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审金作品艺术家观众第一个要素是作品,即艺术产品本身,是链接其他三要素的核心环节。第二个要素是生产者,即作家、艺术家。因为作品是人为的产品。第三个要素是世界。第四个要素是欣赏者,即听众、观众、读者。作品为他们而写,或至少会引起他们的关注。文学理论的内容就包含对于以下四方面关系的论述:1.“作品”与“世界”的关系这一关系要求文学理论研究这样一些问题:文学在整个社会结构中处于何种位置,这一位置使得文学具有哪些特殊规定性;文学如何将现实生活转化为审美对象,文学在将现实生活转化为审美对象时表现出哪些审美特性:文学如何对现实生活发挥功能,文学对现实生活的诸种功能存在着何种关系;文学是如何发生、发展的,在发生、发展中与现实生活又发生哪些关系,等等。这些问题构成了文学本质论(广义)的内容。2.“作品”与“作家”的关系这一关系要求文学理论研究这样一些问题:作家必须具备何种整体素质,文学创作包括哪些过程,文学创作采用何种思维方式,其审美心理机制如何:文学创作的风格、流派和思潮如何形成,它们具有何种意义,具有哪些表现,等等。这些问题构成了文学创作论(广义)的内容。3.“作品”本身所包含的关系这一关系要求文学理论研究这样一些问题:文学作品的内容如何,形式如何,内容与形式的关系如何,文学作品有哪些体裁和类别:文学语言与日常语言的关系如何,文学语言作为艺术符号有哪些特质,有哪些审美特征;文学语言中的“言”“意”关系如何等等。这些问题构成了文学作品论(广义)的内容。4.“作品”与“欣赏者”的关系这一关系要求文学理论研究这样一些问题:文学鉴赏的性质和作用如何,文学鉴赏条件和过程如何、一般规律如何,怎样看待文学鉴赏中出现的一些特殊现象;文学批评的性质和作用如何、标准如何,文学批评有哪些类型、模式和文体;批评主体必须具备哪些条件,等等。这些问题又构成了文学接受论(广义)的内容。需要说明的是,文学理论在对上述问题的研究中,不是孤立地把握其中的某一种要素和关系,而是要把握这所有要素和关系之间的综合联系、系统反馈、总体活动和完整流程,以达到对于文学的整体把握之目的。5
5 第一个要素是作品,即艺术产品本身,是链接其他三要素的核心环节。 第二个要素是生产者,即作家、艺术家。因为作品是人为的产品。第三个 要素是世界。第四个要素是欣赏者,即听众、 观众、读者。作品为他们 而写,或至少会引起他们的关注。文学理论的内容就包含对于以下四方面 关系的论述: 1.“作品”与“世界”的关系 这一关系要求文学理论研究这样一些问题:文学在整个社会结构中处 于何种位置,这一位置使得文学具有哪些特殊规定性;文学如何将现实生 活转化为审美对象,文学在将现实生活转化为审美对象时表现出哪些审美 特性;文学如何对现实生活发挥功能,文学对现实生活的诸种功能存在着 何种关系;文学是如何发生、发展的,在发生、发展中与现实生活又发生 哪些关系,等等。这些问题构成了文学本质论(广义)的内容。 2.“作品”与“作家”的关系 这一关系要求文学理论研究这样一些问题:作家必须具备何种整体素 质,文学创作包括哪些过程,文学创作采用何种思维方式,其审美心理机 制如何;文学创作的风格、流派和思潮如何形成,它们具有何种意义,具 有哪些表现,等等。这些问题构成了文学创作论(广义)的内容。 3.“作品”本身所包含的关系 这一关系要求文学理论研究这样一些问题:文学作品的内容如何,形 式如何,内容与形式的关系如何,文学作品有哪些体裁和类别;文学语言 与日常语言的关系如何,文学语言作为艺术符号有哪些特质,有哪些审美 特征;文学语言中的“言”“意”关系如何等等。这些问题构成了文学作 品论(广义)的内容。 4.“作品”与“欣赏者”的关系 这一关系要求文学理论研究这样一些问题:文学鉴赏的性质和作用如 何,文学鉴赏条件和过程如何、一般规律如何,怎样看待文学鉴赏中出现 的一些特殊现象;文学批评的性质和作用如何、标准如何,文学批评有哪 些类型、模式和文体;批评主体必须具备哪些条件,等等。这些问题又构 成了文学接受论(广义)的内容。 需要说明的是,文学理论在对上述问题的研究中,不是孤立地把握其 中的某一种要素和关系,而是要把握这所有要素和关系之间的综合联系、 系统反馈、总体活动和完整流程,以达到对于文学的整体把握之目的
(二)文学理论的性质和特征文艺学:文学理论·文学批评·文学史1.文艺学文学理论文学批评文学安(1)文学理论以人类社会历史的和现实的一切文学现象作为研究对象,总结和探讨文学性质、特征、构成、功能、价值和文学创作、接受、文学发展等规律,从中发现并建立起文学的基本原理、概念范畴、命题框架及研究方法。①以整体的文学现象作为研究对象。②是对文学的理论把握。③是一种具有高度抽象性和系统性的理论。(2)文学批评文艺学的另一个分支。是以文学鉴赏为基础,以一定的文学理论和相关的人文科学理论为指导,对各种文学现象和文学作品进行分析、研究、和评价的科学认识活动。①指导思想是文学理论、美学理论、哲学以及其他一切人文社会科学。②对象是以作家、作品为主的一切文学现象。③主要任务:分析、比较和评价具体作品的审美价值,总结作家创作的优劣长短,判断作品的思想艺术成就:引导并帮助读者欣赏、理解文学作品,培养读者健康的审美情趣,提高读者的欣赏能力和欣赏水平;从时代和社会的美学高度,探讨作家的创作经验和文学创作的规律,总结作家乃至一个时代创作的成败得失,在相应的高层面上规范文学创作的审美追求和意向:为文学史提供和积累新的研究观念、新的研究方法、新的研究材料,直至为充实、丰富、突破和超越已有的文学理论作先期准备。(3)文学史历史地、具体地考察文学产生、发展和演变过程、状况、经验和规律的专门学科。任务有三:①从文学实际出发,参照一定历史线索,梳理文学发展的历史轮廓。②分析、比较、评价在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作家、作品。③分析、比较和评价具有重大影响的文学现象、文学运动、文学思潮。判断它们在整个文学发展过程中的作用、影响、意义和地位以及局限。2.文学理论特性的概括(1)科学性与人文性相统一文学理论的科学性:揭示文学活动和文学发展的本质和规律,并要经受实践的检验。6
6 (二)文学理论的性质和特征 1. 文艺学:文学理论·文学批评·文学史 (1)文学理论 以人类社会历史的和现实的一切文学现象作为研究对象,总结和探讨 文学性质、特征、构成、功能、价值和文学创作、接受、文学发展等规律, 从中发现并建立起文学的基本原理、概念范畴、命题框架及研究方法。 ①以整体的文学现象作为研究对象。 ②是对文学的理论把握。 ③是一种具有高度抽象性和系统性的理论。 (2)文学批评 文艺学的另一个分支。是以文学鉴赏为基础,以一定的文学理论和相 关的人文科学理论为指导,对各种文学现象和文学作品进行分析、研究、 和评价的科学认识活动。 ①指导思想是文学理论、美学理论、哲学以及其他一切人文社会科学。 ②对象是以作家、作品为主的一切文学现象。 ③主要任务: 分析、比较和评价具体作品的审美价值,总结作家创作的优劣长短, 判断作品的思想艺术成就; 引导并帮助读者欣赏、理解文学作品,培养读者健康的审美情趣,提 高读者的欣赏能力和欣赏水平; 从时代和社会的美学高度,探讨作家的创作经验和文学创作的规律, 总结作家乃至一个时代创作的成败得失,在相应的高层面上规范文学创作 的审美追求和意向; 为文学史提供和积累新的研究观念、新的研究方法、新的研究材料, 直至为充实、丰富、突破和超越已有的文学理论作先期准备。 (3)文学史 历史地、具体地考察文学产生、发展和演变过程、状况、经验和规律 的专门学科。任务有三: ①从文学实际出发,参照一定历史线索,梳理文学发展的历史轮廓。 ②分析、比较、评价在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作家、作品。 ③分析、比较和评价具有重大影响的文学现象、文学运动、文学思潮。 判断它们在整个文学发展过程中的作用、影响、意义和地位以及局限。 2.文学理论特性的概括 (1)科学性与人文性相统一 ①文学理论的科学性:揭示文学活动和文学发展的本质和规律,并要 经受实践的检验
》科学性的体现:观察、研究与感悟一一概念、判断、推理和理论概括一一揭示特征和规律,逻辑严密,概括度深广。②“人文”(humanities,来源于humanitas,“人”)狭义的“人文”是关于人类价值和文明教化的学科知识。广义的“人文”是指对于人区别于动物需要的基本关怀,即充分肯定人和人的价值具有首要的意义。文学理论作为一种人文学科,它的科学性不同于自然科学的要求,即需要主体做出价值判断。(2)实践性文学理论是对古今中外一切文学活动实践的总结,它的出发点和基础只能是文学活动的实践。先有文学活动的实践,然后才会有文学理论的概括,关于文学活动的本质、文学创作、作品构成、文学接受,文学发展的基本原理、概念范畴以及相关的方法,无一不是从文学活动的实践中总结、提炼出来的。【补充文献】TPE文学理论《文学理论》由韦勒克与沃伦合著。第四章中提到了文艺学的三个分支:文学理论、文学批评和文学史。雷纳·韦勒克(ReneWellek,1903-1995),生于维也纳,后移居捷克布拉格和美国。先后毕业于布拉格大学和普林斯顿大学。曾任教于伦敦大学、耶鲁大学等,是新批评的代表人物之一,著有《文学理论》《近代文学批评史》《批评的诸种概念》等。他提出,为了更有效地对文学作系统、整体的研究,有必要在文学本体研究的范围内,对文学理论、文学批评和文学史加以区分,将文学理论看成是对文学的原理、范畴和判断标准的研究,而将具体作品的研究看成文学批评或文学史。三种研究方式不能单独进行,应互相包容。文学理论必须植根于具体文学作品的研究,才能产生文学的准备、范畴和技巧。同时,必须先确定一套课题、概念、论点和抽象的概括,才能进行文学批评和文学史的编写。三者之间互相渗透、互相作用。既有学理上的辨析,又有极强现实针对性。由这一基本立场出发,他批驳了一些将文学史与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隔离开来的观点,并提倡一种称为“透视主义”的观点。文学的各种价值产生于历代批评的累积,批评家必须根据自已时代风格或需要来重新评估过去作品,并敢于评估当代作家。7
7 科学性的体现:观察、研究与感悟——概念、判断、推理和理论 概括——揭示特征和规律,逻辑严密,概括度深广。 ②“人文”(humanities,来源于 humanitas,“人”) 狭义的“人文”是关于人类价值和文明教化的学科知识。 广义的“人文”是指对于人区别于动物需要的基本关怀,即充分肯定 人和人的价值具有首要的意义。 文学理论作为一种人文学科,它的科学性不同于自然科学的要求,即 需要主体做出价值判断。 (2)实践性 文学理论是对古今中外一切文学活动实践的总结,它的出发点和基础 只能是文学活动的实践。先有文学活动的实践,然后才会有文学理论的概 括,关于文学活动的本质、文学创作、作品构成、文学接受,文学发展的 基本原理、概念范畴以及相关的方法,无一不是从文学活动的实践中总结、 提炼出来的。 【补充文献】 《文学理论》由韦勒克与沃伦合著。第四章中提到了文艺学的三个分 支:文学理论、文学批评和文学史。 雷纳·韦勒克(Rene Wellek,1903-1995),生于维也纳,后移居捷 克布拉格和美国。先后毕业于布拉格大学和普林斯顿大学。曾任教于伦敦 大学、耶鲁大学等,是新批评的代表人物之一,著有《文学理论》《近代 文学批评史》《批评的诸种概念》等。 他提出,为了更有效地对文学作系统、整体的研究,有必要在文学本 体研究的范围内,对文学理论、文学批评和文学史加以区分,将文学理论 看成是对文学的原理、范畴和判断标准的研究,而将具体作品的研究看成 文学批评或文学史。 三种研究方式不能单独进行,应互相包容。文学理论必须植根于具体 文学作品的研究,才能产生文学的准备、范畴和技巧。同时,必须先确定 一套课题、概念、论点和抽象的概括,才能进行文学批评和文学史的编写。 三者之间互相渗透、互相作用。既有学理上的辨析,又有极强现实针对性。 由这一基本立场出发,他批驳了一些将文学史与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 隔离开来的观点,并提倡一种称为“透视主义”的观点。文学的各种价值 产生于历代批评的累积,批评家必须根据自己时代风格或需要来重新评估 过去作品,并敢于评估当代作家
二、文学理论的指导思想课程选用的教材是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文学组所编写的中文专业本科“文学概论”课程教材。本教材以马克思主义、特别是以发展了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同时又能致力寻求深厚的学理逻辑支持,保持文学理论学科的知识系统。(一)充分揭示了文学的本质(二)为分析和考察文学活动提供了科学的方法论(三)深刻阐明了文学的价值和功能(四)高度肯定了人民在文学中的主体地位(就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而言,它作为无产阶级的意识形态具有鲜明的价值取向,即体现了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的审美理想和审美趣味。)提问:如何理解“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的内涵?解析:马克思主义包含着深刻的哲学观和丰富的历史知识,是人类经验的总结。中国当代的文学理论建设必须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首先,以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思想,就是要以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作为指导。世界观、方法论是根基,它比某些现成的结论更为重要。恩格斯说:“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方法。它提供的不是现成的教条,而是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使用的方法。”这是因为马克思等经典作家的某些论点是针对一定历史条件下的具体问题而发的。但他们所确立的世界观和所使用的方法一一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则是经过科学检验的,是永远不会过时的。我们可以而且应该用马克思主义提供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去考察新情况,回答新问题,作出新结论。马克思主义不是教条,而是行动的指南。我们从现实出发,补充了马克思、恩格斯等经典作家未论述的问题,力图做出唯物的、历史的和辩证的解释。其次,以马克思、恩格斯所创立的,由列宁、毛泽东、邓小平等以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关于文艺的重要论述为指导。必须以中国特有的历史文化和现实经验作为土壤去培植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使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能够同中国生动的实际相结合。离开中国历史和现实来谈文学理论建设,必然会使国际性的内容与民族性的形式相割裂。经验证明,这是无法完成真正的理论建设的。中国文学的发展悠久辉煌,今天中国文学也是过去时代文学的变异与发展。我们无法割断历史,血液里流尚着民族的精神,必须充分考虑到与过去的历史文化的联系。我们的态度不是摆脱它,而是转换它,使其焕发出青春的光辉。在充分注意到我们民族的历史文化的同时,现实的经验教训也必须加以科学总结。中国今天的现实与20世纪战争年代不同,与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不同,与20世纪80年代开始的新时期也不同。我们已经进入小康社会时期,经济建设取得了巨大成绩,人民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城乡面貌的变化日新月异,中国与世界的交往也日益频繁。文学理论家,必须吸收中国传统的文学理论遗产,寻求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与中国传统文学理论的结合点。必须勇敢面对社会现实和文学现实,从分析和概括社会现实和文学现实的基础上,做出规律性的总结。再次,就当下文学理论建设而言,其价值取向是民主的、科学的和现8
8 二、文学理论的指导思想 课程选用的教材是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文学组所编 写的中文专业本科“文学概论”课程教材。本教材以马克思主义、特别是 以发展了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同时又能致力寻求深厚的学 理逻辑支持,保持文学理论学科的知识系统。 (一)充分揭示了文学的本质 (二)为分析和考察文学活动提供了科学的方法论 (三)深刻阐明了文学的价值和功能 (四)高度肯定了人民在文学中的主体地位(就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而言, 它作为无产阶级的意识形态具有鲜明的价值取向,即体现了无产阶级和劳 动人民的审美理想和审美趣味。) 提问:如何理解“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的内涵? 解析:马克思主义包含着深刻的哲学观和丰富的历史知识,是人类经 验的总结。中国当代的文学理论建设必须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 首先,以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思想,就是要以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 方法论作为指导。 世界观、方法论是根基,它比某些现成的结论更为重要。恩格斯说: “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方法。它提供的不是现成的教条, 而是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使用的方法 。”这是因为马克思 等经典作家的某些论点是针对一定历史条件下的具体问题而发的。但他们 所确立的世界观和所使用的方法——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则是 经过科学检验的,是永远不会过时的。我们可以而且应该用马克思主义提 供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去考察新情况,回答新问题,作出新结论。马克思主 义不是教条,而是行动的指南。我们从现实出发,补充了马克思、恩格斯 等经典作家未论述的问题,力图做出唯物的、历史的和辩证的解释。 其次,以马克思、恩格斯所创立的,由列宁、毛泽东、邓小平等以及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关于文艺的重要论述为指导。 必须以中国特有的历史文化和现实经验作为土壤去培植马克思主义 文学理论,使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能够同中国生动的实际相结合。离开 中国历史和现实来谈文学理论建设,必然会使国际性的内容与民族性的形 式相割裂。经验证明,这是无法完成真正的理论建设的。中国文学的发展 悠久辉煌,今天中国文学也是过去时代文学的变异与发展。我们无法割断 历史,血液里流淌着民族的精神,必须充分考虑到与过去的历史文化的联 系。我们的态度不是摆脱它,而是转换它,使其焕发出青春的光辉。在充 分注意到我们民族的历史文化的同时,现实的经验教训也必须加以科学总 结。中国今天的现实与 20 世纪战争年代不同,与 20 世纪五六十年代不同, 与 20 世纪 80 年代开始的新时期也不同。我们已经进入小康社会时期,经 济建设取得了巨大成绩,人民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城乡面貌的变化日 新月异,中国与世界的交往也日益频繁。文学理论家,必须吸收中国传统 的文学理论遗产,寻求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与中国传统文学理论的结合 点。必须勇敢面对社会现实和文学现实,从分析和概括社会现实和文学现 实的基础上,做出规律性的总结。 再次,就当下文学理论建设而言,其价值取向是民主的、科学的和现
代的。价值取向是民主的,即以提倡广大人民的审美趣味和审美理想为依归,而不能以少数人的审美趣味和审美理想为依归。一切封建主义、资本主义的文学理论,只考虑少数人的利益和趣味,完全漠视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和趣味,这是不民主的,这种文学理论须抛弃。文学理论必须是科学的。科学形态的文学理论要通过摆事实讲道理揭示文学活动规律,总结出文学创作和欣赏经验,具有深厚的学理性。文学理论必须是现代的。在当代中国,发展文学理论,就必须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我们的社会已经向现代化迈进,文学理论也必须实现现代性的创新。三、文学理论的思想资源“每个理论都有其出现的世纪”。文学理论的发展,既离不开整个社会土壤,因而同每个时代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发展相对应;又接受前代理论材料、思想资源的影响,因而自有相对独立的运行轨道。(一)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关于文学的本质及其规律的学说,是马克思主义的有机组成部分。它以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为理论基础,批判地继承了人类优秀的文学理论遗产,科学地总结了文学活动的实践经验,并随着时代和文学活动的发展而不断丰富和发展。(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学理论中国文学理论是以杂文学为基础,运用朴素辨证的思维方式及其逻辑手段建立起来的范畴体系。它经历了四个发展阶段:周秦两汉为第一阶段,儒家各学派在文学理论上建树较多,提出了文学的社会功用论;魏晋到唐初为第二个阶段,这是文学的自觉时代(文学自觉的标志:观念的自觉,即从认识上可辨清文学与非文学;创作的自觉,作家对文学作品的艺术特征有了比较清醒的认识,并能成为比较自觉的追求;作家的自觉,文人开始把著文作为一种生活的目标或人生的理想);盛唐到两宋金元为第三个阶段,也是中国文学理论分途发展、逐步深化的时期:明清为第四个阶段,这是中国传统的杂文学理论体系的总结时期、繁荣鼎盛时期;近代为第五个阶段,是由传统的杂文学理论体系向现代纯文学理论体系转化、过渡的时期。即中西理论结合期。中国古代文论的思想渊源结胎于儒、道、释三家互补的文化母体之中。从哲学上看,主要是反映论的工具语言论和重意轻言的本体意义观。从诗9
9 代的。 价值取向是民主的,即以提倡广大人民的审美趣味和审美理想为依 归,而不能以少数人的审美趣味和审美理想为依归。一切封建主义、资本 主义的文学理论,只考虑少数人的利益和趣味,完全漠视广大人民群众的 利益和趣味,这是不民主的,这种文学理论须抛弃。 文学理论必须是科学的。科学形态的文学理论要通过摆事实讲道理揭 示文学活动规律,总结出文学创作和欣赏经验,具有深厚的学理性。 文学理论必须是现代的。在当代中国,发展文学理论,就必须面向现 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我们的社会已经向现代化迈进,文学理论也 必须实现现代性的创新。 三、文学理论的思想资源 “每个理论都有其出现的世纪”。文学理论的发展,既离不开整个社 会土壤,因而同每个时代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发展相对应;又接受前 代理论材料、思想资源的影响,因而自有相对独立的运行轨道。 (一)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 是马克思主义关于文学的本质及其规律的学说,是马克思主义的有机 组成部分。它以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为理论基 础,批判地继承了人类优秀的文学理论遗产,科学地总结了文学活动的实 践经验,并随着时代和文学活动的发展而不断丰富和发展。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学理论 中国文学理论是以杂文学为基础,运用朴素辨证的思维方式及其逻辑 手段建立起来的范畴体系。它经历了四个发展阶段: 周秦两汉为第一阶段,儒家各学派在文学理论上建树较多,提出了文 学的社会功用论;魏晋到唐初为第二个阶段,这是文学的自觉时代(文学 自觉的标志:观念的自觉,即从认识上可辨清文学与非文学;创作的自觉, 作家对文学作品的艺术特征有了比较清醒的认识,并能成为比较自觉的追 求;作家的自觉,文人开始把著文作为一种生活的目标或人生的理想); 盛唐到两宋金元为第三个阶段,也是中国文学理论分途发展、逐步深化的 时期;明清为第四个阶段,这是中国传统的杂文学理论体系的总结时期、 繁荣鼎盛时期;近代为第五个阶段,是由传统的杂文学理论体系向现代纯 文学理论体系转化、过渡的时期。即中西理论结合期。 中国古代文论的思想渊源结胎于儒、道、释三家互补的文化母体之中。 从哲学上看,主要是反映论的工具语言论和重意轻言的本体意义观。从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