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届高三12月份月考 语文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1.(9分)论述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传统中国乡村,无论是在古代文人的笔下,还是在乡村耆旧的心中,乡村 更多的是充满温情和诗意的祥和。我们只要从晋南村落今幸存的老宅走过,看 看那残留的“耕读传家”“地接芳邻”“职思其居”“君子攸宁”之类的门楣题字, 我们就能感受到村落中曾经飘荡着的诗雅风韵和那背后深藏着的意蕴。回头看 看新农村随处可见的用现代化手段制作出的“福星高照”“鹏程万里”“家兴财 源旺”“家和万事兴”之类的精美匾额,虽说是传统的延续,却没有了传统的风 雅。由此我们想到了传统中国农村的乡绅 所谓乡绅,就是乡间的绅士,即士大夫居乡者。这主要由两部分人组成 部分是有官职而退居在乡者,此即所谓的“绅”或“大夫”;一部分是未曾出 仕的读书人,此即所谓的“士”。由乡间士大夫组成的“乡绅”群体,他们有高 于普通民众的文化知识和精神素养,有着为官的阅历和广阔的视野,对下层民 众生活有深刻的了解。他们既可以将下情上达于官府甚至朝廷,也可以将官方 的意旨贯彻于民间。因而“身为一乡之望,而为百姓所宜矜式,所赖保护者”。 他们在乡间承担着传承文化、教化民众的责任,同时参与地方教育和地方管理, 引领着一方社会的发展。他们可以说是乡村的灵魂,代表着一方的风气和文化 乡绅的核心是“绅”,即退居官员,他们在这个群体中起着主导作用。乡 绅群体形成的基础是农业文明。自周代始,即把村落称作“里”。“里”字从田 从土,即反映了“恃田而食,恃土而居”的农业型经济生活特征。从事农业的 人群,不像游牧民族或商业人群那样四处行走,而是世世代代守护在土地上 他们像庄稼一样,把根深扎在了乡土里,对乡土充满了感情。虽说“大丈夫志 在四方”,不免要宦游他乡,但“叶落归根”则成了农业文明滋养的人群颠扑不 破的信念。这种传统在周代就已出现 修齐治平,是每一个士子的理想。这些乡绅,他们怀着四方之志,在青壮 年时期通过科举、铨选,离开家乡,为国家效力。晚年归乡,则带着一身的荣 耀相见于乡亲父老。他们的成就、德望为一乡民众所瞻仰,他们的学问知识为
2019 届高三 12 月份月考 语文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35 分) 1.(9 分)论述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传统中国乡村,无论是在古代文人的笔下,还是在乡村耆旧的心中,乡村 更多的是充满温情和诗意的祥和。我们只要从晋南村落今幸存的老宅走过,看 看那残留的“耕读传家”“地接芳邻”“职思其居”“君子攸宁”之类的门楣题字, 我们就能感受到村落中曾经飘荡着的诗雅风韵和那背后深藏着的意蕴。回头看 看新农村随处可见的用现代化手段制作出的“福星高照”“鹏程万里”“家兴财 源旺”“家和万事兴”之类的精美匾额,虽说是传统的延续,却没有了传统的风 雅。由此我们想到了传统中国农村的乡绅。 所谓乡绅,就是乡间的绅士,即士大夫居乡者。这主要由两部分人组成, 一部分是有官职而退居在乡者,此即所谓的“绅”或“大夫”;一部分是未曾出 仕的读书人,此即所谓的“士”。由乡间士大夫组成的“乡绅”群体,他们有高 于普通民众的文化知识和精神素养,有着为官的阅历和广阔的视野,对下层民 众生活有深刻的了解。他们既可以将下情上达于官府甚至朝廷,也可以将官方 的意旨贯彻于民间。因而“身为一乡之望,而为百姓所宜矜式,所赖保护者”。 他们在乡间承担着传承文化、教化民众的责任,同时参与地方教育和地方管理, 引领着一方社会的发展。他们可以说是乡村的灵魂,代表着一方的风气和文化。 乡绅的核心是“绅”,即退居官员,他们在这个群体中起着主导作用。乡 绅群体形成的基础是农业文明。自周代始,即把村落称作“里”。“里”字从田 从土,即反映了“恃田而食,恃土而居”的农业型经济生活特征。从事农业的 人群,不像游牧民族或商业人群那样四处行走,而是世世代代守护在土地上, 他们像庄稼一样,把根深扎在了乡土里,对乡土充满了感情。虽说“大丈夫志 在四方”,不免要宦游他乡,但“叶落归根”则成了农业文明滋养的人群颠扑不 破的信念。这种传统在周代就已出现。 修齐治平,是每一个士子的理想。这些乡绅,他们怀着四方之志,在青壮 年时期通过科举、铨选,离开家乡,为国家效力。晚年归乡,则带着一身的荣 耀相见于乡亲父老。他们的成就、德望为一乡民众所瞻仰,他们的学问知识为
乡学子所钦慕,他们作为成功的榜样,激励着后辈学子奋发向上。这样, 批又一批的官员回归故里,换来的是一批又一批的才俊走出乡土。如此而形成 了一个生生不息的人才大循环,使中国乡土变成了人才生长的沃壤。有人对明 代初期百年间的城乡中举人数作过统计,发现乡村多于城市。这反映了在以农 业为主体的传统社会中,乡村比城市有更旺盛的造就人才的功能。 然而,近百年商业经济和“新式教育”的发展,打破了中国社会城乡平衡 格局。城市的经济收入、教育资源配制以及髙知识含量的工作性质等,使乡村 中的优秀人才开始流向城市。“叶落归根”的传统观念,在城市优越的生活条件 的诱惑下开始动摇,部分退休官员开始失去还乡的热情,在城市安置家眷。这 种单向流动,在民国时期曾使一批有志之士深为担忧,而为乡村重建作过呼吁。 到20世纪后半叶,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出现了乡村人口向城市流动的高潮, 乡村的命运便急剧直下。原本应属乡绅群体可以引领乡村社会的人群,统统都 变成了城市人。 乡绅群体的消失,使乡村失去了传统文化的传承人,失去了文化领袖和灵 魂,没有了指导和提升文化教育的导师,乡村的凝聚力也随之消失。加之城乡 教育资源配制的巨大反差,加剧了农村人口向城市流动的速度与规模,使农村 开始变成文化沙漠。中国文化是以农业文明为基础的。农业文明的根在乡村。 植根于乡土的中国文化之树,“叶”不归根,根上的“水土”又大量流失,这棵 大树面临的不仅仅是凋败,而是枯死!然而更令人担忧的是乡村失去“灵魂” 之后,八亿农民开始离开土地,变为流民,游荡入城。 当然,对于乡绅的消失,可以归咎于社会近代化变革中“工业文明”的冲 击,但更重要的是这场变革对传统价值观的摧毁。虽然近代出现的新型知识群 体和有理想的革命者,其初皆以挽救民族危亡为己任,但面临自己最后归宿选 择时,原来的革命理想却被享乐主义所取代。叶落归根的传统价值观被彻底抛 弃,长期的城市生活,使他们失了“根”的记忆:工业文明追求效益与利益的 观念,冲刷了传统学人曾有的文化使命与社会担当精神。于此,我不得不礼敬 中国传统的乡绅,磬折于他们“归根”的壮举与髙尚精神!叶落归根,归根则 成肥料,不归根则成垃圾。他们不愿意作不归之叶,被人作为垃圾扫掉,而是 要化为肥料,让生养自己的大树长得更茂盛。他们明白,他们的价值已不在职
一乡学子所钦慕,他们作为成功的榜样,激励着后辈学子奋发向上。这样,一 批又一批的官员回归故里,换来的是一批又一批的才俊走出乡土。如此而形成 了一个生生不息的人才大循环,使中国乡土变成了人才生长的沃壤。有人对明 代初期百年间的城乡中举人数作过统计,发现乡村多于城市。这反映了在以农 业为主体的传统社会中,乡村比城市有更旺盛的造就人才的功能。 然而,近百年商业经济和“新式教育”的发展,打破了中国社会城乡平衡 格局。城市的经济收入、教育资源配制以及高知识含量的工作性质等,使乡村 中的优秀人才开始流向城市。“叶落归根”的传统观念,在城市优越的生活条件 的诱惑下开始动摇,部分退休官员开始失去还乡的热情,在城市安置家眷。这 种单向流动,在民国时期曾使一批有志之士深为担忧,而为乡村重建作过呼吁。 到 20 世纪后半叶,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出现了乡村人口向城市流动的高潮, 乡村的命运便急剧直下。原本应属乡绅群体可以引领乡村社会的人群,统统都 变成了城市人。 乡绅群体的消失,使乡村失去了传统文化的传承人,失去了文化领袖和灵 魂,没有了指导和提升文化教育的导师,乡村的凝聚力也随之消失。加之城乡 教育资源配制的巨大反差,加剧了农村人口向城市流动的速度与规模,使农村 开始变成文化沙漠。中国文化是以农业文明为基础的。农业文明的根在乡村。 植根于乡土的中国文化之树,“叶”不归根,根上的“水土”又大量流失,这棵 大树面临的不仅仅是凋败,而是枯死!然而更令人担忧的是乡村失去“灵魂” 之后,八亿农民开始离开土地,变为流民,游荡入城。 当然,对于乡绅的消失,可以归咎于社会近代化变革中“工业文明”的冲 击,但更重要的是这场变革对传统价值观的摧毁。虽然近代出现的新型知识群 体和有理想的革命者,其初皆以挽救民族危亡为己任,但面临自己最后归宿选 择时,原来的革命理想却被享乐主义所取代。叶落归根的传统价值观被彻底抛 弃,长期的城市生活,使他们失了“根”的记忆;工业文明追求效益与利益的 观念,冲刷了传统学人曾有的文化使命与社会担当精神。于此,我不得不礼敬 中国传统的乡绅,磬折于他们“归根”的壮举与高尚精神!叶落归根,归根则 成肥料,不归根则成垃圾。他们不愿意作不归之叶,被人作为垃圾扫掉,而是 要化为肥料,让生养自己的大树长得更茂盛。他们明白,他们的价值已不在职
所,而在乡土! (选自《人民日报》2015年12月23日,有删节) (1)下列关于中国乡村的变化叙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传统的中国乡村,无论是在古代文人的笔下,还是在乡村耆旧的心中,都充满 了温情和诗意的祥和。 B.中国乡村曾经是人才生长的沃壤,在以农业为主体的传统社会中,乡村比城市 有更旺盛的造就人才的功能 C.现代乡村虽有传统的延续,却没有了乡村的风雅,乡绅群体在乡村的消失是其 中的一个重要原因。 D.随着城市社会经济的发展,乡村中的优秀人才逐渐流向城市,乡村也逐渐变成 文化沙漠。 (2)下列关于乡绅在乡村文化中的影响的叙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乡绅有高于普通民众的文化知识和精神素养,有着为官的阅历和广阔的视野, 对下层民众生活有深刻的了解。 B.乡绅作为成功的榜样,激励着乡村后辈学子奋发向上,使乡村形成了一个良性 的人才大循环。 C.乡绅参与地方教育和地方管理,指导和提升了乡村文化,增强了乡村的凝聚力。 D.乡绅在乡村承担着文化传承、教化民众的责任,是乡村的文化领袖,引领一方 的社会发展。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与古代的“耕读传家”“地接芳邻”之类的门楣题字的风雅相比,现代新农村 的“福星高照”“鹏程万里”“家兴财源旺”之类的精美匾额显得肤浅庸俗,功 利色彩很浓。 B.“叶落归根”曾经是宦游他乡的游子颠扑不破的信念,但随着乡绅群体向城市 的流动,这一观念在现代乡村已经荡然无存。 C.中国文化植根于乡村,乡绅的大量流向城市,将使乡村失去“灵魂”,使中国 文化面临凋败甚至消亡的危险。 D.近代以来出现的新型知识群体和有理想的革命者,抛弃了传统文化价值的观念
所,而在乡土! (选自《人民日报》2015 年 12 月 23 日,有删节) (1)下列关于中国乡村的变化叙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传统的中国乡村,无论是在古代文人的笔下,还是在乡村耆旧的心中,都充满 了温情和诗意的祥和。 B.中国乡村曾经是人才生长的沃壤,在以农业为主体的传统社会中,乡村比城市 有更旺盛的造就人才的功能。 C.现代乡村虽有传统的延续,却没有了乡村的风雅,乡绅群体在乡村的消失是其 中的一个重要原因。 D.随着城市社会经济的发展,乡村中的优秀人才逐渐流向城市,乡村也逐渐变成 文化沙漠。 (2)下列关于乡绅在乡村文化中的影响的叙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乡绅有高于普通民众的文化知识和精神素养,有着为官的阅历和广阔的视野, 对下层民众生活有深刻的了解。 B.乡绅作为成功的榜样,激励着乡村后辈学子奋发向上,使乡村形成了一个良性 的人才大循环。 C.乡绅参与地方教育和地方管理,指导和提升了乡村文化,增强了乡村的凝聚力。 D.乡绅在乡村承担着文化传承、教化民众的责任,是乡村的文化领袖,引领一方 的社会发展。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与古代的 “耕读传家”“地接芳邻”之类的门楣题字的风雅相比,现代新农村 的“福星高照”“鹏程万里”“家兴财源旺”之类的精美匾额显得肤浅庸俗,功 利色彩很浓。 B.“叶落归根”曾经是宦游他乡的游子颠扑不破的信念,但随着乡绅群体向城市 的流动,这一观念在现代乡村已经荡然无存。 C.中国文化植根于乡村,乡绅的大量流向城市,将使乡村失去“灵魂”,使中国 文化面临凋败甚至消亡的危险。 D.近代以来出现的新型知识群体和有理想的革命者,抛弃了传统文化价值的观念
缺少中国传统乡绅的社会担当精神,终被人作为垃圾扫掉 2.(12分)实用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路遥写《人生》《平凡的世界》的一些情况 高建群 大约是1982年的六七月间吧,路遥回延安。他这次有一个事情,就是见 他的四弟王天乐。由于路遥自小过继到延川,所以与长在清涧的四弟从未见过 面。父亲说了,你哥在西安成事了,你去找他。这样王天乐便给路遥写了封信 路遥回信说,让弟弟下延安等他 路遥在延安找王天乐,找不着。原来,王天乐下来后,在延安东关大桥的 劳动力市场当民工。路遥问我,我说见过一次,后来不知道到哪里去了。后来 访问了很多人,结果在陈泽顺那里探到一些消息。泽顺说,西沟有一户人家圈 窑,雇天乐给背石头。这样,路遥在西沟半山上,找到穿个红背心,正在背石 头的天乐。“我亲爱的弟弟!”抱着王天乐,看着这三面将要圈起的石窑,兄弟 俩抱头大哭 后来在延安饭店五楼,开了个房间,路遥听天乐讲他的故事。天乐那时候 还不叫天乐,叫猴蛮,天乐这名字,就是路遥给起的。兄弟俩关在房里,路遥 听这个陌生的弟弟讲他的苦难和屈辱。讲者哭,听者也哭。讲了三天三夜。讲 完后路遥说:我要把你的故事写出来 路遥背了个大包,一个肩膀高、一个肩膀低,到甘泉去写。甘泉文化馆有 个作家叫张弢,招呼他。两个月以后,他背着个大包,包里装着厚厚的一沓《人 生》手稿,又回到延安。圆脸整个瘦了一圈,人精神恍惚。他对我说:中国文 坛有一件大事要发生了 那天晚上,月光照得延安城如同白昼。路遥、王天乐和我,顺着街道从北 关走到南桥,又从南桥走到北关。整整走了一夜。路遥谈到他的初恋,谈到《人 生》中的主人公叫高加林,为什么叫高加林呢?当年,一个孩子曾经热泪涟涟 地望着夜空,因为当晩有个叫加加林少校的人正飞向星球,所以这孩子如今把 他的作品主人公叫“高加林”。 路遥还说,《人生》中用了我的诗,“我是一只生着翅膀的大雁,自由地去
缺少中国传统乡绅的社会担当精神,终被人作为垃圾扫掉。 2.(12 分)实用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路遥写《人生》《平凡的世界》的一些情况 高建群 大约是 1982 年的六七月间吧,路遥回延安。他这次有一个事情,就是见 他的四弟王天乐。由于路遥自小过继到延川,所以与长在清涧的四弟从未见过 面。父亲说了,你哥在西安成事了,你去找他。这样王天乐便给路遥写了封信。 路遥回信说,让弟弟下延安等他。 路遥在延安找王天乐,找不着。原来,王天乐下来后,在延安东关大桥的 劳动力市场当民工。路遥问我,我说见过一次,后来不知道到哪里去了。后来 访问了很多人,结果在陈泽顺那里探到一些消息。泽顺说,西沟有一户人家圈 窑,雇天乐给背石头。这样,路遥在西沟半山上,找到穿个红背心,正在背石 头的天乐。“我亲爱的弟弟!”抱着王天乐,看着这三面将要圈起的石窑,兄弟 俩抱头大哭。 后来在延安饭店五楼,开了个房间,路遥听天乐讲他的故事。天乐那时候 还不叫天乐,叫猴蛮,天乐这名字,就是路遥给起的。兄弟俩关在房里,路遥 听这个陌生的弟弟讲他的苦难和屈辱。讲者哭,听者也哭。讲了三天三夜。讲 完后路遥说:我要把你的故事写出来。 路遥背了个大包,一个肩膀高、一个肩膀低,到甘泉去写。甘泉文化馆有 个作家叫张弢,招呼他。两个月以后,他背着个大包,包里装着厚厚的一沓《人 生》手稿,又回到延安。圆脸整个瘦了一圈,人精神恍惚。他对我说:中国文 坛有一件大事要发生了! 那天晚上,月光照得延安城如同白昼。路遥、王天乐和我,顺着街道从北 关走到南桥,又从南桥走到北关。整整走了一夜。路遥谈到他的初恋,谈到《人 生》中的主人公叫高加林,为什么叫高加林呢?当年,一个孩子曾经热泪涟涟 地望着夜空,因为当晚有个叫加加林少校的人正飞向星球,所以这孩子如今把 他的作品主人公叫“高加林”。 路遥还说,《人生》中用了我的诗,“我是一只生着翅膀的大雁,自由地去
爱每一点蓝天……”你不会告吧?我笑着说不会。路遥说如果你要告我,我就 说这是黄亚萍抄了高建群的诗,送给高加林的,与我路遥无关。 上面是我知道的路遥写《人生》的一些情况。下面说说写《平凡的世界》 的一些情况。 大约是1985年清明节前后,路遥给我打电话,要去实际踏勘一家煤矿, 为长篇动笔前做准备。这样我陪他到黄陵店头煤矿。天冷极了。煤矿老板叫陶 家山,找了件棉衣让路遥穿上,在店头呆两天,然后回黄陵县城。 在黄陵轩辕宾馆,路遥说在长篇动笔前,需要找个朋友,做听众,帮他把人物和 故事圆满一遍。他说这是长篇小说创作的一个诀窍。这样,我便与他在轩辕宾 馆关起门来,谈了三天。 记得最初的时候,这部洋洋百万言的长篇还不叫《平凡的世界》,路遥说, 共分三部,第一部叫《黄土》、第二部叫《黑金》,第三部《大世界》,然后总的 名字叫《走向大世界》.他后来是如何将这部名著改成《平凡的世界》这样既大 气又朴实无华的名字的,我就不知道了。 《平凡的世界》出版时,扉页上那张路遥夹着个大笔记本,戴着个黑框眼 镜的照片,就是那次在黄帝陵轩辕手植柏前照的。拍照片的是黄陵诗人,在县 城开照相馆的任宗耀。 后来(大约是1986年8月),路遥在吴起县武装部写《平凡的世界》时, 我去看他。疲惫、恍惚、孤独,像一个被世界放逐的人一样。他对我说,他的 同学在县武装部工作,给他腾了一个窑洞。他说想洗澡,这地方洗不成澡,半 个月没洗澡了。 再后来(大约是1987年),路遥在延安宾馆写作《平凡的世界》时,我去 看他。他把自己关在房间里,一脸病容。他愁苦地望着我说:能有人替代我多 好呀!接着叹息一声说,瞌睡还得眼里过。然后,又对着桌子上几尺高的写好 的稿子说,也许会是一堆废纸吧! 记得他给宾馆的墙上画了许多的道道。他说,每天写五千字,然后画一个 道道。说完,他摇摇晃晃地站起来,一个一个道道地数,看写到多少万字了。 在路遥十五周年忌日的时候,谨以以上的文字,作为对一位兄长的悼念, 作为对新时期中国文坛一位重量级人物的悼念。他对文学的献身精神,他对自
爱每一点蓝天……”你不会告吧?我笑着说不会。路遥说如果你要告我,我就 说这是黄亚萍抄了高建群的诗,送给高加林的,与我路遥无关。 上面是我知道的路遥写《人生》的一些情况。下面说说写《平凡的世界》 的一些情况。 大约是 1985 年清明节前后,路遥给我打电话,要去实际踏勘一家煤矿, 为长篇动笔前做准备。这样我陪他到黄陵店头煤矿。天冷极了。煤矿老板叫陶 家山,找了件棉衣让路遥穿上,在店头呆两天,然后回黄陵县城。 在黄陵轩辕宾馆,路遥说在长篇动笔前,需要找个朋友,做听众,帮他把人物和 故事圆满一遍。他说这是长篇小说创作的一个诀窍。这样,我便与他在轩辕宾 馆关起门来,谈了三天。 记得最初的时候,这部洋洋百万言的长篇还不叫《平凡的世界》,路遥说, 共分三部,第一部叫《黄土》、第二部叫《黑金》,第三部《大世界》,然后总的 名字叫《走向大世界》.他后来是如何将这部名著改成《平凡的世界》这样既大 气又朴实无华的名字的,我就不知道了。 《平凡的世界》出版时,扉页上那张路遥夹着个大笔记本,戴着个黑框眼 镜的照片,就是那次在黄帝陵轩辕手植柏前照的。拍照片的是黄陵诗人,在县 城开照相馆的任宗耀。 后来(大约是 1986 年 8 月),路遥在吴起县武装部写《平凡的世界》时, 我去看他。疲惫、恍惚、孤独,像一个被世界放逐的人一样。他对我说,他的 同学在县武装部工作,给他腾了一个窑洞。他说想洗澡,这地方洗不成澡,半 个月没洗澡了。 再后来(大约是 1987 年),路遥在延安宾馆写作《平凡的世界》时,我去 看他。他把自己关在房间里,一脸病容。他愁苦地望着我说:能有人替代我多 好呀!接着叹息一声说,瞌睡还得眼里过。然后,又对着桌子上几尺高的写好 的稿子说,也许会是一堆废纸吧! 记得他给宾馆的墙上画了许多的道道。他说,每天写五千字,然后画一个 道道。说完,他摇摇晃晃地站起来,一个一个道道地数,看写到多少万字了。 在路遥十五周年忌日的时候,谨以以上的文字,作为对一位兄长的悼念, 作为对新时期中国文坛一位重量级人物的悼念。他对文学的献身精神,他对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