王的新衣”指安徒生童话《皇帝的新装》中騙子为皇帝“制作”的“新装”。 文章开头写作者夫妇“说废话玩儿”,这些“废话”隐含了作者怎样的思想和观点?这 些文字在文中有什么作用?(4分) 12.文中引用《儒林外史》中“王太太”和《堂吉诃德》中“桑丘”的例子,有什么用意 (分) 13.在作者看来,穿上凡间的隐身衣有哪些不便?又有哪些作用?(6分) 14.请结合全文,探究“隐身衣”的含义。(6分) 六、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18分)
我记得我国笔记小说里讲一个人梦魂回家,见到了思念的家人,家里人却看不见他。他 开口说话,也没人听见。家里人团坐吃饭,他欣然也想入座,却没有他的位子。身居卑微的 人也仿佛这个人身的幽灵,会有同样的感受。人家眼里没有你,当然视而不见;心上不理会 你,就会瞠目无睹。你的“自我”觉得受了轻视或怠慢或侮辱,人家却未知道有你;你虽然 生活在人世间,却好像还未具人形,还未曾出生。这样活一辈子,不是虽生犹如未生吗?谁 假如说,披了这种隐身衣如何受用,如何逍遥自在,听的人只会觉得这是发扬阿 Q 精神, 或阐述“酸葡萄论”吧? 《儒林外史》二十六回里的王太太,津津乐道她在孙乡仲家的席上,坐在首位,一边一 个丫头为她掠开满脸黄豆大的珍珠拖挂,让她露出嘴来吃蜜饯茶。而《堂吉诃德》十一章里 的桑丘,却不爱坐酒席,宁愿在自己的角落里,不装斯文,不讲礼数,吃些面包葱头。 我国古人说:“彼人也,予亦人也。”这不过是勉人努力向上,勿自暴自弃。西班牙谚云: “干什么事,成什么人。”人的尊卑,不靠地位,不由出身,只看你自己的成就。我乡童谣 有“荠菜开花赛牡丹”的话。我曾见草丝里一种细小的青花,常猜测那是否是西方称为“勿 忘我”的草花,因为它太渺小,人家不容易看见。不过我想,野草野菜开一朵小花报答阳光 雨露之恩,并不求人“勿忘我”,所谓“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 苏东坡说:“山间之明月,水上之清风”是“造物之无尽藏”,可以随意享用。但造物所 藏之外,还有世人所创的东西呢。世态人情,比明月清风更饶有滋味;可做书读,可当戏看。 人情世态,都是天真自然的流露,往往超出情理之外……唯有身处卑微的人,最有机缘看到 世态人情的真相,而不是面对观众的艺术表演。 不过这一派胡言纯是废话罢了。急要挣脱隐身衣的人,听了未必入耳;那些不知世间也 有隐身衣的人,知道了也是不会开眼的。平心而论,隐身衣不管是仙家的或凡间的,穿上都 不便──还不止小小的不便。 仙家隐身衣下面的血肉之躯,终究是凡胎俗骨,耐不得严寒酷热,也经不起任何损伤。 穿了凡间的隐身衣也有同样不便。肉体包裹的心灵,也是经不起炎凉,受不起磕碰的。人生 几何!凭一己的经历,沾沾自以为独具冷眼,阅尽人间,安知不招人暗笑。因为凡间的隐身 衣不比仙家的法宝,到处都有,披着这种隐身衣的人多得很呢,他们都是瞎了眼吗! 但无论如何,隐身衣总比国王的新衣好①。 [注]①“国王的新衣”指安徒生童话《皇帝的新装》中骗子为皇帝“制作”的“新装”。 11.文章开头写作者夫妇“说废话玩儿”,这些“废话”隐含了作者怎样的思想和观点?这 些文字在文中有什么作用?(4 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文中引用《儒林外史》中“王太太”和《堂吉诃德》中“桑丘”的例子,有什么用意? (4 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在作者看来,穿上凡间的隐身衣有哪些不便?又有哪些作用?(6 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请结合全文,探究“隐身衣”的含义。(6 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18 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5-17题。 文人画的艺术境界是痴狂,这个论断似乎不怎么新鲜,但是,中国文人艺术家的痴狂与 西方艺术家的痴狂完全是两个概念 在中国文化的早期,就将痴狂当作一种智慧的表现。从人文的角度看,最早的狂人要推 接舆。这位狂者的特点,一是看破世事,二是语发真情,三是独往独来,我行我素。从后人 对这些典籍的注释来看,皆认为是先贤借狂人之语来寄托自己的某种思想观念。孔子与庄子 这两位中国文化的代表人物都将狂夫之言之行看作是超凡脱俗之举,有发聋振聩之作用,以 至于后代不管什么社会力量和政治力量对“狂狷之行”“狂夫之言”都采用了容忍甚至予以 关注的态度,造成了中国两千年文明史对狂人狂言的一种特殊认识:太聪明会致狂,所谓大 智若愚。而愚者狂人之言行是客观真理的显现。从接舆到《红楼梦》里的癞头和尚和跛足道 人,完整塑造出中国人心目中“狂人通道”的艺术典型。“狂”的寄情达意功能—“狂 所具备的种种特质,与艺术创作的规律无不息息相通,因而十分自然地引入了艺术领域。 由于狂言狂行能够得到社会的宽容与保护,所以艺术家就容易选择“狂”的艺术语言, 隐晦曲折地表露自己的心声,从而揭示客观真理。中国艺术史到了魏晋时代,“狂”就成为 种风尚。嵇康与阮籍两位狂土之别,关键是一个“佯”字上,这就是生存的智慧,正所谓 疯狂乃机变之一道”。魏晋之后,痴狂成为通达、脱俗、自由的代名词,成为文人艺术家 生活的风格。或者说,他们的狂言狂行就成为自己的种行为艺术。 我们再看,由于艺术创作主体的痴狂风格,就决定了艺术形式的痴狂性质,中国古典艺 术中,书法的最高形式是草书,乃至大草、狂草。绘画的最高形式是写意,乃至大写意、泼 墨大写意。达不到这个境界,那就沦为匠人、匠气。 西方文化从它的源头就对于非理性的“痴狂”持有否定态度。米歇尔·福柯有一句话概 括得很好,他说:“希腊的理性没有反对命题。”中世纪以来,“癫狂″被西方人认为是 种“罪恶”,因此对精神病采取隔离、驱逐的残酷手段。到了卩7世纪中叶,排斥的态度就 更加激烈起来,笛卡尔的哲学占据主导地位,确立理性至高无上的地位,癫狂被视为非人性 的东西 同普遍的艺术风尚相同,痴狂之风也是以“雅”始,以“俗”终。不狂而名之为狂的画 家,为了向社会宣称自己独特的艺术个性,常常自称为“狂”。就说“扬州八怪”吧,其实 他们一点也不怪,不狂,这些文人画家开始具备专业画家的性质,他们还要进行书画交易 借此为生。“痴狂”进入世俗化阶段,它作为一种艺术风格稳定下来。一方面,艺术家从事 艺术而不必为此而发疯;另一方面,具有疯狂艺术个性的作品能够不断地创造出来,满足欣 赏者那种歇斯底里的情绪 15.中国古典艺术形式的痴狂性质是怎样形成的?(6分) 16.文中说:“痴狂之风也是以 ,以‘俗’终。”请分别解释“痴狂之雅”与“痴 狂之俗”的具体内涵。(6分) 17.为什么说“中国文人艺术家的痴狂与西方艺术家的痴狂完全是两个概念”?(6分) 七、作文(70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 15—17 题。 文人画的艺术境界是痴狂,这个论断似乎不怎么新鲜,但是,中国文人艺术家的痴狂与 西方艺术家的痴狂完全是两个概念。 在中国文化的早期,就将痴狂当作一种智慧的表现。从人文的角度看,最早的狂人要推 接舆。这位狂者的特点,一是看破世事,二是语发真情,三是独往独来,我行我素。从后人 对这些典籍的注释来看,皆认为是先贤借狂人之语来寄托自己的某种思想观念。孔子与庄子 这两位中国文化的代表人物都将狂夫之言之行看作是超凡脱俗之举,有发聋振聩之作用,以 至于后代不管什么社会力量和政治力量对“狂狷之行”“狂夫之言”都采用了容忍甚至予以 关注的态度,造成了中国两千年文明史对狂人狂言的一种特殊认识:太聪明会致狂,所谓大 智若愚。而愚者狂人之言行是客观真理的显现。从接舆到《红楼梦》里的癞头和尚和跛足道 人,完整塑造出中国人心目中“狂人通道”的艺术典型。“狂”的寄情达意功能——“狂” 所具备的种种特质,与艺术创作的规律无不息息相通,因而十分自然地引入了艺术领域。 由于狂言狂行能够得到社会的宽容与保护,所以艺术家就容易选择“狂”的艺术语言, 隐晦曲折地表露自己的心声,从而揭示客观真理。中国艺术史到了魏晋时代,“狂”就成为 一种风尚。嵇康与阮籍两位狂士之别,关键是一个“佯”字上,这就是生存的智慧,正所谓 “疯狂乃机变之一道”。魏晋之后,痴狂成为通达、脱俗、自由的代名词,成为文人艺术家 生活的风格。或者说,他们的狂言狂行就成为自己的一种行为艺术。 我们再看,由于艺术创作主体的痴狂风格,就决定了艺术形式的痴狂性质,中国古典艺 术中,书法的最高形式是草书,乃至大草、狂草。绘画的最高形式是写意,乃至大写意、泼 墨大写意。达不到这个境界,那就沦为匠人、匠气。 西方文化从它的源头就对于非理性的“痴狂”持有否定态度。米歇尔•福柯有一句话概 括得很好,他说:“希腊的理性没有反对命题。”中世纪以来,“癫狂”被西方人认为是一 种“罪恶”,因此对精神病采取隔离、驱逐的残酷手段。到了 l7 世纪中叶,排斥的态度就 更加激烈起来,笛卡尔的哲学占据主导地位,确立理性至高无上的地位,癫狂被视为非人性 的东西。 同普遍的艺术风尚相同,痴狂之风也是以“雅”始,以“俗”终。不狂而名之为狂的画 家,为了向社会宣称自己独特的艺术个性,常常自称为“狂”。就说“扬州八怪”吧,其实 他们一点也不怪,不狂,这些文人画家开始具备专业画家的性质,他们还要进行书画交易, 借此为生。“痴狂”进入世俗化阶段,它作为一种艺术风格稳定下来。一方面,艺术家从事 艺术而不必为此而发疯;另一方面,具有疯狂艺术个性的作品能够不断地创造出来,满足欣 赏者那种歇斯底里的情绪。 15. 中国古典艺术形式的痴狂性质是怎样形成的?(6 分) 16.文中说: “痴狂之风也是以‘雅’始,以 ‘俗’终。”请分别解释“痴狂之雅”与“痴 狂之俗”的具体内涵。(6 分) 17.为什么说“中国文人艺术家的痴狂与西方艺术家的痴狂完全是两个概念”?(6 分) 七、作文(70 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