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物 ■陆九渊认为,世界的本源便是吾心,从这个基本前提出 发,他提出 套所谓“简易”的修养方法。他说:“天 之所以与我者,即此心也。人皆有是心,心皆具是理, 心即理也。……所贵乎学者,为欲穷此理,尽此心也。” (《与李宰书》) ■他认为,心中本有真理,真理本在心中,因此只要反省 内求,就可以得到真理。他还认为:“若能尽我之心,便 与天同。为学只是理会此。”(同上)
三. 格物 ◼ 陆九渊认为,世界的本源便是吾心,从这个基本前提出 发,他提出了一套所谓“简易”的修养方法。他说:“天 之所以与我者,即此心也。人皆有是心,心皆具是理, 心即理也。……所贵乎学者,为欲穷此理,尽此心也。” (《与李宰书》) ◼ 他认为,心中本有真理,真理本在心中,因此只要反省 内求,就可以得到真理。他还认为:“若能尽我之心,便 与天同。为学只是理会此。” (同上)
■先生云:“……致知在格物,格物是下手处 伯敏 云:“如何样格物?”先生云:“研究物理。 敏 云:“天下万物不胜其繁,如何尽研究得?”先生云:“万 物皆备于我,只要明理。”(《语录》) 在朱那果;,所理调的是“格物穷理”人们的认识 的境界;而陆九渊则直接认为“心即理”,天下万物之理 不外吾心,格物只须反省内求就可以了
◼ 先生云:“……致知在格物,格物是下手处。”伯敏 云:“如何样格物?”先生云:“研究物理。”伯敏 云:“天下万物不胜其繁,如何尽研究得?”先生云:“万 物皆备于我,只要明理。”(《语录》) 在朱熹那里,所强调的是“格物穷理”,人们的认识 必须经过“格物”,才能达到“吾心之全体大用无不明” 的境界;而陆九渊则直接认为“心即理”,天下万物之理 不外吾心,格物只须反省内求就可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