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以自己的方式、自己的逻辑,一个接一个地发现了存在的不同方面:与塞万提斯的同代人一起,它询问什么是冒险;与萨穆埃尔·理查德森的同代人一起,它开始研究内心所发生的事情;与巴尔扎克一起,它揭开了人在历史中的生根:与福楼拜一起,它勘察了到那时为止一直被人忽略的日常生活的土地:与托尔斯泰一起,它关注着非理性对人的决定与行为的干预。它探索时间:与马塞尔·普鲁斯特一起,探索无法捉住的过去的时刻;与詹姆斯·乔依斯一起,探索无法捉住的现在的时刻。它和托马斯·曼一起询问来自时间之底的遥控着我们步伐的神话的作用。等等,等等。”(米兰·昆德拉:《小说的艺术》第3-4页。三联书店1992年版。)古代诗词中“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元棋),“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李商隐),“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在朝朝暮暮”(秦观),“此身行作稽山土,犹吊遗踪一弦然”(陆游)等佳句,都从独特的角度、用独特的方式传达出人们典型的生活感受和生活经验(如爱情)以及对人生的认识。(三)文学通过艺术形象对社会关系进行整体把握形象,这里是指艺术形象,即由文学的文本结构所呈现的富于意义的审美感性形态,它是文学的特有存在方式。文学形象是根据丰富多采的现实生活创造出来的具有一定美学蕴涵的艺术画面,这一艺术画面由人物、情节、场面、环境、景物等构成,但一般是以人物形象为中心,其他形象都从属于人物形象,为塑造人物形象服务。文学形象的美学蕴涵由作家的思想倾向和情感意蕴灌注而成,同时又与作家对于社会人生的体验、认识、思考和态度相连。在实际生活中,人与事、场与景都是“个别”的存在。文学创作就是从感受、体验、认识和理解这些“个别”现象开始的,并以它们为创造的原料。虽然,这些“个别”现象都在不同程度、不同范围上与“一般”相联系,但是任何“个别”现象所体现的“一般”都是不完全、不充分的。因此,优秀的文学作品往往运用艺术概括,通过对具体的、特殊的、典型的事物的把握和描述来反映一般和整体。如歌德所言,是“在特殊中显出一般”(《西方美学史》下卷,P415-416)鲁迅曾有一段话,专门谈阿Q形象的创造:“在这周刊上,看了几个阿Q像,我觉得都太特别,有点古里古怪。我的意思,以为阿Q该是三十岁左右,样式平平常常,有农民式的质朴,愚套,但也很沾了些游手之徒的狡猜。在上海,从洋车夫和小车夫里面,恐怕可以找出他的影子来的,不过没有流氓样,也不象癌三样。只要在头上戴一顶瓜皮小帽,就失去了阿Q,我记得我给他戴的是毡帽一一”(《寄《戏》周刊编者信》,《鲁迅全集》第六卷,P150)二、倾向性·指文学在反映特定社会生活时表现或流露出来的价值取向。(一)政治和思想倾向性是文学倾向性的主要表现文学阶级倾向性的复杂表现:1.阶级倾向强烈鲜明。《斯巴达克斯》《红与黑》2.阶级倾向矛盾复杂。巴尔扎克、托尔斯泰15
15 “小说以自己的方式、自己的逻辑,一个接一个地发现了存在的不同 方面:与塞万提斯的同代人一起,它询问什么是冒险;与萨穆埃尔·理查 德森的同代人一起,它开始研究’内心所发生的事情’;与巴尔扎克一起, 它揭开了人在历史中的生根;与福楼拜一起,它勘察了到那时为止一直被 人忽略的日常生活的土地;与托尔斯泰一起,它关注着非理性对人的决定 与行为的干预。它探索时间:与马塞尔·普鲁斯特一起,探索无法捉住的 过去的时刻;与詹姆斯·乔依斯一起,探索无法捉住的现在的时刻。它和 托马斯·曼一起询问来自时间之底的遥控着我们步伐的神话的作用。等等, 等等。”(米兰·昆德拉:《小说的艺术》第 3-4 页。三联书店 1992 年版。) 古代诗词中“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元稹),“春蚕 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李商隐),“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 朝朝暮暮”(秦观),“此身行作稽山土,犹吊遗踪一泫然”(陆游)等 佳句,都从独特的角度、用独特的方式传达出人们典型的生活感受和生活 经验(如爱情)以及对人生的认识。 (三)文学通过艺术形象对社会关系进行整体把握 形象,这里是指艺术形象,即由文学的文本结构所呈现的富于意义的 审美感性形态,它是文学的特有存在方式。文学形象是根据丰富多采的现 实生活创造出来的具有一定美学蕴涵的艺术画面,这一艺术画面由人物、 情节、场面、环境、景物等构成,但一般是以人物形象为中心,其他形象 都从属于人物形象,为塑造人物形象服务。文学形象的美学蕴涵由作家的 思想倾向和情感意蕴灌注而成,同时又与作家对于社会人生的体验、认识、 思考和态度相连。 在实际生活中,人与事、场与景都是“个别”的存在。文学创作就是 从感受、体验、认识和理解这些“个别”现象开始的,并以它们为创造的 原料。虽然,这些“个别”现象都在不同程度、不同范围上与“一般”相 联系,但是任何“个别”现象所体现的“一般”都是不完全、不充分的。 因此,优秀的文学作品往往运用艺术概括,通过对具体的、特殊的、典型 的事物的把握和描述来反映一般和整体。 如歌德所言,是“在特殊中显出一般”(《西方美学史》下卷,P415-416) 鲁迅曾有一段话,专门谈阿 Q 形象的创造: “在这周刊上,看了几个阿 Q 像,我觉得都太特别,有点古里古怪。 我的意思,以为阿 Q 该是三十岁左右,样式平平常常,有农民式的质朴, 愚蠢,但也很沾了些游手之徒的狡猾。在上海,从洋车夫和小车夫里面, 恐怕可以找出他的影子来的,不过没有流氓样,也不象瘪三样。只要在头 上戴一顶瓜皮小帽,就失去了阿 Q,我记得我给他戴的是毡帽——”(《寄 〈戏〉周刊编者信》,《鲁迅全集》第六卷,P150) 二、倾向性 • 指文学在反映特定社会生活时表现或流露出来的价值取向。 (一)政治和思想倾向性是文学倾向性的主要表现 文学阶级倾向性的复杂表现: 1.阶级倾向强烈鲜明。《斯巴达克斯》《红与黑》 2.阶级倾向矛盾复杂。巴尔扎克、托尔斯泰
3.阶级倾向隐嗨曲折。《幽兰》诗4.阶级倾向难以确定。《渭城曲》《赠日本女郎》附:幽兰生前庭,兰生幽谷中,幽兰生山谷,含薰待清风。倒影还自照。本自无人识。清风脱然至,无人作妍媛,只为馨香重,见别萧艾中。春风发微笑。求者遍山隅。(二)文学的政治和思想倾向性必须与文学的真实性相统一“倾向性应当从场面和情节中自然而然地流露出来,而无需特别把它指点出来”。恩格斯:《致敏·考茨基》三、实践性:文学的实践性,就是指文学反映社会实践而又能动作用于社会实践的特性。1.经常体现为对政治实践的直接影响:对经济、社会的变革也会产生深刻影响。文学对政治实践的影响。诗经怨刺传统考察周代政治得失,白居易补察时政泄导人情。法国雨果之《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批判资本主义不公,海明威反战文学《别了,武器》推动西方反战活动。文学对政治发挥干预、介入作用。文学对经济社会变革的影响:土改小说《暴风骤雨》《太阳照在桑于河上》促进中国农村生产方式变革,80年代改革文学《养厂长上任记》促进改革开放现代化建设。2.文学对社会实践的作用是通过改变人的精神和观念间接实现的。文学作为意识的形态,一方面最终决定于社会的经济基础,也就是说,对于文学的情形归根到底要由经济基础来说明:另一方面,它与经济基础的关系不是直接的,而是间接的有距离的,它往往要与上层建筑中政治、法律等中介的环节与经济基础发生联系,而经济基础对于文学的作用也不是直接的,也要通过政治等中介环节才能发生支配性的作用。文学可以改变人精神观念:王夫之摄兴观群怨于一炉,兴是审美作用,净化心灵、提升境界、启蒙精神。鲁迅喻文学为启蒙国民精神的灯火。车尔尼雪夫斯基论莱辛所处时代德国文学对民族精神的作用。第二节文学是审美的艺术·文学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还有其特殊的审美属性。【课程导入】“审美”和“审美”方式[参阅康德《判断力批判》“审美判断力的四契机”“美的分析”P34-35]审美是人类掌握世界的一种特殊方式,指人与世界(社会和自然)形成一种无功利的、形象的和情感的关系状态。审美首先必然是一种人的实践活动。最初,美与现实的功利目的是紧16
16 3.阶级倾向隐晦曲折。《幽兰》诗 4.阶级倾向难以确定。《渭城曲》《赠日本女郎》 附: 幽兰生前庭,兰生幽谷中,幽兰生山谷, 含薰待清风。倒影还自照。本自无人识。 清风脱然至,无人作妍媛,只为馨香重, 见别萧艾中。春风发微笑。求者遍山隅。 (二)文学的政治和思想倾向性必须与文学的真实性相统一 “倾向性应当从场面和情节中自然而然地流露出来,而无需特别把它 指点出来”。 恩格斯:《致敏·考茨基》 三、实践性 • 文学的实践性,就是指文学反映社会实践而又能动作用于社会实 践的特性。 1.经常体现为对政治实践的直接影响;对经济、社会的变革也会产生 深刻影响。 文学对政治实践的影响。诗经怨刺传统考察周代政治得失,白居易补 察时政泄导人情。法国雨果之《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批判资本主义 不公,海明威反战文学《别了,武器》推动西方反战活动。 文学对政治发挥干预、介入作用。文学对经济社会变革的影响:土改 小说《暴风骤雨》《太阳照在桑干河上》促进中国农村生产方式变革,80 年代改革文学《乔厂长上任记》促进改革开放现代化建设。 2.文学对社会实践的作用是通过改变人的精神和观念间接实现的。 文学作为意识的形态,一方面最终决定于社会的经济基础,也就是说, 对于文学的情形归根到底要由经济基础来说明;另一方面,它与经济基础 的关系不是直接的,而是间接的有距离的,它往往要与上层建筑中政治、 法律等中介的环节与经济基础发生联系,而经济基础对于文学的作用也不 是直接的,也要通过政治等中介环节才能发生支配性的作用。 文学可以改变人精神观念:王夫之摄兴观群怨于一炉,兴是审美作用, 净化心灵、提升境界、启蒙精神。鲁迅喻文学为启蒙国民精神的灯火。车 尔尼雪夫斯基论莱辛所处时代德国文学对民族精神的作用。 第二节 文学是审美的艺术 • 文学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还有其特殊的审美属性。 【课程导入】“审美”和“审美”方式 [参阅康德《判断力批判》“审美判断力的四契机”“美的分析”P34-35] 审美是人类掌握世界的一种特殊方式,指人与世界(社会和自然)形 成一种无功利的、形象的和情感的关系状态。 审美首先必然是一种人的实践活动。最初,美与现实的功利目的是紧
密联系在一起的(举大为美),这有力地证明了美和审美活动与物质世界的不可分离。同时,审美总是要体现为一定的社会实践行为。但是,在社会的发展过程中,美所包含的这种直接功利目的,慢慢退隐到美的观念深处,作为一种内蕴潜藏起来,直接功利色彩淡化,甚至成为超功利的现象,审美这时归结于纯粹的精神活动。因此,审美来自人的实践活动,但又超越这种活动,带着明显的精神观照性,可以满足人的精神需要,使人获得精神的愉悦和满足。反过来,它又可以激励人的实践活动。逆向人的需要审美意识一审美需要形象思维文学艺术顺向审美是对世界的实践一一精神的掌握,带有明显的精神观照性质,满足人的精神需要,激发人的实践活动,是人类文明进化的标志或产物。审美方式的三个方面:从自的看,审美是无功利的:从方式看,审美是形象的:从态度看,审美是情感的。概而言之,审美是一种非实用而又使人产生情感愉悦的活动:审美是一种非概念而又能引起情感认知的自由协调运动过程:审美是一种个体的同时又可以普遍传达的内心情感体验。文学作为审美艺术的特征,主要体现为情感性、形象性和超越性。一、情感性文学的情感性,是指文学表达情感并以此激发读者共鸣、促进社会情感交流的特性。(一)情感性是文学审美活动的基本特征1.情感是一种建立在理性认识基础上的价值判断,它与体验、知识及对生活的理解有关,是“个体心理结构”在“民族心理结构”背景下产生的价值判断的产物。基于此,对于同一事物、事态和现象,就会有不同的价值判断,即不同的情感态度。文学的主要目的就是表达情感,以情动人,情感因素在文学中具有主导性质,因此,情感性成为文学作为审美艺术的重要特征。2.文学情感性的具体表现形态多样,有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和赞美,也可以是对丑恶现象的无情暴露与批判,或对票高力量和精神的礼拜和敬仰,也可以是对卑下者的夷和睡弃。在这些主要的情感形式之外还有对平凡生命和普通事物的关注、珍惜和同情。3.文学审美情感的特点:其一,从内涵看,审美情感是一种超越个人利害得失而具有人类普遍性的典型情感。金圣叹:“世间妙文,原是天下万世人人心里公共之宝,决不是此一人自己文集。”其二,从性质看,审美情感不同于随意发泄的日常情感,而是一种情感的形式或形式的情感。李泽厚:“所谓独特的审美情感,乃是与艺术形式相对应的主观情感形式或主观情感结构。”(《美学四讲》之三)苏珊·朗格:“情感与形式”;即审美情感离不开审美形式,它是与艺术形式同构对应的情感形式。其三,从表现看,审美情感是与审美无功利性和审美形象相互渗透着,并通过审美形象显现或感受的。《家》《边城》《雷雨》等。17
17 密联系在一起的(举大为美),这有力地证明了美和审美活动与物质世界 的不可分离。同时,审美总是要体现为一定的社会实践行为。但是,在社 会的发展过程中,美所包含的这种直接功利目的,慢慢退隐到美的观念深 处,作为一种内蕴潜藏起来,直接功利色彩淡化,甚至成为超功利的现象, 审美这时归结于纯粹的精神活动。因此,审美来自人的实践活动,但又超 越这种活动,带着明显的精神观照性,可以满足人的精神需要,使人获得 精神的愉悦和满足。反过来,它又可以激励人的实践活动。 逆向 人的需要 审美意识 审美需要 形象思维 文学艺术 顺向 审美是对世界的实践——精神的掌握,带有明显的精神观照性质,满 足人的精神需要,激发人的实践活动,是人类文明进化的标志或产物。 审美方式的三个方面:从目的看,审美是无功利的;从方式看,审美是形 象的;从态度看,审美是情感的。概而言之,审美是一种非实用而又使人 产生情感愉悦的活动;审美是一种非概念而又能引起情感认知的自由协调 运动过程;审美是一种个体的同时又可以普遍传达的内心情感体验。 文学作为审美艺术的特征,主要体现为情感性、形象性和超越性。 一、情感性 文学的情感性,是指文学表达情感并以此激发读者共鸣、促进社会情 感交流的特性。 (一)情感性是文学审美活动的基本特征 1.情感是一种建立在理性认识基础上的价值判断,它与体验、知识及 对生活的理解有关,是“个体心理结构”在“民族心理结构”背景下产生 的价值判断的产物。基于此,对于同一事物、事态和现象,就会有不同的 价值判断,即不同的情感态度。文学的主要目的就是表达情感,以情动人, 情感因素在文学中具有主导性质,因此,情感性成为文学作为审美艺术的 重要特征。 2.文学情感性的具体表现形态多样,有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和赞美,也 可以是对丑恶现象的无情暴露与批判,或对崇高力量和精神的礼拜和敬 仰,也可以是对卑下者的鄙夷和唾弃。在这些主要的情感形式之外还有对 平凡生命和普通事物的关注、珍惜和同情。 3.文学审美情感的特点: 其一,从内涵看,审美情感是一种超越个人利害得失而具有人类普遍 性的典型情感。金圣叹:“世间妙文,原是天下万世人人心里公共之宝, 决不是此一人自己文集。” 其二,从性质看,审美情感不同于随意发泄的日常情感,而是一种情 感的形式或形式的情感。李泽厚:“所谓独特的审美情感,乃是与艺术形 式相对应的主观情感形式或主观情感结构。”(《美学四讲》之三) 苏珊·朗格:“情感与形式”;即审美情感离不开审美形式,它是与艺术 形式同构对应的情感形式。 其三,从表现看,审美情感是与审美无功利性和审美形象相互渗透着, 并通过审美形象显现或感受的。《家》《边城》《雷雨》等
其四,审美情感的个性色彩能使艺术形象产生“物因情变“的艺术效果,我们来看两段关于“黄昏”的诗:太阳辛苦了一天,赚得一个平凡的黄昏。累得满脸通红,一气直往山洼里狂奔一闻一多《黄昏》天空又愁惨又美好象个大祭坛,太阳沉没在自己浓厚的血液里波德莱尔《黄昏的歌》闻一多所描绘的黄昏神采飞扬、灿烂绚丽:象征主义大师波德莱尔的诗则体现了西方现代派的特色,将大自然的黄昏描写得凄惨美丽,一个展示了对生活的希望与热情,一个则对生活现状表示绝望和拒斥,这正是艺术情感的个性化显现。审美情感的个性色彩,由于以客观现实为对象,又有理性因素的参与,并且受深层心理结构(包括集体无意识)的影响,因而具有群体的普遍可接受性。强烈的个性意识突破了个体感受的局限,从而深入到某种普遍性的情感领域。4.表现要求:文学情感性的形式尽管有所不同,但都要发乎真情实感,不能做无病呻吟。(二)情理交融是文学审美活动的现实表现》文学的审美活动并不只是一种局限于感性心理范围的愉悦和快意,它始终和理性的理解连接在一起。审美活动对应的主要是人类的情感领域,但在实际上,它是人类在一定思想观念指导下的创造活动,其中既有创造者的感性直观,也融合了创造者的理性观念,因此是直观与认识,情感与理性的相互统一。—情中有理——情真则理亦真——理真则情感更美当然,这种统一不是简单拼凑和机械相加,而是应该遵循文学创作的特殊规律,达到水乳交融,浑然无间的状态。不应有抽象的概念化的直接表述,即对结果的揭示:而应通过人物形象、情节自然而然地流露出来,即重在过程的演进。情中之理要蕴含于形象之中,即要成为作为对象化主体的形象的思想,而不应成为作家自己思想的简单宣读。【范例】比如月亮这个客观的天体,就其自身而言不过是物质的一种存在方式而已,但人们一看到它,候然便生出极为复杂多样的美感。浪漫爱情的代表(“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离乱之后凉心境的写照(“行宫见月伤心色,夜雨闻铃断肠声”)清明如画(“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寒意入骨(“床前明月光,凝是地上霜”);月为心誓(“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月引迷情(“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策”)。真可谓无限的快意与凄苦,无限的向往与调帐,都有在望月的一瞬得以萌生。月华之美,天造神与?否,乃情感的心弦使然。18
18 其四,审美情感的个性色彩能使艺术形象产生“物因情变‘的艺术效 果,我们来看两段关于“黄昏”的诗: 太阳辛苦了一天,赚得一个平凡的黄昏。累得满脸通红,一气直往山 洼里狂奔 ——闻一多《黄昏》 天空又愁惨又美好象个大祭坛,太阳沉没在自己浓厚的血液里—— 波德莱尔《黄昏的歌》 闻一多所描绘的黄昏神采飞扬、灿烂绚丽;象征主义大师波德莱尔的 诗则体现了西方现代派的特色,将大自然的黄昏描写得凄惨美丽,一个展 示了对生活的希望与热情, 一个则对生活现状表示绝望和拒斥,这正是 艺术情感的个性化显现。审美情感的个性色彩,由于以客观现实为对象, 又有理性因素的参与,并且受深层心理结构(包括集体无意识)的影响, 因而具有群体的普遍可接受性。强烈的个性意识突破了个体感受的局限, 从而深入到某种普遍性的情感领域。 4.表现要求:文学情感性的形式尽管有所不同,但都要发乎真情实感, 不能做无病呻吟。 (二)情理交融是文学审美活动的现实表现 文学的审美活动并不只是一种局限于感性心理范围的愉悦和快 意,它始终和理性的理解连接在一起。 审美活动对应的主要是人类的情感领域,但在实际上,它是人类在一 定思想观念指导下的创造活动,其中既有创造者的感性直观,也融合了创 造者的理性观念,因此是直观与认识,情感与理性的相互统一。 ━━情中有理━━情真则理亦真━━理真则情感更美 当然,这种统一不是简单拼凑和机械相加,而是应该遵循文学创作的 特殊规律,达到水乳交融,浑然无间的状态。不应有抽象的概念化的直接 表述,即对结果的揭示;而应通过人物形象、情节自然而然地流露出来, 即重在过程的演进。情中之理要蕴含于形象之中,即要成为作为对象化主 体的形象的思想,而不应成为作家自己思想的简单宣读。 【范例】 比如月亮这个客观的天体,就其自身而言不过是物质的一种存在方式 而已,但人们一看到它,倏然便生出极为复杂多样的美感。 浪漫爱情的代表(“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离乱之后凄凉心境的写照(“行宫见月伤心色,夜雨闻铃断肠声”); 清明如画(“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寒意入骨(“床前明月光,凝是地上霜”); 月为心誓(“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月引迷情(“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 真可谓无限的快意与凄苦,无限的向往与惆怅,都有在望月的一瞬得 以萌生。月华之美,天造神与?否,乃情感的心弦使然
首先,由情感的产生看,情中有理。人的情感中本身就包含着对社会生活的本质把握,因为情感是来自于社会生活的刺激,由此激活作家的审美心理结构(心理模式、审美理想、审美感觉、情感和形象的储存、审美想象能力等等,一切决定了一个人能读什么、不能读什么,想读什么、不想读什么。)而激起作家情感的是社会生活的审美特征,生活特征。作为产生情感的契机本身就体现着事物的本质特征。另一方面,生活特征尽管有时显现的本质不充分,但作为一种契机,拨动了作家情感的心弦,使得作家想起了以往的类似的感受,从而将这种感受浓缩为一体,而每一段情感都是某一个生活特征的显现,都体现了某一方面的本质,因而在情感提炼的过程中就自然有客观事物的本质在内。其次,由情感的独特性来看,情真则理亦真。情感无非是个体对客体刺激的主观反应和价值判断,它更多的体现着人的主观自的性,只要情感是真实的,其中自然有客观事物的本质在内,因为合目的的必然是合规律的,感受越深,情感越真,情感越真,对生活本质的把握也就越深,如现实的好与坏,情感就是对它的肯定与否定的主观态度。再次,由情感的普遍性来看,理真则情更美。情中之理是情感的普遍性的保证,情感的独特性只能引起人的关注,情感的普遍性才能使读者产生共鸣,这就要求情感概括的范围广、表现的程度深,即要有一定的哲理性,要表现出对人、社会和自然的终极目标的思考。一方面要对生活现象作广泛的综合概括,另一方面则要由现象揭示出深层次的本质,由此才能使情感不至于流为只表现了自然本能的个人情绪,而成为具有普遍内涵的社会情思。所谓美、艺术,其中一个主要的意思就是普遍的独特显现。二、形象性文学的情感性一侧重于审美主体而言;文学的形象性一偏重于审美对象来说。(一)形象性是文学艺术之美的重要体现。1.具体性即文学是以具体的人物、现象的描绘、刻画来揭示人生、社会等的抽象本质。文学反映的是社会生活,社会生活是人在一定现实关系中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以及人所赖以生存的自然界的统一体。显然,它是以人为中心的,因此文学反映的焦点,必然是人与人生,即人和人的生活,通过对具体的、活生生的人及其生活环境的描写,表现人的思想感情、性格、命运,从而揭示人的本质、社会的本质。一般的社会科学研究往往是从具体感性形象入手,去研究、探讨社会、事物的本质及其规律性,进而抛开现象,进行理论总结和概括,得出对某客观事物的一般的抽象认识。作为科学的结论,其目的在于求真、求知。一2.整体性文学的审美反映对象是整体性的社会生活。文学艺术和科学认识所反映的社会生活的差异:前者是整体的社会生活,后者是某一方面或某一层次的社会生活。横向上,生活可以分为不同的方面,如物质生活,精神生活;再具体点,可以分为经济的、政治的、文化教育的、工业的、农业的、军事的等诸多方面。纵向上,生活又可以19
19 首先,由情感的产生看,情中有理。人的情感中本身就包含着对社会 生活的本质把握,因为情感是来自于社会生活的剌激,由此激活作家的审 美心理结构(心理模式、审美理想、审美感觉、情感和形象的储存、审美 想象能力等等,一切决定了一个人能读什么、不能读什么,想读什么、不 想读什么。)而激起作家情感的是社会生活的审美特征,生活特征。作为 产生情感的契机本身就体现着事物的本质特征。另一方面,生活特征尽管 有时显现的本质不充分,但作为一种契机,拨动了作家情感的心弦,使得 作家想起了以往的类似的感受,从而将这种感受浓缩为一体,而每一段情 感都是某一个生活特征的显现,都体现了某一方面的本质,因而在情感提 炼的过程中就自然有客观事物的本质在内。 其次,由情感的独特性来看,情真则理亦真。情感无非是个体对客体 剌激的主观反应和价值判断,它更多的体现着人的主观目的性,只要情感 是真实的,其中自然有客观事物的本质在内,因为合目的的必然是合规律 的,感受越深,情感越真,情感越真,对生活本质的把握也就越深,如现 实的好与坏,情感就是对它的肯定与否定的主观态度。 再次,由情感的普遍性来看,理真则情更美。情中之理是情感的普遍 性的保证,情感的独特性只能引起人的关注,情感的普遍性才能使读者产 生共鸣,这就要求情感概括的范围广、表现的程度深,即要有一定的哲理 性,要表现出对人、社会和自然的终极目标的思考。一方面要对生活现象 作广泛的综合概括,另一方面则要由现象揭示出深层次的本质,由此才能 使情感不至于流为只表现了自然本能的个人情绪,而成为具有普遍内涵的 社会情思。所谓美、艺术,其中一个主要的意思就是普遍的独特显现。 二、形象性 文学的情感性 侧重于审美主体而言; 文学的形象性 偏重于审美对象来说。 (一)形象性是文学艺术之美的重要体现。 1.具体性 即文学是以具体的人物、现象的描绘、刻画来揭示人生、社会等的抽 象本质。文学反映的是社会生活,社会生活是人在一定现实关系中的物质 生活和精神生活以及人所赖以生存的自然界的统一体。显然,它是以人为 中心的,因此文学反映的焦点,必然是人与人生,即人和人的生活,通过 对具体的、活生生的人及其生活环境的描写,表现人的思想感情、性格、 命运,从而揭示人的本质、社会的本质。 一般的社会科学研究往往是从具体感性形象入手,去研究、探讨社会、 事物的本质及其规律性,进而抛开现象,进行理论总结和概括,得出对某 一客观事物的一般的抽象认识。作为科学的结论,其目的在于求真、求知。 2.整体性 文学的审美反映对象是整体性的社会生活。 文学艺术和科学认识所反映的社会生活的差异:前者是整体的社会生 活,后者是某一方面或某一层次的社会生活。横向上,生活可以分为不同 的方面,如物质生活,精神生活;再具体点,可以分为经济的、政治的、 文化教育的、工业的、农业的、军事的等诸多方面。纵向上,生活又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