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考场实际看,跑题、偏题者以记叙类文章居多,因为它们都没有如议论文那样 明显地点题见“料”。其表意模糊、内容晦涩,不仅严重影响作文的得分,而且 易使阅卷老师误判。那些考场上需要“三评”甚至需要专家组仲裁的作文,有 半多是这方面的原因。事实上,写这类作文的大多数考生是有一定写作能力的, 甚至有些考生的写作水平还是上乘的,但由于缺乏点题,过分含蓄或盲目创新, 结果适得其反。 记叙类文章的立意要明白、清楚,必须做到几个“明明白白”:一个明明白白的 立意,一个明明白白的内容,一个明明白白的开头和结尾。宁可清新如小溪,不 可混沌如幽潭。 2.行文过程中必须扣题见“料” 客观地讲,新材料作文如要写记叙类文章,想见“料”扣题是有一定困难的,但 还是能做到的;即使明引做不到,暗扣还是能做到的,哪怕出现“材料”中的关 键词语也可。记叙类文章可以在开头甚至中间不点题见“料”,但必须在结尾处 点题扣题,而且点题不要“惊鸿一瞥”,而是要浓墨重彩。因为结尾是文章结穴 之处,如能以一段或几段文字点题,便可以强大的视觉冲击力,实现最大限度的 扣题效果。山东高考满分作文《这世界需要你》,结尾写道: 这世界需要你,需要你的爱,你的爱如春风,吹化了我心底的坚冰;你的爱如细 雨,滋润了我心田的渴望。在此刻,多么想在短暂的寂寞之后睡在你的怀里。我 知道有你的存在,便永远是晴空。花若能言,口自芬芳。爱若能言,心香弥漫 这世界需要你! 不仅以比喻的方式形象地诠释了“母爱”,而且总结全篇,两次直接点出题目, 使主题在文章的最后得到了极大的强化和最大的张扬,极具视觉冲击力和心灵震 撼力。 三、规避新材料作文写作过程中几种偏题问题 1.把新材料作文当成话题作文来写。即从材料中提取一两个关键词,然后不问 它们在材料中的含意而泛写开头。这是写作过程中较为普遍存在的问题。如写材 料中的“包容”,该“包容”在文中是有特定含意的,然而,不问其含意,泛写 开去。新材料作文审题行文固然离不开关键词,但只以关键词写作,不管其在材 料中的含意,这种写法绝对不行。 2.滑向近义词。因对材料中的关键词语理解不准、不细而在写作过程中不知不 觉地滑向它的近义词。如写“老规矩”,却泛化为“规则”;写“探究”,却等 同于“思考”“实践”;写“自信”,却写成了“信心”;写“诚信”,却写成 了“诚实”;写“失意”,却写成了“挫折”。行文过程中可以用“近义替换” 法点题,但绝不是写成这个“近义词”。要学会对材料中的关键词语、核心概念 作精准的理解,必要时要在文中作阐释。如写“家风”类作文,不少考生写了 件偶然的事或者写父母给“我”的一次教育,这是不明白“家风”的含义所致 “家风”之“家”是在家庭范围内,“家风”之“风”带有长期性、渐染性、趋 同性(家庭成员内部的一致性)。 3.写作过程中不知不觉地偏离了材料,扯得太远,以至于想收也难以收回。对 此,要学会打草稿,要学会在行文过程中不断地回扣“材料” 另外,在写作过程中要始终注意“暂停”几次。“暂停”虽是体育比赛中的专用 名词,但于写作中也颇有用处。不要总想着写作一气呵成,文章写完了才觉得有 问题,不仅时间上来不及,心理上也是很难承受的。况且绝大多数同学并不是作 家,没有经过长期专业的写作训练,灵感往往不一定可靠,思维质量、思考层次
从考场实际看,跑题、偏题者以记叙类文章居多,因为它们都没有如议论文那样 明显地点题见“料”。其表意模糊、内容晦涩,不仅严重影响作文的得分,而且 易使阅卷老师误判。那些考场上需要“三评”甚至需要专家组仲裁的作文,有一 半多是这方面的原因。事实上,写这类作文的大多数考生是有一定写作能力的, 甚至有些考生的写作水平还是上乘的,但由于缺乏点题,过分含蓄或盲目创新, 结果适得其反。 记叙类文章的立意要明白、清楚,必须做到几个“明明白白”:一个明明白白的 立意,一个明明白白的内容,一个明明白白的开头和结尾。宁可清新如小溪,不 可混沌如幽潭。 2.行文过程中必须扣题见“料” 客观地讲,新材料作文如要写记叙类文章,想见“料”扣题是有一定困难的,但 还是能做到的;即使明引做不到,暗扣还是能做到的,哪怕出现“材料”中的关 键词语也可。记叙类文章可以在开头甚至中间不点题见“料”,但必须在结尾处 点题扣题,而且点题不要“惊鸿一瞥”,而是要浓墨重彩。因为结尾是文章结穴 之处,如能以一段或几段文字点题,便可以强大的视觉冲击力,实现最大限度的 扣题效果。山东高考满分作文《这世界需要你》,结尾写道: 这世界需要你,需要你的爱,你的爱如春风,吹化了我心底的坚冰;你的爱如细 雨,滋润了我心田的渴望。在此刻,多么想在短暂的寂寞之后睡在你的怀里。我 知道有你的存在,便永远是晴空。花若能言,口自芬芳。爱若能言,心香弥漫。 这世界需要你! 不仅以比喻的方式形象地诠释了“母爱”,而且总结全篇,两次直接点出题目, 使主题在文章的最后得到了极大的强化和最大的张扬,极具视觉冲击力和心灵震 撼力。 三、规避新材料作文写作过程中几种偏题问题 1.把新材料作文当成话题作文来写。即从材料中提取一两个关键词,然后不问 它们在材料中的含意而泛写开头。这是写作过程中较为普遍存在的问题。如写材 料中的“包容”,该“包容”在文中是有特定含意的,然而,不问其含意,泛写 开去。新材料作文审题行文固然离不开关键词,但只以关键词写作,不管其在材 料中的含意,这种写法绝对不行。 2.滑向近义词。因对材料中的关键词语理解不准、不细而在写作过程中不知不 觉地滑向它的近义词。如写“老规矩”,却泛化为“规则”;写“探究”,却等 同于“思考”“实践”;写“自信”,却写成了“信心”;写“诚信”,却写成 了“诚实”;写“失意”,却写成了“挫折”。行文过程中可以用“近义替换” 法点题,但绝不是写成这个“近义词”。要学会对材料中的关键词语、核心概念 作精准的理解,必要时要在文中作阐释。如写“家风”类作文,不少考生写了一 件偶然的事或者写父母给“我”的一次教育,这是不明白“家风”的含义所致。 “家风”之“家”是在家庭范围内,“家风”之“风”带有长期性、渐染性、趋 同性(家庭成员内部的一致性)。 3.写作过程中不知不觉地偏离了材料,扯得太远,以至于想收也难以收回。对 此,要学会打草稿,要学会在行文过程中不断地回扣“材料”。 另外,在写作过程中要始终注意“暂停”几次。“暂停”虽是体育比赛中的专用 名词,但于写作中也颇有用处。不要总想着写作一气呵成,文章写完了才觉得有 问题,不仅时间上来不及,心理上也是很难承受的。况且绝大多数同学并不是作 家,没有经过长期专业的写作训练,灵感往往不一定可靠,思维质量、思考层次
也很成问题。在行文中停下笔来,心中默念题目,问一下自己:“这段切题吗?” 适时点题,既可防止思路旁逸、偏离题目,又可收到“既放得开又收得起”的效 果。有时,不妨回头把已写好的语句和段落默读一遍,这样顺势往下写,就有 种逻辑依据,可以使语句更加连贯。一段写完也可驻笔凝思,对下一段的文字再 稍作酝酿以蓄势,会保证你离题更近,想得更清楚,更透辟。 实战演练,熟习行文的要领 、下面的例文在行文上都存在着偏离题意、扣题不紧的问题,请你判断分析, 并试着提出修改意见 文题(2012·淅江)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台湾女作家刘继荣在博文上说,她上中学的女儿成绩一直中等,但是却被全班学 生全票推选为“最欣赏的同学”,理由是乐观幽默、热心助人、守信用、好相处 等。她开玩笑地对女儿说:“你快要成为英雄了。”女儿却认真地说:“我不想 成为英雄,我想成为坐在路边鼓掌的人。”博文引发了广大网民的热议。 网民甲:坐在路边鼓掌,其实也挺好。 网民乙:人人都在路边鼓掌,谁在路上跑呢? 网民丙:路边鼓掌与路上奔跑,都应该肯定 从上述网民的议论中,选取一种看法,写一篇文章。你可以讲述故事,抒发情感, 也可以发表议论。 注意:①角度自选,立意自定,题目自拟;②不得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 文:③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④不得少于800字;⑤不得抄袭、套作 例文 配角人生亦精彩 选择是一门学问,它考验一个人的智慧与经验,如刘继荣女士的女儿,她选择成 为一个路边鼓掌的人,这有何不可?成为配角,更精彩。 作为一个年幼的孩子,她不懂名与利的相争,不明社会官场的险恶,她愿做一个 路人,为那些焦点人物,献出自己最真诚的掌声,她体现了一种不争的品质。古 今来者,作为历史长河中的配角,我想到了陶渊明先生。在自己的田园之中安得 其乐,或植杖或耘耔,不在官场钩心斗角,不争虚名。正是他的不争而谁能与之 争?在配角的人生中过闲情逸致的生活。 而争当主角之人并非有好下场,“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这是当 年自信、自豪的周瑜,可他争做王者,自诩文韬武略无人能及,在诸葛亮出现后 嫉妒的心理使他一步步坠入深渊,对诸葛亮加以陷害,最后一声长啸:既生瑜 何生亮!终结了人生。这种要不得的心态最终毁了一位人才。若他能移樽就教 虚心做一个配角,历史上是否又多了一段佳话呢?配角的人生并不比主角的人生 黯淡,而在于你的心态。 在芸芸众生中,我们都是世界的一个配角,装点着世界,而有这样一位配角,他 装点了全中国人民的内心。“最美司机”吴斌,他的英勇事迹感动了我们,一个 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人,将“人”字书写得墨迹饱满,使人肃然起敬。这样亲切 而又庄严的人,使我们去探究自己的内心,发现自己的内心深处也充满着和善的 力量。他虽死犹生,他高尚的人格魅力将一直影响着我们。一身正气酝酿成的髙 素质司机,你装饰了中国,又触动了我们的心。配角人生能不精彩吗?它伟大, 而又高尚,它的人生充满了意义!
也很成问题。在行文中停下笔来,心中默念题目,问一下自己:“这段切题吗?” 适时点题,既可防止思路旁逸、偏离题目,又可收到“既放得开又收得起”的效 果。有时,不妨回头把已写好的语句和段落默读一遍,这样顺势往下写,就有一 种逻辑依据,可以使语句更加连贯。一段写完也可驻笔凝思,对下一段的文字再 稍作酝酿以蓄势,会保证你离题更近,想得更清楚,更透辟。 实战演练,熟习行文的要领 一、下面的例文在行文上都存在着偏离题意、扣题不紧的问题,请你判断分析, 并试着提出修改意见。 文题 (2012·浙江)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台湾女作家刘继荣在博文上说,她上中学的女儿成绩一直中等,但是却被全班学 生全票推选为“最欣赏的同学”,理由是乐观幽默、热心助人、守信用、好相处 等。她开玩笑地对女儿说:“你快要成为英雄了。”女儿却认真地说:“我不想 成为英雄,我想成为坐在路边鼓掌的人。”博文引发了广大网民的热议。 网民甲:坐在路边鼓掌,其实也挺好。 网民乙:人人都在路边鼓掌,谁在路上跑呢? 网民丙:路边鼓掌与路上奔跑,都应该肯定。 从上述网民的议论中,选取一种看法,写一篇文章。你可以讲述故事,抒发情感, 也可以发表议论。 注意:①角度自选,立意自定,题目自拟;②不得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 文;③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④不得少于 800 字;⑤不得抄袭、套作。 例文 配角人生亦精彩 选择是一门学问,它考验一个人的智慧与经验,如刘继荣女士的女儿,她选择成 为一个路边鼓掌的人,这有何不可?成为配角,更精彩。 作为一个年幼的孩子,她不懂名与利的相争,不明社会官场的险恶,她愿做一个 路人,为那些焦点人物,献出自己最真诚的掌声,她体现了一种不争的品质。古 今来者,作为历史长河中的配角,我想到了陶渊明先生。在自己的田园之中安得 其乐,或植杖或耘耔,不在官场钩心斗角,不争虚名。正是他的不争而谁能与之 争?在配角的人生中过闲情逸致的生活。 而争当主角之人并非有好下场,“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这是当 年自信、自豪的周瑜,可他争做王者,自诩文韬武略无人能及,在诸葛亮出现后, 嫉妒的心理使他一步步坠入深渊,对诸葛亮加以陷害,最后一声长啸:既生瑜, 何生亮!终结了人生。这种要不得的心态最终毁了一位人才。若他能移樽就教, 虚心做一个配角,历史上是否又多了一段佳话呢?配角的人生并不比主角的人生 黯淡,而在于你的心态。 在芸芸众生中,我们都是世界的一个配角,装点着世界,而有这样一位配角,他 装点了全中国人民的内心。“最美司机”吴斌,他的英勇事迹感动了我们,一个 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人,将“人”字书写得墨迹饱满,使人肃然起敬。这样亲切 而又庄严的人,使我们去探究自己的内心,发现自己的内心深处也充满着和善的 力量。他虽死犹生,他高尚的人格魅力将一直影响着我们。一身正气酝酿成的高 素质司机,你装饰了中国,又触动了我们的心。配角人生能不精彩吗?它伟大, 而又高尚,它的人生充满了意义!
选择配角人生,并不比主角人生来得差劲些,在于人的心态,人的选择。多一种 谦逊的气息,多一种温和的习性,多一种低头的勇气。在配角的人生中,我们 样活得精彩,当世界的配角,你是自己的主角。 巴金有句话:人不仅仅是靠吃米活着的。选择配角人生,是心理的挑战,亦是精 神的升华,在自己的精神境界可谓更高一层。让我们勇敢地选择配角人生,活出 样的精彩。 思考 1.本文偏离题意、扣题不紧表现在哪里? 答 提示本作文题扣题重心在于处理好路上奔跑者和路边鼓掌者的关系。但该文在 题意的理解上,将“奔跑者”简单地对应为“主角”,将“鼓掌者”简单地对应 为“配角”,变成了论述“配角人生”的问题,于是出现了题意偏离的现象。 2.试着提出修改意见。 答 提示作文材料隐含着“主次”“主配角”“衬托者”等关系,不是说不能写 配角”,而是未搭好桥,在“路边鼓掌者”与“配角”之间应建立起一定的联 系。如使用这样的语言建立联系:路边鼓掌的人未尝不是一个配角,做一个为主 角鼓掌的配角又有什么不可呢?搭个桥,过渡一下,就不是偏题了。当然,行文 过程中应多一些揭示两者联系的点题语言,在分析中要能够自圆其说。 文题一步与一生 例文举世闻名的音乐巨擘一一谭盾,为了心中那个美丽的音乐梦想,勇敢地迈 出了关键的一步,到美国学习音乐,经济拮据等种种困难丝毫不能阻碍他前进的 步伐。他一步步地坚持走了下去,为之付出毕生的心血与汗水,最终登上了美国 最著名的音乐厅一一卡耐基音乐厅。正是他敢于迈出追求理想的第一步,并为之 不断努力,这才成就了他精彩的一生。 思考 3.该段未扣准题目表现在哪里? 答 提示作者没有对文题细加思考,对故事叙述剪裁不当,致使这个事例“一步” 不够突出。换句话说,如果撇开文题,只看所举的事例根本无法想到表达的是“ 步与一生”的主题,而只会想到谭盾为了他的梦想而进行的奋斗。这种偏题大多 因为处在文章中间而不易被阅卷老师发现。其实这种偏题,“论据与论点不 致”的问题太普遍、太典型了。 4.试着把它改写为一段紧扣题意的文字 答 提示可对谭盾的事例进行加工剪裁,突出“一步”的内容,再重点阐述出“ 步”与“一生”的辩证关系 示例: 举世闻名的音乐巨擘——谭盾,为了心中的音乐梦想,克服经济拮据等各种困难, 坚定勇敢地迈出了赴美留学的一步。这一步,为他的一生带来了转折;这一步 让他踏进了卡耐基音乐厅;这一步,让他踏上了世界音乐之巅。他这为理想而奋 斗的一步,为他实现灿烂的音乐梦想奠定了不可忽视的基础。 一步,这一步有多远,横跨了半个地球的距离:一步,这一步有多难,绝不仅仅 是省衣缩食那么简单。但那又怎样,为了心中的理想,这一步怎能不跨出?因了
选择配角人生,并不比主角人生来得差劲些,在于人的心态,人的选择。多一种 谦逊的气息,多一种温和的习性,多一种低头的勇气。在配角的人生中,我们一 样活得精彩,当世界的配角,你是自己的主角。 巴金有句话:人不仅仅是靠吃米活着的。选择配角人生,是心理的挑战,亦是精 神的升华,在自己的精神境界可谓更高一层。让我们勇敢地选择配角人生,活出 一样的精彩。 思考 1.本文偏离题意、扣题不紧表现在哪里? 答: 提示 本作文题扣题重心在于处理好路上奔跑者和路边鼓掌者的关系。但该文在 题意的理解上,将“奔跑者”简单地对应为“主角”,将“鼓掌者”简单地对应 为“配角”,变成了论述“配角人生”的问题,于是出现了题意偏离的现象。 2.试着提出修改意见。 答: 提示 作文材料隐含着“主次”“主配角”“衬托者”等关系,不是说不能写 “配角”,而是未搭好桥,在“路边鼓掌者”与“配角”之间应建立起一定的联 系。如使用这样的语言建立联系:路边鼓掌的人未尝不是一个配角,做一个为主 角鼓掌的配角又有什么不可呢?搭个桥,过渡一下,就不是偏题了。当然,行文 过程中应多一些揭示两者联系的点题语言,在分析中要能够自圆其说。 文题 一步与一生 例文 举世闻名的音乐巨擘——谭盾,为了心中那个美丽的音乐梦想,勇敢地迈 出了关键的一步,到美国学习音乐,经济拮据等种种困难丝毫不能阻碍他前进的 步伐。他一步步地坚持走了下去,为之付出毕生的心血与汗水,最终登上了美国 最著名的音乐厅——卡耐基音乐厅。正是他敢于迈出追求理想的第一步,并为之 不断努力,这才成就了他精彩的一生。 思考 3.该段未扣准题目表现在哪里? 答: 提示 作者没有对文题细加思考,对故事叙述剪裁不当,致使这个事例“一步” 不够突出。换句话说,如果撇开文题,只看所举的事例根本无法想到表达的是“一 步与一生”的主题,而只会想到谭盾为了他的梦想而进行的奋斗。这种偏题大多 因为处在文章中间而不易被阅卷老师发现。其实这种偏题,“论据与论点不一 致”的问题太普遍、太典型了。 4.试着把它改写为一段紧扣题意的文字。 答: 提示 可对谭盾的事例进行加工剪裁,突出“一步”的内容,再重点阐述出“一 步”与“一生”的辩证关系。 示例: 举世闻名的音乐巨擘——谭盾,为了心中的音乐梦想,克服经济拮据等各种困难, 坚定勇敢地迈出了赴美留学的一步。这一步,为他的一生带来了转折;这一步, 让他踏进了卡耐基音乐厅;这一步,让他踏上了世界音乐之巅。他这为理想而奋 斗的一步,为他实现灿烂的音乐梦想奠定了不可忽视的基础。 一步,这一步有多远,横跨了半个地球的距离;一步,这一步有多难,绝不仅仅 是省衣缩食那么简单。但那又怎样,为了心中的理想,这一步怎能不跨出?因了
这一步,谭盾终于寻得那深藏丛林的宝藏;因了这一步,谭盾收获了他的梦想与 辉煌。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有人认为,世界上最痛苦的人有两种:一种是走在最前面的人,一种是走在最后 面的人。 你对上述观点有何思考?请自选角度,明确文体,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 字的文章 写作指导这是一道辨析类材料作文题,命题者一般不摆明自己的观点,也没有 明确的倾向,需要写作者分析其中是非曲直,拿出主见。这类作文一般不求结论 的一致性,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言之成理即可。2013年高考江西卷的作文“对 奥数、英文、周树人的‘怕’或‘不怕’”,就属此类。不过,需要注意的是, 此类作文看似没有多少审题、立意难度,写作者似乎可以各抒己见、自由评论, 其实不然。由于作文材料中潜藏着命题者的发问:走在最前面或最后面的人是否 最痛苦?立论时并没有广阔的空间,只能紧扣命题者所问,明确回答痛苫或不痛 苦,并由此阐述理由,而且阐述的对象应紧扣住“走在最前面或最后面的人” 不然,则很容易偏离题旨。 1.弄清“最前者”或“最后者”的丰富内涵 “走在最前者”可让人联想到不同时期、不同领域的探路者、拓荒者,如近代中 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林则徐、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现代物理学的开 创者爱因斯坦、世界上第一个进入太空的加加林:;也可以是成就突出的领跑者, 如中国首位打进WTA前十的网球金花李娜以及拿下奥运会、亚运会、世锦赛、全 英赛、世界杯、总决赛、苏迪曼杯、汤姆斯杯八大满贯的世界羽坛第一人“超级 丹 “走在最后者”可以是不具优势的落后者,如学业、事业上成绩落于人后者;也 可以是身肩重任的断后者,如中国古代所谓“三军”中之“后军”,行军作战时 行于队伍之后,担负着掩护和警戒任务 2.分析“痛苦”或“不痛苦”的根源 对于孙中山、加加林这样的探路者、拓荒者来说,其痛苦可能在于:前途艰险, 情况难料,一路前行意味着冒险,甚至牺牲。对于李娜、林丹这类成就突出的领 跑者,其痛苦可能在于:有不断挑战、超越自己以始终保持身在最前、不敢 有半点懈怠的巨大精神压力,也许还会有后进者、旁观者的羡妒、非议甚至诽谤。 当然,探路者、领跑者也未必最痛苦,因为无论是挑战自然的困难还是人为的困 难,无论是挑战自己还是挑战他人,都可以从中收获挑战的经验哪怕是教训,从 而得到人生智慧,发现自身价值。 对于学业、事业上的落后者,其痛苦在于:处于人后,饱受鄙夷和冷眼甚至欺凌, 难有机遇。不过,这类人正因为处于人后,一则没有开路、拓荒的危险,可安然 地走前人开辟的道路,免去了走弯路的失意和沮丧;二则总为人后的不利处境, 也许会激发其斗志,从而转换为不甘人后、拼命超越的巨大动力。从这一点来说, 落后者未必痛苦。 对于行军作战中的断后者,其痛苦在于:既要掩护整支部队顺利进发,又要冒险 甚至牺牲生命来阻击后方追兵。把危险留给了自己以换取整支部队的安全,断后 者在痛苦中展现精神的伟大,收获生命的意义,因此,他们也许并不以此为痛苦 立意角度可以有:(1)从正面立意—一走在最前(或最后)最痛苦。参考拟题:“敢 为天下先,必最苦也”“先行者亦是苦行僧”“苦为人后”……(2)从反面立意
这一步,谭盾终于寻得那深藏丛林的宝藏;因了这一步,谭盾收获了他的梦想与 辉煌。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有人认为,世界上最痛苦的人有两种:一种是走在最前面的人,一种是走在最后 面的人。 你对上述观点有何思考?请自选角度,明确文体,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 800 字的文章。 写作指导 这是一道辨析类材料作文题,命题者一般不摆明自己的观点,也没有 明确的倾向,需要写作者分析其中是非曲直,拿出主见。这类作文一般不求结论 的一致性,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言之成理即可。2013 年高考江西卷的作文“对 奥数、英文、周树人的‘怕’或‘不怕’”,就属此类。不过,需要注意的是, 此类作文看似没有多少审题、立意难度,写作者似乎可以各抒己见、自由评论, 其实不然。由于作文材料中潜藏着命题者的发问:走在最前面或最后面的人是否 最痛苦?立论时并没有广阔的空间,只能紧扣命题者所问,明确回答痛苦或不痛 苦,并由此阐述理由,而且阐述的对象应紧扣住“走在最前面或最后面的人”, 不然,则很容易偏离题旨。 1.弄清“最前者”或“最后者”的丰富内涵 “走在最前者”可让人联想到不同时期、不同领域的探路者、拓荒者,如近代中 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林则徐、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现代物理学的开 创者爱因斯坦、世界上第一个进入太空的加加林;也可以是成就突出的领跑者, 如中国首位打进 WTA 前十的网球金花李娜以及拿下奥运会、亚运会、世锦赛、全 英赛、世界杯、总决赛、苏迪曼杯、汤姆斯杯八大满贯的世界羽坛第一人“超级 丹”。 “走在最后者”可以是不具优势的落后者,如学业、事业上成绩落于人后者;也 可以是身肩重任的断后者,如中国古代所谓“三军”中之“后军”,行军作战时 行于队伍之后,担负着掩护和警戒任务。 2.分析“痛苦”或“不痛苦”的根源 对于孙中山、加加林这样的探路者、拓荒者来说,其痛苦可能在于:前途艰险, 情况难料,一路前行意味着冒险,甚至牺牲。对于李娜、林丹这类成就突出的领 跑者,其痛苦可能在于:有不断挑战、超越自己以始终保持身在最前、不敢 有半点懈怠的巨大精神压力,也许还会有后进者、旁观者的羡妒、非议甚至诽谤。 当然,探路者、领跑者也未必最痛苦,因为无论是挑战自然的困难还是人为的困 难,无论是挑战自己还是挑战他人,都可以从中收获挑战的经验哪怕是教训,从 而得到人生智慧,发现自身价值。 对于学业、事业上的落后者,其痛苦在于:处于人后,饱受鄙夷和冷眼甚至欺凌, 难有机遇。不过,这类人正因为处于人后,一则没有开路、拓荒的危险,可安然 地走前人开辟的道路,免去了走弯路的失意和沮丧;二则总为人后的不利处境, 也许会激发其斗志,从而转换为不甘人后、拼命超越的巨大动力。从这一点来说, 落后者未必痛苦。 对于行军作战中的断后者,其痛苦在于:既要掩护整支部队顺利进发,又要冒险 甚至牺牲生命来阻击后方追兵。把危险留给了自己以换取整支部队的安全,断后 者在痛苦中展现精神的伟大,收获生命的意义,因此,他们也许并不以此为痛苦。 立意角度可以有:(1)从正面立意——走在最前(或最后)最痛苦。参考拟题:“敢 为天下先,必最苦也”“先行者亦是苦行僧”“苦为人后”……(2)从反面立意
走在最前(或最后)未必最痛苦。参考拟题:“先行者,何苦之有”“先者何 痛,后者何苦”“子焉知先行不乐”……(3)从辩证角度立意一一走在最前(或最 后)最痛苦也最幸福。参考拟题:“走在最前,痛并快乐着”“苦到极致是幸 福”“开拓者虽痛犹荣”“苦形于外,乐存于心”… 由于该类材料中潜藏着命题者的发问,立意时一定要紧扣所问,作出明确而有针 对性的回答,否则极易偏离题旨。就学生习作的拟题来看,立意跑偏有以下两种 情况: (1)回避问题,答非所问。如“莫因名利毁一生”“别让荣誉压垮自己”“放慢 你匆匆的脚步”,均回避了“是否痛苦”这一问题,明显偏离题旨 (②)抛开对象,另起炉灶。如“中间风景最好”“走在中间最幸福”“笑对痛 苦”,撇开了命题者所问对象一—“走在最前(或最后)的人”,同样背离了题旨。 学案26会设分论点,说理深入而丰实 学案略语考场上绝大多数考生会选择写议论文,而不是记叙文。可是,面对议 论文,考生多不会“分解”与“剖析”,尤其是不会设置分论点和安排分论点, 以致文章除了中心论点还是中心论点。如果能巧妙地设置一些分论点,并很好地 安排它们,那么,不仅可以使论证结构更清晰,更可以多角度、多侧面地论述中 心论点,使说理更丰实、更深入。本学案试图教你一些分论点的设置方法及安排 技巧。 品读佳作,体悟出彩的理由 佳作一:(2014·福建高考优秀议论文)见学案25“品读佳作” 化解“文明的冲突” 同是空谷,有人想到悬崖峭壁,有人却想到栈道桥梁,产生差异的原因有许多 但两种不同的思维想法却并无高低优劣之分。思想存在差异,却更需尊重。胡适 在《论自由主义》中说道:“容忍反对党,是近代自由主义里最可爱慕而又最基 本的一个方面。”在极力呼唤思想自由、言论自由的今天,能够兼容“异己”之 思想,相与淬沥精进,这样的时代,实为思想昂进之时代也。 由不同的人面对空谷产生不同的联想,得出“思想存在差异,却更需尊重”的观 点,出人意料,又合乎情理。 谈起空谷,有人想到悬崖,有人想到栈道,也正如西谚所说,世上没有两片完全 相同的叶子。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经历,而所想自然也就不同了。然而就如同器官 移植的排异反应一般,我们对于“异己”之思想似乎并不是那么宽容,时下的人 一边高举言论自由的旗帜,却又一边化身“键盘侠”,讥讽相异的观点,殊不知 这般凌虚高蹈的行为,便是一种思想界不够多元并包的表现 说明今人言行不一的做派就是思想界不够多元并包的表现。 不可否认的是,人们的思想有共同的成分。例如,谈到西施,大多数人想到姿态 美好;谈到凤姐,就想到容貌丑陋。但除了共性之外,人们是否存在诸多个性? 有人喜欢辛稼轩而讨厌温飞卿,有人刚好相反;谈到空谷,有人想到悬崖,有人 想到栈道。究竟谁是谁非呢? 人们的个性没有是非之分,应理解、尊重这种差异。 我们应当理解差异的存在,并尊重这种差异。 若我们排斥异己的思想,并将这狭隘的排他主义上升到国家高度,那么也可能会 制造出另一个惨绝人寰的“圣巴托巴缪之夜”,数万所谓的胡格诺“异教徒”被 屠杀。果真那样,历史将会重演十年“文革”八部“样板戏”循环播放的文化单 ,会将乔治·奥威尔笔下那个文化荒漠的年代“一九八四”变为现实
——走在最前(或最后)未必最痛苦。参考拟题:“先行者,何苦之有”“先者何 痛,后者何苦”“子焉知先行不乐”……(3)从辩证角度立意——走在最前(或最 后)最痛苦也最幸福。参考拟题:“走在最前,痛并快乐着”“苦到极致是幸 福”“开拓者虽痛犹荣”“苦形于外,乐存于心”…… 由于该类材料中潜藏着命题者的发问,立意时一定要紧扣所问,作出明确而有针 对性的回答,否则极易偏离题旨。就学生习作的拟题来看,立意跑偏有以下两种 情况: (1)回避问题,答非所问。如“莫因名利毁一生”“别让荣誉压垮自己”“放慢 你匆匆的脚步”,均回避了“是否痛苦”这一问题,明显偏离题旨。 (2)抛开对象,另起炉灶。如“中间风景最好”“走在中间最幸福”“笑对痛 苦”,撇开了命题者所问对象——“走在最前(或最后)的人”,同样背离了题旨。 学案 26 会设分论点,说理深入而丰实 学案略语 考场上绝大多数考生会选择写议论文,而不是记叙文。可是,面对议 论文,考生多不会“分解”与“剖析”,尤其是不会设置分论点和安排分论点, 以致文章除了中心论点还是中心论点。如果能巧妙地设置一些分论点,并很好地 安排它们,那么,不仅可以使论证结构更清晰,更可以多角度、多侧面地论述中 心论点,使说理更丰实、更深入。本学案试图教你一些分论点的设置方法及安排 技巧。 品读佳作,体悟出彩的理由 佳作一:(2014·福建高考优秀议论文)见学案 25“品读佳作” 化解“文明的冲突” 同是空谷,有人想到悬崖峭壁,有人却想到栈道桥梁,产生差异的原因有许多, 但两种不同的思维想法却并无高低优劣之分。思想存在差异,却更需尊重。胡适 在《论自由主义》中说道:“容忍反对党,是近代自由主义里最可爱慕而又最基 本的一个方面。”在极力呼唤思想自由、言论自由的今天,能够兼容“异己”之 思想,相与淬沥精进,这样的时代,实为思想昂进之时代也。 由不同的人面对空谷产生不同的联想,得出“思想存在差异,却更需尊重”的观 点,出人意料,又合乎情理。 谈起空谷,有人想到悬崖,有人想到栈道,也正如西谚所说,世上没有两片完全 相同的叶子。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经历,而所想自然也就不同了。然而就如同器官 移植的排异反应一般,我们对于“异己”之思想似乎并不是那么宽容,时下的人 一边高举言论自由的旗帜,却又一边化身“键盘侠”,讥讽相异的观点,殊不知 这般凌虚高蹈的行为,便是一种思想界不够多元并包的表现。 说明今人言行不一的做派就是思想界不够多元并包的表现。 不可否认的是,人们的思想有共同的成分。例如,谈到西施,大多数人想到姿态 美好;谈到凤姐,就想到容貌丑陋。但除了共性之外,人们是否存在诸多个性? 有人喜欢辛稼轩而讨厌温飞卿,有人刚好相反;谈到空谷,有人想到悬崖,有人 想到栈道。究竟谁是谁非呢? 人们的个性没有是非之分,应理解、尊重这种差异。 我们应当理解差异的存在,并尊重这种差异。 若我们排斥异己的思想,并将这狭隘的排他主义上升到国家高度,那么也可能会 制造出另一个惨绝人寰的“圣巴托巴缪之夜”,数万所谓的胡格诺“异教徒”被 屠杀。果真那样,历史将会重演十年“文革”八部“样板戏”循环播放的文化单 一,会将乔治·奥威尔笔下那个文化荒漠的年代“一九八四”变为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