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河北省、山西省2015届高三9月三省联考调研考试 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诗歌批评庸俗化 普冬 批评对作品的意义不言而喻。好的批评如同灯光,指引着作品从暗处走向前台。 近些年的诗歌批评中,不乏这样的经典或中肯之作。但与此同时,诗歌批评庸俗 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不少诗歌批评为了应酬需要,违心而作,学术含量可疑, 甚至堕落为诗人小圈子里击鼓传花的游戏道具。这类批评对诗歌创作来说类同饮 鸩止渴,还不如索性没有的好 批评庸俗化表现为诠释过度,脱离作品文本进行没有限度的“再创造”。 些平庸之作明明直白无味或佶屈聱牙,批评文章却写得天花乱坠,一再上演“皇 帝的新衣”闹剧。这些批评牵强附会、肆意升华,外延无限扩张,乃至另起炉灶, 使批评成为原创式的畅想,早已失去了与原作品的联系。 批评庸俗化表现为一哄而上的羊群效应。有人提到“疼痛”,一时间无痛不 成诗,非痛不好诗,翻开诗歌评论集,简直“痛不欲生”;有人说到“底层写作”, 于是流水线、小餐馆、地下室和打工妹顿时成为新宠。不论创作还是批评,长期 以来已习惯跟风、复制和起哄。对生活我们缺的不是图解,而是用心的关注。诗 歌应该是自然与人文背景下的“顺产儿”,诗歌批评同样如此。海洋、浪花、岛 屿,应该把这些真实的生活还给诗歌,也还给批评。 批评庸俗化表现为概念代替文本,行为代替写作。较之个体性的埋头创作 不少诗人似乎更喜欢混个脸熟,在这样的背景和语境下,诗歌批评基本沦为诗人 间的交际和应酬。哪怕是纷纷攘攘的流派或主义之争,也往往是你方唱罢我登场, 名目噱头不少,却未见得与文学和读者有何关系。 批评庸俗化表现为以偏概全、近亲结缘。某些诗人同时兼有批评家身份,习 惯以自己的喜好为唯一或主要标准。比如现实主义视浪漫为虚空,浪漫主义视写 实为流水账,废话诗人眼里唯美即为幼稚,至于下半部诗人则一篙子打翻一船人 除我之外都是“伪娘”。这种“顺我者昌,逆我者亡”的门派偏见之争,批 评效果不难预期。 一切表现形式都应该是创造的成果。今天的浪漫或许是明天的现实,当下的 现实也可能是昨天的浪漫。重要的是我们的作品是否揭示生命本质,精神是否向 真向善向上,以及手上的“主义”是否与我们的诉求达成一致。而批评要做的, 就是把真正的创造性成果点亮,让不同形式、不同风格、不同创造性诉求的佳作, 在反复的研读与辨析中沉淀价值。 诗歌批评庸俗化趋势亟须扭转。文学批评的职业公信力需要树立,批评家需 要贡献学术良知。果真如此,对诗歌和读者,都将是福音。 1.下列关于“诗歌批评”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诗歌批评对于作品而言意义巨大,犹如灯光一样能够指引着作品由暗处走向 前台 B.诗歌批评是对作品的诠释,也是对作品文本的一种再创造,但须坚持适度的 原则 C.诗歌批评需要批评者保持清醒,与文学和读者紧密联系,而非人云亦云一哄 而上
河南省、河北省、山西省 2015 届高三 9 月三省联考调研考试 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9 分,每小题 3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诗歌批评庸俗化 普冬 批评对作品的意义不言而喻。好的批评如同灯光,指引着作品从暗处走向前台。 近些年的诗歌批评中,不乏这样的经典或中肯之作。但与此同时,诗歌批评庸俗 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不少诗歌批评为了应酬需要,违心而作,学术含量可疑, 甚至堕落为诗人小圈子里击鼓传花的游戏道具。这类批评对诗歌创作来说类同饮 鸩止渴,还不如索性没有的好。 批评庸俗化表现为诠释过度,脱离作品文本进行没有限度的“再创造”。一 些平庸之作明明直白无味或佶屈聱牙,批评文章却写得天花乱坠,一再上演“皇 帝的新衣”闹剧。这些批评牵强附会、肆意升华,外延无限扩张,乃至另起炉灶, 使批评成为原创式的畅想,早已失去了与原作品的联系。 批评庸俗化表现为一哄而上的羊群效应。有人提到“疼痛”,一时间无痛不 成诗,非痛不好诗,翻开诗歌评论集,简直“痛不欲生”;有人说到“底层写作”, 于是流水线、小餐馆、地下室和打工妹顿时成为新宠。不论创作还是批评,长期 以来已习惯跟风、复制和起哄。对生活我们缺的不是图解,而是用心的关注。诗 歌应该是自然与人文背景下的“顺产儿”,诗歌批评同样如此。海洋、浪花、岛 屿,应该把这些真实的生活还给诗歌,也还给批评。 批评庸俗化表现为概念代替文本,行为代替写作。较之个体性的埋头创作, 不少诗人似乎更喜欢混个脸熟,在这样的背景和语境下,诗歌批评基本沦为诗人 间的交际和应酬。哪怕是纷纷攘攘的流派或主义之争,也往往是你方唱罢我登场, 名目噱头不少,却未见得与文学和读者有何关系。 批评庸俗化表现为以偏概全、近亲结缘。某些诗人同时兼有批评家身份,习 惯以自己的喜好为唯一或主要标准。比如现实主义视浪漫为虚空,浪漫主义视写 实为流水账,废话诗人眼里唯美即为幼稚,至于下半部诗人则一篙子打翻一船人 ——除我之外都是“伪娘”。这种“顺我者昌,逆我者亡”的门派偏见之争,批 评效果不难预期。 一切表现形式都应该是创造的成果。今天的浪漫或许是明天的现实,当下的 现实也可能是昨天的浪漫。重要的是我们的作品是否揭示生命本质,精神是否向 真向善向上,以及手上的“主义”是否与我们的诉求达成一致。而批评要做的, 就是把真正的创造性成果点亮,让不同形式、不同风格、不同创造性诉求的佳作, 在反复的研读与辨析中沉淀价值。 诗歌批评庸俗化趋势亟须扭转。文学批评的职业公信力需要树立,批评家需 要贡献学术良知。果真如此,对诗歌和读者,都将是福音。 1.下列关于“诗歌批评”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诗歌批评对于作品而言意义巨大,犹如灯光一样能够指引着作品由暗处走向 前台。 B.诗歌批评是对作品的诠释,也是对作品文本的一种再创造,但须坚持适度的 原则。 C.诗歌批评需要批评者保持清醒,与文学和读者紧密联系,而非人云亦云一哄 而上
D.诗歌批评需要批评者有学术良知,用心关注、反映生活,而不是对生活进行 图解。 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现在的诗歌批评庸俗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学术含量低,有些甚至沦为学术 游戏,妨碍了诗歌创作的进步。 B.不少的诗歌批评脱离现实,牵强附会,更有甚者竟然割裂与原作品的联系另 起炉灶,天马行空,肆意畅想。 C.无痛不成诗,流水线、小餐馆、地下室和打工妹顿时成为诗歌的新宠,这些 陋习导致了诗歌批评的庸俗化 D.诗歌批评之所以会出现概念代替文本,行为代替写作的现象,在于批评者心 气浮躁,不能潜心、埋头创作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歌批评与诗歌一样,都应该是自然与人文背景下的顺产儿,反映真实是它 们的共同要求,而不是制造噱头。 B.现在的诗歌批评家习惯以偏概全,搞门派之争,以自己的喜好为唯一或主要 标准,给诗歌创作造成恶劣影响 C.文艺作品需要揭示生命本质,表现真善美;文意批评则要把文艺作品中真正 的创造性成果点亮,将价值沉淀。 D.诗歌批评庸俗化,会丧失文学批评的职业公信力,如果文艺批评家再不反省 对诗歌和读者来说,都是灾难。 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张建封,字本立,邓州南阳人,客隐兖州。少喜文章,能辩论,慷慨尚气,自许 以功名显。李光弼镇河南,盗起苏、常间,残掠乡县。代宗诏中人马日新与光弼 麾下皆讨。建封见中人,请前喻贼,可不须战。因到贼屯开譬祸福,一日降数千 人,纵还田里,由是知名。时马燧为三城镇遏使雅知之表为判官擢监察御史燧伐 李灵耀军中事多所诹访杨炎将任以要职卢杞不喜出为岳州刺史。 李希烈既破梁崇义,跋扈不臣,寿州刺史崔昭与相闻,德宗召宰相选代昭者,杞 仓卒不暇取它吏,即白用建封。希烈数败王师,张甚,遂僭即天子位。是时,四 方尚多故,乃缮陴隍,益治兵,四鄙附悦。希烈使票帅悍卒来战,建封皆沮衄之。 贼平,进封阶。 是时,宦者主宫市,无诏文验核,但称宫市,则莫敢谁何,大率与直十不偿 又邀阍闼所奉及脚佣,至有重荷趋肆而徒返者。有农卖一驴薪,宦人以数尺帛 易之,又取它费,且驱驴入宫,而农纳薪辞帛,欲亟去,不许,恚曰:“惟有死 耳!”遂击宦者。有司执之以闻,帝黜宦人,赐农帛十匹,然宫市不废也。谏臣 交章列上,皆不纳,故建封请间为帝言之,帝颇顺听。会诏书蠲民逋赋,帝问何 如,答曰:“残逋积负,决无可敛,虽蠲除之,百姓尚无所益 治徐凡十年,躬于所事,一军大治。善容人过,至健黠亦未尝曲法假之。其言忠 义感激,故下皆畏悦。性乐士,贤不肖游其门者礼必均,故其往如归。许孟容 韩愈皆奏署幕府,有文章传于时 (《新唐书·卷一五八·列传第八十三·张建封传》 【注】①马燧、李灵耀、杨炎、卢杞均为人名。②阍闼:宫门。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D.诗歌批评需要批评者有学术良知,用心关注、反映生活,而不是对生活进行 图解。 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现在的诗歌批评庸俗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学术含量低,有些甚至沦为学术 游戏,妨碍了诗歌创作的进步。 B.不少的诗歌批评脱离现实,牵强附会,更有甚者竟然割裂与原作品的联系另 起炉灶,天马行空,肆意畅想。 C.无痛不成诗,流水线、小餐馆、地下室和打工妹顿时成为诗歌的新宠,这些 陋习导致了诗歌批评的庸俗化。 D.诗歌批评之所以会出现概念代替文本,行为代替写作的现象,在于批评者心 气浮躁,不能潜心、埋头创作。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歌批评与诗歌一样,都应该是自然与人文背景下的顺产儿,反映真实是它 们的共同要求,而不是制造噱头。 B.现在的诗歌批评家习惯以偏概全,搞门派之争,以自己的喜好为唯一或主要 标准,给诗歌创作造成恶劣影响。 C.文艺作品需要揭示生命本质,表现真善美;文意批评则要把文艺作品中真正 的创造性成果点亮,将价值沉淀。 D.诗歌批评庸俗化,会丧失文学批评的职业公信力,如果文艺批评家再不反省, 对诗歌和读者来说,都是灾难。 二、古代诗文阅读(36 分) (一)文言文阅读(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4-7 题。 张建封,字本立,邓州南阳人,客隐兖州。少喜文章,能辩论,慷慨尚气,自许 以功名显。李光弼镇河南,盗起苏、常间,残掠乡县。代宗诏中人马日新与光弼 麾下皆讨。建封见中人,请前喻贼,可不须战。因到贼屯开譬祸福,一日降数千 人,纵还田里,由是知名。时马燧为三城镇遏使雅知之表为判官擢监察御史燧伐 李灵耀军中事多所诹访杨炎将任以要职卢杞不喜出为岳州刺史①。 李希烈既破梁崇义,跋扈不臣,寿州刺史崔昭与相闻,德宗召宰相选代昭者,杞 仓卒不暇取它吏,即白用建封。希烈数败王师,张甚,遂僭即天子位。是时,四 方尚多故,乃缮陴隍,益治兵,四鄙附悦。希烈使票帅悍卒来战,建封皆沮衄之。 贼平,进封阶。 是时,宦者主宫市,无诏文验核,但称宫市,则莫敢谁何,大率与直十不偿一。 又邀阍闼②所奉及脚佣,至有重荷趋肆而徒返者。有农卖一驴薪,宦人以数尺帛 易之,又取它费,且驱驴入宫,而农纳薪辞帛,欲亟去,不许,恚曰:“惟有死 耳!”遂击宦者。有司执之以闻,帝黜宦人,赐农帛十匹,然宫市不废也。谏臣 交章列上,皆不纳,故建封请间为帝言之,帝颇顺听。会诏书蠲民逋赋,帝问何 如,答曰:“残逋积负,决无可敛,虽蠲除之,百姓尚无所益。” 治徐凡十年,躬于所事,一军大治。善容人过,至健黠亦未尝曲法假之。其言忠 义感激,故下皆畏悦。性乐士,贤不肖游其门者礼必均,故其往如归。许孟容、 韩愈皆奏署幕府,有文章传于时。 (《新唐书·卷一五八·列传第八十三·张建封传》) 【注】①马燧、李灵耀、杨炎、卢杞均为人名。②阍闼:宫门。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慷慨尚气,自许以功名显显:显扬 B.希烈数败王师,张甚张:张狂 C.但称宫市,则莫敢谁何何:怎样 D.欲亟去,不许亟:赶紧 5.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时马燧为三城镇遏使/雅知之/表为判官/攉监察御史/燧伐李灵耀/军中 事多所诹访/杨炎将任以要职/卢杞不喜/出为岳州刺史 B.时马燧为三城镇/遏使雅知之/表为判官攉监察御史/燧伐李灵耀/军中 事多/所诹访/杨炎将任以要职/卢杞不喜/出为岳州刺史 C.时马燧为三城镇遏使/雅知之表/为判官/攉监察御史/燧伐李灵耀/军中 事多所诹访/杨炎将任以要职/卢杞不喜出/为岳州刺史 D.时马燧为三城镇遏使/雅知之/表为判官/攉监察御史/燧伐李灵耀/军中 事/多所诹访杨炎/将任以要职/卢杞不喜出/为岳州刺史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张建封慷慨豪迈,泂察事理。李光弼奉命讨伐苏、常一带的盔贼时,张建封 认为不必交战,只要晓谕祸福就能令盗贼投降,果如所料。 B.张建封文武双全,治军有方。李希烈叛乱,派精兵强将攻打寿州,张建封修 壕练兵严加抵拒,叛军最后被平;治理徐州时,全军大治。 C.张建封关心民生,体恤民情。宦官主持宫市,欺行霸市,一农夫反抗被拘, 张建封向皇帝求情,并趁机请求废除官市,皇帝欣然应允 D.张建封待人宽容,礼贤下士。张建封善容人过,对恶人也法内宽容;喜欢延 揽人才,不管贤能与否均同礼相待,士人也觉得宾至如归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又邀阍闼所奉及脚佣,至有重荷趋肆而徒返者。(5分) (2)残逋积负,决无可敛,虽蠲除之,百姓尚无所益。(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8~9题。 诉衷情令·长安怀古 康与之 阿房废止汉荒丘,狐兔又群游。豪华尽成春梦,留下古今愁 君莫上,古原头,泪难收。夕阳西下,塞雁南飞,渭水东流 【注】康与之,北宋末年南宋初期词人,此词作于词人南渡之前。 8.“夕阳西下,塞雁南飞,渭水东流”描绘了怎样的景象?有什么作用?(5 分) 9.词的上片抒发了词人怎样的感情?如何抒发的?请结合注释简要阐述。(6 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师说》中韩愈认为“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的原因是“ (2)在《琵琶行》一诗中,白居易用 将琵琶女掏谨腼腆、欲露还藏的 情态刻画得入木三分。 (3)李煜在《虞美人》中以物是人非来抒发亡国之痛的名句是 、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A.慷慨尚气,自许以功名显 显:显扬 B.希烈数败王师,张甚 张:张狂 C.但称宫市,则莫敢谁何 何:怎样 D.欲亟去,不许 亟:赶紧 5.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时马燧为三城镇遏使/雅知之/表为判官/攉监察御史/燧伐李灵耀/军中 事多所诹访/杨炎将任以要职/卢杞不喜/出为岳州刺史 B.时马燧为三城镇/遏使雅知之/表为判官/攉监察御史/燧伐李灵耀/军中 事多/所诹访/杨炎将任以要职/卢杞不喜/出为岳州刺史 C.时马燧为三城镇遏使/雅知之表/为判官/攉监察御史/燧伐李灵耀/军中 事多所诹访/杨炎将任以要职/卢杞不喜出/为岳州刺史 D.时马燧为三城镇遏使/雅知之/表为判官/攉监察御史/燧伐李灵耀/军中 事/多所诹访杨炎/将任以要职/卢杞不喜出/为岳州刺史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张建封慷慨豪迈,洞察事理。李光弼奉命讨伐苏、常一带的盔贼时,张建封 认为不必交战,只要晓谕祸福就能令盗贼投降,果如所料。 B.张建封文武双全,治军有方。李希烈叛乱,派精兵强将攻打寿州,张建封修 壕练兵严加抵拒,叛军最后被平;治理徐州时,全军大治。 C.张建封关心民生,体恤民情。宦官主持宫市,欺行霸市,一农夫反抗被拘, 张建封向皇帝求情,并趁机请求废除官市,皇帝欣然应允。 D.张建封待人宽容,礼贤下士。张建封善容人过,对恶人也法内宽容;喜欢延 揽人才,不管贤能与否均同礼相待,士人也觉得宾至如归。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又邀阍闼所奉及脚佣,至有重荷趋肆而徒返者。(5 分) (2)残逋积负,决无可敛,虽蠲除之,百姓尚无所益。(5 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 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 8~9 题。 诉衷情令·长安怀古 康与之 阿房废止汉荒丘,狐兔又群游。豪华尽成春梦,留下古今愁。 君莫上,古原头,泪难收。夕阳西下,塞雁南飞,渭水东流。 【注】康与之,北宋末年南宋初期词人,此词作于词人南渡之前。 8.“夕阳西下,塞雁南飞,渭水东流”描绘了怎样的景象?有什么作用?(5 分) 9.词的上片抒发了词人怎样的感情?如何抒发的?请结合注释简要阐述。(6 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 分)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 分) (1)《师说》中韩愈认为“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的原因是“ ,”。 (2)在《琵琶行》一诗中,白居易用“ , ”将琵琶女掏谨腼腆、欲露还藏的 情态刻画得入木三分。 (3)李煜在《虞美人》中以物是人非来抒发亡国之痛的名句是“ , ”。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 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 分)
花布 贾大山 街上还很安静的时候,花市上就摆满了一片花草。真是花团锦簇,千丽百俏,半 条街飘满了清淡的花香。 老大爷,你买了这盆三叶梅吧,这花便宜,好活,你看它开得多么鲜艳! 花市东头,一个卖花的乡下姑娘在和一个看花的乡下老头谈生意。这个姑娘 集集来卖花,经常赶集的人都认识她,但不知道她叫什么名字。姑娘不过二十 二岁,生得细眉细眼,爱笑,薄薄的嘴唇很会谈生意。 那老头蹲在她的花摊前面,摇摇头,对那盆开满粉红色零星小花的三叶梅表 示不感兴趣 “那一盆多少钱?”老头抬起下巴朝花车儿上一指,打断她的话 那是一盆令箭荷花。在今天的花市上,这是独一份儿。葱翠的令箭似的叶状 枝上,四朵花竟相开放,那花朵大,花瓣儿层层叠叠,光洁鲜亮 些纟 层桃红,一层粉红,花丝弯曲嫩黄,阳光一照,整个花朵就像薄薄的彩色玻璃钅 的一样。姑娘说: “老大爷,那是令箭荷花 “我要的就是令箭荷花!” “它贵。 “有价儿没有?” 姑娘听他口气很大,把他仔细打量了一遍。老头瘦瘦的,大约60多岁,白 布褂子,紫花裤子,敞着怀,露着黑黑的结实的胸脯,不像是养种花草的人。姑 娘问: “老大爷,你是哪村的?” 严村的 哪村? “严村,城北的严村。” “晓得晓得。”一个看花的小伙子打趣说,“严村,好地方啊,那里的人们 身上不缺‘胡萝卜素’……” 看花的人们一齐笑了,姑娘笑得弯下腰去。严村是个苦地方,多少年来,那 里的人们每年分的口粮只能吃七八个月,不足部分,就用胡萝卜接济 在人们的笑声中,老头红了脸,好像受了莫大羞辱。他一横眉,冲着姑娘说: “多少钱,有价儿没有?” “15。”姑娘止住笑说。 “多少?”人们睁大眼睛。 “15。”姑娘重复道 “要十天工值,不买不买,太贵太贵。 你给多少?”姑娘赶了一句 “10块,多一分钱也不买。”老头坚定地说。 “12,少一分钱也不卖。”姑娘也不相让。 “不卖,你留着自己欣赏吧!”老头白了姑娘一眼。此时,集上热闹起来, 花市上也站满了人。那些买花的,看花的,大半是头上戴草帽或扎手巾的乡下人。 原来乡下人除了吃饭穿衣,他们的生活中也是需要一点花香的 个眉目清秀的干部打扮的年轻人挤上来说: “老头,你晓得这是什么花?
花 布 贾大山 街上还很安静的时候,花市上就摆满了一片花草。真是花团锦簇,千丽百俏,半 条街飘满了清淡的花香。 “老大爷,你买了这盆三叶梅吧,这花便宜,好活,你看它开得多么鲜艳!” 花市东头,一个卖花的乡下姑娘在和一个看花的乡下老头谈生意。这个姑娘 集集来卖花,经常赶集的人都认识她,但不知道她叫什么名字。姑娘不过二十一 二岁,生得细眉细眼,爱笑,薄薄的嘴唇很会谈生意。 那老头蹲在她的花摊前面,摇摇头,对那盆开满粉红色零星小花的三叶梅表 示不感兴趣。 “那一盆多少钱?”老头抬起下巴朝花车儿上一指,打断她的话。 那是一盆令箭荷花。在今天的花市上,这是独一份儿。葱翠的令箭似的叶状 枝上,四朵花竞相开放,那花朵大,花瓣儿层层叠叠,光洁鲜亮,一层紫红,一 层桃红,一层粉红,花丝弯曲嫩黄,阳光一照,整个花朵就像薄薄的彩色玻璃做 的一样。姑娘说: “老大爷,那是令箭荷花。” “我要的就是令箭荷花!” “它贵。” “有价儿没有?” 姑娘听他口气很大,把他仔细打量了一遍。老头瘦瘦的,大约 60 多岁,白 布褂子,紫花裤子,敞着怀,露着黑黑的结实的胸脯,不像是养种花草的人。姑 娘问: “老大爷,你是哪村的?” “严村的。” “哪村?” “严村,城北的严村。” “晓得晓得。”一个看花的小伙子打趣说,“严村,好地方啊,那里的人们 身上不缺‘胡萝卜素’……” 看花的人们一齐笑了,姑娘笑得弯下腰去。严村是个苦地方,多少年来,那 里的人们每年分的口粮只能吃七八个月,不足部分,就用胡萝卜接济。 在人们的笑声中,老头红了脸,好像受了莫大羞辱。他一横眉,冲着姑娘说: “多少钱,有价儿没有?” “15。”姑娘止住笑说。 “多少?”人们睁大眼睛。 “15。”姑娘重复道。 “要十天工值,不买不买,太贵太贵。” “你给多少?”姑娘赶了一句。 “10 块,多一分钱也不买。”老头坚定地说。 “12,少一分钱也不卖。”姑娘也不相让。 “不卖,你留着自己欣赏吧!”老头白了姑娘一眼。此时,集上热闹起来, 花市上也站满了人。那些买花的,看花的,大半是头上戴草帽或扎手巾的乡下人。 原来乡下人除了吃饭穿衣,他们的生活中也是需要一点花香的。 一个眉目清秀的干部打扮的年轻人挤上来说: “老头,你晓得这是什么花?
“令箭荷花!” “原产哪里?” 原产……原产姑娘家里!” 年轻干部哈哈大笑。笑罢,用扇子照老头的肩上拍了两拍,说:“墨西哥。 让给我吧,老头 不行。” 人们群里爆发了一片笑声。年轻干部用扇子挡着嘴,对老头嘀咕了几句什么。 老头立刻冷着脸说 “不行不行,明天也是我的生日,我也爱花!” 你这个人真难说话!这么贵,你吃它喝它? “咦,我不吃它喝它,你那个上级吃它喝它?” 人们听得明白,就又笑起来了。年轻干部不知出于一种什么心理,陡地变了脸色 说 “你是哪个村的?” 严村的。” “你们村的支书是谁?” 这一回,人们没有笑。他们望着年轻干部的脸色,纷纷说: “老头,让给他吧,与人方便自己方便 老头听人劝说,心里好像活动了一点。他望着那盆令箭荷花,用手捻着胡子, 又咂起嘴唇儿。年轻干部冷冷一笑,乘势说: 就是嘛,你们乡下人,还缺花看吗?髙粱花、棒子花、打破碗碗花,野花 野草遍地都是。姑娘,我出13块钱买了!” 说着,把钱送到姑娘脸前。 姑娘不接他的钱,手拿着小花手绢,依然那么扇着,冷冷地盯着他。他还想 说什么,那老头一跳脚,从怀里掏出一把崭新的票子,扯着嗓子嚷道: 你要那么说,我出14块钱!” “你这个人真是自不量力!”姑娘好像生了很大的气,瞪了老头一眼说,“看在 你来得早,凭着你那票子新鲜,依你,10块钱搬走吧!记住,原产墨西哥,免 得叫人再拿扇子拍你!” 年轻干部气得脸色发白,用扇子指着姑娘的脸,一时不知说什么好: 你你 “我叫蒋小玉,南关的,我们支书叫蒋大河,还问我们治保主任是谁吗?” 人们明白姑娘的心思,一齐仰着脖子大笑起来。在笑声中,人们都去摸自己的钱 包,都想买姑娘一盆花,姑娘就忙起来了。她笑微微地站在百花丛中,也像一枝 花,像一枝挺秀淡雅的兰花吧。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小说总共描写了两组矛盾,一是卖花姑娘和老头讥笑与被讥笑的矛盾,二是 年轻干部和老农、卖花姑娘蔑视农民与保持自尊的矛盾。 B.年轻干部身在农村却蔑视农民,达不到目的时,公然以权势威胁农民,对农 民以主子自居,对上级又竭力奉承讨好,真是心灵丑陋。 C.在文中“花市”只是故事发生的社会环境,从“事件”这一角度命题,题目 可理解为“花市的故事”“花市的风波”“花市的趣闻”等。 D.文中画线句子对令箭荷花的描写浓墨重彩,这么处理一是突出这盆令箭荷花 很特别,为下文争买作铺垫,二是与其他的花卉作对比
“令箭荷花!” “原产哪里?” “原产……原产姑娘家里!” 年轻干部哈哈大笑。笑罢,用扇子照老头的肩上拍了两拍,说:“墨西哥。 ——让给我吧,老头。” “不行。” 人们群里爆发了一片笑声。年轻干部用扇子挡着嘴,对老头嘀咕了几句什么。 老头立刻冷着脸说: “不行不行,明天也是我的生日,我也爱花!” “你这个人真难说话!这么贵,你吃它喝它?” “咦,我不吃它喝它,你那个上级吃它喝它?” 人们听得明白,就又笑起来了。年轻干部不知出于一种什么心理,陡地变了脸色 说: “你是哪个村的?” “严村的。” “你们村的支书是谁?” 这一回,人们没有笑。他们望着年轻干部的脸色,纷纷说: “老头,让给他吧,与人方便自己方便。” 老头听人劝说,心里好像活动了一点。他望着那盆令箭荷花,用手捻着胡子, 又咂起嘴唇儿。年轻干部冷冷一笑,乘势说: “就是嘛,你们乡下人,还缺花看吗?高粱花、棒子花、打破碗碗花,野花 野草遍地都是。姑娘,我出 13 块钱买了!” 说着,把钱送到姑娘脸前。 姑娘不接他的钱,手拿着小花手绢,依然那么扇着,冷冷地盯着他。他还想 说什么,那老头一跳脚,从怀里掏出一把崭新的票子,扯着嗓子嚷道: “你要那么说,我出 14 块钱!” “你这个人真是自不量力!”姑娘好像生了很大的气,瞪了老头一眼说,“看在 你来得早,凭着你那票子新鲜,依你,10 块钱搬走吧!记住,原产墨西哥,免 得叫人再拿扇子拍你!” 年轻干部气得脸色发白,用扇子指着姑娘的脸,一时不知说什么好: “你你……” “我叫蒋小玉,南关的,我们支书叫蒋大河,还问我们治保主任是谁吗?” 人们明白姑娘的心思,一齐仰着脖子大笑起来。在笑声中,人们都去摸自己的钱 包,都想买姑娘一盆花,姑娘就忙起来了。她笑微微地站在百花丛中,也像一枝 花,像一枝挺秀淡雅的兰花吧。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 分) A.小说总共描写了两组矛盾,一是卖花姑娘和老头讥笑与被讥笑的矛盾,二是 年轻干部和老农、卖花姑娘蔑视农民与保持自尊的矛盾。 B.年轻干部身在农村却蔑视农民,达不到目的时,公然以权势威胁农民,对农 民以主子自居,对上级又竭力奉承讨好,真是心灵丑陋。 C.在文中“花市”只是故事发生的社会环境,从“事件”这一角度命题,题目 可理解为“花市的故事”“花市的风波”“花市的趣闻”等。 D.文中画线句子对令箭荷花的描写浓墨重彩,这么处理一是突出这盆令箭荷花 很特别,为下文争买作铺垫,二是与其他的花卉作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