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顿革命 (Principia)的工作[在亚历山大·柯瓦雷(Alexandre Koyre) 的协作和安妮·惠特曼(Anne Whitman)的帮助下进行]格外 耗工费时。由于柯瓦雷教授过早逝世,我们在最后阶段失去了 他的直接帮助,失去了他的智慧和经验。这使得出版准备工作 比原来想像的更加繁重。直到这两本书出版(1971年,1972 年),我才有时间进行“怀尔斯讲座”的出版准备工作。 不过,在此期间我曾散发了两篇非正式出版的经过修订的 讲稿,并在一些学术杂志上发表了若干论文。尤其值得一提的 是,在讲稿和本书中以科学概念的“变革”为基础的中心论题 是在这些文章中进一步展开的,并在哈佛大学我举办的讲座和 讨论班上进行了深人讨论。这段个人经历在第五章末尾的补充 部分再详细叙述。 这本书如同那些讲稿一样,集中评述了艾萨克·牛顿的科 学生涯。它是认识牛顿科学的一个方面的关键,也是一般了解 科学变化的途径。这本书探讨的是科学中的牛顿革命。对于这 场革命的那些方面,我相信与牛顿同时代的人以及其后不久的 精确科学的先驱们都承认牛顿发动了一场“革命”。在表达方式 上,我设有使用以20世纪的科学变化的概念为基础的、由于时 代不同而形成的错误论断,而是尽可能追潮牛顿时代那些富有 创造精神的科学家和对科学变化的分析家实际使用的表达方 式。因而,这本书是我对科学革命的历史和概念以及牛顿的 《原理》的一些主要特点进行的一系列综合研究的一部分。 我把注意力集中在牛顿的《原理》上,是因为正是在这本 书里完全形成了我所说的“牛顿风格”。这种风格的精髓是把精 确科学的研究过程分割成两部分的能力:从想像的构筑或系统 展开数学推论,然后运用所得到的数学结果对现象学上的真实 存在作出解释。我把《原理》中的科学的这个方面叫做“牛顿 风格”。但我完全知道,它不是牛顿凭空虚构的,它与所谓的 ·12·
序言 口 “伽利略风格”非常相似。 牛顿风格包括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通常开始于对自然界 的简单化、理想化,从而导致数学领域中一个想像的构筑。它 是一个几何空间的系统;数学实体根据某些可表述为数学定律 或数学关系的条件在数学时间中运动。利用数学技巧可以推演 出某些结果,然后把它们转而用于观察到的具有物理性质的世 界中。在那里,即在第二个阶段,将经验数据与从这些数据得 到的定律或法则进行比较和对照。这通常导致最初的数学构筑 或系统的改变,或者说形成新的第一阶段;它又依次导致新的 第二阶段。牛顿就是这样由中心力场中的一些质点出发,推导 出了面积定律的。此后,他将增添与最初物体相互作用的第二 个物体这样一些条件,然后再对其他物体也采取这样的做法。最 后,他考虑的是有一定大小、有特定形状和组成的各种物体,它 们本质上不再是质点。他甚至探求这些物体在运动时受到各种 类型的阻力媒介的可能性。在第三个阶段中,牛顿将在第一个 阶段和第二个阶段中得到的成果(粗略地说,相当于《原理》的 第一编和第二编)应用于自然哲学中,精心构造了他的“宇宙 体系”(第三编)。牛顿的未竟之事,是试图揭示像万有引力这 样的力为何能存在和如何按照他发现的定律发生作用。这已经 不是已出版的《原理》中的内容。牛顿提出的解释之一是乞求 于一个以太模型。在这个模型中,密度可随物质分布变化的以 太能产生如同引力那样的效果。 牛顿风格的伟大力量在于,它使得人们有可能对与日常运 动相关的以及与观察到的外部世界的运动相关的各种不同的力 加以研究,而不必要求考虑在自然界中这样的力能否实际存在 (或确实存在)。在《原理》中,牛顿风格获得了成功,虽然在 彻底解决问题时(如对月球运动的情况)还有明显的失败。在 对光学的研究中,牛顿试图遵循相似的进展路线。但那题材被 ·13
□ 牛颜革命 证明是不完全服从牛顿风格的。因此,若想了解牛顿试图如何 按牛顿风格建立光学,有必要去读他去世以后出版的《光学讲 义》(Optical Lectures或Lectiones opticae)和某些有关光学的手 稿,如D·T·怀特赛德在《数学论文集》(Mathematical Papers)中做的那样。在已出版的牛顿的《光学》中,牛顿风格 只有依稀可辨的微细痕迹。《光学》是他以不同的模子铸成的。 所以它变成了一本以普通风格写成的关于实验的书,而不是说 明由具有想像构筑性质的数学技巧所精心创造的方法。而且事 实上,我们并非完全清楚哪些实验是牛顿实际上做过的,或是 精确地按他所叙述的方法做的。按照在动力学和天体力学中体 现的牛顿风格的意义,它在光学中实际上是不成功的,在牛顿 的物质理论中则是毫无结果的。根据这种分析,我认为,在17 世纪和18世纪的生物科学或生命科学中,没有发生类似于牛顿 革命的那种革命,这是显而易见的。 虽然本书集中讨论的是《原理》中的科学,但有些例子是 从牛顿科学的其他方面、从其他时期的科学以及从不同于动力 学和天体力学的其他物理学分支中引来的。我的信条是:对作 为一系列变革的科学变化进行分析是普遍适用的,并且有助于 我们理解构成科学思想上伟大革命的整体的每一细节和每一步 骤。 本书第二部分涉及到了科学思想史中的变革。科学变化的 这个方面是由考察牛顿对开普勒定律的处理来说明的。本书的 第二部分在许多方面是与第一部分相关的。讨论由相继变革构 成的科学革命,可以阐明以前对科学革命的讨论情况。在牛顿 建立的天体力学和他的以万有引力为基础的宇宙体系中,根据 开普勒定律完成的精心之作展现了早期的牛顿风格。我已写了 一本完全独立的书,专门讨论性质相同的一般主题即《科学革 命:历史、分析,以及名称和概念的重要性》(Revolution in Sci- 。14
序言口 ence:History,Analysis,and Significance of a Name and a Con- cept)。 我将本书的每一章划分成若干小节。这样,不希望了解每 一步讨论的读者可以找到满足自己兴趣和需要的那些部分。尽 管有些内容需要把各章联系起来互相参照,但我仍努力使每一 章独立(甚至不惜笔墨偶尔扼要重复在另一章中详细阐述过的 概念)。这样,阅读时就可以不必过分依赖于前面所讲内容。 我非常感谢曾一起讨论过这些思想的许多朋友、同事和学 生,尤为感激那些审阅过打字稿并且给我许多有益的建议的人。 他们是:洛兰·J·达斯顿(Lorraine J.Daston)、乔尔·吉努 斯(Joel Genuth)、厄曼·麦克马林(Ernan MeMullin)、西蒙 ·谢弗(Simon Schaffer)、迈克尔·香克(Michael Shank),特 别是怀特赛德。同时也非常感谢国家科学基金会(National Sci-- ence Foundation),在对艾萨克·牛顿的科学思想的研究中,在 对作为本书主要基础的牛顿《原理》的研究中,他们给予了支 持。我还要感谢斯潘塞基金会(Spencer Foundation)(芝加 哥),在我对自然科学、物理科学与社会科学、行为科学之间的 历史关系的研究中,是他们给予了支持。正是这项研究,使我 懂得了一般科学革命的历史和性质,因而才能把科学革命与牛 顿联系在一起。 I·伯纳德·科恩 1980年7月 于马萨诸塞,坎布里奇 ·15·
目 录 总序… (1) 中译本序 …………孙小礼(5) 序言… ………(11) 第一部分牛顿革命和牛顿风格 第一章科学中的牛顿革命…… (3) 第一节科学革命的一些基本特点… (3) 第二节科学中的牛顿革命:牛顿科学的多样性… (9) 第三节新科学中的数学(1):数的世界… (18) 第四节 新科学中的数学(2):自然的精确定律 和原因的层次………“… (24) 第五节科学革命中的因果性数学科学… (36) 第二章科学革命和作为历史概念的牛顿革命… (43) 第一节革命的概念………… (43) 第二节引入革命的概念描述科学进步 4 (47) 第三节科学中的牛顿革命 (55) ·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