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师大附中东北师大附中辽宁省实验中学2017届东北三省三校联合考试 二模 第Ⅰ卷阅读题(70分) 、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以前我们的文化是以大为特征、以大来标榜的。我们创造了大城市、大工 厂、大烟囱、大流水线、大广场、大厦……可是与此同时,我们也必须忍受大污 染、大拥堵等等。可以说,对于“大”的迷恋在很大程度上是现代问题的症结所 在。与此同时,信息社会的来临却让我们发现了“微”的魅力和“小”的美好。 首先是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把我们带入了微交往、微传播和信息微循环时代 为微文化插上了飞速发展的翅膀。随着这种技术向社会文化和日常生活的其他领 域的渗透,我们逐渐体会到,“微”和“小”其实是一种更亲切、随和、灵活 更个性化和人性化的生活样态和文化风格。可以说,我们已经进入了一个名副其 实的“微时代”。 在这样一个时代,“微”已成为时代文化关键词。微博、微信、微电影、 微小说、微媒体、微广告、微支付、微信用、微管理、微投资、微生活……所有 这些以动态化、碎片化、零散化、即时化、去中心化为特征的新兴的传播方式、 文化形态乃至经济活动形态、日常生活形态,已经在潜移默化间深刻影响了我们 的时代。 站在这个从现代性到后现代性的历史性转型的高度看,“微文化”透露出 转型的信息。“微”不仅是一种传播技术和传播方式,也是一种文化理想和审美 理想,更标志着我们这个时代的转型。在微时代,权利更加分散,微技术使得真 正的“草根”更加便捷地参与社会。微时代的经济更加尊重每一个消费者的个性 化需求,它提供的服务更加体贴入微。“微时代的文化”众声喧哗,张扬个性, 它是一种平民文化、草根文化,重要特征之一就是由于低门槛和便捷性所带来的 信息生产和传播的自主性。此外,它还打破了传统广播、电视等信息单向流动的 特点,打破了信息的传播者和接受者的界限,实现了信息的克分交流、互动和对 话,建构了一个新型的公共空间。微文化也是一种充满青春朝气的生动活泼的文 化。在这个科技日新月异,生活方式、交往方式、生产和传播方式日新月异的时 代,微文化已经成为青年的天堂,青年成为微文化的主力军。 当然,微时代并不是一个新的鸟托邦,微文化也绝非完美无缺。微技术在 方便信息发布的同时,也制造出大量的信息垃圾、瞬间信息,并使谣言的传播更 加容易。它在扩大信息交流、拒绝信息自上而下灌输的同时,也造成了人际交往 的部落化、江湖化和小圈子化,使得大规模的社会整合、大规模的社会共识的达 成变得更加困难。最后,被消费主义裹挟的微生活可能使我们过度迷恋私人生活 中的“小物件”“小玩意”,从而丧失了现代公民所应该具备的责任、理想、视 野和胸怀。 所有由“微”带来的这一切,都为人文社会科学工作者以及政府管理部门 提供了新的机遇,也使他们面临新的挑战。只有充分认识微时代微文化的特征, 充分肯定它们的积极意义,同时充分警惕其消极后果,我们的国家治理和社会管 理才能更加有效,我们的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研究才能与时俱进。 (摘编自陶东风《微文化需大关注》) 1.下列关于原文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哈尔滨师大附中 东北师大附中 辽宁省实验中学 2017 届东北三省三校联合考试 二模 第Ⅰ卷 阅读题(70 分) 一、现代文阅读(35 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 分,每小题 3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以前我们的文化是以大为特征、以大来标榜的。我们创造了大城市、大工 厂、大烟囱、大流水线、大广场、大厦……可是与此同时,我们也必须忍受大污 染、大拥堵等等。可以说,对于“大”的迷恋在很大程度上是现代问题的症结所 在。与此同时,信息社会的来临却让我们发现了“微”的魅力和“小”的美好。 首先是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把我们带入了微交往、微传播和信息微循环时代, 为微文化插上了飞速发展的翅膀。随着这种技术向社会文化和日常生活的其他领 域的渗透,我们逐渐体会到,“微”和“小”其实是一种更亲切、随和、灵活、 更个性化和人性化的生活样态和文化风格。可以说,我们已经进入了一个名副其 实的“微时代”。 在这样一个时代,“微”已成为时代文化关键词。微博、微信、微电影、 微小说、微媒体、微广告、微支付、微信用、微管理、微投资、微生活……所有 这些以动态化、碎片化、零散化、即时化、去中心化为特征的新兴的传播方式、 文化形态乃至经济活动形态、日常生活形态,已经在潜移默化间深刻影响了我们 的时代。 站在这个从现代性到后现代性的历史性转型的高度看,“微文化”透露出 转型的信息。“微”不仅是一种传播技术和传播方式,也是一种文化理想和审美 理想,更标志着我们这个时代的转型。在微时代,权利更加分散,微技术使得真 正的“草根”更加便捷地参与社会。微时代的经济更加尊重每一个消费者的个性 化需求,它提供的服务更加体贴入微。“微时代的文化”众声喧哗,张扬个性, 它是一种平民文化、草根文化,重要特征之一就是由于低门槛和便捷性所带来的 信息生产和传播的自主性。此外,它还打破了传统广播、电视等信息单向流动的 特点,打破了信息的传播者和接受者的界限,实现了信息的克分交流、互动和对 话,建构了一个新型的公共空间。微文化也是一种充满青春朝气的生动活泼的文 化。在这个科技日新月异,生活方式、交往方式、生产和传播方式日新月异的时 代,微文化已经成为青年的天堂,青年成为微文化的主力军。 当然,微时代并不是一个新的鸟托邦,微文化也绝非完美无缺。微技术在 方便信息发布的同时,也制造出大量的信息垃圾、瞬间信息,并使谣言的传播更 加容易。它在扩大信息交流、拒绝信息自上而下灌输的同时,也造成了人际交往 的部落化、江湖化和小圈子化,使得大规模的社会整合、大规模的社会共识的达 成变得更加困难。最后,被消费主义裹挟的微生活可能使我们过度迷恋私人生活 中的“小物件”“小玩意”,从而丧失了现代公民所应该具备的责任、理想、视 野和胸怀。 所有由“微”带来的这一切,都为人文社会科学工作者以及政府管理部门 提供了新的机遇,也使他们面临新的挑战。只有充分认识微时代微文化的特征, 充分肯定它们的积极意义,同时充分警惕其消极后果,我们的国家治理和社会管 理才能更加有效,我们的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研究才能与时俱进。 (摘编自陶东风《微文化需大关注》) 1.下列关于原文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微时代”出现了一些新兴的传播方式、文化形态、经济活动形态和日常 生活形态,它们具有动态化、去中心化等诸多特征。 B.以前我们的文化以大为特征,该特征导致了许多现代问题的出现,而信息 社会向我们展示了“微”的魅力和“小”的美好。 C.“微”是一种传播技术和方式,也是一种文化理想和审美理想,散文化透 露出这个时代从现代性到后现代性的历史性转型的信息 D.微文化带来机遇,也带来挑战。人文社会科学工作者以及政府管理部门需 正确面对,既要肯定其积极意义,又要警惕其消极后果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使微文化发展更为迅猛,同时深入影响社会文化和 日常生活,让人们逐渐体会到“微”和“小”的优点。 B.微文化张扬个性,它是一种平民文化、草根文化。真正的“草根”借助微 技术更加便捷地参与社会,是微时代权利更加分散的表现 C.微文化重要特征之一是信息生产和传播的自主性,特征之二是实现了信息 的充分交流、互动和对话,建构了一个新型的公共空间。 D.微文化可以扩大信息的交流,拒绝信息自上而下灌输,但同时也有负面效 应,它使我们达成大规模的社会整合和社会共识变得更加困难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微信作为一种新兴的传播方式,可以让人们体验到其所代表的更亲切、随和、 灵活、更个性化和人性化的生活样态和文化风格 B.青年能成为微文化的主力军,是因为微时代科技日新月异,生活方式、交往 方式、生产和传播方式日新月异,青年人能更快地接受和适应 C.人际交往小圈子化,大规模的社会共识难以达成,公民丧失了应具备的责任 和胸怀,这些都是微时代产生的“不完美” D.如果想让我们的国家治理和社会管理更加有效,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研究与 时俱进,就要充分认识微时代微文化的特征,认清其优劣。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神舟十一号航天员飞天归来“交答卷” 昨天,神舟十一号航天员景海鹏、陈冬在北京航天城航天员公寓公开亮相。 今天,我们向祖国和全国人民交答卷来了。飞赴太空前,我们曾庄严承诺,请 祖国放心,请全国人民放心。如今,我们实现了承诺。”指令长号海鹏说。这是 11月18日返回地球后,两位航天员首次讲述33天太空飞行鲜为人知的幕后故 据载人航天工程航天员系统副总设计师黄伟芬介绍,两名航天员返回北京 后进行了3周的隔离恢复。目前,他们身体重力再适应进展顺利,各项生理指标 恢复符合预期目标。隔离恢复期间,航天员中心采取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医监医保 措施。航天员恢复情况表明,这些措施科学有效。隔离恢复期结束后,两名航天 员将进行为期1个月的疗养,促进身体全面恢复 景海鹏:陈冬太棒了没出现一点失误 景海鹏是我国唯一一位三度飞天的航天员。他说,由于工程技术上的不断 提高,这次飞行提供了更加舒适完善的工作生活环境。与自己曾执行过的神舟七 号、神舟九号飞行任务相比,这是“一次真正享受和体会失重的飞行任务
A.“微时代”出现了一些新兴的传播方式、文化形态、经济活动形态和日常 生活形态,它们具有动态化、去中心化等诸多特征。 B.以前我们的文化以大为特征,该特征导致了许多现代问题的出现,而信息 社会向我们展示了“微”的魅力和“小”的美好。 C.“微”是一种传播技术和方式,也是一种文化理想和审美理想,散文化透 露出这个时代从现代性到后现代性的历史性转型的信息。 D.微文化带来机遇,也带来挑战。人文社会科学工作者以及政府管理部门需 正确面对,既要肯定其积极意义,又要警惕其消极后果。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 分) A.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使微文化发展更为迅猛,同时深入影响社会文化和 日常生活,让人们逐渐体会到“微”和“小”的优点。 B.微文化张扬个性,它是一种平民文化、草根文化。真正的“草根”借助微 技术更加便捷地参与社会,是微时代权利更加分散的表现。 C.微文化重要特征之一是信息生产和传播的自主性,特征之二是实现了信息 的充分交流、互动和对话,建构了一个新型的公共空间。 D.微文化可以扩大信息的交流,拒绝信息自上而下灌输,但同时也有负面效 应,它使我们达成大规模的社会整合和社会共识变得更加困难。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微信作为一种新兴的传播方式,可以让人们体验到其所代表的更亲切、随和、 灵活、更个性化和人性化的生活样态和文化风格。 B.青年能成为微文化的主力军,是因为微时代科技日新月异,生活方式、交往 方式、生产和传播方式日新月异,青年人能更快地接受和适应。 C.人际交往小圈子化,大规模的社会共识难以达成,公民丧失了应具备的责任 和胸怀,这些都是微时代产生的“不完美”。 D.如果想让我们的国家治理和社会管理更加有效,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研究与 时俱进,就要充分认识微时代微文化的特征,认清其优劣。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12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4-6 题。 神舟十一号航天员飞天归来“交答卷” 昨天,神舟十一号航天员景海鹏、陈冬在北京航天城航天员公寓公开亮相。 “今天,我们向祖国和全国人民交答卷来了。飞赴太空前,我们曾庄严承诺,请 祖国放心,请全国人民放心。如今,我们实现了承诺。”指令长号海鹏说。这是 11 月 18 日返回地球后,两位航天员首次讲述 33 天太空飞行鲜为人知的幕后故 事。 据载人航天工程航天员系统副总设计师黄伟芬介绍,两名航天员返回北京 后进行了 3 周的隔离恢复。目前,他们身体重力再适应进展顺利,各项生理指标 恢复符合预期目标。隔离恢复期间,航天员中心采取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医监医保 措施。航天员恢复情况表明,这些措施科学有效。隔离恢复期结束后,两名航天 员将进行为期 1 个月的疗养,促进身体全面恢复。 景海鹏:陈冬太棒了 没出现一点失误 景海鹏是我国唯一一位三度飞天的航天员。他说,由于工程技术上的不断 提高,这次飞行提供了更加舒适完善的工作生活环境。与自己曾执行过的神舟七 号、神舟九号飞行任务相比,这是“一次真正享受和体会失重的飞行任务
景海鹏说,以前看不到新闻联播和体育节目,吃饭也只是为了保证营养 而这次飞行,不仅能看到各种电视节目,还能享受到各种美食。“一边吃饭 边听音乐、看电视,让我们的身心状态非常好。”“红烩排骨、香芋蹄筋,什锦 蔬菜……”说起为这次太空之行准备的美食,景海鹏如数家珍,“不仅能吃饱、 能吃好,还能点菜。”景海鹏说,5天不重样的菜谱,让他想吃什么,就点什么 其中雪菜兔肉就是他的最爱。 他在保证工作之余,专门抽出时间来欣赏和拍摄舷窗外的地球美景。在飞 船上升段时,景海鹏看到了太空与地球之间形成的一道漂亮的天地线,“已经四 年没有欣赏到这么美的景色了,当时心情很舒服。”景海鹏说。 “陈冬表现太棒了,如果满分100分,我给他硬邦邦的100分。”景海鹏 说,陈冬把地面上教员所教的东西,都运用到天上去,没有出现一点失误。 陈冬:难忘的经历幸运的旅程 寸于第一次执行任务的陈冬来说,难忘的经历实在太多。第一天太空飘移, 第一次种菜、养蚕宝宝,在太空中看祖国壮丽山河……第一次真正的失重感觉, 陈冬记忆犹新。“不知道怎么用劲,只要稍微一使劲,就容易过。”他说,刚开 始,每走一步都需要找束缚器,后来慢慢适应了失重环境。“我也开始享受失重 还自创了很多姿势,如翻跟头、转圈等。” 陈冬觉得,能和景海鹏组成乘组,非常幸运,一心里很踏实。任务期间, 景海鹏在方方面面部非常照顾自己。“从一进船,就告诉我如何控制自己的身体, 平时也经常嘱咐我多休息。”让陈冬感动的是,运动时,景海鹏看到他流汗了, 总会递上毛巾,甚至会把加热好的水递到他嘴边。工作中,景海鹏又是严格认真 的,一次做不好就继续做,直到拿到满意的数据才行。 太空跑步的诀窍:仰起头 33天的太空之旅,航天员参与的在轨试验和实验有38项之多。每一项, 对于他们来说都是全新的挑战。跑台束缚系统技术验证就是其中一项。景海鹏说, 第一次,别说跑,走都走不成样。那天晚上,景海鹏对陈冬说:“如果不成功, 咱们回去可没法向科研人员交代 第二次,景海鹏和陈冬开始相互观察,寻找技巧,慢慢地可以走上几步了, 但远远没有达到能跑起来的要求。这让他俩压力更大了。 第三次刚开始,景海鹏还是没办法跑起来。“可以理解,不能原谅。”有 些无奈的景海鹏一边走着,一边仰着头对陈冬说。就在这一仰头的瞬间,景海鹏 突然感觉到自己能跑起来了。突如其来的感觉,让他明白了通过头部可以调整重 心。“速度越大,头需要往后仰的角度越大。”慢慢地,他走了起来,然后加快 跑了起来,最终验证成功了。到了后半段,他和陈冬甚至可以双臂展开、抱着头、 背着手,变换各种姿势地走或者跑。“第四次,我们完全可以像在地面上使用跑 步机一样,非常轻松自如地跑起来。”景海鹏说 (2016-12-08《北京晚报》有删改) 4.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3分) A.此次航天飞行对于三度飞天的景海鹏和第一次执行任务的陈冬来说,有着 不同的感受:景海鹏觉得是一种享受,陈冬则一直非常紧张。 B.景海鹏和陈冬在33天的太空之旅中,完成了需要参与的38项在轨试验和 实验,连很难的跑台束缚系统技术验证都顺利攻克了 C.陈冬能够把地面上教员所教的东西,没有一点失误地运用到天上,为此景 海鹏对他非常满意
景海鹏说,以前看不到新闻联播和体育节目,吃饭也只是为了保证营养。 而这次飞行,不仅能看到各种电视节目,还能享受到各种美食。“一边吃饭,一 边听音乐、看电视,让我们的身心状态非常好。”“红烩排骨、香芋蹄筋,什锦 蔬菜……”说起为这次太空之行准备的美食,景海鹏如数家珍,“不仅能吃饱、 能吃好,还能点菜。”景海鹏说,5 天不重样的菜谱,让他想吃什么,就点什么。 其中雪菜兔肉就是他的最爱。 他在保证工作之余,专门抽出时间来欣赏和拍摄舷窗外的地球美景。在飞 船上升段时,景海鹏看到了太空与地球之间形成的一道漂亮的天地线,“已经四 年没有欣赏到这么美的景色了,当时心情很舒服。”景海鹏说。 “陈冬表现太棒了,如果满分 100 分,我给他硬邦邦的 100 分。”景海鹏 说,陈冬把地面上教员所教的东西,都运用到天上去,没有出现一点失误。 陈冬:难忘的经历 幸运的旅程 对于第一次执行任务的陈冬来说,难忘的经历实在太多。第一天太空飘移, 第一次种菜、养蚕宝宝,在太空中看祖国壮丽山河……第一次真正的失重感觉, 陈冬记忆犹新。“不知道怎么用劲,只要稍微一使劲,就容易过。”他说,刚开 始,每走一步都需要找束缚器,后来慢慢适应了失重环境。“我也开始享受失重, 还自创了很多姿势,如翻跟头、转圈等。” 陈冬觉得,能和景海鹏组成乘组,非常幸运,一心里很踏实。任务期间, 景海鹏在方方面面部非常照顾自己。“从一进船,就告诉我如何控制自己的身体, 平时也经常嘱咐我多休息。”让陈冬感动的是,运动时,景海鹏看到他流汗了, 总会递上毛巾,甚至会把加热好的水递到他嘴边。工作中,景海鹏又是严格认真 的,一次做不好就继续做,直到拿到满意的数据才行。 太空跑步的诀窍:仰起头 33 天的太空之旅,航天员参与的在轨试验和实验有 38 项之多。每一项, 对于他们来说都是全新的挑战。跑台束缚系统技术验证就是其中一项。景海鹏说, 第一次,别说跑,走都走不成样。那天晚上,景海鹏对陈冬说:“如果不成功, 咱们回去可没法向科研人员交代。” 第二次,景海鹏和陈冬开始相互观察,寻找技巧,慢慢地可以走上几步了, 但远远没有达到能跑起来的要求。这让他俩压力更大了。 第三次刚开始,景海鹏还是没办法跑起来。“可以理解,不能原谅。”有 些无奈的景海鹏一边走着,一边仰着头对陈冬说。就在这一仰头的瞬间,景海鹏 突然感觉到自己能跑起来了。突如其来的感觉,让他明白了通过头部可以调整重 心。“速度越大,头需要往后仰的角度越大。”慢慢地,他走了起来,然后加快 跑了起来,最终验证成功了。到了后半段,他和陈冬甚至可以双臂展开、抱着头、 背着手,变换各种姿势地走或者跑。“第四次,我们完全可以像在地面上使用跑 步机一样,非常轻松自如地跑起来。”景海鹏说。 (2016-12-08《北京晚报》有删改) 4.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3 分) A.此次航天飞行对于三度飞天的景海鹏和第一次执行任务的陈冬来说,有着 不同的感受:景海鹏觉得是一种享受,陈冬则一直非常紧张。 B.景海鹏和陈冬在 33 天的太空之旅中,完成了需要参与的 38 项在轨试验和 实验,连很难的跑台束缚系统技术验证都顺利攻克了。 C.陈冬能够把地面上教员所教的东西,没有一点失误地运用到天上,为此景 海鹏对他非常满意
D.这次太空之旅提供了更加舒适的工作生活环境,不仅可以看新闻联播和体 育节目、吃美味的食物,还可以翻跟头、转圈 5.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 A.这篇新闻报道采用了“倒金字塔”式的结构,从景海鹏、陈冬亮相开始说 起,吸引读者阅读兴趣,使读者想要进一步了解他们的太空生活。 B.本文的小标题起到了提纲挈领的作用。前两个小标题提示读者写作的对象 分别是景海鹏与陈冬,最后的小标题概括了二人摸索太空跑步方法的内容。 C.在太空工作中严格认真,队友之间相互配合,对待实验反复尝试,都是景 海鹏与陈冬完成任务的主观原因。 D.本文运用了记叙、描写、议论等多种表达方式,其中对两人练习太空跑步 的重点描写,给读者以现场感,增强了新闻的文学性 E.时效性是新闻的“生命”,这篇报道的刊发距离景海鹏、陈冬公开亮相只 有一天,体现了新闻及时迅速的特点 6.这则报道的第二段属于新闻背景,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5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寻找桃花源 雷三行 两个城里人有五天假,他们相约去散心。去哪里呢?城市他们肯定不去的, 城市带给他俩的是吵闹、拥挤和忧伤。八年了,他俩仍蜗居在巴掌大的地方 他俩把外出的地点选在大山里。从城市坐火车到小县城,又坐汽车到小镇, 人越来越少,风景越来越美。在小镇停留片刻,他俩坐着三轮车行进了不知多少 时间,下车后,他们漫无边际地朝前走。斜阳里,风景无限好 不知走了多少路,眼前的小河上出现一座小石拱桥,过桥,两座青山夹条 小沟,溪水潺潺而出。沿着小溪,过山门,凉风扑面而来,旅途劳顿随风飘散。 山间暮霭腾起,山雀呼唤,该是喊叫小雀回家了! 城里人A说:“应该找户人家,要点吃的。 城里人加快脚步,过山嘴,远远就看到一户人家。城里人甭提多高兴。近 了,城里人大失所望,朱红色的大门上挂着一把铁锁 城里人A说:“难道山民还在劳作?” 城里人B摇头。 突然,B喊:“快看,那边山脚有人家。”A顺着B手指的方向,山脚果 然有四五户人家,其中还有一座两层小洋楼。 城里人飞奔而去。到了,他们又瞪大眼睛,大门上挂着一把铁锁。 “人都哪去了?” “鬼才知道!” 又走了一段山路,一家家走门上仍是挂着一把把铁锁。就在城里人要绝望 时,细心的A发现,一户人家的大门上没锁,只是用铁丝把门板上两个铁环缠绕 几圈。这是三间土瓦房,借着月光,A毫不费力地解开铁丝,门开了。 城里人像盗贼般进入,屋内有床,有电视,有电话,有灶台,日常用品几 乎全有。两个城里人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眼睛,他们觉得走进了安徒生的童话里 橱柜里有鸡蛋、方便面。城里人生火,舀一瓢溪水,煮面;吃毕,两人无 力地躺在床上,惴惴不安等着主人回来,他们想好了将要给予的惩罚
D.这次太空之旅提供了更加舒适的工作生活环境,不仅可以看新闻联播和体 育节目、吃美味的食物,还可以翻跟头、转圈。 5.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4 分) A.这篇新闻报道采用了“倒金字塔”式的结构,从景海鹏、陈冬亮相开始说 起,吸引读者阅读兴趣,使读者想要进一步了解他们的太空生活。 B.本文的小标题起到了提纲挈领的作用。前两个小标题提示读者写作的对象 分别是景海鹏与陈冬,最后的小标题概括了二人摸索太空跑步方法的内容。 C.在太空工作中严格认真,队友之间相互配合,对待实验反复尝试,都是景 海鹏与陈冬完成任务的主观原因。 D.本文运用了记叙、描写、议论等多种表达方式,其中对两人练习太空跑步 的重点描写,给读者以现场感,增强了新闻的文学性。 E.时效性是新闻的“生命”,这篇报道的刊发距离景海鹏、陈冬公开亮相只 有一天,体现了新闻及时迅速的特点。 6.这则报道的第二段属于新闻背景,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5 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14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7-9 题。 寻找桃花源 雷三行 两个城里人有五天假,他们相约去散心。去哪里呢?城市他们肯定不去的, 城市带给他俩的是吵闹、拥挤和忧伤。八年了,他俩仍蜗居在巴掌大的地方。 他俩把外出的地点选在大山里。从城市坐火车到小县城,又坐汽车到小镇, 人越来越少,风景越来越美。在小镇停留片刻,他俩坐着三轮车行进了不知多少 时间,下车后,他们漫无边际地朝前走。斜阳里,风景无限好。 不知走了多少路,眼前的小河上出现一座小石拱桥,过桥,两座青山夹条 小沟,溪水潺潺而出。沿着小溪,过山门,凉风扑面而来,旅途劳顿随风飘散。 山间暮霭腾起,山雀呼唤,该是喊叫小雀回家了! 城里人 A 说:“应该找户人家,要点吃的。” 城里人加快脚步,过山嘴,远远就看到一户人家。城里人甭提多高兴。近 了,城里人大失所望,朱红色的大门上挂着一把铁锁。 城里人 A 说:“难道山民还在劳作?” 城里人 B 摇头。 突然,B 喊:“快看,那边山脚有人家。”A 顺着 B 手指的方向,山脚果 然有四五户人家,其中还有一座两层小洋楼。 城里人飞奔而去。到了,他们又瞪大眼睛,大门上挂着一把铁锁。 “人都哪去了?” “鬼才知道!” 又走了一段山路,一家家走门上仍是挂着一把把铁锁。就在城里人要绝望 时,细心的 A 发现,一户人家的大门上没锁,只是用铁丝把门板上两个铁环缠绕 几圈。这是三间土瓦房,借着月光,A 毫不费力地解开铁丝,门开了。 城里人像盗贼般进入,屋内有床,有电视,有电话,有灶台,日常用品几 乎全有。两个城里人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眼睛,他们觉得走进了安徒生的童话里。 橱柜里有鸡蛋、方便面。城里人生火,舀一瓢溪水,煮面;吃毕,两人无 力地躺在床上,惴惴不安等着主人回来,他们想好了将要给予的惩罚
夜深了,屋外依然静悄悄,银色的月光在窗户上,城里人沉沉地睡了。 城里人醒来时,天已大亮,屋外鸟雀欢唱。城里人没见到主人,A说:“屋 主品格简直赛过七个小矮人,见我们睡着不愿打扰 他们一骨碌爬起,大门还是那样虚掩着。“或许主人走亲戚了,亲戚留下 不许回来。”城里人惊讶地说,“我们赶快吃饭,逃吧。”匆匆吃饭,把门环重 新用铁丝缠绕 两人沐浴在晨曦里,沿着小溪继续走,到了小溪尽头,眼前是茫茫林海。 城里人吃惊地说:“怎么没有一个山民!”他们走过的每一处山脚,每 个土场,每一块凹地,见到大门上统统挂着一把铁锁。 “难道集体大逃亡了?”四目相对,没有答案。 两个城里人又溜进昨晚的屋子,生火,做饭。第二天早晨,仍不见主人。 “我们找到世外桃源啦!”A欢呼雀跃起来,B恍然大悟。 有这么好的地方,回蜗居干什么!城里人拨通公司的电话,大声说:“喂, 小资本家,爷爷不干啦!”城里人放下电话放声大笑。 天,A做了把万能钥匙,最终,他们把住地选在一户两层小洋楼上。小 洋楼装饰优雅,生活用具齐全,还有几件瓷器、几幅字画做摆设。 城里人进入了所有屋子,屋内大同小异。后来,城里人把目光散落在沟壑 山洞、森林里,他们过上了神仙般的日子。 时间真快,要过年了。 腊月里的一天,一群男女老少吵吵闹闹沿着冰冻的小溪回来啦!两个城里 人慌乱地扛着米面逃进山洞,在泂口,城里人看到一拨拨山民唱着歌回来了 过年了,山沟里灯火通亮,焰火绚烂,俨然一座山城。两个城里人悄悄溜 下山洞,来到小洋楼外,见主人正在吃年夜饭,神龛上燃着蜡烛和一炷香;桌上 饭菜丰盛,山民边吃边说着城市里的街道、超市、公园。 热热闹闹到正月初六,山沟里倏地安静。城里人从山洞里探出头,一户户 人家正在锁门,一拨拨人悄然离去。 城里人不明白其中的道理,好多道理是没必要弄明白的,他们又回到小洋 楼,小洋楼里添置了好多生活用品,冰箱里有牛肉鸡肉等等。城里人又在山民的 小洋楼里过上神仙般的日子。 天,城里人在小洋楼里的电视里,看到一群似曾相识的面孔:男女老少 一伙人,在城市广场上,蓬头垢面啃着方便面。 7.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小说开头寥寥几句话,不仅交待了故事的起因、时间、地点,更是突出了城 里人对城市生活不满的态度。 B.城里人经过漫无边际的跋涉才到达风景无限美好的地方,作者意在表 明世外桃源虽然风景优美,但是必须付出努力才能抵达 C.“我们找到世外桃源啦!”不仅写出了城里人找到新生活的欢愉,也 照应了标题,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D.山村民风淳朴。村民无需过多照应门户,只是用铁丝把门板上两个铁 环缠绕几圈,就非常放心地出门了。 8.山民是一群怎样的人?刻画这一群体形象有什么作用?请简要概括。(5分) 9.有人认为小说最后一段有画蛇添足之嫌,你的看法呢?请结合文本说明理由。 (6分)
夜深了,屋外依然静悄悄,银色的月光在窗户上,城里人沉沉地睡了。 城里人醒来时,天已大亮,屋外鸟雀欢唱。城里人没见到主人,A 说:“屋 主品格简直赛过七个小矮人,见我们睡着不愿打扰。” 他们一骨碌爬起,大门还是那样虚掩着。“或许主人走亲戚了,亲戚留下 不许回来。”城里人惊讶地说,“我们赶快吃饭,逃吧。”匆匆吃饭,把门环重 新用铁丝缠绕。 两人沐浴在晨曦里,沿着小溪继续走,到了小溪尽头,眼前是茫茫林海。 城里人吃惊地说:“怎么没有一个山民!”他们走过的每一处山脚,每一 个土场,每一块凹地,见到大门上统统挂着一把铁锁。 “难道集体大逃亡了?”四目相对,没有答案。 两个城里人又溜进昨晚的屋子,生火,做饭。第二天早晨,仍不见主人。 “我们找到世外桃源啦!”A 欢呼雀跃起来,B 恍然大悟。 有这么好的地方,回蜗居干什么!城里人拨通公司的电话,大声说:“喂, 小资本家,爷爷不干啦!”城里人放下电话放声大笑。 一天,A 做了把万能钥匙,最终,他们把住地选在一户两层小洋楼上。小 洋楼装饰优雅,生活用具齐全,还有几件瓷器、几幅字画做摆设。 城里人进入了所有屋子,屋内大同小异。后来,城里人把目光散落在沟壑、 山洞、森林里,他们过上了神仙般的日子。 时间真快,要过年了。 腊月里的一天,一群男女老少吵吵闹闹沿着冰冻的小溪回来啦!两个城里 人慌乱地扛着米面逃进山洞,在洞口,城里人看到一拨拨山民唱着歌回来了。 过年了,山沟里灯火通亮,焰火绚烂,俨然一座山城。两个城里人悄悄溜 下山洞,来到小洋楼外,见主人正在吃年夜饭,神龛上燃着蜡烛和一炷香;桌上 饭菜丰盛,山民边吃边说着城市里的街道、超市、公园。 热热闹闹到正月初六,山沟里倏地安静。城里人从山洞里探出头,一户户 人家正在锁门,一拨拨人悄然离去。 城里人不明白其中的道理,好多道理是没必要弄明白的,他们又回到小洋 楼,小洋楼里添置了好多生活用品,冰箱里有牛肉鸡肉等等。城里人又在山民的 小洋楼里过上神仙般的日子。 一天,城里人在小洋楼里的电视里,看到一群似曾相识的面孔:男女老少 一伙人,在城市广场上,蓬头垢面啃着方便面。 7.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3 分) A.小说开头寥寥几句话,不仅交待了故事的起因、时间、地点,更是突出了城 里人对城市生活不满的态度。 B.城里人经过漫无边际的跋涉才到达风景无限美好的地方,作者意在表 明世外桃源虽然风景优美,但是必须付出努力才能抵达。 C.“我们找到世外桃源啦!”不仅写出了城里人找到新生活的欢愉,也 照应了标题,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D.山村民风淳朴。村民无需过多照应门户,只是用铁丝把门板上两个铁 环缠绕几圈,就非常放心地出门了。 8.山民是一群怎样的人?刻画这一群体形象有什么作用?请简要概括。(5 分) 9.有人认为小说最后一段有画蛇添足之嫌,你的看法呢?请结合文本说明理由。 (6 分)