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第一学期第一次阶段性考试 高二年级语文试题 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第I卷阅读题(70分) 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逍遥游》是《庄子》内7篇之首,又是整部《庄子》的开卷第一篇。不管《内 篇》是否庄子手订,把《逍遥游》放在首篇,客观上也的确显示了它在整个《庄 子》中的突出地位。这足以证明编书者是一位对庄子思想理解极深又有髙明见解 的人 庄子是中国文化史上一种独特的思想学说一一逍遥哲学的开创者。“逍遥” 词在《诗经》中就已经出现,但作为哲学概念和对人生心理状态的抽象晢学概括 来使用,却始于《庄子》。它的内涵虽然继承了《诗经》中的基本义项,但总体而 言又不同于《诗经》中的“逍遥”,而是更丰富了。从《逍遥游》的内容来看,“逍 遥”在这里是指一种超凡脱俗,不为身外之物所累的一种心理状态和精神境界, 近乎我们今天所说的“绝对自由”。追求“逍遥”是庄子人生哲学的主要内容,也 是整个庄子思想的核心。庄子思想的庞大体系,就是围绕着这个核心构建起来的 其他一切思想观念和理论元素无不与这一核心存在着紧密联系。正是在这个基本 点上,显示了庄子思想区别于其他任何一种思想体系的主要特质。因此我们可以 说,庄子的整个思想体系就是一整套关于追求“逍遥”的“逍遥哲学”。若从“逍 遥哲学”这个角度来观察庄子思想的各个部分,我们就会发现,庄子的自然哲学 是它的理论基础,庄子的相对主义是它的认识论根源和走向逍遥境界的思想方法, 庄子的社会思想是它产生及形成的心理土壤,庄子的文学思想和创作风格是它的 具体表现和外化形式 庄子认为,宇宙中包括人类在内的万事万物都是不逍遥的,因为它的存在和生 活方式都是“有所待”的,即有条件的、受限制的,因而都是不自由的,即使那
2018-2019 学年第一学期第一次阶段性考试 高二年级语文试题 本试卷满分 150 分,考试时间 150 分钟 第Ⅰ卷 阅读题(70 分) 一、现代文阅读(35 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 分,每小题 3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逍遥游》是《庄子》内 7 篇之首,又是整部《庄子》的开卷第一篇。不管《内 篇》是否庄子手订,把《逍遥游》放在首篇,客观上也的确显示了它在整个《庄 子》中的突出地位。这足以证明编书者是一位对庄子思想理解极深又有高明见解 的人。 庄子是中国文化史上一种独特的思想学说——逍遥哲学的开创者。“逍遥”一 词在《诗经》中就已经出现,但作为哲学概念和对人生心理状态的抽象哲学概括 来使用,却始于《庄子》。它的内涵虽然继承了《诗经》中的基本义项,但总体而 言又不同于《诗经》中的“逍遥”,而是更丰富了。从《逍遥游》的内容来看,“逍 遥”在这里是指一种超凡脱俗,不为身外之物所累的一种心理状态和精神境界, 近乎我们今天所说的“绝对自由”。追求“逍遥”是庄子人生哲学的主要内容,也 是整个庄子思想的核心。庄子思想的庞大体系,就是围绕着这个核心构建起来的, 其他一切思想观念和理论元素无不与这一核心存在着紧密联系。正是在这个基本 点上,显示了庄子思想区别于其他任何一种思想体系的主要特质。因此我们可以 说,庄子的整个思想体系就是一整套关于追求“逍遥”的“逍遥哲学”。若从“逍 遥哲学”这个角度来观察庄子思想的各个部分,我们就会发现,庄子的自然哲学 是它的理论基础,庄子的相对主义是它的认识论根源和走向逍遥境界的思想方法, 庄子的社会思想是它产生及形成的心理土壤,庄子的文学思想和创作风格是它的 具体表现和外化形式。 庄子认为,宇宙中包括人类在内的万事万物都是不逍遥的,因为它的存在和生 活方式都是“有所待”的,即有条件的、受限制的,因而都是不自由的,即使那
些自以为逍遥,表面上看去也貌似逍遥的人与物,也是如此。比如,在《逍遥游》 中描写的貌似逍遥的大鹏,是很不自由的,因为体形太大,飞翔时不仅需凭飓风 之力来托付,而且还必须有大的空间才能展翅。正是由于这个原因,它才受到小 鸟斥鴳的嘲笑。斥鉻认为自己的生活方式比大鹏优越,是最自由的。其实这正反映 了它由于生活环境的狭小所带来的局限,因为它无能力到广阔天地中去遨游,所 以形成了目光短浅的习性。这讲的是万物在空间上的局限。 在时间上也是如此。朝菌不可能了解一天之外发生的事情,寒蝉不可能知道 年四季的变化,而生命长的灵龟和大椿也不能知道其生前死后的事。这讲的就是 万物在时间上的局限。至于人类,看上去似乎比动、植物自由得多,实际上他们 所受的限制也更多,除了名利、富贵之外,还有伦理道德、感情欲望等多种牵累 而且对死亡的恐惧和担忧的精神负担,远远超过其他生物。从受限制这个角度来 审视人生,人是世界上所有事物之中最不自由的。所以庄子认为只有“无己”的 至人”、“无功”的“神人”、“无名”的“圣人”才是进入绝对自由境界的 人,这就是庄子的理想人格,而“逍遥游”也就成了庄子理想的人生境界。 (节选自《智通庄子一一游心于物之初》) 1.下列关于庄子及其《逍遥游》的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分) A.庄子把《逍遥游》放在《庄子》开卷第一篇,客观上显示了《逍遥游》在 整部《庄子》中的突出地位。 B.从《逍遥游》的内容我们可以获知,“逍遥”指的是一种超凡脱俗,不为身 外之物所累的一种心理状态和精神境界,几乎相当于我们今天所说的“绝对自 由 C.《逍遥游》中的大鹏鸟看似很逍遥,斥鴳看似随心所欲,但它们同样都没有 得到真正的逍遥自由。 D.“逍遥游”是庄子的理想人格,是庄子理想的人生境界,它在现实中是不可 能实现的。 2.下面对文章的分析和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逍遥”一词并非庄子首创,而是继承于《诗经》,但庄子的“逍遥”与《诗 经》的“逍遥”内涵相差很大 B.庄子的自然哲学是庄子哲学的理论基础,庄子的相对主义是他的哲学的认
些自以为逍遥,表面上看去也貌似逍遥的人与物,也是如此。比如,在《逍遥游》 中描写的貌似逍遥的大鹏,是很不自由的,因为体形太大,飞翔时不仅需凭飓风 之力来托付,而且还必须有大的空间才能展翅。正是由于这个原因,它才受到小 鸟斥 的嘲笑。斥 认为自己的生活方式比大鹏优越,是最自由的。其实这正反映 了它由于生活环境的狭小所带来的局限,因为它无能力到广阔天地中去遨游,所 以形成了目光短浅的习性。这讲的是万物在空间上的局限。 在时间上也是如此。朝菌不可能了解一天之外发生的事情,寒蝉不可能知道一 年四季的变化,而生命长的灵龟和大椿也不能知道其生前死后的事。这讲的就是 万物在时间上的局限。至于人类,看上去似乎比动、植物自由得多,实际上他们 所受的限制也更多,除了名利、富贵之外,还有伦理道德、感情欲望等多种牵累, 而且对死亡的恐惧和担忧的精神负担,远远超过其他生物。从受限制这个角度来 审视人生,人是世界上所有事物之中最不自由的。所以庄子认为只有“无己”的 “至人”、“无功”的“神人”、“无名”的“圣人”才是进入绝对自由境界的 人,这就是庄子的理想人格,而“逍遥游”也就成了庄子理想的人生境界。 (节选自《智通庄子——游心于物之初》) 1.下列关于庄子及其《逍遥游》的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3 分) A.庄子把《逍遥游》放在《庄子》开卷第一篇,客观上显示了《逍遥游》在 整部《庄子》中的突出地位。 B.从《逍遥游》的内容我们可以获知,“逍遥”指的是一种超凡脱俗,不为身 外之物所累的一种心理状态和精神境界,几乎相当于我们今天所说的“绝对自 由”。 C.《逍遥游》中的大鹏鸟看似很逍遥,斥 看似随心所欲,但它们同样都没有 得到真正的逍遥自由。 D.“逍遥游”是庄子的理想人格,是庄子理想的人生境界,它在现实中是不可 能实现的。 2.下面对文章的分析和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 分) A.“逍遥”一词并非庄子首创,而是继承于《诗经》,但庄子的“逍遥”与《诗 经》的“逍遥”内涵相差很大。 B.庄子的自然哲学是庄子哲学的理论基础,庄子的相对主义是他的哲学的认
识论根源和走向逍遥境界的思想方法 C.宇宙中的万物都是不能真正逍遥的,因此他们的存在和表现都是有“所待 的”,都是不自由的 D.人虽然被称为万物之灵,但是和其他动植物一样都是深受外界条件限制的, 都是不自由的,因此也就谈不上真正的逍遥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逍遥”是一种不受外界所困的境界,那么只要我们不为功名、红尘所累就 可以达到真正的“逍遥”。 B.庄子思想的主要内容是追求“逍遥”,这也是庄子思想区别于其他所有思 想的特质。 C.从庄子的《逍遥游》我们可以知道,人要想获得更多的自由,那我们就得 回归自然的怀抱,与自然融为一体 D.因为庄子真正理解了“逍遥”于人生的意义,所以才在妻子死后放声高歌, 才在高官厚禄面前自愿躬耕于田间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乌乎纪事 季栋梁 天都山还顶着白雪,平地坡山里的雪却已消融了,地气涌动,春意盎然。羊 开始脱毛了,生产队安排铰羊毛 点了根烟,支书说:“你称上几斤羊毛擀条毡吧,毡这东西隔潮,预防关节炎, 别到走的时候弄上一身病,到时埋怨咱乌乎人待你不好 我称了十五斤羊毛,支书说:“咱乌乎有毡匠,手艺高着哩,出去搞副业了, 等他们回来。”正说着话,一老汉掮着一张弹棉花一样的大弓沿村巷走来。后来我 知道他叫孙承运。 支书说:“你个老汉,说你你就出现了。” 老孙停下脚步,支书说:“咋放单了,你那口子呢?” 老孙说:“回家去了。” 支书说:“这时间咋回来了?” 老孙说:“我干大(干爹)救命哩
识论根源和走向逍遥境界的思想方法。 C.宇宙中的万物都是不能真正逍遥的,因此他们的存在和表现都是有“所待 的”,都是不自由的。 D.人虽然被称为万物之灵,但 是和其他动植物一样都是深受外界条件限制的, 都是不自由的,因此也就谈不上真正的逍遥。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逍遥”是一种不受外界所困的境界,那么只要我们不为功名、红尘所累就 可以达到真正的“逍遥”。 B.庄子思想的主要内容是追求“逍遥”,这也是庄子思想区别于其他所有思 想的特质。 C.从庄子的《逍遥游》我们可以知道,人要想获得更多的自由,那我们就得 回归自然的怀抱,与自然融为一体。 D.因为庄子真正理解了“逍遥”于人生的意义,所以才在妻子死后放声高歌, 才在高官厚禄面前自愿躬耕于田间。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4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4-6 题。 乌乎纪事 季栋梁 天都山还顶着白雪,平地坡山里的雪却已消融了,地气涌动,春意盎然。羊 开始脱毛了,生产队安排铰羊毛。 点了根烟,支书说:“你称上几斤羊毛擀条毡吧,毡这东西隔潮,预防关节炎, 别到走的时候弄上一身病,到时埋怨咱乌乎人待你不好。” 我称了十五斤羊毛,支书说:“咱乌乎有毡匠,手艺高着哩,出去搞副业了, 等他们回来。”正说着话,一老汉掮着一张弹棉花一样的大弓沿村巷走来。后来我 知道他叫孙承运。 支书说:“你个老汉,说你你就出现了。” 老孙停下脚步,支书说:“咋放单了,你那口子呢?” 老孙说:“回家去了。” 支书说:“这时间咋回来了?” 老孙说:“我干大(干爹)救命哩
支书说:“回来了别急着出门,给老右擀两条毡,老右炕上没铺的。” 我说:“他的那口子……” 支书笑了笑说:“不是婆娘,是他的连手,六队的老哈,是个回回,擀毡是两 个人的活计。两人从出徒到现在一起擀毡,几十年没分开过,他们是干弟兄。” 过了半月,老孙和老哈才来给我擀毡,我问老人咋样了,老孙说:“没了。” 擀毡这活让我感兴趣的是,从开始铺场子,他们就开始唱 两人时说时唱,你一句我一句,还合腔 我说:“他们没有成家?” 支书说:“两个都六十多的人了,年轻时候赶上乱世,命都顾不住,活下来都 不易哩。解放了,太平了,可人老了,老孙娶过一个,没过上半年,跑了。” 擀一条毡得三天,待毡的水分蒸发干了,他们用两根小棍子一支,毡直立在 那里。这是显摆他们的手艺。手艺一般的,擀出的毡这样是站不住的。 一日,公社干部老李来了,是来打前站的,说有个大领导要来视察,忆苦思 甜。老冯、老尚两人忆完,老李不满意。支书说,再要找忆苷思甜的人难哩。会 计说,把两个毡匠叫来,他们走南闯北眼望一辈子了,该是见过世面的,再说就 让他们唱曲儿,哭苦曲儿。老李说,那叫来先试试。 支书说,先唱一遍听一下,他们就唱了一遍。老李说再唱一遍,两人又唱了 遍,老李说不错,就这。过了几日,大干部带着一帮人来了。开始忆苦思甜, 老孙、老哈唱第一首还有些抖,唱第二首顺溜多了,还伴有动作。 领导对随行干部说,忆苦思甜就要这么搞,形式要活泼多样,他们唱得好, 以后有忆苦思甜,让他们到省里来唱。麦收前,支书从公社开会回来,把老孙 老哈叫来说,全县要开忆苦思甜大会,要你们参加,支书说,去了上个心,好好 表现,这次是要选拔参加省上忆苦思甜大会的人才, 省上选拔上了,回来就把你们拨到县上吃皇粮去,那就跌到福窝窝里了。 然而,不久他们又回来了,支书说:“咋回来了?伙食不好?” 老哈说:“要说伙食好得很,一日三顿饭,应时应卯的。” 支书说:“那咋回来了?” 老孙说:“弄不了那活么。” 支书说:“咋弄不了?你们嘴能得不是横竖都能说能唱的,就那么说那么唱么。” 老哈说:“唱啥唱,那不合人家心意,人家写了稿子,我们又不识字,人家
支书说:“回来了别急着出门,给老右擀两条毡,老右炕上没铺的。” 我说:“他的那口子……” 支书笑了笑说:“不是婆娘,是他的连手,六队的老哈,是个回回,擀毡是两 个人的活计。两人从出徒到现在一起擀毡,几十年没分开过,他们是干弟兄。” 过了半月,老孙和老哈才来给我擀毡,我问老人咋样了,老孙说:“没了。” 擀毡这活让我感兴趣的是,从开始铺场子,他们就开始唱。 两人时说时唱,你一句我一句,还合腔。 我说:“他们没有成家?” 支书说:“两个都六十多的人了,年轻时候赶上乱世,命都顾不住,活下来都 不易哩。解放了,太平了,可人老了,老孙娶过一个,没过上半年,跑了。” 擀一条毡得三天,待毡的水分蒸发干了,他们用两根小棍子一支,毡直立在 那里。这是显摆他们的手艺。手艺一般的,擀出的毡这样是站不住的。 一日,公社干部老李来了,是来打前站的,说有个大领导要来视察,忆苦思 甜。老冯、老尚两人忆完,老李不满意。支书说,再要找忆苷思甜的人难哩。会 计说,把两个毡匠叫来,他们走南闯北眼望一辈子了,该是见过世面的,再说就 让他们唱曲儿,哭苦曲儿。老李说,那叫来先试试。 支书说,先唱一遍听一下,他们就唱了一遍。老李说再唱一遍,两人又唱了 一遍,老李说不错,就这。过了几日,大干部带着一帮人来了。开始忆苦思甜, 老孙、老哈唱第一首还有些抖,唱第二首顺溜多了,还伴有动作。 领导对随行干部说,忆苦思甜就要这么搞,形式要活泼多样,他们唱得好, 以后有忆苦思甜,让他们到省里来唱。麦收前,支书从公社开会回来,把老孙、 老哈叫来说,全县要开忆苦思甜大会,要你们参加,支书说,去了上个心,好好 表现,这次是要选拔参加省上忆苦思甜大会的人才, 省上选拔上了,回来就把你们拨到县上吃皇粮去,那就跌到福窝窝里了。 然而,不久他们又回来了,支书说:“咋回来了?伙食不好?” 老哈说:“要说伙食好得很,一日三顿饭,应时应卯的。” 支书说:“那咋回来了?” 老孙说:“弄不了那活么。” 支书说:“咋弄不了?你们嘴能得不是横竖都能说能唱的,就那么说那么唱么。” 老哈说:“唱啥唱,那不合人家 心意,人家写了稿子,我们又不识字,人家一
句一句教,我们又记不下,人家就吼骂哩,锤头大的娃娃都在你头上戳指头哩。” 老孙说:“也不爱那么说那么唱,就像喊口号一样。 支书说:“哈,这给你们挣光阴哩,连这点苦都下不了?” 老哈说:“也不是下不了苦,不自在么,把人管得,哪里都不让走,上街看个 热闹都不成么,坐监一样。” 他们又要出门了,一个掮着大弓,一个背着包裹,一路说唱着穿过街巷,不 时跟人们抬几句杠。 支书说:“唉,人不想路,路想人哩,匠人的路在路上哩。两个老人唱了一辈 子,走了一辈子,见过多少世面,谁说他们过的不是好光阴呢,现在让他们干别 的,不行呢。” 支书去县上开会,回来说两个人去县上忆苦思甜,人家选上了老孙,没选上 老哈,让老哈回,老孙留下来,老孙也不留,回来了,你说老孙留下了,老哈就 放单了,咋办呢?擀毡是两个人的活计么。(节选自小说《乌乎纪事》) 4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开头为小说情节的展开描绘出了一个天气转暖、大地回春的景象,引 出下文铰羊毛、擀毛毡的情节,暗示了小说的主题 B.支书让“我”擀条毡,表明支书怕“我”在乌乎受环境的影响得上一身病, 从而影响自己在乌乎村民心目中的威望 C.领导对老孙、老哈的忆苦思甜很满意,后来得到了一次参加县里忆苦思甜 大会的机会,支书对他们表达了良好的祝愿 D.匠人的路在路上,基于这个朴素的道理,老孙、老哈选择了回来,继续自己 东奔西走的闯荡生活。 老孙、老哈具有哪些形象特征?请简要概括。(5分) 6.失去留在县里的机会,你认为老孙、老哈是否过上了自己的好光阴?结合小说 内容简要分析。(6分)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12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7~9题
句一句教,我们又记不下,人家就吼骂哩,锤头大的娃娃都在你头上戳指头哩。” 老孙说:“也不爱那么说那么唱,就像喊口号一样。” 支书说:“哈,这给你们挣光阴哩,连这点苦都下不了?” 老哈说:“也不是下不了苦,不自在么,把人管得,哪里都不让走,上街看个 热闹都不成么,坐监一样。” 他们又要出门了,一个掮着大弓,一个背着包裹,一路说唱着穿过街巷,不 时跟人们抬几句杠。 支书说:“唉,人不想路,路想人哩,匠人的路在路上哩。两个老人唱了一辈 子,走了一辈子,见过多少世面,谁说他们过的不是好光阴呢,现在让他们干别 的,不行呢。” 支书去县上开会,回来说两个人去县上忆苦思甜,人家选上了老孙,没选上 老哈,让老哈回,老孙留下来,老孙也不留,回来了,你说老孙留下了,老哈就 放单了,咋办呢?擀毡是两个人的活计么。(节选自小说《乌乎纪事》) 4.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小说开头为小说情节的展开描绘出了一个天气转暖、大地回春的景象,引 出下文铰羊毛、擀毛毡的情节,暗示了小说的主题。 B.支书让“我”擀条毡,表明支书怕“我”在乌乎受环境的影响得上一身病, 从而影响自己在乌乎村民心目中的威望。 C.领导对老孙、老哈的忆苦思甜很满意,后来得到了一次参加县里忆苦思甜 大会的机会,支书对他们表达了良好的祝愿。 D.匠人的路在路上,基于这个朴素的道理,老孙、老哈选择了回来,继续自己 东奔西走的闯荡生活。 5.老孙、老哈具有哪些形象特征?请简要概括。(5 分) 6. 失去留在县里的机会,你认为老孙、老哈是否过上了自己的好光阴?结合小说 内容简要分析。(6 分)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12 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 7~9 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