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柳州市2015届高三4月语文试题 第Ⅰ卷(阅读题) 甲必考题 、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和谐高于冲突 与西方文化和西方价值观相比,中华文化和中华价值观更强调社会和谐、以和为 贵,追求“和而不同”。 春秋时期的史伯提出“和实生物,同则不继”,形成了中华文化“和而不同”的 思想。“和”所具有的“和谐”的意义,在我国文明发展早期就有了。《尚书 舜典》记载,帝舜命其乐官通过诗歌音乐,达到“八音克谐,无相夺伦,神人以 和”。这说明我国古人已了解音乐促进和谐的作用,体现了早期智者对宇宙和谐 的向往。我国古人反复以声乐之和比喻世界各种事物之间的和谐,从而成为一种 普遍追求。如《左传》中说:“八年之中,九合诸侯,如乐之和,无所不谐。” 可见,我国古人将音乐的和谐作为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族群与族群、人与天 地等关系的模型,对“和”的追求塑造了中华文明的思维方式、价值取向。 这一思想对儒家也产生了重要影响。儒家经典《礼记·乐记》说:“乐者,天地 之和也;礼者,天地之序也。和故百物皆化,序故群物皆别。”这表明,人类的 和谐在根本上来源于天地的和谐,即自然的和谐。和谐是一切事物的生成原理, 没有和谐就没有万物化生,和谐的实现有着深刻的宇宙论根源。宋代哲学家张载 曾说:“有象斯有对,对必反其为:有反斯有仇,仇必和而解。”显然,张载强 调:从对立到和谐,不仅是天地的法则,也是社会、人生中具有普遍意义的原理 把追求永久和谐作为对待外部世界的态度,这在中华文化和中华价值观中同样源 远流长。《尚书·尧典》提出:“克明俊德,以亲九族。九族既睦,平章百姓。 百姓昭明,协和万邦。”以后,“协和万邦”便成为中华世界观的典范。类似的 说法还有“以和邦国,以统百官,以谐万民”(《周礼·天官冢宰》)。孔子把 “和”作为同外部世界交往的原则,提出“‘柔远能迩,以定我王’,平之以和 也”。构建一个和平共处的世界,是中华文明几千年来持续不断的理想 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汉代以后被表达为“天人合一”,成为中华文化的价值理 想。所谓“天人合一”,就是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合一,注重人道(人类社会法 则)和天道(宇宙普遍规律)的一致,不主张把天和人割裂开来。“天人合 思想不强调征服自然、改造自然,不主张天人对立,而主张天人协调。根据这种 思想,人不能违背自然,而应顺从自然规律,使自己的行为与自然相协调。我国 古代的“天人合一”思想,一方面注重人是自然的一部分,注重人在自己身上体 现自然的本性,致力于人与自然统一并与自然融为一体;另一方面主张人主动配 合天地的生生变化,在与自然相协调的同时协助并促进宇宙的和谐与发展。这种 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的思想,对纠正无限制地征服自然、不顾及环境保护与生态平 衡的观念,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在西方文化和西方价值观中,有一种冲突意识,总想用自己的力量,以自我为中 心,克服非我,宰制他者。因此,在西方历史上宗教战争非常残酷,中国则没有 出现过那样的宗教战争。可以说,20世纪两次世界大战,其文化根源都不在东 总体来讲,同西方文化和西方价值观相比,中华文化和中华价值观强调和谐高于 冲突。 (节选自陈来《充分认识中华独特价值观》,作者系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院长)
广西柳州市 2015 届高三 4 月语文试题 第Ⅰ卷(阅读题) 甲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 分,每小题 3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和谐高于冲突 与西方文化和西方价值观相比,中华文化和中华价值观更强调社会和谐、以和为 贵,追求“和而不同”。 春秋时期的史伯提出“和实生物,同则不继”,形成了中华文化“和而不同”的 思想。“和”所具有的“和谐”的意义,在我国文明发展早期就有了。《尚书• 舜典》记载,帝舜命其乐官通过诗歌音乐,达到“八音克谐,无相夺伦,神人以 和”。这说明我国古人已了解音乐促进和谐的作用,体现了早期智者对宇宙和谐 的向往。我国古人反复以声乐之和比喻世界各种事物之间的和谐,从而成为一种 普遍追求。如《左传》中说:“八年之中,九合诸侯,如乐之和,无所不谐。” 可见,我国古人将音乐的和谐作为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族群与族群、人与天 地等关系的模型,对“和”的追求塑造了中华文明的思维方式、价值取向。 这一思想对儒家也产生了重要影响。儒家经典《礼记•乐记》说:“乐者,天地 之和也;礼者,天地之序也。和故百物皆化,序故群物皆别。”这表明,人类的 和谐在根本上来源于天地的和谐,即自然的和谐。和谐是一切事物的生成原理, 没有和谐就没有万物化生,和谐的实现有着深刻的宇宙论根源。宋代哲学家张载 曾说:“有象斯有对,对必反其为;有反斯有仇,仇必和而解。”显然,张载强 调:从对立到和谐,不仅是天地的法则,也是社会、人生中具有普遍意义的原理。 把追求永久和谐作为对待外部世界的态度,这在中华文化和中华价值观中同样源 远流长。《尚书•尧典》提出:“克明俊德,以亲九族。九族既睦,平章百姓。 百姓昭明,协和万邦。”以后,“协和万邦”便成为中华世界观的典范。类似的 说法还有“以和邦国,以统百官,以谐万民”(《周礼•天官冢宰》)。孔子把 “和”作为同外部世界交往的原则,提出“‘柔远能迩,以定我王’,平之以和 也”。构建一个和平共处的世界,是中华文明几千年来持续不断的理想。 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汉代以后被表达为“天人合一”,成为中华文化的价值理 想。所谓“天人合一”,就是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合一,注重人道(人类社会法 则)和天道(宇宙普遍规律)的一致,不主张把天和人割裂开来。“天人合一” 思想不强调征服自然、改造自然,不主张天人对立,而主张天人协调。根据这种 思想,人不能违背自然,而应顺从自然规律,使自己的行为与自然相协调。我国 古代的“天人合一”思想,一方面注重人是自然的一部分,注重人在自己身上体 现自然的本性,致力于人与自然统一并与自然融为一体;另一方面主张人主动配 合天地的生生变化,在与自然相协调的同时协助并促进宇宙的和谐与发展。这种 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的思想,对纠正无限制地征服自然、不顾及环境保护与生态平 衡的观念,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在西方文化和西方价值观中,有一种冲突意识,总想用自己的力量,以自我为中 心,克服非我,宰制他者。因此,在西方历史上宗教战争非常残酷,中国则没有 出现过那样的宗教战争。可以说,20 世纪两次世界大战,其文化根源都不在东 方。 总体来讲,同西方文化和西方价值观相比,中华文化和中华价值观强调和谐高于 冲突。 (节选自陈来《充分认识中华独特价值观》,作者系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院长)
1.关于“天人合一”思想,以下说法与原文意思不符的一项是: A.它不主张将人与自然割裂开来,而是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合一,追求人类社 会法则与宇宙普遍规律的一致。 B.它主张天人协调,要求人应顺从自然规律,使自己的行为与自然相协调,而 不主张征服自然、改造自然,不主张天人对立。 C.它既注重人在自己身上体现自然的本性,力求人与自然统一并与自然融为一 体,也主张人在与自然相协调的同时,主动协助并促进宇宙的和谐与发展。 D.在当今世界,它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它可以纠正人们无限制地征服自然、 不顾及环境保护与生态平衡的错误观念,可以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 展 2.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中华文化和中华价值观中,很早把追求永久和谐作为对待外部世界的态度。 孔子在对《诗经》“柔远能迩,以定我王”句作解说时,就把“和”视作与外部 世界交往的原则。 B.宋代哲学家张载说:“有象斯有对,对必反其为:有反斯有仇,仇必和而解。” 显然,张载承认对立的存在,但他也指出,对立必将化为和谐。 C.《尚书·尧典》提出:“克明俊德,以亲九族。九族既睦,平章百姓。百姓昭 明,协和万邦。”用当今的话来说,“协和万邦”就是构建一个和平共处的世界。 D.从《左传》所言“八年之中,九合诸侯,如乐之和,无所不谐”中可以看到 我国古人力图用和谐的音乐来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族群与族群、人与天地等 关系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和”作为“和谐”的意义,在我国文明发展早期就有了。但在中华文化和 中华价值观中,“和”还具有“和睦”、“和平”、“融合”等意义 B.儒家经典《礼记·乐记》说:“乐者,天地之和也;礼者,天地之序也。和故 百物皆化,序故群物皆别。”可见,儒家推崇礼、乐的一条重要理由,是认为礼、 乐合乎天道。 C.西方历史上的宗教战争,20世纪的两次世界大战,其原因就在于西方文化和 西方价值观注重冲突,总想用自己的力量,以自我为中心,克服非我,宰制他者。 D.中华文化和中华价值观强调和谐高于冲突。在当今世界,在处理国家、民族间 的政治、经济、文化关系时,这种“和谐高于冲突”的理念不应当被忽视。 二、古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19分) 蔡道宪,字元白,晋江人。崇祯十年进士。为长沙推官。地多盗,察豪民通盗者 把其罪而任之。盗方劫富家分财,收者已至。召富家还所失物,皆愕不知所自。 恶少年闭户谋为盗,启户,捕卒已坐其门,惊逸去。吉王府宗人恣为奸,道宪先 治而后启王。王召责之,抗声曰:“今四海鼎沸,寇盜日滋。干不爱民,一旦铤 独与此曹保富贵乎?”王悟,谢遺之。 十六年五月,张献忠陷武昌,长沙大震。承天巡抚王扬基率所部千人,自岳 州奔长沙。道宪请还驻岳州,曰:“岳与长沙唇齿也,并力守岳则长沙可保,而 衡、永亦无虞。”扬基曰:“岳,非我属也。”道宪曰:“弃北守南,犹不失为 楚地。若南北俱弃,所属地安在?”扬基语塞,乃赴岳州。及贼入蒲圻,即遁去 湖广巡抚王聚奎远驻袁州,惮贼不敢进。道宪亦请移岳,聚奎不得已至岳,数日 即徙长沙。道宪曰贼去岳远可缮城以守彼犯岳犹惮长沙援若弃岳长沙安能独
1.关于“天人合一”思想,以下说法与原文意思不符的一项是: A.它不主张将人与自然割裂开来,而是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合一,追求人类社 会法则与宇宙普遍规律的一致。 B.它主张天人协调,要求人应顺从自然规律,使自己的行为与自然相协调,而 不主张征服自然、改造自然,不主张天人对立。 C.它既注重人在自己身上体现自然的本性,力求人与自然统一并与自然融为一 体,也主张人在与自然相协调的同时,主动协助并促进宇宙的和谐与发展。 D.在当今世界,它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它可以纠正人们无限制地征服自然、 不顾及环境保护与生态平衡的错误观念,可以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 展。 2.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在中华文化和中华价值观中,很早把追求永久和谐作为对待外部世界的态度。 孔子在对《诗经》“柔远能迩,以定我王”句作解说时,就把“和”视作与外部 世界交往的原则。 B. 宋代哲学家张载说:“有象斯有对,对必反其为;有反斯有仇,仇必和而解。” 显然,张载承认对立的存在,但他也指出,对立必将化为和谐。 C.《尚书•尧典》提出:“克明俊德,以亲九族。九族既睦,平章百姓。百姓昭 明,协和万邦。”用当今的话来说,“协和万邦”就是构建一个和平共处的世界。 D. 从《左传》所言“八年之中,九合诸侯,如乐之和,无所不谐”中可以看到: 我国古人力图用和谐的音乐来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族群与族群、人与天地等 关系。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和”作为“和谐”的意义,在我国文明发展早期就有了。但在中华文化和 中华价值观中,“和”还具有“和睦”、“和平”、“融合”等意义。 B. 儒家经典《礼记•乐记》说:“乐者,天地之和也;礼者,天地之序也。和故 百物皆化,序故群物皆别。”可见,儒家推崇礼、乐的一条重要理由,是认为礼、 乐合乎天道。 C. 西方历史上的宗教战争,20 世纪的两次世界大战,其原因就在于西方文化和 西方价值观注重冲突,总想用自己的力量,以自我为中心,克服非我,宰制他者。 D.中华文化和中华价值观强调和谐高于冲突。在当今世界,在处理国家、民族间 的政治、经济、文化关系时,这种“和谐高于冲突”的理念不应当被忽视。 二、古诗文阅读(36 分) (一)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4—7 题。(19 分) 蔡道宪,字元白,晋江人。崇祯十年进士。为长沙推官。地多盗,察豪民通盗者, 把其罪而任之。盗方劫富家分财,收者已至。召富家还所失物,皆愕不知所自。 恶少年闭户谋为盗,启户,捕卒已坐其门,惊逸去。吉王府宗人恣为奸,道宪先 治而后启王。王召责之,抗声曰:“今四海鼎沸,寇盗日滋。王不爱民,一旦铤 而走险,能独与此曹保富贵乎?”王悟,谢遣之。 十六年五月,张献忠陷武昌,长沙大震。承天巡抚王扬基率所部千人,自岳 州奔长沙。道宪请还驻岳州,曰:“岳与长沙唇齿也,并力守岳则长沙可保,而 衡、永亦无虞。”扬基曰:“岳,非我属也。”道宪曰:“弃北守南,犹不失为 楚地。若南北俱弃,所属地安在?”扬基语塞,乃赴岳州。及贼入蒲圻,即遁去。 湖广巡抚王聚奎远驻袁州,惮贼不敢进。道宪亦请移岳,聚奎不得已至岳,数日 即徙长沙。道宪曰贼去岳远可缮城以守彼犯岳犹惮长沙援若弃岳长沙安能独
全?”聚奎不从。贼果以八月陷岳州,直犯长沙。先是,巡按御史刘熙祚令道宪 募兵,得壮丁五千训练之,皆可用。至是亲将之,与总兵官尹先民等扼罗塘河。 聚奎闻贼逼,大惧,撤兵还城。道宪曰:“去长沙六十里有险,可栅以守,毋使 贼逾此。”又不从 时知府堵胤锡入觐未返,通判周二南摄攸县事,城中文武无几。贼薄城,士 民尽窜。聚奎诡出战,遽率所部遁。道宪独拒守,贼绕城呼曰:“军中久知蔡推 官名,速降,毋自苦。”道宪命守卒射之毙。越三日,先民出战,败还。贼夺门 入,先民降。道宪被执,贼啖以官,嚼齿大骂。释其缚,延之上坐,骂如故。贼 曰:“汝不降,将尽杀百姓。”道宪大哭曰:“愿速杀我,毋害我民。”贼知终 不可夺,磔之,其心血直溅贼面。健卒林国俊等九人随不去,贼亦令说道宪降 国俊曰:“吾主畏死去矣,不至今日。”贼曰:“尔主不降,尔辈亦不得活。” 国俊曰:“我辈畏死亦去矣,不至今日。”贼并杀之,四卒奋然曰:“愿瘗主尸 而死。”贼许之,乃解衣裏道宪骸,瘗之南郊醴陵坡,遂自刎。道宪死时年二十 九,赠太仆少卿,谥忠烈。 (节选自《明史忠烈三》)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盗方劫富家分财,收者已至收:收购(赃物) B.并力守岳则长沙可保,而衡、永亦无虞虞:担忧 C.通判周二南摄攸县事摄:代理 D.道宪被执,贼啖以官啖:利诱 5.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道宪曰/贼去岳远/可缮城以守彼/犯岳/犹惮长沙援/若弃岳长沙/安能 独全 B.道宪曰贼去/岳远/可缮城以守/彼犯岳犹/惮长沙援/若弃岳/长沙安能 独全 C.道宪曰/贼去岳远/可缮城以守/彼犯岳/犹惮长沙援/若弃岳/长沙安能 独全 D.道宪曰贼去/岳远可缮/城以守彼/犯岳犹/惮长沙援/若弃岳长沙/安能 独全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蔡道宪不畏权势。吉王府的族人恣意为非作歹,道宪先加以惩处,然后才向吉 王通报。吉王召道宪来责问,道宪高声批评吉王,促使吉王醒悟。 B.蔡道宪能恪尽职守,从容应对危机。张献忠攻陷武昌后,承天巡抚王扬基、 湖广巡抚王聚奎都惊慌失措,无胆拒敌,无策应敌,道宪则力主抵抗,并强烈提 议扼守岳州。 C.蔡道宪坚贞不屈。尽管贼兵来势汹汹,他仍坚守长沙;尽管兵败被俘,但他不 改气节,不接受贼寇利诱,不惧贼寇的威胁。最后,他壮烈殉国。 D.蔡道宪深受部下敬爱。他遇害后,他手下的四个被俘士卒以死请求,希望贼 寇们能掩埋主人的尸体。在贼寇解下衣服裹住道宪的尸骸掩埋之后,四卒自刎而 死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今四海鼎沸,寇盗日滋。王不爱民,一旦铤而走险,能独与此曹保富贵乎? (2)道宪曰:“去长沙六十里有险,可栅以守,毋使贼逾此。”又不从。 (二)古诗文阅读(11分)
全?”聚奎不从。贼果以八月陷岳州,直犯长沙。先是,巡按御史刘熙祚令道宪 募兵,得壮丁五千训练之,皆可用。至是亲将之,与总兵官尹先民等扼罗塘河。 聚奎闻贼逼,大惧,撤兵还城。道宪曰:“去长沙六十里有险,可栅以守,毋使 贼逾此。”又不从。 时知府堵胤锡入觐未返,通判周二南摄攸县事,城中文武无几。贼薄城,士 民尽窜。聚奎诡出战,遽率所部遁。道宪独拒守,贼绕城呼曰:“军中久知蔡推 官名,速降,毋自苦。”道宪命守卒射之毙。越三日,先民出战,败还。贼夺门 入,先民降。道宪被执,贼啖以官,嚼齿大骂。释其缚,延之上坐,骂如故。贼 曰:“汝不降,将尽杀百姓。”道宪大哭曰:“愿速杀我,毋害我民。”贼知终 不可夺,磔之,其心血直溅贼面。健卒林国俊等九人随不去,贼亦令说道宪降。 国俊曰:“吾主畏死去矣,不至今日。”贼曰:“尔主不降,尔辈亦不得活。” 国俊曰:“我辈畏死亦去矣,不至今日。”贼并杀之,四卒奋然曰:“愿瘗主尸 而死。”贼许之,乃解衣裹道宪骸,瘗之南郊醴陵坡,遂自刎。道宪死时年二十 九,赠太仆少卿,谥忠烈。 (节选自《明史忠烈三》)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 盗方劫富家分财,收者已至 收:收购(赃物) B. 并力守岳则长沙可保,而衡、永亦无虞 虞:担忧 C. 通判周二南摄攸县事 摄:代理 D. 道宪被执,贼啖以官 啖:利诱 5.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 道宪曰/贼去岳远/可缮城以守彼/犯岳/犹惮长沙援/若弃岳长沙/安能 独全 B. 道宪曰贼去/岳远/可缮城以守/彼犯岳犹/惮长沙援/若弃岳/长沙安能 独全 C. 道宪曰/贼去岳远/可缮城以守/彼犯岳/犹惮长沙援/若弃岳/长沙安能 独全 D. 道宪曰贼去/岳远可缮/城以守彼/犯岳犹/惮长沙援/若弃岳长沙/安能 独全 6.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蔡道宪不畏权势。吉王府的族人恣意为非作歹,道宪先加以惩处,然后才向吉 王通报。吉王召道宪来责问,道宪高声批评吉王,促使吉王醒悟。 B. 蔡道宪能恪尽职守,从容应对危机。张献忠攻陷武昌后,承天巡抚王扬基、 湖广巡抚王聚奎都惊慌失措,无胆拒敌,无策应敌,道宪则力主抵抗,并强烈提 议扼守岳州。 C.蔡道宪坚贞不屈。尽管贼兵来势汹汹,他仍坚守长沙;尽管兵败被俘,但他不 改气节,不接受贼寇利诱,不惧贼寇的威胁。最后,他壮烈殉国。 D. 蔡道宪深受部下敬爱。他遇害后,他手下的四个被俘士卒以死请求,希望贼 寇们能掩埋主人的尸体。在贼寇解下衣服裹住道宪的尸骸掩埋之后,四卒自刎而 死。 7.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⑴今四海鼎沸,寇盗日滋。王不爱民,一旦铤而走险,能独与此曹保富贵乎? ⑵道宪曰:“去长沙六十里有险,可栅以守,毋使贼逾此。”又不从。 (二)古诗文阅读(11 分)
阅读下面一首宋诗,完成8~9题。 途中赵汝 雨中奔走十来程,风卷云开陡顿晴。双燕引雏花下教,一鸠唤妇树梢鸣。 烟江远认帆樯影,山舍微闻机杼声。最爱水边数株柳,翠条浓处两三莺。 8.本诗写了哪些“途中”所见景致?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趣?(6分) 9.请对本诗颔联“双燕引雏花下教,一鸠唤妇树梢鸣”作简要赏析。(5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在《论语》中,孔子以松柏作比,讲述君子的坚毅品格的句子是:, (2)杜甫在《望岳》中写到凝望着那云雾缭绕的泰山,自己的心胸都变得无限 开阔的句子是 (3)《琵琶行》中,描写作者听着琵琶女第二次弹琴时,自己的内心涌起难以 抑制的悲伤凄切之情,因而不禁泣下沾襟的句子是 乙选考题 请考生在第三、四两大题中选定其中一大题作答。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绝盗冯骥才 老城区和租界之间那块地,是天津卫最野的地界,人头极杂,邪事横生。在上世 纪二十年代,这里一处临街小屋,来了一对青年男女租房结婚。新床新柜,红壶 绿盆,漂漂亮亮装满一屋。大门外两边墙垛子上还贴了一双红喜字。结婚的第二 天一早,小两口就出门上班。邻居也不知他们姓甚名谁 事过三天,小两口出门不久,忽然打东边飞也似的来了一辆拉货的平板三轮。蹬 车的是个老头子,骨瘦肉紧,皮黑牙黄,小腿肚子赛两个铁球,一望便知是个长 年蹬车的车夫。车板上蹲着两个小子,全是十七八岁,手拿木棍、板斧和麻绳 这爷仨面色都凶,看似来捉冤家 老头子把车直蹬到那新婚小两口的门前,猛一刹车,车上两小子蹦下来,奔到门 前一看,扭头对那老头子说:“爹,人不在家,门还锁着呢!”门板上确是挂着 把大洋锁。 老头子登时火冒三丈,眼珠子瞪得全是眼白,脑袋脖子上的青筋直蹦,跳下车大 骂起来:“这不孝的禽兽,不管爹娘,跑到这儿造他妈宫殿来了。小二、小三, 给我把门砸开!” 应声,那两个小子抡起板斧,把门锁砸散。门儿大开,一屋子新房的物品全亮在 眼前。老头子一看更怒,手指空屋子,又跳又叫,声大吓人:“好啊,没心没肺 的东西!从小疼你抱你喂你宠你,把你这白眼狼养活成人。如今你娘一身病,请 大夫吃药没钱,你一个子儿不给,弄个小妖精藏到这儿享福来。你娘快死啦!你 享福?我就叫你享福!小二、小三!站着干嘛!把屋里东西全给我弄回家去!要敢偏 向你们大哥,我就砸折你俩的腿!” 那两个小子七手八脚,把屋里的箱子包袱、被褥衣服抱出来,往车上堆 邻居们跑出来围观,听这老头子一通骂,才知道那新婚小两口的来历。这种连快 死的老娘都不管的白眼狼,自然没人出来管。再说那老头子怒火正旺,人像过年 放的火炮,一个劲儿往上蹿,谁拦他,他准和谁玩命! 东西搬得差不多了,那两个小子说:“爹,大家伙抬不动,怎么办?
阅读下面一首宋诗, 完成 8~9 题。 途中 赵汝鐩 雨中奔走十来程,风卷云开陡顿晴。双燕引雏花下教,一鸠唤妇树梢鸣。 烟江远认帆樯影,山舍微闻机杼声。最爱水边数株柳,翠条浓处两三莺。 8. 本诗写了哪些“途中”所见景致?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趣?(6 分) 9. 请对本诗颔联“双燕引雏花下教,一鸠唤妇树梢鸣”作简要赏析。(5 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 分) (1)在《论语》中,孔子以松柏作比,讲述君子的坚毅品格的句子是: , 。 (2)杜甫在《望岳》中写到凝望着那云雾缭绕的泰山,自己的心胸都变得无限 开阔的句子是 , 。 (3)《琵琶行》中,描写作者听着琵琶女第二次弹琴时,自己的内心涌起难以 抑制的悲伤凄切之情,因而不禁泣下沾襟的句子是: , 。 乙 选考题 请考生在第三、四两大题中选定其中一大题作答。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 分) 绝 盗 冯骥才 老城区和租界之间那块地,是天津卫最野的地界,人头极杂,邪事横生。在上世 纪二十年代,这里一处临街小屋,来了一对青年男女租房结婚。新床新柜,红壶 绿盆,漂漂亮亮装满一屋。大门外两边墙垛子上还贴了一双红喜字。结婚的第二 天一早,小两口就出门上班。邻居也不知他们姓甚名谁。 事过三天,小两口出门不久,忽然打东边飞也似的来了一辆拉货的平板三轮。蹬 车的是个老头子,骨瘦肉紧,皮黑牙黄,小腿肚子赛两个铁球,一望便知是个长 年蹬车的车夫。车板上蹲着两个小子,全是十七八岁,手拿木棍、板斧和麻绳。 这爷仨面色都凶,看似来捉冤家。 老头子把车直蹬到那新婚小两口的门前,猛一刹车,车上两小子蹦下来,奔到门 前一看,扭头对那老头子说:“爹,人不在家,门还锁着呢!”门板上确是挂着 一把大洋锁。 老头子登时火冒三丈,眼珠子瞪得全是眼白,脑袋脖子上的青筋直蹦,跳下车大 骂起来:“这不孝的禽兽,不管爹娘,跑到这儿造他妈宫殿来了。小二、小三, 给我把门砸开!” 应声,那两个小子抡起板斧,把门锁砸散。门儿大开,一屋子新房的物品全亮在 眼前。老头子一看更怒,手指空屋子,又跳又叫,声大吓人:“好啊,没心没肺 的东西!从小疼你抱你喂你宠你,把你这白眼狼养活成人。如今你娘一身病,请 大夫吃药没钱,你一个子儿不给,弄个小妖精藏到这儿享福来。你娘快死啦!你 享福?我就叫你享福!小二、小三!站着干嘛!把屋里东西全给我弄回家去!要敢偏 向你们大哥,我就砸折你俩的腿!” 那两个小子七手八脚,把屋里的箱子包袱、被褥衣服抱出来,往车上堆。 邻居们跑出来围观,听这老头子一通骂,才知道那新婚小两口的来历。这种连快 死的老娘都不管的白眼狼,自然没人出来管。再说那老头子怒火正旺,人像过年 放的火炮,一个劲儿往上蹿,谁拦他,他准和谁玩命! 东西搬得差不多了,那两个小子说:“爹,大家伙抬不动,怎么办?
老头子一声惊雷落地说:“砸!”跟手一通乱响,最后玻璃杯子打屋里也扔了出 来,这才罢手。老头子依旧怒气难消,吼一句:“明儿见面再说!”便扬长而去 门儿大敞开没人管,晾了一整天。邻居们远远站着,没人上前,可谁也没离开 等着那小两口回来有戏看 下晌,新婚的小两口打西边有说有笑地回来。到家门口一看,懵了。过去问邻居 ˉ直站在那里的邻居反而纷纷散开。有位大爷出来说话,显然他对这不尽孝心的 年轻人不满,朝新郎说道:“早上,你爹和你兄弟们来了,是他们干的。你回你 爹妈那儿去看看吧 新郎一听,更懵。忽然禁不住大声叫道:“我哪还有爹呀!我三岁时爹就死了, 我娘大前年也死了。只一个姐姐嫁到关外去,哪来的兄弟?” “嘛?!”大爷一惊。可早上的事真真切切,一时脑筋没转过来,还是说:“那明 明是你爹呀! 小两口赶紧去局子报案。 天津卫的盗案千奇百怪,这一桩却数第一。偷盗的居然做了人家的“爹”;被盗 的损失财物不说,反当了“儿子”,而且还叫人哑巴吃黄连一一有苦说不出来。 若是忍不住跟人说了,招不来同情,反叫人取笑,更倒霉。多损,多辣,多绝 多邪 (选自《微型小说选刊》2012年第5期)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小说题为“绝盗”十分恰切。“绝”体现了这些盜贼及其行为的特点:父子仨 道作盗贼,是一绝;演技了得,配合默契,是一绝;打着惩逆旗号,行盗抢之 实,又是一绝。 B.直到被盗劫的小两口回到住处,围观的人们仍未意识到那三个人是盗贼。小说 通过写“大爷”与“小两口”的对话,从侧面突出盗贼们此次行动谋划之 绝 C.根据本小说情节可以推知,盗贼们一定事先踩过点,一定早已将小两口的住所 锁定为盗劫目标,一定作了充分的准备。 D.本小说写三个“绝盗”胆大妄为,嚣张无比,但被盗人家的周边邻居们只会 袖手旁观,看热闹。这个故事,揭露并批判了当今社会一部分人的自私、冷漠。 E.整篇小说情节平中见奇,结构自然紧凑,文字精当,对人物神态、语言、动作 的描写生动传神。文末,作者的评论看似流于表象,实际上是要发人深思。 (2)请结合本小说具体内容,简要分析“老头子”这一人物具有怎样的思想性格。 (6分) (3伏笔,是小说构思的重要手段。请结合具体内容,简要分析本小说是怎样运用 伏笔这一技法的。(6分) (4)三个盗贼盜劫得逞,你认为最主要的原因是什么?对此,你有怎样的感想?(8 分)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倾听台静农(节选)张昌华 桃李春风重儒林 有人把学者分为“身教”和“书教”两大类,台静农显然属于前者 他有两句口头禅“那么”、“也好”,温良恭俭让,聊见他的亦慈亦让襟抱了。 他平民意识非常浓,在家事母之孝,在校理事之忠,处世待人之诚,有口皆碑
老头子一声惊雷落地说:“砸!”跟手一通乱响,最后玻璃杯子打屋里也扔了出 来,这才罢手。老头子依旧怒气难消,吼一句:“明儿见面再说!”便扬长而去。 门儿大敞开没人管,晾了一整天。邻居们远远站着,没人上前,可谁也没离开。 等着那小两口回来有戏看。 下晌,新婚的小两口打西边有说有笑地回来。到家门口一看,懵了。过去问邻居, 一直站在那里的邻居反而纷纷散开。有位大爷出来说话,显然他对这不尽孝心的 年轻人不满,朝新郎说道:“早上,你爹和你兄弟们来了,是他们干的。你回你 爹妈那儿去看看吧!” 新郎一听,更懵。忽然禁不住大声叫道:“我哪还有爹呀!我三岁时爹就死了, 我娘大前年也死了。只一个姐姐嫁到关外去,哪来的兄弟?” “嘛?!”大爷一惊。可早上的事真真切切,一时脑筋没转过来,还是说:“那明 明是你爹呀!” 小两口赶紧去局子报案。 天津卫的盗案千奇百怪,这一桩却数第一。偷盗的居然做了人家的“爹”;被盗 的损失财物不说,反当了“儿子”,而且还叫人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来。 若是忍不住跟人说了,招不来同情,反叫人取笑,更倒霉。多损,多辣,多绝—— 多邪! (选自《微型小说选刊》2012 年第 5 期)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 分) A.小说题为“绝盗”十分恰切。“绝”体现了这些盗贼及其行为的特点:父子仨 一道作盗贼,是一绝;演技了得,配合默契,是一绝;打着惩逆旗号,行盗抢之 实,又是一绝。 B.直到被盗劫的小两口回到住处,围观的人们仍未意识到那三个人是盗贼。小说 通过写“大爷”与“小两口”的对话,从侧面突出盗贼们此次行动谋划之 “绝”。 C.根据本小说情节可以推知,盗贼们一定事先踩过点,一定早已将小两口的住所 锁定为盗劫目标,一定作了充分的准备。 D. 本小说写三个“绝盗”胆大妄为,嚣张无比,但被盗人家的周边邻居们只会 袖手旁观,看热闹。这个故事,揭露并批判了当今社会一部分人的自私、冷漠。 E.整篇小说情节平中见奇,结构自然紧凑,文字精当,对人物神态、语言、动作 的描写生动传神。文末,作者的评论看似流于表象,实际上是要发人深思。 ⑵请结合本小说具体内容,简要分析“老头子”这一人物具有怎样的思想性格。 (6 分) ⑶伏笔,是小说构思的重要手段。请结合具体内容,简要分析本小说是怎样运用 伏笔这一技法的。(6 分) ⑷三个盗贼盗劫得逞,你认为最主要的原因是什么?对此,你有怎样的感想?(8 分)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 分) 倾听台静农(节选)张昌华 桃李春风重儒林 有人把学者分为“身教”和“书教”两大类,台静农显然属于前者。 他有两句口头禅“那么”、“也好”,温良恭俭让,聊见他的亦慈亦让襟抱了。 他平民意识非常浓,在家事母之孝,在校理事之忠,处世待人之诚,有口皆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