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旅游地理 过程的影响,各地汉族在生活、生产习俗上也不相同,尤其表现在南北方的差异上。自古以 来即有“南床北炕”、“南船北马”、“南稻北麦”的南北生活习惯分野。北方大平原、大高原 及骄阳暴雨、狂风雪野、金戈铁马、皇城大殿的环境气概,与南方山重水复、雾纱绵雨、轻 舟盈桥、民居小楼的环境情调,还对各自居民的性格及语言与文学艺术风格有着深刻影响。 2.多姿多彩的少数民族风情 我国少数民族人口比重虽然小,但分布面积却占到全国一半以上,主要分布在内陆边疆 和山地高原为主的大西南、大西北及东北和部分南方地区。全国共形成西藏、内蒙古、新 疆、宁夏、广西等5个省级少数民族自治区。云南省的世居少数民族达20多个,是我国少 数民族种类最多的省份。由于疆域的广阔性和自然地理环境的复杂性,使得各地的民族风貌 具有了强烈的地域特色和民族特色,特别表现在各地多姿多彩的民族服饰、民族建筑、民族 艺术、民族节庆和民族生活习俗上。而且,我国少数民族大多能歌善舞,从而使得民族风情 成为中国人文地理环境中最富活力的景观 1.2.3近代以来的社会变革与强烈的新旧对比 自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中华民族先后经历了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统治者的新旧两个 阶段的民主革命。这段近代革命史中,留下了相应的历史轨迹,形成了众多近代历史纪念地 和名人故居,尤其以广东、上海、江苏、浙江为代表的东南沿海地区,湖北、湖南、江西、 广西、四川、重庆为代表的南方地区,以及京津冀辽地区和陕西、山西等省为多。同时,也 正是这一时期,产生了殖民主义色彩浓厚的上海、广州、香港、天津等近代工商业大都市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以来,特别是1978年改革开放以后,城乡风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以首都北京为代表的古城换新貌的建设成就,深圳、珠海、海南等经济特区的崛起,上海浦 东的开发,重庆作为西部内陆直辖市的兴建,以及一批水利、交通、国防、高科技项目和城 市项目的建设,如新安江水电站、龙羊峡水电站、南京长江二桥、葛洲坝水利枢纽、长江三 峡大坝、西昌卫星发射中心、上海东方明珠电视塔、青藏铁路等,形成了众多当代社会的旅 游资源。随着旅游业的发展,以深圳华侨城为代表的一批现代人造主题公园也应运而生,形 成了一批现代休闲旅游资源。 1.3中国旅游资源的基本特征 由于特定的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地理环境的影响,我国旅游资源具有以下基本特征
10 中国旅游地理 过程的影响,各地汉族在生活、生产习俗上也不相同,尤其表现在南北方的差异上。自古以 来即有“南床北炕”、“南船北马”、“南稻北麦”的南北生活习惯分野。北方大平原、大高原 及骄阳暴雨、狂风雪野、金戈铁马、皇城大殿的环境气概,与南方山重水复、雾纱绵雨、轻 舟盈桥、民居小楼的环境情调,还对各自居民的性格及语言与文学艺术风格有着深刻影响。 2.多姿多彩的少数民族风情 我国少数民族人口比重虽然小,但分布面积却占到全国一半以上,主要分布在内陆边疆 和山地高原为主的大西南、大西北及东北和部分南方地区。全国共形成西藏、内蒙古、新 疆、宁夏、广西等5个省级少数民族自治区。云南省的世居少数民族达20多个,是我国少 数民族种类最多的省份。由于疆域的广阔性和自然地理环境的复杂性,使得各地的民族风貌 具有了强烈的地域特色和民族特色,特别表现在各地多姿多彩的民族服饰、民族建筑、民族 艺术、民族节庆和民族生活习俗上。而且,我国少数民族大多能歌善舞,从而使得民族风情 成为中国人文地理环境中最富活力的景观。 123近代以来的社会变革与强烈的新旧对比 自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中华民族先后经历了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统治者的新旧两个 阶段的民主革命。这段近代革命史中,留下了相应的历史轨迹,形成了众多近代历史纪念地 和名人故居,尤其以广东、上海、江苏、浙江为代表的东南沿海地区,湖北、湖南、江西、 广西、四川、重庆为代表的南方地区,以及京津冀辽地区和陕西、山西等省为多。同时,也 正是这一时期,产生了殖民主义色彩浓厚的上海、广州、香港、天津等近代工商业大都市。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以来,特别是1978年改革开放以后,城乡风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以首都北京为代表的古城换新貌的建设成就,深圳、珠海、海南等经济特区的崛起,上海浦 东的开发,重庆作为西部内陆直辖市的兴建,以及一批水利、交通、国防、高科技项目和城 市项目的建设,如新安江水电站、龙羊峡水电站、南京长江二桥、葛洲坝水利枢纽、长江三 峡大坝、西昌卫星发射中心、上海东方明珠电视塔、青藏铁路等,形成了众多当代社会的旅 游资源。随着旅游业的发展,以深圳华侨城为代表的一批现代人造主题公园也应运而生,形 成了一批现代休闲旅游资源。 13中国旅游资源的基本特征 由于特定的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地理环境的影响,我国旅游资源具有以下基本特征
1章中国旅游资源的地理环境与特证11 1.3.1种类数量的多样性 我国特有的自然、历史、文化和社会等地理背景孕育了极为丰富多彩的各类旅游资源, 山川河流、峡谷瀑布、湖泊涌泉、沙滩礁岛、峰林溶洞、雪原冰川、沙漠戈壁、珍禽异兽 奇花异草、历史古迹、文化遗产、园林建筑、风土民情、工艺特产和风味佳肴等旅游资源 均可排列世界前列,堪称世界上原生性旅游资源最为丰富的国家。 1.3.2空间分布的集中性 我国旅游资源分布非常广泛,仅就国家级的旅游资源而言,就遍及全国各个省级行政 区。而受自然地带、自然地理环境结构、人类地域空间活动及其历史地理过程等因素的影 响,使得各地旅游资源也迥然不同,表现出显著的地域性且具有分布的相对集中性。 我国的山水名胜主要集中在东部季风区;壮阔的冰川雪域、沙漠戈壁、草原草甸基本集 中在西部和北部地区。历史古迹主要集中于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民族风情则主要体现于大 西南、大西北及南方部分山地和东北边陲。皇家建筑、帝王陵寝以北京、西安为代表;山水 园林风光以苏州、杭州为代表。现代建筑成就和人造吸引物,以位置优越、经济发达的沿海 地带为集中,如京津地区、长江三角洲地区、珠江三角洲地区为集中;较原始的自然风光与 民族风情主要分布在西部地区,尤其是青藏高原东缘和四川、云南两省西部的横断山区,堪 称原始自然旅游资源最富集的地区 1.3.3时间分布的季节性 我国地域辽阔,但大部分国土位于季节变化明显的亚热带和温带地区,四季交替,景象 更迭。自然旅游资源中的气候、植物及水体等因素,其季节性特征最突出。一些具有自然特 色的旅游资源只在一定的季节出现,如冬季松花江的天然滑冰场、夏季大连的海水浴场等 人文旅游资源中一些节庆活动也受到自然季节的制约,如哈尔滨的冰雕节、潍坊的风筝 节、大理白族的三月街、南方水乡的端午节赛龙舟等。同一旅游资源实体在不同季节也会表 现出不同的风姿与魅力,如:杭州西湖十景中的苏堤春晓、曲院风荷、平湖秋月和断桥残雪 就是四季景观的生动写照;“童话世界”九寨沟风光,冬季银装素裹,春夏碧水青山,秋日 五彩斑斓;钱塘大潮只在中秋前后出现 1.3.4景观表现的互补性 由于我国南北跨越多个气候带,地理环境的绝对差异性与旅游资源的极端广涵性,同时
第1章 中国旅游资源的地理环境与特征 11 131种类数量的多样性 我国特有的自然、历史、文化和社会等地理背景孕育了极为丰富多彩的各类旅游资源, 山川河流、峡谷瀑布、湖泊涌泉、沙滩礁岛、峰林溶洞、雪原冰川、沙漠戈壁、珍禽异兽、 奇花异草、历史古迹、文化遗产、园林建筑、风土民情、工艺特产和风味佳肴等旅游资源, 均可排列世界前列,堪称世界上原生性旅游资源最为丰富的国家。 132空间分布的集中性 我国旅游资源分布非常广泛,仅就国家级的旅游资源而言,就遍及全国各个省级行政 区。而受自然地带、自然地理环境结构、人类地域空间活动及其历史地理过程等因素的影 响,使得各地旅游资源也迥然不同,表现出显著的地域性且具有分布的相对集中性。 我国的山水名胜主要集中在东部季风区;壮阔的冰川雪域、沙漠戈壁、草原草甸基本集 中在西部和北部地区。历史古迹主要集中于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民族风情则主要体现于大 西南、大西北及南方部分山地和东北边陲。皇家建筑、帝王陵寝以北京、西安为代表;山水 园林风光以苏州、杭州为代表。现代建筑成就和人造吸引物,以位置优越、经济发达的沿海 地带为集中,如京津地区、长江三角洲地区、珠江三角洲地区为集中;较原始的自然风光与 民族风情主要分布在西部地区,尤其是青藏高原东缘和四川、云南两省西部的横断山区,堪 称原始自然旅游资源最富集的地区。 133时间分布的季节性 我国地域辽阔,但大部分国土位于季节变化明显的亚热带和温带地区,四季交替,景象 更迭。自然旅游资源中的气候、植物及水体等因素,其季节性特征最突出。一些具有自然特 色的旅游资源只在一定的季节出现,如冬季松花江的天然滑冰场、夏季大连的海水浴场等。 人文旅游资源中一些节庆活动也受到自然季节的制约,如哈尔滨的冰雕节、潍坊的风筝 节、大理白族的三月街、南方水乡的端午节赛龙舟等。同一旅游资源实体在不同季节也会表 现出不同的风姿与魅力,如:杭州西湖十景中的苏堤春晓、曲院风荷、平湖秋月和断桥残雪 就是四季景观的生动写照;“童话世界”九寨沟风光,冬季银装素裹,春夏碧水青山,秋日 五彩斑斓;钱塘大潮只在中秋前后出现。 134景观表现的互补性 由于我国南北跨越多个气候带,地理环境的绝对差异性与旅游资源的极端广涵性,同时
中国旅游地理 也孕育了旅游资源的广域性,从而使得不同特色的旅游资源共存。如当北方的黑龙江还是冰 天雪地、冰雕树挂时,南方的海南岛仍是阳光灿烂、花果飘香。受垂直气候变化的影响,高 山地区也出现“一山共四季,十里不同天”的现象,从山麓到山顶更迭出现从热带到极地的 景观。 由于地域组合特色突出,我国旅游资源无论是在南北之间还是在东西之间,也无论是在 自然旅游资源还是在人文旅游资源方面,各地都有很强的对比性和互补性。 1.3.5文化内涵的深远性 我国历史悠久,文化古老。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史,不仅创造了众多历史与文化价值 很高的人文旅游资源,而且还赋予了不少自然旅游资源以丰富的文化内涵。历史上形成的名 山胜水,几乎都留下了历代的诗文、题刻、碑碣,以及亭台楼阁、寺庙宫观、文化书院等胜 我国自古就有崇山近水的民族文化心理。五岳正是由历代帝王的祭祀活动而形成。早在 秦王朝,秦始皇就通过封禅泰山的祭祀活动,开创了碑刻记游的传统。古代先哲还通过游览 山水得出修身养性的感悟,如孔子曰:“仁者乐山,智者乐水”。魏晋以来兴起的山水文学艺 术之风,使文人墨客得以借山水诗、山水赋、山水游记、山水神话及山水字画、山水音乐等 形式,留下了极为丰富的名山胜水审美抒怀作品,使不少名山胜水成了“诗山辞海”。更有 僧人、道士与文人墨客结伴,以庙宇、宫观和摩崖石刻等点缀和强化风景名胜地的建设,佛 教名山和道教名山也应运而生。正是由于如此,中国不少风景名胜成了历史文化、宗教文 化、审美文化的载体,也正因为如此,中国不少名山、名湖、名泉、名瀑都具有深厚的文化 积淀,具有自然与人文的双重审美价值。 到2009年6月为止,我国列入联合国“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名录的已有38项,其中 文化遗产26项,自然遗产7项,文化和自然双重遗产4项,文化景观遗产1处,另有4项 被列入“人类口述和非物质遗产”,详见表1-1
12 中国旅游地理 也孕育了旅游资源的广域性,从而使得不同特色的旅游资源共存。如当北方的黑龙江还是冰 天雪地、冰雕树挂时,南方的海南岛仍是阳光灿烂、花果飘香。受垂直气候变化的影响,高 山地区也出现“一山共四季,十里不同天”的现象,从山麓到山顶更迭出现从热带到极地的 景观。 由于地域组合特色突出,我国旅游资源无论是在南北之间还是在东西之间,也无论是在 自然旅游资源还是在人文旅游资源方面,各地都有很强的对比性和互补性。 135文化内涵的深远性 我国历史悠久,文化古老。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史,不仅创造了众多历史与文化价值 很高的人文旅游资源,而且还赋予了不少自然旅游资源以丰富的文化内涵。历史上形成的名 山胜水,几乎都留下了历代的诗文、题刻、碑碣,以及亭台楼阁、寺庙宫观、文化书院等胜 迹。 我国自古就有崇山近水的民族文化心理。五岳正是由历代帝王的祭祀活动而形成。早在 秦王朝,秦始皇就通过封禅泰山的祭祀活动,开创了碑刻记游的传统。古代先哲还通过游览 山水得出修身养性的感悟,如孔子曰:“仁者乐山,智者乐水”。魏晋以来兴起的山水文学艺 术之风,使文人墨客得以借山水诗、山水赋、山水游记、山水神话及山水字画、山水音乐等 形式,留下了极为丰富的名山胜水审美抒怀作品,使不少名山胜水成了“诗山辞海”。更有 僧人、道士与文人墨客结伴,以庙宇、宫观和摩崖石刻等点缀和强化风景名胜地的建设,佛 教名山和道教名山也应运而生。正是由于如此,中国不少风景名胜成了历史文化、宗教文 化、审美文化的载体,也正因为如此,中国不少名山、名湖、名泉、名瀑都具有深厚的文化 积淀,具有自然与人文的双重审美价值。 到2009年6月为止,我国列入联合国“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名录的已有38项,其中 文化遗产26项,自然遗产7项,文化和自然双重遗产4项,文化景观遗产1处,另有4项 被列入“人类口述和非物质遗产”,详见表1-1
第1章中国旅游资源的地理环境与特征 表1-1中国世界遗产名录 名称 批准时间 遗产种类 长城 1987.12 文化遗产 明清皇宫(北京故宫、沈阳故宫) 1987.12、2004.7 文化遗产 陕西秦始皇陵及兵马俑坑 1987.12 文化遗产 甘肃敦煌莫高窟 987.12 文化遗产 北京周口店北京猿人遗址 文化遗产 山东泰山 987.12 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 安徽黄山 1990.12 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 湖南武陵源国家级名胜区 1992.12 自然遗产 四川九寨沟国家级名胜区 自然遗产 四川黄龙国家级名胜区 西藏布达拉宫(大昭寺、罗布林卡) 1994.12 文化遗产 河北承德避暑山庄及周围寺庙 994.12 文化遗产 山东曲阜的孔庙、孔府及孔林 1994.12 文化遗产 湖北武当山古建筑群 994.12 文化遗产 江西庐山风景名胜区 1996.12 四川峨眉山一乐山风景名胜区 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 云南丽江古城 1997.12 文化遗产 山西平遥古城 1997.12 文化遗产 江苏苏州古典园林 1997.12 文化遗产 北京颐和园 1998.11 文化遗产 北京天坛 文化遗产 重庆大足石刻 1999.12 文化遗产 福建武夷山 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 四川青城山和都江堰 文化遗产 河南洛阳龙门石窟 2000.11 文化遗产 明清皇家陵寝:明显陵(湖北钟祥市)、清东陵(河北遵 化市)、清西陵(河北易县)、十三陵(北京昌平)、明孝200012003.7、2004.7 文化遗产 陵(江苏南京市)、清盛京三陵(辽宁沈阳、新宾) 安徽古村落:西递、宏村 文化遗产 昆曲 2001.5 人类口述和非物质遗产 山西大同云冈石窟 2001.12 文化遗产 云南三江并流 2003.7 自然遗产 中国古琴艺术 2003.11 人类口述和非物质遗产 高句丽王城、王陵及贵族墓葬 文化遗产 澳门历史城区 2005.7 文化遗产
第1章 中国旅游资源的地理环境与特征 13 表1-1中国世界遗产名录 名称 批准时间 遗产种类 长城 1987.12 文化遗产 明清皇宫(北京故宫、沈阳故宫) 1987.12、2004.7 文化遗产 陕西秦始皇陵及兵马俑坑 1987.12 文化遗产 甘肃敦煌莫高窟 1987.12 文化遗产 北京周口店北京猿人遗址 1987.12 文化遗产 山东泰山 1987.12 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 安徽黄山 1990.12 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 湖南武陵源国家级名胜区 1992.12 自然遗产 四川九寨沟国家级名胜区 1992.12 自然遗产 四川黄龙国家级名胜区 1992.12 自然遗产 西藏布达拉宫(大昭寺、罗布林卡) 1994.12 文化遗产 河北承德避暑山庄及周围寺庙 1994.12 文化遗产 山东曲阜的孔庙、孔府及孔林 1994.12 文化遗产 湖北武当山古建筑群 1994.12 文化遗产 江西庐山风景名胜区 1996.12 文化景观遗产 四川峨眉山─乐山风景名胜区 1996.12 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 云南丽江古城 1997.12 文化遗产 山西平遥古城 1997.12 文化遗产 江苏苏州古典园林 1997.12 文化遗产 北京颐和园 1998.11 文化遗产 北京天坛 1998.11 文化遗产 重庆大足石刻 1999.12 文化遗产 福建武夷山 1999.12 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 四川青城山和都江堰 2000.11 文化遗产 河南洛阳龙门石窟 2000.11 文化遗产 明清皇家陵寝:明显陵(湖北钟祥市)、清东陵(河北遵 化市)、清西陵(河北易县)、十三陵(北京昌平)、明孝 陵(江苏南京市)、清盛京三陵(辽宁沈阳、新宾) 2000.11、2003.7、2004.7 文化遗产 安徽古村落:西递、宏村 2000.11 文化遗产 昆曲 2001.5 人类口述和非物质遗产 山西大同云冈石窟 2001.12 文化遗产 云南三江并流 2003.7 自然遗产 中国古琴艺术 2003.11 人类口述和非物质遗产 高句丽王城、王陵及贵族墓葬 2004.7 文化遗产 澳门历史城区 2005.7 文化遗产
中国旅游地理 续表 名称 批准时间 遗产种类 新疆维吾尔木卡姆艺术 2005.12 人类口述和非物质遗产 蒙古族长调民歌 2005.11 人类口述和非物质遗产 河南安阳股墟 2006.7 四川大熊猫栖息地 2006.7 然遗产 广东开平碉楼与村落 文化遗产 中国南方喀斯特(云南石林、贵州荔波和重庆武隆) 自然遗产 江西三清山 自 然遗产 福建土楼 2008.7 文化遗产 山西五台山 2009.6 文化遗产 思考题 1.简述我囯自然地理环境的基本特征。 2.简述我国人文地理环境的基本特征 3.分析我国旅游资源的基本特征。 4.请对我国世界遗产名录进行归类
14 中国旅游地理 续表 名称 批准时间 遗产种类 新疆维吾尔木卡姆艺术 2005.12 人类口述和非物质遗产 蒙古族长调民歌 2005.11 人类口述和非物质遗产 河南安阳殷墟 2006.7 文化遗产 四川大熊猫栖息地 2006.7 自然遗产 广东开平碉楼与村落 2007.6 文化遗产 中国南方喀斯特(云南石林、贵州荔波和重庆武隆) 2007.6 自然遗产 江西三清山 2008.7 自然遗产 福建土楼 2008.7 文化遗产 山西五台山 2009.6 文化遗产 思考题 1.简述我国自然地理环境的基本特征。 2.简述我国人文地理环境的基本特征。 3.分析我国旅游资源的基本特征。 4.请对我国世界遗产名录进行归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