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柳州、玉林、贵港、钦州、河池等五市2014届高三三月份模拟考 语文试题 第Ⅰ卷(选择题共10小题,每小题3分,共30分) 、(12分,每小题3分) 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A.延宕(dang) 水獭(ta) 狼奔豕(shi)突 冠(gu 盖相望 B.槲(hu)树 翘(qiao)楚 钟灵毓(yu)秀 抵(zhi) 掌而谈 C.股肱(gong)炭疽(j) 自小失怙(gu) 强( qiang) 颜欢笑 D.褫(chi)夺 悭(jian)吝 翻箱倒箧(qie) 鸢(yuan) 飞鱼跃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A.贪官污吏们刚想受贿的时候,往往心有余悸,生怕被人揭发举报,等趟惯了 浑水之后,很快就无所顾忌,厚颜无耻,贪得无厌了 B.往年,春节后一段日子,是礼品回收市场的黄金时段。但记者日前暗访省城 多家礼品回收店后发现,今年春节后高档烟酒回收生意已然今非昔比,极不景气。 C.刚到清华任教时,王国维用海宁土话讲课,学生们不知所云。吴其昌说:“当 年同学诸君能完全把先生的话听懂的,只有我一人,因为我也是海宁人。” D.程老师自参加工作以来,一直工作在教学第一线,一直以模范教师的标准严 格要求自己,脚踏实地,无怨无悔,怀真抱素,甘为人梯 3.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例如,法国的埃菲尔铁塔、澳大利亚的悉尼歌剧院等,并非都是当地最高的 建筑物,但有谁会质疑它们是作为这个城市甚至这个国家的地标而存在的呢? B.髙温超导滤波器已被应用于手机和卫星通讯,并明显改善了通信质量;超导 量子干涉器件装备在医疗设备上使用,则大大加强了对人体心脑探测检查的精确 度和灵敏度。 C.欧洲空间局科学政策委员会确定将发射一颗探测卫星,用于搜寻围绕其他恒 星运行的岩石质行星。这项探测计划被命名为“柏拉图”,预计于2024年用联 盟号火箭发射升空。 D.人类生活步入现代化,但是人的文化记忆却不可能被连根拔起。人的心灵不 能沉湎于物质世界而无法自拔,更不能简单地用物来填充。 4.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曾有人对苏东坡说:柳永词只合十七八女郎,执红牙板,歌“杨柳岸,晓风残月” 而东坡词须关西大汉,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 去 ①就是晓风残月的上半阕那一句“暮霭沉沉楚天阔”,谁能说它竟是阴柔 ②“绣帘开,一点明月窥人”,这样的词句,恐怕也只合十七八女郎曼声低唱吧 ③东坡为之“绝倒” ④而柳永的词句“长安古道马迟迟,高柳乱蝉嘶”,又是何等境界 ⑤显然,他因此种阳刚与阴柔之别而感到自豪 ⑥其实东坡之词何尝都是“大江东去
广西柳州、玉林、贵港、钦州、河池等五市 2014 届高三三月份模拟考 语文试题 第Ⅰ卷(选择题 共 10 小题,每小题 3 分,共 30 分) 一、(12 分,每小题 3 分) 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A.延宕(dàng) 水獭(tǎ) 狼奔豕(shǐ)突 冠(guàn) 盖相望 B.槲(hú)树 翘(qiǎo)楚 钟灵毓(yù)秀 扺(zhǐ) 掌而谈 C.股肱(gōng) 炭疽(jū) 自小失怙(gū) 强(qiǎng) 颜欢笑 D.褫(chǐ)夺 悭(jiān)吝 翻箱倒箧(qiè) 鸢(yuān) 飞鱼跃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A.贪官污吏们刚想受贿的时候,往往心有余悸,生怕被人揭发举报,等趟惯了 浑水之后,很快就无所顾忌,厚颜无耻,贪得无厌了。 B.往年,春节后一段日子,是礼品回收市场的黄金时段。但记者日前暗访省城 多家礼品回收店后发现,今年春节后高档烟酒回收生意已然今非昔比,极不景气。 C.刚到清华任教时,王国维用海宁土话讲课,学生们不知所云。吴其昌说:“当 年同学诸君能完全把先生的话听懂的,只有我一人,因为我也是海宁人。” D.程老师自参加工作以来,一直工作在教学第一线,一直以模范教师的标准严 格要求自己,脚踏实地,无怨无悔,怀真抱素,甘为人梯。 3.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例如,法国的埃菲尔铁塔、澳大利亚的悉尼歌剧院等,并非都是当地最高的 建筑物,但有谁会质疑它们是作为这个城市甚至这个国家的地标而存在的呢? B.高温超导滤波器已被应用于手机和卫星通讯,并明显改善了通信质量;超导 量子干涉器件装备在医疗设备上使用,则大大加强了对人体心脑探测检查的精确 度和灵敏度。 C.欧洲空间局科学政策委员会确定将发射一颗探测卫星,用于搜寻围绕其他恒 星运行的岩石质行星。这项探测计划被命名为“柏拉图”,预计于 2024 年用联 盟号火箭发射升空。 D.人类生活步入现代化,但是人的文化记忆却不可能被连根拔起。人的心灵不 能沉湎于物质世界而无法自拔,更不能简单地用物来填充。 4.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曾有人对苏东坡说:柳永词只合十七八女郎,执红牙板,歌“杨柳岸,晓风残月”: 而东坡词须关西大汉,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 去”。 , 。 ? ? ! ? ①就是晓风残月的上半阕那一句“暮霭沉沉楚天阔”,谁能说它竟是阴柔 ②“绣帘开,一点明月窥人”,这样的词句,恐怕也只合十七八女郎曼声低唱吧 ③东坡为之“绝倒” ④而柳永的词句“长安古道马迟迟,高柳乱蝉嘶”,又是何等境界 ⑤显然,他因此种阳刚与阴柔之别而感到自豪 ⑥其实东坡之词何尝都是“大江东去
A.③⑤⑥②④① B.⑥②④③①⑤C.⑥①④③②⑤D.③⑤② ①④⑥ 二、阅读下面文字,完成5-7题。(9分,每小题3分) 马与龙的文化缘 龙是中国古人对自然界中的诸多动物和天象经过多元融合而创造的一种神物,其 实质是先民对自然力的神化。经过不断的创造、演进和升华,龙已成为中华民族 的广义图腾、精神象征、文化标志、信仰载体和情感纽带。 在龙的诸多“模特”中,有马的身影。从形象上看,马头给龙头以取材参照。甲 骨文中的某些“龙”字,头部窄长,就比较像马头。汉代王充《论衡·龙虚》篇 言“世俗画龙之像,马首蛇尾”。并由此推断,龙乃“马、蛇之类”。宋代罗愿 《尔雅翼·释龙》称龙“头似驼”一一驼头近似于马头。还有龙形似马形的说法。 如《录异记·王宗郎》:“有群龙出水上,行入汉江,大者数丈,小者丈余,如 五方之色,有如马、驴之形。 在古人心目中,马具有龙性,龙和马可以相互变化。反映在古籍中,如《周礼· 夏官·司马》:“马八尺以上为龙。”《山海经·图赞》:“马实龙精,爰出水类。” 《全唐文·上龙马奏》:“有马生龙驹……身有鳞而不生毛。”柳宗元《龙马图 赞》:“明皇时,灵昌郡得异马于河,其状龙鳞、虺尾……后帝西幸,马至咸阳 西入渭水化为龙,泳游去,不知所终。”看来,形象上,马是把高扬的头颅、飘 逸的身姿等贡献给了龙;内涵上,马是把刚毅、坚强、友好、善良、奔放、洒脱 等品质贡献给了龙。 上世纪七十年代,内蒙赤峰市翁牛特旗赛沁塔拉村一农夫将自己发现的一件“宝 物”送到翁牛特旗文化馆,后经中科院考古研究所专家实地考察和鉴定,确认该 “宝物”为新石器时代红山文化“玉龙”。作为中华文明起源和初步生成的见证 物,这件玉龙的重要性非同小可。 那么,此玉龙造型以何物为取材对象呢?有专家根据玉龙“口闭吻长,鼻端前突, 上翘起棱,端面截平,有并排鼻孔二”的特征,判断其取材于猪。另有专家则将 其推断为“马龙”,或“马型原龙”。理由是:该龙头不是近似于猪头的三角形 而是近似于马头的长方形;该龙头上没有猪那样的大耳朵;该龙脖后颈与脊梁上 有几占全身三分之一的飞掠而起的饰物,这饰物近似于马鬃而不是猪鬃 我国先民饲养马是较晚的事,中国北方新石器遗址中普遍不见家马骨骼出土。红 山文化遗址中常发现牛、羊、猪等家畜的骨骼和鹿、獐等兽骨,但一直未发现家 马或野马的骨骼。1959年,考古工作者在青海的塔里他里哈遗址内发现畜圈, 圈内有马的粪便,断代在公元前2200年左右,即距今约4400年。这是目前在我 国发现的年代最早的先民养马的证据。看来,说距今5000年左右的红山文化赛 沁塔拉玉龙的取材对象是马,缺乏考古发现的支持。 马与龙的文化缘,还体现在语言文字中。古代常用“龙驹”“龙骧”称骏马。成 语中有“车水马龙”“龙神马壮”“龙马精神”等。“龙马精神”这个成语,无 论其表层意思还是其深层,都带着文化意味。对这一成语,一般辞典把“龙马 解释为“骏马”,说“龙马精神”就是像骏马一样的精神,喻指人体质强,魂魄 健。我觉得,“龙马”应解释为“龙”和“马”。按我的考察,龙的精神是融合 (兼容、包容、综合、化合之概称)、福生、谐天、奋进的精神,而其中的“奋 进”和“福生”,就很适合马,尤其是骏马、千里马。这样,“龙马精神”就可 以理解为龙的精神与马的精神的结合,就是以强健的姿态奋发进取,从而造福众 生的精神
A.③⑤⑥②④① B.⑥②④③①⑤ C.⑥①④③②⑤ D.③⑤② ①④⑥ 二、阅读下面文字,完成 5—7 题 。(9 分,每小题 3 分) 马与龙的文化缘 龙是中国古人对自然界中的诸多动物和天象经过多元融合而创造的一种神物,其 实质是先民对自然力的神化。经过不断的创造、演进和升华,龙已成为中华民族 的广义图腾、精神象征、文化标志、信仰载体和情感纽带。 在龙的诸多“模特”中,有马的身影。从形象上看,马头给龙头以取材参照。甲 骨文中的某些“龙”字,头部窄长,就比较像马头。汉代王充《论衡•龙虚》篇, 言“世俗画龙之像,马首蛇尾”。并由此推断,龙乃“马、蛇之类”。宋代罗愿 《尔雅翼•释龙》称龙“头似驼”——驼头近似于马头。还有龙形似马形的说法。 如《录异记•王宗郎》:“有群龙出水上,行入汉江,大者数丈,小者丈余,如 五方之色,有如马、驴之形。” 在古人心目中,马具有龙性,龙和马可以相互变化。反映在古籍中,如《周礼• 夏官•司马》:“马八尺以上为龙。”《山海经•图赞》:“马实龙精,爰出水类。” 《全唐文•上龙马奏》:“有马生龙驹……身有鳞而不生毛。”柳宗元《龙马图 赞》:“明皇时,灵昌郡得异马于河,其状龙鳞、虺尾……后帝西幸,马至咸阳 西入渭水化为龙,泳游去,不知所终。”看来,形象上,马是把高扬的头颅、飘 逸的身姿等贡献给了龙;内涵上,马是把刚毅、坚强、友好、善良、奔放、洒脱 等品质贡献给了龙。 上世纪七十年代,内蒙赤峰市翁牛特旗赛沁塔拉村一农夫将自己发现的一件“宝 物”送到翁牛特旗文化馆,后经中科院考古研究所专家实地考察和鉴定,确认该 “宝物”为新石器时代红山文化“玉龙”。作为中华文明起源和初步生成的见证 物,这件玉龙的重要性非同小可。 那么,此玉龙造型以何物为取材对象呢?有专家根据玉龙“口闭吻长,鼻端前突, 上翘起棱,端面截平,有并排鼻孔二”的特征,判断其取材于猪。另有专家则将 其推断为“马龙”,或“马型原龙”。理由是:该龙头不是近似于猪头的三角形, 而是近似于马头的长方形;该龙头上没有猪那样的大耳朵;该龙脖后颈与脊梁上 有几占全身三分之一的飞掠而起的饰物,这饰物近似于马鬃而不是猪鬃。 我国先民饲养马是较晚的事,中国北方新石器遗址中普遍不见家马骨骼出土。红 山文化遗址中常发现牛、羊、猪等家畜的骨骼和鹿、獐等兽骨,但一直未发现家 马或野马的骨骼。1959 年,考古工作者在青海的塔里他里哈遗址内发现畜圈, 圈内有马的粪便,断代在公元前 2200 年左右,即距今约 4400 年。这是目前在我 国发现的年代最早的先民养马的证据。看来,说距今 5000 年左右的红山文化赛 沁塔拉玉龙的取材对象是马,缺乏考古发现的支持。 马与龙的文化缘,还体现在语言文字中。古代常用“龙驹”“龙骧”称骏马。成 语中有“车水马龙”“龙神马壮”“龙马精神”等。“龙马精神”这个成语,无 论其表层意思还是其深层,都带着文化意味。对这一成语,一般辞典把“龙马” 解释为“骏马”,说“龙马精神”就是像骏马一样的精神,喻指人体质强,魂魄 健。我觉得,“龙马”应解释为“龙”和“马”。按我的考察,龙的精神是融合 (兼容、包容、综合、化合之概称)、福生、谐天、奋进的精神,而其中的“奋 进”和“福生”,就很适合马,尤其是骏马、千里马。这样,“龙马精神”就可 以理解为龙的精神与马的精神的结合,就是以强健的姿态奋发进取,从而造福众 生的精神
5.关于“马与龙的文化缘”,以下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龙的形象得之于诸多动物,其中就有马的身影。甲骨文中的某些“龙”字 头部窄长,就比较像马头,这说明,在一定程度上,龙头的造型参照了马头 B.龙在其不断创造、演进和升华的过程中,既融入了马的头颅高扬、身姿飘逸 的形象,也融入了马的刚毅、坚强、友好、善良、奔放、洒脱等品质。 C.马与龙的文化缘虽然悠久深厚,但若认为这种文化缘早在距今5000年左右的 红山文化时代就已开始,则属无稽之谈,因为这样的见解缺乏考古发现的支持 D.古代常用“龙驹”“龙骧”称骏马,成语中有“车水马龙”“龙神马壮”“龙 马精神”等,这些现象说明马与龙的文化缘已凝聚在中国语言文字中。 6.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从《录异记·王宗郎》关于龙的描述“有群龙出水上……如五方之色,有如马、 驴之形” 中可以看出,我国古代有人认为龙与马形态相似。 B.柳宗元《龙马图赞》一文对马的生动描述,证明了马都具有龙性,龙和马都 可以相互变化,而这正是我国古代人对马和龙的认知。 C.红山文化赛沁塔拉玉龙的造形特征是:口闭吻长;鼻端前突,上翘起棱,端 面截平,有并排鼻孔二;方头,耳不大,后颈与脊梁似有飞掠鬃毛 D.在青海的塔里他里哈遗址内发现的古代马粪遗迹,距今约4400年,是目前在 我国发现的年代最早的先民养马的证据 7.根据原文内容,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无论形象还是品格,龙都具有马的特征,但又不惟马的特征。或许正是这种 兼容并蓄,才使得它逐渐成为中华民族的广义图腾、精神象征、文化标志、信仰 载体和情感纽带。 B.赛沁塔拉玉龙的重要性之所以非同小可,并不是因为它的造型,而是因为它 存在于红山文化时代,可作为红山文化是中华文明重要源头的见证物。 C.红山文化遗址一直未发现家马或野马的骨骼。正是由于当时的先民对马或野 马的骨骼的特点很不了解,他们也就不太可能在造型艺术创作中取材于马 D.与一般辞典的解释相比,把“龙马精神”理解为龙的精神与马的精神的结合, 理解为以强健的姿态奋发进取从而造福众生的精神,显得更全面,内涵更丰富。 三、(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0题 李文耕,字心田,云南昆阳人。家贫,事亲孝,服膺宋儒之学。嘉庆七年进士, 以知县发山东,假归养母。母丧,服阕,补邹平。到官阅四月,不得行其志,引 疾去。以官累,不得归。十九年,教匪①起,寿张令以文耕娴武事,招助城守, 训练、防御皆有法,贼不敢窥境。大吏闻其干略,起复补原官。 在邹平五年,治尚教化。民妇陈诉其子忤逆,文耕引咎自责,其子叩头流血,母 感动请释,卒改行。听讼无株累,久之,讼者日稀。善捕盗。养捕役,使足自赡, 无豢贼:;数亲巡,穷诘窝顿②。尝曰:“治盜必真心卫民,身虽不能及者,精神 及之,声名及之。”终任,盗风屏息。课诸生,亲为指授,勉以为己之学③,民 呼李教官,又呼为李青天。调冠县,迁胶州,浚云、墨二河。道光二年,擢济宁 直隶州,未之任。巡抚琦善特荐之,宣宗夙知其名,即擢泰安知府。 调沂州,立属吏程课,谓:“官不勤则事废,民受其害;教化本于身,然后可以 教百姓。”属吏皆化之。沂郡产檞树,劝民兴蚕,建义仓备荒。捕盗如为令时 寻擢兖沂曹道。司河事,修防必躬亲。属厅请浚淤沙,需银五万,往视之,曰: “无庸!春涨,即刷去矣。”果如其言
5.关于“马与龙的文化缘”,以下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龙的形象得之于诸多动物,其中就有马的身影。甲骨文中的某些“龙”字, 头部窄长,就比较像马头,这说明,在一定程度上,龙头的造型参照了马头。 B.龙在其不断创造、演进和升华的过程中,既融入了马的头颅高扬、身姿飘逸 的形象,也融入了马的刚毅、坚强、友好、善良、奔放、洒脱等品质。 C.马与龙的文化缘虽然悠久深厚,但若认为这种文化缘早在距今 5000 年左右的 红山文化时代就已开始,则属无稽之谈,因为这样的见解缺乏考古发现的支持。 D.古代常用“龙驹”“龙骧”称骏马,成语中有“车水马龙”“龙神马壮”“龙 马精神”等,这些现象说明马与龙的文化缘已凝聚在中国语言文字中。 6.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从《录异记•王宗郎》关于龙的描述“有群龙出水上……如五方之色,有如马、 驴之形” 中可以看出,我国古代有人认为龙与马形态相似。 B.柳宗元《龙马图赞》一文对马的生动描述,证明了马都具有龙性,龙和马都 可以相互变化,而这正是我国古代人对马和龙的认知。 C.红山文化赛沁塔拉玉龙的造形特征是:口闭吻长;鼻端前突,上翘起棱,端 面截平,有并排鼻孔二;方头,耳不大,后颈与脊梁似有飞掠鬃毛。 D.在青海的塔里他里哈遗址内发现的古代马粪遗迹,距今约 4400 年,是目前在 我国发现的年代最早的先民养马的证据。 7.根据原文内容,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无论形象还是品格,龙都具有马的特征,但又不惟马的特征。或许正是这种 兼容并蓄,才使得它逐渐成为中华民族的广义图腾、精神象征、文化标志、信仰 载体和情感纽带。 B.赛沁塔拉玉龙的重要性之所以非同小可,并不是因为它的造型,而是因为它 存在于红山文化时代,可作为红山文化是中华文明重要源头的见证物。 C.红山文化遗址一直未发现家马或野马的骨骼。正是由于当时的先民对马或野 马的骨骼的特点很不了解,他们也就不太可能在造型艺术创作中取材于马。 D.与一般辞典的解释相比,把“龙马精神”理解为龙的精神与马的精神的结合, 理解为以强健的姿态奋发进取从而造福众生的精神,显得更全面,内涵更丰富。 三、(9 分,每小题 3 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8—10 题 李文耕,字心田,云南昆阳人。家贫,事亲孝,服膺宋儒之学。嘉庆七年进士, 以知县发山东,假归养母。母丧,服阕,补邹平。到官阅四月,不得行其志,引 疾去。以官累,不得归。十九年,教匪①起,寿张令以文耕娴武事,招助城守, 训练、防御皆有法,贼不敢窥境。大吏闻其干略,起复补原官。 在邹平五年,治尚教化。民妇陈诉其子忤逆,文耕引咎自责,其子叩头流血,母 感动请释,卒改行。听讼无株累,久之,讼者日稀。善捕盗。养捕役,使足自赡, 无豢贼;数亲巡,穷诘窝顿②。尝曰:“治盗必真心卫民,身虽不能及者,精神 及之,声名及之。”终任,盗风屏息。课诸生,亲为指授,勉以为己之学③,民 呼李教官,又呼为李青天。调冠县,迁胶州,浚云、墨二河。道光二年,擢济宁 直隶州,未之任。巡抚琦善特荐之,宣宗夙知其名,即擢泰安知府。 调沂州,立属吏程课,谓:“官不勤则事废,民受其害;教化本于身,然后可以 教百姓。”属吏皆化之。沂郡产檞树,劝民兴蚕,建义仓备荒。捕盗如为令时。 寻擢兖沂曹道。司河事,修防必躬亲。属厅请浚淤沙,需银五万,往视之,曰: “无庸!春涨,即刷去矣。”果如其言
五年,迁浙江盐运使。时盐业疲累,充商者多无藉游民。文耕知其弊,请分别征 缓,以纾商力。责富商领运,不得因引滞贱价私卖,课渐裕。七年,擢湖北按察 使,复调山东。严治胥役,诈赃犯辄置重典。断狱宽平,责属吏清滞狱,数月, 积牍一空。谓:“山东民气粗而性直,易犯法,亦易为善,故教化不可不先。” 居三岁,调贵州。凿桐梓葫芦口,以息水患。黔产,无绵布,设局教之纺织。贫 民艰生计,重利而薄伦常,撰文劝导,曰家喻户晓篇。十三年,休致归。 文耕平生以崇正学、挽浇风为己任,在山东久,民感之尤深,殁祀名宦。 节选自《清史稿·循吏三》 【注】①教匪:因信某种宗教而作乱者。②窝顿:窝藏。③为己之学:即儒学。 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宣宗夙知其名,即擢泰安知府 夙:早 B.调沂州,立属吏程课 程课: 考核检查 C.断狱宽平,责属吏清滞狱 平:公平 D.文耕平生以崇正学、挽浇风为己任 浇风:良好的社会风 9.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能体现李文耕“治尚教化”的一组是: ①训练、防御皆有法,贼不敢窥境 ②课诸生,亲为指授,勉以为己之学 ③养捕役,使足自赡,无豢贼:数亲巡,穷诘窝顿 ④立属吏程课,谓:“官不勤则事废,民受其害:教化本于身,然后可以教百姓。 ⑤凿桐梓葫芦口,以息水患。黔产,无绵布,设局教之纺织 ⑥贫民艰生计,重利而薄伦常,撰文劝导,曰家喻户晓篇 A.①③⑥ ②④⑥C.①④⑤D.②③⑤ 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文耕有才能谋略。嘉庆十九年时,因教匪作乱,寿张县令请李文耕帮助守 城。李文耕在训练、防御方面都颇有办法,使得贼寇不敢侵犯寿张县境。 B.李文耕勤于政务。在胶州任职时,他领导民众对云、墨二河进行了疏浚;在 沂郡任职时,他领导民众建造义仓防备荒年,鼓励民众利用檞树资源兴办养蚕业。 C.李文耕重视对属吏的管理和教育。在沂州,他曾对属吏训话:“官员不勤奋, 政事就会荒废,百姓就会受伤害;教化应从自身做起,自身经教化,才能教化百 D.李文耕讲求效率,讨厌积滞拖沓之弊。道光七年在山东任职位时,他责令属 吏清理积滞案件,属吏们用了几个月时间,把堆积如山的各种卷宗全都清理掉。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11题,共120分) 四、(23分) 11.把第Ⅰ卷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每句5分,共 10分) (1)文耕引咎自责,其子叩头流血,母感动请释,卒改行。 (2)往视之,曰:“无庸!春涨,即刷去矣。”果如其言 12.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莎衣① 宋·杨朴
五年,迁浙江盐运使。时盐业疲累,充商者多无藉游民。文耕知其弊,请分别征 缓,以纾商力。责富商领运,不得因引滞贱价私卖,课渐裕。七年,擢湖北按察 使,复调山东。严治胥役,诈赃犯辄置重典。断狱宽平,责属吏清滞狱,数月, 积牍一空。谓:“山东民气粗而性直,易犯法,亦易为善,故教化不可不先。” 居三岁,调贵州。凿桐梓葫芦口,以息水患。黔产,无绵布,设局教之纺织。贫 民艰生计,重利而薄伦常,撰文劝导,曰家喻户晓篇。十三年,休致归。 文耕平生以崇正学、挽浇风为己任,在山东久,民感之尤深,殁祀名宦。 (节选自《清史稿•循吏三》) 【注】①教匪:因信某种宗教而作乱者。②窝顿:窝藏。③为己之学:即儒学。 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宣宗夙知其名,即擢泰安知府 夙:早 B.调沂州,立属吏程课 程课: 考核检查 C.断狱宽平,责属吏清滞狱 平:公平 D.文耕平生以崇正学、挽浇风为己任 浇风:良好的社会风 气 9.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能体现李文耕“治尚教化”的一组是: ①训练、防御皆有法,贼不敢窥境 ②课诸生,亲为指授,勉以为己之学 ③养捕役,使足自赡,无豢贼;数亲巡,穷诘窝顿 ④立属吏程课,谓:“官不勤则事废,民受其害;教化本于身,然后可以教百姓。” ⑤凿桐梓葫芦口,以息水患。黔产,无绵布,设局教之纺织 ⑥贫民艰生计,重利而薄伦常,撰文劝导,曰家喻户晓篇 A.①③⑥ B.②④⑥ C.①④⑤ D.②③⑤ 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李文耕有才能谋略。嘉庆十九年时,因教匪作乱,寿张县令请李文耕帮助守 城。李文耕在训练、防御方面都颇有办法,使得贼寇不敢侵犯寿张县境。 B.李文耕勤于政务。在胶州任职时,他领导民众对云、墨二河进行了疏浚;在 沂郡任职时,他领导民众建造义仓防备荒年,鼓励民众利用檞树资源兴办养蚕业。 C.李文耕重视对属吏的管理和教育。在沂州,他曾对属吏训话:“官员不勤奋, 政事就会荒废,百姓就会受伤害;教化应从自身做起,自身经教化,才能教化百 姓。” D.李文耕讲求效率,讨厌积滞拖沓之弊。道光七年在山东任职位时,他责令属 吏清理积滞案件,属吏们用了几个月时间,把堆积如山的各种卷宗全都清理掉。 第Ⅱ卷(非选择题 共 11 题,共 120 分) 四、(23 分) 11.把第Ⅰ卷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每句 5 分,共 10 分) ⑴文耕引咎自责,其子叩头流血,母感动请释,卒改行。 ⑵往视之,曰:“无庸!春涨,即刷去矣。”果如其言。 12.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莎 衣① 宋•杨 朴
软绿柔蓝著胜衣,倚船吟钓正相宜 蒹葭②影里和烟卧,菡萏③香中带雨披。 狂脱酒家春醉后,乱堆渔舍晚晴时。 直饶④紫绶金章贵,未肯轻轻博换伊⑤。 【注】①莎衣,即蓑衣。②蒹葭:芦苇③菡萏:荷花。④饶,任凭。⑤伊:它, 此指莎衣 (1)请对颔联“蒹葭影里和烟卧,菡萏香中带雨披”作简要赏析。(4分) (2)在本诗中,“莎衣”有怎样的象征意义?(4分) 13.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5分。两题任选一题作答。如果两题 都答,则按第一题计分) (1)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 (《礼记→学记》) 它山之石, (《诗经·小雅·鹤鸣》) 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凌万顷之茫 然 ,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 化而登仙。(苏轼《赤壁赋》) 大漠沙如雪, 。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李贺《马诗 二十三首·其五》) (2)爱人者 敬人者,人恒敬之。(《孟子·离娄章句 (下)》) 小人长戚戚。(《论语·述而》) 万里悲秋常作客, ,潦倒 新停浊酒怀。(杜甫《登高》) 自胡尘入汉关,十年伊洛路漫漫。青墩溪畔龙钟 客 。(陈与义《牡丹》) 五、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17题。(22分) 冬日漫步(节选) [美国]亨利·大卫·梭罗 大自然在冬天是一架旧橱柜,各种干枯了的标本按照它们生长的次序,摆得井然 有序。草原和树林成了一座“植物标本馆”。树叶和野草保持着完美的形态,在 空气的压力下,不需要用螺丝钉或胶水来固定。巢不用挂在假树上,虽然树已经 枯萎了,可那毕竟是真树,鸟儿在哪里建的,还保留在哪里。我们到草木干枯的 沼泽地里去看看夏天残留的足迹,看看赤杨、柳树和枫树吸收了多少温暖的阳光, 淋浴了多少雨露,现在有多高。看看它们的枝桠在经历酷夏后,是否长得又粗又 长。过不了多久,这些沉睡的枝桠就要茁壮成长,总有一天,它们会“欲与天公 试比高”。 有时我们穿越雪地,雪太深了,我们便无法找到河的踪迹。走了几十码远,才又 看见河。可是它似乎改了道,忽左忽右,让人难以猜测。河水在冰雪的覆盖下仍 然生生不息地流动着,发出模糊不清的声音,像在打酣。大概河流也会像熊和土 拨鼠一样冬眠。夏天气势磅礴的山川,如今难寻其迹,我们试着探寻过去,却见 不到河,只有一片冻硬了的冰雪。我们原来以为,到了深冬时候,河水就会断流 连底部都会被冻住,直到春天来临。实际上,水流并没有减弱,只是上面结了 成冰罢了。流入湖泊的上千条溪流,在冬季里仍然生机勃勃。只有少数的水流 由于太贴近地面,源头才会被冻住。但是它们浸入了地下,充溢了大地深处的水 库,自然界的源泉埋伏在冰霜下面。夏天溪水上涨,并非只靠融雪填充,割草的
软绿柔蓝著胜衣,倚船吟钓正相宜。 蒹葭②影里和烟卧,菡萏③香中带雨披。 狂脱酒家春醉后,乱堆渔舍晚晴时。 直饶④紫绶金章贵,未肯轻轻博换伊⑤。 【注】①莎衣,即蓑衣。②蒹葭:芦苇 ③菡萏:荷花。④饶,任凭。⑤伊:它, 此指莎衣。 ⑴请对颔联“蒹葭影里和烟卧,菡萏香中带雨披”作简要赏析。(4 分) ⑵在本诗中,“莎衣”有怎样的象征意义?(4 分) 13.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5 分。两题任选一题作答。如果两题 都答,则按第一题计分) ⑴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 。(《礼记•学记》) 它山之石, 。(《诗经•小雅•鹤鸣》) 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凌万顷之茫 然。 ,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 化而登仙。(苏轼《赤壁赋》) 大漠沙如雪, 。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李贺《马诗 二十三首•其五》) ⑵爱人者, ;敬人者,人恒敬之。(《孟子•离娄章句 (下)》) ,小人长戚戚。(《论语•述而》) 万里悲秋常作客, 。 ,潦倒 新停浊酒怀。(杜甫《登高》) 一自胡尘入汉关,十年伊洛路漫漫。青墩溪畔龙钟 客, 。(陈与义《牡丹》) 五、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4—17 题。(22 分) 冬日漫步(节选) [美国]亨利•大卫•梭罗 大自然在冬天是一架旧橱柜,各种干枯了的标本按照它们生长的次序,摆得井然 有序。草原和树林成了一座“植物标本馆”。树叶和野草保持着完美的形态,在 空气的压力下,不需要用螺丝钉或胶水来固定。巢不用挂在假树上,虽然树已经 枯萎了,可那毕竟是真树,鸟儿在哪里建的,还保留在哪里。我们到草木干枯的 沼泽地里去看看夏天残留的足迹,看看赤杨、柳树和枫树吸收了多少温暖的阳光, 淋浴了多少雨露,现在有多高。看看它们的枝桠在经历酷夏后,是否长得又粗又 长。过不了多久,这些沉睡的枝桠就要茁壮成长,总有一天,它们会“欲与天公 试比高”。 有时我们穿越雪地,雪太深了,我们便无法找到河的踪迹。走了几十码远,才又 看见河。可是它似乎改了道,忽左忽右,让人难以猜测。河水在冰雪的覆盖下仍 然生生不息地流动着,发出模糊不清的声音,像在打酣。大概河流也会像熊和土 拨鼠一样冬眠。夏天气势磅礴的山川,如今难寻其迹,我们试着探寻过去,却见 不到河,只有一片冻硬了的冰雪。我们原来以为,到了深冬时候,河水就会断流, 连底部都会被冻住,直到春天来临。实际上,水流并没有减弱,只是上面结了一 成冰罢了。流入湖泊的上千条溪流,在冬季里仍然生机勃勃。只有少数的水流, 由于太贴近地面,源头才会被冻住。但是它们浸入了地下,充溢了大地深处的水 库,自然界的源泉埋伏在冰霜下面。夏天溪水上涨,并非只靠融雪填充,割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