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度第一学期第二次月考高三语文试卷 出题人:杨红建审题人邓月莲 2018.12 (全卷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现代文阅读(36分) 论述类文本阅读(每小题3分,共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直以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从时间上说,是在明朝之前的。明朝之前,占据社会 主流的,是清明理性的孔孟之道。崇尚自然、游离社会的道学,作为主流思想的补充,与儒 学一起“相辅相成”、 阴一阳”,使得社会主流思想具有强大活力。从总体上来说,中 国文化的源头,无论是周公、老子、孔子,还是后来的诸子百家,都对人生保持清醒、冷静 的理性态受,保持孔子学说实践理性的基本精神。 中国文化在明朝之前,占据社会主流的,是高蹈的士大夫精神。最显著的表现在于:人 们崇天地人伦之间的道德,有高远的理想,讲究人格的修炼,反对人生世俗化,鄙视犬儒的 人格特征。从春秋时代起,中国知识分子一直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人生使命,以追 求道德、知识和审美为人生归宿。比如说孔子,从他的言语来看,更像是倡导一种人生价值 观,追求人生的美学意义。又比如说庄子,他的学说,不像是哲学,更像是一种生活美学 道是无情却有情,看似说了很多超脱、冷酷的话,实际上透露出对于生命、本真的眷恋和爱 护,要求对整体人生采取审美观照态度,不计功利是非,忘乎物我、主客、人己,以达到安 详和宁静,让自我与整个宇宙合为一体。这就是中国历代士大夫知识分子一以贯之的艺术清 洁精神, 英国大哲学家罗素曾经说:“在艺术上,他们(中国人)追求精美,在生活上,他们追 求情理。”这是说到关键了。中国人的生活哲学就是如此,一方面高旷而幽远,另一方面也 连着“地气”,是自发的浪漫主义和自发的经典主义的结合。道家是中国人思想的浪漫派 儒家是思想的经典派。当东汉年间佛教传入之后,这种以出世和解脱为目的宗教体系遭到了 儒学和道教的抵抗,从而消解了印度佛教中很多寡凉的成分。经过“中庸之道”的过滤,其 中极端的成分得到了淡化,避免了理论或实践上的过火行为。也因此,一种中国特色的佛教 观产生了,佛教在中国更多变身为“生活禅”,变成一种热爱生活创造人生的方式。中国人 方面避免了极端的“出世”之路,另一方面,由于心灵的滋养、美智的开发,使得东汉魏 晋,包括后来的南北朝、隋唐、五代十国以及唐宋元产生了很多高妙的艺术,“艺术人生” 的观念也随之如植物一样葳蕤生长,很多艺术种类都在这个阶段达到了高峰,比如说唐诗 宋词、元曲、书法、绘画、音乐、舞蹈等等,它们洋溢着一种高蹈的精神追求,境界高远, 洁净空旷,如清风明月,如古松苍翠 中国的艺术精神到了明清之后,有低矮化的倾向。明清以后,由于社会形态的变化,专 制制度进一步严酷;加上统治者出身和教育的局限,以及愚民政策的目的,整体文化和审美 呈低俗化的倾向。随着“程朱理学”和科举制度的推行,人们的想象力、创造力被扼制,审 美弱化,艺术更趋“侏儒化”、“弱智化”。大众普罗的喜好抬头,刚正不阿的风骨软化, 崇尚自由、自然、提升的审美精神也在丧失。不过尽管如此,在明清时代的中晚期,那种崇 尚自然、物我两忘的高贵精神仍时有抬头,一批有着真正艺术精神的独立艺术作品或有出现。 尽管如此,士大夫精神已不是艺术美和生活美的主旋律,它只是一种空谷幽兰的生命绝响。 (节选自赵焰《美的背后》,有删减)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清明理性的孔孟之道,明朝之前一直占据着社会的主流,道学只是主流思想的补充,都是 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 B.无论是高蹈的士大夫,还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知识分子,他们都有着一以贯之的艺术
2018---2019 学年度第一学期第二次月考高三语文试卷 出题人:杨红建 审题人 邓月莲 2018.12 (全卷满分 150 分 考试用时 150 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36 分) 三、论述类文本阅读(每小题 3 分,共 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一直以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从时间上说,是在明朝之前的。明朝之前,占据社会 主流的,是清明理性的孔孟之道。崇尚自然、游离社会的道学,作为主流思想的补充,与儒 学一起“相辅相成”、“一阴一阳”,使得社会主流思想具有强大活力。从总体上来说,中 国文化的源头,无论是周公、老子、孔子,还是后来的诸子百家,都对人生保持清醒、冷静 的理性态受,保持孔子学说实践理性的基本精神。 中国文化在明朝之前,占据社会主流的,是高蹈的士大夫精神。最显著的表现在于:人 们崇天地人伦之间的道德,有高远的理想,讲究人格的修炼,反对人生世俗化,鄙视犬儒的 人格特征。从春秋时代起,中国知识分子一直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人生使命,以追 求道德、知识和审美为人生归宿。比如说孔子,从他的言语来看,更像是倡导一种人生价值 观,追求人生的美学意义。又比如说庄子,他的学说,不像是哲学,更像是一种生活美学: 道是无情却有情,看似说了很多超脱、冷酷的话,实际上透露出对于生命、本真的眷恋和爱 护,要求对整体人生采取审美观照态度,不计功利是非,忘乎物我、主客、人己,以达到安 详和宁静,让自我与整个宇宙合为一体。这就是中国历代士大夫知识分子一以贯之的艺术清 洁精神。 英国大哲学家罗素曾经说:“在艺术上,他们(中国人)追求精美,在生活上,他们追 求情理。”这是说到关键了。中国人的生活哲学就是如此,一方面高旷而幽远,另一方面也 连着“地气”,是自发的浪漫主义和自发的经典主义的结合。道家是中国人思想的浪漫派, 儒家是思想的经典派。当东汉年间佛教传入之后,这种以出世和解脱为目的宗教体系遭到了 儒学和道教的抵抗,从而消解了印度佛教中很多寡凉的成分。经过“中庸之道”的过滤,其 中极端的成分得到了淡化,避免了理论或实践上的过火行为。也因此,一种中国特色的佛教 观产生了,佛教在中国更多变身为“生活禅”,变成一种热爱生活创造人生的方式。中国人 一方面避免了极端的“出世”之路,另一方面,由于心灵的滋养、美智的开发,使得东汉魏 晋,包括后来的南北朝、隋唐、五代十国以及唐宋元产生了很多高妙的艺术,“艺术人生” 的观念也随之如植物一样葳蕤生长,很多艺术种类都在这个阶段达到了高峰,比如说唐诗、 宋词、元曲、书法、绘画、音乐、舞蹈等等,它们洋溢着一种高蹈的精神追求,境界高远, 洁净空旷,如清风明月,如古松苍翠。 中国的艺术精神到了明清之后,有低矮化的倾向。明清以后,由于社会形态的变化,专 制制度进一步严酷;加上统治者出身和教育的局限,以及愚民政策的目的,整体文化和审美 呈低俗化的倾向。随着“程朱理学”和科举制度的推行,人们的想象力、创造力被扼制,审 美弱化,艺术更趋“侏儒化”、“弱智化”。大众普罗的喜好抬头,刚正不阿的风骨软化, 崇尚自由、自然、提升的审美精神也在丧失。不过尽管如此,在明清时代的中晚期,那种崇 尚自然、物我两忘的高贵精神仍时有抬头,一批有着真正艺术精神的独立艺术作品或有出现。 尽管如此,士大夫精神已不是艺术美和生活美的主旋律,它只是一种空谷幽兰的生命绝响。 (节选自赵焰《美的背后》,有删减)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清明理性的孔孟之道,明朝之前一直占据着社会的主流,道学只是主流思想的补充,都是 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 B.无论是高蹈的士大夫,还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知识分子,他们都有着一以贯之的艺术
清洁精神。 C.以出世和解脱为目的佛教传入时,曾遭到了儒学和道教的抵抗,经过“中庸之道”的过滤 和淡化,更多成了中国特色的“生活禅” 尽管明清之后的中国艺术精神倾向低矮化,但亲自然、空物我的高贵精神仍时有抬头,或 有着一批真正艺术精神的独立作品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以孔孟的儒学为主,以老庄的道学为辅,又佐以诸子百家,使到当时的社会主流思想 得到了整体呈现 B.文章引用英国大哲学家罗素的话,目的是用来证明中国历代士大夫和知识分子具有一以贯 之的艺术清洁精神 C.文章以明朝为时间的界点,分述了中国艺术精神的前后变化,呈现对照式,结构谨严 D.文章论证方法灵活多变,修辞效果突显,例证与引证并举,比喻共比拟齐飞,语言鲜活, 感染力强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在“艺术人生”观念影响下,许多艺术种类达到高峰,洋溢高蹈的精神追求,比如诗歌中 的王维《山居秋暝》 B.孔孟为代表的儒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中国文化一直保持着人生和实践的理性精神。 C.中国知识分子一直以追求道德、知识和审美为人生归宿,艺术上,孔子追求精美,庄子追 求情理 D.清诗“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呈现出艺术审美的低俗化倾向。 四、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共15分) 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哑巴 赵书萍 小哑巴是个聪明、漂亮的男孩。两岁时,一场高烧阻断了他的言语之路。六岁时,他娘 生下一个小弟弟,小哑巴乐得又蹦又跳。常常是他娘抱着婴孩,他拽着娘的衣角,一手替她 拎着包或提着篮。如果,看到一些大人来逗他弟弟,面容和善的,他也跟着在旁憨笑。有的 故意装出凶神恶煞的样子,小哑巴信以为真,就握紧了小拳头,一副要跟那人拼命的架势。 弟弟渐渐会走了。小哑巴守着弟弟,寸步不离。弟弟摔跤了,他把他扶起来,用手抹去 弟弟眼角的泪水。冬天,他用自己的手捂暖弟弟的手。夏天,他给弟弟打扇、赶蚊子。娘在 旁边轻轻地叹息:他这样照顾弟弟,以后,不知道谁来照顾他呢?弟弟上学了。虽说那个年 代的孩子没那么娇贵,不用大人接送,可小哑巴俨然是个小家长,经常放学时在门口等弟弟 有时候,他还用收集鹅毛、火柴盒等换来的零钱给弟弟买上一串糖葫芦。“哥,你怎么不吃 糖葫芦?”弟弟问。他就打手势告诉弟弟他不爱吃甜的 上天是很公平的,对他家也是这样,一扇窗关闭了,另一扇窗就打开了。弟弟从小能说 会道,什么东西一学就会。学了拼音,在农村小学,他的普通话发音一点也不受那些民办老 师的影响,出奇地准。上初中了,英语发音也很好。弟弟告诉哥哥,说英语是优美的有节奏 的语言。哑巴口不能言,就连连点头并竖起大拇指。虽然自己没上过学,他多么希望弟弟拔 尖啊。他在队里挣工分赚钱,所有的钱都交给家里。娘给他的零钱他也不用,给弟弟买书 后来,弟弟去几十里外的镇上念高中,哑巴就像生命中少了一样最重要的东西。每到星期六, 他早早地立在村头的路上等弟弟回来。难得见面,兄弟俩在一起就形影不离。星期天,天气 晴朗,哑巴在自留地里干活。弟弟则坐在田垄上看书、背单词。哑巴累了,有时就在田垄上 躺一会儿,望着蓝天白云,他多想弟弟是一只大鸟,在蓝天上飞呀飞,越飞越高,越飞越远 后来“文革”开始了,学生们都不念书了,每天疯跑、打斗。弟弟跑回家,哥俩又能朝夕相
清洁精神。 C.以出世和解脱为目的佛教传入时,曾遭到了儒学和道教的抵抗,经过“中庸之道”的过滤 和淡化,更多成了中国特色的“生活禅”。 D.尽管明清之后的中国艺术精神倾向低矮化,但亲自然、空物我的高贵精神仍时有抬头,或 有着一批真正艺术精神的独立作品。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文章以孔孟的儒学为主,以老庄的道学为辅,又佐以诸子百家,使到当时的社会主流思想 得到了整体呈现。 B.文章引用英国大哲学家罗素的话,目的是用来证明中国历代士大夫和知识分子具有一以贯 之的艺术清洁精神。 C.文章以明朝为时间的界点,分述了中国艺术精神的前后变化,呈现对照式,结构谨严。 D.文章论证方法灵活多变,修辞效果突显,例证与引证并举,比喻共比拟齐飞,语言鲜活, 感染力强。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 A.在“艺术人生”观念影响下,许多艺术种类达到高峰,洋溢高蹈的精神追求,比如诗歌中 的王维《山居秋暝》。 B.孔孟为代表的儒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中国文化一直保持着人生和实践的理性精神。 C.中国知识分子一直以追求道德、知识和审美为人生归宿,艺术上,孔子追求精美,庄子追 求情理。 D.清诗“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呈现出艺术审美的低俗化倾向。 四、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共 15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哑巴 赵书萍 小哑巴是个聪明、漂亮的男孩。两岁时,一场高烧阻断了他的言语之路。六岁时,他娘 生下一个小弟弟,小哑巴乐得又蹦又跳。常常是他娘抱着婴孩,他拽着娘的衣角,一手替她 拎着包或提着篮。如果,看到一些大人来逗他弟弟,面容和善的,他也跟着在旁憨笑。有的 故意装出凶神恶煞的样子,小哑巴信以为真,就握紧了小拳头,一副要跟那人拼命的架势。 弟弟渐渐会走了。小哑巴守着弟弟,寸步不离。弟弟摔跤了,他把他扶起来,用手抹去 弟弟眼角的泪水。冬天,他用自己的手捂暖弟弟的手。夏天,他给弟弟打扇、赶蚊子。娘在 旁边轻轻地叹息:他这样照顾弟弟,以后,不知道谁来照顾他呢?弟弟上学了。虽说那个年 代的孩子没那么娇贵,不用大人接送,可小哑巴俨然是个小家长,经常放学时在门口等弟弟。 有时候,他还用收集鹅毛、火柴盒等换来的零钱给弟弟买上一串糖葫芦。“哥,你怎么不吃 糖葫芦?”弟弟问。他就打手势告诉弟弟他不爱吃甜的。 上天是很公平的,对他家也是这样,一扇窗关闭了,另一扇窗就打开了。弟弟从小能说 会道,什么东西一学就会。学了拼音,在农村小学,他的普通话发音一点也不受那些民办老 师的影响,出奇地准。上初中了,英语发音也很好。弟弟告诉哥哥,说英语是优美的有节奏 的语言。哑巴口不能言,就连连点头并竖起大拇指。虽然自己没上过学,他多么希望弟弟拔 尖啊。他在队里挣工分赚钱,所有的钱都交给家里。娘给他的零钱他也不用,给弟弟买书。 后来,弟弟去几十里外的镇上念高中,哑巴就像生命中少了一样最重要的东西。每到星期六, 他早早地立在村头的路上等弟弟回来。难得见面,兄弟俩在一起就形影不离。星期天,天气 晴朗,哑巴在自留地里干活。弟弟则坐在田垄上看书、背单词。哑巴累了,有时就在田垄上 躺一会儿,望着蓝天白云,他多想弟弟是一只大鸟,在蓝天上飞呀飞,越飞越高,越飞越远。 后来“文革”开始了,学生们都不念书了,每天疯跑、打斗。弟弟跑回家,哥俩又能朝夕相
伴了。。弟弟看书,哑巴就在旁给他放风,只要有人来,他就飞也似的把弟弟手中的书夺下 来,藏起来。有一次,弟弟单词正背得起劲,一个小造反派破门而入,看到了那本英语书, 就要缴去。哑巴操了一把菜刀,目露凶光,一副鱼死网破的样子,结果那个人悻悻地走了。 哑巴还用手比划“不准说出去,否则有你好看。“ 哑巴该娶媳妇了。…家里早就为他攒下一笔钱。村西的一户人家很穷,等钱急用,只 要彩礼送去,就把人送来。可在这个节骨眼上,弟弟犯病了,胃疼,疼得满地滚,有人暗地 里说那可能是胃癌。哑巴去大队借了一只船,把弟弟送往县城医治。他爹摇船,他在岸上拉 纤。粗粗的纤绳深深勒进他的肩膀。他大汗淋漓,他觉得,弟弟的命就悬在那根绳上。天空 中有一群群鸟叫着飞过。他没有抬头“弟弟是冖只鸟,冖定会飞得很髙很远,他不会死的。” 哑巴想着,身上又加了劲。到了县城,弟弟住进了医院,哑巴则每天去码头做装卸工赚钱 弟弟查出来不是胃癌,医治了一阵回来了。哑巴娶媳妇的钱也就用掉了,那婚事当然是没有 指望了。 “文革”结束恢复了高考。弟弟考上了名牌大学。哑巴每天乐呵呵的,走路也轻快。可不 久他们的爹去世了。从此,哑巴成了家里的主心骨。他每天起早贪黑地干活,每月给弟弟寄 生活费。弟弟很争气,读了研究生然后又留校教英语。 弟弟结婚后就不再让哑巴寄钱了。后来,是弟弟把钱往家里寄。弟弟寄的钱越来越多。哑 巴觉得自己好像下岗了,有些失落。但哑巴又为弟弟高兴。弟弟是知名教授了。弟弟经常去 外国,去了会寄照片来。哑巴最快乐的时刻就是坐在门前陪母亲晒着太阳,看弟弟一家或弟 弟在各种各样的国旗下的照片。他还拿给别人看,满脸的得意、骄傲。弟弟寄的钱,哑巴从 来不用。娘病逝前,他用这些钱给她买了一块墓地。这也许是哑巴一生中唯一的一次迷信行 为,他买墓地前找了个风水先生去看,他用手比画着,意思是墓地的风水必须荫及子孙 哑巴是在一场大火中丧生的。他的侄子去美国留学的那天,他喝了酒,醉倒了。灶间灰 堆里有几星火燃起来了。他被火烧醒,本能地跑了出来。但他又转回屋里,去抢那只小箱子, 箱子里放的是他们家所有的照片。当他再出来时,一根椽子掉下,砸在了他头上… 弟弟每年都带着侄子给他上坟,在坟前烧大叠大叠的照片,弟弟还烧他著的书。“哥, 这些书,你一定能看懂的。”弟弟一边烧,一边说 4.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小说以时间为线索,主要讲述了哑巴从年幼到去世的充满艰辛的人生历程,故事情节完整, 波澜起伏,生动感人。 B.一扇窗关闭了,另一扇门就打开了,哥哥是哑巴,弟弟就能说会道,学习能力强,成绩优 秀,这说明上天是很公平的 C.哑巴是小说的主要人物,作者用饱含热情的语言赞美了他所具有的优秀品质,弟弟是小说 的次要人物,作用是烘托哑巴。 D.文革期间,弟弟偷偷读书学习被发现,哑巴为保护弟弟居然操起菜刀威胁造反派,可见文 革使弱者爆发出惊人的勇气。 5画线句子在文中有何作用?请结合语境简要分析。(6分) 哑巴”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请结合全文简要概括。(6分)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共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2018年1月17日,中国银联发布《2017移动互联网支付安全调查报告》。这是中国银联 连续第十年跟踪消费者支付习惯及风险偏好的变化情况。 手机闪付成为2017年市场份额增速最快的移动支付产品,6成受访者表示使用,较2016 年增长1倍。主要原因在于手机闪付无需解锁、只需指纹验证,更加便捷,并具有金融芯片
伴了。。弟弟看书,哑巴就在旁给他放风,只要有人来,他就飞也似的把弟弟手中的书夺下 来,藏起来。有一次,弟弟单词正背得起劲,一个小造反派破门而入,看到了那本英语书, 就要缴去。哑巴操了一把菜刀,目露凶光,一副鱼死网破的样子,结果那个人悻悻地走了。 哑巴还用手比划“不准说出去,否则有你好看。“ 哑巴该娶媳妇了。……家里早就为他攒下一笔钱。村西的一户人家很穷,等钱急用,只 要彩礼送去,就把人送来。可在这个节骨眼上,弟弟犯病了,胃疼,疼得满地滚,有人暗地 里说那可能是胃癌。哑巴去大队借了一只船,把弟弟送往县城医治。他爹摇船,他在岸上拉 纤。粗粗的纤绳深深勒进他的肩膀。他大汗淋漓,他觉得,弟弟的命就悬在那根绳上。天空 中有一群群鸟叫着飞过。他没有抬头“弟弟是一只鸟,一定会飞得很高很远,他不会死的。” 哑巴想着,身上又加了劲。到了县城,弟弟住进了医院,哑巴则每天去码头做装卸工赚钱。 弟弟查出来不是胃癌,医治了一阵回来了。哑巴娶媳妇的钱也就用掉了,那婚事当然是没有 指望了。 “文革”结束恢复了高考。弟弟考上了名牌大学。哑巴每天乐呵呵的,走路也轻快。可不 久他们的爹去世了。从此,哑巴成了家里的主心骨。他每天起早贪黑地干活,每月给弟弟寄 生活费。弟弟很争气,读了研究生然后又留校教英语。 弟弟结婚后就不再让哑巴寄钱了。后来,是弟弟把钱往家里寄。弟弟寄的钱越来越多。哑 巴觉得自己好像下岗了,有些失落。但哑巴又为弟弟高兴。弟弟是知名教授了。弟弟经常去 外国,去了会寄照片来。哑巴最快乐的时刻就是坐在门前陪母亲晒着太阳,看弟弟一家或弟 弟在各种各样的国旗下的照片。他还拿给别人看,满脸的得意、骄傲。弟弟寄的钱,哑巴从 来不用。娘病逝前,他用这些钱给她买了一块墓地。这也许是哑巴一生中唯一的一次迷信行 为,他买墓地前找了个风水先生去看,他用手比画着,意思是墓地的风水必须荫及子孙。 哑巴是在一场大火中丧生的。他的侄子去美国留学的那天,他喝了酒,醉倒了。灶间灰 堆里有几星火燃起来了。他被火烧醒,本能地跑了出来。但他又转回屋里,去抢那只小箱子, 箱子里放的是他们家所有的照片。当他再出来时,一根椽子掉下,砸在了他头上…… 弟弟每年都带着侄子给他上坟,在坟前烧大叠大叠的照片,弟弟还烧他著的书。“哥, 这些书,你一定能看懂的。”弟弟一边烧,一边说。 4.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3 分) A.小说以时间为线索,主要讲述了哑巴从年幼到去世的充满艰辛的人生历程,故事情节完整, 波澜起伏,生动感人。 B.一扇窗关闭了,另一扇门就打开了,哥哥是哑巴,弟弟就能说会道,学习能力强,成绩优 秀,这说明上天是很公平的。 C.哑巴是小说的主要人物,作者用饱含热情的语言赞美了他所具有的优秀品质,弟弟是小说 的次要人物,作用是烘托哑巴。 D.文革期间,弟弟偷偷读书学习被发现,哑巴为保护弟弟居然操起菜刀威胁造反派,可见文 革使弱者爆发出惊人的勇气。 5.画线句子在文中有何作用?请结合语境简要分析。(6 分) 6.“哑巴”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请结合全文简要概括。(6 分)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共 12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2018 年 1 月 17 日,中国银联发布《2017 移动互联网支付安全调查报告》。这是中国银联 连续第十年跟踪消费者支付习惯及风险偏好的变化情况。 手机闪付成为 2017 年市场份额增速最快的移动支付产品,6 成受访者表示使用,较 2016 年增长 1 倍。主要原因在于手机闪付无需解锁、只需指纹验证,更加便捷,并具有金融芯片
级安全防护,获得苹果、三星等国际知名手机品牌及华为、魅族、小米、中兴等国产手机主 流厂商的高度认可。同时,使用人群结构变化更为明显,从中高端人群走向社会大众。随着 手机厂商的大力支持及应用场景的不断拓展,手机闪付的普及程度或向扫码支付看齐。 数据显示,传统密码验证方式的使用比例较2016年下降25%;动态验证码的使用比例连续 两年下滑,2017年再次下降20%。与此同时,以指纹识别为代表的生物识别认证因安全与便 捷的独有优势获得青睐。本次被调查者中使用指纹识别万式的比例为48%,呈现出逐步替代传 统密码的趋势 (摘编自中国银联发布《2017移动互联网支付安全调查报告》,有删改) 材料二: 调查显示,5成以上的消费者通过手机支付完成线下购买实物、信用卡还款、外卖、打车 及充值缴费等日常支付。其中,打车、叫外卖是90后、80后常用场景:买电影票、发红包是 η0后常用场景,资金转账则成为60后的首选。值得注意的是,外卖消费场景崛起迅速,移动 支付比例超过6成,而80、90后男性群体对其增长贡献最大 报告显示,70后、80后是网络消费主力军,其中男性月均网上消费额超过5000元的比例 (23%)首次超越女性(15%)8个百分点。值得注意的事,调查显示,90后收入情况虽不及 其他年龄段人群,但每月网上消费金额高于5000元以上的比例(23%)却高于其他所有年龄 段人群,年轻群体在移动支付领域的消费具有巨大潜力 移动支付使用场景 线下实体商户消费 网上实物逍悲物 信用卡还款 62% 外卖订单支付 60% 打车、租车出行类消费 52% 充值缴费或购买游戏点卡 正确云 50% 电影票、火车票、飞机票、酒店等消费 ■37% 转账汇款 31% 挂号、买药等医疗类消费 22% 发红包 6% 购买理财产品1% (摘编自《经济日报》,2018年1月,有删改) 材料三 移动互联网支付安全调查报告代际特征一览表 80后 60后 易受骗指数 ★★ ★★★ 食★★★ 受损金额 ③圣 采取止损措 报比例 ⑥G 66⑥ 购买账户 OO. ooo@⊙
级安全防护,获得苹果、三星等国际知名手机品牌及华为、魅族、小米、中兴等国产手机主 流厂商的高度认可。同时,使用人群结构变化更为明显,从中高端人群走向社会大众。随着 手机厂商的大力支持及应用场景的不断拓展,手机闪付的普及程度或向扫码支付看齐。 数据显示,传统密码验证方式的使用比例较 2016 年下降 25%;动态验证码的使用比例连续 两年下滑,2017 年再次下降 20%。与此同时,以指纹识别为代表的生物识别认证因安全与便 捷的独有优势获得青睐。本次被调查者中使用指纹识别万式的比例为 48%,呈现出逐步替代传 统密码的趋势。 (摘编自中国银联发布《2017 移动互联网支付安全调查报告》,有删改) 材料二: 调查显示,5 成以上的消费者通过手机支付完成线下购买实物、信用卡还款、外卖、打车 及充值缴费等日常支付。其中,打车、叫外卖是 90 后、80 后常用场景;买电影票、发红包是 70 后常用场景,资金转账则成为 60 后的首选。值得注意的是,外卖消费场景崛起迅速,移动 支付比例超过 6 成,而 80、90 后男性群体对其增长贡献最大。 报告显示,70 后、80 后是网络消费主力军,其中男性月均网上消费额超过 5000 元的比例 (23%)首次超越女性(15%)8 个百分点。值得注意的事,调查显示,90 后收入情况虽不及 其他年龄段人群,但每月网上消费金额高于 5000 元以上的比例(23%)却高于其他所有年龄 段人群,年轻群体在移动支付领域的消费具有巨大潜力。 移动支付使用场景 (摘编自《经济日报》,2018 年 1 月,有删改) 材料三 移动互联网支付安全调查报告代际特征一览表
(摘编自“搜狐网”,2018年1月18日,有删改) 材料四 0后人群在使用移动支付时,往往看中便捷性,对安全性有所忽略,如泄露注册金融账 号并透露银行卡号等重要信息,在W-Fi网络下输入移动支付密码等。 70后、80后中仍有超过一半人群并未购买账户安全险,对于账户安全险的重视度不够, 存有侥幸心理,认为被盗刷的可能性低,没有必要办理。 60后人群容易受优惠信息的吸引,对于不明二维码防范意识差,对于任何渠道有优惠的 促销的二维码都会去扫一扫 调查显示,相比2016年,自行承担所有损失的消费者占比下降12%,其中商业保险、 风险赔付、欺诈资金与货物拦截等产业风险保障机制发挥了积极作用。在遭遇诈騙后,及时 联系银行挂失卡片可帮助减少损失。受访者中,拨打银行客服挂失卡片,遭遇诈骗但未蒙受 损失的比例为47%,而通过第三方挂失等其他方式止损,该比例仅为30%左右。 摘编自“搜狐网”,2018年1月 18日,有删改) 7.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无需解锁、只需指纹验证,更加便捷,并具有金融芯片级安全防护,使手机闪付获得国内 外手机生产商的高度认可,也让手机闪付从中高端人群走向社会大众。 B.以指纹识别为代表的生物识别认证因安全与便捷的独有优势获得青睐,是传统密码验证方 式和动态验证码的使用比例连续两年下滑的主要原因 C.90后、80后打车、叫外卖,70后买电影票、发红包,60后资金转账,手机支付改变着消 费者的使用习惯。 D.80后和90后这两个群体的消费习惯的改变,使得外卖消费移动支付场景崛起迅速,比例 占总消费的9成左右 8.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材料一分析了移动支付比例迅速上升的原因,材料二概括分析了不同年龄段以及不同性别 在移动支付比例上升中的贡献及原因。 B.90后收入情况虽然不及其他年龄段人群,但每月网上消费金额高于5000元以上的比例却 高于其他所有年龄段人群,说明年轻群体在移动支付领域的消费具有巨大潜力。 C.材料三显示,50岁以上人群中发生损失后,采取及时补救措施的比例低于其他年龄段,因 而,50岁以上的人群中遭骗后,追回损失可能性最小。 D.由于商业保险、风险赔付、欺诈资金与货物拦截等产业风险保障机制发挥了积极作用,2017 年遭遇诈骗后自行承担所有损失的消费者占比相比2016年有所下降。 9.根据材料内容,简要分析移动支付用户怎样避免遭受诈骗减少损失。(6分) 古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魏征,巨鹿人也。近徙家相州之临黄。武德末,为太子洗马。见太宗与隐太子阴相倾夺, 每劝建成早为之谋。太宗既诛隐太子,召征责之曰:“汝离间我兄弟,何也?”众皆为之危惧 征慷慨自若,从容对曰:“皇太子若从臣言,必无今日之祸。”太宗为之敛容,厚加礼异,擢 拜谏议大夫。数引之卧内,访以政术 征雅有经国之才,性又抗直,无所屈挠。太宗每与之言,未尝不悦。征亦喜逢知己之主 竭其力用。又劳之曰:“卿所谏前后二百余事,皆称朕意。非卿忠诚奉国,何能若是!”三年, 累迁秘书监,参预朝政,深谋远算,多所弘益 七年,代王珪为侍中,累封郑国公。寻以疾乞辞所职,请为散官。太宗曰:“朕拔卿于仇
(摘编自“搜狐网”,2018 年 1 月 18 日,有删改) 材料四 90 后人群在使用移动支付时,往往看中便捷性,对安全性有所忽略,如泄露注册金融账 号并透露银行卡号等重要信息,在 Wi-Fi 网络下输入移动支付密码等。 70 后、80 后中仍有超过一半人群并未购买账户安全险,对于账户安全险的重视度不够, 存有侥幸心理,认为被盗刷的可能性低,没有必要办理。 60 后人群容易受优惠信息的吸引,对于不明二维码防范意识差,对于任何渠道有优惠的 促销的二维码都会去扫一扫。 调查显示,相比 2016 年,自行承担所有损失的消费者占比下降 12%,其中商业保险、 风险赔付、欺诈资金与货物拦截等产业风险保障机制发挥了积极作用。在遭遇诈骗后,及时 联系银行挂失卡片可帮助减少损失。受访者中,拨打银行客服挂失卡片,遭遇诈骗但未蒙受 损失的比例为 47%,而通过第三方挂失等其他方式止损,该比例仅为 30%左右。 (摘编自“搜狐网”,2018 年 1 月 18 日,有删改) 7.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 无需解锁、只需指纹验证,更加便捷,并具有金融芯片级安全防护,使手机闪付获得国内 外手机生产商的高度认可,也让手机闪付从中高端人群走向社会大众。 B. 以指纹识别为代表的生物识别认证因安全与便捷的独有优势获得青睐,是传统密码验证方 式和动态验证码的使用比例连续两年下滑的主要原因。 C. 90 后、80 后打车、叫外卖,70 后买电影票、发红包,60 后资金转账,手机支付改变着消 费者的使用习惯。 D. 80 后和 90 后这两个群体的消费习惯的改变,使得外卖消费移动支付场景崛起迅速,比例 占总消费的 9 成左右。 8..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3 分) A. 材料一分析了移动支付比例迅速上升的原因,材料二概括分析了不同年龄段以及不同性别 在移动支付比例上升中的贡献及原因。 B. 90 后收入情况虽然不及其他年龄段人群,但每月网上消费金额高于 5000 元以上的比例却 高于其他所有年龄段人群,说明年轻群体在移动支付领域的消费具有巨大潜力。 C. 材料三显示,50 岁以上人群中发生损失后,采取及时补救措施的比例低于其他年龄段,因 而,50 岁以上的人群中遭骗后,追回损失可能性最小。 D. 由于商业保险、风险赔付、欺诈资金与货物拦截等产业风险保障机制发挥了积极作用,2017 年遭遇诈骗后自行承担所有损失的消费者占比相比 2016 年有所下降。 9. 根据材料内容,简要分析移动支付用户怎样避免遭受诈骗减少损失。( 6 分 ) 二、古诗文阅读(34 分) (一)文言文阅读(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魏征,巨鹿人也。近徙家相州之临黄。武德末,为太子洗马。见太宗与隐太子阴相倾夺, 每劝建成早为之谋。太宗既诛隐太子,召征责之曰:“汝离间我兄弟,何也?”众皆为之危惧。 征慷慨自若,从容对曰:“皇太子若从臣言,必无今日之祸。”太宗为之敛容,厚加礼异,擢 拜谏议大夫。数引之卧内,访以政术。 征雅有经国之才,性又抗直,无所屈挠。太宗每与之言,未尝不悦。征亦喜逢知己之主, 竭其力用。又劳之曰:“卿所谏前后二百余事,皆称朕意。非卿忠诚奉国,何能若是!”三年, 累迁秘书监,参预朝政,深谋远算,多所弘益。 七年,代王珪为侍中,累封郑国公。寻以疾乞辞所职,请为散官。太宗曰:“朕拔卿于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