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山国游资源的 地理孤境与特征 旅游资源作为旅游活动的对象,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发展旅游业最基本的前提。旅游与人 类其他生产和生活活动一样,既不能超越也不能脱离地理环境。地理环境是一个具有二重性 的客观存在,一方面作为“环境”而存在,另一方面也同时作为“资源”而存在。它包括山 川、气候等自然环境,也包括社会、经济、政治等人文环境。地理环境的地域差异性是旅游 资源形成的基本条件。中国旅游资源的形成及其特征与中国所处的地理环境是紧密相连的。 1中国旅游资源形成的自然地理环境 自然地理环境是由地貌、水体、气候、植被、动物等因素组成的自然综合体,具有明显 的地域差异现象。自然条件的地域差异是引起居住在不同地区的旅游者旅行动机的自然基 1.1.1辽阔的疆域 我国位于亚欧大陆的东部,东南濒临太平洋西岸,向西北绵延深入亚洲大陆内部,为世 界海陆兼备的国家 我国领土北起北纬53°33的黑龙江省漠河黑龙江主航道中心线,南抵北纬4附近的海南 省南海南沙群岛的曾母暗沙,南北纵跨纬度49°多,直线距离约5500千米;西起东经73°40′ 的新疆乌恰县以西的帕米尔高原,东至135°05′的黑龙江与乌苏里江汇合处,东西横跨经度
第 1 章 中国旅游资源的 地理环境与特征 旅游资源作为旅游活动的对象,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发展旅游业最基本的前提。旅游与人 类其他生产和生活活动一样,既不能超越也不能脱离地理环境。地理环境是一个具有二重性 的客观存在,一方面作为“环境”而存在,另一方面也同时作为“资源”而存在。它包括山 川、气候等自然环境,也包括社会、经济、政治等人文环境。地理环境的地域差异性是旅游 资源形成的基本条件。中国旅游资源的形成及其特征与中国所处的地理环境是紧密相连的。 11中国旅游资源形成的自然地理环境 自然地理环境是由地貌、水体、气候、植被、动物等因素组成的自然综合体,具有明显 的地域差异现象。自然条件的地域差异是引起居住在不同地区的旅游者旅行动机的自然基 础。 111辽阔的疆域 我国位于亚欧大陆的东部,东南濒临太平洋西岸,向西北绵延深入亚洲大陆内部,为世 界海陆兼备的国家。 我国领土北起北纬53°33′的黑龙江省漠河黑龙江主航道中心线,南抵北纬4°附近的海南 省南海南沙群岛的曾母暗沙,南北纵跨纬度49°多,直线距离约5500千米;西起东经73°40′ 的新疆乌恰县以西的帕米尔高原,东至135°05′的黑龙江与乌苏里江汇合处,东西横跨经度
中国旅游地理 61°25′,直线距离约5200千米,东西相差4个时区。我国陆地面积960万平方千米,约占 世界陆地面积的十五分之一,仅次于俄罗斯和加拿大,居世界第三位。北回归线横穿我国南 部,约90%的国土位于四季分明的亚热带和温带,约8%的国土位于热带,具有赤道带、热 带、亚热带、暖温带、中温带和寒温带等δ个温度带,并呈现出相应的热带雨林与季雨林 亚热带常绿林、暖温带落叶阔叶林、中温带针叶林与落叶林、寒温带针叶林植被景观。 我国陆地边界长达2.28万千米,是世界上陆地边界最长的国家之一。陆上与朝鲜、蒙 古、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阿富汗、巴基斯坦、印度、尼泊 尔、不丹、缅甸、老挝、越南等国家相邻。大陆海岸线全长1.8万千米,北起中朝交界的鸭 绿江口,南到中越交界的北仑河口 我国隔海与日本、韩国、菲律宾、印度尼西亚、文莱、马来西亚等国家相望。我国近海 面积470多万平方千米,其中领海面积38万平方千米。领海从北至南有渤海、黄海、东海、 南海,以及台湾东岸的太平洋海区,其中南海面积约占我国近海总面积的74%。海上岛屿 约有6500多个,其中85%分布在杭州湾以南的大陆近海岸及南海之中。岛屿海岸线总长约 1.4万千米。 由于我国领土跨经纬度多,各地自然景观的差异大,从而造就了丰富多彩的自然风景旅 游资源。辽阔的国土与多样的自然地带是影响中国旅游资源形成与分布的最基本的地理背 1.1.2复杂的地貌 地质地貌是构成地理环境的有形的自然骨架基础。我国地貌轮廓的基本特点有两个: 是整体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二是地貌类型多样,以山地为主。 1.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 中国地势在总体上是呈西高东低的三级阶梯分布。我国整个地势以西部青藏高原为最 高,自西向东逐级下降,由两条山岭组成的地貌界线,明显地把大陆分成三级阶梯。 西面一条山岭由昆仑山一祁连山一岷山—邛崃山—横断山脉组成。山岭以西是第一级阶 梯。地形以“世界屋脊”青藏高原为主体,面积约250万平方千米,平均海拔4500米,由 极高山、高山、大高原及其间的河谷平原和盆地构成,如昆仑山脉、冈底斯山一唐古拉山 脉、喜马拉雅山脉、横断山脉、羌塘高原、拉萨河谷平原、雅鲁藏布江河谷平原等。 东面一条界线是大兴安岭一太行山一巫山一雪峰山组成。两条界线之间为第二级阶梯 地形主要是由一系列高山、高原和盆地组成,平均海拔1000~2000米,包括阿尔泰山脉 天山山脉、秦岭山脉、准噶尔盆地、塔里木盆地、四川盆地、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和云贵 高原等。我国著名的四大高原和四大盆地都分布在西部第一、二级阶梯上。 东部界线以东为第三级阶梯,地形主要由低山、丘陵和广阔的平原组成,海拔多在500 米以下,平原海拔低于200米,丘陵海拔多在500米以下。自北而南分布有东北平原、华北
6 中国旅游地理 61°25′,直线距离约5200千米,东西相差4个时区。我国陆地面积960万平方千米,约占 世界陆地面积的十五分之一,仅次于俄罗斯和加拿大,居世界第三位。北回归线横穿我国南 部,约90%的国土位于四季分明的亚热带和温带,约8%的国土位于热带,具有赤道带、热 带、亚热带、暖温带、中温带和寒温带等6个温度带,并呈现出相应的热带雨林与季雨林、 亚热带常绿林、暖温带落叶阔叶林、中温带针叶林与落叶林、寒温带针叶林植被景观。 我国陆地边界长达2.28万千米,是世界上陆地边界最长的国家之一。陆上与朝鲜、蒙 古、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阿富汗、巴基斯坦、印度、尼泊 尔、不丹、缅甸、老挝、越南等国家相邻。大陆海岸线全长1.8万千米,北起中朝交界的鸭 绿江口,南到中越交界的北仑河口。 我国隔海与日本、韩国、菲律宾、印度尼西亚、文莱、马来西亚等国家相望。我国近海 面积470多万平方千米,其中领海面积38万平方千米。领海从北至南有渤海、黄海、东海、 南海,以及台湾东岸的太平洋海区,其中南海面积约占我国近海总面积的74%。海上岛屿 约有6500多个,其中85%分布在杭州湾以南的大陆近海岸及南海之中。岛屿海岸线总长约 1.4万千米。 由于我国领土跨经纬度多,各地自然景观的差异大,从而造就了丰富多彩的自然风景旅 游资源。辽阔的国土与多样的自然地带是影响中国旅游资源形成与分布的最基本的地理背 景。 112复杂的地貌 地质地貌是构成地理环境的有形的自然骨架基础。我国地貌轮廓的基本特点有两个:一 是整体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二是地貌类型多样,以山地为主。 1.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 中国地势在总体上是呈西高东低的三级阶梯分布。我国整个地势以西部青藏高原为最 高,自西向东逐级下降,由两条山岭组成的地貌界线,明显地把大陆分成三级阶梯。 西面一条山岭由昆仑山—祁连山—岷山—邛崃山—横断山脉组成。山岭以西是第一级阶 梯。地形以“世界屋脊”青藏高原为主体,面积约250万平方千米,平均海拔4500米,由 极高山、高山、大高原及其间的河谷平原和盆地构成,如昆仑山脉、冈底斯山—唐古拉山 脉、喜马拉雅山脉、横断山脉、羌塘高原、拉萨河谷平原、雅鲁藏布江河谷平原等。 东面一条界线是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组成。两条界线之间为第二级阶梯。 地形主要是由一系列高山、高原和盆地组成,平均海拔10002000米,包括阿尔泰山脉、 天山山脉、秦岭山脉、准噶尔盆地、塔里木盆地、四川盆地、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和云贵 高原等。我国著名的四大高原和四大盆地都分布在西部第一、二级阶梯上。 东部界线以东为第三级阶梯,地形主要由低山、丘陵和广阔的平原组成,海拔多在500 米以下,平原海拔低于200米,丘陵海拔多在500米以下。自北而南分布有东北平原、华北
1章中国旅游资源的地理环境与特证_7 平原和长江中下游平原,丘陵有辽东丘陵、山东丘陵、江南丘陵、两广丘陵和闽浙丘陵等 自第三级阶梯以东是中国大陆向海洋延伸的大陆架,其水深大多在200米以内,岛屿星 罗棋布,也可称为第四级阶梯 2.地形:复杂多样,以山地为主 我国地形地貌类型齐全,山地、高原、丘陵、平原、盆地五大类都具备,而且以山地、 丘陵和高原为主,合占全国国土面积的69%,海拔1000米以上的山地、高原超过全国土地 面积的一半以上,西部的山脉甚至都在3500米以上,特别是青藏高原周围的山脉,海拔超 6000米。 我国不仅是世界上山地最多、分布最广的国家,而且也是世界上地势最高、高差起伏最 大的国家。青藏高原号称“世界屋脊”,是世界上最高大的高原,有海拔超过8000米的高 峰Ω座,其南缘的珠穆朗玛峰海拔8844.43米,为世界最高峰。而位于我国西北地区的吐 鲁番盆地的艾丁湖却在海平面以下155米。 我国地貌有各种特殊的地貌类型,如流水地貌、岩溶地貌、冰川地貌、黄土地貌、风沙 地貌、火山地貌、丹霞地貌、海岸地貌等类型,其中黄土地貌和岩溶地貌发育尤为完美,从 而构成了中国错综复杂的地貌格局 我国的地势特征使得来自太平洋的湿润气流能够深入内地腹地,并沿山地高原抬升,形 成东部季风区充沛的降水,而降水又受地形的控制,形成包括世界级大川长江、黄河在内的 众多江河,以及星罗棋布的湖泊。在地势作用下,我国的大河、大江主要是呈“一江春水向 东流”的趋势,并在一些地势阶梯交接地带穿切山地,形成了世界级大峡谷景观,如长江三 峡、雅鲁藏布大峡谷 我国地形的复杂性加剧了生物种类的多样性和独特性,并且有利于珍稀生物的保存。山 地高原的阻碍,不仅造成了自然环境非地带性差异,而且还间接制约了交通的发展,从而又 形成了人文地理环境的差异及民族种类的多样性 我国地貌的基本特征极大地影响着我国经济也包括旅游业发展的空间格局,形成了东西 部的明显差异。东部地区地势相对较低,自古以来经济发达,人口稠密,旅游业基础较好 发展较快;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低,交通条件较差,限制了旅游业的发展,旅游业 发展较慢,但西部独特的自然风貌,对旅游者更具有吸引力,旅游业发展的潜力很大,前景 广阔。 1.1.3多样的气候 我国地域辽阔,气候带俱全,再加上地形复杂,山多而高,气候的垂直差异复杂,故形 成了气候的多样性 1.季风气候明显 我国位于亚欧大陆东部,瀕临太平洋西岸,由于海陆位置的影响,形成了中国特有的季
第1章 中国旅游资源的地理环境与特征 7 平原和长江中下游平原,丘陵有辽东丘陵、山东丘陵、江南丘陵、两广丘陵和闽浙丘陵等。 自第三级阶梯以东是中国大陆向海洋延伸的大陆架,其水深大多在200米以内,岛屿星 罗棋布,也可称为第四级阶梯。 2.地形:复杂多样,以山地为主 我国地形地貌类型齐全,山地、高原、丘陵、平原、盆地五大类都具备,而且以山地、 丘陵和高原为主,合占全国国土面积的69%,海拔1000米以上的山地、高原超过全国土地 面积的一半以上,西部的山脉甚至都在3500米以上,特别是青藏高原周围的山脉,海拔超 过6000米。 我国不仅是世界上山地最多、分布最广的国家,而且也是世界上地势最高、高差起伏最 大的国家。青藏高原号称“世界屋脊”,是世界上最高大的高原,有海拔超过8000米的高 峰9座,其南缘的珠穆朗玛峰海拔8844.43米,为世界最高峰。而位于我国西北地区的吐 鲁番盆地的艾丁湖却在海平面以下155米。 我国地貌有各种特殊的地貌类型,如流水地貌、岩溶地貌、冰川地貌、黄土地貌、风沙 地貌、火山地貌、丹霞地貌、海岸地貌等类型,其中黄土地貌和岩溶地貌发育尤为完美,从 而构成了中国错综复杂的地貌格局。 我国的地势特征使得来自太平洋的湿润气流能够深入内地腹地,并沿山地高原抬升,形 成东部季风区充沛的降水,而降水又受地形的控制,形成包括世界级大川长江、黄河在内的 众多江河,以及星罗棋布的湖泊。在地势作用下,我国的大河、大江主要是呈“一江春水向 东流”的趋势,并在一些地势阶梯交接地带穿切山地,形成了世界级大峡谷景观,如长江三 峡、雅鲁藏布大峡谷。 我国地形的复杂性加剧了生物种类的多样性和独特性,并且有利于珍稀生物的保存。山 地高原的阻碍,不仅造成了自然环境非地带性差异,而且还间接制约了交通的发展,从而又 形成了人文地理环境的差异及民族种类的多样性。 我国地貌的基本特征极大地影响着我国经济也包括旅游业发展的空间格局,形成了东西 部的明显差异。东部地区地势相对较低,自古以来经济发达,人口稠密,旅游业基础较好, 发展较快;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低,交通条件较差,限制了旅游业的发展,旅游业 发展较慢,但西部独特的自然风貌,对旅游者更具有吸引力,旅游业发展的潜力很大,前景 广阔。 113多样的气候 我国地域辽阔,气候带俱全,再加上地形复杂,山多而高,气候的垂直差异复杂,故形 成了气候的多样性。 1.季风气候明显 我国位于亚欧大陆东部,濒临太平洋西岸,由于海陆位置的影响,形成了中国特有的季
中国旅游地理 风环流,即夏季盛行由低纬度海洋而来的偏南气流,冬季盛行由高纬度内陆而来的偏北气 流。同时,由于我国大部分疆域位于中纬度,故形成了春、夏、秋、冬四季分明的温带大陆 性季风气候的基本特征。 季风区地势大部分在海拔500米以下,以平原、丘陵和低山为主,河湖水系发达,开发 历史悠久,面积为国土面积的47.6%,人口却占全国人口的95%,是我国农、林、牧、渔 及工商业与城镇集中分布的地区。季风区又以秦岭一淮河一线为界,分为南方和北方。南方 气候温暖湿润,北方主要地处温带半湿润地区 非季风区深处内陆,远离海洋,受青藏高原的巨大隆起的影响,与同纬度地区相比,冬 季气温偏低,夏季气温偏高,气温年差和日差都较大,降水集中在夏季,约占全年总雨量的 60%~80%,雨热同期。由于降水较少,河流多为内流河,光照与热量条件较好,农业生 产以畜牧业为主。非季风区以青藏高原北缘为界,又分青藏高寒区与西北干旱区 2.气候类型多样 我国地域辽阔,从南到北,包括热带、亚热带、暖温带、中温带和寒温带,气候带俱 全;从东到西,包括湿润、半湿润、半干旱和干旱地区;再加上山多而高,气候的垂直差异 复杂,故形成了气候类型复杂多样的基本特征 由于呈纬度地带性分布的温度带和略呈经度地带性分布的干湿地区的组合,加上垂直地 带性与非地带性的地形等因素影响,形成了我国各地不同特色的自然景观,如森林、森林草 原、草原、半荒漠和荒漠等。在地貌格局的作用下,山区普遍存在着气候及植物垂直地带性 差异,尤其以横断山区为典型,从而形成了“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山前桃花山后 雪”的气候现象。 我国气候的特征不仅孕育了多姿多彩的各种自然与人文旅游资源,而且形成了多种旅游 环境,极大地丰富了中国旅游的内涵,增强神秘的色彩和旅游吸引力。 1.2中国旅游资源形成的人文地理环境 人文地理环境是指人类社会各种文化现象,如历史文物、民族风情、城乡风貌、文化艺 术等因素组成的社会人文综合体,具有明显的民族性、地方性、历史性及创造性。中华民族 在数千年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了独具特色的人文地理环境,从而形成中国丰富多彩的人 文旅游资源。 1.2.1灿烂的历史文化 1985年,在长江三峡地区发现的巫山人化石,距今204万年,是迄今为止所发现的史
8 中国旅游地理 风环流,即夏季盛行由低纬度海洋而来的偏南气流,冬季盛行由高纬度内陆而来的偏北气 流。同时,由于我国大部分疆域位于中纬度,故形成了春、夏、秋、冬四季分明的温带大陆 性季风气候的基本特征。 季风区地势大部分在海拔500米以下,以平原、丘陵和低山为主,河湖水系发达,开发 历史悠久,面积为国土面积的47.6%,人口却占全国人口的95%,是我国农、林、牧、渔 及工商业与城镇集中分布的地区。季风区又以秦岭—淮河一线为界,分为南方和北方。南方 气候温暖湿润,北方主要地处温带半湿润地区。 非季风区深处内陆,远离海洋,受青藏高原的巨大隆起的影响,与同纬度地区相比,冬 季气温偏低,夏季气温偏高,气温年差和日差都较大,降水集中在夏季,约占全年总雨量的 60! 80!,雨热同期。由于降水较少,河流多为内流河,光照与热量条件较好,农业生 产以畜牧业为主。非季风区以青藏高原北缘为界,又分青藏高寒区与西北干旱区。 2.气候类型多样 我国地域辽阔,从南到北,包括热带、亚热带、暖温带、中温带和寒温带,气候带俱 全;从东到西,包括湿润、半湿润、半干旱和干旱地区;再加上山多而高,气候的垂直差异 复杂,故形成了气候类型复杂多样的基本特征。 由于呈纬度地带性分布的温度带和略呈经度地带性分布的干湿地区的组合,加上垂直地 带性与非地带性的地形等因素影响,形成了我国各地不同特色的自然景观,如森林、森林草 原、草原、半荒漠和荒漠等。在地貌格局的作用下,山区普遍存在着气候及植物垂直地带性 差异,尤其以横断山区为典型,从而形成了“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山前桃花山后 雪”的气候现象。 我国气候的特征不仅孕育了多姿多彩的各种自然与人文旅游资源,而且形成了多种旅游 环境,极大地丰富了中国旅游的内涵,增强神秘的色彩和旅游吸引力。 12中国旅游资源形成的人文地理环境 人文地理环境是指人类社会各种文化现象,如历史文物、民族风情、城乡风貌、文化艺 术等因素组成的社会人文综合体,具有明显的民族性、地方性、历史性及创造性。中华民族 在数千年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了独具特色的人文地理环境,从而形成中国丰富多彩的人 文旅游资源。 121灿烂的历史文化 1985年,在长江三峡地区发现的巫山人化石,距今204万年,是迄今为止所发现的史
1章中国旅游资源的地理环境与特证_9 前时期我国最早的古人类化石。从原始社会氏族公社的三皇五帝传说算起,中国约有5000 年历史,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文明古国。在漫长的历史时期,勤劳智慧的各族人民创造了辉 煌绚丽的民族文化和中华文明,给后人留下了浩如烟海的历史文化古迹,由此形成了我国在 规模上、数量上和历史文化价值上都为世界任何国家不可比拟的文物古迹旅游资源。 1.丰富的历史遗迹 从我国发现的史前时期古人类文化遗址来看,中华民族主要发祥于古地理环境优越的长 江流域和黄河流域。在旧石器时代早期,我国就形成了华北和华南两大文化体系,其中包括 著名的元谋文化、蓝田文化、许家窑文化和丁村文化等。到距今9000~4000年前的新石 器时代,我国已形成了旱地农业、稻作农业和狩猎采集三个史前文化区。其中距今7000 4600年的河南渑池仰韶、陕西西安半坡、山东泰安大汶口和章丘龙山、浙江余姚河姆渡等 古文化遗址,都是人类文明的史证 有史以来,黄河流域成为古代世界人类发祥地之一,是中华民族政治、经济、文化活动 的重心地区。在几千年的历史发展中,这一重心又大体经过了东迁南移的地域扩展过程,由 此形成了以黄河中下游地区陕西、山西、河南、山东、河北、北京五省一市,以及四川、重 庆、湖北、湖南、江苏、浙江等长江中下游地区省份和东南沿海福建、广东等省份为主,不 同朝代的历史文化古迹较集中的地区 2.独特的文化艺术 我国有文字记载的历史是从夏朝开始的,发现于河南殷墟的商代甲骨文是现代汉字的祖 先。春秋战国时期产生的儒、墨、道、法家文化,奠定了我国传统思想文化深厚的根基。我 国传统的史学、唐诗宋词、国画书法、戏曲杂技等,均是世界上独具魅力的民族文化艺术。 此外,我国特有的医学、烹饪、武术均为世界所瞩目 3.杰出的物质文明 从物质文明的角度看,原始社会就开始发展的制陶、冶铜、漆器、烧瓷、丝织等,都是 我国著名的传统工艺技术。其中丝绸和瓷器曾在历史上作为东西文化交流的重要媒介而享誉 世界。古代的造纸术、印刷术、指南针、火药等四大技术发明,深刻地影响过世界历史发展 的进程。我国古代的园林、建筑与石刻等实体艺术,以及万里长城、京杭大运河为代表的众 多杰出古代工程,都是古代物质文明的代表。 1.2.2多彩的民族民俗风情 我国拥有56个民族。各个民族由于所处的地理环境的差异,或经历的不同历史发展进 程,形成了各自鲜明独特的风俗民情。早在汉代就有“千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的说法。 地域特色的汉族民俗风情 汉族占全国总人口的90%以上,主要分布于东部季风区,由于受自然环境和历史发展
第1章 中国旅游资源的地理环境与特征 9 前时期我国最早的古人类化石。从原始社会氏族公社的三皇五帝传说算起,中国约有5000 年历史,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文明古国。在漫长的历史时期,勤劳智慧的各族人民创造了辉 煌绚丽的民族文化和中华文明,给后人留下了浩如烟海的历史文化古迹,由此形成了我国在 规模上、数量上和历史文化价值上都为世界任何国家不可比拟的文物古迹旅游资源。 1.丰富的历史遗迹 从我国发现的史前时期古人类文化遗址来看,中华民族主要发祥于古地理环境优越的长 江流域和黄河流域。在旧石器时代早期,我国就形成了华北和华南两大文化体系,其中包括 著名的元谋文化、蓝田文化、许家窑文化和丁村文化等。到距今90004000年前的新石 器时代,我国已形成了旱地农业、稻作农业和狩猎采集三个史前文化区。其中距今7000 4600年的河南渑池仰韶、陕西西安半坡、山东泰安大汶口和章丘龙山、浙江余姚河姆渡等 古文化遗址,都是人类文明的史证。 有史以来,黄河流域成为古代世界人类发祥地之一,是中华民族政治、经济、文化活动 的重心地区。在几千年的历史发展中,这一重心又大体经过了东迁南移的地域扩展过程,由 此形成了以黄河中下游地区陕西、山西、河南、山东、河北、北京五省一市,以及四川、重 庆、湖北、湖南、江苏、浙江等长江中下游地区省份和东南沿海福建、广东等省份为主,不 同朝代的历史文化古迹较集中的地区。 2.独特的文化艺术 我国有文字记载的历史是从夏朝开始的,发现于河南殷墟的商代甲骨文是现代汉字的祖 先。春秋战国时期产生的儒、墨、道、法家文化,奠定了我国传统思想文化深厚的根基。我 国传统的史学、唐诗宋词、国画书法、戏曲杂技等,均是世界上独具魅力的民族文化艺术。 此外,我国特有的医学、烹饪、武术均为世界所瞩目。 3.杰出的物质文明 从物质文明的角度看,原始社会就开始发展的制陶、冶铜、漆器、烧瓷、丝织等,都是 我国著名的传统工艺技术。其中丝绸和瓷器曾在历史上作为东西文化交流的重要媒介而享誉 世界。古代的造纸术、印刷术、指南针、火药等四大技术发明,深刻地影响过世界历史发展 的进程。我国古代的园林、建筑与石刻等实体艺术,以及万里长城、京杭大运河为代表的众 多杰出古代工程,都是古代物质文明的代表。 122多彩的民族民俗风情 我国拥有56个民族。各个民族由于所处的地理环境的差异,或经历的不同历史发展进 程,形成了各自鲜明独特的风俗民情。早在汉代就有“千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的说法。 1.地域特色的汉族民俗风情 汉族占全国总人口的90%以上,主要分布于东部季风区,由于受自然环境和历史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