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四省名校(南宁二中等)2018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大联考 现代文阅读 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郦波教授的新著《五百年来王阳明》对王阳明其人其思的解说,行文虽有“亲民 之浅白,内里却不乏“明明德”之深刻,因其开宗明义地提出了两个终极问题 完人之问和心学之问,两者作为核心主题统摄全书,使读者带着问题深入王阳明 的人生变迁和思想发展,并以此为镜,观照自身。而这两个问题,不仅指向了王 阳明,也指向了儒学两千年的根本:内圣与外王、修身与平天下、克明俊德与协 和万邦的融贯。它不是要营造“无牵累的个人”的“小确幸”,而是要让人在时 代中、在家国天下里反省自己的内心。 完人之问的核心,或可在书中所载王阳明与乔宇的对话中管窥。乔宇本人正如王 阳明一般,爱好广泛,才学不凡。但后者却为他下了断语:“世人多巧,心茫茫 然”。这不由让人想起论语中的“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艺 不可或缺,但道是根本的统摄。这甚至可与西方哲学中的源头主题“知识即美 德”相互参照印证一一知识指向终极的理念,“意见”所涉则是纷繁的事物。王 阳明给乔宇三个字:专、精、正;若能由诸艺之专精着手,或可升华为正道;这 大约正是真正意义上的格物致知,是王阳明早年格竹而不得之后的大彻大悟,也 与西哲所思并无二致:超越“意见”之上,才可窥见普遍性的理念。 当然,对于阳明心学而言,“知”并非全部,知行合一才是成就完人的根本。郦 波教授此书引人入胜之处,正在于将王阳明之德、言融于剿匪戡乱等不凡事功之 中,抽丝剥茧,娓娓道来。全书反复提及而最令人印象深刻的词,大约就是“事 上练”。中国传统里对知行关系的讨论,至此可谓大成。有意思的是,自苏格拉 底之后,西哲也分为两派,一派偏重纯粹的哲思,另一派则注重在公共事务的参 与中实践对美德的认知一一以反省内心之《沉思录》流传于世的斯多亚学派哲学 家、罗马皇帝奧略留,大概就是西方“事上练”的最佳代表。 客观而言,郦波教授在“心学之问”上的展开,似不如“完人之问”那样详尽丰 富。因为这所涉及的,已经远远不是阳明心学本身,而是其背后两千年的儒学传 统,在面临两千年未有之变局时因何无力这一百年来争论不休的主题。作为一本 介绍王阳明其人其说的通俗读物,郦波教授此作的价值,或许并不在于系统、缜 密地作出解答,而在于为读者开启了两条思路。其一是中日行为之对照。其二是 中西思想之对比。此书虽以阳明心学为主题,其中两处涉及西学的文字却尤为让 人印象深刻。 《五百年来王阳明》,虽立足历史,却以“完人之问”和“心学之问”这两个终 极问题指向当下、指向未来。东海西海,心同理同,王阳明的智慧,大约并不不 只会诗意地栖居在神州大地上,也会与四海先哲的思想,共栖于世界,与天壤而 同久。 (摘编自《光明日报》2017年11月14日16版,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五百年来王阳明》一书不只是要营造“无牵累的个人”的“小确幸”,而 且是要让人在时代中,在家国天下里反省自己的内心。 B.“若能由诸艺之专精着手,或可升华为正道”,是王阳明早年格竹之后的大 彻大悟,是真正意义上的格物致知
广西四省名校(南宁二中等)2018 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大联考 现代文阅读 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郦波教授的新著《五百年来王阳明》对王阳明其人其思的解说,行文虽有“亲民” 之浅白,内里却不乏“明明德”之深刻,因其开宗明义地提出了两个终极问题: 完人之问和心学之问,两者作为核心主题统摄全书,使读者带着问题深入王阳明 的人生变迁和思想发展,并以此为镜,观照自身。而这两个问题,不仅指向了王 阳明,也指向了儒学两千年的根本:内圣与外王、修身与平天下、克明俊德与协 和万邦的融贯。它不是要营造“无牵累的个人”的“小确幸”,而是要让人在时 代中、在家国天下里反省自己的内心。 完人之问的核心,或可在书中所载王阳明与乔宇的对话中管窥。乔宇本人正如王 阳明一般,爱好广泛,才学不凡。但后者却为他下了断语:“世人多巧,心茫茫 然”。这不由让人想起论语中的“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艺 不可或缺,但道是根本的统摄。这甚至可与西方哲学中的源头主题“知识即美 德”相互参照印证——知识指向终极的理念,“意见”所涉则是纷繁的事物。王 阳明给乔宇三个字:专、精、正;若能由诸艺之专精着手,或可升华为正道;这 大约正是真正意义上的格物致知,是王阳明早年格竹而不得之后的大彻大悟,也 与西哲所思并无二致:超越“意见”之上,才可窥见普遍性的理念。 当然,对于阳明心学而言,“知”并非全部,知行合一才是成就完人的根本。郦 波教授此书引人入胜之处,正在于将王阳明之德、言融于剿匪戡乱等不凡事功之 中,抽丝剥茧,娓娓道来。全书反复提及而最令人印象深刻的词,大约就是“事 上练”。中国传统里对知行关系的讨论,至此可谓大成。有意思的是,自苏格拉 底之后,西哲也分为两派,一派偏重纯粹的哲思,另一派则注重在公共事务的参 与中实践对美德的认知——以反省内心之《沉思录》流传于世的斯多亚学派哲学 家、罗马皇帝奥略留,大概就是西方“事上练”的最佳代表。 客观而言,郦波教授在“心学之问”上的展开,似不如“完人之问”那样详尽丰 富。因为这所涉及的,已经远远不是阳明心学本身,而是其背后两千年的儒学传 统,在面临两千年未有之变局时因何无力这一百年来争论不休的主题。作为一本 介绍王阳明其人其说的通俗读物,郦波教授此作的价值,或许并不在于系统、缜 密地作出解答,而在于为读者开启了两条思路。其一是中日行为之对照。其二是 中西思想之对比。此书虽以阳明心学为主题,其中两处涉及西学的文字却尤为让 人印象深刻。 《五百年来王阳明》,虽立足历史,却以“完人之问”和“心学之问”这两个终 极问题指向当下、指向未来。东海西海,心同理同,王阳明的智慧,大约并不不 只会诗意地栖居在神州大地上,也会与四海先哲的思想,共栖于世界,与天壤而 同久。 (摘编自《光明日报》2017 年 11 月 14 日 16 版,有删改)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五百年来王阳明》一书不只是要营造“无牵累的个人”的“小确幸”,而 且是要让人在时代中,在家国天下里反省自己的内心。 B. “若能由诸艺之专精着手,或可升华为正道”,是王阳明早年格竹之后的大 彻大悟,是真正意义上的格物致知
C.郦波教授在心学之间上的展开,已超越阴明心学本身,而指向其背后儒学传 统在面临两千年未有之变局时因何无力的争论的主题。 D.《五百年来王阳明》一书将王阳明之德、言融于剿匪戡乱等不凡事功之中 娓娓道来,反复强调了“事上练”。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分析论述了王阳明的完人之问和心学之问,并较为详细地论述了完人之 问的“知”与“行”两个方面。 B.文章在阐述“完人之间”与“心学之问”时,都指出其与西哲所思有可相参 照比较之处。 C.文章对于郦波教授在“心学之问”上的展开似不如“完人之问”那样详尽丰 富这一情况,指出此作的价值,或许并不在于系统、缜密地作出解答,而在于为读 者开启了两条思路。 D.文章认为《五百年来王阳明》一书立足历史,以“完人之问”和“心学之问 这两个终极问题指向当下、指向未来,揭示了郦波教授新著的价值和意义。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对王阳明其人其思的解说,郦波教授新著以两个终极问题作为核心主题统摄 全书,使读者以此为镜观照自身;不乏深刻 B.乔宇本人如王阳明一般,爱好广泛,才学不凡,但未能在诸艺上专精,失去 了道的根本。 C.对于阳明心学而言,如果不仅有了“知”,还能做到知行合一,就可成为完 人 D.世界文化心同理同,王阳明的智慧,大约并不只会诗意地栖居在神州大地上 也会与四海先哲的思想,共栖于世界,与天壤而同久。 【答案】1.D2.A3.C 【解析 1.试题分析:本题考査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辨析,A项曲解文意。原文是“不 是要……而是要……”为并列关系,此项说成“不只是耍”,歪曲为递进关系。 B项曲解文意,绝对化。原文是“格竹而不得之后的大彻太悟”“大约正是”。 C项不是“郦波教授在心学之问上的展开,已超越阳明心学本身”,原文无此依 据 2.试题分析:本题是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论证思路的考查,A项“文章分析论 述了王阳明的完人之问和心学之问”表述错误,完人之问和心学之问是郾波教授 新著提出的,不是王阳明的。 3.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这是 考查学生对文意的理解能力。C项表述绝对化,原文是“‘知’并非全部,知行 合一才是成就完人的根本” 点睛:此类题目答题时应注意分清答题的区域,错误设置一般为混淆范围,强拉 因果、曲解文意、无中生有等,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 概括文章的内容较难,答题时首先浏览选项,在文中找到选项对应的区位,然后 仔细分析,细心很重要。 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斗草 凌鼎年
C. 郦波教授在心学之间上的展开,已超越阴明心学本身,而指向其背后儒学传 统在面临两千年未有之变局时因何无力的争论的主题。 D. 《五百年来王阳明》一书将王阳明之德、言融于剿匪戡乱等不凡事功之中, 娓娓道来,反复强调了“事上练”。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分析论述了王阳明的完人之问和心学之问,并较为详细地论述了完人之 问的“知”与“行”两个方面。 B. 文章在阐述“完人之间”与“心学之问”时,都指出其与西哲所思有可相参 照比较之处。 C. 文章对于郦波教授在“心学之问”上的展开似不如“完人之问”那样详尽丰 富这一情况,指出此作的价值,或许并不在于系统、缜密地作出解答,而在于为读 者开启了两条思路。 D. 文章认为《五百年来王阳明》一书立足历史,以“完人之问”和“心学之问” 这两个终极问题指向当下、指向未来,揭示了郦波教授新著的价值和意义。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对王阳明其人其思的解说,郦波教授新著以两个终极问题作为核心主题统摄 全书,使读者以此为镜观照自身;不乏深刻。 B. 乔宇本人如王阳明一般,爱好广泛,才学不凡,但未能在诸艺上专精,失去 了道的根本。 C. 对于阳明心学而言,如果不仅有了“知”,还能做到知行合一,就可成为完 人。 D. 世界文化心同理同,王阳明的智慧,大约并不只会诗意地栖居在神州大地上, 也会与四海先哲的思想,共栖于世界,与天壤而同久。 【答案】1. D 2. A 3. C 【解析】 1.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辨析,A 项曲解文意。原文是“不 是要……而是要……”为并列关系,此项说成“不只是耍”,歪曲为递进关系。 B 项曲解文意,绝对化。原文是“格竹而不得之后的大彻太悟”“大约正是”。 C 项不是“郦波教授在心学之问上的展开,已超越阳明心学本身”,原文无此依 据。 2. 试题分析:本题是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论证思路的考查,A 项“文章分析论 述了王阳明的完人之问和心学之问”表述错误,完人之问和心学之问是郾波教授 新著提出的,不是王阳明的。 3.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这是 考查学生对文意的理解能力。C 项表述绝对化,原文是“‘知’并非全部,知行 合一才是成就完人的根本” 点睛:此类题目答题时应注意分清答题的区域,错误设置一般为混淆范围,强拉 因果、曲解文意、无中生有等,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 概括文章的内容较难,答题时首先浏览选项,在文中找到选项对应的区位,然后 仔细分析,细心很重要。 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斗 草 凌鼎年
农历五月,因暑热袭来,蚊蝇孽生,往往疾病流行,百姓畏之。因此在两千多年 前,即有到郊外山野去采草药,以驱疾治病的习俗。后来演化为“踏百草”(即 踏青)、“斗百草”等。 据地方志记载:斗草之风,娄城历来盛行,乃端午期间的一民间活动。古庙镇有 孩儿王出身的阿埭,自小偏好斗草。他出马斗草,不说百战百胜,至少十斗九 嬴。他的那一套诀窍,即便说给别人听,别人也学不来。古人有“工欲善其事, 必先利其器,”他阿埭斗草用的车前草那根草茎是采自穿山之悬崖陡壁,你敢去 采吗?那可是有危险性的。 阿埭弱冠之年后,依然放不下他的斗草,每年五月五日,他总要在古庙镇外的娄 江边与人斗草,有如设擂,谓之过过斗草瘾 那日,娄城不少女眷也难得到娄江边来郊游踏青。其中有一叫冉云的姑娘见阿埭 在玩斗百草之戏,来了兴致,说也来凑趣一斗。 阿埭见来一城里姑娘,自然半点不把她放在眼里。在他看来,如此娇弱的姑娘与 他身经百战的阿埭斗草,非让她连斗连败不可。 谁知冉云姑娘一点不示弱,竟然拔来了一根又粗又老的草茎,那架势,志在必得 踏青之游人见一姑娘家与斗草王阿埭交战,呼啦一下围上了不少人,大家对冉云 姑娘手中的草茎喷喷赞之,简直堪称草茎王,也不知她是如何采到的。 阿埭瞄一眼冉云姑娘手中的那根特大号草茎,不以为然地一笑,他故意挑了根又 细又短的草茎,仿佛拳击比赛中的重量级与轻量级,完全不成比例 “冉云姑娘赢,阿埭小子输。”不少人心里默默念叨,希望让冉云姑娘来挫挫这 位长胜将军的锐气,不说出口恶气,至少开心一番,乐一乐,笑一笑,让阿埭在 姑娘面前闹个大红脸。 比赛可说是速战速决,开始阿埭摆出一副我自岿然不动,接受任何挑战的样子 两人的草茎成十字相交状,冉云用劲拉了几次都无法拉断阿埭的草茎。如此三次 后,阿埭似乎己很有绅士风度了,他开始反击,只见他以极快的速度用劲一拉, 冉云手中那又粗又老的草茎竟然像放在刀刃上似地,齐刷刷地断了 观者无不失望万分,有人拿起阿埭那根草茎反复看,这么细的一根细茎,怎么似 老牛筋似的拉不断 其实游人哪里知道,阿埭的车前草茎都采自穿山,穿山以石为主,车前草要能在 穿山生长,非有坚韧的生命力不可,特别是那些生长在峭壁上的,经风经雨,且 得天地之精华,怎能与娄江边肥沃土地上生长的车前草相比呢,一个富贵相, 个贫苦样,但谁能吃苦,谁能耐劳,还用说吗? 阿埭赢了,在众目睽睽下赢了,不免有些得意 “不服!”冉云姑娘说。 “不服?”阿埭一楞。好,不服再斗。 “手斗我输了,你敢不敢口斗。冉云咄咄逼人 口斗就是各自报出各种花草的名目,类似对对子,对仗是第一要素,花草的质量 是第二要素。就好似黄宏与侯跃文的小品《玩名片》差不多。 口斗,阿埭曾与小伙伴们也斗过,但他自知是弱项,可连应战的勇气都没有,那 岂不太失面子了,斗就斗,不信这城里姑娘就识得那么多野花野草。 阿埭自认为自己是擂主,让冉云挑战 冉云决定先易后难。 “红梅。” “青萍。”阿埭张口便来
农历五月,因暑热袭来,蚊蝇孽生,往往疾病流行,百姓畏之。因此在两千多年 前,即有到郊外山野去采草药,以驱疾治病的习俗。后来演化为“踏百草”(即 踏青)、“斗百草”等。 据地方志记载:斗草之风,娄城历来盛行,乃端午期间的一民间活动。古庙镇有 一孩儿王出身的阿埭,自小偏好斗草。他出马斗草,不说百战百胜,至少十斗九 赢。他的那一套诀窍,即便说给别人听,别人也学不来。古人有“工欲善其事, 必先利其器,”他阿埭斗草用的车前草那根草茎是采自穿山之悬崖陡壁,你敢去 采吗?那可是有危险性的。 阿埭弱冠之年后,依然放不下他的斗草,每年五月五日,他总要在古庙镇外的娄 江边与人斗草,有如设擂,谓之过过斗草瘾。 那日,娄城不少女眷也难得到娄江边来郊游踏青。其中有一叫冉云的姑娘见阿埭 在玩斗百草之戏,来了兴致,说也来凑趣一斗。 阿埭见来一城里姑娘,自然半点不把她放在眼里。在他看来,如此娇弱的姑娘与 他身经百战的阿埭斗草,非让她连斗连败不可。 谁知冉云姑娘一点不示弱,竟然拔来了一根又粗又老的草茎,那架势,志在必得。 踏青之游人见一姑娘家与斗草王阿埭交战,呼啦一下围上了不少人,大家对冉云 姑娘手中的草茎喷喷赞之,简直堪称草茎王,也不知她是如何采到的。 阿埭瞄一眼冉云姑娘手中的那根特大号草茎,不以为然地一笑,他故意挑了根又 细又短的草茎,仿佛拳击比赛中的重量级与轻量级,完全不成比例。 “冉云姑娘赢,阿埭小子输。”不少人心里默默念叨,希望让冉云姑娘来挫挫这 位长胜将军的锐气,不说出口恶气,至少开心一番,乐一乐,笑一笑,让阿埭在 姑娘面前闹个大红脸。 比赛可说是速战速决,开始阿埭摆出一副我自岿然不动,接受任何挑战的样子。 两人的草茎成十字相交状,冉云用劲拉了几次都无法拉断阿埭的草茎。如此三次 后,阿埭似乎己很有绅士风度了,他开始反击,只见他以极快的速度用劲一拉, 冉云手中那又粗又老的草茎竟然像放在刀刃上似地,齐刷刷地断了。 观者无不失望万分,有人拿起阿埭那根草茎反复看,这么细的一根细茎,怎么似 老牛筋似的拉不断。 其实游人哪里知道,阿埭的车前草茎都采自穿山,穿山以石为主,车前草要能在 穿山生长,非有坚韧的生命力不可,特别是那些生长在峭壁上的,经风经雨,且 得天地之精华,怎能与娄江边肥沃土地上生长的车前草相比呢,一个富贵相,一 个贫苦样,但谁能吃苦,谁能耐劳,还用说吗? 阿埭赢了,在众目睽睽下赢了,不免有些得意。 “不服!”冉云姑娘说。 “不服?”阿埭一楞。好,不服再斗。 “手斗我输了,你敢不敢口斗。冉云咄咄逼人。 口斗就是各自报出各种花草的名目,类似对对子,对仗是第一要素,花草的质量 是第二要素。就好似黄宏与侯跃文的小品《玩名片》差不多。 口斗,阿埭曾与小伙伴们也斗过,但他自知是弱项,可连应战的勇气都没有,那 岂不太失面子了,斗就斗,不信这城里姑娘就识得那么多野花野草。 阿埭自认为自己是擂主,让冉云挑战。 冉云决定先易后难。 “红梅。” “青萍。”阿埭张口便来
“美人蕉。” 阿埭想了想说:“君子兰 “车前子。” “马后炮。”阿埭脱口而出。 人们哄堂大笑。阿埭窘得无地自容 冉云心软,说了个常见的“春风桃李。”阿埭稍动了动脑筋,就答了个“秋雨芭 蕉 冉云见阿埭缓过神来了,抛出一绝的“相思子”。 阿埭楞住了。嘴里“相思子相思子”地念著,就是对不出。 “回去慢慢想吧,想到了再告诉我”。冉云一笑,飘然而去。 阿埭变了个人似的,一门心思想早点对出相思子,他把他知道的花花草草一个名 称一个名称地过滤着,筛选着。有天,他在主庙镇一户人家的后院见到一合欢树, 他突然省悟:合欢枝,对,一定是合欢树 相思子对合欢枝,有意思。我要去告诉冉云,我阿埭对出来了,不,还要问问她, 这是什么意思?阿埭有些想入非非了 冉云是哪家的小姐呢?总不见得一家家叩门去问吧。 阿埭想得满好,静静小心苦读一年书,明年端午正式摆擂斗草,引冉云再来复斗, 非赢她不可。 第二年端午,阿埭早早来到了娄江边,呼吸着早春的气息,踏着浅浅的青草,他 自信:手斗他阿埭可号称打遍娄城无敌手。口斗,经一年闭门苦读,他如今也不 怯场。他多么希望冉云姑娘再来与他斗一斗章,可冉云姑娘没有出现 第三年,冉云姑娘还是没有出现。 或许冉云姑娘再不会来了,留下了永远的相思子与永远的回忆。 以后,每年的端午,阿埭总不由自主地来到娄江边,他也说不清这无望的等待怎 么会有如此的诱惑力。 4.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头写驱疾治病演化而来的端午节斗草之民间游戏,展示了浓郁的地域 风情,为引出下文阿埭与冉云斗草做了铺垫。 B.小说善于用细节表现人物,文中对为阿埭赢得比赛的车前草草茎来历的介绍, 也间接表现了阿埭身上所具有的机智坚韧、吃苦耐劳的品质 C.文中“相思子”对“合欢枝”的情节设计,表现了冉云与阿埭互相爱慕的情 D.小说语言通俗明快,洗练简洁,读来自然亲切。小说风格活泼生动,善于体察 细微的人生与人性,富于阅读乐趣。 5.结合文章内容,分析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的含意 6.有人认为:“艺术家能把死板的材料变成生动的创造的前律。韵律,能使作 品具有鲜活的生命节奏或生命形态,并逐渐形成一个和谐的整体,找到艺术的灵 魂。”请据此分析这篇小说在情节安排上的特点。 【答案】4.C5.①“无望的等待”是指盼望了几年,冉云都没有出现。②“诱 惑力”既包含对往事美好的回忆又包含对再次相遇的期待。③表现了阿埭情窦初 开、朦胧而纯真的情感。 6.①小说以“斗草”为线索展开情节,一咏三叹,将一对小儿女的斗草之乐置 于这一富有民间地域特色的习俗下缓缓展开,也营造了清新活泼的故事氛围
“美人蕉。” 阿埭想了想说:“君子兰。” “车前子。” “马后炮。”阿埭脱口而出。 人们哄堂大笑。阿埭窘得无地自容。 冉云心软,说了个常见的“春风桃李。”阿埭稍动了动脑筋,就答了个“秋雨芭 蕉”。 冉云见阿埭缓过神来了,抛出一绝的“相思子”。 阿埭楞住了。嘴里“相思子相思子”地念著,就是对不出。 “回去慢慢想吧,想到了再告诉我”。冉云一笑,飘然而去。 阿埭变了个人似的,一门心思想早点对出相思子,他把他知道的花花草草一个名 称一个名称地过滤着,筛选着。有天,他在主庙镇一户人家的后院见到一合欢树, 他突然省悟:合欢枝,对,一定是合欢树。 相思子对合欢枝,有意思。我要去告诉冉云,我阿埭对出来了,不,还要问问她, 这是什么意思?阿埭有些想入非非了。 冉云是哪家的小姐呢?总不见得一家家叩门去问吧。 阿埭想得满好,静静小心苦读一年书,明年端午正式摆擂斗草,引冉云再来复斗, 非赢她不可。 第二年端午,阿埭早早来到了娄江边,呼吸着早春的气息,踏着浅浅的青草,他 自信:手斗他阿埭可号称打遍娄城无敌手。口斗,经一年闭门苦读,他如今也不 怯场。他多么希望冉云姑娘再来与他斗一斗章,可冉云姑娘没有出现。 第三年,冉云姑娘还是没有出现。 或许冉云姑娘再不会来了,留下了永远的相思子与永远的回忆。 以后,每年的端午,阿埭总不由自主地来到娄江边,他也说不清这无望的等待怎 么会有如此的诱惑力。 4.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小说开头写驱疾治病演化而来的端午节斗草之民间游戏,展示了浓郁的地域 风情,为引出下文阿埭与冉云斗草做了铺垫。 B. 小说善于用细节表现人物,文中对为阿埭赢得比赛的车前草草茎来历的介绍, 也间接表现了阿埭身上所具有的机智坚韧、吃苦耐劳的品质。 C. 文中“相思子”对“合欢枝”的情节设计,表现了冉云与阿埭互相爱慕的情 感。 D. 小说语言通俗明快,洗练简洁,读来自然亲切。小说风格活泼生动,善于体察 细微的人生与人性,富于阅读乐趣。 5. 结合文章内容,分析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的含意。 6. 有人认为:“艺术家能把死板的材料变成生动的创造的前律。韵律,能使作 品具有鲜活的生命节奏或生命形态,并逐渐形成一个和谐的整体,找到艺术的灵 魂。”请据此分析这篇小说在情节安排上的特点。 【答案】4. C 5. ①“无望的等待”是指盼望了几年,冉云都没有出现。②“诱 惑力”既包含对往事美好的回忆又包含对再次相遇的期待。③表现了阿埭情窦初 开、朦胧而纯真的情感。 6. ①小说以“斗草”为线索展开情节,一咏三叹,将一对小儿女的斗草之乐置 于这一富有民间地域特色的习俗下缓缓展开,也营造了清新活泼的故事氛围
②从“手斗”到“口斗”的情节转变,从单纯的游戏转变为情感的微妙交流,展 示了鲜活自然的生命节奏。③以“甜蜜而无望的等待”结尾,营造了一种遗憾之 美,令读者久久感叹回味。小说的结尾写阿埭终于想出了“合欢枝”一词,但盼 望了几年,再也没有机会遇到冉云。每年端午,阿埭总来到娄江边等待,给人以 情意缠绵、回味无穷的诗意般的美的想象空间。由平淡而入深思,言近旨远。 【解析】 4.试题分析:本题综合考查对内容的理解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C项表述错 误,文中“相思子”对“合欢枝”这一情节设计只是含蓄地表现一对小儿女情窦 初开、朦胧而纯真的逗趣情致,并没有直接表现互相爱慕的情感。 5.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句子含义的理解,理解句子含义既要抓句子内部的关 键词,又要联系句子的上下文,要遵循“句不离段,段不离篇”的原则,联系上 下文去品味和赏析。本句中“无望的等待”和“诱惑力”是理解这句话的关键 词,“无望的等待”联系上文“第二年端午,阿埭早早来到了娄江边.…..可冉云 姑娘没有出现。”,第三年,冉云姑娘还是没有出现。”可知,阿埭盼望了几年, 冉云都没有出现;这件事为什么对阿埭“诱惑力”,联系上文阿埭和姑娘从“手 斗”到“口斗”的情节,最后姑娘抛出一个“相思子”的题之后就飘然而去,这 就从一个单纯的游戏转变为情感的微妙交流,所以阿埭每年都怀着美好的回忆期 盼姑娘的出现,表现阿埭朦胧而纯真的情感 点睛:理解句子含义要注意以下几点:联系上下文;探寻言外之意:揣摩修饰语 理解句子的含意不能脱离文段和全篇孤立地分析,而是要遵循“句不离段,段不 离篇”的原则,联系上下文去品味和赏析。探寻言外之意,有些句子之所以难以 理解,是因为句子中有意蕴丰富的词语,因此只要解读出这些难懂的词语的言外 之意,“理解句子含意”的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对于结构比较复杂的句子 定要先分析句子的成分,紧紧抓住修饰词、限制语进行仔细揣摩,才能把句子的 意思理解完整。 实用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对话杨庆祥:是时候说出我们的伤痕了 访谈嘉宾:扬庆祥(评论家、学者、诗人) 凤凰文化:是怎么想要提出“新伤痕文学”这个概念的? 杨庆祥:首先,我已经注意到了有大量的作品在书写“改革开放”这段历史,而 且在书写的过程中涉及到伤痕的问题。这些作品中包括前辈作家余华的《第七 天》,阎连科的《炸裂志》和最新的作品《日熄》,还包括大量青年作家的作品 另一方面我又发现整个批评界或者说整个文化界并没有对这种倾向做出一个非 常准确的判断。只是从非常简单的社会学角度一一比如70后、80后等等—一来 划分的。我恰恰认为中国当下所谓的“50后、60后、70后、80后”甚至“90 后、00后”其实都是同一代人,他们都在面临整个中国向现代化转型过程中的 伤痕或阵痛。他们分享了共同的心理结构和情感结构,在他们的表达里面有共同 的诉求。我觉得这就是一种“新伤痕文学”之所以出现的重要历史语境,是时候 说出我们的伤痕了 凤凰文化:既然今天主要聊“新伤痕文学”,那我们先从“旧”的伤痕文学说起 伤痕文学有非常明确的指向性(“文革”的历史创伤),它是一个比较短命的文学 现象,当时比较重要的作品如《班主任》、《伤痕》,现在看起来是文学史价值
②从“手斗”到“口斗”的情节转变,从单纯的游戏转变为情感的微妙交流,展 示了鲜活自然的生命节奏。③以“甜蜜而无望的等待”结尾,营造了一种遗憾之 美,令读者久久感叹回味。小说的结尾写阿埭终于想出了“合欢枝”一词,但盼 望了几年,再也没有机会遇到冉云。每年端午,阿埭总来到娄江边等待,给人以 情意缠绵、回味无穷的诗意般的美的想象空间。由平淡而入深思,言近旨远。 【解析】 4. 试题分析:本题综合考查对内容的理解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C 项表述错 误,文中“相思子”对“合欢枝”这一情节设计只是含蓄地表现一对小儿女情窦 初开、朦胧而纯真的逗趣情致,并没有直接表现互相爱慕的情感。 5.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句子含义的理解,理解句子含义既要抓句子内部的关 键词,又要联系句子的上下文,要遵循“句不离段,段不离篇”的原则,联系上 下文去品味和赏析。本句中“无望的等待”和“诱惑力”是理解这句话的关键 词,“无望的等待”联系上文“第二年端午,阿埭早早来到了娄江边……可冉云 姑娘没有出现。”,“第三年,冉云姑娘还是没有出现。”可知,阿埭盼望了几年, 冉云都没有出现;这件事为什么对阿埭“诱惑力”,联系上文阿埭和姑娘从“手 斗”到“口斗”的情节,最后姑娘抛出一个“相思子”的题之后就飘然而去,这 就从一个单纯的游戏转变为情感的微妙交流,所以阿埭每年都怀着美好的回忆期 盼姑娘的出现,表现阿埭朦胧而纯真的情感。 点睛:理解句子含义要注意以下几点:联系上下文;探寻言外之意;揣摩修饰语。 理解句子的含意不能脱离文段和全篇孤立地分析,而是要遵循“句不离段,段不 离篇”的原则,联系上下文去品味和赏析。探寻言外之意,有些句子之所以难以 理解,是因为句子中有意蕴丰富的词语,因此只要解读出这些难懂的词语的言外 之意,“理解句子含意”的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对于结构比较复杂的句子,一 定要先分析句子的成分,紧紧抓住修饰词、限制语进行仔细揣摩,才能把句子的 意思理解完整。 实用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对话杨庆祥:是时候说出我们的伤痕了! 访谈嘉宾:扬庆祥(评论家、学者、诗人) 凤凰文化:是怎么想要提出“新伤痕文学”这个概念的? 杨庆祥:首先,我已经注意到了有大量的作品在书写“改革开放”这段历史,而 且在书写的过程中涉及到伤痕的问题。这些作品中包括前辈作家余华的《第七 天》,阎连科的《炸裂志》和最新的作品《日熄》,还包括大量青年作家的作品。 另一方面我又发现整个批评界或者说整个文化界并没有对这种倾向做出一个非 常准确的判断。只是从非常简单的社会学角度——比如 70 后、80 后等等——来 划分的。我恰恰认为中国当下所谓的“50 后、60 后、70 后、80 后”甚至“90 后、00 后”其实都是同一代人,他们都在面临整个中国向现代化转型过程中的 伤痕或阵痛。他们分享了共同的心理结构和情感结构,在他们的表达里面有共同 的诉求。我觉得这就是一种“新伤痕文学”之所以出现的重要历史语境,是时候 说出我们的伤痕了。 凤凰文化:既然今天主要聊“新伤痕文学”,那我们先从“旧”的伤痕文学说起。 伤痕文学有非常明确的指向性(“文革”的历史创伤),它是一个比较短命的文学 现象,当时比较重要的作品如《班主任》、《伤痕》,现在看起来是文学史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