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思想的阐发上看,文学语言与意义问题在各家学说中呈现出见仁见智的风采。总而言之,文学语言的凝炼和文本意蕴的丰厚成为中国古代文学的主导特征和中国古代文论的总体美学向往。(三)国外文学理论中的积极成果纵观西方文学理论发展的历史过程,可以看到有显著影响的文学理论:古希腊文学理论的创立,罗马古典主义理论,中世纪神学理论的统治,文艺复兴的理论振兴,法国新古典主义理论,启蒙运动的理论开拓,浪漫主义文艺运动,现实主义文艺思潮以及社会形形色色文艺思想多元发展。西方传统文论在文学语言和意义方面的关注和积累不如中国古代文论那么突出和丰厚,但进入现代之后,西方文论在文学语言、意义和解释等方面的研究结出了丰硕果实。四、文学理论的研究方法和研究分支(一)方法的涵义“方法”一词来源于希腊文,其前半表示“沿着”、后半表示“道路”合起来的意思是表示沿着道路前进。这是古人对方法这一概念的解释。“在现代意义上来理解的“方法”,是指从实践上、理论上把握现实,从而达到某种目的的途径、手段和方式的总和。”(《自然辩证法原理》)简言之,方法是人们从事精神活动和实践活动的行为方式,或者说,方法是一切活动领域中的行为方式。(二)方法与观念文学理论属于社会科学。与文学的研究方法相比,最为重要的是研究主体所确立的文学观念。研究主体在经过一定时间的观察、比较、选择,形成了一个相应的文学观念之时,就可以同时或进而确立相应的多种多样的研究方法。这就是说,研究主体的文学观念是一元的,而研究方法却可以而且应该是多元的。总之,观念是方法的前提,方法具有多样性。(三)方法的不同层级方法具有不同的层级,包含哲学方法、逻辑方法、具体学科方法等:不同的学科间的方法可以在一定条件下相互移植。对于文学理论研究来讲,在这众多的方法中,最为重要的是哲学方法。哲学方法是方法的方法,或者可称为元方法,或方法论。不同的哲学方法导致人们对一些文学问题印看法不同。(四)文学理论的研究方法以马克思主义的哲学方法为指导,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方法论。以本体论方法为中心,综合运用各种研究方法,以对文学作出全方位、多角度、多层面的“合围”,从而显示文学的“面面观”。具体的研究方法可以是哲学的方法、社会学方法、心理学、价值学、语言学、信息学、文化学等,从各个角度各个分支切入。10
10 学思想的阐发上看,文学语言与意义问题在各家学说中呈现出见仁见智的 风采。总而言之,文学语言的凝炼和文本意蕴的丰厚成为中国古代文学的 主导特征和中国古代文论的总体美学向往。 (三)国外文学理论中的积极成果 纵观西方文学理论发展的历史过程,可以看到有显著影响的文学理 论:古希腊文学理论的创立,罗马古典主义理论,中世纪神学理论的统治, 文艺复兴的理论振兴,法国新古典主义理论,启蒙运动的理论开拓,浪漫 主义文艺运动,现实主义文艺思潮以及社会形形色色文艺思想多元发展。 西方传统文论在文学语言和意义方面的关注和积累不如中国古代文 论那么突出和丰厚,但进入现代之后,西方文论在文学语言、意义和解释 等方面的研究结出了丰硕果实。 四、文学理论的研究方法和研究分支 (一)方法的涵义 “方法”一词来源于希腊文,其前半表示“沿着”、后半表示“道路”, 合起来的意思是表示沿着道路前进。这是古人对方法这一概念的解释。 “在现代意义上来理解的‘方法’,是指从实践上、理论上把握现实, 从而达到某种目的的途径、手段和方式的总和。”(《自然辩证法原理》) 简言之,方法是人们从事精神活动和实践活动的行为方式,或者说,方法 是一切活动领域中的行为方式。 (二)方法与观念 文学理论属于社会科学。与文学的研究方法相比,最为重要的是研究 主体所确立的文学观念。研究主体在经过一定时间的观察、比较、选择, 形成了一个相应的文学观念之时,就可以同时或进而确立相应的多种多样 的研究方法。这就是说,研究主体的文学观念是一元的,而研究方法却可 以而且应该是多元的。总之,观念是方法的前提,方法具有多样性。 (三)方法的不同层级 方法具有不同的层级,包含哲学方法、逻辑方法、具体学科方法等; 不同的学科间的方法可以在一定条件下相互移植。 对于文学理论研究来讲,在这众多的方法中,最为重要的是哲学方法。 哲学方法是方法的方法,或者可称为元方法,或方法论。不同的哲学方法 导致人们对一些文学问题印看法不同。 (四)文学理论的研究方法 以马克思主义的哲学方法为指导,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 世界观方法论。以本体论方法为中心,综合运用各种研究方法,以对文学 作出全方位、多角度、多层面的“合围”,从而显示文学的“面面观”。 具体的研究方法可以是哲学的方法、社会学方法、心理学、价值学、 语言学、信息学、文化学等,从各个角度各个分支切入
文学活动文学创作文学作品文学接受文学符号学文学心理学文学哲学文学信息学文学文化学文学社会学文学价值学文学创作文学价值文学消费文学活动文学创作文学作品文学接受五、关于文学理论体系的构建的思考1.文化结构。尽管文学批评史上种种命题持续产生,但是,这一切并非通向一个终极版文学理论,而是很大程度上来自特定时代诸多学科共同构成的文化结构,要更多地考虑时代的种种需求如何传递到文学理论。2.现今文学理论置身于“现代性”结构之中。现代“文学”概念的形成即是现代知识转换的后果。中国现代文学对于启蒙、民族国家等“现代性”主题做出了独特的回应,同时又参与了“现代性”批判。3.“现代性”平台上,审美是文学发出的主要声音。席勒的审美自由与马尔库塞的“新感性”均从主体的意义上论述审美的解放理想,但这不能代替社会科学的其他关注。没有理由形成审美的“独断”,社会文化之中包含审美与诸多学科之间的“博奔”。4.传统是现代社会论争激烈的一个领域。文学传统背后的民族文化与民族国家形象密切相联。但是文学传统与“现代性”之间的关系远比通常想象的复杂。只有将各种因素之间的互动纳入视野,文学理论体系才能构建为一个充满辩证精神的活体。本章对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产生的历史条件、思想来源,以及划时代的贡献做出阐释。作为我国文艺事业发展的指导思想,在具体教学活动中我们要善于将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进行精髓化继承与创造性发展,不断推进理论的学理化、时代化。文学理章节快照论是文艺学中三个分支之一,与其他分支有极其密切联系。它通过对文学问题的审视,侧重于研究文学中带一般性的普遍规律。但它本身又必须建立在对特殊的具体的作品、作家和文学现象的研究基础上。作为文学的基本原理和文学理论基础,文学概论以人类的一切文学现象作为研究对象,主要特点是抽象性、广博性和对实践的指导性。11
11 五、关于文学理论体系的构建的思考 1.文化结构。尽管文学批评史上种种命题持续产生,但是,这一切并 非通向一个终极版文学理论,而是很大程度上来自特定时代诸多学科共同 构成的文化结构,要更多地考虑时代的种种需求如何传递到文学理论。 2.现今文学理论置身于“现代性”结构之中。现代“文学”概念的形 成即是现代知识转换的后果。中国现代文学对于启蒙、民族国家等“现代 性”主题做出了独特的回应,同时又参与了“现代性”批判。 3.“现代性”平台上,审美是文学发出的主要声音。席勒的审美自由 与马尔库塞的“新感性”均从主体的意义上论述审美的解放理想,但这不 能代替社会科学的其他关注。没有理由形成审美的“独断”,社会文化之 中包含审美与诸多学科之间的“博弈”。 4.传统是现代社会论争激烈的一个领域。文学传统背后的民族文化与 民族国家形象密切相联。但是文学传统与“现代性”之间的关系远比通常 想象的复杂。只有将各种因素之间的互动纳入视野,文学理论体系才能构 建为一个充满辩证精神的活体。 章节快照 本章对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产生的历史条件、思想来源,以及划时代的贡献做出 阐释。作为我国文艺事业发展的指导思想,在具体教学活动中我们要善于将马克思主 义文艺理论进行精髓化继承与创造性发展,不断推进理论的学理化、时代化。文学理 论是文艺学中三个分支之一,与其他分支有极其密切联系。它通过对文学问题的审视, 侧重于研究文学中带一般性的普遍规律 。但它本身又必须建立在对特殊的具体的作 品、作家和文学现象的研究基础上。作为文学的基本原理和文学理论基础,文学概论 以人类的一切文学现象作为研究对象,主要特点是抽象性、广博性和对实践的指导性
某杂志社组织了一次关于文学理论与文学关系的讨论,大致形成了三种不同看法:1.认为文学理论就是理论,它可以自说自话,没有必要过问文学的是是非非:2.认为文学理论是对文学经验的回应、命名与提升,它可以对文学活动作出概括与研讨实践总结进而推进文学发展;3.主张文学理论是对文学的对抗与抵制,它以一种文学的另类声音表明自已的存在价值。而不少文学爱好者则认为,现今有的文学理论著作脱离文学实际,一味沉面于思辨的空谈之中,解释不了当下的文学现实。试以上述现象为背景,谈谈你对文学理论与不断发展的文学现实的关系的认识。1.简述文学理论的对象、性质和方法。2.马克思和恩格斯的主要文学理论主张是什么?你对这些理论观点是怎样理解的?有哪些启示?思考题3.你接触过哪些中西方文学理论教材?试以“我心目中的文学理论教材”为题做一次小组讨论,并谈谈你对文学理论教材编写原则、内容框架的看法。钱中文:《文学理论:走向交往对话的时代》,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叶维廉:《历史、传释与美学》,台湾东大图书公司,1988。参阅资料姚文放:《文学概论》,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美】希利斯·米勒:《文学理论在今天的功能》,见拉尔夫·科恩编《文学理论的未来》,程锡麟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教学后记12
12 研讨实践 某杂志社组织了一次关于文学理论与文学关系的讨论,大致形成了三种不同看法: 1.认为文学理论就是理论,它可以自说自话,没有必要过问文学的是是非非; 2.认为文学理论是对文学经验的回应、命名与提升,它可以对文学活动作出概括与 总结进而推进文学发展; 3.主张文学理论是对文学的对抗与抵制,它以一种文学的另类声音表明自己的存在 价值。而不少文学爱好者则认为,现今有的文学理论著作脱离文学实际,一味沉湎于 思辨的空谈之中,解释不了当下的文学现实。 试以上述现象为背景,谈谈你对文学理论与不断发展的文学现实的关系的认识。 思考题 1.简述文学理论的对象、性质和方法。 2.马克思和恩格斯的主要文学理论主张是什么? 你对这些理论观点是怎样理解的?有哪些启示? 3.你接触过哪些中西方文学理论教材? 试以“我心目中的文学理论教材”为题做一次小组讨论,并谈谈你对文学理论教材 编写原则、内容框架的看法。 参阅资料 钱中文:《文学理论:走向交往对话的时代》,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叶维廉:《历史、传释与美学》,台湾东大图书公司,1988。 姚文放:《文学概论》,南京大学出版社 2000 年版。 【美】希利斯•米勒:《文学理论在今天的功能》,见拉尔夫•科恩编《文学理论的未 来》,程锡麟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 教学后记
第一章文学的性质本章要求学生结合个人的阅读体验、阅读记忆来理解文学作为社会意识形态的一般性与特殊性。具体说来,要理解并掌握文学的认识性、倾向性、实践性。重点理解教学目标并掌握文学是审美的、语言的艺术等问题。培养学生从对具体文学作品的关注,进展到能对普遍的文学现象做理性思考,初步具备系统探索文学现象中具有普遍意义的问题的能力。文学的性质是指文学本身具有的区别于其他人文科学的内在特性。文学是一种历史现象,人类对文学性质的认识也一直在发展和变化当中。学习要点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以唯物史观为基础,融合古今中外文学研究的优秀成果,从社会意识形态、审美和语言等方面,深刻揭示了文学的基本性质,阐明了文学以自已特有的方式在这些方面所表现出来的特有属性。1.关于文学是“人学”的阐释:第一,文学对生活的反映需超越生活现象,表现人的价值和追寻人生的意义:第二,文学对人生的把握,对人生意义的追寻,是建立在个体生命体验的基础之上的,以直观的、感性的方式表现着人生、表现人的性格、命运、思想、感情乃至无意识的复杂多样性。第三,文学的目的在于培养“具有全部感官之丰富性的人”2.文学的主体性揭示了文学并不是客观对象如实投影于人的大脑的产物,而是在作家的主观因素的积极参与下才得以形成的、一种包含了主体成分在内并受主体意志、情感支配的意识现象。3.文学是审美意识形态的内涵。肯定文学是一种审美意识形态,是进一步将文学与其重点与他意识形态(哲学、道德、宗教等)区别开来,指出了文学不同于其他意识形态的独难点分析特本质,在特殊性的层面上对文学本质作出界定。4.语言艺术的特点:语言艺术的表现很少受时刻限制:语言艺术能够深刻、细腻地传达思想感情,表现人的心理世界:语言的丰富表现潜力使文学成为最自由、最带有普遍性的艺术种类。5.语言在文学活动中的地位。语言不仅是文学的“工具”,同时也是前人经验和心理的积淀。除了传达思想感情之外,语言还会影响人们对现实生活的感受、理解和认识。6.文学与审美:文学活动是在人与现实的审美关系上展开的。文学从社会生活中寻找、发现和展示的,文学通过想象和虚构所建构、所追求的,正是由审美关系所规定的人生境况及其蕴含的意义和价值。审美是文学的内在规定。学时分配14学时教学方法讲授与课堂讨论练习相结合。多媒体。与手段13
13 第一章 文学的性质 教学目标 本章要求学生结合个人的阅读体验、阅读记忆来理解文学作为社会意识形态的一 般性与特殊性。具体说来,要理解并掌握文学的认识性、倾向性、实践性。重点理解 并掌握文学是审美的、语言的艺术等问题。 培养学生从对具体文学作品的关注,进展到能对普遍的文学现象做理性思考,初 步具备系统探索文学现象中具有普遍意义的问题的能力。 学习要点 文学的性质是指文学本身具有的区别于其他人文科学的内在特性。 文学是一种历史现象,人类对文学性质的认识也一直在发展和变化当中。 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以唯物史观为基础,融合古今中外文学研究的优秀成果,从 社会意识形态、审美和语言等方面,深刻揭示了文学的基本性质,阐明了文学以自己 特有的方式在这些方面所表现出来的特有属性。 重点与 难点分析 1.关于文学是“人学”的阐释:第一,文学对生活的反映需超越生活现象,表现人的价 值和追寻人生的意义;第二,文学对人生的把握,对人生意义的追寻,是建立在个体 生命体验的基础之上的,以直观的、感性的方式表现着人生、表现人的性格、命运、 思想、感情乃至无意识的复杂多样性。第三,文学的目的在于培养“具有全部感官之 丰富性的人”。 2.文学的主体性揭示了文学并不是客观对象如实投影于人的大脑的产物,而是在作家的 主观因素的积极参与下才得以形成的、一种包含了主体成分在内并受主体意志、情感 支配的意识现象。 3.文学是审美意识形态的内涵。肯定文学是一种审美意识形态,是进一步将文学与其 他意识形态(哲学、道德、宗教等)区别开来,指出了文学不同于其他意识形态的独 特本质,在特殊性的层面上对文学本质作出界定。 4.语言艺术的特点:语言艺术的表现很少受时刻限制;语言艺术能够深刻、细腻地传达 思想感情,表现人的心理世界;语言的丰富表现潜力使文学成为最自由、最带有普遍 性的艺术种类。 5.语言在文学活动中的地位。语言不仅是文学的“工具”,同时也是前人经验和心理的 积淀。除了传达思想感情之外,语言还会影响人们对现实生活的感受、理解和认识。 6.文学与审美:文学活动是在人与现实的审美关系上展开的。文学从社会生活中寻找、 发现和展示的,文学通过想象和虚构所建构、所追求的,正是由审美关系所规定的人 生境况及其蕴含的意义和价值。审美是文学的内在规定。 学时分配 14 学时 教学方法 与手段 讲授与课堂讨论练习相结合。多媒体
第一节文学是社会意识形态教学手记意识形态,亦称观念形态。是社会意识的一个重要方面,包括认识、情感、意志诸意识要素。属于观念性的上层建筑,含经济思想、政治法律思想、道德、文学艺术、宗教、哲学等社会意识形式。彼此互相联系,相互影响,构成意识形态的有机整体,是反映社会生活的比较稳定的、系统的思想形式。审美意识形态:文学及其他艺术意识形态上层建筑般意识形态:哲学、宗教道德、文学及其他艺术社会结构政治法律制度经济基础【小结】1.辩证理解文学艺术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主要讲解2.正确认识社会心理与文学艺术的关系;内容3.深入把握文学艺术与经济发展的平衡和不平衡关系。文学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是作家依据一定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对社会生活进行的艺术创造,具有认识性、倾向性和实践性。一、认识性文学作为意识形态必然包含认识因素,即作家对社会现实客观理智的反映,对社会人生的真知灼见。(一)文学是客观世界在作家主观世界中反映的产物马克思主义文艺观:认为主观创造源于客观现实。一方面充分认识客观社会生活是文艺创作的唯一源泉:同时又深刻阐发主体的创造性。文艺并不是生活的翻版或复制。作家世界观对创作的影响:1不同时代的作家对同一对象的反映不同。如《水浒传》《荡寇志》2.相同时代的作家对同一对象的反映不同。如高尔基和绥拉菲摩维支的《母亲》3.同一作家对同一社会生活的反映会有矛盾,有些部分是正确的,有些却可能是不太正确,甚至可能是错误的。例如托尔斯泰的作品既无情地批判了资本主义的剥削,反映了农民的愿望,同时又鼓吹不以暴抗恶,表现出贵族地主的习性。(二)文学作品蕴含着作家对社会生活的认识文学与人有着本体上的联系。换句话说,文学是人的存在方式。尽管每一个作家对于社会生活的了解和熟悉都有他独特的方面,他所采用的题材也有所侧重,但其作品肯定包含他对社会生活的理解和认识。14
14 主要讲解 内容 第一节 文学是社会意识形态 意识形态,亦称观念形态。是社会意识的一个重要方面,包括认 识、情感、意志诸意识要素。属于观念性的上层建筑,含经济思 想、政治法律思想、道德、文学艺术、宗教、哲学等社会意识形 式。彼此互相联系,相互影响,构成意识形态的有机整体,是反 映社会生活的比较稳定的、系统的思想形式。 【小结】 1.辩证理解文学艺术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 2.正确认识社会心理与文学艺术的关系; 3.深入把握文学艺术与经济发展的平衡和不平衡关系。 文学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是作家依据一定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对 社会生活进行的艺术创造,具有认识性、倾向性和实践性。 一、认识性 文学作为意识形态必然包含认识因素,即作家对社会现实客观理智的 反映,对社会人生的真知灼见。 (一)文学是客观世界在作家主观世界中反映的产物 马克思主义文艺观:认为主观创造源于客观现实。一方面充分认识客 观社会生活是文艺创作的唯一源泉;同时又深刻阐发主体的创造性。文艺 并不是生活的翻版或复制。作家世界观对创作的影响: 1.不同时代的作家对同一对象的反映不同。如《水浒传》《荡寇志》 2.相同时代的作家对同一对象的反映不同。如高尔基和绥拉菲摩维支 的《母亲》 3.同一作家对同一社会生活的反映会有矛盾,有些部分是正确的,有 些却可能是不太正确,甚至可能是错误的。例如托尔斯泰的作品既无情地 批判了资本主义的剥削,反映了农民的愿望,同时又鼓吹不以暴抗恶,表 现出贵族地主的习性。 (二)文学作品蕴含着作家对社会生活的认识 文学与人有着本体上的联系。换句话说,文学是人的存在方式。尽管 每一个作家对于社会生活的了解和熟悉都有他独特的方面,他所采用的题 材也有所侧重,但其作品肯定包含他对社会生活的理解和认识。 教学手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