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10-17:突触前抑制 3.原理 因为:突触前膜末梢释放的递质与突触末梢的AP幅度有关,即释放量∝AP的幅度:(②)P幅度的大小∝膜电位的高低(AP幅 度=即+超射值),膜电位高,加幅度大,递质释放多,P5即大:膜电位低 P幅度小,递质释放小 因此,轴突2兴奋一释放递质一轴突1兴奋一轴突1膜电位降低(去极化,PSP)一一段时间后轴突1再传来兴奋一轴突1AP 幅度一!递质释放一!兴奋所引起运动神经元3产生的EPSP!(不足以产生新的P)· 4.生理意义 1)调节传入神经的活动(选择件的信息传递) 2)控制传入信息,保证特异性传导 小结 表10-2:突触前抑制与突触后抑制的比较 突触前抑制 突触后抑制 突触类型 轴轴 轴胞体 抑制位 突触前膜 融后膜 机理 中间神经元()释放递质 抑制性中间神经元释放递质 突触前膜(N)去极化 突触后膜超极化 递质释放()↓ EPSP (Ns) IPSP 性 去极化抑制 超极化抑制 后膜兴奋性 无改变 窿低 递质 GABA 甘氨酸 第四节中枢神经系统的感觉分析功能 Process of Sensory Information in Central Nervous System 感觉是一种心理现象,是客观世界的主观反映,反以它是以生理过程为基础的
图 10-17:突触前抑制 3.原理 因为:⑴突触前膜末梢释放的递质与突触末梢的 AP 幅度有关,即释放量 ∝ AP 的幅度;⑵AP 幅度的大小 ∝ 膜电位的高低(AP 幅 度=RP+超射值)。膜电位高,AP 幅度大,递质释放多,EPSP 大;膜电位低,AP 幅度小,递质释放小,EPSP 低。 因此,轴突 2 兴奋→ 释放递质 →轴突 1 兴奋→ 轴突 1 膜电位降低(去极化,EPSP)→ 一段时间后轴突 1 再传来兴奋→ 轴突 1 AP 幅度→↓ 递质释放→↓ 兴奋所引起运动神经元 3 产生的 EPSP ↓(不足以产生新的 AP)。 4.生理意义 1)调节传入神经的活动(选择性的信息传递) 2)控制传入信息,保证特异性传导。 小结 表 10-2: 突触前抑制与突触后抑制的比较 第四节 中枢神经系统的感觉分析功能 Process of Sensory Information in Central Nervous System 感觉是一种心理现象,是客观世界的主观反映,反以它是以生理过程为基础的
感觉的产生: 内、外环境的变化(刺激) 内外系受器(不同安器装受适直家 照院号活路 大脑皮层(分析整合) 待定的感觉 相应的反射 图10-18:皮肤的感受器 一、脊随与脑干感觉传导通路 驱体与内脏的各种感受器冲动(除视、听、嗅和味觉外),均经脊髓上传至大脑皮层(中央后回)· (一)传导通路(共有四级神经元参与) 浅感觉:传导痛、温觉和轻触觉 深感觉:深部压觉、肌肉本体觉和辨别觉 1.浅感觉:一级神经元:脊随神经节的假单极神经元 二级神经元:有髓后角: 三级神经元:丘脑一大脑后回, 特点:先交叉得上行: 2.深感觉: 一延薄宋核和楔宋核(二级)一经内侧丘系至对侧丘脑(三级 触压觉、肌肉本体感觉:AB类纤维。 温度觉、痛觉和触压觉:A5类纤维。 温度觉、痛觉和触压觉:C类纤维
感觉的产生: 图 10-18:皮肤的感受器 一、脊髓与脑干感觉传导通路 躯体与内脏的各种感受器冲动(除视、听、嗅和味觉外),均经脊髓上传至大脑皮层(中央后回)。 (一) 传导通路(共有四级神经元参与) 浅感觉:传导痛、温觉和轻触觉 深感觉:深部压觉、肌肉本体觉和辨别觉 1. 浅感觉:一级神经元:脊髓神经节的假单极神经元; 二级神经元:脊髓后角; 三级神经元:丘脑→ 大脑后回。 特点:先交叉再上行; 2. 深感觉: 传入纤维入脊髓(一级)先在同侧后索上行 →延髓薄束核和楔束核(二级)→ 经内侧丘系至对侧丘脑(三级) 特点:先上行(延髓)再交叉。 触压觉、肌肉本体感觉: Aβ 类纤维。 温度觉、痛觉和触压觉: Aδ 类纤维。 温度觉、痛觉和触压觉: C 类纤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