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国自慈旅游姿源 自然旅游资源由地貌、水体、气候、生物等自然地理因素组成,基本上是天然的景观。 中国自然旅游资源主要包括地质地貌、水体、气候气象和生物景观4个方面。 2.1地质地貌旅游资源 由地质作用形成的各种具有旅游开发价值的地质地貌现象,即为地质地貌旅游资源。 2.1.1地质地貌在旅游中的作用 1.重要的旅游资源 地质地貌是构成地理环境的有形自然骨架,是旅游资源存在的基础,其本身也是具有观 赏价值的旅游资源。由地质地貌引起的地表的差异,构成了千差万别的自然景观及其环境 如平原、盆地、高原、丘陵、山地、沙漠等,都是旅游景观的重要载体, 地势的高低起伏及其基本地貌形态,其本身就具有观赏价值,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 区域性整体景观的架构与特色。如我国北方多宏伟壮丽的高原、广阔的平原,对比强烈,多 数山地植被覆盖率较低,故山石多裸露,总体上给人以雄浑博大之感。南方则多中小型山 脉,丘陵与小平原、盆地交错分布,多数地区植被覆盖率很高,岩石少裸露,加之雨水较 多,使河流纵横,湖泊棋布,总体上给人以纤巧秀丽之感。因此,人们常将我国风景概括为 “北雄南秀”。其实,雄、险、奇、幽、秀、旷、野等多种美感的产生,都同地貌有着直接的 关系
第 2 章 中国自然旅游资源 自然旅游资源由地貌、水体、气候、生物等自然地理因素组成,基本上是天然的景观。 中国自然旅游资源主要包括地质地貌、水体、气候气象和生物景观4个方面。 21地质地貌旅游资源 由地质作用形成的各种具有旅游开发价值的地质地貌现象,即为地质地貌旅游资源。 211地质地貌在旅游中的作用 1.重要的旅游资源 地质地貌是构成地理环境的有形自然骨架,是旅游资源存在的基础,其本身也是具有观 赏价值的旅游资源。由地质地貌引起的地表的差异,构成了千差万别的自然景观及其环境, 如平原、盆地、高原、丘陵、山地、沙漠等,都是旅游景观的重要载体。 地势的高低起伏及其基本地貌形态,其本身就具有观赏价值,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 区域性整体景观的架构与特色。如我国北方多宏伟壮丽的高原、广阔的平原,对比强烈,多 数山地植被覆盖率较低,故山石多裸露,总体上给人以雄浑博大之感。南方则多中小型山 脉,丘陵与小平原、盆地交错分布,多数地区植被覆盖率很高,岩石少裸露,加之雨水较 多,使河流纵横,湖泊棋布,总体上给人以纤巧秀丽之感。因此,人们常将我国风景概括为 “北雄南秀”。其实,雄、险、奇、幽、秀、旷、野等多种美感的产生,都同地貌有着直接的 关系
中国旅游地理 2.重要的旅游开发环境条件 地貌影响旅游资源开发的可通达性和开发条件。我国东部和沿海地区地势平坦,交通方 便,经济发达,旅游资源开发历史悠久,旅游业发达。而西部内陆地区,由于山地广泛分 布,大山阻隔,交通不便,经济落后,旅游资源丰富而开发较晚,旅游业相对落后 例如,青藏高原和西南山区有着极其丰富的自然与人文旅游资源,但是由于自然条件的 影响,高寒缺氧,生活艰苦,山高谷深,交通十分不畅,目前还无法进行深人系统的旅游开 发。但是,由于地理环境条件的封闭,也使得当地民风民俗得以保存,甚至形成当地独特的 文化,成为旅游吸引力的核心资源。一旦这种封闭被现代科技所解决,就成为重要的旅游目 的地,如四川九寨沟、云南丽江和泸沽湖等。 2.1.2地质地貌旅游资源的主要类型 我国拥有各种类型的地质地貌旅游资源,其中以花岗岩地貌、岩溶地貌、丹霞地貌、火 山地貌和海岸地貌旅游资源最具有吸引力。 1.火山岩地貌 1)花岗岩地貌景观 花岗岩属于火山侵入岩,往往是形成高大山体的核心。花岗岩经过风化后出露,成为显 著的隆起地形,为山体的主峰。花岗岩岩性坚硬,但节理特别发育,受外力侵蚀,重力崩塌 的作用,形成各种挺拔险峻、峭壁耸立的山势,气势宏伟,有奇峰、奇石、台地、深壑、石 丘、石蛋等千姿百态的地貌形态 花岗岩是我国最主要的造景岩,分布相当广泛。在我国众多的名山中,由花岗岩构成的 景观最多,尤其是在南方,特别是东部沿海地区最为集中。例如,大小兴安岭、泰山、崂 山、华山、衡山、九华山、黄山、祁连山等大部分或全部为花岗岩组成,形体雄伟高大 花岗岩大块岩体常因表面剥蚀风化,形成巨大的球状“石蛋”奇观,即“风动石”,或 浑圆多姿的巨石兀立。这类景观地质学上称为“球状风化”,常见于山顶和海边,如厦门鼓 浪屿的日光岩、海南三亚的“天涯海角”就是典型代表。 2)流纹岩地貌景观 流纹岩是火山熔岩冷却凝结而成的,在凝结过程中形成具有不同颜色的流纹状构造。流 纹岩岩体的节理和裂隙特别发育,易形成奇峰屹立、两峰相对、峭壁幽谷、石柱与石墩等丰 富奇特的造型地貌 流纹岩地貌的造型形象逼真,而且在不同时间,从不同角度观看,常会呈现不同形象 变幻妙极,被称为“变幻造型”。这种地貌景观在闽浙沿海一带分布很广,以雁荡山最为典 型,素有“造型地貌博物馆”之称。 3)火山与熔岩地貌景观(火山地貌) 火山岩地貌是指地下岩浆喷出地表,并快速冷凝所形成的各种地貌的总称,如火山口
16 中国旅游地理 2.重要的旅游开发环境条件 地貌影响旅游资源开发的可通达性和开发条件。我国东部和沿海地区地势平坦,交通方 便,经济发达,旅游资源开发历史悠久,旅游业发达。而西部内陆地区,由于山地广泛分 布,大山阻隔,交通不便,经济落后,旅游资源丰富而开发较晚,旅游业相对落后。 例如,青藏高原和西南山区有着极其丰富的自然与人文旅游资源,但是由于自然条件的 影响,高寒缺氧,生活艰苦,山高谷深,交通十分不畅,目前还无法进行深入系统的旅游开 发。但是,由于地理环境条件的封闭,也使得当地民风民俗得以保存,甚至形成当地独特的 文化,成为旅游吸引力的核心资源。一旦这种封闭被现代科技所解决,就成为重要的旅游目 的地,如四川九寨沟、云南丽江和泸沽湖等。 212地质地貌旅游资源的主要类型 我国拥有各种类型的地质地貌旅游资源,其中以花岗岩地貌、岩溶地貌、丹霞地貌、火 山地貌和海岸地貌旅游资源最具有吸引力。 1.火山岩地貌 1)花岗岩地貌景观 花岗岩属于火山侵入岩,往往是形成高大山体的核心。花岗岩经过风化后出露,成为显 著的隆起地形,为山体的主峰。花岗岩岩性坚硬,但节理特别发育,受外力侵蚀,重力崩塌 的作用,形成各种挺拔险峻、峭壁耸立的山势,气势宏伟,有奇峰、奇石、台地、深壑、石 丘、石蛋等千姿百态的地貌形态。 花岗岩是我国最主要的造景岩,分布相当广泛。在我国众多的名山中,由花岗岩构成的 景观最多,尤其是在南方,特别是东部沿海地区最为集中。例如,大小兴安岭、泰山、崂 山、华山、衡山、九华山、黄山、祁连山等大部分或全部为花岗岩组成,形体雄伟高大。 花岗岩大块岩体常因表面剥蚀风化,形成巨大的球状“石蛋”奇观,即“风动石”,或 浑圆多姿的巨石兀立。这类景观地质学上称为“球状风化”,常见于山顶和海边,如厦门鼓 浪屿的日光岩、海南三亚的“天涯海角”就是典型代表。 2)流纹岩地貌景观 流纹岩是火山熔岩冷却凝结而成的,在凝结过程中形成具有不同颜色的流纹状构造。流 纹岩岩体的节理和裂隙特别发育,易形成奇峰屹立、两峰相对、峭壁幽谷、石柱与石墩等丰 富奇特的造型地貌。 流纹岩地貌的造型形象逼真,而且在不同时间,从不同角度观看,常会呈现不同形象, 变幻妙极,被称为“变幻造型”。这种地貌景观在闽浙沿海一带分布很广,以雁荡山最为典 型,素有“造型地貌博物馆”之称。 3)火山与熔岩地貌景观(火山地貌) 火山岩地貌是指地下岩浆喷出地表,并快速冷凝所形成的各种地貌的总称,如火山口
第2章中国自然旅游资源17 流纹岩、熔岩洞、火山湖及温泉等自然景观。 火山与熔岩地貌景观(火山地貌)是因火山活动形成的地貌。火山是地下岩浆及碎屑物 喷出地表后堆积成的山体。熔岩地貌是指岩浆经火山喷出或地表裂隙溢出,顺着地表流动冷 却后形成的各种地貌。 我国邻近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和地中海一喜马拉雅地震带,是一个多火山、多地震的国 家,共有800多座火山,大多为死火山和休眠火山,仅有5座活火山分布于台湾和新疆,而 富有景观魅力的火山都是休眠火山。我国火山地貌集中分布在三个地带,即环蒙古高原带, 如山西大同火山群、黑龙江五大连池;青藏高原带,如云南腾冲火山群;环太平洋带,如东 北长白山火山群、台湾大屯火山群。这些地带构成了著名的火山地貌风景区。 火山的喷发奇景,休眠火山的圆锥形体,熔岩流构成的奇异微地貌形态,如火山口湖、 熔岩堰塞湖、温泉、熔岩台地,以及其丰富的象形岩体、熔岩洞穴、熔岩隧道等,都是富有 吸引力的旅游资源。我国火山和熔岩景观以黑龙江五大连池最具有代表性,被称为“火山地 貌博物馆”。 2.沉积岩地貌 1)岩溶地貌(喀斯特地貌)景观 岩溶地貌是地表石灰岩等碳酸盐类可溶性的沉积岩,在特定的地质、气候、水文条件 下,受地表水和地下水的溶蚀作用和冲刷作用,形成的山、水、洞相结合的造型奇特的地貌 类型。国际上将这种地貌称为“喀斯特”地貌,因近代岩溶研究始于前南斯拉夫西北部的喀 斯特高原而得名。 在岩溶地貌发育地区,地面上往往形成岩溶孤峰、峰林、石林、石牙、溶蚀洼地、漏 斗、岩溶残丘等,地下则形成溶洞、地下河等。岩溶作用下还形成千姿百态的奇石,如钟乳 石、石花、石笋、石幔、石珍珠、卷曲石、石边坝,以及太湖石、上水石等。岩溶地貌形态 的多样性和奇异性,为其他地貌类型所难以比拟。此外,岩溶溶洞空气清新,含有大量的空 气负离子和微量元素铁、锌、铜等,具有医用价值。岩溶地貌旅游价值十分高,世界上许多 岩溶地区都是旅游胜地。 我国岩溶地貌面积130多万平方千米,约占全国总面积的14%,是世界上岩溶地貌分 布最广、发育最典型的国家。其中以广西、贵州、云南东部地区分布最广,岩溶发育最完 善,而且大面积连片分布,也是世界上最大的岩溶地貌典型发育地区。广东西部、湖北西 部、湖南西部、四川南部、重庆、山东、山西等地区分布面积也很广 因气候和岩石性质的差异,各地岩溶地貌发育程度差异很大,或以地面奇峰为主,或以 地下溶洞见长,或以泉水为特色。我国有不少地区由于岩溶地貌发育典型而形成著名的风景 区。广西桂林、云南文山及贵州高原是峰丛和峰林地貌发育最典型的地区。云南石林是世界 上罕见的特大型热带石林,被誉为“天下第一奇观”。四川松潘黄龙寺五彩池、浙江桐庐瑶 琳仙境、广东肇庆七星岩、湖南张家界黄龙洞等都是以岩溶地貌而著称的旅游胜地
第2章 中国自然旅游资源 17 流纹岩、熔岩洞、火山湖及温泉等自然景观。 火山与熔岩地貌景观(火山地貌)是因火山活动形成的地貌。火山是地下岩浆及碎屑物 喷出地表后堆积成的山体。熔岩地貌是指岩浆经火山喷出或地表裂隙溢出,顺着地表流动冷 却后形成的各种地貌。 我国邻近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和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是一个多火山、多地震的国 家,共有800多座火山,大多为死火山和休眠火山,仅有5座活火山分布于台湾和新疆,而 富有景观魅力的火山都是休眠火山。我国火山地貌集中分布在三个地带,即环蒙古高原带, 如山西大同火山群、黑龙江五大连池;青藏高原带,如云南腾冲火山群;环太平洋带,如东 北长白山火山群、台湾大屯火山群。这些地带构成了著名的火山地貌风景区。 火山的喷发奇景,休眠火山的圆锥形体,熔岩流构成的奇异微地貌形态,如火山口湖、 熔岩堰塞湖、温泉、熔岩台地,以及其丰富的象形岩体、熔岩洞穴、熔岩隧道等,都是富有 吸引力的旅游资源。我国火山和熔岩景观以黑龙江五大连池最具有代表性,被称为“火山地 貌博物馆”。 2.沉积岩地貌 1)岩溶地貌(喀斯特地貌)景观 岩溶地貌是地表石灰岩等碳酸盐类可溶性的沉积岩,在特定的地质、气候、水文条件 下,受地表水和地下水的溶蚀作用和冲刷作用,形成的山、水、洞相结合的造型奇特的地貌 类型。国际上将这种地貌称为“喀斯特”地貌,因近代岩溶研究始于前南斯拉夫西北部的喀 斯特高原而得名。 在岩溶地貌发育地区,地面上往往形成岩溶孤峰、峰林、石林、石牙、溶蚀洼地、漏 斗、岩溶残丘等,地下则形成溶洞、地下河等。岩溶作用下还形成千姿百态的奇石,如钟乳 石、石花、石笋、石幔、石珍珠、卷曲石、石边坝,以及太湖石、上水石等。岩溶地貌形态 的多样性和奇异性,为其他地貌类型所难以比拟。此外,岩溶溶洞空气清新,含有大量的空 气负离子和微量元素铁、锌、铜等,具有医用价值。岩溶地貌旅游价值十分高,世界上许多 岩溶地区都是旅游胜地。 我国岩溶地貌面积130多万平方千米,约占全国总面积的14%,是世界上岩溶地貌分 布最广、发育最典型的国家。其中以广西、贵州、云南东部地区分布最广,岩溶发育最完 善,而且大面积连片分布,也是世界上最大的岩溶地貌典型发育地区。广东西部、湖北西 部、湖南西部、四川南部、重庆、山东、山西等地区分布面积也很广。 因气候和岩石性质的差异,各地岩溶地貌发育程度差异很大,或以地面奇峰为主,或以 地下溶洞见长,或以泉水为特色。我国有不少地区由于岩溶地貌发育典型而形成著名的风景 区。广西桂林、云南文山及贵州高原是峰丛和峰林地貌发育最典型的地区。云南石林是世界 上罕见的特大型热带石林,被誉为“天下第一奇观”。四川松潘黄龙寺五彩池、浙江桐庐瑶 琳仙境、广东肇庆七星岩、湖南张家界黄龙洞等都是以岩溶地貌而著称的旅游胜地
中国旅游地理 2)丹霞地貌景观 丹霞地貌又称红层地貌,主要是由于气候干热,沉积在低洼盆地的泥沙、砾石等碎屑 物,经过强烈的氧化及钙质胶结,形成红色沙砾岩层,层次大体成水平状。在造山运动中, 这种红色岩层随地壳隆起整体上升,并产生断裂与节理,经过风化侵蚀、流水切割、重力崩 塌等外力作用,形成了以方山、石墙、石柱、奇峰等陡峭峰林地貌及其狭陡巷谷为主要造型 的丹崖赤壁丘陵地貌。这种地貌较早(1928年)在广东丹霞山被发现和研究,故被命名为 “丹霞地貌” 我国丹霞地貌主要分布在广东、江西、福建、浙江、广西、四川、重庆、湖南、甘肃 陕西、河北等省区市部分地区,尤其以南方的南岭山地和武夷山地最为集中,其杰出代表为 广东丹霞山、金鸡岭和福建武夷山及承德的棒槌山。由于红色沙砾岩有较好的整体性,又可 雕可塑,为凿窟造龛提供了理想条件,故大量石窟石刻,如麦积山石窟、云冈石窟、大足石 刻、乐山大佛等,均创作于这种沙砾岩地区。 丹霞地貌形成了形态各异的悬崖陡壁、孤峰、峰林、方山、浑圆的峰顶及线条流畅的岩 面,同时也易被溶蚀冲刷成洞穴。因其形态类似于岩溶峰林,故有“假岩溶”之说。但是, 丹霞地貌与岩溶地貌的根本区别在于岩性的不同,侵蚀方式以物理过程为主 丹霞地貌景观资源丰富,精巧玲珑,在雨水多的南方,常有“丹山碧水相映”之趣。 3.侵蚀堆积地貌 1)石英砂岩峰林地貌景观 石英砂岩是一种比较坚硬的砂岩,一般情况下很难被风化侵蚀产生造型地貌。但在湖南 西北部武陵源地区却由石英砂岩夹薄层砂质页岩构成了类似丹霞地貌,同时又独具神韵,为 举世罕见的“砂岩峰林峡谷地貌”。 武陵源地区沉积着巨厚的泥盆纪石英砂岩,垂直节理极为发育,在地壳稳定上升过程 中,岩石经过长期风化和重力作用而发生断裂和崩塌,同时受流水的强烈侵蚀,从而形成了 山如石笋、峰如刀削、拔地插天的2000多座千姿百态的砂岩石峰。其密度之高、规模之 大,世之罕见,景色到了出神入化的程度,因此被誉为“自然雕塑博物馆”。 2)荒漠地貌(风沙地貌)景观 荒漠地貌形成于环境恶劣的极端干旱地区,是风力对地表物质的侵蚀、搬运和堆积形成 的特殊地貌类型。我国荒漠地貌分布于内陆的西北及北部干旱地区,沙漠、戈壁总面积达 128万平方千米,是世界上荒漠地貌面积分布最广泛的国家之一。 荒漠地貌景观分风积地貌和风蚀地貌两大景观类型。浩瀚的沙漠、沙漠中的绿洲、风蚀 城堡和风蚀蘑菇等形形色色的荒漠地貌,都是具有吸引力的观光内容。在西北地区,沿戈壁 滩和沙漠而行的古代“丝绸之路”已成为现代旅游“热线”。宁夏中卫沙坡头被公认为中国 沙漠公园”的典型代表 (1)风积地貌——沙漠与沙丘景观 风积地貌以沙丘为基本类型。沙丘可有许多形态,其中以金字塔沙丘和新月形沙丘最为
18 中国旅游地理 2)丹霞地貌景观 丹霞地貌又称红层地貌,主要是由于气候干热,沉积在低洼盆地的泥沙、砾石等碎屑 物,经过强烈的氧化及钙质胶结,形成红色沙砾岩层,层次大体成水平状。在造山运动中, 这种红色岩层随地壳隆起整体上升,并产生断裂与节理,经过风化侵蚀、流水切割、重力崩 塌等外力作用,形成了以方山、石墙、石柱、奇峰等陡峭峰林地貌及其狭陡巷谷为主要造型 的丹崖赤壁丘陵地貌。这种地貌较早(1928年)在广东丹霞山被发现和研究,故被命名为 “丹霞地貌”。 我国丹霞地貌主要分布在广东、江西、福建、浙江、广西、四川、重庆、湖南、甘肃、 陕西、河北等省区市部分地区,尤其以南方的南岭山地和武夷山地最为集中,其杰出代表为 广东丹霞山、金鸡岭和福建武夷山及承德的棒槌山。由于红色沙砾岩有较好的整体性,又可 雕可塑,为凿窟造龛提供了理想条件,故大量石窟石刻,如麦积山石窟、云冈石窟、大足石 刻、乐山大佛等,均创作于这种沙砾岩地区。 丹霞地貌形成了形态各异的悬崖陡壁、孤峰、峰林、方山、浑圆的峰顶及线条流畅的岩 面,同时也易被溶蚀冲刷成洞穴。因其形态类似于岩溶峰林,故有“假岩溶”之说。但是, 丹霞地貌与岩溶地貌的根本区别在于岩性的不同,侵蚀方式以物理过程为主。 丹霞地貌景观资源丰富,精巧玲珑,在雨水多的南方,常有“丹山碧水相映”之趣。 3.侵蚀堆积地貌 1)石英砂岩峰林地貌景观 石英砂岩是一种比较坚硬的砂岩,一般情况下很难被风化侵蚀产生造型地貌。但在湖南 西北部武陵源地区却由石英砂岩夹薄层砂质页岩构成了类似丹霞地貌,同时又独具神韵,为 举世罕见的“砂岩峰林峡谷地貌”。 武陵源地区沉积着巨厚的泥盆纪石英砂岩,垂直节理极为发育,在地壳稳定上升过程 中,岩石经过长期风化和重力作用而发生断裂和崩塌,同时受流水的强烈侵蚀,从而形成了 山如石笋、峰如刀削、拔地插天的2000多座千姿百态的砂岩石峰。其密度之高、规模之 大,世之罕见,景色到了出神入化的程度,因此被誉为“自然雕塑博物馆”。 2)荒漠地貌(风沙地貌)景观 荒漠地貌形成于环境恶劣的极端干旱地区,是风力对地表物质的侵蚀、搬运和堆积形成 的特殊地貌类型。我国荒漠地貌分布于内陆的西北及北部干旱地区,沙漠、戈壁总面积达 128万平方千米,是世界上荒漠地貌面积分布最广泛的国家之一。 荒漠地貌景观分风积地貌和风蚀地貌两大景观类型。浩瀚的沙漠、沙漠中的绿洲、风蚀 城堡和风蚀蘑菇等形形色色的荒漠地貌,都是具有吸引力的观光内容。在西北地区,沿戈壁 滩和沙漠而行的古代“丝绸之路”已成为现代旅游“热线”。宁夏中卫沙坡头被公认为中国 “沙漠公园”的典型代表。 (1)风积地貌———沙漠与沙丘景观。 风积地貌以沙丘为基本类型。沙丘可有许多形态,其中以金字塔沙丘和新月形沙丘最为
第2章中国自然旅游资源19 常见,也最具有观赏价值。金字塔沙丘呈锥状,高50~100米,因形状似金字塔而得名。 新月形沙丘呈弧状,如月牙,高20~30米,迎风面缓,背风面陡,多条新月形沙丘相连可 构成十至数十千米长的沙丘链 我国气候最干燥、沙漠面积最大的地区是新疆塔里木盆地。盆地内的塔克拉玛干沙漠面 积达33.76万平方千米,占全国沙漠总面积的43%。这里沙丘高大,流动性强,有纵长的 复合型沙丘链、纵向沙垄、鱼鳞状沙丘、金字塔形沙丘、穹状沙丘等多种形态。我国沙漠地 区流沙中的鸣沙现象世界闻名,以宁夏中卫沙坡头、内蒙古达拉特旗银肯沙丘、甘肃敦煌鸣 沙山等三大响沙最为著名。 (2)风蚀地貌——雅丹地形和风蚀城堡 雅丹地形和风蚀城堡都出现在多大风、干涸的古湖盆或湖积平原和戈壁滩 荒漠地区的“雅丹地形”是指地表形态主要是风蚀土墩与风蚀凹地,两者相间,排列有 序的风蚀地貌。“雅丹”为维吾尔语,其意是“排列有序的土丘”。雅丹地貌以新疆罗布泊洼 地西北部发育较为典型。在雅丹地貌景观区内,一场大风过去后,一切都会变样 风蚀城堡(风城)是指水平岩层经风蚀和暂时性流水冲蚀后,形成的断垣残壁状城堡式 山丘。风蚀地形状如城墙、古堡街巷、石亭、石塔,千姿百态;蜂窝石、风蘑菇、风动石 风柱石、摇摆石,古怪嶙峋。狂风起时,沙尘漫天,日月无光,风声轰鸣如鬼哭狼嚎,故被 称为“魔鬼城”。其中以准喀尔盆地的乌尔禾及将军戈壁滩最为典型 3)海岸地貌景观 海岸地貌主要是指海岸地带在地质构造运动、海浪与潮汐的冲刷堆积、生物作用及气候 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形成的各种地貌形态。海岸地貌是海岸风光的重要构景内容和海滨旅游活 动的重要物质基础,是最富有吸引力的旅游资源之 我国海岸地貌包括海岸堆积地貌和海岸侵蚀地貌两种,可细分为岩石、沙砾质、淤泥质 及生物海岸地貌,由此构成丰富多样的海岸地貌旅游资源。 (1)岩石海岸地貌。 岩石海岸地貌主要分布在山地丘陵地带。在海浪、潮汐的强烈冲蚀下,易形成海蚀洞 海蚀崖、海蚀台地、海蚀柱等海蚀地貌景观,大多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如海南三亚海滨的 “南天一柱”、青岛海滨的“石老人”等 (2)沙砾质海岸地貌。 沙砾质海岸地貌主要发育于岬角与港湾相间的平阔基岩海岸。在海浪、潮汐和海流的搬 运和沉积作用下,形成由沙和砾石堆积而成的沙滩、砾石滩、沙嘴、连岛沙洲等海积地貌 沙砾质海岸地貌最适宜于开发海滨浴场,其中沙粒细软、沙质纯净的宽阔沙滩地带,是 开辟海滨度假旅游的最佳场所,如大连金石滩海滨、秦皇岛北戴河、青岛海滨沙滩、普陀山 海滨、昌黎海滨、北海海滨、海南三亚海滨都是有名的海滨沙滩。 (3)生物海岸 生物海岸是在热带、亚热带气候条件下,由珊瑚、红树林等生物形成的特殊堆积地貌
第2章 中国自然旅游资源 19 常见,也最具有观赏价值。金字塔沙丘呈锥状,高50100米,因形状似金字塔而得名。 新月形沙丘呈弧状,如月牙,高2030米,迎风面缓,背风面陡,多条新月形沙丘相连可 构成十至数十千米长的沙丘链。 我国气候最干燥、沙漠面积最大的地区是新疆塔里木盆地。盆地内的塔克拉玛干沙漠面 积达33.76万平方千米,占全国沙漠总面积的43%。这里沙丘高大,流动性强,有纵长的 复合型沙丘链、纵向沙垄、鱼鳞状沙丘、金字塔形沙丘、穹状沙丘等多种形态。我国沙漠地 区流沙中的鸣沙现象世界闻名,以宁夏中卫沙坡头、内蒙古达拉特旗银肯沙丘、甘肃敦煌鸣 沙山等三大响沙最为著名。 (2)风蚀地貌———雅丹地形和风蚀城堡 雅丹地形和风蚀城堡都出现在多大风、干涸的古湖盆或湖积平原和戈壁滩。 荒漠地区的“雅丹地形”是指地表形态主要是风蚀土墩与风蚀凹地,两者相间,排列有 序的风蚀地貌。“雅丹”为维吾尔语,其意是“排列有序的土丘”。雅丹地貌以新疆罗布泊洼 地西北部发育较为典型。在雅丹地貌景观区内,一场大风过去后,一切都会变样。 风蚀城堡(风城)是指水平岩层经风蚀和暂时性流水冲蚀后,形成的断垣残壁状城堡式 山丘。风蚀地形状如城墙、古堡街巷、石亭、石塔,千姿百态;蜂窝石、风蘑菇、风动石、 风柱石、摇摆石,古怪嶙峋。狂风起时,沙尘漫天,日月无光,风声轰鸣如鬼哭狼嚎,故被 称为“魔鬼城”。其中以准喀尔盆地的乌尔禾及将军戈壁滩最为典型。 3)海岸地貌景观 海岸地貌主要是指海岸地带在地质构造运动、海浪与潮汐的冲刷堆积、生物作用及气候 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形成的各种地貌形态。海岸地貌是海岸风光的重要构景内容和海滨旅游活 动的重要物质基础,是最富有吸引力的旅游资源之一。 我国海岸地貌包括海岸堆积地貌和海岸侵蚀地貌两种,可细分为岩石、沙砾质、淤泥质 及生物海岸地貌,由此构成丰富多样的海岸地貌旅游资源。 (1)岩石海岸地貌。 岩石海岸地貌主要分布在山地丘陵地带。在海浪、潮汐的强烈冲蚀下,易形成海蚀洞、 海蚀崖、海蚀台地、海蚀柱等海蚀地貌景观,大多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如海南三亚海滨的 “南天一柱”、青岛海滨的“石老人”等。 (2)沙砾质海岸地貌。 沙砾质海岸地貌主要发育于岬角与港湾相间的平阔基岩海岸。在海浪、潮汐和海流的搬 运和沉积作用下,形成由沙和砾石堆积而成的沙滩、砾石滩、沙嘴、连岛沙洲等海积地貌。 沙砾质海岸地貌最适宜于开发海滨浴场,其中沙粒细软、沙质纯净的宽阔沙滩地带,是 开辟海滨度假旅游的最佳场所,如大连金石滩海滨、秦皇岛北戴河、青岛海滨沙滩、普陀山 海滨、昌黎海滨、北海海滨、海南三亚海滨都是有名的海滨沙滩。 (3)生物海岸。 生物海岸是在热带、亚热带气候条件下,由珊瑚、红树林等生物形成的特殊堆积地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